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8)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始安秋日[注] 宋之问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 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注] 公元710年(景云元年),唐睿宗即位,因为宋之问曾依附张易之、武三思,故将他贬至钦州(今广西钦州市)。这是他第二次被贬岭南,《始安秋日》这首诗就是他前往钦州途经桂林时所写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用“洛阳春”引发对“桂林风景异”的想象,进而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 B.诗歌五、六两句中,云雾飞卷,山峰忽隐忽现,江水粼粼碎石可见,营造了一种清冷的氛围。 C.整首诗前六句重在写景抒情,后四句转为述志感怀,即在辛酸无奈中表达了归隐的思想。 D.该诗是作者晚期的作品,用语简洁,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给人新颖的美感。 [解题演示] A项,考查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诗歌前两句用“桂林风景”与“洛阳春”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展现了悲凉的情怀,不是“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B项,考查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诗歌五、六两句描写了云雾、山峰、碎石、江水,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冷的氛围。C项,考查诗歌表达的情感。诗歌的前六句写桂林秋天之景,抒发悲凉之情;第七句写作者早年的生活,即信奉黄老学说、归隐田园,生活十分幸福;第八句写作者此时的悲凉生活状态;最后两句写作者希望再次归隐的理想。由此可以看出,选项的表述是正确的。D项,考查诗歌的语言特征。选项阐释了诗歌用语简洁的语言特征,表述正确。故选A。 ★2.请结合诗歌赏析“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的精妙之处。 答: [解题演示] 赏析诗句的精妙之处,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①诗句的内容,即诗句描写的对象具有的特征;②诗句使用的手法;③诗句表达的情感;④诗句在诗歌中的具体作用或表达效果等。这两句诗,在内容上,上句主要描写了雨过天晴后桂林的景色,夕阳斜照、江水与天空一色;下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此时此地的愁苦,结合诗歌写作的背景可以看出,诗人悲凉于自己的被贬和客居他乡。在情景关系上,描写的景色美好、亮丽,体现的却是悲凉和孤寂的情感,是“以乐景写哀情”。在写作手法上,写愁情却先描写美好景物,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在词语的使用上,“分明”二字使江天人格化,江天好像是有意恼人的。 [参考答案] 这两句写傍晚时分,雨过天晴,落日斜照在江面上的美丽江天晚景,但景色虽美,终非故土,只能使离人更加愁肠欲断。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赞美江天美景,实乃抒发浓浓的愁情。诗句用词新颖活泼,“分明”二字使得江天人格化,江天的美丽晚景似乎有意恼人。 [白话诗歌] 桂林的景色是奇特的,桂林秋天的风光与京城洛阳的春天十分相似。傍晚时分,雨过天晴,落日斜照在江面上;江天虽美,并非故土,只能让我这个客游他乡的人更加愁肠欲断。晚风袭来,云雾飞卷而去,山峰忽隐忽现,如同兽的角尖在动;江水清澈得可以看见水底的小石子,在石间流过,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早年间我信奉黄老学说,归隐山林,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但如今热衷为官,却落得个被贬的下场。我还是归去吧,到那海岛上远离尘世,寄情沧海,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比自己的生命更贵重呢?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送杨长史赴果州 王 维 [注] ①褒斜:古道路名。因取道褒水、斜水二河谷得名。②幰(xiǎn):车上的帷幔,代指车辆。③祭酒:这里指蜀地巫风很盛,官桥上有巫祝之流,招待行旅。④ 女郎祠:陕西褒城县女郎山上有女郎祠,此处泛指女神祠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带着强烈的情感明知故问,强调了蜀道之难,表明了对友人远行的担忧。 B.颔联一写空间,一写时间,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友人行程之远,路途之艰难。 C.首尾两联直抒胸臆,通过一问一答,写尽了关切和相思,浑然神秀,无迹可求。 D.诗人善用夸张,“一千里”写尽鸟道,“十二时”写尽猿啼,具有超俗的画意和诗情。 解析:选C C项,首尾两联并非“直抒胸臆”,也非“一问一答”,尾联并不是对“之子去何之”的回答。 ★(2)本诗尾联“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答出尾联使用的表达技巧,接着再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别后同明月”想象与友人同在一轮明月下的情景,是想象抒情。“君应听子规”借用子规啼归的典故写出了对友人别后孤寂生活的关切之情和相思之苦,是借典故(或经典意象)抒情。尾联明里没一个“情”字,却借景物写尽了对友人的关切和相思,属于融情于景。 参考答案:①以丰富的想象抒情。“别后同明月”通过想象与友人同在一轮明月下的情景,抒发相思之情,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②借独特典故抒情。“君应听子规”既是嘱咐也是期待,借用子规啼归的典故,既写出了对友人别后孤寂生活的关切之情和相思之苦,也写出了期盼友人早日归来的愿望。③融情于景。分处异地,但同在明月之下,可以当成一种安慰;子规哀啼,因寄托盼归之情,也当同听。两句明里没一个“情”字,却写尽了对友人的关切和相思。(答出一点给3分,从手法和抒情的角度入手,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题组一 李白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送 别 李 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注],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 醑(xǔ):美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照应题目“送”,描写了渭城边纵酒言别的场景,在酒坊里长醉而不能入眠这一细节表现了诗人酒量之大、心境之豪放。 B.第二联用梨花来比喻雪,诗人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让临别的友人忘却那冬天离别的苦闷冷清的感伤。 C.颔联描写了一幅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的美好春景,以自然界的乐景衬托出了朋友之间深切的离别之情。 D.颈联中用了“倾壶醑”“赠马鞭”两个动作描写来表现内心,可以看出诗人与友人情感之深厚,欲以这些行为来挽留友人。 解析:选C A项,“诗人酒量之大、心境之豪放”虽合理但不符合诗人描写这一细节的目的,这里主要是表现诗人的离别之情。B项,“用梨花来比喻雪”分析不当,应是用雪来比喻梨花。D项,“欲以这些行为来挽留友人”无中生有。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送朋友到渭城城外,临别与朋友饮酒,表达惜别之情。②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赠马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③诗人想象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表达对朋友的美好祝愿。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江行寄远[注] 李 白 刳木出吴楚,危槎百余尺。 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 别时酒犹在,已为异乡客。 思君不可得,愁见江水碧。 [注] 此诗是诗人早年出蜀舟行途中寄给蜀中友人的作品。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紧扣题目中的“江行”,直叙出行的方式,乘坐孤舟,沿江而下。 B.二、三联围绕“远”字,写舟行迅疾,与故乡渐行渐远,离愁愈来愈浓。 C.“片”字富有表现力,写出了小舟在浩渺的大江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D.诗的末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青碧透寒的江水也有浓浓的思乡之情和愁苦之意。 解析:选C C项,“写出了小舟在浩渺的大江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说法错误,应为“写出了一叶孤舟在烟波浩渺的大江上的渺小、无依”。 4.诗中“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与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试比较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及情感比较。作答时先分别思考所给诗句的情感,然后再将诗句的情感放一起进行比较。诗中“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意思是说西来的疾风吹动着顺水东去的船帆,一日的航程就有千里之远。这两句诗写了舟行迅疾,与故乡渐行渐远,离愁愈来愈浓。一个“片”字也写出了一叶孤舟在烟波浩渺的大江上的渺小、无依。而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给船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轻舟进入坦途,这是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这一句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兴奋与快意。 参考答案:①“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以舟行之“轻”之“快”,写诗人内心的兴奋与快意。②“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却相反,行舟愈是“轻快”,内心愈发“沉重”——旦暮之间,故土已远在千里之外,故人已杳无踪影,离愁乡思油然而生。 题组二 杜甫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西 阁 夜① 杜 甫 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 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②击柝,敲梆子巡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描绘江上初夜景色,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C.诗歌善用修辞,如“白雾昏”“风落石”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形象生动。 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 解析:选C C项,“‘白雾昏’‘风落石’采用了比拟手法”理解有误,这两处并未采用比拟手法。 6.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典抒情、情景交融等。颔联描写了山风、落石、静楼、明月等景物,抒发寓居他乡之情;根据注释②③可知,颈联中的“击柝”“无衣”是典故,所以此联是借典抒情。 参考答案:①颔联借景抒情,借山风落石、月侵静楼,营造清冷寂静的氛围,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寓居他乡的痛苦之情。②颈联借典抒情,重门击柝,暗喻战事;“无衣”“同袍”以待战事,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纷乱的忧虑。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狂 夫① 杜 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 ①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中“故人”指严武,杜甫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②筿(xiǎo):小竹,细竹。③裛(yì):通“浥”,沾湿。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即沧浪”三字,用《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典故,暗示诗人操守。“即”字有知足意味,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 B.这是一个斜风细雨天气,光景饶有情趣: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 C.颈联写严武音书断绝,作者失去了经济支持,饥饿波及幼子,以至形于颜色,则家人忍饥挨饿的情形可以想见,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D.尾联“填沟壑”本为悲哀之事,诗人却能以“疏放”的态度对待,而这样的人生态度却使世俗中人耻笑其“老来更狂”。 解析:选D D项,“而这样的人生态度却使世俗中人耻笑其‘老来更狂’”错误,“自笑狂夫老更狂”一句是作者自嘲,而不是世俗人耻笑他。 8.本诗塑造了“狂夫”怎样的形象?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第一问应当立足原诗内容,可以抓住诗歌中的“疏放”“自笑”等内容考虑;第二问要理解原诗内容,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人,作者写的是自然界的优美景物,人却是穷困潦倒之人,两者反差极大,因此手法可以确定为反衬或乐景衬哀情。根据以上分析总结答案,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1)写出了生计潦倒却仍能赞赏自然景物之美,潦倒穷愁中“疏放”“自笑”、消愁遣闷的狂夫形象,表现了狂夫疏狂和贫困不能移的精神。(2)反衬(乐景写哀情)。前两联描写了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这样的赏心悦目之景;后两联写的却是忍饥挨饿、濒临死亡的可悲可叹之事,反差鲜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