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怀柔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1.我国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三个阶段,其中处于原始人群阶段的是 A. 北京人 B. 河姆渡文化 C. 仰韶文化 D. 龙山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人群指的是旧石器的早期和中期,元谋人、北京人是代表;母系氏族公社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达到繁荣,磁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是代表;父系氏族公社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是代表。由此可知,其中处于原始人群阶段的是北京人,故A正确;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时代,龙山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故BCD错误。‎ ‎2.克盂和克晷是1986年在北京房山出土的两件青铜器。据《史记》记载,最初周王是将燕国封给太保召公的,但召公位高权重,还要继续留在镐京辅佐王室。于是,太保的长子“克”就代替他,成为第一代燕侯。两件青铜器的铭文中记载了这件事,克盂与克罂也由此得名。对克盂、克晷两件历史文物认识准确的是 ‎①为西周的分封制提供充分佐证 ‎②说明受封贵族须在都城辅助天子 ‎③展现了周代青铜器的工艺水平 ‎④能够印证古代史籍的相关记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两件青铜器的铭文中记载了“最初周王是将燕国封给太保召公”,说明西周实行了分封制,故①项正确。公是因为位高权重才需要继续留在镐京辅佐王室,而不是所有“受封贵族须在都城辅助天子”,故②项错误。精美的克盉与克罍能够反映周代青铜器的工艺水平,故③项正确。《史记》和两件青铜器铭文记载的事件相同,并且有克盉与克罍佐证,说明《史记》记载正确,故④项正确。故答案选D。‎ ‎3.下列言论,可能出自老子的是 A. “克己复礼为仁” B. “制天命而用之”‎ C. “为无为,则无不治” D. “刑过不避大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的言论、“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言论、“为无为,则无不治”是老子的言论、“刑过不避大臣”是韩非子的言论。由此可知,出自老子的是C项,ABD错误。‎ ‎4.秦朝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县对郡、郡对中央,每年一次上计,其中包括基层调查的人口、垦田、刑狱、赋役等数字。由此可知,上计的作用是 ‎①加强基层控制 ②监督农业生产 ③保证赋役征派 ④举荐地方人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秦朝的上计制度包括基层调查的人口、垦田、刑狱、赋役等。由此可知,上计制度对加强基层控制、监督农业生产、保证赋役征派起到了积极作用,故①②③正确;汉代的察举制举荐地方人才,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 ‎5.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起,汉武帝多次大规模“巡狩”,视察地方,结果发现郡国存在不少严重问题,如“新秦中(关中以北新开发地区)或千里无亭徼(防御工事)”,但是中央政府并未得到监御史的奏报。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汉武帝 A. 设置十三州郡刺史 B. 实行推恩令 C 发兵平定地方叛乱 D. 确立察举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说明,汉武帝时,监御史的职能已经不能有效的发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汉武帝设置了十三州郡刺史来监察地方,故A正确;推恩令是为了削弱地方诸侯的地盘和势力,故B错误;发兵平定地方叛乱、确立察举制度和监察地方无关,故CD 错误。‎ ‎6.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年代尺的空白处应填写 A. 三国鼎立 B. 西晋统一 C. 东晋建立 D. 前秦统一北方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三国时代正式开始,公元280年西晋完成统一,公元317年东晋建立,公元382年前秦统一北方,公元419年北魏统一北方。由此可知,年代尺的空白处应填写西晋统一,故 B正确,ACD错误。‎ ‎7.贞观年间群臣进谏,太宗纳谏涉事范围虽广,但很大部分都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农桑、息征战,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和“安抚恤人”。这表明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是 A. 守法精神 B. 用人唯才 C. 兼收并蓄 D. 以民为本 ‎【答案】D ‎【解析】‎ ‎【详解】唐太宗纳谏很大部分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农桑、息征战。这表明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是以民为本,故D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守法精神、用人唯才、兼收并蓄,故ABC错误。‎ ‎8.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分别是指 A. 分封制和郡县制 B. 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 C. 科举制和郡县制 D. 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唐代制度”“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可知“选拔人才的制度”指科举制,“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指三省六部制,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时代唐代不符,故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9.东晋画家顾恺之强调绘画要“以形写神”,其代表作是 A. 《夫妇饮宴图》‎ B. 《洛神赋图》‎ C. 《游春图》‎ D. 《人物龙凤图》‎ ‎【答案】B ‎【解析】‎ ‎【详解】《洛神赋图》是东晋时代的画家顾恺之因有感三国时代文学家曹植写的《洛神赋》而作,故B符合题意;《夫妇饮宴图》是东汉佚名创作的壁画,故A不符合题意;《游春图》为隋代展子虔所作,故C不符合题意;《人物龙凤图》是战国时期佚名创作的一幅绢本淡设色画,故D不符合题意。‎ ‎10.如图是某历史时期的局势演变图,图中“?”处应填写 A. 匈奴 B. 辽 C. 吐蕃 D. 元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与两宋割据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先后有辽、西夏、金等。由此可知,图中“?”处应填写辽,故B正确;匈奴是秦汉时期的游牧民族,故A错误;吐蕃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政权,故C错误;元是取代南宋的全国性统一政权,故D错误。‎ ‎11.2018年2月《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开幕。下列展品中,能够说明元朝对西藏实施有效管辖的是 A. 金成公主进藏图唐卡 B. 宣政院印 C. 驻藏大臣令牌 D. 达赖喇嘛金印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设立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故B正确;唐朝金城公主进藏,清朝设立驻藏大臣,清朝中央政府曾先后封授五世、七世、八世达赖喇嘛金印,ACD时间不符合“元朝”,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元朝对西藏实施有效管辖”,联系所学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解答。‎ ‎12.下列为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该表能够说明 年代 农业税(万贯)‎ 商税(万贯)‎ 农业税:商税 至道三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五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A. 商税逐渐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B. 纸币成为这一时期主要流通货币 C. 加强了对城市商业活动监管 D. 边境战争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看出,商业税逐渐超过了农业税,说明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纸币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排除C;材料与边境战争无关,排除D。‎ ‎13.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科技成就是 A 地动仪 B. 火药 C. 造纸术 D. 活字印刷术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后,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提供了条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故D正确;地动仪是东汉的科技成果,故A错误;火药在唐末开始用于军事,故B错误;造纸术的出现和改进是在两汉,故C错误。‎ ‎14.下边是《中国历代官称辞典》中的一个辞条,依据辞条内容推断这一机构是 A. 礼部 B. 中书省 C. 内阁 D. 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明朝始设”“协助皇帝办理政务,为皇帝顾问”,结合所学可知,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阁臣协助皇帝办理政务,为皇帝顾问,故C正确;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礼部是六部之一,A不符合题意,排除;晋朝以后出现中书省,不符合“明朝始设”,排除B;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不符合“明朝始设”,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明朝始设”“协助皇帝办理政务,为皇帝顾问”,联系所学明朝内阁设立的时间和内阁的实质分析解答。‎ ‎15.请给下列内容确定一个合适主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雅克萨之战 ③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④册封达赖和班禅并设立驻藏大臣 A. 国家建立与统一的完成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社会的变革 D. 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开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册封达赖和班禅并设立驻藏大臣等活动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B正确;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故A错误;两宋之际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故C错误;材料和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开放无关,故D错误。‎ ‎16.史载:康熙年间,苏州府的吴江县棉花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的种植面积;松江府所属的太仓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直隶保定一带农村的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土地改种棉花。这一现象反映了 A. 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 B. 农业的商品化趋势加强 C. 个体小农经济的破产 D. 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土地改种棉花”来看,种植棉花获利大,因而农户开始大范围种植棉花,这反映在农业生产领域商品化趋势强化。故答案为B项。A项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封建社会的政策,没有废除,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种植棉花的农户逐渐增多,并不能反映出小农经济衰败,排除;D项材料未反映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排除。‎ ‎17.‎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中说:“鸦片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以上内容属于 A. 历史事实的叙述 B. 历史过程的描述 C. 历史原因的分析 D. 历史结论的阐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结果是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故D项正确。历史事实的叙述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定位,故A项错误。历史过程的描述是指对历史发展的过程性描述,故B项错误。历史原因的分析是指对历史事件发展的原因分析,故C项错误。‎ ‎18.据《清史稿》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年)九月,“丁汝昌率北洋兵舰与日本战于大东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以上史料可以用来研究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894年”“丁汝昌”“ 北洋兵舰”“ 日本”“ 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是184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以上皆与题目时间不符合,故ABD项错误。‎ ‎19.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使馆大街”,兵部街改名为“马可·波罗路”……东长安街被改名为“意大利街”,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材料中“北京”“使馆大街”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在北京设立使馆区,允许外国驻兵保护,因此这应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故D正确。鸦片战争时期并没有在北京的东交民巷设立使馆,选项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也没有在北京的东交民巷设立使馆,选项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虽然清政府战败,国际地位一落干丈,但是西方列强也没有在北京的东交民巷设立使馆,故C错误。‎ ‎20.以下四本连环画反映了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其中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是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主要任务是反对清政府,辛亥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推翻清王朝,①③符合题意,故选C;义和团是反帝爱国运动,排除②,故排除AD;五四运动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排除④,故排除B。‎ ‎21.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该杂志作为史料可以直接用于研究 A. 百日维新 B. 黄花岗起义 C. 北伐战争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故答案为D项。ABC项,根据所学可知,百日维新是1898年,黄花岗起义是1910年,北伐战争是1926-1927年,此三项都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22.如图所示的建筑,位于上海兴业路,是全国文物保护重点单位,也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见证了 A.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B.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 国共第一次合作 D. 五四运动的爆发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如图所示的建筑是中共一大会址。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故B正确;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是在北京,故A错误;国共第一次合作是在广州,故C错误;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在北京,故D错误。‎ ‎23.《建军大业》是献礼建军90周年的历史影片,讲述了从1927年“四一二”政变到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历史过程。以下场景应该出现在该影片中的是 A. 国民党在黄埔创办军官学校 B. 广州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 C. 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D. 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 ‎【答案】C ‎【解析】‎ ‎【详解】黄埔军校创建于1924年,与题干提及时间不符,故A错误。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是在1926年7月,与题干提及时间不符,故B错误。1927年9月,按照八七会议的精神举行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决定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摸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C符合题意,故选C。遵义会议是在1935年,与题干提及时间不符,故D错误。‎ ‎24.1937年中国剧作者协会创作了一部三幕剧,这三幕分别是“暴风雨的前夕”“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全国的抗战”,该戏剧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东北沦陷 B 七七事变 C. 百团大战 D. 日本投降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1937年”、“暴风雨的前夕”、“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全国的抗战”等信息可知,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1937年的七七事变。结合所学可知,七七事变又称为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东北沦陷于1932年,与卢沟桥、全国抗战及材料时间等信息无关;C选项错误,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与材料时间及卢沟桥等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日本投降于1945年,与材料时间及卢沟桥等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5.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我们在研究“百团大战”时最有利的证据是 A. 百团大战的遗迹和当时的照片 B. 油画《百团大战》‎ C. 历史小说中对百团大战的描述 D. 电影作品《百团大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实物遗迹、照片、考古资料等最能反映客观真实。因此研究“百团大战”时最有利的证据是百团大战的遗迹和当时的照片,故A正确;油画《百团大战》、历史小说、电影作品《百团大战》等都带有主观色彩,不能反映客观真实,故BCD错误。‎ ‎26. 《古城新情调》一文写道: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解放亦是生活的向上,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文中情景发生于( )‎ A. 淮海战役胜利后 B. 辽沈战役胜利后 C. 渡江战役胜利后 D. 平津战役胜利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首先我们明确这是解放战争中的一幕,关键就是解决是哪场战役。突破口就是王府百货,王府百货就是现在的王府井大街,因此是北京的一景,因此确定是平津战役,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定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三大战役”‎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如何处理同邻国的边界争议上,周恩来说:“边界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做到使双方真正在平等、友好、互利的基础上加以解决,而不在于我们必须多占一些地方。”这体现了新中国提出的 A. “另起炉灶”政策 B. “一边倒”政策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求同存异”方针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边界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做到使双方真正在平等、友好、互利的基础上加以解决,而不在于我们必须多占一些地方”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故C正确;“另起炉灶”政策针对的是国民党屈辱的外交政策,故A错误;“一边倒”政策是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故B错误;“求同存异”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化,故D不合适。‎ ‎28.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的一篇文章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了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这一“突破”是 A.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B.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 我国大力发展互联网络技术 D. 我国成功发射“神五”载人飞船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由此美国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了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故B正确;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是在1956年,且不是尖端科技,故A错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力发展互联网络技术,故C错误;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神五”载人飞船,故D错误。‎ ‎29.对联是人们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变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下列对联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 A. 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 放开肚皮吃饱饭,一亩能产万千粮 C. 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D. 联产承包展新貌,自主经营显生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指的是新中国成立、“放开肚皮吃饱饭,一亩能产万千粮”指的是1958年的大跃进、“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指的是文革时期、“联产承包展新貌,自主经营显生机”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此可知,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D项,ABC错误。‎ ‎30.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因此,“中国梦” ( )‎ ‎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大国之梦 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 ‎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以时政热点的形式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中国梦的实现是通过和平崛起实现的,有别于西方国家以武力实现的方式,故①正确;冷战时期苏联是采取对内依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对外与美国争霸的方式实现的,中国采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来实现,故②错误;中国梦有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有助于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③、④正确。故本题选C。‎ ‎【考点定位】1.必修二※殖民扩张;‎ ‎2. 必修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3. 必修一※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4.选修三※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5. 选修三※美苏争霸。‎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31.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自身也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的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学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请你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从汉至唐儒学地位的变化。‎ 材料三 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从政治需要出发,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随之减弱。理学家提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学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他们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答案】(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汉朝: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获得独尊地位;魏晋:儒、道、佛三家并存;隋朝:提出“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唐朝:形成三教并行局面,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唐中期之后再次复兴儒教。‎ ‎(3)宋代理学吸收佛道思想精髓,将“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形成哲学体系;理来源于天理,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理学将天理和社会伦理道德结合起来;理学摒弃佛道中彼岸世界思想,肯定现实生活,追求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完善。‎ ‎【解析】‎ ‎【详解】(1)“品德”,依据材料一信息“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概括得出: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政治抱负”,结合所学知识从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等角度说明。‎ ‎(2)“变化”,依据材料二信息“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自身也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的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概括得出:汉朝,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获得独尊地位;魏晋,儒、道、佛三家并存;隋朝,提出“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唐朝,形成三教并行局面,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唐中期之后再次复兴儒教。‎ ‎(3)“说明”,依据材料三信息“理学家提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学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他们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理学吸收佛道思想精髓,将“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形成哲学体系;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理学将天理和社会伦理道德结合起来;理学摒弃佛道中彼岸世界思想,肯定现实生活,追求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完善等方面说明。‎ ‎32.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锁国、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中三次战争的名称及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并指出中国发生了哪些“连锁反应”?‎ 材料二 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为辛亥革命前已经萌生的中华民族观念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民国初年,孙中山将“五族共和”思想作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准侧,少数民族在观念上第一次被置于平等地位,从而令统一多民族共和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中华民国”国号的使用本身,就极大地增强了国人对“中华”一词所代表的中华民国共同体内涵的认同感与自觉归属感。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如“中华革命党”“中华实业团”“中华书局”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以法律形式将人民平等规定下来,如第一章总刚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继续发展有了法律上的保护,各民族至少实现了法律上平等的联合。‎ ‎——摘编组李帆《以“中华”为族称: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族认同》‎ ‎(2)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民国初年中华民族观念广泛流行的原因。‎ 材料三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 ‎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意见,并说明理由。(要求: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须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连锁反应: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 ‎(2)原因: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中华民国国号的使用,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五族共和”思想有利于民族平等,使统一多民族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用“中华”一次来命名各种事物的行为,促进了中华民族观念的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有了法律保障。‎ ‎(3)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全面爆发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正面战场的抗战应予增加,这样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解析】‎ ‎【详解】(1)“战争和不平等条约”,依据材料一信息“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 年同日本的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连锁反应”,依据所学知识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等方面回答。‎ ‎(2)“原因”,依据材料二信息“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为辛亥革命前已经萌生的中华民族观念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民国初年,孙中山将‘五族共和’思想作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准侧,少数民族在观念上第一次被置于平等地位,从而令统一多民族共和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以法律形式将人民平等规定下来”分别得出: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中华民国国号的使用、“五族共和”思想的提出、用“中华”一次来命名各种事物的行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等。‎ ‎(3)本问是开放性设问,解题的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目录,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意见,再次结合所学说明理由。如,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从淞沪会战的作用的角度分析即可。‎ ‎33.今年(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变化情况 年份 项目 粮 棉 钢 煤 ‎1952‎ 总产量 ‎1.64亿吨 ‎130.4亿吨 ‎135亿吨 ‎0.65亿吨 比1949年增长 ‎36%‎ ‎193%‎ ‎754%‎ ‎105%‎ ‎1957‎ 总产量 ‎1.95亿吨 ‎164亿吨 ‎535亿吨 ‎1.3亿吨 比1952年增长 ‎19%‎ ‎26%‎ ‎296%‎ ‎100%‎ ‎(1)1952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49年有所增长,1957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52年有所增长。这两次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序号 史实 ‎1‎ ‎1980年,中央确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第一批经济特区 ‎2‎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3‎ ‎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4‎ ‎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5‎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 ‎6‎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7‎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8‎ ‎2009年,中国货物出口额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额居世界第二位 ‎9‎ ‎2010年,中国的粗钢、水泥、化肥、棉布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中国跃居“世界第一工业大国”‎ ‎10‎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2)阅读上表,从“改革开放与社会进步”的角度,任选两个史实,提炼一个主题。从所学知识中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史实,运用这三个史实对所提炼的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史实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请按照答题示例格式答题)‎ 答题示例:‎ 所选序号:1、3主题: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补充史实: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发浦东简要阐释:1980年,中央确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微第一批经济特区,拉开了对外开放的序幕;1988年,中国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进一步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综合国力。‎ 答案:略。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土地改革,国民经济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2)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1)“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49年有所增长的原因是土地改革,国民经济恢复。1957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52年有所增长的原因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2)本问是开放性设问,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上表;然后,从“改革开放与社会进步”的角度,任选两个史实,提炼一个主题,主题要明确;再次,从所学知识中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史实,并运用这三个史实对所提炼的主题进行简要阐释。如,所选序号:2、5。主题:对内改革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补充史实:改革开放3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简要阐释: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2008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对内改革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综合国力。‎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