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文言文断句解题策略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文言文断句解题策略教案

‎2017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 文言文断句解题策略 教案 ‎【题文】‎ ‎ 在文言文阅读中,断句题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有不少考生对这一类型题感觉困难,其实,只要掌握一定的解题策略,并进行相应的训练,还是可以轻松应对的。这节课,老师就针对断句的解题策略给大家做一下简单讲解。‎ ‎1.读文段,通文意 断句和理解内容是紧密相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文段,首先要通读全文,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大体的了解。然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2.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时间等;还有代词,如吾、余、予、尔、汝、公、卿、君、若、彼、此、其、之等。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代词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因此,找出文中的名词或代词,就可大致进行断句。‎ 如2014年四川卷“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这句,抓住句中的名词“周室”“诸侯”“仲尼”就可将句子断为“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 ‎3.察对话,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谓”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我们就可以以此来断句。‎ 如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句子:“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4.找虚词,看位置 文言文中有许多虚词,找出这些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1)借助“夫”“若夫”“盖”“窃”“请”“敢”“故”等发语词或文言副词寻求文句的开启处。 ‎ 如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句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2)借助“也”“矣”“乎”“哉”“耳”“焉”“者”等语气词寻求文句的结尾处。‎ 如2015年广东卷“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这句,抓住“矣”这个虚词,就可将句子断为“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 ‎(3)借助关联词确定句子的首尾。关联词或单独使用,或成对使用,无论哪一种都可标志着句子的首或尾。‎ 如2015年湖北卷“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 这句,抓住句中表顺承关系的连词“乃”,就可将句子断为“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 ‎5.明语法,辨句式 文言文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何……之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是典型的被动句式;还有“何……为”“得无……乎”“非惟……抑亦……”等固定句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的“帮手”。‎ 如《秦晋崤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这句,抓住句中的固定句式“何……为”就可将句子断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6.找修辞,巧判断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较好地断句。‎ 如课文《阿房宫赋》中的句子:“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这六种策略,我们要综合运用、灵活运用。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文的断句,应建立在句子表意精准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句子表意不精准,就算符合断句规律,也是错误的。‎ 如《论语》中的这段话:“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非常高兴,连肉的味道都尝不出来,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后人对句中的“三月”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因此这段话也有两种断句方法。一种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另一种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前一种强调的是“闻韶”的时间,后一种强调的是“不知肉味”的时间。很显然,“不知肉味”与“三月不知肉味”在程度上有很大差别。联系下文“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来看,这一句显然是为了表现孔子欣赏《韶》乐到了忘我的境界,以至于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因此,还是后一种断句较好。‎ ‎【随堂演练】‎ ‎(2015湖北卷)‎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 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 ‎【参考答案】‎ 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