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专题(三十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专题(三十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作业)

综合检测(三十二)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风趣地用手比划着说:“原子弹就是这么大个东西,没有这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十年工夫完全可能。”毛泽东提出“搞一点原子弹”的直接的国际因素是(  )‎ A.20世纪初物理学理论的提出 B.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C.美苏等国垄断原子弹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解析:选C 20世纪初的中国没有条件制造原子弹,当时新中国也没有成立,故A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指原子弹技术,还包括计算机等其他技术,故B项错误;二战后,美苏争霸,垄断原子弹,广大国家均受其威胁,“没有这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说明这属于战略生存的需要,故C 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属于国内因素,不属于直接的国际因素,故D项错误。‎ ‎2.有科学家在回忆录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续的科研活动。”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 B.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水平落后基础薄弱 C.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没有援助 D.新中国初期的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 解析:选B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续的科研活动”说明此时期我国科技水平极为落后,B项正确;A、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难以得到落实”说法错误。‎ ‎3.(2019·黑龙江哈九中模拟)表格内容反映了我国1993~1997年GDP数据及相关要素的贡献率,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  )‎ 年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GDP增长率 ‎14.0%‎ ‎13.1%‎ ‎10.9%‎ ‎10.0%‎ ‎9.3%‎ 资本增长率 ‎24.6%‎ ‎17.3%‎ ‎18.1%‎ ‎8.7%‎ ‎2.4%‎ 劳动力贡献率 ‎4.4%‎ ‎4.1%‎ ‎4.8%‎ ‎7.5%‎ ‎8.1%‎ 科技进步贡献率 ‎29.6%‎ ‎37.1%‎ ‎25.2%‎ ‎55.8%‎ ‎81.5%‎ A.劳动密集型产业已被取代 B.外向型经济主导地位确立 C.国民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 D.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 解析:选C 根据我国1993~1997年GDP数据及相关要素的贡献率数据看出,科技进步贡献率由1993年的29.6%增长到1997年的81.5%,说明国民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从体现,排除。‎ ‎4.据西方媒体报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评论的是我国(  )‎ A.“南优2号”的成功培育 B.“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 C.每秒向量运算过亿次计算机诞生 D.“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 解析:选D 根据“中国的航天技术”,排除A项;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1983年每秒向量运算过亿次计算机诞生,时间不符合“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排除B、C两项;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成为继苏联、美国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D项正确。‎ ‎5.(2019·福州模拟)2011年美国签署禁令“禁止美国宇航局与中国进行任何合作”;2013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中国籍科研人员参加学术研讨会。该材料说明(  )‎ A.中国航天技术已经崛起  B.中国改革开放大势所趋 C.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D.科技封锁激发了创造力 解析:选C 材料“禁止美国宇航局与中国进行任何合作”“禁止中国籍科研人员参加学术研讨会”反映出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封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美国科技封锁下,中国的科技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主要源于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6.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学杂志和出版社都被纳入国家体制之中。大众传媒通过相对固定的模式,传播人民群众欣赏喜爱的民族英雄和角色模型。大众传媒的这种变化(  )‎ A.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不同文化的需求 B.使报刊的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C.造成新中国成立初中国文化凋零的局面 D.有助于新的意识形态的构建 解析:选D 材料“文学杂志和出版社都被纳入国家体制之中”“传播人民群众欣赏喜爱的民族英雄和角色模型”说明大众传媒的这种变化体现了国家的意志,便于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导人民群众,也就有助于新的意识形态的构建,故D项正确。‎ ‎7.下面是1951~1959年《中国青年报》中新闻漫画题材比例变化的折线图。这些变化(  )‎ A.说明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影响较大 B.表明“双百”方针得到顺利贯彻执行 C.反映了新闻题材创作形式的多元化 D.弱化了报刊与杂志的政治宣传功能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新闻漫画题材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中的比例呈现曲折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影响较大,A项正确。“双百”方针确立于1956年,与材料中“1951~1955年”时间段的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新闻漫画题材比例的变化,与现实环境影响有关,没有涉及新闻题材创作形式的多元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弱化了报刊与杂志的政治宣传功能,而是强调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影响较大,排除D项。‎ ‎8.著名作家张贤亮说:“勇气,这是20世纪80年代最可贵的东西。”他本人更是凭着勇气在这个被他形容为“不断突破禁区”的时代爆发。他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作家群中第一个写饥饿、第一个写中学生早恋、第一个写城市改革的作家。材料反映的是(  )‎ A.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流行 B.改革开放让社会焕发出活力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影响文学 D.“左”倾错误的影响已经消失 解析:选B 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文学创作和整个社会都焕发出了活力,故B项正确;A、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 ‎9.中国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在60年里创作了多种三毛形象,对此表理解正确的是(  )‎ ‎1935年 ‎1946年 ‎1958年 ‎1977年 ‎1978年 ‎1985年 流浪儿童 三毛形象 ‎《三毛从军 记》系列漫画 ‎《三毛流浪 记》电影 ‎《三毛学雷 锋》系列漫画 ‎《三毛爱科 学》系列漫画 ‎《三毛学法》‎ 系列漫画 A.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B.新中国一直坚持“百花齐放”‎ C.国民党发动了全民族抗战 D.漫画促进中国民主政治进步 解析:选A 1935年、1946年的三毛形象与当时中国内战动荡的形势相符,1977年三毛形象与当时学雷锋主题相符,1978年三毛形象与当时强调发展科技相符,1985年三毛形象与当时中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相符,这都体现出艺术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特征,故A项正确;B、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 ‎10.1951年11月,年轻的芝加哥大学博士巫宁坤回国进入在北京的燕京大学担任西方文化教授,在学校尘封的图书馆中没有看到几本英美文学理论书籍,只找到苏联删减翻印的美国小说,作为他宣讲人文主义的教材。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 A.留美学子服务祖国成为时代潮流 B.新中国政府举办大学的艰难起步 C.西方文化仍是新中国高校主课程 D.苏联影响到新中国学习西方文化 解析:选D 新中国成立初,中苏关系良好,由材料“图书馆中没有看到几本英美文学理论书籍,只找到苏联删减翻印的美国小说,作为他宣讲人文主义的教材”,可见苏联影响到新中国学习西方文化,故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皆无从体现,排除。‎ ‎11.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 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这是我国当时(  )‎ A.“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B.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解析:选D 据材料可知,“1951年至1958年”正值“一五”计划的开展,留苏学生选择工科专业的占绝大多数,是为了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故D项正确。‎ ‎12.“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和业余大学是一条腿。教育制度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要认真研究,该恢复的恢复,能实行便实行。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邓小平的这一看法旨在(  )‎ A.初步建成国民教育体系 B.推动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C.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D.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解析:选B 由材料“教育制度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要认真研究,该恢复的恢复,能实行便实行。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可知这一看法旨在推动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B项正确;A项是在“文革”之前;C项是在1995年提出的;D项是在1956年,在“文革”之前。‎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 秦汉至唐宋,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时期科技有所发展,某些领域仍领先于世界,但总体上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明代以后,由于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中国同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渐行渐远,屡次错失富民强国的历史机遇,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明清科技发展史中留给我们太多的遗憾,总结其历史教训,就是为了切实重视科学技术,不再重蹈覆辙。”‎ ‎——刘尚希等《明清科技发展:政府作用与历史经验教训》‎ 材料二 建国初期,初步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务院各研究单位、地方科研单位、国防科研单位组成的科技体系。1956年成立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成立国家科技委员会、国防科技委员会等管理机构。在国家计划领导下,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航空科技等学科及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诞生和发展。……改革开放后,不断探索新的科技体制,既通过法律、法令形式形成科技政策,也通过党政领导机关或科研管理机构发布科技战略、规划、章程。人才、教育等配套政策不断出台……大量科技成果的涌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成为强劲的发展动力。‎ ‎——摘编自《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秦汉唐宋与明清时期社会环境对科学技术发展产生的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以及作用。(13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各自的经济水平、政府科技方面的政策、科技工作者的研究重心等对科技发展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从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科技发展纳入计划管理和法制轨道,人才、教育等配套政策不断出台等方面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主要从现代科技体制的确立,计算机、航空科技等学科及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诞生和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秦汉至唐宋,封建政府大多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经济发展,促进中国科技发展并长期领先于世界,这一时期出现了四大发明等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果,并传播到世界各地。‎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科技工作者更多注重对前代科技的总结,科举制度和理学思想忽视科技,明清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 ‎(2)特点:确立党对科技政策与发展的领导地位,把科技发展纳入国家计划管理体制;将科技政策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侧重于人才政策、教育政策和技术政策的统筹改革。‎ 作用:加快了现代科技体制的确立;有利于原子能、计算机等学科和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加快科技改革规范化、法制化的进程;有利于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国防力量的提高;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 1949~1957年我国各类高校数量及构成情况(单位:所)。‎ 年份 ‎ 合计 ‎ 综合 大学 ‎ 工业 院校 ‎ 农业 院校 ‎ 林业 院校 ‎ 医药 院校 ‎ 师范 院校 ‎ 语文 院校 ‎ 财经 院校 ‎ 政法 院校 ‎ 体育 院校 ‎ 艺术 院校 ‎ 其他 院校 ‎ ‎1949 ‎ ‎205 ‎ ‎49 ‎ ‎28 ‎ ‎18 ‎ ‎— ‎ ‎22 ‎ ‎12 ‎ ‎11 ‎ ‎11 ‎ ‎7 ‎ ‎2 ‎ ‎18 ‎ ‎27 ‎ ‎1950 ‎ ‎183 ‎ ‎50 ‎ ‎27 ‎ ‎17 ‎ ‎— ‎ ‎16 ‎ ‎12 ‎ ‎6 ‎ ‎12 ‎ ‎3 ‎ ‎2 ‎ ‎18 ‎ ‎20 ‎ ‎1951 ‎ ‎206 ‎ ‎47 ‎ ‎36 ‎ ‎15 ‎ ‎— ‎ ‎27 ‎ ‎30 ‎ ‎8 ‎ ‎19 ‎ ‎1 ‎ ‎1 ‎ ‎18 ‎ ‎4 ‎ ‎1952 ‎ ‎201 ‎ ‎22 ‎ ‎43 ‎ ‎25 ‎ ‎3 ‎ ‎31 ‎ ‎33 ‎ ‎8 ‎ ‎12 ‎ ‎3 ‎ ‎2 ‎ ‎15 ‎ ‎4 ‎ ‎1953 ‎ ‎181 ‎ ‎14 ‎ ‎38 ‎ ‎26 ‎ ‎3 ‎ ‎29 ‎ ‎33 ‎ ‎8 ‎ ‎6 ‎ ‎4 ‎ ‎4 ‎ ‎15 ‎ ‎1 ‎ ‎1954 ‎ ‎188 ‎ ‎14 ‎ ‎40 ‎ ‎26 ‎ ‎3 ‎ ‎28 ‎ ‎39 ‎ ‎8 ‎ ‎5 ‎ ‎4 ‎ ‎6 ‎ ‎14 ‎ ‎1 ‎ ‎1955 ‎ ‎194 ‎ ‎14 ‎ ‎42 ‎ ‎26 ‎ ‎3 ‎ ‎28 ‎ ‎42 ‎ ‎8 ‎ ‎5 ‎ ‎5 ‎ ‎6 ‎ ‎14 ‎ ‎1 ‎ ‎1956 ‎ ‎227 ‎ ‎15 ‎ ‎48 ‎ ‎28 ‎ ‎3 ‎ ‎37 ‎ ‎55 ‎ ‎8 ‎ ‎5 ‎ ‎5 ‎ ‎6 ‎ ‎16 ‎ ‎1 ‎ ‎1957 ‎ ‎229 ‎ ‎17 ‎ ‎44 ‎ ‎28 ‎ ‎3 ‎ ‎37 ‎ ‎58 ‎ ‎8 ‎ ‎5 ‎ ‎5 ‎ ‎6 ‎ ‎17 ‎ ‎1 ‎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 ‎ 表格能够反映我国高校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12分)‎ 解析:指出表格中的一种变化趋势,例如综合大学不断减少、单科高校为主体,工科院校不断得到重视、文科院校日益受到削弱,师范院校数量不断增加等,结合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和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等史实,说明出现上述高校变化趋势的原因。‎ 答案:示例一:趋势:1952年后工科院校总体不断增加。 ‎ 原因:国家的重视;经济建设的开展;工业化建设所需各类工业人才的缺乏;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 示例二:趋势:师范院校数量不断增加。 ‎ 原因:国家的重视;各级教育对师资的需求;建国初期高校院系调整的影响。‎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