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3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鹿泉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政治试题
河北省鹿泉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本大题共50小题,100.0分) 1.自然界变化万千,社会错综复杂,常常令人倍感困惑。但是,拥有“智慧之学”的人,常常身在绝境,却能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拥有“行至水穷处,坐看去起时”的人生境界。 A.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 B.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世界观 C. 哲学学习使我们获得成功人生 D.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世界 【答案】D 【解析】 【详解】A:材料没体现哲学的产生,A与题意不符。 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但不一定是科学的,B错误。 C:学习哲学只是对人生有指导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选项过于绝对,C错误。 D:拥有“智慧之学”的人,指的是懂哲学、用哲学的人,他们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乱象中闲看潮起潮落、花谢花开,这是因为哲学对我们的人生具有指导作用,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D正确。 故本题选D。 2.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说过:“学好哲学,终身受益。”这是因为( ) A. 哲学是智慧之学,是解决问题的一把万能钥匙 B. 哲学是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巅峰,是终极真理 C.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 真正的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该选项中“解决问题的一把万能钥匙”的表述错误,故A排除。 B:该选项认为哲学不再向前发展,说法错误,故B排除。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但不一定是科学的,故C错误。 D:题目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说过:“学好哲学,终身受益。”这是因为真正的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故D入选。 故本题选D。 3.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是实现中国梦的源动力。国家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是因为 ①哲学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②真正的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③反映时代进步和客观要求的哲学,能指导和推动社会变革 ④哲学是一定时代的文化的反映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国家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是因为真正的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反映时代进步和客观要求的哲学,能指导和推动社会变革,故②③正确;①错误,哲学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而非物质力量;④错误,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而非文化的反映。故本题答案为B。 4.在大型工程的建设中,工程师更需要有哲学的思想,并将哲学思维充分应用到工程建设中去,用以指导工程建设。这说明 A. 任何哲学都对实践活动具有正确的指导意义 B. 哲学为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 哲学都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对实践的追问 D.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B:工程师运用哲学思维指导工程建设,说明哲学为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B符合题意。 A: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真正的哲学才具有正确的指导意义,A错误。 C:材料阐释的是哲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不符合题意。 D: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错误的,D错误。 故本题选B。 【考点定位】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名师点睛】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方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5.2018年第22号台风山竹致5省区近300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52亿元.可见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更加谨慎,由此引发了人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这说明 A. 哲学源于人们对灾难的思考 B. 哲学源于生活,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 C. 真正的哲学就是生活本身 D. 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说法错误,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B符合题意,材料中“可见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更加谨慎,由此引发了人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这说明哲学源于生活,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 C说法错误,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但哲学不是生活本身; D不合题意,该选项与题意不符; 故选:B。 6.在哲学发展史上,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都认为 A.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B. 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C. 物质是意识派生的 D.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在哲学发展史上,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A正确且符合题意;唯心主义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意识派生的,应排除B C ;只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才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应排除D;故本题答案选A。 7. 漫画中的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 ) ①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②坚持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③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④主观臆造的联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漫画的中招聘这不看应聘者简历而是从应聘者的生辰八字和姓为标准来录取人才,显然犯了唯心主义错误,把应聘者的八字和经理联系、把裴姓与公司的赔联系在一起,属于招聘者主观臆造的联系。所以②④正确,答案为C. 考点:联系的特点、哲学的基本派别 8.2017年8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对下半年天文现象做出预告:北半球盛夏中的8月是全年全球“天幕”最精彩的月份,日全食、月偏食、英仙座流星雨极大等天文奇观将轮番“登台”。人类对天文现象的预报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的 A. 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B.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C.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问题 D.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B: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人类对天文现象的预报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B符合题意。 AC:材料强调,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对下半年天文现象做出预告,这与AC无关,故AC不符合题意。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不能统一,D错误。 故选B。 9.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是 ( )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 无产阶级哲学和非无产阶级哲学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课本可知,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A项正确。 BCD: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无产阶级哲学和非无产阶级哲学并不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BCD项不选。 故本题选A。 【点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具有从属的意义,故哲学的基本派别应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0.中国古代哲学所探讨的“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实际上就是 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D. 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哲学所探讨的“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实际上是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D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哲学所探讨的“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不属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A不符合题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体现的物质与意识何为本原,而不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B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哲学所探讨的“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实际上是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而不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下列说法能够依次论证以上哲学观点的是 ①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③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A. ④③②① B. ①④②③ C. ④①③② D. ②①④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的相关知识。选项①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体现了世界是物质的;选项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选项③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思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说明规律是客观的。选项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意思是说人们住在地球上,因地球自转,于不知不觉中,一日已行了八万里路,说明事物是运动的。依题意正确的排序应该是①④②③。故选B。 12.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五行,代表着金、木、水、火、土,那么“五行说”属于 A. 古代唯心主义 B.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C. 机械唯物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A: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可见,“五行说”不属于唯心主义,排除A。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可见,“五行说”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故B正确。 C:机械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就是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可见,材料没体现,排除C。 D. 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而且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可见,材料没体现,排除D。 故本题选B。 【点睛】哲学的基本派别: 两大阵营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 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派别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主要区别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目的、意志、心灵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 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就是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不仅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而且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基本评价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可惜只是一种猜测 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本分歧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13.“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 主张物质和意识辩证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C. 主张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唯物主义观点 D. 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B:“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B符合题意。 ACD:其它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 故选B。 14.改革开放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使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 A.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 科学发展观 D.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党的指导思想。A选项观点与题干不符,设问要求最新理论成果,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排除。B选项观点与题干不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但并不是最新成果,排除。C选项观点与题干不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出现之后,科学发展观不再是最新成果,排除。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入选。故本题选D。 1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是 A. 什么是解放思想,怎样坚持解放思想 B. 什么是实事求是,怎样坚持实事求是 C.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 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排除C。 ABD:根据课本可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D正确,排除AB。 故本题选D。 1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发展。之所以说这一思想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 ①正确地反映了我国时代发展的任务和要求 ②反映不同社会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发展状况 ③正确地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④对生产实践和社会变革起到具体指导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符合题意,之所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我国时代发展的任务和要求,正确地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②说法错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并没有反映不同社会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发展状况;④选项表述错误,具体科学对产实践和社会变革起到具体指导作用。故选B。 17.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推进中国改革发展、实现现代化,需要哲学精神指引。“需要哲学精神指引”说明 ①哲学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②真正的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③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④真正的哲学决定了我国社会制度的更新和变革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需要哲学精神指引”强调哲学的重要作用,表明真正的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故②③符合题意。 ①:哲学有正误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武器,①错误。 ④:真正的哲学能反作用于社会制度的变革,但不起决定作用,④错误。 故本题选C。 18.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 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 A. 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B. 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统一 C. 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D. 来源于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A项符合题意;BCD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点睛】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它对世界的看法,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②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不仅对自然的观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而且对社会历史的观察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它的内容不仅科学的解释了世界,解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科学地指出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④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19.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由此看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普遍性 B. 运动 C. 客观实在性 D. 能动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所以正确答案为C; 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0.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 一切从实际出发 C.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 矛盾具有普遍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的是社会发展有其自然、特定的规律,它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就不存在,强调的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A正确。 B:题中名言反映的不是一切从实际出发,B不符合题意。、 C:题中名言强调的是规律的客观性不是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C不符合题意。 D:题中名言没有体现矛盾,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21.2017年11月4日至8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一次区域性重污染天气过程,北京市6日达到严重污染。雾霾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解决十面“霾”伏的困境,我们 ①应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规律办事 ②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 ③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④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制止规律发挥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的相关知识。雾霾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解决十面“霾”伏的困境,我们应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①②③适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但是不能制止规律作用的发挥,④选项表述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22.时间总是按它的规律悄然动转,但它也总能够定格下那些重要的历史瞬间。时间的特点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①物质世界并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 ②客观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在客观事物面前,人们是无能为力的 ④人类是无法感知时间的存在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符合题意,材料中,时间总是按它的规律悄然动转,但它也总能够定格下那些重要的历史瞬间,这说明物质世界并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说明客观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表述错误,在客观事物面前,人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表述错误,时间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无法感知; 故选:A。 23.俗话说;“人闲百病生。”医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这说明 A.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 B. 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C.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D. 物质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C: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这说明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C符合题意。 A:材料反映的不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A不符合题意。 B:“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强调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B不符合题意。 D:“物质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阐释的是物质的定义,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学习意识的能动性时要克服以下几个错误观点: (1)把“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等同于“人的认识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 (2)把“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等同于“处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将一切客观事物认识穷尽。” (3)把“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等同于“人的意识能够直接使客观世界发生改变。” 24.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表明 A. 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C.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 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A: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A错误。 B:“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强调了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不运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可见,这体现了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故B正确。 C:材料强调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没体现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故C排除。 D: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运动的内在动力,故D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25.“树上结西瓜”这原是讽刺一些人不懂农业生产而异想天开的笑话,如今却在河北省新乐市邯邰镇变成了现实。当地瓜农开始试验搭架,使西瓜吊在空中,由于上下四面透气,成熟期提前了5-8天,瓜形好,甜度也增加了不少。这表明 A. 人们在自然面前是无所不能的 B.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C.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战胜自然规律的唯一因素 D. 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创造和改变规律 【答案】B 【解析】 “树上结西瓜”变成现实,说明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以造福人类,故B选项符合题意;A说法明显错误,排除;C中的“唯一”说法错误,排除;D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和改变,但人们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全面把握规律的内涵: (1)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2)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本质联系是相对于非本质联系而言的。它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而区别于事物外部的、表面的、现象的联系。 (3)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的联系。所谓必然联系是指确定不移、必定如此、不可避免的联系。所谓偶然联系是指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联系。 (4)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绝不能等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5)不能把规则当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而规则、守则则是主观的。 (6)规律并非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26.在“嫦娥一号”卫星研制过程中,我国专家就卫星能否成功进入月球轨道、能否在飞行中成功实现多次变轨、近月制动等关键技术进行了不断地探索、交流和协作,取得了许多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最终成功实现了绕月飞行,使“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变为现实。“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再次证明 A. 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 人们可以创造规律、改变规律 C. 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D. 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摆脱规律的制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A:材料强调的是人们认识利用规律,没强调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故A排除。 B: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不能创造规律、改变规律,故排除B。 C:我国专家通过对关键技术进行不断地探索、交流和协作,取得了许多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最终成功实现了绕月飞行,使“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变为现实,这说明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故C正确。 D:人主观能动性受规律的制约,不能摆脱规律的制约,D错误。 故本题选C。 27.你坐电梯时,相对于电梯你是静止的,但你无时无刻不在生长;你站在山巅,望着远处的风景,风景是静止的,但风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这一观点 ①看到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认识到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③割裂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④否认了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你坐电梯时,相对于电梯你是静止的,但你无时无刻不在生长;你站在山巅,望着远处的风景,风景是静止的,但风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这一观点看到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认识到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这一观点并未割裂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并且承认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③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28.神话故事常常反映人类童年时期对自然界、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思考。下列古代神话中,反映了我国先民对世界本原问题思考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精卫填海强调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这没体现我国先民对世界本原问题思考,A排除。 B:夸父逐日大意是夸父拚命追赶太阳。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这没体现我国先民对世界本原问题思考,B排除。 C:世界的本原问题强调是世界是物质的或者是意识的,盘古开天指人类开始有了历史,可见,这体现我国先民对世界本原问题思考,C正确。 D:愚公移山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没体现我国先民对世界本原问题思考,排除D。 故本题选C。 29.“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一谚语包含的哲理是 A. 规律具有主观性和多变性 B. 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规律 C. 按照木头的纹理劈柴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D.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答案】D 【解析】 【详解】A表述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和稳定性;B表述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不能说创造规律;C不合题意,“按照木头的纹理劈柴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是对材料的阐释,而不是哲理;D符合题意,材料中“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说明要按照木头的纹理劈柴,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故选D。 30.“窗含西岭千秋雪”““玉窗五见樱桃花”。中国传统建筑中窗的设计,巧妙之处在于可以引进阳光、空气,为居室主人呈现大自然的馈赠,借助窗外的空间美,人的心灵之窗也被打开,“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窗”“景”“情”之间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②借窗生景的设计体现了征服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 ③窗与景、景与诗、诗与情的交融体现了人的创造性 ④窗的设计体现了内与外、近与远、有限与无限的和谐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窗”“ 景"“情”之间的联系是建筑师在事物原有联系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建设建立的一种新的人为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一种本质的必然的联系,①说法错误;自然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②中“征服自然”说法错误;窗与景、景与诗、诗与情的交融是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体现了人的创造性,③符合题意; 中国传统建筑中窗的设计,巧妙之处在于可以引进阳光、空气,为居室主人呈现大自然的馈赠,借助窗外的空间美,人的心灵之窗也被打开。这表明窗的设计体现了内与外、近与远、有限与无限的和谐统一,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31.古语:“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其蕴含的哲理主要是 A.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D.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材料中的古语蘊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选项ACD说法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考点是高考的常考点,许多省份每年在此都有命题。命题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一般以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为背景,考查实践决定认识的四个方面内容。 32.地震预警是通过在主要地震区布设密集的地震预警监测仪,在地震发生时,利用电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在地震造成破坏前,通过手机、微博、应急广播和专用接收终端等,提前几秒到几十秒为用户发出全自动秒级晌应的地震预警警报,民众据此及时避险以减少伤亡,重要工程紧急处置以减少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由此可见: ①对地震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是实现地震预警的基础 ②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④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可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A. ①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认识不是实现地震预警的基础,① 不选;人们通过地震预警来减少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这说明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②正确;“突破条件和规律的制约”观点错误,③不选;人们通过地震预警来减少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这说明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可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C。 33.2019年3月15日,国家医保局发布《201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国家将根据医保基金支付能力适当扩大目录范围,优化药品结构,进一步提升基本医保药品保障水平,缓解用药难用药贵问题。国家根据实际调整医保目录反映了 A. 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创造利用规律 B.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D. 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A: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够创造规律,故A错误。 B:国家根据实际调整医保目录,这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故B正确。 C: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C错误。 D: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故D错误。 故本题选B。 34.2017年11月5日,我国成功发射两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20多年来,北斗人凭借自信、创新、拼搏,终于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北斗卫星的成功发射体现了 A.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克服一切障碍 B. 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C.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规律的前提 D. 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答案】B 【解析】 【详解】A选项的说法太绝对,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故C错误;北斗卫星的成功发射体现了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发挥主能动性,实现了北斗卫星的成功发射,没体现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排除D。故选B。 35.在中外记者面前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在2018 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哲学启示是 A. 解放思想,敢想敢干 B.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C. 把握规律,富有创造 D. 深入调查,重视实践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目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其意思是指不能不切实际地空想,不付诸行动,去追求一些虚幻的东西,即强调了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故B选项入选。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 36.“望梅不能止渴。”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来看,这是因为 ①人脑并非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②在一定条件下,意识也可能决定物质 ③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④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于事物自身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④:“望梅止渴”意为梅子酸,人看见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借以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可见,“望梅不能止渴。”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来看,这是因为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于事物自身,故③④正确。 ①: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①错误。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能决定物质,②错误。 故本题选D。 37.伴随着我们党96年的光辉历程,“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的“红船精种”感召着一代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弘扬“红船精神”是基于它 ①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 ②是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思想保证 ③对于决胜全面小康起着决定作用 ④是对党的成功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通过意识这一“思维的眼睛”,人类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弘扬“红船精神”是基于它是对党的成功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思想保证,属于正确的意识,②④适合题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①错误;精神不起决定作用,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38.“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对毛泽东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运动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③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④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①③④:毛泽东的论述表明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①③④符合题意。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②排除。 故本题选B。 39.有人说:“世上本无对错,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同而已。我们应该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多一分求同存异。”该观点 ①“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错误的,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和谬误是不容混淆的 ②“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正确的,真理是相对的,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③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没有道理,要坚持自己认定的真理 ④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立场、观点、方法等因素影响人的认识观点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②: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和谬误是不容混淆的,认识的对错有其评判标准,因此,“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错误的,①正确,②排除。 ③④:立场、观点、方法等因素影响人的认识观点,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认识也就不同,因此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④正确,③错误。 故本题选D。 40.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分配原则经历了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再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等多个阶段的变革,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分配原则的变革历程表明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②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④只要参加社会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我国分配原则的变革历程表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①错误;④说法太绝对,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41.台湾作家林清玄曾写过一首禅诗: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明见雪,智者观白。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 人们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认识 B.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C. 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D.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人们也是无法确定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明见雪,智者观白”强调愚人、聪明、智者对“白鹭立雪”这一事物有不同认识,说明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A适合题意;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B错误;C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排除;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D是错误的。 42.在平面内,若直线a⊥c,直线b⊥c,则a∥b;在空间中,若直线a⊥c,直线b⊥c,则直线a与直线b不一定平行。这主要说明 A.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B. 真理具有客观性 C. 人们难以完全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D.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平面中和在空间中,两条直线的关系不一样,表明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D项符合题意;AB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人们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可以获得真理性认识,C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真理的客观性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 43.“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下列与该俗语蕴含哲理一致的是( )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C.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D. 没有革命繁荣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体现了实践第一观点,B项与该俗语蕴含哲理一致;A项体现了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题意不符;C项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与题意不符;D项体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 【点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力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用空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原则裁剪实际生活。 44.“微波炉烧水危险吗”、“打喷嚏有危害吗”。《原来如此》节目针对生活中的科学疑点和困惑,通过科学实验、实际验证等方式,给出科学的解答,进而普及科学知识。这说明 A. 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B. 认识是实践发展根本动力 C.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针对生活中的科学疑点和困惑,通过科学实验、实际验证等方式,给出科学的解答” 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符合题意;获得认识的途径有实践和学习两种途径,A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B说法错误;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C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 【点睛】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是检验认识真理性(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45.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即承认真理具有 A. 客观性 B. 条件性 C. 具体性 D. 正确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A: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即承认真理具有客观性,故A正确。 B:真理的条件性强调的是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可见,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 C:真理的具体性强调的是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讲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可见,材料没体现,排除C。 D:正确性不是真理的特点,排除D。 故本题选A。 【点睛】 理解 原因 误区 方法论 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直线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直线式的前进;“循环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上升性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46.在生活中,当我们伤风感冒时,医生经常建议多喝水。但澳大利亚的医学家们却指出,对某些特定的呼吸道疾病来说,多喝水甚至会对身体有害。这说明 A.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 C. 不同的立场会影响人们对真理的认识 D. 真理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A错误,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B正确,依据题意,对某些特定的呼吸道疾病来说,多喝水甚至会对身体有害。这说明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 C错误,真理具有客观性,不会因为不同的立场而改变; D错误,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故选:B。 【点睛】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 47.真理是标志主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因此 ①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②真理是绝对的,已经建立就不会被推翻 ③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④存在就是合理的,有用就是真理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③: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故①③正确。 ②:真理是相对的,②错误。 ④:存在不一定是合理的,同时,有用就是真理是以主观需要为唯一评价标准,否定了真理的客观评价标准,④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全面理解真理的属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属性 理解 误区 真理是客观的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③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④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第二性的 ①对同一对象可以有多个真理; ②真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真理; ③真理是一成不变的 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在这个条件和范围内,真理是绝对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 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48. 某科学家公布一对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基因编辑是应对遗传疾病的一种潜在治疗方法,但其技术运用极具争议,这不仅是因为基因的变化会影响后代并最终有可能影响整个基因库,而且可能会衍生出一系列的伦理、法律、安全难题。正因为如此,很多国家对基因编辑技术制定了相应的伦理、法律规范。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A. 基因编辑技术应禁止运用于人体实验和临床应用 B. 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红线不利于科学研究的进步 C. 科学研究要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D. 要敢于把具有技术可行性的科研成果运用于实践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一分为二的观点。基因编辑是应对遗传疾病的一种潜在治疗方法,但其技术运用极具争议,很多国家对基因编辑技术制定了相应的伦理、法律规范,这意味着对基因编辑技术并不是禁止运用,而是合理应用,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红线对科学研究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基因编辑对遗传疾病的治疗有益,但基因的变化会影响后代并最终有可能影响整个基因库,还可能会衍生出一系列的伦理、法律、安全难题,这要求科学研究要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C符合题意;基因编辑技术运用极具争议,因为基因的变化会影响后代并最终有可能影响整个基因库,而且可能会衍生出一系列的伦理、法律、安全难题,因此对基因编辑要慎重使用,D错误。故选C。 49.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 A.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B. 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 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 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答案】A 【解析】 【详解】A: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真理具有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故A正确。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B错误。 C. 材料不涉及判断的主体差异性,排除C。 D. 该选项的说法太绝对,故D错误。 故本题选A。 50.人们经常引用老话儿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有些老话儿之间似乎也有冲突,如“好马不吃回头草”与“浪子回头金不换”,“退一步海阔天空”与“狭路想逢勇者胜”,等等。这些看似相互冲突的老话儿 ①各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②其正确性无法被检验 ③不应被机械地照搬套用 ④会导致人们无所适从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些看似相互冲突的老话儿说明真理具有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故不应被机械地照搬套用,①③适合题意。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是错误的。 ④: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我们要把握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不会导致人们无所适从,④是错误的。 故本题选B。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51.哲学家的观点都是正确的。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哲学家的观点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故题中观点错误。 52.世界观就是哲学,二者没有区别。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哲学并不是人人都有,二者是有区别的,故题中观点错误。 【点睛】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 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特点不同。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 联系: ①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②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5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故题中观点错误。 【点睛】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 (3)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他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54.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对世界的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的基本派别,故题中观点正确。 5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最新概括和表述,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故题目观点正确。 5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故本题判断为错误。 57.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规律,改造规律,造福于人类。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改造规律,故题目观点错误。 【点睛】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认识 错误倾向 启发 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凡是看到选项中出现“人可以改变规律”、“人可以创造规律”、“人可以消灭规律”、“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只能任规律摆布”等说法,都可以直接排除 人的能动性 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认为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 58.燕子垒窝也是实践活动。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人类所特有,因此,燕子垒窝不是实践活动。故题目观点错误。 59.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故题中观点正确。 60.认识总能推动实践的发展。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故题目观点错误。 【点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理解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识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