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六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作业
课后作业(十六)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浙江某图书馆提供的馆藏资料中,详细记载:秦始皇“在由拳乘舟过长水斩马祭河神,其地后代名马塘堰。在海盐曾建驰道,自吴城,向东南经金山,至海盐澉浦秦驻山”。秦始皇之所以能南巡海盐,得益于 ( ) ①统一事业的完成 ②海运的兴起 ③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 ④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A.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中国海运兴起于秦朝以后,排除②;京杭大运河修建于隋朝,排除④;故答案为C。 2.唐太宗曾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出唐太宗( )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休养生息的思想 解析:选D。材料中唐太宗的意思是治国就像栽树,根基牢固,才能发展壮大。君主要实行休养生息,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会发展,故选D。 3.1700年,当清政府商讨出兵新疆平叛时,康熙帝认为“今欲用兵,兵非不敷,但虑路远,运饷艰难”,并列举汉代赵充国屯田平羌故事,遂“敕所司留意”。材料主要表明康熙帝( ) A.认为出兵新疆劳民伤财将激化社会矛盾 B.从维护新疆安定角度考虑屯田问题 C.命令户部尽力为出兵新疆做好物资准备 D.力主屯田西北以促进边疆开发 解析:选B。材料中主要是说“路远,运饷艰难”,并没有说激化了社会矛盾,故A项错误;材料中康熙帝认为“运饷艰难”,并列举汉代赵充国屯田平羌故事说明康熙帝用屯田的方式来维护新疆安定,故B项正确;“敕所司留意”是留意屯田,不是做物资准备,故C项错误;材料中主要论及依靠屯田来推进军事行动,是稳定新疆局势,而不是促进边疆的开发,故D项错误。 4.(2019·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孔子和亚里士多德被誉为“东西方的先哲”,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共同之处有( ) ①崇尚道德,推行德治 ②创立私学,因材施教 ③提出“中庸之道” ④挑战权威,注重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共同之处有创立私学,因材施教,提出“中庸”思想,故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崇尚道德,推行德治的是孔子;挑战权威,注重理性的是亚里士多德,故①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5.大前提:柏拉图主张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小前提: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结论: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该推论( ) A.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 B.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正确 C.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错误 解析:选C。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对老师的思想主张并不盲从,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不是先天就有的。 6.华盛顿领导的大陆军首次告捷及其戎马生涯最辉煌的战役分别是( ) A.波士顿战役、约克镇大捷 B.萨拉托加大捷、约克镇大捷 C.特伦顿战役、普林斯顿战役 D.波士顿战役、萨拉托加大捷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波士顿战役是北美人们取得的首次胜利,约克镇战役是华盛顿军事指挥的高峰,也标志着北美战场上战争的结束。 7.孙中山和甘地都为推动本民族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比较两图,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①国家都面临外来侵略 ②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相似 ③爱国精神的体现 ④采用经济手段救国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D。在本题的四个小项中,②错误,孙中山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甘地排斥西方文明,排除含有②的选项,可知选D。 8.1917年,列宁在斯莫尔尼宫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已经开始!”因为就在这一年,列宁领导俄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十月革命,建立了( ) A.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C.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D.国际工人协会 解析:选A。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故选A。 9.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 )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解析:选D。《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中国没有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即材料中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A项错误;《论联合政府》发表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但由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而没有实现,不符合材料中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故B项错误;《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新中国成立前夕,与材料中“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不符,故C项错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于1957年,其背景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一定成就,与材料相符,故D项正确。 10.(2019·宁波十校联考)在一个落后国家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与改革道路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他又认为“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及其理论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相似之处有( ) ①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 ②意识到社会主义建设要结合本国国情 ③强调要利用经济中的市场要素 ④为了应对资本主义包围的国际形势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邓小平改革开放是先在农村进行改革,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在城市进行改革,故①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邓小平改革开放开始时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北方是苏联,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不符合“应对资本主义包围”的含义,故④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①④,正确答案为C。 11.詹天佑事业未竟的根本原因是( ) A.时间紧迫,身体不佳 B.帝国主义的刁难 C.当时社会动荡 D.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选D。詹天佑修筑铁路以促进中国富强的理想之所以破灭,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铁路修筑的艰难。 1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修正了经典力学体系,并非否定。在相对论中,牛顿三大定律依然正确,只不过在分析问题时还要考虑到相对论的效应而已。以上阐述的相对论与经典力学的关系是( ) A.各自独立 B.继承与发展 C.否定与对立 D.否定与发展 解析:选B。本题考查相对论与经典力学的关系。根据“相对论修正了经典力学体系”可知相对论发展了经典力学,根据“在相对论中,牛顿三大定律依然正确”可知,相对论继承了经典力学,故B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6·10月浙江选考,T33)古语云:温故知新。重温历史,汲取智慧和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经指出:“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战国时代北边诸国的长城整合为“万里长城”。蜿蜒如带的长城横亘在今天的北中国地区,长城以南,“其人耕稼以食”;大漠之间,“畜牧畋渔以食”。西汉之时,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史谓“凿空”。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00年,历20余年,沿河西走廊,曾多次大修长城。有意味的是,唐朝是少数没有大规模修筑过长城的王朝之一,有大臣曾建议唐太宗修复长城,太宗曰:“安用劳民”,一笑置之。 ——据《说中国》《历史》选修教材等整理 材料二 关于长城,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长城的线路,几乎与400毫米等降水线相重合。②长城的兴与修,取决于实际的社会政治状况。 ——摘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等 (1)阅读材料一,按照“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思路,分析并概括秦汉修筑长城行动的预期目的及实际产生的结果。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解读哪一种认识?侧重解读①,请结合所学予以阐释说明。侧重解读②,请结合所学,以唐朝为例,从内政外交两个层面分析指出唐太宗对修复长城建议“一笑置之”的理由。 答案 (1)预期目的: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南下侵扰。 实际结果:保护了内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沿着长城西进的轨迹,形成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2)侧重解读①。长城地处北部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长城是联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纽带。 侧重解读②。贞观之治,民族团结政策;积极友好和开放的对外政策。(言之成理即可)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里只要注意到英国革命经历过五个阶段就够了。从1642至1645年的第一阶段为内战阶段,在这阶段中,保守党人被克伦威尔组织的著名的新模范军击溃。在1645至 1649年的第二阶段间,一种后来在1792年的法国革命和1917年的俄国革命中也得到重复——不过,带有某些变化——的形势发展起来。在得胜的清教徒当中,出现了温和派和激进派之间的分裂。温和派由克伦威尔领导,战胜了约翰·利尔伯恩领导的激进派。当查理于1649年被处死时,克伦威尔当上了称为共和政体的英格兰共和国的首脑。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根据《施政文件》,护国主为终身职位,有权指定自己的继承人;护国主与国会共同拥有立法权,但国会通过的法律需经护国主同意方能生效,国会休会期间,护国主有权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护国主与行政机关国务会议共同拥有行政权,护国主有任命官吏、赦免罪犯之权;护国主与国会共同掌管军队,在国会休会期间,则由护国主和军队会议掌握,护国主兼任陆海军总司令。 ——《世界近代中期政治史》 (1)材料一中的“俄国革命”指哪一历史事件?根据作者对英国革命阶段划分的标准,推测第三阶段的起止时间。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判断护国主政权的实质,并用史实加以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克伦威尔为什么能就任“护国主”。 解析 (1)第一小问事件,根据材料一“在得胜的清教徒当中,出现了温和派和激进派之间的分裂。温和派由克伦威尔领导,战胜了约翰·利尔伯恩领导的激进派”可知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之后出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农兵民主专政的苏维埃政权,此情况与英国类似。第二小问时间,根据材料一“当查理于1649年被处死时,克伦威尔当上了称为共和政体的英格兰共和国的首脑”可以推断时间为1649—1660年;第三小问依据,1649—1660年为克伦威尔军事独裁统治期。 (2)第一小问实质,根据材料二“护国主为终身职位”“护国主与国会共同拥有立法权”“护国主与行政机关国务会议共同拥有行政权”“护国主与国会共同掌管军队”等信息可知克伦威尔领导下的英格兰共和国实为资产阶级军事独裁政体。第二小问史实,由材料二“护国主为终身职位”“护国主与国会共同拥有立法权”可知克伦威尔推行职务终身制,集立法、行政及军事大权于一身。第三小问原因,1649年处死查理之后,英国政局依旧较为动荡,为维护资产积极既得利益成果, 有必要奉行军事独裁统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之中,克伦威尔因卓越的军事才能,奠定了在群众的领袖地位,为进一步巩固个人地位推行独裁统治。 答案 (1)事件:二月革命。 时间:1649—1660年。 依据:克伦威尔统治时期(共和国时期)。 (2)实质:资产阶级军事独裁。 史实:解散议会;终身制;集立法、行政及军事大权于一身。(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个人地位巩固;英荷战争胜利。(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