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46
2019届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 年三十三卒。临终,上疏曰:“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谥登曰宣太子。 (节选自《三国志·孙登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B.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C.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D.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古代通常有五种爵位,依次为公、侯、伯、子、男。“万户侯”,指食邑万户以上,后泛指高爵显位,如“粪土当年万户侯”。 B.“黄龙元年”,是以东吴君主孙权的年号纪年的。因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所以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崇祯”皇帝、“康熙”皇帝。 C.“疏”,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臣僚上“疏”可以报告工作、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进谏等。 D.“谥”,古代君主、诸侯、大臣、著名文士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生前的行迹,给予褒贬善恶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如陶渊明私谥“靖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登体恤百姓,宽以待人。他出外狩猎时,常绕远路避开良田,不践踏百姓的庄稼。休息时,也是选择空闲之处。对于犯了错误的人,不忍处罚,还不许身边的人再提此事。 B.孙登孝顺养母,有感恩之心。徐氏对孙登有养育之恩,虽遭废,但徐氏派人送来的衣服,孙登必定沐浴后才穿上。父亲要立他为太子,他则坚决要求先立养母为王后。 C.孙登关心国事,忧国忧民。他临终上疏颇有见地,提出国家的政令应与时俱进,博采众议;认为有些地方应该宽缓刑法,减轻赋税,调整或停止一些劳役,顺应民心。 D.孙登人品出众,才干超人。孙登是孙权的长子,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孙权赞赏他的人品和能力,授予他东中郎将,赐封万户侯,册立为太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译文: (2)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孙鑨,字文中。举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武库主事。世宗斋居二十年,谏者辄获罪。鑨请朝群臣,且力诋近幸方士,引赵高、林灵素为喻。中贵匿不以闻, 鑨遂引疾归。起故官,进大理卿。都御史吴时来议律例,多纰戾,鑨力争之。帝悉从驳议。 为吏部尚书。吏部自宋为政,权始归部。至鑨,守益坚。故事,冢宰与阁臣遇不避道,至鑨益径直。张位等不能平,因欲夺其权。建议大僚缺,九卿各举一人,类奏以听上裁,用杜专擅。鑨言:“廷推,大臣得共衡可否,类奏启倖途,非制。”给事中史孟麟亦言之。诏卒如位议。自是吏部权又渐散之九卿矣。 大计京朝官,力杜请谒。文选员外郎吕胤昌,鑨甥也,首斥之。考功郎中赵南星亦自斥其姻。一时公论所不予者贬黜殆尽。王锡爵方以首辅还朝,欲有所庇。比至而察疏已上,庇者在黜中,亦不能无憾。会言官论劾虞淳熙、杨于廷。鑨议留淳熙、于廷。给事中刘道隆言淳熙、于廷不当议留,乃下严旨责部臣专权结党。鑨言:“淳熙,臣乡人,安贫好学。于廷力任西事尚书石星极言其才今宁夏方平臣不敢以功为罪若知其无罪以谏官一言而去之自欺欺君臣谊不忍为也。”帝以鑨不引罪,夺其俸,贬南星三官,淳熙等俱勒罢。 鑨遂乞休,且白南星无罪。左都御史李世达以己同掌察,而南星独被谴,亦为南星、淳熙等讼。帝皆不听。鑨固请赐骸骨,仍不允。鑨遂杜门称疾。疏累上,帝犹温旨慰留,赐羊豕、酒酱、米物,且敕侍郎蔡国珍暂署选事,以需鑨起。鑨坚卧三月,疏至十上,乃许乘传归。居三年卒。赠太子太保,谥清简。(选自《明史·孙鑨传》,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廷力任西事/尚书石星极言其才/今宁夏方平/臣不敢以功为罪/若知其无罪/以谏官一言/而去之自欺/欺君臣谊不忍为也 B.于廷力任西事/尚书石星极言其才/今宁夏方平/臣不敢以功为罪/若知其无罪/以谏官一言而去之/自欺欺君/臣谊不忍为也 C.于廷力任西事/尚书石星极言其才/今宁夏方平/臣不敢以功为罪若/知其无罪/以谏官一言而去之/自欺欺君/臣谊不忍为也 D.于廷力任西事/尚书石星极言其才/今宁夏方平/臣不敢以功为罪若/知其无罪/以谏官一言而去之自欺/欺君臣谊不忍为也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卿,文中指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也就是官位很高的人,但不一定是九个人。 B.首辅,明朝的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有宰相之权而无宰相之名。 C.赐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称为“赐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具有褒义的称号,如武帝、清简。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鑨为国尽力,恪尽职守。他上奏请斋居二十年的世宗上朝接见群臣,被宦官隐瞒不上报;他指出吴时来的错漏,被皇帝采纳。 B.孙鑨坚持抓权,遭到反制。他担任吏部尚书,坚持抓权,张位想剥夺他的权力,向朝廷提出建议,他反驳张位,但朝廷最终同意了张位的意见。 C.孙鑨力保贤才,遭遇挫折。朝廷考核京官,力求杜绝请托,他驱逐了赵南星的姻亲,却因坚持留任包括自己老乡在内的人而遭受打击。 D.孙鑨看淡官场,不恋官位。他请求退休,并为赵南星辩解,皇帝都没听从,他就托病不出门,尽管皇帝极力挽留,他还是坚持要辞职。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冢宰与阁臣遇不避道,至鑨益径直。 译文: (2)比至而察疏已上,庇者在黜中,亦不能无憾。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俞献卿,字谏臣,歙人。少与兄献可以文学知名,皆中进士第。献卿起家补安丰县尉。有僧贵宁,积财甚厚,其徒杀之,诣县绐言师出游矣。献卿曰:“吾与宁善,不告而去,岂有异乎?”其徒色动,因执之,得其所瘗[注]尸,一县大惊。调昭州军事推官,会宜州陈进乱,象州守不任事,转运使檄献卿往佐之。及至,守谋弃城,献卿曰:“临难苟免,可乎?贼至,尚当力击;不胜,有死而已,奈何弃去。”初,昭州积缗钱巨万,献卿尽用平籴,至积谷数万,及是大兵至,赖以馈军。 除殿中侍御史,为三司盐铁判官。上言:“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 淮、浙盐利不登,命献卿往经度之,更立新法,岁增盐课 缗钱甚众。会其兄为盐铁副使,徙开封府判官。朝廷择陕西转运使,宰相连进数人,不称旨。他日,献卿在所拟中。帝曰:“此可以除陕西转运使。”时边吏多因事邀功,泾原路钤辖擅于武延川凿边壕,献卿度必招寇患,亟檄罢之。未几,贼果至,杀将士,塞所凿壕而去。徙京西。因入对,甚言赵振堪将帅,范仲淹、明镐可大用,及条上边策甚备。 除福建转运使,还判三司盐铁勾院,累迁尚书刑部郎中、直史馆、知荆南,历户部、度支、盐铁副使,以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杭州。暴风,江潮溢决堤,献卿大发卒凿西山,作堤数十里,民以为便。还,勾当三班院,知通进、银台司,最后知应天府,以刑部侍郎致仕,卒。 注 瘗(yì):埋葬。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 B.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 C.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 D.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高一级考试,即会试的,称为进士。 B.盐课,是中国古代的盐税,盐税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C.尚书,一指儒家经典《尚书》;二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官员名称,如刑部尚书。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中国很早就建立了官员退休制度,各朝代退休年龄不尽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俞献卿聪明敏捷。他少年时以文学出名;他在安丰县任职,有个和尚杀了自己的师父,却想欺瞒县衙,被俞献卿识破,真相大白后,震惊全县。 B.俞献卿恪尽职守。他被派往象州协助太守处理叛乱,他反对弃城而逃;当初,他就预料到会有人叛乱,用公款购买很多粮食,这时候正好派上用场。 C.俞献卿深得皇帝信任。朝廷挑选陕西转运使,宰相呈上好几个人选皇帝都不满意,一次,皇帝看到名单中有俞献卿,即认可他出任这个职务。 D.俞献卿关注民生,有才能。他上书关心粮、布价格;他被派去管理淮、浙盐利,政绩显著;他在杭州任职,杭州受到风暴侵扰,他挖山筑堤,百姓感到便利。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难苟免,可乎?贼至,尚当力击。 译文: (2)泾原路钤辖擅于武延川凿边壕,献卿度必招寇患,亟檄罢之。 译文: 答案精析 1.C [首先结合语境理解画波浪线部分的意思,然后抓住句中的专有名词,比如“登”“徐夫人”“徐氏”“步夫人”“步氏”等,最后再依据一些谓语动词进行断句。原文标点: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2.B [并非所有的帝王都是一个年号。历史上有些皇帝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还有的一年要换几次。只是到了明、清两朝,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 3.D [东中郎将、万户侯皆不是孙权所赐,而是魏王赐给的,且孙登没有接受。] 4.(1)跟从的人想打那个人,孙登不允许,派人找到飞过孙登身边的弹丸,和那人身上的弹丸比较后发现不一样,于是那个人被释放了。 (2)孙登咽气之后,奏章才被孙权看到,孙权因此更加悲伤感动,一说起孙登就掉眼泪。 参考译文 孙登,字子高,是孙权的长子。魏国黄初二年,任命孙权为吴王,同时任命孙登为东中郎将,封为万户侯,孙登以有病为由没有接受。这一年,立孙登为太子,给他选拔设置师傅,精选了一些优秀的人才,作为他的宾客朋友,于是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人被选入,陪着孙登研读诗书,外出跟着骑马射猎。孙登接待他的属官,大都采用平民交往的礼节,和诸葛恪等人有时同车而乘,有时共床而卧。黄龙元年,孙权称帝,立孙登为皇太子。 孙登有时外出打猎,本来应当走便道,而他经常远远地避开良田,不去践踏庄稼,到了休息的处所,又选择空闲的地方,他就是这样不想烦扰百姓。他曾经骑马外出,有一颗弹丸从他身边飞过,手下的人便去寻找射弹丸的人。有一个人拿着弹弓,身上带有弹丸,大家都认为是他干的,审讯他,他却不承认,跟从的人想打那个人,孙登不允许,派人找到飞过孙登身边的弹丸,和那人身上的弹丸比较后发现不一样,于是那个人被释放了。还有一次,孙登丢失了盛水的金马盂,查出盗窃的人,是他身边的人干的,孙登不忍心给他处罚,就把他叫来责备数落一通,打发他回家不再回来,并告诫身边的人不要再提这件事。 起初,孙登的生母地位低贱,徐夫人对孙登从小有养育之恩,后来徐夫人因为妒忌被废,住在吴地,而步夫人最受宠。步夫人有赏赐,孙登不敢推辞,只是恭敬地接受而已。徐夫人派人来,凡赐给他的衣服,他必定沐浴之后才穿上。孙登将被册立为太子,他推辞说:“本原确立,道义才能产生,要立太子,应当先立王后。”孙权问:“你的母亲在哪儿?”孙登回答说:“在吴地。”孙权听了,沉默不语。 孙登三十三岁去世。临终前,他上书说:“我私下听说下面郡县有不少地方荒芜残败,百姓生活物品匮乏,非常困苦,奸邪祸乱滋生,因此法令频繁增加,刑法更加苛刻。我听说治理政事要顺从民意,法律政令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眼下确实有必要和将相大臣们仔细地选择合乎时宜的政策,广泛采纳众人的意见,宽缓刑法,减轻赋税,调整停止一些劳役,以顺应百姓的愿望。陆逊对时政忠诚勤勉,献身忧国,尽心为公,有不谋私利的气节。诸葛瑾、步骘为国尽忠,通晓治国的体制。可以让他们献出合乎时宜的办法,除掉苛刻繁琐的政策,爱护养育兵马,安抚慰藉百姓。五年以后,十年之内,远方的人归顺,近处的人尽力,不用打仗,一统天下的大事就可以确定。希望陛下留意听取采纳我的意见,我即使死了,也还像活着的时候一样。”孙登咽气之后奏章才被孙权看到,孙权因此更加悲伤感动,一说起孙登就掉眼泪。孙登的谥号被定为宣太子。 5.B [原文标点:于廷力任西事,尚书石星极言其才。今宁夏方平,臣不敢以功为罪。若知其无罪,以谏官一言而去之,自欺欺君,臣谊不忍为也。] 6.D [“具有褒义的称号”错,谥号有褒义的也有贬义的。] 7.C [“他驱逐了赵南星的姻亲”错,应是赵南星自己驱逐了自己的姻亲。] 8.(1)旧例,冢宰和内阁大臣路上相遇不回避,到孙鑨更加直趋不回避。 (2)等他到了朝廷考察的奏疏已经递上去了,想庇护的人在驱逐的名单中,也就不能没有怨恨。 参考译文 孙鑨,字文中。考中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任武库主事。世宗过着二十年斋戒生活,直言规劝的人总是遭罪。孙鑨请求皇帝上朝接见群臣,并且极力谴责亲近皇帝受宠的求仙炼丹的人,举赵高、林灵素作为比喻。宦官隐瞒着不让皇帝知道,孙鑨于是托病回家。起用担任原职,升任大理卿。都御史吴时来议论法律,很多错漏,孙鑨尽力辩驳。皇帝全部听从了他的辩驳意见。 孙鑨担任吏部尚书。吏部宋掌管政事,权力才回到部里。到孙鑨掌管得更加牢靠。旧例,冢宰和内阁大臣路上相遇不回避,到孙鑨更加直趋不回避。张位等人不服气,于是想夺去孙鑨的权力。张位等人建议,大官位空缺,由九卿各推举一人,分类上奏任凭皇帝裁决,以此来杜绝专权。孙鑨说:“朝廷推举,大臣可以共同权衡是否妥当,分类上奏打开了侥幸获得官位的大门,不符合制度。”给事中史孟麟也进言说这件事。皇帝下诏最终同意了张位的意见。从此吏部的权力又逐渐分散给了九卿了。 大力考核京城朝廷的官员,尽力杜绝请托。文选员外郎吕胤昌,是孙鑨的外甥,首先被驱逐。考功郎中赵南星也自己驱逐了姻亲。一时间舆论不支持的人被驱逐光了。王锡爵刚任首辅回到朝廷,想庇护一些人。等他到了朝廷考察的奏疏已经递上去了,想庇护的人在驱逐的名单中,也就不能没有怨恨。恰逢言官议论弹劾虞淳熙、杨于廷。孙鑨建议留下虞淳熙、杨于廷。给事中刘道隆进言说虞淳熙、杨于廷不应当留任,朝廷于是下诏书,严厉指责部里的大臣专权结党。孙鑨说:“虞淳熙,是我同乡人,安于贫穷,喜欢学习。杨于廷尽力负责西边的事务,尚书石星极力称赞他的才能。现在宁夏刚刚平定,我不敢把功劳当作罪过。如果知道他们没有罪,凭着谏官的一句话而驱逐他们,自欺欺君,我主张合乎正道,不忍心这样做。”皇帝认为孙鑨不认罪,剥夺他的俸禄,降赵南星三级官,虞淳熙等人都被勒令罢职。 孙鑨于是请求退休 ,并且辩解赵南星没有罪。左都御史李世达因自己与赵南星一起掌管考核,而赵南星一人被贬,也为赵南星、虞淳熙等人申辩是非。皇帝都没有听从。孙鑨坚决请求辞职回家,朝廷还是不答应。孙鑨于是托病不出门。奏疏多次递上,皇帝还是下旨好言慰问挽留,赏赐猪羊、酒酱、米物,并命令侍郎蔡国珍暂时代理选官的事务,以等待孙鑨新任职。孙鑨坚持不出门三个月,奏疏达到十次,才答应坐官家的车回去。家居三年去世。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清简。 9.D [原文标点: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 10.A [“会试”应改为“殿试”。] 11.B [“他就预料到会有人叛乱”于文无据。] 12.(1)面对危难苟且逃避,行吗?叛贼到了,还应当奋力抗击。 (2)泾原路钤辖擅自在武延川开挖边防战壕,俞献卿推测一定会招致外敌侵扰的祸害,赶紧发文制止。 参考译文 俞献卿,字谏臣,歙县人。少年时和哥哥俞献可因为文学而闻名,都考中进士。俞献卿初次任职补授安丰县尉。有个叫贵宁的和尚,积累了丰厚的财产,他的徒弟杀了他,到县衙欺瞒说师父出游了。俞献卿说:“我和贵宁友好,他没有告诉我而离去,难道发生异常了?”贵宁的徒弟脸色变了,俞献卿就把他抓起来,找出埋葬的尸体,全县人大吃一惊。俞献卿调任昭州军事推官,碰上宜州陈进叛乱,象州太守不能尽职,转运使发文通知俞献卿前往帮助他。等到达后,太守打算弃城逃走,俞献卿说:“面对危难苟且逃避,行吗?叛贼到了,还应当奋力抗击;不能取胜,不过一死罢了,怎么能弃城逃走?”起初,昭州积存钱币极多,俞献卿全部用来买粮,积累了几万石,等这时大军到来,靠这供给军粮。 授任殿中侍御史,担任三司盐铁判官。俞献卿上书说:“天下粮食布帛日益消耗,物价日益上涨,想不损伤民力,是不可能的。现在天下粮食布帛的价钱,比祥符初年增加了几倍。人们都说禾苗没有长成就被官府收购,桑叶没有长出就被官府征购。” 淮、浙盐利不丰厚,朝廷命令俞献卿前往经营,俞献卿改立新法,每年增加盐税钱很多。恰好俞献卿的哥哥担任盐铁副使,调任开封府判官。朝廷挑选陕西转运使,宰相连续呈上几个人选,皇帝都不满意。一天,俞献卿在拟定的名单中。皇帝说:“这个人可以任陕西转运使。”当时边境上的将领大多通过事情请功,泾原路钤辖擅自在武延川开挖边防战壕,俞献卿推测一定会招致外敌侵扰的祸害,赶紧发文制止。不久,敌人果然来了,杀害将士,填塞所挖的战壕而离去。(俞献卿被)调往京西。俞献卿趁着入朝对答,极力陈述赵振可任将帅,范仲淹、明镐可以重用,并逐条呈上边境策略,很完备。 授任福建转运使,回京任判三司盐铁勾院,多次升职担任尚书刑部郎中、直史馆、荆南知府,历任户部、度支、盐铁副使,凭着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的身份担任杭州知府。起暴风,江潮冲击堤岸,俞献卿大量征调士兵开挖西山,筑堤几十里,百姓感到便利。回京,主管三班院,掌管通进、银台司,最后担任应天府知府,以刑部侍郎官退休,去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