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梳理填空
1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梳理填空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附:参考答案 课文 17 古诗三首 一、给我会写的字注音并组词 涯:yá(天涯、生涯) 莺:yīng(黄莺、夜莺) 二、多音字 曲:qū(曲折)qǔ(歌曲) 簸:bǒ (簸一簸)bò (簸箕) 三、理解诗意 1.浪淘沙(其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解] ①《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浪淘沙:唐代曲名。 ②浪淘:巨浪淘洗。 ③簸:颠簸。 诗意:弯弯曲曲的黄河中裹挟的无数砂砾,随同滔滔河水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冲洗和狂风 簸荡,从天边一直来到这里。如今好像又要直直地飞上高空,飞向浩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一同 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2.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解] ①山郭:依山而建的城。 ②酒旗: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 ③南朝:公元 420 到 589 年建都于建康(今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 ④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是虚指,形容寺院很多。 ⑤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⑥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辽阔的江南,到处是各种鸟儿婉转啼鸣,到处是绿树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村寨城郭, 酒旗迎风招展。南朝遗留下来的,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地 矗立在风烟云雨中,朦朦胧胧的,若隐若现。 3.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解] 12 ①湖阴先生:杨德逢的别号,王安石退居钟山(在今南京)时的邻居。 ②苔:青苔。 ③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④排闼:推开门。闼:小门。 诗意:茅草房的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都是主人亲手 栽种的。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 绿。 四、问题归纳 1.“直上银河”、“同到牵牛织女家”寄托了作者怎样情怀? 诗句采用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 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了 诗人的豪迈气概。 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 得思想感情? 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 蒙的烟雨之中,描绘了一幅朦胧迷离的画面。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 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表达了诗人对江南 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之情。 3.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 “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 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 ) 五、课文主题 1.《浪淘沙(其一)》是一首借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诗人豪迈气概和奋发有为精神的诗 篇。诗人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形象。 2.《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全诗以高度概 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 3.《书湖阴先生壁》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 清新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 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六、教材课后习题 1.说说《浪淘沙(其一)》是怎样写出了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诗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九曲黄河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九曲”写黄河曲 曲折折。“浪淘风簸”写出大浪淘沙之势,“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写得出神入化。后两句运 用了典故,驰骋想象,将视线从眼前现实一下拉升至天上的神仙世界,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2.这首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画面? 《江南春》这首诗抓住了莺、树、花、村寨、城郭、酒旗、庙宇、楼台、烟雨等景物写出了 江南春天的特点。 诗的前两行,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 色的映衬,描绘晴天的景象。在诗的后两行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 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 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突出江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的特点,层次丰富而 有立体感。 3.读下面的诗句,你发现了什么? 一水 护田 将绿绕,两山 排闼 送青来 这两句诗,诗人运用了对偶修辞,就是指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 对或相近的意思。许多诗里都有这样的诗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横眉冷 13 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等。 课文 18 只有一个地球 一、给我会写的字注音并组词 莹:yíng(晶莹、莹白) 裹:guǒ(包裹、裹着) 篮:lán(花篮、竹篮、篮球) 蔼:ǎi(蔼然、和蔼) 资:zī(资本、资费、资格) 矿:kuàng(铁矿、铁矿、煤矿) 慷:kāng(慷慨) 慨:kǎi(慨然、慨叹、感慨) 贡:gòng(贡献、贡品、进贡) 滥:làn(滥用、滥伐) 基:jī(基础、基本、基金) 睹:dǔ(目睹) 二、多音字 空:kōng(空话)kòng(空地) 难:nán(困难)nàn(难民) 供:gōng(供应)gòng(供品) 处:chǔ(处理)chù((处处) 三、近义词 遥望—眺望 晶莹—明亮 枯竭—干枯 和蔼—慈祥 渺小—微小 恩赐—赏赐 慷慨—大方 节制—限制 贡献—奉献 毁坏—破坏 感叹—感慨 指望—渴望 威胁—胁迫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四、反义词 晶莹—晦暗 节制—放纵 渺小—巨大 慷慨—吝啬 指望—失望 枯竭—充足 随意—慎重 和蔼可亲—冷若冰霜 五、理解词语 遨游:漫游;游历。 晶莹:光亮而透明。 和蔼可亲:指说话、待人态度和气,让人容易接近。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资源: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来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恩赐:原指帝王给予赏赐,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多含贬义)。 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枯竭:(水源)干涸;断绝。 滥用:胡乱地或过度地使用。造句:滥用抗生素会使人体的免疫力下降。 证明: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感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六、句子解析 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其他生命繁衍的地方,地 球与世间万物是不可分割的,读起来极富感染力。 2.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 14 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矿物资源为例,具体地说明了地球上矿物资源生成非常 不易,而且是有限的,提醒我们珍惜资源,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会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3.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 贡献的。 “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用在这里说明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以前是可以再生的,但 由于人类的破坏,变成不能再生了,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4.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说明即使建造移民基地的设想能实现,也没有多 少人能够去火星或月球上居住。 5.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 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 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结尾既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同时又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呼吁人类保护 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 七、问题归纳 1.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主要介绍了地球虽然美丽,但在宇宙中是渺小的,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是适合人类 生存的唯一星球。 2.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1)地球美丽而渺小,不会再长大。 (2)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3)目前人类无法移居其他星球。 3.”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一结论是怎样一 步一步得出的?结 合课文内容,和同学交流。 课文先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 宙中渺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和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 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人类无法移居到第二个 适合的星球上;最后告诉人们: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4.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 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这段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提出疑问,引出下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破坏资源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过渡到对别的星 球是否适合人类居住的说明。 八、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说明地球是人类的母亲,但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只有很小很小。 第二段(3-4自然段):说明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如果随意毁坏,就会使 资源枯竭,就会给自身的生存带来严重威胁。 第三段(5-7自然段):说明人类别无去处,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 上去。 第四段(8-9自然段):说明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九、课文主题 本文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了地球虽 然美丽,但在宇宙中是渺小的,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说明 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十、教材课后习题 1.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结合“地球是渺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 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这几个关键句子,课文从宇航员遥望地球引入,接着从地球的渺小、自然 15 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三个方面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最后告诉人类应该精心保护 地球。 2.“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一结论是怎样一步一步的出的?结 合课文内容,和同学交流。 作者首先写宇航员介绍太空看地球美丽壮观的样子,通过列数字和同整个宇宙作比较的方法, 说明地球是渺小的;然后通过地球是无私、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的典型事例,说明地球所拥有的 资源是有限的;接着以“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的问题,用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说明 人类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最后,宇航员的感叹令人为之一振,呼吁人们保护地球, 不能再破坏 地球的资源了,进而得出结论,“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3.读下面的句子时,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设计一两条保护环境或节约 资源的宣传语,和同学交流。 现象:乱砍乱伐、乱倒垃圾、无节制开采、大肆捕杀、乱排乱放导致水资源及大气受到污染 等现象。 标语:(1)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2)地球是我家,绿化靠大家。(3)保护生态环境, 共建美好家园。 课文 19 青山不老 一、多音字 卷:juǎn(卷曲)juàn(试卷) 载:zǎi(记载)zài(载客) 劲:jìng(苍劲) jìn(有劲) 恶:è(凶恶)ě(恶心)wù(厌恶) 宿: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 参:cān(参加)shēn(人参)cēn(参差不齐) 二、近义词 创造—制造 盘踞—占领 险恶—凶恶 选择—抉择 恭敬—尊敬 领悟—领会 劲挺—挺拔 风雨同舟—同舟共济 三番五次—接二连三 三、反义词 干旱—湿润 险恶—和善 恭敬—傲慢 宏伟—渺小 风雨同舟—过河拆桥 勇敢—胆怯 不紧不慢—心急如焚 四、理解词语 丈:原市制单位,一丈约等于 3.3333 米。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盘踞:非法占据。文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 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 淤泥:河流、湖沼、水库、池塘中沉积的泥沙。文中指树下堆积的泥土。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被植被所围绕。 治理:管理,处理、整修。 领悟:领会的意思。 风雨同舟: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山川共存:与山川融为一体。 日月同辉:日月的光芒交相辉映。 三番五次:形容次数很多,次数频繁。 不紧不慢:形容心情平静,行动从容。 五、句子解析 16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 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 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 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 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 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3.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 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 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 尝不是如此? 4.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 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 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 变老的。 5.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这是总结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中心,升华主旨。老人留下的不仅是这片青山,还有更宝贵的 东西—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老人植树造林、保护家园的精神永远流传, 青山必将长青。 七、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 15 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 造了一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2.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答:文中的老人用十五年的时间,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将 原来狂风肆虐、沙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盎然的青山。 3.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转化为的“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转化为的“另一种东西”是指转化为青山绿水,转化为不屈服于恶劣环境,顽强执著地开辟 荒山、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4.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奇迹的? (1)山沟环境十分险恶。 (2)生活条件艰苦。 (3)老人年老、瘦小。 (4)同伴、老伴相继离世。 5.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创造了这片绿洲,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他的生命的意义 在这茫茫的绿洲中得到延伸,他的精神与青山共存,永垂不朽。 九、课文分段 第一段(1):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景观和一幅喜人画卷。 第二段(2-5):写老人改造山林及绿化山沟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所取得成绩。 第三段(6-7):写“我”的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点出文章中心意旨。 十、课文主题 本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记叙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 17 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故事,赞 扬了老人与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课文 20 三黑和土地 一、多音字 溜:liū(溜冰)liù(大溜) 散:sǎn(散漫)sàn(散步) 钻:zuàn(钻石)zuān(钻孔) 二、近义词 温暖—暖和 合适—符合 顿溜—顺当 松散—疏松 舒服—舒适 赶紧—赶快 准备—筹备 叫唤—鸣叫 招呼—呼唤 三、反义词 温暖—寒冷 松散—紧密 舒服—难受 喜欢—讨厌 笑嘻嘻—哭啼啼 四、理解词语 恨不得:急切希望(实现某事);巴不得。 土疙瘩:土结成的块状物。 耙:用耙子平整土地或聚拢、散开柴草、谷物等。 顺溜:通畅顺当;没有阻拦。 松散:①(事物结构)不紧密;(精神)不集中。②关系不密切。③(制度、纪律等)执行不 严格。本文指土壤疏松。 荞麦:一种草本植物,籽实磨成粉供食用。 白霎霎:形容很白。 蝈蝈儿:一种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善于跳跃。 蹚:从浅水里走过去,也指从雪地、草地等走过去。 招呼:呼唤。 公粮:农业生产者或农业生产单位每年缴纳给国家的作为农业税的粮食。2016 年 1 月 1 日起, 我国已全面取消农业税,不再缴纳公粮。 翻身:比喻从受压迫、受剥削的情况下解放出来。 笑嘻嘻:形容微笑的样子。 五、句子解析 1.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 水里。 这句话统领全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将农民面对土地的那种迫切的心情和扑进土 地怀抱的激动地举止表现出来。 2.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給 细细打碎。 作者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手法。先概括写出三黑翻地,然后围绕这一层意思,运用简洁 的语言从不同角度表现三黑翻地的样子,表达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珍惜与热爱之情。 3.三黑耙过地,坐下来歇一歇。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这句话表现了三黑渴望丰收,他似乎看到了成片绽放的荞麦花,强调土地是农民的希望。 4.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地里的蝈蝈 儿也叫得更欢。 呼应开头,突出翻身的人儿无比喜悦。 七、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侍弄土地,种上荞麦,等到丰收。 2.为什么说“三黑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18 通过自己的劳动,土地变得平整、松散,在三黑看来“简直是一张软床”,为麦籽儿准备“这 么好的床”,是幸福的,而三黑以前不曾拥有自己的土地,虽辛勤劳作却不曾拥有这份幸福,所以 说“三黑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3.诗歌展现了哪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起一个小标题。 诗歌展现了四幅画面。 小标题:(1)喜获土地;(2)劳动场景;(3)所见所闻;(4)未来畅想。 4.第一至三小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营造了极强的画面感:农民有了土地像旱天的鹅见了水,“连 头带尾巴钻进水里”,还恨不得尝一尝泥土的味道,变成种子在土里面躺一躺。农民对土地的珍视 与热爱之情立刻由抽象变得具体可感。 5.诗中的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三黑是一个翻身后的农民,面对着获得的土地,他内心充满了热爱。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 支柱,是他生活的希望所在,在三黑眼中土地是最宝贵的东西。所以他是那样细心地热情地侍弄 土地,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着无限爱意。 该这篇课文后我认识到土地对于人们的重要作用,土地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资源,甚至 给予人们无穷的精神力量,人们对土地充满了深切的情感。 八、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 1-3 小节):总写热爱土地。拥有土地的农民无比喜悦,将土地视为生命的一部 分。 第二部分(第 4-8 小节):精耕细作。三黑极其高兴地在土地上精耕细作,同时突出三黑的勤 劳。 第三部分(第 9-14 小节):美好憧憬。三黑对明天的美好生活充满希望。 第四部分(第 15 小节):心如蜜甜。三黑高兴地耙地。 九、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塑造了三黑这一因获得了自己的土地而勤劳耕作,憧憬美好生活 的农民形象,表达了翻身的农民的无比喜悦之情和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的感情。 语文园地六 日积月累 1.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上古时期的五金指金、银、铜、铅、锡五色。 2.五谷:稻、麦、黍、菽、稷五种谷物。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 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麦、黍、菽、稷; 另一种指麻、麦、黍、菽、稷。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 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五谷文化举足轻重,可谓人类文明之起 源。据权威资料显示,人类在数十万年前的石器上观察到高粱的痕迹,说明五谷孕育了人类十多 万年。人类将野生杂草培育成五谷杂粮,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壮举,五谷孕育了人类文 明。同时告诉世人,人类与五谷的不解情缘。 3.五音: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我国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 1、2、3、5、6。古代叫宫、商、角、徵、 羽。音韵学上指五类声母在口腔中的五类发音部位,即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唇音。 4. 五彩:黄、青、赤、白、黑五种颜色。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