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政治总复习夯基提能作业:22-第22课时 文化对人的影响夯基提能作业
第22课时 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选择题 1.(2018四川成都模拟,16)某中学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活动中,结合学校的读书节,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辛亥革命故事会、中国民主革命历史知识竞赛、孙中山思想发展报告会等活动。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学校组织这些活动的理由是( ) ①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需要改造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活动 ③科学文化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 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因此要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②正确;开展辛亥革命故事会、中国民主革命历史知识竞赛等活动,有利于培育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操,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④正确;对于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而不是改造,故①错误;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相互促进的,不能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故③错误。 2.(2018黑龙江哈尔滨二模,11)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家风好,就能家道兴旺、和顺美满;家风坏,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沐浴着谦虚谨慎、律己以严的家教熏陶,人会多一些手握戒尺、心存敬畏的自觉。这表明( ) ①文化影响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 ②文化总是无形地塑造人的品格 ③文化环境决定人的行事方式 ④人只能被动接受家风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材料表明文化影响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家风对人的品格的塑造影响往往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①②符合题意;文化环境影响人的行事方式,但不能决定人的行事方式,③错误;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④错误。 3.(2018湖北武汉联考,10)某市区在对城市广场进行升级改造时,遵循“法治、平安、和谐”的理念,在广场原有景观中注入大量的法治文化元素,着力打造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法治文化广场,弘扬法治精神。市民在广场休闲健身的同时,能深切感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由此可见( ) ①法治文化广场为弘扬法治文化提供了物质载体 ②法治文化广场全面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③法治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 ④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标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市民在广场休闲健身的同时,能深切感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由此可见,法治文化广场为弘扬法治文化提供了物质载体,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①③符合题意;②不符合事实;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 4.(2019四川成都摸底测试,2)工匠精神不是国外的专利品。中国五千年农耕社会精耕细作的文化传统,以宁静致远的文化底蕴、格物致知的志业追求,通过商代的青铜器、汉代的玉雕漆器、唐代的彩陶丝织、宋代的木雕瓷器以及四大发明,展示了匠人执着追求、工于极致的精神专注,演绎了中国人淡定志业、执着自信的文化秉性。由此可见( ) ①世界各国的传统文化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②精良的制造工艺取决于严谨认真的文化特质 ③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追求卓越的精神基因 ④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追求卓越的精神基因,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演绎了中国人淡定志业、执着自信的文化秉性,③④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文化差异,①与题意不符;精良的制造工艺取决于实践的能力和水平,而不是严谨认真的文化特质,②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5.(2019安徽六安摸底,1)对作者而言,诗是“瞬间幸福的记录”“强烈感情的自然迸发”,散发着“成熟的理性”;对读者而言,“诗如禅机、在于参悟”,而“有灵魂的人可以在诗中找到知己”,形成新的自我。材料告诉我们( ) ①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③应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④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的作用不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材料体现了作者怎么创造文化,文化对读者的影响,体现了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应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的作用不同,排除②④。 6.(2018安徽黄山八校联考,16)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太阳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智慧,至今仍在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这说明( ) ①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 ②推动认识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④传统习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②说法错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④说法错误。①③符合题意。故选B。 7.(2019四川成都联考,2)舒马赫、施耐德、施密特、穆勒、施泰因曼……这些常见的德国姓氏在德语里都代表一门手艺:制鞋匠、裁缝、铁匠、磨坊主、石匠。老师傅带几个学徒做手艺曾是德国人的职业常态,如今工业化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艺人”的基本精神没有变。人们常常用“严谨”“认真”等字眼形容德国人,认为这种性格塑造了德国特色的制造业,其实德国人也在进行“德国制造”的过程中被重塑。可见( ) ①德国姓氏文化中包含着传承至今的精神基因 ②精良的德国制造取决于严谨认真的德国文化 ③中德两国的传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④工匠精神影响着德国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常见的德国姓氏在德语里都代表一门手艺,而每一门手艺都代表一种工匠精神,说明①符合题意。德国“严谨”“认真”的工匠精神塑造了德国特色的制造业,说明④符合题意。②中“取决于”夸大了德国工匠精神的作用,排除。题干不涉及中德传统文化的对比,③不合题意。故选B。 8.(2018宁夏银川一模,19)“不奋斗,你的才华如何配上你的任性;不奋斗,你的脚步如何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不奋斗,世界那么大,你靠什么去看看……”这一励志寄语,尽管寥寥数语,却胜过千言万语,让人震撼,激励了无数的人。这说明 ( ) ①优秀文化塑造人生,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教育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③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这一励志寄语,让人震撼,激励了无数的人,这说明优秀文化塑造人生,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①正确;口语是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②不选;这一励志寄语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无数的人,这说明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④不选。 9.在扶贫攻坚中,重庆巫溪县聚焦“精神扶贫”,实施了“扶志工程”,使贫困群众逐步树立起自尊、自立、自强的脱贫之“志”,全面提升了贫困群众的“精气神”,以精神扶贫成效助推物质扶贫的成果,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的现状。这说明( ) ①经济发展取决于文化,精神落后是贫困落后的根源 ②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精气神”需要人们自觉培养 ③消除贫困必须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全面发展 ④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才能培育贫困群众脱贫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经济决定文化,①中“经济发展取决于文化”说法错误。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不是培育贫困群众脱贫精神的必要条件,④说法不科学。②③正确切题,故选B。 10.(2018四川成都二诊,20)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和成就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在大银幕上。该电影对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举世瞩目的成就加以集中展现,用影像定格属于中国的每一个辉煌瞬间,传递中国力量,为观众带来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这说明,优秀文艺作品可以( ) ①见证时代发展脉动,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②激发人们爱国情怀,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奠定民族立业根基,增强全民族创造活力 ④凝聚民族精神与力量,砥砺人们奋勇前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②中“直接转化”错误;③夸大了优秀文艺作品的作用,排除;电影《厉害了,我的国》用影像定格属于中国的每一个辉煌瞬间,传递中国力量,为观众带来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这说明优秀文艺作品见证时代发展脉动,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凝聚民族精神与力量,砥砺人们奋勇前行,故①④正确。 11.(2018江西南昌摸底调研,15)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见字如面”,一个个既有时代创意又有传统底蕴的电视综艺节目,触动了观众心中深藏的传统文化情结。关于“中国味儿”文化类节目的走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文化的影响力取决于媒体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②文化的魅力来自悠久的历史,越古老的文化就越有生命力 ③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会更关注精神的富足,这类节目的走红有其合理性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人的精神家园,文艺节目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文化的力量并不取决于媒体传播的广度和深度,①错误;优秀文化才有生命力,“越古老的文化就越有生命力”说法错误,排除②;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人们会更关注精神的富足,这类节目的走红有其合理性,③正确且符合题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人的精神家园,文艺节目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所以具有“中国味儿”的文化类节目会走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12.(2018安徽淮南二模,19)“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清代袁枚的小诗《苔》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们在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重新唤醒。梁俊老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山里的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材料表明( )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综艺节目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优秀文化会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中华诗词文化具有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特点 ④优秀文化可以借助大众传媒等手段发挥积极意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通过央视节目中一首小诗的咏唱,引起观众共鸣,体现了文化对人产生的影响,说明了优秀文化会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可以借助大众传媒等手段发挥积极意义,让你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②④符合题意;材料没强调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及中华文化的特点,①③与题意无关。 二、非选择题 13.(2019湖北武汉调研测试,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信阳市地处河南省南部,是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发源地。近年来,该市采取措施,扎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免费对市民和游客开放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举办“不忘初心敬英雄”主题宣教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开展“我身边的好人”“道德模范”等系列评选表彰活动,组织道德模范深入基层乡镇开展报告会,实施典型示范引领;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实施志愿团体网上注册,在农村设立志愿服务站,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构建互助友善的和谐氛围;扎实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不断推动校园文明水平整体提升,营造优美育人环境; 在车站、广场、主次干道等公共场所设置公益广告,利用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家喻户晓,入脑入心。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该市是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12分) 答案 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多渠道全方位营造潜移默化的育人氛围。②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群众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挖掘当地优秀文化资源,为提高群众思想道德水平提供滋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 本题指定要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相关知识,因此首先调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其次,本题要求分析该市是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因此要找出该市的具体做法,然后将这些做法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具体知识联系起来作答。 14.[2018湖北武汉调研测试,40(2)(3)]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塞罕坝历史上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多。公元1681年,康熙设立木兰围场,塞罕坝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清朝末期,国势衰微,为弥补国库亏空,木兰围场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加之山火不断,百年间塞罕坝由“美丽高岭”退变为茫茫荒原。西伯利亚寒风推动沙地南侵,风沙紧逼北京城。 1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369名青年踏上了塞罕坝。自此,三代塞罕坝人不畏艰难,顶风冒雪,垦荒植树。他们改进“水土不服”的苏联造林机械和植苗锹,改变传统的遮荫育苗法,向一寸一寸的沙土要绿色,开展持久绿色攻坚战,实现了从一棵松到一片森林,从一片森林到百万亩林海的巨变。近几年,林场继续增林扩绿,把土壤贫瘠和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作为绿化重点,攻坚造林。如今,塞罕坝万顷林海,不仅有效扩大了湿地面积,改善了区域小气候,还和承德、张家口等地的茂密森林连成一体,为京津冀地区提供生态屏障。 塞罕坝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森林旅游、绿化苗木等绿色产业收入已超过半壁江山,风力资源变成清洁能源,森林碳汇有望上市“变现”。随着绿色发展提速、产业转型升级,塞罕坝实现了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可喜局面。 (1)“荒原为林海,沙漠成绿洲”奇迹的实现,离不开塞罕坝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请运用文化作用知识,分析“塞罕坝精神”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10分) (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并付诸行动。请就这一主题从理念和行动两个层面各拟写一句公益广告词,每句不超过15个字。(4分) 答案 (1)①“塞罕坝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3分)②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激发人们牢记使命、勇担责任、艰苦创业。(4分)③能够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3分) (2)示例:经济与生态并重,发展与和谐同行;(2分)共建生态家园,同享碧海蓝天。(2分) 解析 第(1)小问为文化题,属于“为什么”的问题,要求运用文化作用知识,分析“塞罕坝精神”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审题时要注意:第一,本问需要回答的不仅仅是“塞罕坝精神”作为“文化”的作用,而是要分析其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因此,本问重在分析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二,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对社会的作用是通过文化对人的影响、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因此,分析其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必须借助“文化对人的影响”这一“中介”。本问三个答题要点是按照“总—分—分”格式组织的,①为综述,概述文化的实质和作用,②③为分述,分别从文化塑造人生、文化影响个人的知识和实践活动等维度阐释分析“塞罕坝精神”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第(2)小题是一个探究性的开放题,要求考生从理念和行动两个层面围绕主题各拟写一句公益广告词,答题时要注意分别从“理念”和“行动”拟写,不要“同质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