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五岳(湖南、河南、江西)2020届高三3月线上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年五岳(湖南、河南、江西)3月线上联考 高三文科综合历史 一、选择题 1.据《左传》记载,春秋中期,卫定公聘(出使)晋的时候,晋国欲使其会见逃亡到晋的卫臣孙林父,卫定公夫人劝卫定公会见,其主要理由便是孙林父为“先君之宗卿之嗣”。这反映出当时 A. 宗法制的影响依然存在 B. 传统等级秩序基本崩溃 C. 社会转型推动人才流动 D. 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卫定公夫人劝卫定公接见孙林父的原因是因为其是“先君之宗卿之嗣”,体现的是血缘关系,突出的是宗法制的影响依然存在,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依然有一定的影响力,B排除;材料未涉及人才流动,C排除;材料未涉诸侯争霸,D排除。故选A。 2.下表是汉代有关名田(占有土地)规定记载。据此可知,这些规定 A. 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稳定 B. 严厉地打击了商业违法行 C. 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D. 严格限制了商业规模的扩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反映的是汉代的抑商政策,这项政策推行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即维护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表格内容只涉及对商人的打击,不涉及对商业经营活动的描述,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如果不改变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C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材料中的规定虽限制了商业资本向土地方面流动,但仍可以向其他方面流动,因而不能限制商业规模的扩大,故排除D项。 - 13 - 3.唐代皇帝对要官子弟任职多有限制,尤其是很多诏令都对宰相子弟进行严格限制,如素官回避和翰林学士的任职限制,主要是针对宰相子弟选士,回避中也将宰相子弟列为主要限制对象,唐朝的这一做法 A. 否定了宰相参与中枢 B. 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 旨在维护君主的权威 D. 提高了庶族官员的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限制宰相等高官子弟任职的素官、回避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这一做法旨在维护君主权威,防范相权过重,C选项符合题意;限制宰相等权臣子弟当官的做法,不是对宰相参与中枢的否定,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无关庶族官员地位的提高,ABD三选项错误。 4.有学者指出,汉、唐、宋时,“天下等于中国加上四夷”;清朝前期,统治者则认为“天下等于中国”“我皇上为统驭天下中国之主”。据此可知,清代这一认识 A. 体现了“夷夏”之辩的日益弱化 B. 丰富了传统“天下”观的内涵 C. 为构建其华夏正统地位而服务 D. 明确了“中国”与“天下”概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其天下观中回避了夷夏之辨,目的在于构架华夏正统地位,C正确;清朝统治者的认识并未弱化夷夏之辨,而是以正统自居,排除A;清前期的天下观依然没有脱离传统天下观的范畴,在内涵上并未出现创新,排除B;清初统治者并未对中国和天下两者的概念进行阐述,而是将两者融为一体,排除D。 5.中国各区域口岸在全国贸易中的份额,以1895年为界,可分前后两个阶段。1895年之前,上海占全国份额的半数.华南约占40%。1895年~1915年,口岸贸易的发展呈现出华北和东北快于其他区域口岸的趋势。对这一变化解读合理的是 A. 日本在华扩张影响了我国港口格局 B. 一战加快了沿海地区工业的发展 C. 上海丧失了全国最大贸易港的地位 D. 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答案】A 【解析】 - 13 - 【详解】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对华侵略扩张加剧,华北和东北地区口岸对日贸易激增,影响了我国港口格局,故答案为A项;一战爆发是1914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C项中的“丧失”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排除D项。 6.1896年至1898年,上海时务报馆实际上成为各种维新事业的联络站,共有40人自浙江、四川、江苏、湖北、槟榔屿等多地来信,请求帮助办理各类事项近60项,涉及拟开办学堂请代聘各科老师,请代为销售、推广报刊,请帮助设学堂、办公司等。据此可知,当时 A. 维新派抓住了变法成功的关键 B. 学习西方成为社会的共识 C. 维新变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 维新变法与中国实际结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1896年至1898年,上海时务报馆实际上成为各种维新事业的联络站,涉及多地众多维新事业,说明当时维新变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选C;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维新派是否抓住了变法成功的关键,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学习西方成为社会的共识,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维新变法是否与中国实际结合,排除D。 7.1947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委员会上指出:“现存战争的主要地点已经不是在解放区内进行,而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内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说明当时 A. 国共力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 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时机成熟 C. 国民党的全面进攻遭到失败 D. 人民解放军战略战术有所调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进攻序幕,毛泽东的讲话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表的,D正确;三大战役后国共两党的力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排除A;此时战略决战时机尚未成熟,排除B;国民党进攻遭到全面失败是在1946年,排除C。 8.1987年,中共中央通过《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要求凡是没有进入普通高中、普通大学和职业学校的学生,都可以经过短期职业技术培训,然后就业。这一决定 A. 完善了国民教育体系 B. 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兴起 C. 提升了高等教育质量 D. 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 13 -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1987年中央做出完善职业教育的决定,这是为了更好地完善国民教育体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职业教育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兴起;C选项错误,高等教育质量与职业教育的普及没有必然的联系;D选项错误,职业教育并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9.与普罗泰格拉同时代以及后来的许多哲人都把人的概念指向公民群体。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把奴隶不看作人,而把人的概念内涵理解为理性、城邦与自由。超越上述理解的藩篱是从希腊城邦解体开始的。据此可知,古希腊对人的认识历程的解读合理的是 A. 忽视了道德的作用 B. 第一次将人置之于世界的中心位置 C. 夸大了个人的作用 D. 从理性和政治的角度重视人的价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把人的概念指向公民群体”“理性、城邦与自由”说明古希腊从理性和政治的角度重视人的价值,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古希腊人对道德的认识,排除A;普罗泰格拉第一次将人置之于世界的中心位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材料中普罗泰格拉等人对人的概念和内涵等作了探讨,但没有夸大人的作用,排除C。 10.16世纪,意大利人马基雅维利在《佛罗伦萨史》中常常站在阿尔俾斯山的角度论述问题。如“意大利政情”“采用意大利惯例”“意大利的武装力量”等,井指责罗马教皇是导致意大利分裂的罪魁祸首。这折射出当时的意大利 A.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强烈 B. 教皇专制统治导致国家分裂 C.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 D. 人文主义精神成为时代潮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马基雅维利站在阿尔卑斯山(意大利北部最高山)的角度论述问题,即站在意大利的角度探讨意大利的问题,并希望意大利完成统一大业,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逐步形成与发展,故选A项;B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属于片面观点,排除;材料没有提及意大利的经济,排除C项;16世纪的文艺复兴,核心是人文主义,但材料无法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成为时代潮流,排除D项。 - 13 -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站在阿尔俾斯山的角度论述问题”“指责罗马教皇是导致意大利分裂的罪魁祸首”,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1.1887年,英国某杂志刊登了一则梨牌肥皂广告。在广告中:一箱肥皂冲上海滩,一名女黑人握着一块肥皂。广告标题是“文明的诞生”;广告底部写着:“肥皂消耗是衡量财富、文明、健康、人之纯洁的标准。”这则广告可以用来说明 A. 英国工业品主要销往非洲市场 B. 英国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C. 欧洲工业文明开始在非洲传播 D. 工业文明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一名女黑人握着一块肥皂” “肥皂消耗是衡量财富、文明、健康、人之纯洁的标准。”可以看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与非洲市场的联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排除B项;“开始”一词表述有误,排除C项。 12.1958年7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访问巴黎。他与戴高乐会谈围绕东西方关系、法国大国地位、北约、法国发展核武器、黎巴嫩问题、最高级会谈、欧洲等众多话题展开,但总的基调是分歧大于一致。这一状况的出现反映出 A. 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B. 欧洲已成为美苏争霸的重点 C.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 D. 法国利用强大的欧盟作后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关键信息“1958年”“法国大国地位”“北约、法国发展核武器”“欧洲”“但总的基调是分歧大于致”可知,当时戴高乐总统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这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故选A项;美苏争霸的重点始终在欧洲,故排除B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崛起,冲击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故排除C项;D项中“欧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13 - 近代早期(1500~1750年),英国海外贸易由弱到强不断得到发展。16世纪30年代,从诺里奇、布里斯托尔等地出口的呢绒,成功地在欧洲市场与意大利的纺织品竞争。16世纪中后期,低地国家在英国呢绒贸易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英国海外贸易的伦敦一安特卫普模式逐渐形成。从1585年到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英国在北美相继建立了6个殖民地,以新英格兰为代表的北方殖民地发展起来的渔业、造船业和运输业,对英国、西印度和北美的三方贸易起到了平衡作用,英国建立了广阔的大西洋商业贸易体系。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对欧洲的进口贸易比重下降到44%,殖民地贸易则在17世纪中期后的一个世纪里增长了近5倍,殖民地开始在英国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摘编自孙燕《近代早期英国海外贸易的兴起》 材料二 清代前期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所造成的。顺治十三年(年),清廷颁布禁海令,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确定以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为对外贸易港口。据统计,乾隆十八年(1753年),即使海关收入达95万两,但是与田赋收入相比,无论从商业还是财政需要来说,均对朝廷没有太大的吸引力。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方殖民者所表现出的海盗侵扰,极大地加剧了清廷对“外夷”的防范心理。18世纪后半叶起,陷入封建统治危机之中的乾隆皇帝,把四口通商改为一口通商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保证“小人不得勾串滋事”。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廷出台《防夷五事》,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严格意义上的闭关政策就此开始。正如马克思所说:“与外界完全隔绝,这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摘編自王超《清代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材料三 从新中国对外贸易6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变革与增长是中国对外贸易60年前后一贯的历史实践。2012年.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出口的平均增长仅为1.5%,但中国同期增速接近8%。2008年后,中国商品进口经历了从以工业品为主到农产品和高技术类商品并重的变化,粮食、飞机和汽车的进口分别增加1.18倍、1.8倍和2.95倍。在推行新型城市化过程中,近年来中国进口大豆、玉米等农产品数量均大幅增加,整体粮食进口量占产量比重达14%,相比2008年上升了6个百分点。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是对内促进消费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对外推进经济外交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对未来经济、政治的意义无疑也将是深远的。 ——摘编自曹阳《中国对外贸易的新格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海外贸易所处的历史阶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前期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过程,并分析18世纪后半期清廷海外贸易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的深远影响。 【答案】(1)以呢绒出口为主的伦敦—安特卫普模式阶段;大西洋贸易体系构建阶段;全球殖民地贸易发展阶段。 - 13 - (2)演变过程:由海禁到开放再到闭关。 原因:中国传统经济的自给自足性;清廷对外夷的防范心理;封建统治危机的加剧;海关税收较低;“天朝上国”观念浓厚。 (3)促进国内消费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对外经济外交战略;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打造民族品牌,提升外贸竞争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 【解析】 【详解】 (1)近代早期英国海外贸易所处的历史阶段,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6世纪中后期,低地国家在英国呢绒贸易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英国海外贸易的伦敦一安特卫普模式逐渐形成”“从1585年到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英国建立了广阔的大西洋商业贸易体系”“殖民地贸易则在17世纪中期后的一个世纪里增长了近5倍”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清代前期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过程,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顺治十三年(年),清廷颁布禁海令,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确定以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为对外贸易港口”“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廷出台《防夷五事》,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严格意义上的闭关政策就此开始”分析得出,是由海禁到开放再到闭关。18世纪后半期清廷海外贸易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可以根据“无论从商业还是财政需要来说,均对朝廷没有太大的吸引力”“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方殖民者所表现出的海盗侵扰,极大地加剧了清廷对‘外夷’的防范心理”,并结合所学从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性、清廷对外夷的防范心理、封建统治危机加剧、海关税收较低、“天朝上国”观念浓厚等方面来回答。 (3)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的深远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是对内促进消费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对外推进经济外交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对未来经济、政治的意义无疑也将是深远的”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促进国内消费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对外经济外交战略、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打造民族品牌提升外贸竞争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推动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等方面来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13 - 文明有两个载体:一是政治的载体即国家,二是精神的载体即意识形态。中华文明特殊之处就在于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形成了思想与国家的完美对接。相比之下,其他文明就没有那么顺利。比如在欧洲,思想与国家长期不能对接,这对它后来的发展造成极不利的影响。如果说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后3世纪,世界上有两个帝国即汉和罗马,它们分别是当时东西方的“超级大国”,那么在“蛮族入侵”后,罗马帝国解体了,西欧进入封建时代,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国家权力与意识形态分离。中世纪的欧洲与世界地区相比落伍了。中华帝国则一枝独秀,按照美国加州学派的估算,在18世纪之前的1000年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始终世界第一,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局面长期不变。为什么东方始终“先进”、西方一直“落后”?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西欧的封建制度使社会高度碎片化,缺少凝聚力。这种情况中国此前就已经历过,秦汉统一才改变中国命运o。 ——摘编自钱乘旦《多样的文明,创造世界共同的未来》 根据材料并结合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文明与国家”提炼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中外联系,史论结合,论述合理。) 【答案】示例 论题:文明发展是国家制度与意识形态相融合的结果。 阐释:汉承秦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实现了思想与国家的有效对接推动了社会发展维护了国家统一,成为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同样,古罗马从共和国向帝国转变与罗马法发展演变相对应,从而维系了罗马的统治,影响深远。进入中世纪后,国家权力与意识形态分离,导致西欧走向衰落;而汉代至18世纪前的中国国家制度与意识形态相统一,使中国长期领先于西方。 由此可见,国家制度与意识形态紧密结合,有助于推动文明的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中华文明特殊之处就在于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形成了思想与国家的完美对接。”、“比如在欧洲,思想与国家长期不能对接,这对它后来的发展造成极不利的影响”可提炼出论点是文明发展是国家制度与意识形态相融合的结果。关于阐释可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对国家统一的影响、罗马法对于维护罗马帝国统一的影响及中世纪西欧国家权力与意识形态分离,导致西欧走向衰落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5.材料 - 13 - 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司法是此时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北洋政府按照西方国家的司法改革要求,改革了旧有法制,设立了司法机构,但依然按照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设置司法机构。司法体制的独立是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如审判机构与检察机构的分立,易受干扰的行政法院——平政院独立于立法、行政及普通法院之外,直隶于大总统。此外,颁布的《法院组织法》中专条规定“法官不得加入任何政党组织”,强调“司法不党”。对于法律人才的选用,强调专业化,重视法官素质,侧重于留学西方法学毕业生并在社会上素有声望的人。北洋政府的司法改革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逐步建立起了审判、检察、监狱、律师等一整套近代意义上的司法体制,为南京国民政府司法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政局的动荡不定直接影响了北洋时期的司法改革节奏,影响到了当时司法制度的理性设计与妥当运行,特别是司法执行环节问题突出,司法判决宣判之后却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摘编自谢冬慧《民国时期的司法改革及其当下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北洋政府司法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北洋政府的司法改革。 【答案】(1)内容:设立司法机构;保持司法体制的独立;司法人员保持中立;选用专业的法律人才。 (2)评价:建立了近代意义上的司法体制;有利于维持北洋政府的统治;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司法建设奠定了基础。改革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制度设计与执行存在出入;受政局影响,改革节奏的波动性较大。 【解析】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北洋政府按照西方国家的司法改革要求,改革了旧有法制,设立了司法机构”可知,司法改革中设立司法机构;根据材料“司法体制的独立是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如审判机构与检察机构的分立,易受干扰的行政法院——平政院独立于立法、行政及普通法院之外,直隶于大总统”可知,改革中保持司法体制的独立,司法人员保持中立;根据材料“对于法律人才的选用,强调专业化,重视法官素质,侧重于留学西方法学毕业生并在社会上素有声望的人”可知,选用专业的法律人才。 (2)评价:根据材料“北洋政府的司法改革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逐步建立起了审判、检察、监狱、律师等一整套近代意义上的司法体制”可知,北洋政府通过改革建立了近代意义上的司法体制,得到了社会认可,有利于维持北洋政府的统治;根据材料“为南京国民政府司法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可知,改革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司法建设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改革了旧有法制,设立了司法机构,但依然按照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设置司法机构。”可知,改革具有保守性;根据材料“政局的动荡不定直接影响了北洋时期的司法改革节奏,影响到了当时司法制度的理性设计与妥当运行”可知,受政局影响,改革节奏的波动性较大。根据材料“特别是司法执行环节问题突出,司法判决宣判之后却得不到有效的执行”可知,制度设计与执行存在出入。 16.材料 - 13 - 1945~1955年,英国加大对防务战略系统的调整力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英国采取的协调战略对后世有很大影响。英苏分属欧洲两端,战后初期,两国分别将东欧和西欧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英美战略目标存在明显差异,英、美、苏在战后安排和计划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英国不得不改变其战略防务系统。1947年,英国成立国防部,确立了新的国防机制,制定《总体战略计划》,确立了英国政府在总体战略防务方面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在此基础上,1951年5月,受到朝鲜战争的影响,重新修订《全球战略报告》,调整并确立了“大西洋战联盟”战略,完善了英国战略防务系统。1954年,在《英国防务政策报告》中,提出通过氢弹和“核威慑”战略的构建来避免战争,增强英国防务战略的防御性。 ——摘编自陈向阳《1947年英国<总体战略计划>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5~1955年英国防务战略调整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5~1955年英国防务战略调整的措施。 【答案】(1)背景:战后英苏地缘矛盾的突出;战后英美苏战略关系的不确定性;朝鲜战争对世界局势的影响;核武器对全球战略安全的威胁;两极格局的加强。 (2)措施:成立国防部并制定《总体战略计划》;确立“大西洋联盟”战略体系;构建氢弹和“核威慑”战略防务体系。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英苏分属欧洲两端,战后初期,两国分别将东欧和西欧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可知,战后英苏地缘矛盾的突出;根据材料“英、美、苏在战后安排和计划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英国不得不改变其战略防务系统”可知,战后英美苏战略关系的不确定性;根据材料“1951年5月,受到朝鲜战争的影响,……调整并确立了“大西洋战联盟”战略,完善了英国战略防务系统”可得出朝鲜战争对世界局势的影响;根据材料“1954年,在《英国防务政策报告》中,提出通过氢弹和‘核威慑’战略的构建来避免战争,增强英国防务战略的防御性”可知,核武器对全球战略安全的威胁促进了英国战略防务的调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战略防务调增的大背景是两极格局的加强。 (2)措施:根据材料“1947年,英国成立国防部,确立了新的国防机制,制定《总体战略计划》”可知,英国采取的第一个措施是成立国防部并制定《总体战略计划》;根据材料“调整并确立了“大西洋战联盟”战略”可知,英国确立“大西洋联盟”战略体系;根据材料“提出通过氢弹和‘核威慑’战略的构建来避免战争,增强英国防务战略的防御性”可知,英国构建氢弹和“核威慑”战略防务体系。 17.材料 - 13 - 陈廷敬,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西泽州府阳城人。出身官宦世家。顺治十五年年)进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延”字,改为延敬。康熙二十三年九月,陈廷敬升任左都御史。当时清廷内不少官员贪污受贿,腐化之风十分严重。 陈廷敬深切痛恨。他于二十四年正月向朝廷上疏:“贪廉这两方面,是做一个合格官员的关键。然而奢俭这两者,又是造成贪廉的根由。要使官员清廉,就先要使他们养成节俭的品质。古时候,从衣冠、车马到服饰器用,办理婚丧大事,都要“贱不得俞贵,小不得加大’。现在由于奢侈之风未除,以至贫穷的人办事节俭反受讥笑,富有的人铺张而无人反对,使得大家竟相奢侈,成为一种风气。于是,贪污求利,触犯法律的事就跟着多起来,而且日趋严重。”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好尚嗜欲之中于人心,犹水失堤防而莫知所止。”康熙帝接到陈廷敬的上疏并表示赞同,指出今后“务须返朴还淳,格循法制,以副朕敦本务实,崇尚节俭之意”。 ——据《清史稿·陈廷敬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廷敬上疏朝廷治理贪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陈廷敬治理贪腐的主张。 【答案】(1)陈廷敬升任左都御史;官场贪腐之风盛行;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奢侈攀比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2)陈廷敬认为要使官员清廉,必须首先养成节俭品质,这道出了解决贪腐问题的关键;陈廷敬提出让节俭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这有利于减少贪污求利现象;陈廷敬倡导的节俭品质及节俭之风,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从而维护了封建统治。 【解析】 【详解】 (1)陈廷敬上疏朝廷治理贪腐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陈廷敬升任左都御史”“当时清廷内不少官员贪污受贿,腐化之风十分严重”“现在由于奢侈之风未除,以至贫穷的人办事节俭反受讥笑,富有的人铺张而无人反对,使得大家竟相奢侈,成为一种风气”进行分析概括,另外还需要联系当时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等内容来回答。 (2)评述陈廷敬治理贪腐主张,根据“要使官员清廉,就先要使他们养成节俭的品质”可以看出,道出了解决贪腐问题的关键;根据“贱不得俞贵,小不得加大”可以看出陈廷敬提出让节俭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有利于减少贪污求利现象;根据“好尚嗜欲之中于人心,犹水失堤防而莫知所止”等信息可以看出,陈廷敬倡导节俭品质及节俭之风,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从而维护了封建统治。 - 13 - - 13 - - 1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