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广西钦州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周测(4)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广西钦州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周测(4)试题(解析版)

广西钦州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周测(4)试题 一、单选题 ‎1.1952年我国某一出版社出版了《苏联农民的今天就是中国农民的明天》宣传画。以苏联为榜样,中国随后在农业领域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建立人民公社体制 D.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1959~1961年中国发生了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在农村,经历过这一时期的农民称之为过苦日子,过粮食关、歉年。导致这次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 A.中苏关系恶化 B.三年自然灾害 C.“左”倾错误严重 D.“文化大革命”‎ ‎3.“一五”计划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A.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改善了我国的工业结构 C.利于工业地域布局的均衡发展 D.奠定了我国的工业基础 ‎4.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 B.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 C.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已抬头 ‎ D.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5.据统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年均积累率为25%左右,而1958年我国积累率猛增至33.9%,1959年、1960年进一步增至43.8%和39.6%。这表明,当时我国 A.工业经济快速稳步发展 B.经济调整措施发挥成效 C.开始调整工农业投资比例 D.工业发展投资高且急于求成 ‎6.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B.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显成效 ‎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税收政策 ‎8.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省政府为国有企业改革颁行大量文件,结果却成效不大,国有企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60.69%下降到199年的不足109%;而省政府从未专门下发过文件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却成了浙江经济的主体。这说明了 A.国有企业改革停滞不前 B.市场机制的促进作用 C.民营经济成为经济主导 D.政府行为起决定作用 ‎9.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 收效也很明显。……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这说明 A.我国已经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 D.改革没有改变我国所有制性质 ‎10.1993年,我国经济形势出现了高投资增长,高货币投放的现象,引发了集资热和股票热,各地大办技术开发区,甚至扩展到乡镇一级。这些现象说明 A.经济建设出现过热态势 ‎ B.市场经济体制稳健推进 C.海外资本投人高速增加 ‎ D.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贯彻 ‎11.1980年7月,习仲勋指出:“清远(广东)的经验之所以值得注意,就是他们那不是坐等上级给他一个现成的好办法,而是勇于实践,去试验、去闯,上面有些部门提出不同意见时,他们也冷静地分析,继续认真搞试点。”“清远经验”的特点是 A.发挥特区示范作用 B.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C.发扬地方创新精神 D.加快全面深化改革 ‎12.1985年3月10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所规定的进口税率,其平均水平比 1951 年下降了10%,包括发展新技术需进口的新材料、新技术产品、信息传输设备和与改善人民生活相关的餐料、物品、食品等55%的税目降低了进口税率。此次关税改革 A.标志着我国关税制度现代化的起步 B.是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 C.使我国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关税制度 D.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13.20世纪80年代,中国外贸加速增长,向国外借款额增加,旅游业也敞开了国门,甚至同意外国以合资和其他方式直接在中国进行投资。这说明,当时中国 A.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生动摇 B.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与外国资本和市场的依存度提高 D.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遇到严重困难 ‎14.1978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提出,要解决广东长期存在的“偷渡外逃”难题,需中央给政策,让广东“先行一步”。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同意。当时广东“先行一步”的政策是 A.设立经济特区 B.试点农业生产责任制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1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积极地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其中与海南岛在对外开放战略上同类的是 A.厦门和珠海B.天津和广州C.长江三角洲D.上海浦东区 ‎16.关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受外商企业和洋务办厂的刺激 ‎ B.由鸦战前资本主义萌芽直接发展而来 C.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起来的 ‎ D.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17.19世纪70年代起,土铁“贵而费工”以致湖北、广东等省土铁“营运渐稀",广东花生榨油业“相形见绌,销路愈滞",东南各省"旧日之糖,销路日微”。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外来商品冲击传统手工业 C.东南各省经济衰败 D.列强掠夺原材料和农产品 ‎18.随着上海开埠,西方机器棉纺织品的大量涌入,松江、太湖布市削减大半。大量洋纱充斥,不少以棉纺织为业的村庄已无纱可纺。这表明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洋货已取代了土货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 D.市场已为洋商垄断 ‎19.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广大内地纱厂很少。该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之一是 A.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B.受到外国资本控制 C.资金少,技术力量极薄弱 D.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20.数据统计是研究经济史的重要途径。观察如图,可以得到的正解结论是 A.洋务企业束缚了中国经济发展 B.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 C.开放通商口岸加速中国经济发展 D.列强侵略是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一九七九年四月,在中央召开的经济建设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领导同志向小平同志汇报时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对外经济活动中有较多的自主权,允许在深圳、珠海和汕头举办出口加工区。小平同志十分赞同这一设想。他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他向中央倡议批准广东的这求。‎ ‎——谷牧《回忆邓小平》‎ 材料二 ‎ ‎ 1992年起,我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有言道“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以上海浦东为经济发展“龙头”,长江流域主要城市设立了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期,又有内陆18个省会和区府城市对外开放,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2001年后,我国的对外开放转变为以服务业市场为重点的全方位的市场开放,转变为与WTO成员之间的双向相互开放,并建立起符合世界经济的法律体系。由此,对外开放进入法治化、制度化的全新发展轨道。‎ ‎——摘编自唐任伍等《中国经济改革30年——对外开放卷》‎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中央给广东省的主要“政策”,并指出这些政策付诸实施对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经济改革和世界经济发展两个视角,概述世纪之交我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浪潮”的时代背景。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对外开放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12分)‎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 ‎1.【答案】D ‎【解析】苏联的农业实行的是农业集体化,宣传画显然是政治政策的导向,为此我国实行三大改造,其中农业是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走合作社的道路,D正确;A是土地改革;B是1978年之后实行;C是1958年实行。‎ ‎2.【答案】C ‎【解析】1958年开展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1961年中国发生了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是“左”倾错误的反映,故选C;AB是这次经济困难发生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排除D。‎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坚决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可知,“一五”计划面向全国其他地区开展工业建设,强调全国各地的工业均衡发展,改变了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仅仅集中于东部沿海的局面,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有利于推动全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C项正确;“一五”计划优先发展了重工业,但材料内容强调的是“一五”计划对工业布局的问题,没有强调“一五”计划有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问题,A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一五”计划中的工业布局问题,没有涉及改善工业结构的问题,B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一五”计划中的工业布局问题,但没有强调“一五”计划的影响,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1955年,政府报告中明确在“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同时,还要“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表明当时中国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A项正确;1955年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尚未基本建立,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左”倾错误,C项错误;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我国开始大跃进,追求高速度的大练钢铁使积累率猛增,也就表明当时我国工业发展投资高且急于求成,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当时我国工业经济不是快速稳步发展,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经济调整措施也未发挥成效,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工农业投资比例是完全失调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6.【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的时间“198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所以C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80年代农村粮食产量及相关的经济作物的产量迅速增加,这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C正确;当时农业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排除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制形式,排除B项;“取消”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浙江省国企改革并未获得明显成效,而从未专门下发过文件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却成了浙江经济的主体,这充分说明在改革过程中,市场的调节作用越来越明显,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改革举步维艰,B正确;题干中“成效不大”意味着有一定成效,而且政府在不断的推进改革,排除A;C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现象强调了市场作用而非政府作用,排除D。‎ ‎9.【答案】A ‎【解析】中共十二大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成效、方向和注意事项的分析,说明我国已经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A项正确;1982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未全面展开,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时提出的,当时并未开始建立,C项错误;材料分析的资源配置方式,不是所有制性质问题,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1992年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在市场机制作用扩大、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由于旧的调控机制逐渐失效,新的宏观调控机制尚未完善,所以出现了新的经济过热的问题,A正确,排除B;材料所述的“双高”“双热”“乡镇”“开发区”现象并非由外资投入所导致,排除C;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1995年,排除D。‎ ‎11.【答案】C ‎ 【解析】“不是坐等上级给他一个现成的好办法,而是勇于实践,去试验、去闯”说明清远经验最大的特点是自主创新,符合改革开放精神,故C正确;清远不是经济特权,故A错误;清远的地理位置并不优越,材料中说明的是清远的创新精神,故B错误;中国的深化改革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故D错误。‎ ‎12.【答案】B ‎【解析】降低进口税率特别是发展新技术需进口的新材料、新技术产品、信息传输设备和与改善人民生活相关的餐料、物品、食品等商品的进口税率,是为了加大中外经济联系,以适应改革和开放的需要,故选B;A在近代就已经开始起步探索,排除A项;C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已经建立,排除C项;这一时期还未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中国外贸加速增长,向国外借款额增加,旅游业也敞开了国门”“同意外国以合资和其他方式直接在中国进行投资”等信息可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与外国之间的联系加强,说明这时期的中国与外国资本和市场的依存度提高,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三大改造完成后一直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地位,没有发生动摇,故A选项说法有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于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80年代还没有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材料主要体现了这时期中国与外国资本和市场的依赖程度提高,没有体现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故B选项错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外贸易增加,进一步对外开放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不是体现中国经济建设遇到严重困难,故D选项错误。‎ ‎1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让广东“先行一步”的政策是设立经济特区,故A正确;试点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安徽和四川,排除B;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1985年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 ‎1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1988年4月,设立海南经济特区,因此与海南岛在对外开放战略上同类的是厦门和珠海,故A选项正确;天津和广州是属于沿海开放城市,不与海南岛对外开放战略上同类,故B选项错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是属于沿海经济开放区,不与海南岛同类,故C选项错误; 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长远战略着眼,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提出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因此浦东开发区与海南不是同类,故D选项错误。‎ ‎16.【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没有发展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由于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故B符合题意,排除A;我国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是在我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起来的,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交通便利的地区,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南部部分省份的本土的土铁、花生榨油业、糖业等传统产业销路和经营都很不景气,这主要是因为近代以来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西方大量商品涌入中国,从而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手工业,故B项符合题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19世纪60至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在东南沿海等地产生,经济衰败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D项同材料中的中国传统手工业的不景气关系不大,不是造成材料中的现象的原因,排除。故选B。‎ ‎18.【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随着上海开埠”、“大量洋纱充斥,不少以棉纺织为业的村庄已无纱可纺上述状况”可知,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对中国的自然经济造成较大冲击,纺、织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A正确;B说法绝对,错误,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明显夸大其词,排除。‎ ‎1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主旨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在主要大城市集中,而内地很少,反映出当时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选项D正确;材料没有对轻重工业进行比较,选项A排除;材料未提及外国资本在纺织业中的比重,无法得出结论“受到外国资本控制”,选项B排除;“资金少,技术力量极薄弱”与材料主旨不符,选项C排除。‎ ‎20.【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从1830年后,中国工业占世界比重开始大幅度下降。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日益加剧,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卷入到世界市场中,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因此导致中国所占份额下降,故D正确;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不是束缚,且时间也对应不上,排除A项;闭关锁国政策明清时期都有,而材料中1750-1800年的比重是上升的,故排除B项;加速发展与材料中份额下降的趋势不符,排除C项。‎ 二、材料分析题 ‎21.【答案】(1)“政策”:给广东的对外经济活动较多自主权;在深圳、珠海和汕头设立经济特区。‎ 重要意义:设立经济特区拉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序幕;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2)时代背景:经济改革进入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新阶段 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任意一点,给重要作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的形成;推动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初步形成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解析】(1)由材料“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对外经济活动中有较多的自主权,允许在深圳、珠海和汕头举办出口加工区。”归纳出中央给广东省的主要“政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经济特区的开办,拉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序幕。经济特区采取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办法,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2)由材料“90年代看浦东”,是因为浦东开放是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标志,就国内经济改革改革而言,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十四大召开为标志,经济改革进入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新阶段。就世界经济发展而言,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突出表现为世界贸易组织建立,而中国经济参与经济全球化,体现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第二小问,可以从经济体制改革、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对外开放格局等方面作答。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