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重庆市凤鸣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试题
重庆市凤鸣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 6月月考试题 考试说明:1.考试时间:90分钟;2.试题总分:100分;3.试卷页数:6页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按照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1982年湖北随州周代古墓出土了制造精美的九鼎八簋。据此可知该墓主所处的时代 A. 周统治中心在随州 B. 分封制遭破坏 C. 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D. 宗法等级森严 2.《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说明西周统治者的政治观念是 A. 重视民心向背 B. 宣扬君权神授 C. 实行等级制度 D. 依赖家族关系 3.《荀子•君道》写到:“墙之外,目不见也;理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 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B. 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C. 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 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4.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5.历史上,我国地方行政建制曾多次进行改革。观察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 从秦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6.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 选官和品德有机结合 B. 品德成为人才选拔重要标准 C. 世卿世禄制逐渐式微 D. 人才选拔由地方集中到中央 7.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 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 D. “家天下”和“公天下”共存 8.“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从以上材料可知中书和门下两省设立的最大意义是有利于 A. 正确决策 B. 限制皇权 C. 分权制衡 D. 推翻旧制 9.在宋朝,诏书的起草原则上都需经宰相所辖的中书舍人之手,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得以成为朝廷的正式政令。诏书若无宰相之副署,则不具备法律效力。材料表明 A. 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B. 宋初皇权基本被相权架空 C. 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 D. 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 10.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这说明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相比 A. 君主权力相对削弱 B. 分割相权加强君权 C.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D. 三权分立制约皇权 11.《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行省官员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且重要政务事从公议。据此可知,行省制 A. 有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色彩 B. 扩大了元朝统治疆域 C. 体现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 D. 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 12.乾隆时入阁协办批本的程晋芳曾感慨道:“旁观者谓密务重务咸由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臬,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不谓至重欤?”据此可以得出 A. 军机处并未完全取代内阁的职能 B. 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 C. 内阁处理的政务不如军机处重要 D. 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央 13.《明世宗实录》载:“先是都察院差御史巡盐,(皇帝)批答稍误,以未下阁臣票拟也。刑科给事中黄臣谏曰:‘我朝设立内阁,……凡百章奏,先行票拟。今使内阁虚代言之职,中贵肆专擅之奸,关系匪轻,渐不可长。容臣封还原本,以重命令。’疏入,即改批如制。”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阁臣票拟严重制约了皇权 B. 内阁地位较明初大为下降 C. 皇帝批答须先经内阁票拟 D.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 14.明清将司法权一分为三,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各掌其一,即三法司制度。清实行三司会审和九卿会审制度,由刑部掌审理,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监督,有时王公大臣也参与会审,凡遇大狱,判决的执行权最终归皇帝核准。材料说明,明清的三法司制度 A. 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 保证了审判结果的公平公正 C. 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D. 提高了司法机构的办事效率 15.1914年在运送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法国的运兵车上也涂有藐视对方的字句和“圣诞节回家”的口号。新招募的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管里插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这些现象 A. 反映了军国主义的泛滥 B. 体现了狂热的战争情绪 C. 说明了双方都稳操胜券 D. 表明战争进程异常顺利 16.“8月4日,德军侵入比利时;8月21日至24日,德法双方在阿登森林等地激战,法军伤亡三十万人,被迫后撤;9月8日,英军抵达马恩河附近,德军腹背受敌;9月9日,德军右纵队撤退;9月10日,在凡尔登等地作战的德军奉命停止战斗。”上述战役 A. 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B. 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 C. 为盟军在法国敦刻尔克的撤退赢得了时间 D. 使法西斯德国处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中 17.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1919年3月的一份秘密备忘录中写道:“在反对战前形势的工人中间,存在着一种不仅是不满,而且是愤怒和反抗的强烈意识。所有现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秩序都受到了欧洲各地人民的怀疑。”一战后,欧洲社会兴起的思潮是 A. 和平主义 B. 社会主义 C. 集体安全 D. 委任统治 18.下图反映了同一地点(法国的凡尔赛宫)不同时间发生的两个历史事件:一个是反映了德意志帝国的诞生,一个反映了德国战败后任人处置,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心情和场景。基于历史的角度,两幅图片所示现象反应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 巴黎和会会场 A. 大国的衰落 B. 邪恶的终结 C. 分赃的场所 D. 战争的积怨 19.二战期间,德国将侵略波兰的战役拍成故事片,取名为《火的洗礼》,并在进攻挪威时放映,以打击其斗志,而英国则将这部电影更名为《苦难的一幕》在国内放映,并将它作为礼物赠送给罗斯福和斯大林。1947年~1954年美国制作了几十部用于刻画美国“共产党分子”形象的电影,这些人往往是衣冠楚楚,实际上却阴险狡诈且冷酷无情。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 A. 东西方存在着严重文化差异 B. 电影的政治功能凸显 C. 电影的制作受意识形态影响 D. “冷战”兴起与发展 20.捷克斯洛伐克驻英公使曾说: “如果你们(英国)牺牲了我的国家而能保住世界和平,我将是第一个向你们欢呼的人;但是如果不能,那么,先生们,愿上帝拯救你们的灵魂吧”。下列国家中曾经出现过与捷克斯洛伐克同样遭遇的欧洲国家是 A. 埃塞俄比亚 B. 西班牙 C. 奥地利 D. 葡萄牙 21.在苏德战争关键时刻的一场战役中,斯大林发表讲话:“今天是我们在严重条件下来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我们暂时失去了一些区域,敌人已经进犯到门前。”随后战场形势迫使德军进攻重点转向南方。这次战役是 A. 库尔斯克战役 B. 莫斯科战役 C. 斯大林格勒战役 D. 列宁格勒战役 22.“苏联在德国的政策最初集中于获得商品和工厂作为补偿。西方盟国很快阻止了苏联对它们占领区的插手,并转向一些重建的努力,以便打一张有分寸的‘德国牌’来对抗苏联在东方逐渐增强的力量。”这段话反映了二战后初期 A. 苏联坚决抵制马歇尔计划 B. 北约与华约的严重对峙 C. 盟国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D. 德国是冷战的焦点所在 23.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施行“缓和”战略,成功组织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解决了欧洲边界问题和柏林危机问题。美国受困于越南战争,提出了“和平演变”的战略。这表明 A.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流 B. “冷战”的方式有了新内容 C. 苏联试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D. 苏攻美守的争霸局面逐渐形成 24.1950年上半年,日本松下电器的产品销售额为9.8亿日元,到下半年则大幅度增至17.2亿日元,几乎是原来的两倍。松下公司成倍盈利的主要原因是: A. 中日两国建交 B. 朝鲜战争爆发 C. 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D. 冷战正式开始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5题20分,26题12分,27题20分,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南宋董煟在《救荒活民书》将中国古代各级官僚在灾时应付诸行动进行了系统总结:“人主救荒所当行:一曰恐惧修省;二曰减膳撤乐;三曰降诏求直言;四曰遣使发廪;五曰省奏章而从谏诤;六曰散积藏以厚黎元。宰执救荒所当行:一曰以燮调为己责;二曰以饥溺为己任;三曰启人主警畏之心;四曰虑社稷颠危之渐;五曰陈缓征固本之言;六曰建散财发粟之策;七曰择监司以察守令;八曰开言路以通下情。”董煟的总结中,除却“遣使发廪”“散积藏以厚黎元”“以饥溺为己任”“建散财发粟之策”等论点之外,多为寻求政治稳定之道。 ——摘自李军、马国英《中国古代政府的政治救灾制度》 材料二 16世纪90年代发生的饥荒有力地推动了1601年英国《济贫法》颁 布,根据该法规定,当局授权治安法官以教区为单位管理济贫事宜,征收济贫税及核发济贫费。由此产生了济贫税、贫民院和乡村教区安置贫民等重要举措,一直到产业革命时才大体瓦解。1834年,英国议会基于当时各方面的情况又通过《新济贫法》。该法规定为: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习艺所中从事苦役的贫民。在管理上,中央设置了三人委员会,在地方各教区联合组成济贫委员会,具体管理济贫事宜。1942年,建立一种崭新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变英国为福利国家,使社会保险和福利体系覆盖全体公民。 ——摘自杨凌《中西方历史灾荒成因比较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灾荒救助的基本措施和目的。(8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西方灾荒救助的不同特点。(1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面是中国古代公文文种演变概况表 时期 文书概况 西周 周王通过诰、誓、命、训、令等文书来管理国家,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粗略 秦汉 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有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从下行文种来看,秦代的诏敕文书主要有“制”和“诏”,分别是皇帝颁布重大命令和一般命令时使用的文种。到了汉代,诏敕文书的文种有所增加 唐朝 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主要的变化在君臣专用文种。其中皇帝专用的文种除原有的制、诏、令、册外,新增和变动的主要有批答和敕,需要指出的是,在“王言之制”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堂贴”,是开元后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独立指挥百司的公文文种,“堂贴”不必奏请皇帝批准,由三省宰相直接裁决,集体签署,其公文效力相当于国家最高政令 明清 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十种,新增了谕旨,又称圣谕(上谕),有宣谕、口谕、手谕,其中手谕如需保密,可以不抄发,而到清代,这种保密谕旨逐渐制度化。在臣子上奏的文种中,有一特殊的公文“密疏”,可直达御前 ——摘编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等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 史论结合)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二战时的国际援助大多是在盟国相互间进行的。战争结束后,1947年美国通过了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法案,并提出“马歇尔计划”。次年,马歇尔计划受援国成立欧洲经济合作組织以管理和利用该计划资金。1950年,美国对亚洲和西欧的军事援助分别达到159.2和918.1百万美元左右。同年,英联邦外长会议通过了援助南亚,东南亚国家以“防止共产主义”的计划,与此同时,苏联也向中国和东欧国家提供援助,并与东欧国家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50年,中国开始向朝鲜、越南,蒙古等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其中大多为无偿援助。 ——摘自丁韶彬《国际援助制度与发展治理》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援助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983年 提出“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 原则,把对非洲国家的援助与贸易、投资相结合。 1984年 首次提出“智力援助”,帮助非洲国家培养、培训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 1995年 决定对外援助主要采取优惠贷款、合资合作和无偿援助三种方式。鼓励中国企业与受援国合资、合作经营。 2004年 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后,除提供物资和现汇援助,还派遣医疗队、救援队。 2005年 “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南部,中国向美方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2008年 为促进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宣布在农业、教育、医疗卫生、免债零关税待遇等领域采取广泛的对外援助。 ——摘自杨枝煌、杨南龙《中国特色对外援助70年的基本图景及其优化建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初期国际援助的特点,并简析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时期“中国特色对外援助”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重大意义。(12分) 参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 1-5:BACBB 6-10:DDACA 11-15:CACCB 16-20:BBDBB 21-24:BDBB 第II卷(非选择题) 25.(20分) (1)措施:君主应敬天保民;戒奢节俭;广开言论;生产自救;货币赈济;储粮备荒;豁免或缓征租税以减轻灾民负担;地方赈济;兴修水利。(6分 至少三点,一点2分) 目的:救灾为救政,寻求政治稳定之道,巩固封建统治。(2分) (2)中国:灾荒救助制度形成较早;宏观调控与具体救济相结合;灾荒救助形式多样化;主要通过政府进行;临时救助较多;覆盖范围较小。(6分) 西方:多以设立救灾法案的形式规范救灾行为;救灾措施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设立专门的机构赈灾;从灾荒救助逐渐发展到关注全体人民的福利。 (6分) 26.(12分) 论题:古代公文文种的演变适应了君主专制加强的趋势。 阐述:(1)西周时期采用不同类别的文书,确立君主对国家的有效管理。 (2) 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的君臣、中央与地方的概念才逐渐强化,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公文才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出现君臣专用文种,树立皇帝权威。利用下行文种,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 唐代“堂贴”出现,以及集体签署的原则。表明三省六部制下宰相的权力受到制衡,进而加强君主专制。 (4) 明清时期,皇帝的谕旨和大臣上疏的保密化,则体现了明清君主专制继续强化的事实。 综上所述,古代公文文种演变呈现出种类增多,体系完整、保密性强等特点,突出不断适应君主专制的发展趋势。 27.(20分) (1)特点:由美苏等大国主导;采用经济、军事援助等方式:带有浓厚的冷战色彩(意识形态色彩);具有结盟对抗性质。(4分) 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在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方面形成尖锐对立;美苏力量相对均势,竭力采取除直接交战以外的一切对抗方式。(4分) (2)表现:援助对象广泛,以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援助方式多样,包括优惠贷款、合资合作、人才培训、紧急灾害援助等;援助领域扩大,涵盖经济贸易、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援助目标注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对外援助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框架下进行等。(8分) 意义:推动了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展现了大国担当。(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