-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6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中国近代的政治演变、经济发展、思想理论课件(69张)
专题三 中国近代史 第二讲 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救亡图存 —— 甲午战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 一方面,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均以失败而告终;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国共两党发动国民大革命,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北洋军阀政府逐渐被南京国民政府取代。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发展受阻。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新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思想界的主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萌芽。 政治 经济 文化 1895 年 至 1919 年 1. 列强侵华与民族危机 (1) 甲午中日战争与 《 马关条约 》 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 (2)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辛丑条约 》 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1. 《 马关条约 》 签订,反映了向帝国主义过渡中的资本输出的需要。 2.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投资设厂,践行 “ 实业救国 ” 的主张。 4. 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发展的春天。 1. 维新派提出 “ 维新变法 ” 思想,并进行了 “ 戊戌变法 ” 。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觉醒。 2. 1905 年科举制度废除。 3. 三民主义思想:在三民主义思想指导下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政治 经济 文化 1895 年 至 1919 年 2. 中国人民的抗争 (1) 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2) 戊戌变法: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 (3)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此后,孙中山先后进行了 “ 二次革命 ” 、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为维护共和制度而斗争,屡遭挫折,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 5. 社会生活重大变迁 (1) 社会习俗:民国建立后实行鞠躬、握手等新礼仪,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推动了近代婚丧礼仪的变化。 (2) 交通通讯: 1909 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1920 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 — 天津航线开通。 (3) 大众传媒: 1905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 定军山 》 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起步。戊戌变法时期的 《 时务报 》《 中外纪闻 》《 强学报 》 ,辛亥革命时期的 《 民报 》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 《 新青年 》 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4. 民主科学思想: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5. 马克思主义传播:十月革命将新文化运动推向新阶段,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政治 经济 文化 1919 年 至 1927 年 1. 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 中共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 国民革命 (1) 国共合作: 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成为国民大革命的起点。 (2) 北伐战争:国民革命的高潮,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3) 四一二、七一五事变、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1. 马克思主义传播: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2. 新三民主义: 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 毛泽东思想萌芽 应试指导 栏 目 导 航 抓核心 · 强技提能 查效果 · 即时评价 应试指导 备考策略 1. 近年新课标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政治史与文化史。考查内容集中于两个主题上,一是辛亥革命的合理性考查,反映在史实上是对清末新政成败得失与辛亥革命关系认知上;二是新民主主义道路选择的合理性考查。反映在史实上是对问题与主义、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论争、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与走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时代选择上。 2. 选择题考查特定时空下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试题理解难度较大。主观题重在考查学生特定时空下运用唯物史观理解重要的历史现象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的能力。 3. 命题多以文字材料为切入点,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能力。突出立德树人和家国情怀。 抓核心 · 强技提能 主干一 甲午战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关键词: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基础清单 1. 戊戌变法: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 2. 清末新政:背景、实质、过程、结果及评价。 3. 辛亥革命:背景、过程、同盟会、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结果及评价。 4. 五四运动:背景、过程、特点、结果及意义。 5. 国民大革命:原因、主要历史事件、结果及影响。 核心突破 从现代化角度审视晚清的三次改革 1. 三次新政:洋务新政 ( 同光新政 ) 、戊戌新政、清末新政。 2. 涉及领域 (1) 经济领域:洋务新政举办新式企业;戊戌新政保护农工商业发展;清末新政奖励实业。 (2) 政治领域:洋务新政设立总理衙门;戊戌新政对旧制度进行改革;清末新政裁撤军机处,设立内阁。 (3) 军事领域:洋务新政创办军事工业、近代海军;戊戌新政实行征兵制;清末新政编练新军。 (4) 文教领域:洋务新政创办新式学堂;戊戌新政创办京师大学堂,设立中小学堂;清末新政派遣留学生等。 3. 三次新政的相同点:都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发生的;涉及经济、军事、文教等领域;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都归于失败;对中国近代化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 不同点 (1) 发生时代不同。 (2) 倡导者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尽相同:洋务新政、清末新政的主持者是地主阶级,未跳出 “ 中体西用 ” 圈子,根本上维护封建统治;戊戌新政的实际倡导者是民族资产阶级,试图通过社会内部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富强独立。 (3) 性质、影响不尽相同:洋务新政、清末新政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戊戌新政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洋务新政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戊戌新政有利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清末新政激化了阶级矛盾,促使革命形势发展。 5. 从三次新政看晚清近代化的特点:缺乏主动性,是被迫的;行动是迟缓的。 6. 晚清近代化行动的评价 (1) 晚清政府的近代化行动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是由其在保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决定的。 (2) 尽管其目的都是为了克服危机,巩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A 审题干 时间: 1904 年;关键信息: “ 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份留日学生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 78% ,直隶亦有 172 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 人 ” 辨选项 从材料中可知,留日学生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直隶及内地所占比重很小,这与近代以来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 A 项正确 1904 年革命运动还没有高涨, B 项错误 材料中只有 1904 年的数据横向区域比较,没有与之前年份数据的纵向对比,看不出清政府留学政策的变化, C 项错误 材料中无法看出列强的势力范围,且留日学生仅去向日本也与列强势力范围无关, D 项错误 定答案 A 1. 国民大革命相比辛亥革命有哪些新发展?分析原因?有何启发? (1) 国民大革命比辛亥革命的新发展 要点强调 2. 五四运动至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两大革命指导思想 (1) 马克思主义与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2) 原因: ① 新三民主义不仅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也代表工人、农民的利益,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各阶层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和旗帜。 ② 中共初建,处于幼年时期,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国民党的影响和力量相对强大。 主干二 甲午战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 关键词:实业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习俗、大众传媒基础清单 1. 清政府放宽兴办实业限制:背景、阶段、作用。 2. 实业救国思潮:原因、代表人物、历史影响。 3.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两个阶段发展的表现及原因、特点及作用。 4. 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断发易服、禁止缠足、社交礼仪、婚丧习俗的变化。 5. 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和广告的产生及影响。 核心突破 1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原因或条件 表现 影响 初步发展 ( 甲午中日战争后 ) 列强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资本总额增加,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1) 政治:推动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的发展。 (2) 经济: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一定程度抵制西方经济侵略 短暂春天 (1912 ~ 1919 年 )( 一战期间 ) 政治条件,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客观条件: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直接动力: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政策因素: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思想因素:利润刺激和爱国心驱使 新建厂矿企业数量和新增资本增加;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涌现出张謇、周学熙、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等一批实业家 (1) 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引发新文化运动。 (2) 无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推动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核心突破 2 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 原因: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1) 政治上:政府的推动、重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近代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 (2) 经济上: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 思想上: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 2. 特点 (1) 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推进,存在城乡地域之间的不平衡。 (2) 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主义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 (3) 从动力看:每一习俗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广有关;上层人士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的作用。 (4) 从趋势看:从封闭到开放;从繁琐到简约;从愚昧到文明;从传统性到世界性。 3. 影响 (1) 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 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3) 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又顺应了时代变革。 B 审题干 时间: 1913 年;关键信息: “ 《 申报 》 登载的 ‘ 艾罗补脑汁 ’ 广告 ” 称 “ …… 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 辨选项 1913 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 A 项错误 题干材料 “ 艾罗补脑汁 ” 可使 “ 思想日新 ” ,又 “ 十分畅销 ” ,联系民国初期的时代特点,材料中补脑汁广告将国民精神与产品作用相结合,说明此时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风尚,受到社会欢迎, B 项正确 生产、销售 “ 艾罗补脑汁 ” 本身不是为了 “ 改良社会风俗 ” ,不是移风易俗的表现, “ 十分畅销 ” 也不能得出 “ 国民共识 ” 的结论, C 项错误 商品广告古已有之,近代报纸广告此前即有, “ 艾罗补脑汁十分畅销 ” 也不能得出 “ 文明进步 ” 的结论, D 项不正确。广告可以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但本题题干材料不足以说明 定答案 B 近代工业、民族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它们常被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变化。简单来说,近代工业相对于传统手工业,其本质特征是机器生产;民族工业是指所有中国人办的企业,包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是指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办的企业,与官僚资本相对,也不包括洋务企业。但在很多语境中,常把民族资本主义与民族工业混用,应注意区别。 易错辨析 类型 企业生产方式 资本来源 近代工业 机器生产 中外官方或民间资本 民族工业 机器生产 中国官方或民间资本 民族资本主义 机器生产 中国民间资本 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1. 从中国史角度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既有 “ 欧风美雨 ” 的影响,也是自身嬗变的结果。这种吸收和改变,折射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开放、包容和强大的生命力。 2. 从现代化角度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现代化历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思维理性化相互影响、相互推动。 3. 从历史巨变角度看,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每一次历史性巨变,都引发了社会生活变迁的高潮。如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都引起了社会的巨变。 思维拓展 4. 从世界史角度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过程实质是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并随着世界发展的方向而改变。中国由被动地学习吸收到与世界同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成为引领世界生活变迁的重要力量。 主干三 甲午战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 关键词: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基础清单 1. 维新思想:原因、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评价。 2. 三民主义:含义、新旧三民主义的变化、评价。 3. 新文化运动:原因、条件、代表人物、内容、 《 新青年 》 、影响。 4. 马克思主义传播:背景、在中国传播史实、意义。 C 审题干 时间: 1919 年 ( 五四运动后 ) ;关键词: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争论 辨选项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A 项错误 欧美社会制度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之一, B 项内容不符合材料主题,故错误 五四运动之后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的争论,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争论,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条件, C 项正确 知识分子站在不同立场上争论是不同的救亡图存方式的反映,故 D 项错误 定答案 C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和西方社会近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1.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拓展延伸 解读: (1) 学习内容:经历了由 “ 器物 ” 到 “ 制度 ” 再到 “ 思想文化 ” 不断深化的历程。 (2) 学习过程: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认识到西学的进步性,转而学习西方的过程;各种进步思想之间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 学习道路:由 “ 学英 ” 到 “ 学日 ”“ 学美 ” 再到 “ 学俄 ” 。 (4) 进程艰难,伴随着新旧思想的交锋论点: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保皇派与革命派的论战、前期新文化运动、问题与主义之争。 2. 西方近代化的一般规律:思想层次 (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 制度层次 (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 器物层次 ( 两次工业革命 ) 。 查效果 · 即时评价 B B A C C B C A B B 1887 年产 值 ( 单位: 亿元 ) 1911 年产 值 ( 单位: 亿元 ) 1920 年产 值 ( 单位: 亿元 ) 1936 年产 值 ( 单位: 亿元 ) 1887 ~ 1911 年均 增长率 (%) 1911 ~ 1920 年均 增长率 (%) 1887 ~ 1911 年均 增长率 (%) 整个 工业 11.94 29.93 54.27 105.90 3.9 6.1 4.0 近代 工业 — 3.48 10.66 32.19 — 11.8 6.71 手 工业 11.94 26.45 43.61 73.71 3.4 5.1 3.1 D B B D D Thank you for watching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