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浙江省绍兴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测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浙江省绍兴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测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绍兴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末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据记载,西周规定周王的乐队和乐器可以排列在东西南北四面,诸侯的可以排列三面,卿大夫的可以排列两面,而士的只能排一面。这主要体现了 A. 分封制下权力的不同分配 B. 宗法制下的等级秩序规范 C. 周天子已经实现中央集权 D. 西周上层社会中乐舞流行 ‎【答案】B ‎【解析】西周时期不同的社会等级享有的待遇不同,体现了宗法制下的等级秩序规范,故选B项;周王、诸侯和士是按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的待遇,不是进行权力分配,排除A项;周天子尚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礼乐制度,不是上层社会中乐舞的流行,排除D项。故选B。‎ ‎2.《汉书》中记载当时的都城长安:“经纬各长三十二里十八步,地九百七十二顷,八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当时的“九市 A. 商业活动分散于宅室之间 B.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C. 特指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D. 交易没有时间限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汉代长安中的“九市”是进行商品贸易的场所,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市的经营有时间限制,故选B项,排除AD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是草市,不是在城市当中,“九市”指的是长安城中的市,不是草市,排除C项。故选B。‎ ‎3.《唐六典》对唐代某机构的主要运作程序作了如下记载,“给事中掌侍奉左右,分判省事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该机构应为 A. 门下省 B. 中书省 C. 尚书省 D. 内阁 ‎【答案】A ‎【解析】根据“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可知该机构掌管审核政令,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个机构应该是门下省,故选A项;唐代的中书省掌管起草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排除BC项;内阁出现于明代,唐代不存在内阁,排除D项。故选A。‎ ‎4.“窑彩”是瓷器装饰的一种,它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纩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一次烧成。这种方法最早来自 A. 大邑窑 B. 景德镇窑 C. 铜官窑 D. 越窑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窑彩”指的是釉下彩,最早创制于湖南的铜官窑,故选C项;ABD项与题意内容不符,排除。故选C。‎ ‎5.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规定:“自今中书(宰相)秘院(枢密院)执政官,非休假日,私第不得见客。”这一规定表明 A. 宰相权力被严重削弱 B. 中央机构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C. 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 D. “中书”、“秘院”间制衡加强 ‎【答案】C ‎【解析】宋仁宗规定宰相、枢密院领导在工作日期间不得在住所会见客人,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他们结党营私,从而削弱其权力,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故选C项;宰相在工作日期间不得会见客人不是对宰相权力的削弱,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中央机构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排除B项;宋仁宗的规定与加强“中书”、“秘院”之间的制衡无关,排除D项。故选C。‎ ‎6.中国古代某朝曾设四辅官协理政务,秩(通职)正三品,但实际上皇帝只责成他们办事而不予以任何实权,目的是严防四辅官制度重蹈中书省左右政局的覆辙。据此推断这一制度应出现于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答案】D ‎【解析】“重蹈中书省左右政局的覆辙”表明吸取元朝教训,强化君主专制,故选D项;唐朝是三省六部制,排除A项;宋朝二府三司制,排除B项;元朝是中书省一省制,宰相权力巨大,排除C项。‎ ‎7.明朝蒋以华在《西台漫记》中描述当时苏州的经济景象,“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主,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这主要反映了 A. 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 B. 雇佣劳动关系的发展 C. 自然经济快速走向解体 D. 手工工场的普遍建立 ‎【答案】B ‎【解析】根据“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可知当时出现了大户与小户之间的雇佣关系,B项符合题意,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雇佣关系的发展,没有体现社会动荡和手工工场的普遍建立,排除AD项;自然经济走向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C项。故选B。‎ ‎8.徐中约认为:“中国式判决的严厉和明显的不人道(无数的“绞立决”)缺乏符合欧式公正原则的正当审判……所有这些都令外国人恼怒,引发了巨大的忧虑和针对广州当局的无休止抗议。”所以之后列强攫取了 A. 协定关税权 B. 领事裁判权 C.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驻兵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国式判决的严厉和明显的不人道(无数的“绞立决”)缺乏符合欧式公正原则的正当审判……所有这些都令外国人恼怒,引发了巨大的忧虑和针对广州当局的无休止抗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在司法上攫取了领事裁判权,故本题答案选B项。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9.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打出“求富”旗号,通过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组织形式,兴办了民用工矿企业50多个。下列不属于这一类型的企业是 A. 开平矿务局 B. 汉阳铁厂 C. 上海机器织布局 D. 福州船政局 ‎【答案】D ‎【解析】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创办的军用企业,不是民用企业,D项符合题意,故选D;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和上海机器织布局都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ABC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 ‎10.李鸿章在《复丁雨生中丞》中提到了一项发明:“昨将东局至敝署十六里内试设电线,需费数百元,使闽、粤学生司其事,能用浅俗英语及翻出华文,立刻往复通信,洵属奇捷。”这一项发明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是 A. 19世纪40年代 B. 19世纪60年代 C. 19世纪70年代 D. 19世纪80年代 ‎【答案】C ‎【解析】根据“试设电线”、“立刻往复通信”可知这项发明应该是指有线电报,这项发明最早进入中国是在19世纪70年代,故选C项;19世纪40年代和60年代有线电报尚未进入中国,排除AB项;19世纪80年代有线电报已经在中国出现,排除D项。故选C。‎ ‎11.孙中山曾评说近代一次战争:“我中国衰败至今,亦已甚矣。用兵未及经年,全军几至覆没,丧师赔款,蒙耻启羞,割地求和,损威失体,外洋传播,编成笑谈之资。”下列关于这次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西南的门户被打开 B. “全军几至覆没”是在黄海海战中 C.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 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判断可知孙中山所评说的这次战争应该是甲午中日战争,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故选C项;标志着中国西南门户被打开的是中法战争,中法战争中中国是战胜国,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全军几至覆没”不是在黄海海战中,排除B项;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这场战争没有割让中国土地,排除D项。故选C。‎ ‎12.1912-1922年,中国的纺织业获得迅猛的发展,在区域上不断拓展,新的纺织业中心持续涌现。下列城市中属于新兴的纺织业中心的是 ‎①上海 ②天津 ③青岛 ④武汉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912-1922年间,中国纺织业获得迅猛发展,其中天津、青岛和武汉都是新兴的纺织业中心,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上海在鸦片战争以后成为通商口岸,也是近代接触西方最早的城市之一,纺织业早有所发展,不是新兴的纺织业中心,①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项。故选D。‎ ‎13.(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伦敦路透社电云:“沪地华军之忠勇抗战,当可感动参加九国公约之诸代表,为维护国际法起见,同取均势之坚决立场,各国有较中国所有更强之武器,力能发起对日之国际抵制。”这反映了淞沪会战 A. 打破了日军速胜亡华的计划 B.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C. 推动反法西斯国家对日宣战 D. 为抗日战争赢得了国际声望 ‎【答案】D ‎【解析】根据“沪地华军之忠勇抗战,当可感动参加九国公约之诸代表”可知淞沪会战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赢得了国际声望,故选D项;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国军队的忠勇,没有反映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速胜亡华的计划,排除A项;淞沪会战最终失败,没有取得胜利,排除B项;淞沪会战后其他国家并没有对日本宣战,排除C项。故选D。‎ ‎14.章永乐在《旧邦新造》中说:“从实力政治上,南方进了袁世凯的‘瓮’,而从法律上,则是袁世凯进了南方的‘瓮’。”从法律上,袁世凯进了南方的“瓮”主要是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主张主权在民 B. 构建三权分立 C. 实行责任内阁制 D. 赋予国民自由权利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设置了责任内阁制以限制大总统的权力,由此说袁世凯进了南方的“瓮”,故选C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和赋予国民自由权利都不是针对袁世凯设置的“瓮”,与题意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 ‎15.《共同纲领》是中国历史上一份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它解决了怎样建立一个新国家和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国家这样一个极其重大的问题。下列属于《共同纲领》内容的有 ‎①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③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 ‎④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共同纲领》中规定我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①②符合题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是1954年宪法的内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提出于1956年,③④都不是《共同纲领》的内容。综上所述,故选B项,排除ACD项。故选B。‎ ‎16.1954年,《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这样写着:“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放下钳子,放下犁耙,放下镐头,放下笔杆、圆规……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们一起,商议国家的大事。”这次会议 A.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 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 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战略 D.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答案】B ‎【解析】根据“1954年”、“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商议国家的大事”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次会议应该是1954年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次会议上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选B项;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A项;“依法治国”方略提出于1997年,排除C项;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是在“文革”结束以后,排除D项。故选B。‎ ‎17.德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多丽丝·菲舍尔在评价新中国的某一事件时说,“这是一个转折点,此前中国已经有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现在是决定对其进行大规模改革。在这一时刻,人们说,是的,我们必须进行大规模改革。这不是市场经济的发令枪,而是有关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该事件应为 A.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 四大经济特区的设立 C. 中共十四大的圆满闭幕 D. 上海浦东的开放开发 ‎【答案】A ‎【解析】根据内容可知这一事件是中国决定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事件应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故选A项;四大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的开放都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以后,且它们属于对外开放,不是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D项;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住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不是开始,排除C项。故选A。‎ ‎18.下图是1988年初香港中国旅行社签发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有了这张“台胞证”,台湾同胞终于实现了“少小离家老大回”。“台胞证”问世的直接因素是 A.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 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 C. “九二共识”的达成 D. 两岸“三通”的最终实现 ‎【答案】B ‎【解析】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1988年初香港中国旅行社签发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故B正确;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2008年两岸“三通”的最终实现,ACD时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9.一位美国学者曾这样评说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的意义:“意味着中国结束外国人在中国国土上管治的历史,意味着在时隔400多年之后,亚洲的每一片土地重新回到亚洲人民的手中”,该学者评说的事件发生于 A. 1955年 B. 1978年 C. 1997年 D. 1999年 ‎【答案】D ‎【解析】该事件后外国人在中国国土上管制的历史彻底结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个事件应该是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从此彻底结束了外国人在中国国土上管制的历史,故选D项;1955年和1978年香港和澳门都没有回归祖国,外国人在中国国土上管制的历史尚且存在,排除AB项;1997年香港回归,但澳门尚未回归,外国人在中国国土上管制的历史也还没有结束,排除C项。故选D。‎ ‎20.下列是新中国某领导人传记的章节小标题:‎ 第三章第一节 与蓄意破坏会议的美国进行斗争 第三章第二节 对有一定和平愿望但又态度动摇的英、法既斗争又联合 第三章第三节 对有中立倾向的老挝、柬埔寨王国政府采取和解政策 第三章第四节 与越南密切合作、保持一致,但又不消极等待 与上述内容最有可能相关的是 A. 日内瓦会议 B.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C. 万隆会议 D.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此次会议参与国有中国、美国、英国、法国等,老挝、柬埔寨和越南等属于印度支那地区,由此判断该会议应为日内瓦会议,故选A项;美国没有蓄意破坏第26届联合国大会,排除B项;万隆会议和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都没有美、英、法的参与,排除CD项。故选A。‎ ‎21.20世纪50年代某次会议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帝反殖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并通过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项内容的公报。此次会议 A. 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B. 促进了中国与亚非新兴国家的联系 C. 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D.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答案】B ‎【解析】综合材料内容分析判断可知这次会议应该是万隆会议,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主张,促进了中国与亚非新兴国家的联系,故选B项;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的是日内瓦会议,排除A项;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排除C项;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D项。故选B。‎ ‎22.下表是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网站的各大洲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统计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地区/时间 ‎1950—1959年 ‎1960—1969年 ‎1970—1979年 ‎1980—1989年 总计 亚洲 ‎12‎ ‎1‎ ‎10‎ ‎3‎ ‎26‎ 非洲 ‎5‎ ‎13‎ ‎23‎ ‎3‎ ‎44‎ 欧洲 ‎6‎ ‎1‎ ‎14‎ ‎0‎ ‎21‎ 美洲 ‎0‎ ‎1‎ ‎13‎ ‎6‎ ‎20‎ 大洋洲 ‎0‎ ‎0‎ ‎5‎ ‎2‎ ‎7‎ 总计 ‎23‎ ‎16‎ ‎65‎ ‎14‎ ‎118‎ ‎①1950—1959年外交成就是基于结伴而不结盟策的实施 ②1960—1969年与非洲建交国家增多得益于万隆会议召开 ③1970—1979年建交高潮的出现能反映中美关走向缓和 ④1980—1989年建交国家增加体现出对外开放政策的成果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结伴而不结盟策的实施是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不是1950—1959年外交成就,故①错误;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960—1969年与非洲建交国家增多得益于万隆会议召开,1970—1979年建交高潮的出现能反映中美关走向缓和,1980—1989年建交国家增加体现出对外开放政策的成果表述均正确,故②③④正确,故答案为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23.下图中的历史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A. 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 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这是一张五十年代的股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应该与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关,通过公私合营、和平赎买等方式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选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不涉及到股票的问题,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是20世纪90年代,都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CD项。故选A。‎ ‎24.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指出“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我们现在正进入城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文件的发表 A. 促进安微等省开始试行包产到组的做法 B. 首次突破“包产到组”等同“分田单干”的观念 C.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 D. 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和改革重心的转移 ‎【答案】C ‎【解析】根据“1983年”、“在正进入城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大发展的时期”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故选C项;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自发包产到户后,粮食获得丰收,促进安徽等省开始实行包产到组的做法,排除A项;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首次突破“包产到组”等同“分田单干”的观念,排除B项;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不是经济体制全面展开和改革中心转移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C。‎ ‎25.邓小平在《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要坚定不移。”这一谈话 A. 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B. 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C. 推动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D. 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正式开辟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邓小平对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坚定性和路线、方法的说明,结合所学可知,其南方谈话的这些内容,具有思想解放的重要作用,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多年后的谈话,无关工作重心转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正式开辟,ACD三项错误。‎ ‎26.有学者认为伯里克利的改革“把一个人或少数人统治的规则转变为多数人统治的规则,雅典由此从一个小城邦变为一个海洋帝国”。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伯里克利“把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统治的规则转变为多数人统治”改革内容的是 A. 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任公民大会轮值主席 B. 设立的“陪审法庭”人数众多,负责审理全国大部分案件 C. 所有官职通过抽签的方式向全体公民开放 D. 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答案】C ‎【解析】伯利克里时期,是除了十将军以外的所有官职通过抽签的方式向全体公民开放,故C项符合题意,故选C项;伯利克里时期,“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任公民大会轮值主席,设立的“陪审法庭”人数众多,负责审理全国大部分案件,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ABD项都是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7.有学者对西方历史上的有关法律曾做出如下评述:“该法的主要特点并不在于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权利和自由,而是在于改变了它们的存在形式,即由惯例变成了成文法。……体现为法律文件的成文法,较相对柔性的惯例更为确实可靠,在理论上具有更强的法律效力,更能抵御来自国王的各种侵害。”上述评述最有可能针对的是 A. 《十二铜表法》 B. 公民法 C. 英国《权利法案》 D. 美国《1787年宪法》‎ ‎【答案】C ‎【解析】根据“体现为法律文件的成文法……更能抵御来自国王的各种侵害”可知该法律文件与限制国王权力有关,结合所学可知评述最有可能针对的是英国的《权利法案》,故选C项;《十二铜表法》和公民法都是古罗马的法律,其抵御的不是来自国王的侵害,排除AB项;美国《1787年宪法》与抵御来自国王的各种侵害无关,排除D项。故选C。‎ ‎28.有学者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某一事件曾作出如下论断:“它成功解决了君主、上院和下院的权力分立与平衡问题,使各派之间以‘冷静、谨慎、智慧’的方式,在最低限度的暴力下达成了和解,形成了和平稳定的格局。”这一事件所带来的影响是 A. 完善责任内阁制,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B. 改变了国王的权力来源,推动政治文明进程 C. 确立议会主权,奠定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D. 使国王统而不治,成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答案】B ‎【解析】根据“解决了君主、上院和下院的权力分立与平衡问题”、“在最低限度的暴力下达成了和解,形成了和平稳定的格局”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事件应该是光荣革命,光荣革命推翻了国王的专制权力,改变了国王的权力来源,推动了政治文明进程,故选B项;光荣革命爆发于1688年,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8世纪前期,排除A项;确立议会主权,奠定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的是《权利法案》的颁布,排除C项;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是在责任内阁制形成以后,排除D项。故选B。‎ ‎29.1824年,美国纽约州决定将所属水域的独家垄断经营权判归利文斯顿家族所有,年轻的范德比尔特船长坚持与对手在联邦最高法院诉讼5年。最终,最高法院判决:纽约州无权判决谁可以在纽约州和新泽西州之间从事航运业务。这一事件可以侧面体现 A. 分权制衡原则 B. 人民主权原则 C. 人民民主原则 D. 地方分权原则 ‎【答案】A ‎【解析】最高法院否决了纽约州的判决,体现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权制衡,故选A项;材料内容没有说明国家的权力属于谁,不能体现人民主权和人民民主原则,排除B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地方分权,D项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排除D项。故选A。‎ ‎30.毛泽东曾经说过,在1920年第一次看到___▲____、《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等三本书后,他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他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横线内容最有可能是 A. 《共产党宣言》 B. 《论法的精神》‎ C.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D. 《社会契约论》‎ ‎【答案】A ‎【解析】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者,根据“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他看的书应该是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故选A项;《论法的精神》、《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都是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描绘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蓝图,与毛泽东思想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 ‎31.有一位西方思想家认为“改造社会的希望在于资本家的良心发现而不是暴力”,“雇佣劳动制度是人间的罪恶”,“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 马克思主义者 B. 自由主义者 C. 空想社会主义者 D. 无政府主义者 ‎【答案】C ‎【解析】这位思想家抨击雇佣劳动制度,倡导妇女解放,由此可知与社会主义思想有关;但他将社会改造的希望寄托于资本家的良心,说明他的思想只能是空想,即他最有可能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故选C项;马克思主义者主张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改造社会,排除A项;自由主义者要求保障个人自由,以法律限制政府权力;无政府主义者主张废除政府,均与题意描述不符,排除BD项。故选C。‎ ‎32.1947年3月22日,美国代理国务卿艾奇逊在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上解释美国外交政策时说:“中国政府目前的处境与希腊政府不同。中国政府并没有走向崩溃。它没有受到被共产党人打败的威胁。”艾奇逊做出这一解释的背景是 A. 中共的三大战役刚刚拉开序幕 B.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和正式实施 C. 美国己经开始对苏联发动冷战 D. 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已正式形成 ‎【答案】C ‎【解析】1947年3月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主张遏制苏联,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因此艾奇逊做出这一解释的背景是美国已经开始对苏联发动冷战,故选C项;三大战役开始于1948年,马歇尔计划提出于1947年6月,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建立,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33.下表是联邦德国和法国贸易情况表(单位:亿马克)。对此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 进口 出口 由法进口额 占进口总数(%)‎ 法国在西德进口国中所占的地位 向法出口额 占出口总数(%)‎ 法国在西德进口国中所占的地位 ‎1950‎ ‎6.91‎ ‎6.0‎ ‎4‎ ‎6.14‎ ‎7.3‎ ‎3‎ ‎1951‎ ‎6.21‎ ‎4.2‎ ‎4‎ ‎9.73‎ ‎6.7‎ ‎3‎ ‎1955‎ ‎14.45‎ ‎5.9‎ ‎3‎ ‎14.58‎ ‎5.7‎ ‎6‎ ‎1958‎ ‎15.95‎ ‎5.1‎ ‎4‎ ‎21.64‎ ‎5.8‎ ‎5‎ ‎1960‎ ‎39.98‎ ‎9.44‎ ‎2‎ ‎42.02‎ ‎8.8‎ ‎1‎ A. 说明法德之间的矛盾己经彻底化解 B. 体现法德两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 C. 欧共体成立后法德经济交流密切 D. 反映欧盟对成员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法国在西德进口国中所占地位都不断提升,说明法德两国在经济上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故选B项;“矛盾已经彻底化解”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欧盟成立于1993年,与表格时间不符,排除CD项。故选B。‎ ‎34.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演讲中说:“西方世界应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以确保‘非共产主义世界中的不发达地区……不致沦为那种称为共产主义的奇特而难以驾驭的现代社会组织的形式控制之下’。”对这一演讲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A. 是对马歇尔计划的否定和替代 B. 是为了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独立自主地位 C. 表明美国放弃冷战思维和政策 D. 是为了争夺第三世界国家并且遏制苏联 ‎【答案】D ‎【解析】罗斯托主张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使其“不致沦为那种成为共产主义的奇特而难以驾驭的现代社会组织的形式控制之下”,结合20世纪50年代国际局势可知这一演讲的主旨是为了争夺第三世界国家并遏制苏联,故选D项;该演讲是对马歇尔计划的深化,不是否定和替代,排除A项;该演讲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国家以遏制苏联,不是为了维护这些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的地位,是美国强化了冷战思维而非放弃,排除BC项。故选D。‎ ‎35.有学者认为:“当今世界各主权国家构建多极化力量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发展自身经济,以增强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多极化力量的互相合作、互相竞争,使国家集团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一些中小国家以集团化的形式和力量,改变着大国主宰国际事务的格局。”据此分析,该学者认为当今世界局势的发展 A. 使世界各国获得平等机会 B. 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C. 有助于世界形成公正秩序 D. 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答案】D ‎【解析】根据“一些中小国家以集团化的形式和力量,改变着大国主宰国际事务的格局”可知国际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打破少数大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宰,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故选D项;打破大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宰并不一定能够使世界各国获得平等的机会,也不一定能形成公正秩序,排除AC项;材料反映的是国际政治秩序,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B项。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6.对地方和基层的科学管理是政府有序运行的保障。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忽必烈即位后,宋、金以来的地方监临区划一路,在金元之际的战乱中或分割、或增设,数目大大增加,并不能承担统领府、州,对中央负责的职能。忽必烈不时以中书省宰臣挂上“行某处中书省事”的头衔,代表中央出外,临时主持地方上的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事务。因事而设,事已则罢,治所和辖区都不固定。……元廷于至元二十三年对行省官制统一进行改革,规定此后行省官员不再以中书省宰相之名系衔,而单称某某行省平章、某某行省右丞之类,以区别于都省(即中书省)官员。至此行省有了自己独立的官称,中央派出机构的色彩完全消失,成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元朝行省制度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当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体。……中央通过各种制度杠杆对行省进行遥控。行省处理辖区内事务在原则上都要接受监察机构的监察。‎ ‎——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1787宪法的目标不是要建立一种由人民来进行统治的政府体制,也不是要建立一个由精英来进行统治的体制。……政治是一中妥协的艺术。制定宪法的国父们试图调和当美国存在的各种矛盾,使国家的运行变得更加稳定、有序。……美国1787宪法在政府体制的构件上恰当好处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实现了“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 ‎——摘编自袁明《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 材料三 第五条……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1)阅读材料一,概括元朝行省机构职能的演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央通过各种制度杠杆对行省进行遥控”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1787宪法中关于“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的具体内容。除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外,宪法还调和了哪些“当时美国存在的矛盾”?用句话概括美国1787宪法的历史地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说明这部宪法对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意义。结合所学,概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发展基层民主的具体形式。‎ ‎【答案】(1)演变:由中央派出机构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表现: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2)“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也可以写成确立了联邦制)‎ 矛盾:政治精英和普通人民之间的矛盾;政治大州和小州之间的矛盾;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 地位: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3)意义: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或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具体形式: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等。‎ ‎【解析】(1)变化:根据“中央派出机构的色彩完全消失,成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可知元代行省由中央派出机构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表现:“中央通过各种制度杠杆对行省进行遥控”的表现需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作答,如中央对地方进行监督,重大事务均要上报中央,行省官员不能擅自更改赋税制度和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中央采取省官互迁的方式加以控制等。‎ ‎(2)具体内容:美国1787宪法中关于“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的具体内容结合所学进行作答,主要是联邦政府作为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矛盾: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当时还存在的矛盾主要有政治精英与人民大众、政治大州与政治小州、南方和北方的矛盾。地位:美国1787年宪法的地位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它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3)意义:根据材料三内容可知反映的是1982年宪法,其意义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它是新时期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体形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发展基层民主的具体形式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发展了基层民主自治,即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等。‎ ‎37.近现代以来,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重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冬1945年8月中国战场历年抗击日本陆军兵力数简表 时间 日本陆军师总数 日本在中国师数 日本在东南亚及太平洋师数 在朝鲜师数 在日本国内师数 在台湾及冲绳师数 ‎1937年冬 ‎24‎ ‎21‎ ‎1‎ ‎2‎ ‎1941年12月初 ‎51‎ ‎35‎ ‎10‎ ‎2‎ ‎4‎ ‎1942年冬 ‎28‎ ‎37‎ ‎15‎ ‎1‎ ‎5‎ ‎1943年冬 ‎70‎ ‎38‎ ‎23‎ ‎2‎ ‎7‎ ‎1944年冬 ‎99‎ ‎35‎ ‎38‎ ‎2‎ ‎18‎ ‎6‎ ‎1945年8月 ‎168‎ ‎57‎ ‎44‎ ‎59‎ ‎8‎ ‎——摘编自《普通髙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人民出版社)‎ 材料二 ‎ ‎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印度、缅甸等亚洲国家人民也历来崇尚仁爱、慈善、和平等价值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6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在中国、印度、缅甸生根发芽、深入人心,而且走向亚洲、走向世界。‎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要作用;列举中国政府20世纪50年代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走向国际舞台的重大外交实践活动。‎ ‎【答案】(1)国际意义: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抗击的日本兵力最多(也可以答坚持时间长或开始时间早)。‎ ‎(2)作用: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活动: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解析】(1)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日本投入中国战场的兵力越来越多,因此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结合所学内容可从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抗击日本兵力最多等方面进行总结。‎ ‎(2)作用: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要作用主要在于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传统,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活动: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中国政府20世纪50年代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走向国际舞台的重大外交实践活动主要是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38.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以后,形成了一个促进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以绅商为主体的创办资本主义工业活动逐渐兴起。他们首先从投资量较少、见效较快的轻工业入手,棉纺织工业的发展以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最富有代表性,张赛于1895年冬开始筹办大生纱厂。张謇原想完全依靠商资商力创办纱厂,但是“通州本地风气未开”,“入股者仅畸零少数”……张謇不得不利用他的状元身份去求助于时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经商议决定以先前张之泂为筹建湖北纱局所订购而放置于上海杨树浦江边的40800枚纱锭,折价50万两作为官股人厂,另招商股50万两。……官股只到期领取“官利”,不过问经营,最终使大生纱厂于1899年正式建成投产。‎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 ‎ 今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柬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灬我们要大力发展全国的统一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后“形成促进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社会环境”的因素。据材料一概括张謇在创办大生纱厂过程中面临的不利因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时所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形势;用一句话概括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关于计划、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问题的观点;简述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答案】(1)社会因素:帝国主义列强加剧经济侵略,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扩大了商品销售和劳动力市场;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洋务派的支持。不利因素:社会风气未开;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 ‎(2)形势: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观点: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努力: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共十五大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 ‎【解析】(1)社会因素:根据“以绅商为主体的创办资本主义工业活动逐渐兴起”、“以先前张之泂为筹建湖北纱局所订购而放置于上海杨树浦江边的40800枚纱锭,折价50万两作为官股入厂”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甲午战后“形成促进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社会环境”的因素主要是民族危机加深,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商品销售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洋务派支持等。不利因素:根据“通州本地风气未开”、“入股者仅畸零少数”等内容可知不利因素主要是社会风气未开,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 ‎(2)国际形势: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发表于1992年,当时的国际局势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观点:根据“我们要大力发展全国的统一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邓小平关于计划、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问题的观点主要是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努力:南方谈话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结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共十五大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内容进行作答即可。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