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专题复习训练:专题达标检测(十二)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专题达标检测(十二)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选择题 1.《晏子春秋·霸业因时而生》中晏子说:“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识时务”“通机变”中的“时务”“机变”是指( ) A.经济基础决定于上层建筑的规律 B.贯穿一切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规律 C.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阶级斗争规律 D.生产力要适应生产关系状况的规律 解析:选B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识时务”“通机变”意指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答案为B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A项错误;阶级斗争并非存在人类社会的始终,C项错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D项错误。 2.春秋战国天下大乱,中华民族进入重大历史转型期,有识之士纷纷挺身而出,为巩固统治者的地位,展开了一场跨越300余年的诸子大辩论。对此,有学者指出,诸子的思想固然深刻,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从根本上使社会长治久安,因为他们的思想仅仅是“治之术”,而非“治之道”。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道”应该( ) ①着重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社会主要矛盾 ②自觉遵循支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普遍规律 ③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先导作用 ④坚持实现人民利益与调动人民创造性的有机结合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解析:选A 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就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当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④当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而非主要矛盾,①错误;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决定作用而非先导作用,社会变革的先导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③错误。 3.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要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这是因为( ) ①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调整就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改革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③生产关系变化是引起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变革的根本原因 ④社会发展只能在社会基本矛盾不断解决中实现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 题意强调通过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就是在解 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也说明改革的作用,②④正确。①说法绝对化,③颠倒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4.(2018·南京、盐城一模)为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十九大报告要求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这一要求( ) ①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通过完善上层建筑以巩固经济基础 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④表明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通过完善上层建筑以巩固经济基础,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②③符合题意;①④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因为其属于( ) ①思想认识,将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上层建筑,服务于先进的经济基础,推动社会进步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正确的思想认识才能起到推动作用,不是唯物史观的范畴,①错误;核心价值观属于上层建筑不是生产关系,②错误;核心价值观属于先进的社会意识,是上层建筑,推动社会进步,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③④正确。 6.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关乎我国社会未来发展大局与大计极为重要的新论断。这一论断( ) ①是对历史与发展的观点的秉承 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 ③认清了人民的需求和现实生产力状况的对立 ④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唯物史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A 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可知,这一论断是对历史与发展的观点的秉承,以 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①②正确;③中“对立”表述错误;④属于辩证法,不属于唯物史观,不选。 7.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强调,面向未来,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努力实现持久和平;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从唯物史观角度看,这说明我国( ) ①高瞻远瞩,善于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②审时度势,树立了正确的社会意识 ③以人为本,以维护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 ④顺势而为,把握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D 题干中,习近平主席提出面向未来,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努力实现持久和平;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这说明我国审时度势,树立了正确的社会意识,顺势而为,把握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②④符合题意;①属于唯物辩证法观点,排除;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③错误。 8.电影《横空出世》是一部反映中国人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影片。一群怀着崇高理想的中华儿女,在家庭和国家之间做出了令人敬仰的选择。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来到人迹罕至的西北荒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这种选择 ( ) ①把人民利益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 ②把国家利益放在了个人利益前面 ③说明人总是要屈从和受制于现实 ④说明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难以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电影《横空出世》中,一群怀着崇高理想的中华儿女,在家庭和国家之间做出了令人敬仰的选择。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来到人迹罕至的西北荒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这种选择把人民利益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把国家利益放在了个人利益前面,①②入选;③表述本身错误,排除;④错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二者是可以统一的。 9.面对国家危难和人民困苦,周恩来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誓言“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立下“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远大志向。这告诉我们( ) A.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B.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C.只有能力卓越的人才能创造卓越的人生 D.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解析:选A 材料告诉我们为实现人生价值要“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要有“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远大志向,说明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A项符合题意;B项错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C项说法太绝对,排除;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D项错误。 10.“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春秋《管子·九守》)下列诗词中蕴涵的哲理与上述古语相一致的是( ) A.“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B.“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C.“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D.“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其二》 解析:选B 题目中诗句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项体现的哲理与题意相符。A项体现了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的哲理。C项体现了运动是事物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项体现了世界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哲理。 11.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是,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这启示我们( )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既要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又不能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 ③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树立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④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是不可能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这启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有创新意识,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12.“只有把勤勉的汗水滴进实践的土壤里,机遇的奇葩才会吐艳。”这句话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启示是( ) ①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②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 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有利条件 ④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只有把勤勉的汗水滴进实践的土壤里,机遇的奇葩才会吐艳,这启示我们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①正确,“勤勉的汗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③正确;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表述不准确且不符合题意;④题意没有体现。 二、非选择题 13.在我国,宣誓的历史源远流长。“盟誓之辞”作为国家信用的载体和证明由来已久。世界上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规定相关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的有97个。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其中增加了宪法宣誓相关内容。3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随后新当选人员举行了隆重的宪法宣誓仪式。宪法宣誓誓词为“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在当前,我国国家工作人员对宪法宣誓,具有超出一般法律文本的政治意涵,有利于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知识,说明我国制定宪法宣誓制度的依据。 解析: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思考。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我国制定宪法宣誓制度分析意义。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宣誓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制定宪法宣誓制度符合国际惯例,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制定宪法宣誓制度是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制定宪法宣誓制度有利于推进政治改革,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 当前,一些乡村仍存在留不住乡情、记不住乡愁,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生态退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风习俗是一个地域的生活文化,是农村精神家园的特色。习近平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要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我们要发挥传统文化在农村底蕴深厚、流传久远的优势,摒弃铺张浪费、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注重培育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乡风,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倡导文明乡风的理由。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解析:第(1)问属于原因类试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倡导文明乡风的理由,可以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两个角度,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即可。第(2)问作答范围限定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作答可以从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文化创新的途径等角度回答。 答案:(1)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能提升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②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开展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引领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③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乡村生态环境的好转,绿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④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倡导文明乡风,振兴乡村,能真正留住乡情、记住乡愁。 (2)①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维系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的纽带作用。②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摒弃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做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使传统文化顺应时代的变迁。④坚持文化创新,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