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55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55张)

模块四 选修专题突破 第一部分 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 年考情分析 主干知识整合 热点命题探究 专题规律总结 对点规范演练 3 年考情分析 试题来源 考查主题 材料出处 设问视角 命题分析 2019 年全国卷 Ⅰ 秦朝与曹魏末年的爵位制改革 杨光辉 《 汉唐封爵制度 》 特点类、内容类、作用类 ① 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 ② 从考查内容看,以中国史为主,着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 ③ 从问题设计来看,一般是两问,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很强。 2019 年全国卷 Ⅱ 明治维新 [ 日 ] 坂本太郎 《 日本史 》 作用 ( 意义 ) 类、原因类 2019 年全国卷 Ⅲ 戊戌变法 《 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 原因类、特点类 试题来源 考查主题 材料出处 设问视角 命题分析 2018 年全国卷 Ⅰ 汉武帝纪年方法的改革 [ 日 ] 宫崎市定 《 中国史 》 等 比较类、作用 ( 意义 ) 类 ④ 从设问视角来看,多采用比较类、原因类,作用 ( 意义 ) 类、特点类、其他类,注重对学生 “ 调动和运用知识 ” 目标的考核,特别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 2018 年全国卷 Ⅱ 1977 ~ 1981 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 郭德宏等主编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 背景类、内容类、影响类 2018 年全国卷 Ⅲ 近代中国治安机构的改革 韩延龙等 《 中国近代警察史 》 原因类、比较类 试题来源 考查主题 材料出处 设问视角 命题分析 2017 年全国卷 Ⅰ 现代中国的工资改革 庄启东等 《 新中国工资史稿 》 特点类、意义类 ⑤ 逐渐加大与教材的关联度,特别是古代史与选修教材内容的联系,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如 2019 年全国卷三套试卷分别涉及商鞅变法、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日本明治维新等。 2017 年全国卷 Ⅱ 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 苏继祖 《 清朝戊戌朝变记 》 、梁启超 《 戊戌政变记 》 原因类、启示类 2017 年全国卷 Ⅲ 隋代法律制度改革 《 隋书 》 特点类、意义类 主干知识整合 一、商鞅变法 1 . 背景 (1)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2) 春秋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 (3) 秦国落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2 . 措施 (1) 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 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 政治: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和轻罪重罚。 (4) 思想: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3. 性质 :是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变法。 4 . 评价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变法。它不仅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等。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 . 背景 (1)439 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 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3) 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2 . 措施 (1) 推行均田制,增加收入,缓和矛盾,促使游牧民族农耕化,对后来的田制影响深远。 (2) 实行三长制,健全行政体制,国家控制编户农民,加强中央集权。 (3) 整顿吏治,为改革提供有利的政治局面,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 (4) 迁都洛阳,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推动了改革的深入,促进了民族交融。 (5) 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 . 性质 :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4 . 评价 :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民族交融,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王安石变法 1 . 背景 (1)“ 三冗”:分化事权形成“冗官”;“养兵”政策造成“冗兵”;“冗官”“冗兵”和岁币造成“冗费”。 (2)“ 两积”:“三冗”造成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军队战斗力下降,对外战争连年失败,导致积弱。 (3) 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2 . 措施 (1) 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2) 整顿军队:实行“省兵”措施,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 选拔人才: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为变法造就人才。 3 . 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4 . 评价 (1) 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2) 变法的局限性: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加上用人不当导致人民反对和变法失败。 (3) 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四、俄国农奴制改革 1 . 背景 (1)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 (2) 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 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4) 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唯有变革才能自救。 2 . 内容 (1)“ 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农奴可以高价赎买一块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 (2) 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 3 . 评价 (1) 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 (2) 局限性:自上而下的形式导致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3) 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4) 是继彼得一世改革之后,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 五、日本明治维新 1 . 背景 (1) 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 民族危机:黑船事件,民族危机加深。 (3) 独立改革派的形成;武装倒幕的成功;成立新政府。 2 . 措施 (1) 政治上: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加强中央集权。 (2) 经济上:确立新兴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3) 文化教育:建立近代教育体制;思想解放;社会生活西化。 (4) 政治体制:建立近代天皇体制。 3 . 评价 (1) 积极性:逐渐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为邻国提供重要的启迪和经验。 (2) 局限性: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六、戊戌变法 1 . 背景 (1) 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 《 马关条约 》 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 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 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4) 康、梁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上书皇帝,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 2 . 内容 (1) 政治:允许官民参政,打击旧官僚。 (2) 经济:采取措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3) 军事:增强军事力量。 (4) 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 3 . 结果 (1) 矛盾激化:旧势力强烈反对;慈禧太后控制大权并逐步着手镇压。 (2)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4 . 评价 (1) 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 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 思想上: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 社会生活: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典例 1 】 (2019 · 全国卷 Ⅰ , 45) 【历史 —— 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  秦朝推行的 “ 二十等爵 ” 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 “ 二十等爵 ” 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热点命题探究 考查重大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 考向一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 “ 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 。此次改革仿照 《 周礼 》 ,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 “ 封邑 ” ,爵位由子孙承袭。 “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 “ 五等爵 ” 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 摘编自杨光辉 《 汉唐封爵制度 》 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答案 (1) 流派:“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 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典例 2 】 (2019 · 全国卷 Ⅱ , 45) 【历史 —— 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 “ 四民平等 ” ,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 25% 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 30 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 多角度考查改革的分析比较 考向二 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 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 “ 西南战争 ” 。战争历时 8 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 摘编自 [ 日 ] 坂本太郎 《 日本史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答案 (1) 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原因: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 (2) 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典例 3 】 (2018 · 全国卷 Ⅲ , 45) 【历史 —— 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   19 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 运用改革的有关理论考查陌生的改革 考向三 1898 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 《 湖南保卫局章程 》 ,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 “ 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 ” 。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 —— 摘编自韩延龙等 《 中国近代警察史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 解析 第 (1) 问,既要注意外部因素,也要注意我国自身以及湖南当地的因素,回答时可依据材料中湖南保卫局设立前和设立时的叙述,分别从西方的影响、清末治安的状况、地方官的重视以及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等角度分析。第 (2) 问,需要结合材料从西方和日本的影响、创办主体等角度回答。 答案 (1) 原因: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 (2) 不同: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 一、中国古代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这主要是因为: 专题规律总结 1 . 王朝初期 :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局部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的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多有强大王权的保障。 2 . 王朝中后期 :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顽强抵抗。 二、比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外三次改革 1 .三次改革都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出现的,但从背景上看,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具有相似之处,即都是在遭受西方工业国侵略、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结果;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则是在对外争霸战争失败、阶级矛盾尖锐、农奴制落后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 2 .三次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变革,其性质相同。三次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虽然 1861 年俄国改革的领导者是沙皇及政府,但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 .从三次改革的内容上看,只有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日本的明治维新最为彻底,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化进程。 4 .从结果与影响上看,改革后俄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戊戌变法未成功,但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三、改革的定义和分类 1 . 改革的定义 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2 . 改革的分类 (1) 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 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3) 从性质上看,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 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② 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穆罕默德 · 阿里改革。 ③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四、阐释中外改革的基本方法 1 . 归纳 “ 改革背景 ” 的一般方法 (1) 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 —— 根本原因。 (2) 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主要原因。 (3) 社会危机:内忧 ( 财政危机、政治危机 ) 、外患 ( 民族危机 ) —— 必要条件。 (4) 改革力量:阶级条件 —— 组织条件。 (5) 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 —— 主观条件。 (6) 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 —— 直接原因。 2 . 判断 “ 改革的结局 ” 的方法 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失败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3 . 分析 “ 改革成败 ” 的原因 (1) 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2) 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 看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4) 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5) 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4 . 评价改革的原则及规律性认识 (1) 评价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评价。 (2) 规律性认识 ① 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 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③ 是否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④ 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本国国情的改革之路。 对点规范演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