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专题9 环境问题的影响防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专题9 环境问题的影响防治

‎【专题九】环境问题的影响防治 ‎【考情分析】‎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地理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从内容上看,侧重考查环境问题的分布、表现及危害,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从命题形式上看,信息呈现方式多以示意图、坐标图和文字材料等图表为主,题型为选择题、综合题并重,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今后仍将是考查的重点;从考查能力上,注重图表资料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注重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识记、迁移能力与人们关注的实际问题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交汇】‎ 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周围相关的地区。人类排放的污染物,随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会扩散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所以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全球性。具体分析如下:‎ ‎1.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成因 分布表现 影响 防治 荒漠化 自然:气候变干。人为:滥伐、滥垦、滥牧 我国西北部 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 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 沙化 ‎ 季风区的边缘地带 石漠化 自然:岩溶地貌。人为:滥伐、滥垦 西南喀斯特地貌区 人畜饮水困难、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恶化 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 管理措施:退耕还林 水土流失 自然:暴雨、土质疏松。人为:滥垦、滥伐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山区成为荒漠;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河床;洪涝灾害加剧 生物多样性减少 人为: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 巴西热带雨林 恶化人类生存环境,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保护环境,禁止滥捕滥杀野生动物,建立自然保护区 放射性污染 人为:放射性物质泄漏、核爆炸及装修材料 日本广岛、长崎 给人体造成损伤;损伤遗传物质,严重地能在短期内致死。‎ 装修时使用达标的装修材料;核电站加强管理;不使用核武器等 ‎2.河流及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3.大气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成因 分布表现 影响 防治 全球变暖 自然:太阳活动;人为: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②‎ 全球性 生态:引起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构成威胁。社会经济:‎ 毁林;③致冷剂使用排放氟氯烃(到达地面紫外线增多,同时氟氯烃吸收红外线)‎ 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的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合作;植树造林。‎ 臭氧层空洞 自然:太阳活动等;‎ 人为:冰箱、空调等使用致冷剂释放氟氯烃化合物与臭氧发生反应 南极附近、青藏高原 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国际合作,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酸雨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及汽车尾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西欧、北美、日本、中国南方 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气体排放;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发展无污染能源;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清洁燃烧技术控制酸雨;加强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加强国际协作。‎ 光化学烟雾 人为: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 谷地和大城市 降低能见度,损害植物体、动物体,危害人体健康 严格控制汽车尾气中有害气候的排放量 环境问题 成因 分布表现 影响 防治 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 人为:含N、P的废液大量排入池塘、湖泊、河流 城市及其周围地区 水中缺氧,使水生生物生存受到影响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使用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入江河湖海 赤潮 自然:温度高,蒸发大,降水少,水体交换少;人为:含N、P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染水排入大海 工农业、城市集中的沿海 海水缺氧,致使鱼类死亡、或其它鱼类的食物链死亡,鱼类因缺少食物而死亡;产生毒素,毒死鱼类 海洋沙漠化效应(油层表面像沙漠一样炎热而干燥)‎ 油层(石油泄漏等)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使其强烈增温,抑制氧气的溶解和海水的蒸发,阻止上下层海水之间热量的交换 大面积且长期受石油污染的海区 使海洋水生生物因为得不到氧气而大量死亡,使沿岸地区气候变得更加炎热干燥,干旱面积将会扩大 防止石油泄漏,加强海洋环境管理 咸潮 自然:河流正处枯水期;(气候)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地形)地势低平;(天文)天文大潮;人为:用水增多; 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我国以冬季最为严重 对人体健康和企业生产造成危害;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农业减产。‎ ‎①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②采取调水以淡压咸;③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提高流域水资源调配能力,制定骨干水库枯季调度管理办法;④节约用水 ‎4.城市环境问题 成因 分布表现 影响 防治 城市环境问题 人为:人口增长过快;工业大量集中;缺乏科学规划 一些大城市及部分中小城市 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绿化面积少,不利于改善环境,社会秩序差 控制城市规模(人口和用地),合理规划,加强管理(郊区城市化,建设新城和卫星城,分散大城市的职能)‎ ‎【思想方法】‎ 在高三复习时,侧重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新授课不同,要求建立必要的知识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层次清晰、内容完善、有一定挖掘深度的知识框架。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深入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打破教材的知识顺序,按其内在联系重新组合,注重学科内知识的整合,形成新的知识网络,这样,在高考解题过程中,可以轻松地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最终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本专题是环境问题的影响防治,在答题过程中要对症下药,即在回答环境问题的影响与防治时必须清楚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原因或成因入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这也是回答影响类、措施类或防治类问题的统一分析方法。‎ ‎1.环境问题一般分析方法 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时一般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来分析:‎ 人为原因是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但很多环境问题的产生也离不开一定的自然基础。如大气环境问题中的酸雨、光化学烟雾等,比较稳定的大气环流(微风或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质的扩散;湿润的气候是形成酸雨的必要条件。水体污染事件的发生虽然与人类排放大量污水相关,但静水环境、较高的水温有利于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流量小的河流因其自净能力弱而易被污染。又如对水土流失的分析,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是其产生的主要领导人因,但土质疏松程度、降水强度等与水土流失的程度也密切相关。气候干旱是荒漠化的直接导火线,过度耕种、过度放牧以及草场毁坏、森林的滥伐等使荒漠化现象雪上加霜。因此对 环境问题的防治,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有针对性地寻找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且自然条件很难改变,所以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时着眼于产生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改变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一般从(技术)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如我国西北荒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的区域是过度开垦,有的是过度樵采,有的是水资源利用不当等,那么就要根据当地引起荒漠化的原因,采取退耕还草、禁止过度樵采、合理利用水资源等不同的措施。‎ ‎2. 环境问题的一般考查方式 环境类问题往往是以热点时政材料为背景题材,依托区域图及各种变式统计图表进行对主干的考查。备考过程中,当一个时政事件发生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素材,如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指导学生结合主干知识如洋流、海底地形及储油构造等不同角度,进行设问,这样就可以加强学生知识的前后联系,促进知识的融合与应用。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