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全国)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全国)5

‎2018届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训练(全国)‎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一生奔波为诗词 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近日封顶。这个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四合院,是为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家叶嘉莹修建的。叶嘉莹号迦陵,今年90岁。在她的规划中,学舍不是住房,而是有点像古代的书院,是个教书、做研究的地方。她说,这回终于就要有自己的“家”了。叶嘉莹对家的渴望,竟是一段累积了整整四十年的情感。13岁的她经历了父亲失联、母亲去世的家庭变故,53岁的她又亲历了晚年丧女的彻骨之痛,生活的多难百折,使她无法享受家的温暖,她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痴爱的诗教与诗学理论研究中。‎ ‎1974年,叶嘉莹第一次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26年的故乡北京。“当时的我,曾失望于只能回国旅游,不能为祖国做出任何贡献。”关于那次回家,她写下一首2700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1978年暮春,叶嘉莹向国内的教育部门写信,申请回国教书。此时,她已定居温哥华近10年,早被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她可以利用放假的时间回国讲学。‎ 第一次回国教书,叶嘉莹特意在香港买了一件蓝色中式上衣。站在祖国的讲台上,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她仪态高贵,激情四溢,京腔婉转。她喜欢随讲随写,从黑板的这一边,一直写到那一边,满满一黑板的粉笔字,写了又擦,擦了又写。因为过敏的缘故,她的手总会因接触太多粉笔而皮肤开裂,那时候她的手上经常贴着胶布。‎ 像候鸟一样,叶嘉莹飞来飞去,她的身影曾出现在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数十所高校里。直到2002年,她终于获得了在华长期居留证。对于故乡,她终于不再是一个过客。‎ 自从回归故土之后,叶嘉莹的工作就变得更加繁忙了。一览叶嘉莹的书目,从1982年出版《迦陵论词丛稿》,到2007年推出《迦陵说词讲稿》,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早年间我在患难中,我家里只有个像学生的课桌摆在走廊,有一把小椅子,前腿在地板上,后腿在草席上,我早期的一些文章,看起来富有诗意,其实都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写的。”叶嘉莹淡淡地说着。‎ ‎“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叶嘉莹说,古典诗词这么宝贵的传统文化之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从1948年在北京教中学开始,传承、传播古典诗词这条路,叶嘉莹竟然走了将近70年,甚至在她定居加拿大期间,也没有中断过。在加拿大,曾经跟随叶嘉莹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洋研究生就有十几位,她还另外带了一班完全不懂中文的洋学生。她用不太标准的英语,用自己对诗词的真实感悟和真诚心,打动了这些洋学生。“我本是一个在讲课时喜欢随意发挥‘跑野马’的人,却要用英语讲课,失去了这一份随意发挥的乐趣。”叶嘉莹这样描述自己在国外讲诗词的尴尬。她还曾为此写过一首七言绝句:“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匍地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叶嘉莹始终认为,古典诗词的根在大陆,用英语讲得再好,也无法真正讲清楚诗词中的深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里无限的涵义和意境,就很难和外国学生说得通透。”‎ 多年来,即便是自掏腰包买机票,叶嘉莹也从未停止奔波,她想将诗词的美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叶嘉莹说,她回来工作已经30多年了,不是现在才来工作的,只是那个时候大家不注意,“现在忽然间知道了叶嘉莹,这也找你,那也找你,结果我老了,反而更忙了。”她特意说:“有些朋友的要求我不能完全做到,希望得到大家的原谅。”‎ 提起叶嘉莹,外界时常为她冠以学者或作家的头衔,但叶嘉莹坦言,自己从没想过要作一个学者或诗人。“因为学者、诗人的成就一般都是属于个人的,往往只是个人的追求,而我不是,我所做的不是为了我个人。”老人说,“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人。”现已九十岁高龄的叶嘉莹还在为古诗词的推广四处奔走,她倡议要在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三年级期间开设诗歌唱游课,让孩子们一边玩,一边吟诵诗词,由此打下一个很好的人文基础。遗憾的是,这个倡议至今尚未得到完全落实。但叶嘉莹说,她不会因此放弃。‎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C )‎ A.第二段引用叶先生《祖国行》中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她回到阔别26年的故乡时的喜悦心情,丰富了传主的形象,增添了文学色彩。‎ B.第一次回国授课,叶先生的手因粉笔过敏开裂,她贴着胶布授课,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叶先生的敬业精神和对回国工作机会的珍惜。‎ C.第六段,叶先生对患难生活只是“淡淡”地述说,艰苦环境中仍然创作出“富有诗意”的文章,表现出热爱生活、柔情女性的一面。‎ D.本文运用深情的语言记叙了一位一生为古诗词奔波而无怨无悔的学者形象,作者对叶嘉莹高蹈的人生境界,充满了钦佩和赞美之情。‎ ‎[解析]叶嘉莹工作繁忙、生活艰苦仍然完成大量著作,表现了她勤奋、执着的治学态度以及坚韧乐观的性格特点。“柔情女性的一面”理解错误。‎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CD )‎ A.叶嘉莹的人生多难百折。她13岁时母亲去世,与父亲失联,53岁时经历了晚年丧女的彻骨之痛,家的温暖距离她十分遥远。‎ B.叶嘉莹热爱祖国。她虽然被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但她身在万里之外的加拿大,心念为祖国做出贡献。‎ C.叶嘉莹是一个勤奋的作家。迄今为止,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出版了《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说词讲稿》等诗词专著30余部。‎ D.叶嘉莹喜欢古典诗词。她认为古典诗词的根在中国,一个人英语无论讲得再好,也无法真正讲清楚中国诗词中的深刻含意。‎ E.本文第一段交代了“家”对于叶先生的多重含义,展现了她坚强执着的性格,引出后文叶先生对于古典诗词的挚爱与传承。‎ ‎[解析]C“迄今为止,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出版了《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说词讲稿》等诗词专著30余部”分析不当,原文说,“从1982年出版《迦陵论词丛稿》,到2007年推出《迦陵说词讲稿》,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D“一个人英语无论讲得再好,也无法真正讲清楚中国诗词中的深刻含意”分析不当,原文说,“叶嘉莹始终认为,古典诗词的根在大陆,用英语讲得再好,也无法真正讲清楚诗词中的深意”。‎ ‎3.叶嘉莹为什么说自己“从没想过要做一个学者或诗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说法的理解以及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5分)‎ 答:叶嘉莹认为“学者、诗人的成就一般都是属于个人的”,而她所做的不是为了她个人。她一生为古诗词奔波,是为了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启示:①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古典诗词。②担当传承大任(谈及责任即可)。③淡泊名利,境界超然。④坚持理想,不懈追求。‎ ‎[解析]本题两问,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中国航天事业先行者——赵九章 高 睿 赵九章,出身中医世家,幼年就读私塾,曾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座右铭,勉励自己发奋读书,立志成为国家栋梁。‎ 五四运动以后,民主科学的思想对赵九章影响很大。少年的他,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并且产生了忧国忧民的思想。他放弃了学习文学的初衷,改学科学,誓以“科学救国”为己任。1925年,他考进了浙江工业专门学校电机系,在此与进步的同学走到一起,并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这对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那以后,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爱国的民主学生运动中去。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不幸被捕入狱。所幸他的姨夫戴季陶在国民党政府中位高权重,由他出面疏通关系,才将奄奄一息的赵九章从狱中保释出来。出狱后,他本可凭借有权有势的亲戚走上仕途,前途轻松且不可限量。但他却毅然拒绝,最终选择北上,考进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5年7月,他又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赴德国研习动力气象学、高空气象学和海洋学等课程。1937年,他在《现代气象学之研究与气象预报》这篇论文中明确地提出了把数学、物理引进气象学领域的想法。同年,他在整理大西洋高空探测资料的基础上,用求解数学、物理方程的方法,定量地讨论了从热带高压到赤道信风主流中得到的水汽和热量的多少问题,并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这是他按自己的思路把数学、物理和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引进到气象科学中来的首次尝试。该文发表后,立刻引起了国际气象学界的重视,他也因此受到了国际专家的瞩目。‎ ‎1938年,他以中国人特有的勤劳与智慧,仅用三年时间就获得了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那时正值抗战艰难之际,大半个中国都成了抗战区。当时,以他的社会关系和自身条件,若要继续留在国外,自然不在话下。可他决意用自己的学业报效祖国,便毅然回国。‎ ‎1945年,他针对30年代初由著名气象学家Rossby等创立的大气长波理论的不足之处,率先以大气长波的临界波长理论,提出了行星波斜压不稳定的概念,成为现代天气预报的理论基础之一。1946年,他被聘担任民国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当局威逼利诱,要他将气象研究所迁到台湾,但他不甘屈服,坚决顶住胁迫,团结同仁,坚持不撤离大陆。‎ 解放后,担任新中国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的赵九章,洞察到世界大国争夺外层空间的新动向,并敏锐地意识到,空间物理研究将在国际上兴起,认为新中国应该抓住这次机遇。1957年春,他首先向国家提出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可行性,并提交技术实现途径的分析报告,成为我国提出研制人造卫星的第一人。针对当时国际上对中国技术封锁的现实,他在报告中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因此,在开展中国人造地球卫星事业中,赵九章始终都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在中国自己的科技和工业基础上。‎ ‎1959年,当时国际磁层物理和太阳风研究刚起步,他就在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创立了以空间物理研究为目的的磁暴组。他抓住当时空间物理的主题,带领他的研究团体,在短短的几年内便取得一批接近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撰写了中国第一本《高空物理学》专著,揭开了我国空间物理研究的第一页。‎ ‎60年代初,在他的领导下,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成功并发射了气象火箭,研制出火箭仪器舱内的各种仪器及无线电遥测系统、电源及雷达跟踪定位系统等,还研制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使用的多普勒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机。这些工作,为以后成功发射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C )‎ A.赵九章热爱祖国。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当局威逼利诱,要他将气象研究所迁到台湾,他坚决顶住胁迫,坚持不撤离大陆。‎ B.赵九章是我国提出研制人造卫星的第一人。他洞察到世界大国争夺外层空间的新动向,首先向国家提出了研制人造卫星的可行性。‎ C.赵九章创立了以空间物理研究为目的的磁暴组。他撰写了中国第一本《高空物理学》专业著作,揭开了我国空间物理研究的第一页。‎ D.赵九章带领团队科研成果丰富。他们研制出火箭仪器舱内的各种仪器及无线电遥测系统、电源及雷达跟踪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机。‎ ‎[解析]“他撰写了中国第一本《高空物理学》专业著作”理解不当,应为他“带领他的研究团体,在短短的几年内便取得一批接近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撰写了中国第一本《高空物理学》专著”。‎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CD )‎ A.赵九章20世纪初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幼时发奋读书,志向远大;五四运动对他的思想影响很大,他放弃学习文学的初衷,改学科学。‎ B.赵九章考进了浙江工业专门学校电机系,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经历,影响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曾被捕入狱,后被保释出来。‎ C.赵九章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后,研习动力气象学和高空气象学,他的论文《现代气象学之研究与气象预报》引起了气象学界的重视。‎ D.赵九章仅用三年时间就获得了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勤劳与智慧,也正因为如此,他被任命为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 E.赵九章在中国人造地球卫星事业中,始终都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在中国自己的科技和工业基础上,在该事业中做出重要贡献。‎ ‎[解析]C“他的论文《现代气象学之研究与气象预报》引起了气象学界的重视”分析不当,引起了国际气象学界重视的论文是《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D“也正因为如此,他被任命为民国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于文无据,强加因果。‎ ‎6.从赵九章曲折的人生经历看,他取得的各方面成就与他的哪些优秀品质密切相关?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答:①志向远大。从小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青年时代投身爱国民主运动。②淡泊名利。大革命失败后,本可依靠关系走上仕途,但他却选择考清华。③勤劳智慧。仅用三年时间取得博士学位。④热爱祖国。本可留在国外,但为了报效国家,毅然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 ‎[解析]本题5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答出两个要点给4分,答出三个要点给5分,给满5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一个寂寞的黄梅人 丁良卓 读过那么多中外作家的经典作品,后来读到汪曾祺老先生的《谈风格》,汪氏直言其风格受到废名的影响,博士毕业论文就是写废名的。汪曾祺先生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以前只是感觉到汪曾祺 先生作品深受南朝《世说新语》的浸淫,现在蹦出这么个人来,我先是吃惊和好奇,接着惭愧感就填满我的胸腔。原来废名是上个世纪初叶中国文坛的旷世怪才,京派的代表作家。著有小说集《竹林的故事》、长篇小说《桥》及《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我从书城买回一本废名的作品,才发现他竟是我的湖北同乡,黄梅人氏。‎ 读过废名的短篇小说《柚子》《半年》《枣》《桃园》《竹林的故事》《菱荡》《阿妹》,文本确是怪怪的不同寻常,作品几乎都是写的乡下的小人物的生活趣事,没有我们所说的主旨和要抵达的所谓思想深度。和汪曾祺的小说一样,废名的小说写得都像散文,与汪氏不同的是,废名的散文又做得像小说。读到汪氏的《受戒》《詹大胖子》中的汉语文字,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对母语的缱绻之爱,语言被净化了,字里行间诗象疏朗清逸。废名的字句带给我们的却是浓得化不开的莫名的情愫。当我们奔波在现当代作家的文本之中,深感审美疲劳的时候,读到废名的一段段文字,犹如一个孕妇吃到了心仪的酸李,那种愉悦感是只可意会的。‎ 废名写他熟悉的生活,写生活的欢乐和辛苦、寂寞和沉郁,在这些人物的生活场景里,他灌满自然而然的诗绪。《柚子》里的柚子、《桃园》里的王老大和阿毛、《半年》中的新婚妻子芹等等人物,个个写得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没有一丝粉饰。文中的人物哀乐,一草一萼,天然妥帖,真似走进了意蕴其中、韵流弦外之妙境。这种“天然”既不同于我们感受到的日常现实生活里的事实碎片,也别于陶潜笔下的桃花源里的人间仙境。他文中的世界自是从他心中自然流淌出的别有洞天的秘密,《菱荡》中的人物与天籁之间简直到了相呼应的境地,整个篇章就似天青色的树叶一样纯静天然。‎ 我们阅读经验中的故事逻辑在废名的小说中是缺席的,所以,我们读完他的一篇小说,望断期待视野里的尽头都没有“故事”的影子。无怪乎当时的评论文章说他的小说:“读者从本书所得的印象,有时像读一首诗,有时像看一幅画,很少觉得是在讲‘故事’。”再读到他的《桥》时,还可以走进作品里,读到《莫须有先生传》,就明显感到文字的佶屈聱牙,表现形式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是那么的隐晦深奥,生涩得难于前行,耐着性子读完一段,有些不知所云了。如此看来,废名确实是寂寞的,他的文本究竟想说什么或者欲把他的读者引入到哪里去呢?我虽然困惑,但那奇特的字句之间生长的意境却是久久难忘。我因着阅读的惰性,逼近他的文本已感到太困难了,他的“顾影自怜”(鲁迅评语)难道真像是一座“孤绝的海岛”?‎ 停留在合肥,一种想去看看废名的愿望疯狂地催促着我。再向西驱车几百公里,终于来到湖北黄梅他的孤独的坟墓前,没有绿荫匝地的诗意,没有喈喈的鸟叫,也没有晚风悠扬的浅吟或低怨,一切都是静悄悄的,就像走进“林茂无鸟声”的虚空里,有的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的闲静和伤感。‎ 你生前寂寞,死后也寂寞,但我们还是真切地感受到了你的生命在汩汩地流淌。你为了学术上的分歧和朋友熊十力论争得扭打成一团,第二天,又和熊十力坐在昨天扭打的老地方继续辩论;你在北大给你的学生上课,直指鲁迅作品之间的优劣……这些可贵的学风令现代人感到汗颜,你过的都是货真价实的日子。你在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潜心儒释道研究,你的小说里充满着静寂的意境,这种特殊的小说美学特征是你留给后人的一座富矿。‎ 你把冯文炳这个真名废了,废了名字就叫“废名”,你的名字却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你的独特的艺术个性和独立的人格将是我们永远崇敬的。你留下来的文字是鲜活的汉文化元素,是留给岁月的珍贵遗言。好人靠信仰生活,在历史的无限的河流里,你永远也不会寂寞的。‎ ‎(选自《中国工人报》,有改动)‎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D )‎ A.文章前两段用较多的笔墨写汪曾祺,意在引出传主废名,将人们熟知的汪曾祺与废名进行比较,突出废名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B.废名的短篇小说大都写乡下的小人物的生活趣事,主旨虽然没有我们要抵达的深度,但字句却带给我们浓得化不开的情愫。‎ C.废名的创作题材上关注乡下小人物的生活趣事,风格上小说写得像散文,散文写得像小说,充满自然的诗意,纯净而天然。‎ D.废名作品的语言佶屈聱牙,隐晦深奥,有些不知所云,生涩得令人难于读下去,但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却是那么令人久久难忘 ‎[解析]“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却是那么令人久久难忘”理解不当,原文的意思是“那奇特的字句之间生长的意境却是久久难忘”。‎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C )‎ A.文章开头写自己对废名情感的变化,由吃惊、好奇到惭愧,表现出作者对这样一位旷世怪才居然不为人知表现出的不解,照应题目。‎ B.第2段中作者运用孕妇吃酸李这一比喻,写读者在读到废名作品时获得的审美愉悦感,突出表现了废名作品独特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C.第3段中作者列举废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将他们与现实生活和陶渊明笔下的人物进行对比,表现出了废名作品独特的意境之美。‎ D.废名的作品纯净天然,但无法掩饰其不注重故事逻辑、语言艰涩的缺憾,故他的作品在当时和今天都难以流行,无法获得广泛认可。‎ E.废名文章独特,个性与众不同,他为人真诚,胸无城府,精于学术,专心儒道,即使把真名改为“废名”,人们还是不能忘记他。‎ ‎[解析]A“不为人知”理解不当,废名只是不被普通人了解,并非不为人知,如汪曾祺、鲁迅、熊十力等人皆对其非常了解。C这里对比的是废名的作品整体风格而非其笔下人物。4分,选对一项给2分。‎ ‎9.文章的标题是“一个寂寞的黄梅人”,结尾却说“你永远也不会寂寞”,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不矛盾。①说废名“寂寞”,是因为他的创作从内容到思想都具有独特的个性,人格上也具有独特的个性;废名的创作在其生前理解者甚少,死后墓地也寂静荒凉。②‎ 说废名“不会寂寞”,是因为废名的作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他独特的艺术个性和独立的人格将会得到人们永远的景仰。‎ ‎[解析]5分,观点1分,分析4分。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