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 学案
考点二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考向一 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 1.(2015·高考课标全国Ⅰ卷)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A____ 【解析】 解读题干及所学可知,1981年世界银行已经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随着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需要从世界银行获得更多发展需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故选A项。世界银行属于世界金融机构,与贸易体系中关税税率的降低无关,故B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欧联合的深入,经济实力显著上升,故C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2.(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如图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 A.冷战结束 B.华约解体 C.北约东扩 D.欧盟扩大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D____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旗帜是欧盟的旗帜。欧盟成立于1993年,A、B两项的时间均在此之前,故排除;而图中的欧盟旗帜与北约无关,故排除C项。 考向二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战后经济发展的特点 3.(2016·高考全国Ⅰ卷)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表中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B____ 【解析】 题干表格中成立的国际组织基本上属于原料生产组织,其成员大都属于新兴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应对当时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它们建立了自己的行业组织,主张维护自己的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联合对抗不合理的经济秩序,故选B项。 考向三 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局势 4.(2017·高考全国Ⅰ卷)1976 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A____ 【解析】 A对:七国集团原为西方国家的经济组织,后来发展为二十国集团,与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有直接关系,说明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错: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一开始出现就涉及贸易金融领域。C错:亚非拉国家本身就是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D错:七国集团不是区域经济集团组织。 [主干提炼]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形成: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2)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3)影响 ① 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盟 ①过程:1993年成立,由初期经济合作到政治经济一体化。 ②影响 a.经济:促进了欧盟成员国经济的发展,成为与美国、日本并立的世界经济三强。 b.政治: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成立,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 (3)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成立,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3.世界经济全球化 (1)原因:科技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是基本的技术手段;两极格局结束为经济全球化消除了障碍;市场经济体制普遍被认可。 (2)表现:国际贸易增加;世界市场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 (3)实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4) 评价:利:能够有效利用世界各地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发展机会,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贫富差距加大;世界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加强;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进而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 4.世贸组织与中国的加入 (1)世界贸易组织 ①世贸组织实际上就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②目标: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2)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2001年11月,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①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②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重难拓展] 1.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 (1)对立矛盾的关系:经济区域集团具有排他性,虽然有利于经济集团内的贸易自由化以及成员经济的加速发展,但带有浓厚集团色彩的贸易保护主义,它使统一的、联系日益密切的世界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被人为割裂。因此,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呈现出抵触与冲突的一面。 (2) 统一促进的关系:经济区域集团也具有开放性,任何一个经济区域集团都是世界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必经之路,而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最终结果。 2.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时间 格局 表现 20世纪50年代末 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年马歇尔计划 20世纪70年代 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中国振兴;日本崛起;欧共体建立 20世纪80年代 多极化向纵深发展,区域集团化步伐加快 中国发展迅速;美、日、欧三足鼎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进程加快 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世贸组织成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视角: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根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判断1971年美国、日本、西欧国家的百分比应该是( ) 年份 资本主义世界 美国 日本 西欧国家 1945年 100% 74.6% - - 1960年 100% 31.2% 3.2% 26.5% 1971年 100% A.30.4% 2.1% 23.5% B.30.4% 2.1% 27.3% C.12.5% 2.1% 27.3% D.12.5% 4.8% 28.1% 解析:选D。本题考查世界经济的多极化。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拥有最多的黄金外汇储备;二战后,日本、西欧各国普遍衰落,但随着欧洲一体化、日本的复兴,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相对衰落,黄金外汇储备逐渐下降,日本、西欧逐渐增加。所以答案选D。 2.(视角:欧盟的崛起与彷徨)“由于集体决策机制,欧盟各国将基于本国利益提出各项应对措施,繁冗的决策程序、不可避免的讨价还价带来了巨大的决策成本,并且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有效的应对策略。”这一观点旨在强调欧盟( ) A.集体决策降低决策效率 B.制度缺陷导致危机加剧 C.一体化进程将难以为继 D.存在利益多元化的矛盾 解析:选D。利益多元化的矛盾,与材料中“欧盟各国将基于本国利益提出各项应对措施,繁冗的决策程序、不可避免的讨价还价”相符,故D项正确;虽然材料中“繁冗的决策程序……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有效的应对策略”体现了效率低,但并非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危机加剧,故B项错误;材料中“巨大的决策成本”不至于使一体化进程将难以为继,故C项错误。 3.(视角:经济与政治格局的关系)“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有三个重要变化,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年均和人均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二是欧洲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三是美国一反20世纪80 年代国际竞争能力和经济地位下降的趋势,经济获得强劲发展。这些变化从侧面反映出( ) A.世界经济格局影响政治格局 B.“冷战”后世界单极化趋势增强 C.世界多极化趋势始于“冷战”结束 D.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区域内 解析:选A。“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的三个重要变化反映出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其推动了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故A项正确;“冷战”后多极化趋势加强,故B项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始于“冷战”期间,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区域内,故D项错误。 4.(视角:欧洲一体化进程)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用“缺席政策”来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全体一致原则。上述现象反映了( ) A.民族国家利益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B.西欧各国联合起来以摆脱美国的控制 C.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的分歧严重 D.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 解析:选C。材料中1965年在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上,法国坚持的“全体一致”原则与德意提议的“多数赞成”的斗争,实际上是超国家倾向与维护国家利益的严重分歧,故选C。此时欧洲一体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D项所述仅为表象,且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表现及特征 阶段 表现 特征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 (1)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相继出台,“冷战”出现 (2)1949年北约成立、1955年华约成立,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3)德国分裂;朝鲜半岛分裂及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 两极格局 形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1)欧共体成立,欧洲开始一体化进程 (2)日本崛起,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不结盟运动兴起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三世界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 多极化趋 势出现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 (2)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等多种政治力量存在 (3)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 多极化趋 势加强 【对点训练1】(2017·广东惠州模拟)1950年美国开始实施“第四点计划”: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到1953年底,对这些国家的援助已达40亿美元。该计划( ) A推动了马歇尔计划提出 B.强化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C.冲击了美苏的两极格局 D.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崛起 解析:选B。本题考查战后美国地位的巩固。马歇尔计划提出于1947年,故A项错误;美国实施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援助,强化了美国的霸主地位,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第三世界的崛起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故D项错误。 2.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政治领域世界霸权的谋取 (1)金融方面:美国凭借《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2)国际贸易方面:美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 (3)工业科技方面:美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力量,成为世界工厂;战后美国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4)政治格局方面:通过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逐步确立起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北约成为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军事、政治集团。 (5)国际事务方面:二战后期起,着手策划成立联合国,1945年联合国成立,美国暂时控制了联合国,并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对点训练2】(2017·天津滨海新区六校联考)“美国,只以一场会议和一纸协议就终结了英国对世界金融的控制权”。下列对此“协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其宗旨是降低关税,消除贸易壁垒 B.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C.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 D.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终结了英国对世界金融的控制权”,可知该协议是《布雷顿森林协定》。A项属于关贸总协定的宗旨,与材料信息无关,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与《布雷顿森林协定》相符。 3.近现代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与世界大国的兴衰 (1)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垄断商业贸易,西、葡的崛起,主导了世界市场,成为世界大国。 (2)17~18世纪,荷、英、法殖民扩张与商业竞争。17世纪荷兰的崛起,终止于英帝国的崛起;18世纪中期,英国掌握世界殖民霸权;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确立了全球经济霸权。 (3)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美、德崛起,英美共同主导世界市场,但英国仍为世界经济霸主国家。 (4)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衰落,美国崛起并掌握世界经济霸权;苏联的影响力增强,美苏成为战后的世界大国。 (5)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但美苏仍为世界大国。 (6)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全球化趋势加强,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对点训练3】(2017·山东滨州二模)1997年,世界上前100家跨国公司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1/3,而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贸易额又占世界贸易额的1/3。这反映了( ) A资本流动起到重要作用 B.国家间贫富差距扩大 C.跨国公司垄断全球贸易 D.世界经济的集中效应 解析:选D。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材料未涉及资本流动的作用及国家间贫富差距,故A、B项错误;跨国公司垄断全球贸易,与材料中“世界上前100家跨国公司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1/3”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跨国公司贸易额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两个1/3可以说明世界经济的集中效应,故D项正确。 1.(视角:美苏“冷战”的影响)有海外媒体提出,“一带一路规划就是确定让中国过剩产能‘走出去’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而中国学者对此基本持反对观点,其原因有可能是马歇尔计划实际上( ) A.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B.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C.把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 D.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 解析:选A。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扶持并控制西欧而采取的措施,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故A项正确;“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的是雅尔塔体系,排除B项;“欧洲”还包括东欧国家,C项说法错误; “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的原因是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分歧,排除D项。 2.(视角:美苏两极格局的评价) 冷战期间不少历史学家批评北约和华约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有转变成超级大国对抗的危险。而冷战结束时,赞扬北约和华约具有避免冲突升级的能力成为学术时尚。这反映了( ) A.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大战的爆发 B.学术界力图对冷战作出辩证评价 C.历史研究不可能得出一致结论 D.意识形态决定学术研究的水平 解析:选B。根据材料文字“‘冷战’期间不少历史学家批评北约和华约”“‘冷战’结束时,赞扬北约和华约具有避免冲突升级的能力成为学术时尚”可知,材料反映了学术界力图对“冷战”作出辩证评价。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3.(视角: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的发展)根据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每盎司黄金固定兑换35美元。1971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单方面宣布美元贬值和美元停兑黄金。1971年12月美欧十国集团达成了“史密森协议”,宣布美元贬值,由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调整到38美元,1973年2月,美元再次贬值,由1盎司黄金可兑换42.22美金。导致美元贬值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B.西欧和日本经济崛起 C.与苏联的长期争霸 D.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解析:选B。注意限定信息“最主要原因”,依据题干材料时间和内容,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由于西欧、日本的崛起,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使得美元贬值,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4.(视角:欧洲一体化进程)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一改早前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态度,在后来欧共体都柏林峰会上豪言:“把我的钱还给我!” 2016年6月,英国公投382个投票区计票最终结果显示,51.9%的民众选择支持脱离欧盟;48.1%的民众投票反对英国脱离欧盟。这说明( ) A.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B.欧洲一体化损害了英国的国家利益 C.英国民众希望控制英国外交事务 D.一体化深化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 解析:选D。材料的主题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涉及多极化趋势,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欧洲一体化给各成员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故B项错误;欧洲一体化组织,不仅仅涉及国家的外交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中,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反映了一体化组织与英国国家利益存在一定的冲突,故D项正确。 5.(视角: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从50年代后期开始,英国对外贸易格局发生显著变化,1951~1961年,英国对英联邦国内的出口从50%下降到32%,而同期英国对西欧经济共同体的出口和进口却显著增加。1960年,英国对共同体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15.4%。这一现象( ) A.是美苏冷战、两极对峙的结果 B.是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结果 C.是英国经济竞争力削弱造成的 D.影响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 解析:选D。材料“1951~1961年,英国对英联邦国内的出口从50%下降到32% ,而同期英国对西欧经济共同体的出口和进口却显著增加。1960年,英国对共同体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15.4%”说明20世纪50-60年代西方经济联系逐渐加强,同时这必然影响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D项正确;材料只显示英国与西欧经济共同体之间的贸易情况,没有反映美苏的对峙,A项排除;英国于1973年加入欧共体,B项排除;材料信息不能体现英国竞争力强弱问题,因为没有比较对象,C项排除。 6.(视角: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950年4月,法国外长舒曼宣布:“法国政府建议把法德两国全部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共同的高级机构管理之下,将其纳入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组织之中。”这说明,法国倡导建立的“组织”具有( ) A.开放性 B.强制性 C.彻底性 D.全面性 解析:选A。根据材料文字“将其纳入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组织之中”可知,法国倡导建立的“组织”具有开放性。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7.(视角: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期,是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史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在分期标准(依据)上观点不同,有的以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为依据,有的以国际阶级斗争及其力量对比为依据,有的以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为依据,因而分期各异。有“两分法”(1945~1972年,1973至现在);“三分法”(1945~1955年,1955~60年代末,60年代末至今);“四分法”(1945~1949年,1949~1960年,1961~1968年,1968至今);“六分法”(1945~1949年,1949~1955年,1955~1962年,1962~1972年,1972~1979年,1979年以来);等。 ——张脉强《论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现代史的史实,围绕“政治格局与阶段特征”自行选择一个分期法或提出新的分期法,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可以选择其中一种分期法,也可以提出不同的分期法,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首先分析材料信息,亮明观点,再结合世界现代史知识,从二战以来国际形势和国际格局演变等角度展开论述。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选择“两分法”:二战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划分为两个时期。 阐述:二战结束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对峙在全球范围内展开。50年代后期开始,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1972年,中国与美国实现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以及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改变了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两大阵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 70年代后,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及不结盟运动力量的提升,欧共体与日本的综合实力的增强,使世界格局已经不再按照美苏预期的方向发展,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所以把二战后至今的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分为两个时期。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只答出分期法不作阐述或说明不得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