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41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41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教案

第41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3.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4.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5.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 ‎6.实验: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2017,北京卷,3T ‎2017,江苏卷,9T ‎2016,全国卷Ⅰ,5T ‎2016,江苏卷,20T ‎2015,全国卷Ⅱ,4T 高考中常结合种间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知识考查信息传递的类型、特点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问题较少单独出题,常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综合考查,生态环境保护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在高考中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材料分析、新情境问题、实验设计与探究等形式进行考查的可能性很大 分值:2~11分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类别 内涵 传递形式 实例 物理 信息 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湿度、温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__物理过程__‎ 萤火虫的闪光;植物五颜六色的花 化学 信息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自身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__化学物质__‎ 信息素 动物的性外激素;狗利用其小便记路 行为 信息 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通过其__特殊行为__特征传递的信 动物的异 常表现及 蜜蜂的舞蹈;鸟类的求偶炫耀 息 行为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__生命活动__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2)种群:生物种群的__繁衍__,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调节生物的__种间关系_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__农产品或畜产品__的产量。‎ ‎(2)对__有害动物__进行控制。‎ 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保持或恢复__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自我调节__能力。‎ ‎3.调节基础:__负反馈调节__。‎ ‎4.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的__限度__。‎ ‎5.稳定性的两种类型 分类 含义 与营养结构的关系 抵抗力 稳定性 抵抗外界干扰,__保持原状__的能力 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呈__正相关__‎ 恢复力 稳定性 受到外界干扰后__恢复原状__的能力 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呈__负相关__‎ ‎6.提高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__干扰__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__自我调节能力__。‎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实施相应的__物质、能量__投入,保证生态系统__内部结构与功能__的协调。‎ 生态系统稳定性类型的比较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区别 实质 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 恢复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 核心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影响 因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越高,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越低,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素 联系 ‎①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 ‎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心猿意马、飞蛾扑火、花香引蝶都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 ‎(2)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物理信息。( √ )‎ ‎(3)信息只能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 )‎ ‎(4)拟水狼蛛是稻田中卷叶螟、褐飞虱两种主要害虫的天敌,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 ‎(5)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 × )‎ ‎(6)通过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防治有害动物,也可以提高一些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 )‎ ‎2.下列有关生物圈中“信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可以在细胞与细胞、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非生物与生物之间传递 B.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过程都需要信息分子和受体参与 C.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D.人工合成性引诱剂来诱捕害虫是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强 D.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 一 信息传递的种类、特点及应用分析 ‎1.信息传递的模型及解读 ‎(1)范围 ‎(2)来源:物理信息既可来自生物,也可来自无机环境;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来自生物。‎ ‎(3)方向: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 ‎(4)过程 阻碍其中的任一环节均不能实现信息的传递。‎ 关于信息传递的4个易错点 ‎(1)信息传递的方向通常是双向的,不同于能量的单向流动,也不同于物质循环。‎ ‎(2)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范围并不局限于生物与生物之间,而是存在于三个方面: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性外激素、蜜蜂跳舞及孔雀开屏等);异种生物之间(物理、化学、行为中警示作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有物理信息中的光、磁等)。‎ ‎(3)误认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包括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包括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而是指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种群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 ‎(4)误认为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只来源于环境。物理信息既可以来源于环境,如光、电、波等;也可以来源于生物,如花的颜色、鸟的鸣叫。‎ ‎[例1] 如图所示,当烟草叶片受到甲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烟草叶片会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会驱赶乙种蛾,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卵(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甲种蛾幼虫与天敌的种间关系最可能是捕食 B.保护烟草叶片不受蛾幼虫侵害的信息类型是物理信息 C.甲种蛾幼虫与乙种蛾幼虫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D.图中所示生物构成的食物网是:烟草→甲种蛾幼虫→天敌 ‎               ↓‎ ‎            乙种蛾幼虫 解析 根据题干的描述,甲种蛾幼虫与天敌之间的关系最可能是捕食;烟草叶片释放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由于甲种蛾幼虫和乙种蛾幼虫都可以烟草叶片为食物,所以甲、乙两种蛾幼虫之间是竞争关系;根据题干给出的条件,就能写出图中所示生物构成的食物链,即烟草→甲种蛾幼虫→天敌、烟草→乙种蛾幼虫。‎ ‎ 二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综合分析 ‎1.结构的相对稳定性: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相关种群数量一般保持动态平衡,可用下图曲线表示。‎ ‎2.功能的相对稳定,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3.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生物多样性营养结构复杂程度自我调节能力大小稳定性强弱。‎ ‎4.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关系 ‎[例2] 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D )‎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强 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 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 D.乙生态系统B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甲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偏离正常范围的幅度更大,说明甲的抵抗力稳定性比乙的弱;若乙的干扰提前,B点也会提前;若甲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所需要的时间延长,C点右移;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 ‎ 三 制作并观察生态缸的稳定性 ‎1.实验原理 ‎(1)生态缸中必须包括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特别需要注意必须有足够的分解者。‎ ‎(2)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生物之间要有合适的食物链,生物的数量不宜过多。‎ ‎(4)生态缸必须是透明的,这样可保证生态缸中有充足的太阳能。当然,生态缸一定要封闭,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 ‎2.实验注意事项 设计要求 相关分析 生态缸是封闭的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 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要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 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保持生态缸内的温度,便于观察 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生物死亡 选择的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减少对O2的消耗,防止生产量<消耗量 ‎[例3] 下图所示为某同学制作的小生态瓶,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B )‎ A.该生态瓶的组成成分虽比较简单,但其群落仍存在垂直结构 B.生态瓶中生物种类稀少,没有食物链存在 C.为了保证生态瓶的正常运转,瓶内浮萍、金鱼藻、螺蛳和虾的比例应适中 D.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该生态瓶会更稳定 解析 在小生态瓶的不同水层有不同生物分布,所以其群落存在垂直结构,故A项正确;虾和螺蛳吃金鱼藻,所以小生态瓶中有食物链存在,故B 项错误;为保证生态瓶的正常运转,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比例应适中,故C项正确;生态瓶的稳定需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故D项正确。‎ ‎[例1] (2014·全国卷)现有A、B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和光照条件见表。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的稳定。请回答:‎ 生态瓶 编号 光照 含微生物 的泥沙 浮游 藻类 水草 浮游 动物 A ‎+‎ ‎+‎ ‎+‎ ‎+‎ ‎+‎ B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1)A瓶中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__________,浮游藻类和水草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 ‎(2)一段时间后,B瓶中浮游藻类的种群密度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 ‎[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 错误 致错原因 扣分 ‎(1)‎ 考生对专业术语掌握不准确,将“竞争”写成“种间斗争”‎ ‎-1‎ ‎(2)‎ 考生不能根据表中的信息,准确分析种群密度变化的原因 ‎-4‎ ‎(3)‎ 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不完整,答案不准确 ‎-2‎ ‎[解析] (1)一定区域中全部生物的总和构成生物群落,因此A瓶中的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浮游藻类和水草都为生产者,会争夺光照、生态瓶中的无机盐等,因此两者为竞争关系。(2)B瓶缺乏光照,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一段时间后浮游藻类的种群密度降低。藻类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但使其数量减少,也会导致瓶内O2含量减少,而浮游动物以植物为食,因此浮游动物会因食物和氧气不足导致其种群密度降低。(3)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成无机物,重新供生产者利用。‎ ‎[规范答题] (除注明外,每空1分)(1)生物群落 竞争 ‎(2)降低 没有光照,藻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2分) 降低 氧气与食物不足(2分)‎ ‎(3)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2分)‎ ‎1.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解析 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图示两个生态系统不一定只有3个营养级;所有生态系统均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城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城市生态系统生产者较少,需外界输入大量能量,故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外界输入的能量。‎ 生态系统各种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1)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2)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的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如热带雨林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受到相同干扰时,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大于热带雨林的y值。‎ ‎(3)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4)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做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即x与y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 考点二 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1)现状: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人口出生率和__自然增长率__明显下降。‎ ‎(2)前景 ‎①特点:__人口基数大__,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增长。‎ ‎②目标: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从而基本实现人口与__经济、社会、环境__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均耕地减少,__粮食需求量__增加。‎ ‎(2)__自然资源__被大量消耗。‎ ‎(3)__环境污染__加剧。‎ 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气体__CO2__等的大量排放→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2.水资源短缺 ‎3.臭氧层破坏:__氟利昂__的大量排放→破坏臭氧层→紫外线辐射增强。‎ ‎4.酸雨:SO2等气体可引起酸雨。‎ ‎5.土地荒漠化:__植被的破坏__是导致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 ‎6.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三、生物的多样性与保护 ‎1.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__基因__以及各种各样的__生态系统__,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价值 ‎(1)__直接价值__: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科研、美学价值。‎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功能,又称__生态功能__。‎ ‎(3)__潜在价值__:未发现、尚不清楚的价值。‎ ‎3.保护措施 ‎(1)__就地保护__: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这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2)__易地保护__:从原地迁出,在异地建立植物园、动物园、濒危动物繁育中心。‎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 ‎(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四、可持续发展 ‎1.含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__自然、经济、社会__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2.实施措施 ‎(1)保护生物多样性。‎ ‎(2)保护__环境和资源__。‎ ‎(3)建立人口、环境、__科技和资源消费__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人口增长过快,不但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 )‎ ‎(2)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 )‎ ‎(3)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油漆中的有机锡可释放入海,该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富集可能对鱼类、鸟类甚至人类造成危害。( √ )‎ ‎(4)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远大于间接价值。( × )‎ ‎2.下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C )‎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 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 C.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 ‎3.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C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解析 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物种越丰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就越高;基因多样性越低的种群,其在自然选择中就越容易被淘汰。‎ ‎ 一 结合“J”型、“S”型曲线分析人口增长问题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压力:‎ ‎(1)环境污染:人口增加,人类需求也不断增加,为满足衣食住行的要求和经济发展,使污染物的总量增大。大量工业、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使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影响了环境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2)资源短缺:人类的生存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能源都是有限的,过度利用使资源减少。‎ ‎[例1] 下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 A.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曲线a B.若地球上人口的环境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最适的人口数量为55亿 C.资源或空间有限是曲线b与曲线a产生差别的主要原因 D.如果环境条件恶化下去,人口增长将表现为曲线c 解析 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呈“S”型曲线,应该表现为曲线b;“S”型曲线具有K值,若K值为110亿,则K/2值是最适的人口数量,为55亿;“J”型曲线无K值,但在资源或空间有限时,人口增长呈“S”型曲线;如果环境条件恶化下去,人口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又会逐渐减少,因此人口增长将表现为曲线c。‎ ‎ 二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价值辨析 ‎1.多样性的原因 ‎(1)从分子水平看 DNA(基因)的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生物性状多样性 ‎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即生物多样性)‎ ‎(2)从进化角度看 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旅游观赏等。‎ ‎(2)间接价值: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 ‎(3)潜在价值: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将来可能有重要作用,一旦这些生物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 ‎3.关于多样性的归纳 ‎(1)蛋白质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①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 ‎②肽链的空间结构多样。‎ ‎(2)DNA分子多样性的原因:每个DNA分子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3)细胞多样性的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主要体现在细胞的形状、大小、种类、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4)物种多样性的原因:是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5)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原因:是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存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2]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 B.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 C.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D.从进化角度看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物进行定向选择,使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改变的结果 解析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例1] (2014·江苏卷)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 错误 致错原因 扣分 A 考生不能联系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理解捕食与生物多样性关系 ‎-2‎ C 考生片面理解“无经济价值的物种”‎ ‎-2‎ D 考生审题没有注意题中的关键词“人生生态系统”‎ ‎-2‎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使其他物种的生存阻力减小,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会降低生物多样性,因为人造林的物种比较单一;无经济价值的物种还有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农田生态系统运行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持自身的平衡,而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清除杂草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农作物。‎ ‎[规范答题] B(2分)‎ ‎1.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区和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对自然资源适时地、有计划地合理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B.保护野生生物最好的方法是易地保护 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环境的关系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解析 保护野生生物最好的方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 ‎1.(高考题重组改编)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C.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D.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的输入和散失 解析 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合理搭配,并非物种数目越多越稳定,A项错误;与灌木阶段的群落相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物种数目较少,自我调节能力较弱,B项错误;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仍有能量的输入和散失,D项错误。‎ ‎2.(2017·江苏卷)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D )‎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解析 题干信息“生态效应逐渐显现”,说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A项正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导致群落的物种组成更为复杂,B项正确;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加,导致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种多样,C项正确;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应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项错误。‎ ‎3.(2017·北京卷)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A )‎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解析 楝树在酸雨喷淋环境下比对照组树高低了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因此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A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给出酸雨对两个树种的种群密度的影响、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及其他树种对酸雨的耐受性的相关信息,不能得出B、C、D项所述推测。‎ ‎4.(2016·江苏卷)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_蛋白质__分解产生的。‎ ‎(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水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__N、P__元素营养。‎ ‎(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__五点取样__法,分别统计__各种害虫__的种群密度。‎ ‎(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_①③④__(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①好氧 ②光合放氧 ③厌氧 ④兼性厌氧 ‎(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__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__。‎ 解析 (1)蛋白质中含硫,而糖类、核酸、脂质中均不含硫。(2)富营养化的水可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一定的N、P 等矿质元素。(3)调查稻田害虫的种群密度可用五点取样法,且需要分别统计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4)稻田中水体上层氧气浓度较高,好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均可分解有机物,水体下层缺乏氧气,主要依靠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分解有机物。光合放氧微生物属于生产者。(5)富营养化的水经过稻田净化时,水体中的部分矿质元素被水稻吸收,水体中的矿质元素减少会导致藻类减少;水稻遮光会使藻类光合作用降低,引起藻类减少;消费者可以捕食一部分藻类;微生物等产生的杀藻物质也可使藻类减少。‎ 课时达标 第41讲 ‎1.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图甲、乙、丙可依次表示( C )‎ A.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 B.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 C.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 ‎2.(2018·甘肃五市联考)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 5∶1 左右,这样的性别比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B )‎ A.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C.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 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两大类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 C.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D.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传递的信息是化学信息 ‎4.下列做法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是( C )‎ A.捆扎稻草人驱赶稻田里的鸟类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 C.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 D.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繁殖力 解析 A项属于利用物理信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B、D项属于利用化学信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5.在辽宁西部某地区的“三北防护林”,单一种植樟子松。有一段时间松毛虫肆虐,使这一地区的防护林几乎成了不毛之地。这个事实最能说明( D )‎ A.樟子松本身的抗虫能力很差 B.松毛虫是专一性侵害樟子松的昆虫 C.引入本地区没有的外来树种可抑制松毛虫种群的增长 D.物种单一不利于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解析 由于樟子松防护林生物种类单一,松毛虫缺少天敌,数量增长较快,说明物种单一不利于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6.下列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B.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C.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D.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恢复力稳定性也会越强 解析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恢复力稳定性越弱,两者恰好相 反。‎ ‎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来源于同种或异种的生物 B.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C.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单向传递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不仅可来自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还可来自于无机环境,例如湿度、光照等,A项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或不同物种之间,而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内起作用,B项错误;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C项正确;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一般是双向的,D项错误。‎ ‎8.下列有关信息传递过程,错误的是( D )‎ A.传出神经末梢突触小体神经递质肌肉或腺体 B.胚芽鞘尖端生长素胚芽鞘尖端下部 C.雌蛾性外激素同种雄蛾 D.小肠黏膜促胰液素胰岛 ‎9.下列有关雾霾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雾霾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分析,雾霾可作为物理信息影响种群繁殖 C.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雾霾的出现反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 D.从生态环境的保护分析,雾霾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 ‎1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生物多样性包括种群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森林能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就是易地保护 D.基因突变是基因多样性的根本来源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项错误;森林能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项错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C项错误;基因突变是基因多样性的根本来源,D项正确。‎ ‎11.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该模型不属于物理模型,也不是概念模型 B.利用模型只能解释猎物的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 C.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D.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共同进化逐步形成的 解析 该图属于数学模型,A项正确;猎物种群数量增加时,导致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这样猎物种群数量又会减少,从而导致捕食者种群数量减少,最终又使猎物种群数量增加,这样不断循环,就可以保持两种种群的数量维持相对稳定,由图中数学模型还能说明生态系统普遍存在负反馈调节,B项错误,C项正确;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共同进化逐步形成的,D项正确。‎ ‎12.如图所示,图1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2为某湖泊的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则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1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甲、乙、丙3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 C.图2所示的这种调节方式属负反馈调节 D.图1和图2这两种反馈调节不同,其中图1方式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主要机制 解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乙增多后甲增多,而甲增多又导致乙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从图2中可以看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湖泊受到污染,物种减少,导致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加速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属于正反馈调节。‎ ‎13.生物氧化塘是利用藻类和细菌处理污水的一种生态系统。下图是生物氧化塘内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D )‎ A.生物氧化塘利用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物种多样性等原理 B.在该氧化塘中引进硝化细菌有利于对污水的处理 C.B层中的藻类和细菌具有种间互助关系 D.出水处只要对细菌数量进行有效控制便可排放 ‎14.奶牛场每天排放大量的粪便、饲料残渣,如不处理会严重影响周边人、畜的饮水安全等。如图是某奶牛场废水处理流程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废水流入厌氧池前,需经稀释处理,是为了防止微生物失水过多死亡 B.控制废水流入氧化塘的速率,除有利于氧化塘中有机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无机盐被充分吸收,使出水口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 C.输入此氧化塘的能量有太阳能和化学能,氧化塘前部的溶解氧含量比后部的多 D.氧化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原因是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 解析 废水流入厌氧池前先经稀释处理,是为了防止微生物在高浓度废水中失水过多死亡。适当减缓废水的流速,延长废水与微生物、水生植物的接触时间,有利于废水中有机物的充分分解和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物的吸收,降低污染物含量。输入此氧化塘的能量有塘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流入的废水中有机物含有的化学能;氧化塘前部的有机物含量较高,需氧微生物大量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故溶解氧含量比后部低。挺水植物能适当遮光,不利于藻类的光合作用,从而减少藻类的数量。‎ ‎15.外来物种薇甘菊往往用自己的身体织成一张大网,罩住其他植物,被其覆盖的植物或者被绞杀、重压致死,或者因缺少阳光、水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枯萎。而田野菟丝子的茎缠绕在薇甘菊植株上,茎上即可形成吸器吸收薇甘菊植株中的营养物质。下表为薇甘菊长期入侵某生态系统,随时间推移植物种类数及碳储量变化。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D )‎ 未被入侵时期 轻微入侵时期 重度入侵时期 植物种类(种)‎ ‎150‎ ‎121‎ ‎69‎ 碳储量 ‎(吨/公顷)‎ 植被 ‎56.3‎ ‎50.9‎ ‎43.5‎ 凋落物 ‎2.0‎ ‎3.5‎ ‎5.4‎ 土壤 ‎161.9‎ ‎143.2‎ ‎117.7‎ A.由于薇甘菊是生产者,它的入侵会使该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逐渐增加 B.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均下降,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也逐渐减弱 C.可利用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危害,两者之间既有寄生关系也有互利共生关系 D.引入田野菟丝子之前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将逐渐降低 解析 由于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植物大量死亡,种类也迅速减少,因此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会逐渐减少,A项错误;比较从未被入侵到轻微入侵、到重度入侵三个阶段,随着凋落物的增加,土壤腐殖质中碳储量却下降,说明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在逐渐增强,B项错误;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之间是寄生关系,没有互利共生关系,C项错误;通常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破坏越严重则越难恢复到原来状态,因此,随着入侵程度的加重,不但抵抗力稳定性降低,恢复力稳定性也降低,D项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