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二十五 信息文明时期的东西方世界课件(42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二十五 信息文明时期的东西方世界课件(42张)

专题二十五 信息文明时期的东西方世界 特征总览 现代中国 现代世界 时间 跨度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 二战后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到当今世界 特征 探索中崛起的中国 从两极到多极化、全球化的世界 表现 政治文明 (1) 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构成新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3) 新中国外交不断走上世界舞台 , 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4)“ 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香港、澳门回归为解决台湾问题开创了光明的前景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世界格局经历了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曲折 发展 (2)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经济文明 (1) 从新中国成立到 1978 年改革开放 , 新中国经济建设经历了两个阶段 :1949 ~ 1956 年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1956 ~ 1976 年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2)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21 世纪初 , 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 国际地位也日益提升 (3)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苏联改革成效不大 , 并最终解体 (2) 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普遍采纳 , 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也在不断调整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 思想文明 (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2) 新中国科技、教育、文艺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 ,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 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3) 奥斯威辛集中营 , 警示性世界文化遗产 【 关联点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不同 1. 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政党竞争、分权制衡的基本原则 ; 我国从国情出发 , 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 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的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 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 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阶级本质 人民民主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 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权力制衡 行使权力 的主体 人民 资产阶级 政党活动 的方式 各党党员均以人民一员的 身份参加人大代表选举 各党党员均以党员身份 参加议员选举 命题分析 考查角度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 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区别及产生区别的原因、影响。 命题特点 : 从文明史观角度考查中西方制度的差异性 , 认识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是由各自特殊的国情决定的 , 应尊重不同的制度文明。 考题回放 审题定位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题思路 :C   注意题干中“解决民族问题”这一关键词。 A 是保障基层人民民主的制度 ,B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D 是处理与其他民主党派关系的制度。答案为 C 。 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 , 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 …… 我们认为 ( 我们 ) 这个制度比较好 , 适合中国的情况。”“这个制度”是指 (    ) A.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 这种制度 , 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 , 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 ……”“ 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 (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主集中制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模拟演练 解析 :B 材料所提是党派之间关系问题而非人民当家作主问题 , 故 A 项错误 ; 新中国成立后 , 为克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 , 采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故 B 项正确 ; 民主集中制与材料主题党派关系联系不大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也没有提及民族问题 , 故 D 项错误。 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说 :“ 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 , 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 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新制度。”这个“新制度”指的是 (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一国两制” 解析 :A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再认再现能力。阅读材料可知材料中的“新制度”使“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 组成“最高权力机关” ,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 由此判断这一制度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答案为 A 。 3.《 中国民主政治白皮书 》 中指出 :“ 中国的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都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 , 目前县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 目前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共有 280 多万人 , 来自各民族、各行业、各阶层、各党派。”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有 (    ) ① 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结合 ②代表具有广泛性 ③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④呈现出渐进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 :A  根据题干中“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都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 县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信息可知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结合 , 故①正确 ; 根据题干中“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共有 280 多万人 , 来自各民族、各行业、各阶层、各党派”的信息可知代表具有广泛性和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 故②③正确 ; 题干信息并不能体现出渐进性特点 , 故④错误 ,A 项符合题意。 4. 阅读下列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年轻的共和国存在着诸多棘手的问题 : 国库空虚 , 纽约州和新泽西州在跨州货物的征税方面存在争端 , 马萨诸塞州有农民造反。汉密尔顿说 :“ 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 , 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 , 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 , 是无法修理的。” ——《 美国的建立 》 材料二  下面两幅图片所反映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两项政治制度 (1) 分析材料一中“棘手的问题”产生的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 美国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 (2) 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两项制度的相同点和最根本的不同点。 解析 : 第 (1) 问 ,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 , 结合所学分析得出 ,“ 棘手的问题”产生的根源是邦联制下中央政府软弱无力 ; 第二小问 , 依据材料一“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 , 是无法修理的” ,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 , 美国通过制定 1787 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第 (2) 问 , 依据材料二两幅图片中所包含的共同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及“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等 , 结合所学知识 , 从两种制度实施的前提、权限、制度特点及产生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其共同点 , 从社会制度的角度分析其根本不同点。 答案 : (1) 根源 : 邦联制下的中央政府软弱无力。 解决 : 制定 1787 年宪法 , 确立联邦制。 (2) 相同 :① 都以国家统一为前提 ( 服从中央政府统一领导 );② 都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③ 地方都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④ 都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不同 : 社会制度不同 ( 或图一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 图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 。 【 关联点 2】 美苏“冷战”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 1.1949 ~ 1955 年 :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 苏联支持、援助中国 ,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 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2.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起 : 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 , 中苏关系开始恶化 , 中美关系继续对立。中国在外交上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反对苏联与美国的争霸政策。 3.20 世纪 70 年代初 : 美苏争霸中 , 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全面恶化 ; 美国改善对华关系。 4.20 世纪 80 年代 : 美苏争霸中 , 美国处于攻势 , 苏联处于守势。中苏关系走向缓和 , 中美建交后不和谐的音符时常出现。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 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5.20 世纪 90 年代 : 苏联解体后 , 两极格局结束 ,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积极融入世界 , 外交上坚持开放 ,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 积极参加重大国际组织活动。 命题分析 考查角度 : 横向考查国际政治格局变动与新中国国际地位、对外政策的关系 ; 分析新中国在不同阶段的外交政策及其所起的作用。 命题特点 : 以全球史观为指导选取某一阶段的外交政策与国际格局变动的联动关系 , 将中国史作为世界史的一部分来命题 , 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不是孤立的。 考题回放 (2015· 浙江 10 月选考 ,13) 周恩来说 :“ 我们注意到尼克松总统来华前的讲话中也谈到 ,‘ 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找某种办法使我们可以有分歧而又不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我们希望 …… 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这个“新的开始”发生在 (    ) A.20 世纪 50 年代 B.20 世纪 60 年代 C.20 世纪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 审题定位 : 中美关系的改善 解题思路 :C   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中美两国关系有了“新的开始” , 故 C 项正确。 1.“ 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国共产党式的宣传 , 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恩来 …… 的宣传 , 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 , 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 , 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 , 真使人头痛 !” 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    ) A. 美国官员在新中国刚成立时对中国的评价 B. 美国官员对 《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的评价 C. 美国官员对日内瓦会议上中国表现的评价 D. 美国官员对万隆会议上中国表现的评价 解析 :C  依据材料中“周恩来”“印度支那”问题 , 可知与日内瓦会议有关 , 故 C 项正确。 模拟演练 2 .(2017· 浙江衢州期末 ) 1971 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期间 , 毛泽东提出 :“ 要给基辛格吹天下大乱 , 形势大好 , 不要老谈具体问题。我们准备美国、苏联、日本一起来瓜分中国。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上邀请他来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 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威胁 B. 世界形势对中国非常有利 C. 美苏两国已经结束对抗走向合作 D. 毛泽东希望借助美国抗衡苏联 解析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存在被列强瓜分的威胁 , 故 A 错误。“我们准备美国、苏联、日本一起来瓜分中国”说明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非常紧张 , 故 B 错误。 20 世纪 70 年代美苏仍处在对峙局面 , 故 C 错误。“我们准备美国、苏联、日本一起来瓜分中国”说明当时中美、中苏关系都很紧张 , 邀请基辛格来华就是要对抗苏联 , 缓解中国面临的紧张局势 , 故 D 正确。 3. 邓小平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先后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对外关系指导方针。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① 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针对的是两极格局逐渐解体的国际环境变化 ③“韬光养晦”指的是专注国内发展、少参与国际事务 ④“有所作为”主要表现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B  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 , 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对外关系指导方针就是该方针的一种体现 , 故①正确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冷战”的两极对峙格局逐渐解体 , 邓小平适时调整外交政策 , 以创造有利于我国的国际环境 , 故②正确 ;“ 韬光养晦”其根本点是要寻找有利时机 , 发展和壮大自己 , 故③错误 ;“ 有所作为”指在新的形势下积极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 故④正确 ,B 项符合题意。 4.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毛泽东酷爱走动 , 全国各地都喜欢去看看 , 但却不喜欢出国。他一生只出过两次国 , 都是去苏联。第一次是在 1949 年 12 月。 1949 年 10 月 1 日 , 新中国开国大典开始后仅两个小时 , 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贺电就发到了中南海。两个月后 , 新中国主席毛泽东决定亲赴莫斯科访问。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商谈废除不平等的中苏旧约 , 签订新约 , 寻求苏联经济和技术援助 , 同时祝贺斯大林七十寿辰。此次出访 ,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正式出访。第二次是在 1957 年 11 月。 1957 年 11 月 2 日 , 毛泽东出访莫斯科 , 主要是参加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大会 , 简称莫斯科会议。因为在赫鲁晓夫主持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 , 发表了谴责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个报告泄露之后 , 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引起了思想混乱 , 所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互相交换意见 , 认为有必要召开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会议 , 对一些重大问题统一思想。这两次出访的目的地虽然相同 , 但出访过程、所受待遇却截然不同。 材料二   中国日报网 2016 年 1 月 26 日电 : 新年伊始 , 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沙特、埃及、伊朗进行国事访问 , 并访问阿拉伯国家联盟 ( 阿盟 ) 总部 , 展开 2016 年首场外交活动。习主席 5 天之内到访 4 个城市 , 同 3 国领导人和 3 个区域组织负责人深入会谈交流 , 共签署 52 项合作文件。世界媒体纷纷对习主席的中东之行“点赞”。彭博社报道称 ,“ 在世界最动荡地区之一的中东 , 习近平完成了一次旨在提振中国在该地区外交影响力的行程。”美国基督教箴言报报道称 ,“ 习近平中东之行对成就中国的全球经济、政治目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别指出毛泽东两次出访苏联时的国内外环境。概括说明这两次出访活动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 : 第 (1) 问 ,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 1949 年”“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寻求苏联经济和技术援助” , 结合所学 , 可知毛泽东第一次访苏时 , 新中国刚刚成立 , 国际上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 , 国内新政权还不够巩固 , 经济恢复和发展任务繁重 , 百废待兴 ; 根据材料中“ 1957 年”“社会主义阵营 …… 思想混乱”等 , 结合所学可知 , 毛泽东第二次访苏时 , 国际上仍然遭到西方国家封锁 ,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分歧逐渐扩大 , 国内则完成了三大改造 ,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并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与此同时“左”倾思想开始抬头。第二小问 , 根据材料信息“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商谈废除不平等的中苏旧约 , 签订新约 ; 寻求苏联经济和技术援助”可知毛泽东出访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中苏关系 , 保障我国的国家安全 , 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 有利于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 而材料信息“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引起了思想混乱”则有利于促使我国走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答案 : (1) 环境 : 第一次 , 新中国刚刚成立 , 国际上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 ; 国内新政权还不够巩固 , 经济恢复和发展任务繁重 , 百废待兴。第二次 , 国际上仍然遭到西方国家封锁 ,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分歧逐渐扩大 ; 国内三大改造完成 ,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左”倾思想抬头。 影响 : 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中苏关系 , 保障我国的国家安全 , 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 有利于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 有利于促使我国走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 习近平的出访与毛泽东出访时相比国际国内局势的显著变化是什么 ? 解析 : 第 (2) 问 , 根据材料提示 , 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国内政治、经济状况来分析即可。 答案 : (2) 国际 :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国内 :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 我国呈现出繁荣稳定的局面 , 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 关联点 3】 世界现代史上三种经济模式的不同及各种经济模式的相互借鉴 1. 三种模式的比较 类型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生产资 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 , 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生产资料私有制 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农业制度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资本主义大农场 经济 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国家干预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质 通过牺牲农业 ,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 解放生产力 , 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 国家干预经济 , 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 2. 现代化模式的相互借鉴 (1) 新经济政策 : 恢复商品流通和价值规律 , 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模式 , 恢复和发展经济。 (2) 罗斯福新政 : 采用凯恩斯主义 , 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的特点 ,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现代化新模式 , 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3) 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 : 中国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 照搬苏联的建设模式 ,“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 逐步确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 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 : 借鉴了外国经济建设的经验 , 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还提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的目标 , 注重经济可持续发展、民生与社会和谐发展 , 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 3. 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发展 (1) 新经济政策由于受当时苏俄 ( 联 ) 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 特别是由于列宁过早的逝世 , 故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 , 是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之后而形成的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 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 邓小平发展了列宁的经济思想 , 认为市场作为发展经济与生产的一种手段 , 既可以和资本主义制度结合起来 , 也可以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 , 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利用 , 从而发展了列宁的思想。 (3) 列宁没有从理论上说明市场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 邓小平则提出了市场是一种手段的科学论断 , 阐明了市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不可少的“经济手段” , 它不体现、不代表社会制度的性质 , 社会主义建设应该对其充分利用。 命题分析 考查角度 : 苏俄 ( 联 )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实施的政策及政策实施的原因、特点、影响及其经验教训 ; 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举措、背景、特点及影响 ; 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政策调整的原因及特点 ; 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命题特点 : 利用图片、表格、数据图、史料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 对问题的拓展较深 ; 比较各国现代化模式 , 时空跨度较大。 考题回放 1928 年 , 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 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 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 , 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 , 如 《 俄罗斯的黎明 》《 俄国今日 : 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 。当时 , 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 A. 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 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 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 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审题定位 : 1929 ~ 1933 年经济大危机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解题思路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材料的核心信息是 1932 年以后美国人对苏联的关注增多了 , 因为这一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 而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 美国人希望从苏联的建设中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 , 故选 B 项。 A 项错误 , 经济危机并未波及苏联 , 故排除。 C 项与美国农业生产的相对过剩矛盾 , 美国不需要考虑这一问题 , 故排除。 D 项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矛盾 , 排除。 1. 美国学者路易斯 · 哈克写道 :“ 我们的国家已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 这个国家就在昨天还是一个不干涉或处于守势的国家 , 现在它却从事建设和开办工厂、买卖货物和劳务、借贷货币、储藏商品、开办航运、经营铁路。”据此可知 , 当时的美国 (    ) A. 处于罗斯福新政时期 B. 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 积极推行马歇尔计划 D. 拉开发展新经济的帷幕 解析 :A  哈克的话表明 , 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变化 , 即政府由不干涉经济到开始干涉 , 这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特征 , 故 A 项正确。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B 项错误 ;C 、 D 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 排除。 模拟演练 2. 苏俄 ( 联 ) 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 (    ) A. 都主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B. 都注重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 C. 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 都注重从实际出发调整生产关系 解析 :D  罗斯福新政主张维持资本主义私有制 , 故 A 项错误 ; 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不是根本相同点 , 故 B 项错误 ; 苏俄 ( 联 ) 的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故 C 项错误 ;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了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 罗斯福新政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 本质上都是实事求是地变革生产关系 , 故 D 项正确。 3. 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 , 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 , 进行贸易活动 ; 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 , 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 , 在于 (    ) A. 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 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 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D. 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解析 :A  哈默与苏俄进行贸易活动得益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 哈默能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 , 得益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选 A 。 4.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20 世纪 20 ~ 30 年代 , 社会主义苏俄 ( 联 ) 在短短十几年里 , 成功地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 , 走完了西方几乎花二百年才走完的路程。 ……1929 ~ 1933 年期间 , 苏联大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 , 高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 , 派遣 2 000 多人出国考察、学习和留学。 ——《 苏联兴亡史 》 材料二  从世界历史的实践看 , 几乎每一次面对经济危机 , 资本主义都在进行自我调整。面对 20 世纪 20 ~ 30 年代大危机 , 罗斯福总统一上台便立即实施“新政” , 采取扩大政府开支、在一定程度上顾及民生等调节措施 , 取得了明显成效 …… 罗斯福采取的政策遭到大资产阶级的反对。大垄断财团称罗斯福是“赤色总统”“共产主义代理人” , 讽刺罗斯福抄袭了 《 共产党宣言 》, 甚至批判他是“本阶级的背叛者”。 —— 孟庆龙 《 从世界历史看当前金融危机的重大影响 》 请回答 : (1) 据材料一 , 指出苏联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 指出罗斯福新政中“顾及民生”的措施及罗斯福被指责为“赤色总统”“共产主义代理人”的原因。 解析 : 第 (1) 问 , 根据材料一中“ 20 世纪 20 ~ 30 年代”“社会主义苏俄 ( 联 )”, “ 大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等来归纳。第 (2) 问 , 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回答罗斯福新政中“顾及民生”的措施 ; 第二小问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是损害了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答案 : (1) 原因 :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引进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 (2) 措施 : 加强救济工作 ; 加强社会保障 ; 推行“以工代赈”。 原因 : 损害了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 关联点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 1. 不同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所有制 形式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生产 目的 实现共同富裕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 结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 国家能够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盲目的 , 容易引起经济危机 2. 相同点 (1) 都是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本手段的一种经济。 (2) 都具有经济资源商品化、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经济系统开放化的特征。 命题分析 考查角度 : 从社会主义经济角度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 从资本主义经济角度考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调整 ; 分析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 命题特点 : 抓住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 系统考查两种市场经济的发展演变 , 问题角度比较灵活。 考题回放 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 , 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 A. 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 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 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审题定位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题思路 :C   从材料中可知甲段时间是 1990 ~ 1995 年 , 该时期我国的经济理论是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后 , 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 强调计划与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C 项正确。 A 、 B 两项发生在 90 年代前 ,D 项不属于经济理论。 1. 英国 《 金融时报 》 称 :20 世纪 90 年代 , 中国经济的命运 , 正在慢慢脱胎换骨 , 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共同语言日益投机 , 渐而接轨上路。促使该时期中国同国际“接轨”的事件是 (    ) A. 在海南岛设立经济特区 B. 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C.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解析 :B A 项是在 1988 年 ,C 项是在 2001 年 , 均不符合时间限制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促使中国与国际“接轨” ,B 项正确 ;D 项与经济上同国际“接轨”无关 , 故排除。 模拟演练 2.《 从计划到市场 》 中写道 :“1917 ~ 1950 年间 , 占世界总人口 1/3 的国家退出了市场经济舞台 …… 对生产进行集中控制 , 并通过国家计划的方式分配所有的资源。”这是指 (    ) A. 美德等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B. 苏联等国实行计划经济模式 C. 英法等国实行福利国家制度 D. 中国开展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 :B  根据题干材料可以得出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苏联等国实行计划经济模式与此题的时间段、内容相吻合 , 故 B 项正确。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实行计划经济模式 ,A 、 C 两项错误 ; 中国开展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 与此题时间不符 , 且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步入市场经济舞台 , 故 D 项错误。 3. 在 1949 年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的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 , 罗斯福新政一度消失。如 :1956 年的初中 《 世界历史 》 教科书侧重讲述经济危机 , 至于罗斯福政府如何想办法应对危机 , 并无任何文字表述。这主要因为改革开放前 (    ) A. 中美关系持续紧张、敌对 B. 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C. 闭关锁国 , 社会发展缓慢 D. 中国对世界历史的研究落后 解析 :B   20 世纪 70 年代末 , 中美建交 , 故 A 项错误 ; 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和冷战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对立 , 中国历史教科书只讲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 故 B 项正确 ; 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是在明清时期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的做法并不是由于中国对世界历史的研究落后 , 而是出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因素 , 故 D 项错误。 4.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 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 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 …… 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 据叶书宗 《 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 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 , 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 , 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 , 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 据黄安年 《 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 等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2) 据材料二 , 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解析 :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理解与掌握。第 (1) 问 , 侧重考查斯大林体制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 主要从过渡的途径、所有制的形式、经济运行模式等方面回答。第 (2) 问 , 考查罗斯福新政对资产阶级利益的损害 , 从国家干预、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等方面回答。 答案 : (1) 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 , 实行直接过渡 ; 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 ,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 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 ,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 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 , 如实行 《 全国工业复兴法 》, 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 ;( 举一例说明即可 ) 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 , 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 ( 举一例说明即可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