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抚顺市2020届高三4月模拟(二模考试)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辽宁省抚顺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420模拟(二模)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据考证,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营建的北长城建造不在三国原有疆界之内,而远在向北数百里乃至上千里的农牧分界线上。这一状况 A. 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 B. 说明三国国力最为强盛 C. 反映了国家统一趋势 D. 不利于封建制度的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在向北数百里乃至上千里的农牧分界线上”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国营建长城起到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故选A项;三国营建长城的做法并不能证明三国国力最为强盛,也没有体现国家统一的趋势,排除BC项;三国营建长城的做法与封建制度的确立与否没有必然关系,排除D项。 2.有论者指出,学界评价科举制,多从其“得人”出发,把着眼点放在科举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上面。这反映出科举制的推行 A. 增强了各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B. 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基础 C.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D. 导致封建官僚队伍急剧膨胀 【答案】B 【解析】 【详解】对科举制的评价侧重于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由此说明科举制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基础,故选B项;材料主要强调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没有体现各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和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排除AC项;官僚队伍的膨胀和科举制选拔人才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3.据统计,已发现属于东汉时期的铁犁和牛耕图有50多处,分布在豫、陕、冀、晋、鲁、皖、苏、辽、内蒙、甘、新、川、贵、粤、闽等15个省区。这说明 A. 生产力水平普遍提高 B. 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 C. 东汉奠定了中国疆域 D. 中原是当时经济中心 【答案】A 【解析】 - 11 - 【详解】东汉时期的铁犁和牛耕图分布在全国15个省区,说明铁犁牛耕技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生产力水平普遍提高,故选A项;生产力的提高并不能说明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排除B项;奠定中国疆域基础的是清朝,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原是当时的经济中心,排除D项。 4.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然而,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这一变化说明政府 A. 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B. 对农业经济的依赖减弱 C. 国家治理能力逐渐衰退 D. 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从无论是清查和统计户口还是清丈土地,都是为赋税征收提供依据,这种做法的变化说明赋税征收的标准从以户口为准到以土地为准,故选D项;材料反应的是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没有涉及到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农业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础,对其依赖并没有减弱,排除B项;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的变化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 5.关于能不能打垮国民党政权,毛泽东曾说,当农民把大牌子写着“张二狗二垧地”的时候,共产党扎根了。这揭示了 A. 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意义 B. 土地改革瓦解了反动统治 C. 民众支持是革命胜利的基础 D. 党的文化教育成绩显著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共产党的土地改革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得到了农民的广泛支持,从而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选C项;材料揭示的是农民对民主革命的支持,并不是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排除A项;根据“能不能打垮国民党政权”可知此时的土改尚未瓦解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党的文化教育成绩,排除D项。 6.清末,经营西式餐饮、住宿的六国饭店“红顶花翎日日来”,成为京中时尚;到了民国初年,官绅宦室则是“器必洋式,食必西餐”了。这说明 A. 上层社会奢侈之风加剧 B. 中外商业竞争激烈 C.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D. 饮食风俗全面变化 【答案】A 【解析】 - 11 - 【详解】根据“官绅宦室‘器必洋式,食必西餐’”,可知清末民初时期上层社会奢侈风气盛行,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上层社会的奢侈之风,没有体现中外商业竞争,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性质的变化,排除C项;“全面变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7.从货币流通的角度来看,“吾国实不啻久已分为十百千小国”。1935年11月,国民政府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次年1月增加中国农民银行)三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其他银行不再有货币发行权,流通中的纸币逐渐收回,停止使用。这一举措 A. 推动实现国家政治统一 B. 加剧了经济形势的持续恶化 C.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说明政府为抗战做了充分准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国民政府通过“三银行”收回货币发行权,有利于国内金融的稳定和统一,从而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C项;此时国民政府已经实现了国家政治的统一,排除A项;国民政府的做法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而不是加剧经济形势恶化,排除B项;国民政府的做法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无法体现是为抗战做准备,排除D项。 8.如图是1970—197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A. 以对外关系的改善为基础 B. 反映出牛产能力大幅提高 C. 说明了发展经济成为中心 D. 反映出开放局面逐渐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逐渐正常化,推动进出口增加,故A符合题意;从1970年到1975年,还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生产力未能大幅度提升,也没开始改革开放,更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9.如图是公元前七世纪末至公元前六世纪初雅典社会关系简图。据此分析,雅典社会发展前七世纪末——前六世纪初 - 11 - A. 需要解决财产与权利关系 B. 应重点关注外国人与奴隶权益 C. 必须消除贵族与平民界限 D. 应进一步细化社会阶层划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当时的雅典社会中,平民上层有财产却无权利,下层平民因为财产问题有可能沦为奴隶,所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应该是财产与权利,故选A项;外国人与奴隶不是当时雅典的公民,所以不属于重点关注的问题,排除B项;当时要解决的应该是财产与权利问题,而不是取消贵族与平民的界限和细化社会阶层划分,排除CD项。 10.有人戏称德意志帝国议会只是“发表独白”的“一个没有政府的议会”。不管是联邦议会还是帝国议会,召集权和宣布休会的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这说明德国 A. 政治的发展违背历史趋势 B. 帝国议会是皇帝喉舌 C. 代议制具有形式上的意义 D. 国家机构设置不健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召集权和宣布休会的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德意志帝国的议会并没有真正掌握国家的确立,形式大于内容,故选C项;德国建立的君主立宪政体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排除A项;BD项在题意中无从体现,排除; 11.1803年,英国开始研发蒸汽机车,但还没试制成功,美国就于1807年成功试航了蒸汽轮船。欧洲人发明了电的理论,但美国的爱迪生和贝尔等人对之理解最透彻。这种现象 A. 表明美国抓住了崛起的机遇 B. 使美国成为十九世纪霸主 C. 推动美国率先实现了工业化 D. 表明科学加快转化为技术 【答案】A - 11 - 【解析】 【详解】欧洲人率先进行了新的发明,但美国人却对之理解和运用的更加透彻,说明美国抓住了发展的机遇,故选A项;十九世纪美国并没有称为世界霸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率先实现了工业化,排除C项;科学加快转化为技术的观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2.1921年5月,苏维埃政府颁布法令:“允许自由交换、买卖农民缴纳实物税之后剩余的农产品。”但是自由贸易(包括小工业和手工业)限于“地方流转”;实行产品交换;交换主要由政府组织或由政府监督。这客观上 A. 打击了小生产者的积极性 B. 有利于苏俄经济平稳过渡 C. 仍坚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减轻了政府领导经济职责 【答案】B 【解析】 【详解】允许农民自由贸易剩余产品的规定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当时苏俄经济从战时状态向经济建设的平稳过渡,故选B项;该项措施使调动了小生产者的积极性,排除A项;该项措施的出台说明当时苏俄已经不再坚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C项;减轻政府领导经济职责从题意中无从体现,排除D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统治者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但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还违反价值规律限价收购手工业产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甲午一战,中国败于原来经济落后的日本,举国震动。《马关务约》签订后,外货倾销,外资涌进,铁路权和矿权纷纷丧失。于是,“设厂自救”呼声遍及全国,群众反对外国人勘测、开矿、修铁路的斗争风起云涌。百日维新中,提倡实业,鼓励商办矿务、铁路,奖励实业方面的各种发明。维新失败,法令被废,但它所代表的思潮,已形成社会舆论,后来还是陆续实现了。 ——摘编自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三 - 11 - 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把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作为财经状况根本好转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国家增加投放货币,大量收购农副产品以提高农村购买力;扩大对私营工厂的加工订货;大幅减少工商税目;适当收缩国营商业,给私营商业以出路,并使之有利可图;在坚持工人民主权利等原则下,教育私营企业工人努力完成生产任务等,从而使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得到调整。当年秋,商品滞销情况全面缓解,全国城乡经济进一步活跃起来。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工商业政策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合理调整工商业的特点和意义。 【答案】(1)变化:从抑制工商业发展,到鼓励工商业发展;鼓励政策被废到陆续史实鼓励政策。 原因:甲午战败的刺激;实业救国呼声的推动;群众性反侵略运动的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政治斗争的影响;发展工商业是大势所趋等。 (2)特点:政府积极干预;重点调整公私关系等。 意义:促进经济秩序的好转;使资本主义工商业空前快速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为财政状况改善提供了重要前提等。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设厂自救’呼声遍及全国,群众反对外国人勘测、开矿、修铁路的斗争风起云涌”等内容可知清代工商业政策的变化主要是从抑商到鼓励工商业发展。原因:根据“甲午一战,中国败于原来经济落后的日本,举国震动。《马关条约》签订后,外货倾销,外资涌进,铁路权和矿权纷纷丧失。于是,‘设厂自救’呼声遍及全国”可从甲午战败、实业救国的兴起、群众性反侵略运动、维新变法的推动、社会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2)特点:根据“国家增加投放货币,大量收购农副产品以提高农村购买力;扩大对私营工厂的加工订货”等内容可知此时调整工商业的特点是政府干预、调整公私关系等。 意义:根据“商品滞销情况全面缓解,全国城乡经济进一步活跃起来”等内容可从促进经济秩序好转、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快速发展、推动国民经济恢复、为财政状况改善提供前提等方面进行总结。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11 - 有学者从研究思路上追述了英国兴盛原因研究,指出学术界最初只是从经济因素来考察英国兴盛的原因,之后又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探讨,最后则从社会结构、消费社会等方面来谈。与大陆国家相比,英国社会是一种三层式的结构,中层插入上、下层之间,且力量很大,使社会功能发生了变化。社会变得开放、灵活,具有对一些社会压力作出反应的能力,从而使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内部因素发挥了更大的动力。结构的变化导致了生产、销售及人们行为的变化,导致一种新型社会——消费社会的产生。 ——摘编自《2001年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材料介绍了近代英国经济兴起原因的研究,对此,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见解:研究视角的拓展使人们对英国兴盛原因的认识更加全面。 理由: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英国的兴盛也不例外。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经济快速发展,这是英国兴盛的重要原因。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独特的社会结构所具有的开放性,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对外殖民扩张形成的广阔的海外殖民地造成的资本积累和市场,工商业者突破藩篱的创新等同样也对英国的兴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不同的视角分析英国兴盛的原因,使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也更符合事实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有学者从研究思路上追述了英国兴盛原因研究,指出学术界最初只是从经济因素来考察英国兴盛的原因,之后又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探讨,最后则从社会结构、消费社会等方面来谈”可知该学者认为对英国兴盛的原因的探讨从最初的经济因素扩展到了社会因素,研究视角的拓展有利于人们对英国兴盛的原因认识的更加全面。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爆发的背景、过程等相关史实对该观点进行论述。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15.材料 1945年9月22日,美国公布与《波茨坦公告》精神大体一致的《日本投降后美国初期对日方针》,作为美国占领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指出占领日本的两个最终目的:一是保证日本不再成为美国乃至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二是最终建立一个和平的、负责任的日本政府,该政府尊重他国权利,支持体现联合国宪章之理想与原则的美国目标。为实现这两个目标,手段之一就是“日本解除武装且实行非军事化一。随后,通过天皇和日本政府解除了本土及海外711万日军的武装;解散了大本营、陆军省、海军省、军需省、大东亚省等二批为侵略战争服务的机构;废除了《国防保安法》、《军机保护法》、《治安维持法》、《治安警察法》等一系列为天皇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服务的法令;取缔了在乡军人会、大日本政治会等147个法西斯主义团体;根据《波茨坦公告》对战争罪犯的处罚规定,分三批逮捕了包括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在内的战争疑犯108名,并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定罪。解除了20余万与军国主义有牵连的人物的公职。 ——摘鳊自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日本历史》 - 11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非军事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非军事化”的影响。 【答案】(1)背景:日本战败;美国军事占领日本;对日占领政策的制定等。 (2)影响:铲除了军国主义体制;沉重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减轻了日本的军事负担;有利于地区和世界和平;为随后的民主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美国利益的实现等 【解析】 【详解】(1)根据“1945年9月22日,美国公布与《波茨坦公告》精神大体一致的《日本投降后美国初期对日方针》,作为美国占领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指出占领日本的两个最终目的”并结合所学内容可从日本战败、美国军事占领日本和对日占领政策的制定等方面探讨相关背景。 (2)根据“通过天皇和日本政府解除了本土及海外711万日军的武装;解散了大本营、陆军省、海军省、军需省、大东亚省等二批为侵略战争服务的机构;废除了《国防保安法》、《军机保护法》、《治安维持法》、《治安警察法》等一系列为天皇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服务的法令;取缔了在乡军人会、大日本政治会等147个法西斯主义团体;根据《波茨坦公告》对战争罪犯的处罚规定,分三批逮捕了包括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在内的战争疑犯108名,……解除了20余万与军国主义有牵连的人物的公职”等内容可从铲除军国主义体制、打击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减轻日本军事负担、促进地区和世界和平、为日本民主改革创造条件和有利于美国利益实现的方面进行总结。 16.材料 早在19世纪,随着社会生产和物质文明的巨大发展,各国之间交往范围的日益扩大,以及人类社会互相依存程度的不断加深,一些国际机构便根据行业需要而建立起来,如国际电讯联盟、万国邮政联盟等。到1914年这样的组织已有30多个。此外还有一些非官方的国际团体,如各国议会联盟、国际工会联合会以及有关宗教、科学、文学、体育的团体。一战的爆发和战争的长期化,使饱受战乱之苦的各国人民强烈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与此同时,几乎所有国家都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体系来防止巨大的灾难再度发生。于是建立具有政治约束力的国际常设机构的想法应运而生。1919年1月25日,巴黎和会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1919年4月28日,巴黎和会通过了国联盟约,并把它列为凡尔赛条约和对奥、匈、保各国和约的第一部分内容。1920年1月20日凡尔赛条约生效,国际联盟正式成立。当时的会员国是44个,战败国和苏俄暂被排除在外,以后发展到63个,美国则始终未加入国联。 ——摘编自昊于廑等《世界史》 - 11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立国际联盟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国际联盟的成立。 【答案】(1)时代背景:世界各国间的联系加强;行业性的国际团体和组织不断成立;一战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各国就建立维护世界和平国际组织形成共识等。 (2)简评:顺应了世界发展趋势;符合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维护和平的愿望;为国际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具有强权政治的烙印,成为大国维护既得利益的工具;将一些国家排除在外,使其广泛性大打折扣等 【解析】 【详解】(1)根据“各国之间交往范围的日益扩大,以及人类社会互相依存程度的不断加深,一些国际机构便根据行业需要而建立起来”、“一战的爆发和战争的长期化,使饱受战乱之苦的各国人民强烈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几乎所有国家都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体系来防止巨大的灾难再度发生”等内容可从世界各国间的联系加强、行业性国际团体和组织的建立、一战带来的灾难、各国的共识等方面进行总结。 (2)根据“当时的会员国是44个,战败国和苏俄暂被排除在外,以后发展到63个,美国则始终未加入国联”等内容可从顺应世界发展趋势、符合国际和各国人民愿望、为国际组织发展提供借鉴、成为大国维护既得利益的工具和广泛性不强等方面对国际联盟进行评价。 17.材料 屈原从古代典籍中熟知祖先忠君爱国的感人事迹,在这些爱国精神的浸淫下逐渐形成了他强烈的爱国意识。其作品《橘颂》热情歌颂橘树的品格,实际上是他扎根于故国泥土之中、志向如一、永不变节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这种思想一直贯串了他的一生。屈原的作品也常常对人民的颠沛流离生活的同情,为祖国的命运心碎胆裂,同时也流淌着他同情百姓苦难的眼泪,震响着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强烈呐喊。屈原诗篇中的前王都是统一中国的大一统的政治领袖。当时的政治思想家们都毫无例外地主张中国统一,为了给他们这一政治理想寻找根据,他们找出了各族的共同祖先。屈原作品中所涉及的神话人物为南北初民文化系统中所共存。屈原忠于楚王,明知忠言直谏不会有好处,但他热爱祖国,即便是遭受多少痛苦也要说出来。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国君的缘故。 ——摘编自余志慧《屈原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屈原爱国思想的体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屈原爱国思想形成原因。 【答案】(1)体现:热爱故土;关心民众疾苦,同情民众;渴望国家统一;忠于国君等。 - 11 - (2)原因:古圣先贤的影响;思想界爱国氛围浓厚;自身的优秀品质;战乱和动荡带来巨大破坏等。 【解析】 【详解】(1)根据“是他扎根于故国泥土之中、志向如一、永不变节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常常对人民的颠沛流离生活的同情,为祖国的命运心碎胆裂,同时也流淌着他同情百姓苦难的眼泪”等内容可知屈原的爱国思想主要体现在热爱故土、关心民众疾苦、同情民众、渴望国家统一和忠于国君等方面。 (2)根据“屈原从古代典籍中熟知祖先忠君爱国的感人事迹,在这些爱国精神的浸淫下逐渐形成了他强烈的爱国意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屈原爱国思想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古圣先贤的影响、思想界浓厚的爱国氛围、自身的优秀品质和战乱动荡带来巨大破坏等。 - 11 - - 1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