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1.下图分别是西方两种不同文学流派的代表作,这两种文学流派的相同点是 《西风颂》《战争与和平》 A. 塑造英雄形象 B. 揭露社会问题 C. 强调集中表现自我 D. 强调感情抒发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风颂》《战争与和平》都强调的是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批判,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是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排除。C选项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排除。D选项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排除。 2.法国著名艺术大师雷诺阿:“自然之中,决无贫贱之分。在阳光底下,破败的茅屋可以看成与宫殿一样,高贵的皇帝和穷困的乞丐是平等的。这种艺术观念导致他们在创作中全力以赴地描绘光。只重艺术的形式,忽视乃至否定艺术的内容。”上述描述是 A. 古典主义绘画 B. 浪漫主义绘画 C. 现实主义绘画 D. 印象主义绘画 【答案】D 【解析】 根据“在阳光底下,破败茅屋可以看成与宫殿一样”“这种艺术观念导致他们在创作中全力以赴地描绘光”判断是印象主义画派,印象主义绘画注重光和色的瞬间变化,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3.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认为,封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这就造成人们政治上的不平等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这一观点与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主张相比较,两者都特别强调 A. 提倡解放人性 B. 关注政治上的平等 C. 注重社会民主 D. 关注家庭生活的平等 【答案】A 【解析】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反对三纲五常是反对三纲五常的压抑人性,即主张解放人性,而文艺复兴也是主张解放人性,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二者均不涉及平等、民主之类的主张,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4.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材料表明 A. 思想解放激发了士兵的抗日热情 B. 红军的战斗力超过了国民党军队 C. 民主平等有助于提升军队战斗力 D. 土地革命调动了官兵革命积极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可知,红军的民主平等氛围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故选C。井冈山时期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还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A;国民党军队在当时掌握着较为先进的武器,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土地革命的内容,排除D。 【点睛】由材料“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提取出材料中的因果关系即可作出判断。 5. 甲午战后“公车上书”痛陈利害,力主变法的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五四运动时期疾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既有学生、市民又有工人阶级;而至抗战时期,全民抗战的理念深入人心。这种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 A. 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日益壮大 B. 民族觉醒与国家认同不断深入 C. 精英教育与文化普及同步发展 D. 民众理念与官方思想渐趋一致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族意识觉醒,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详解】题干中描述从甲午战争的“士大夫阶层”到五四运动“既有学生、市民又有工人阶级”到抗日战争“全民抗战的理念深入人心”可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意识的觉醒导致参加民族革命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广泛,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不符合甲午战争;C项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错误,排除。 【点睛】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603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6.四川某中学举行了一场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一学习小组的代表作了精彩的演讲,其演讲提纲如下图所示,你认为该学习小组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A. 伟大的科技革命造就伟大的科学家 B. 重大科学理论出现是科技革命先导 C. 杰出历史人物推动历史进程大发展 D. 欧洲是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中心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比尔盖茨不是科学家,而且就是伟大的科学家造就了伟大的科技革命,故可排除A;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材料体现了科学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没有体现科学伦理,故可排除B;D的说法不符合材料内容,因为比尔盖茨不是欧洲人,故排除D;材料体现了科学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说明了杰出的人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故本题选C。 7.《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该片投资超过两亿美元,2009年在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上映,首映当天全球票房就已达到两亿美元。这说明电影艺术 A. 能够唤起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B. 折射出基督教文明的永恒生命力 C. 纯粹是投机商人赢利性商业炒作 D. 渗透了大国的强权意识和价值观 【答案】A 【解析】 “全球毁灭、挣扎求生”等字眼涉及到命运、生存问题,所以材料意在强调电影艺术能够起到唤起人类对自身命运思考的作用,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到基督教文明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该材料反映了电影艺术并非单纯的赢利性商业炒作,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大国的强权意识和价值观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8.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进化论、相对论和量子论相继创立。这些学说问世的共同意义是 A. 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B. 挑战了封建神学创始论 C. 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 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体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点在于准确理解进化论、相对论和量子论问世的共同意义。A项和B项是进化论问世的意义,D项是经典力创立的意义。只有C项符合题意。进化论提供了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观察世界,相对论从宏观宇宙的角度观察世界,量子论从微观粒子的角度爱观察世界。所以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世界·近代以来世界的、文艺术·物理的重大进展及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名师点睛】量子论诞生的意义: 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相对论和量子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它们的提出,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9.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对印尼代表团说:“美国是看不起我们的,英国是看不起我们的。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这些国家它们都看不起我们。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基于这一认识,中国政府 A. 加紧核武器技术的研制 B. 主动加入不结盟运动 C. 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D.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20世纪60年代”、“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技术,尤其是核技术方面落后,为此中国政府应加紧核武器技术的研制,故A正确;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只是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B错误;C项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10. 中学教材反映了一个时期历史的发展变化。20世纪50年代小学课文《海底世界》一文结尾处的“海底世界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库”,到了80年代后已变成“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一变化所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 A. 仿效苏联模式编写教材 B. 政治色彩体现国家意志 C 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 发扬弘扬国际主义精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库”足以证明当时是对海洋资源的无限制的开发和掠夺,而毫无环保意识,而到了80年代后已变成“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足以证明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受到重视,其他三个选项均和材料的主旨是无关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讲的是1957年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治国口号的变化,从1957年的“赶英超美”,到“发展是硬道理”,再到“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口号的变化,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故答案为D项。A项,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与本题所述时间跨度不符,排除;B项,题目中未涉及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的变化过程,排除;C项,“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的说法错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同时期的继承、发展,不存在“变化”一说,排除。 12.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A. “百家争鸣”的方针 B. “百花齐放”的主张 C. “文化革命”的观点 D.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答案】A 【解析】 从题干中“笔墨官司,有比无好”的信息可知,毛泽东主张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故答案为B项。A项是文学艺术方面的主张,C、D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双百”方针是指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即文学艺术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科学研究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双百”方针允许和鼓励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的文化形态自由发展,提倡在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提倡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学术论争;同时,文学艺术和科学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作为我们各项事业,包括科学和文化事业的指导。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轮,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材料二是哪一派别?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派别认识的不足在哪里? (2)材料三中两位先生是指什么?陈独秀等先进的中国人以此为指导思想开展的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答案】(1)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不足:维新派认为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要建立对在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学习上才能发挥作用,而洋务派仅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是不够的。因此,维新派认为应该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2)民主和科学。 影响:①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思想;②弘扬了民主、科学思想;③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思想基础;④为五四运动的到来作了思想准备;⑤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和繁荣。 (3)趋势:①态度上:由被动到主动;②内容上: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③阶级上:由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再到无产阶级;④对象性质: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⑤始终伴随着救亡图存的根本任务。 【解析】 【详解】(1)派别:根据“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得出资产阶级维新派。 不足:根据“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得出维新派认为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要建立对在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学习上才能发挥作用,而洋务派仅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是不够的。 (2)根据“德、赛两先生”得出民主和科学。 影响: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可从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思想,弘扬了民主科学,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思想基础,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和繁荣等角度总结回答。 (3)趋势:综合材料,可从态度上由被动到主动,内容上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阶级上由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再到无产阶级,始终伴随着救亡图存的根本任务等方面分析总结。 14.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用我们三民主义的口号和法国革命的口号来比较……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待的。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材料二 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部分讲话的时间和名称 讲话名称 发表日期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984年6月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1985年10月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992年1月、2月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有何变化?联系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2)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成果。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三大思想理论的认识。 【答案】(1)变化:由推翻帝制,创立民国发展为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原因:辛亥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影响。 (2)内容及其成果:“一国两制”构想,推动了港澳的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3)不断创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待的”并结合所学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得出由推翻帝制,创立民国发展为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原因:结合所学新三民主义产生的背景,可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回答。 (2)内容及其成果:根据“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得出“一国两制”构想,实践成果是推动了港澳的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根据“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可只是邓小平南方谈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践成果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3)综合材料,可从不断创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等角度分析总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