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盐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
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二年级阶段性考试 生物试题(2019.10) 一、单项选择题: 1.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必须与血浆基本相同,其原因是( ) A. 使体内增加水分 B. 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C. 使体内增加无机盐 D. 使体内营养物质保持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使体内水分增加不是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的原因,A错误;B、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以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态,B正确;C、使体内无机盐增加不是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的原因,C错误;D、使体内营养物质保持稳定不是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的原因,D错误。故选:B。 2.图中能正确表示内环境组成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血浆与组织液之间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透过毛细淋巴管壁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 【详解】A、血浆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血浆,同时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A正确; B、该选项中少了组织液指向血浆的箭头,B错误; C、该选项中的图少了组织液指向血浆的箭头,多了由淋巴指向组织液的箭头,C错误; D、该选项的图中多了由淋巴指向组织夜的箭头,D错误。 故选A。 【点睛】理解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 寒冷时出现寒颤 B. 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 剧烈运动时,汗液排出量增加 D. 剧烈运动时,血浆pH值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有一定限度,当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会遭到破坏引起疾病,例如:发烧、严重腹泻、严重的高原反应等。 【详解】A、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颤栗,增加产热,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A错误; B、有的人从平原到高原,由于缺氧导致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害,通透性增强,使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进入肺泡,形成肺水肿,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B正确; C、剧烈运动时,汗液排出量增加,增加散热,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C错误; D、剧烈运动时会产生乳酸等物质,但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错误。 故选B。 【点睛】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生理意义等知识,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判断各选便可。 4.某人因交通事故导致失语症,患者能用词语表达意思、听懂别人谈话,但不能看懂文字,他很有可能是大脑皮层的哪个言语区受伤? A. H区 B. V区 C. S区 D. R区 【答案】B 【解析】 【分析】 简称 中枢名称 受损后的病症 受损后的症状 S区 运动性语言中枢 运动性失语症 能看、能写、能听、不会讲话 H区 听觉性语言中枢 听觉性失语症 能看、能写、能说、听不懂讲话 W区 书写性语言中枢 失写症 能看、能听、能说、不会写 V区 视觉性语言中枢 失读症 能听、能写、能说、看不懂文字 【详解】该患者能用词语表达意思、听懂别人谈话,但不能看懂文字,说明视觉性语言中枢受伤,即V区受伤。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大脑皮质主要功能中枢的位置及其损伤后可能出现的症状。 5.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B. 反射与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C.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D. 只要效应器有反应就发生了反射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人或动物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2、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3、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详解】A、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但并非反射弧完整就出现反射活动,还需要适宜的刺激,A错误; B、反射是动物体或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答,而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因此二者的性质不相同,B错误。 CD、反射活动的进行需要依赖完整的反射弧才能进行,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因此并非只要效应器有反应就发生了反射活动,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6. 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A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可以是胞体膜或树突膜,AB正确; 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不可能由突触后膜释放作用于前膜,,C错误; D、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 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在神经纤维上兴奋能双向传递, 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7.某饲养员长期给海狮喂食,海狮听到该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分泌唾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这一过程需要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共同参与 B. 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仅是唾液腺 C. 食物引起味觉和脚步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反射 D. 这一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2、使海狮建立“脚步声——唾液分泌”的过程是该饲养员每次给海狮喂食,海狮先听到其脚步声,如此重复多次。过一段时间,只要一听到该饲养员的脚步声,即使不喂食,海狮也会分泌唾液,这样就建立了“脚步声——唾液分泌”条件反射。 【详解】A、某饲养员长期给海狮喂食,海狮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分泌唾液,这属于条件反射,需要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共同参与,A正确; B、海狮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分泌唾液是一种反射活动,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唾液腺,B错误; C、食物引起味觉到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已经完成,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不属于反射,C错误; D、由分析可知,这一反射属于条件反射,D错误。 故选A。 【点睛】1、明确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在于是否是由具体食物直接刺激引起的反应,若是则为非条件反射,反之则不是。 2、判断一个活动是否是反射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①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②刺激强度达到阀值;③要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刺激作出规律性应答。 8.激素之间作用相同,使作用效果加强称为协同作用。下列是某同学对人体内具有协同作用关系的激素所作的归纳,其中有误的是( ) A. ① B. ②③ C. ③④ D. 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胰岛素能促进肝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等组织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还抑制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肾上腺素可促进机体代谢,增加产热;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升高血糖。 【详解】①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不能促进生长发育,①错误; ②甲状腺激素既能促进生长发育,又能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②正确; ③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和增加产热的作用,③正确; ④胰高血糖素上有升高血糖的作用,④正确;故错误的只有①,A正确。 9.如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电流表①、②的电极均放置在神经纤维表面。a、b为电流表接线的中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刺激b点,电流表②偏转,电流表①不偏转 B. 刺激a点,电流表②偏转,电流表①不偏转 C. b点兴奋时,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D. 刺激a点,b点和c点所处的神经元同时兴奋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双向传导。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进行单向传递。 【详解】A、由于b为电流表接线的中点,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双向传导,刺激b点,兴奋同时传到电流表②的两极,无电位差,故电流表②不偏转。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神经冲动无法传导至a点所处的神经元,故电流表①不偏转,A错误; B、由于a为电流表接线的中点,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双向传导,刺激a点,兴奋同时传到电流表①的两极,无电位差,故电流表①不偏转。刺激a点,兴奋从a点传导至b点所处的神经元,兴奋先传导至电流表②左电极,后到右电极,故电流表②发生两次偏转,B正确; C、b点兴奋时,兴奋传导方向和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C错误; D、刺激a点,兴奋传导方向为a→b→c,因此b点所处的神经元先兴奋,c点所处的神经元后兴奋,D错误。 故选B。 【点睛】明确兴奋在同一神经元内部双向传导,在不同神经元之间只能通过突触单向传递,进而判断兴奋的传导方向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选体重相近、发育正常的四只雄性小狗,甲狗不做任何处理,乙、丙、丁分别做不同手术处理。几个月后,测得四只狗血液中的三种激素的含量(μg/mL)如下表: 据表分析:乙、丙、丁三只小狗分别被切除的内分泌腺依次是 A. 甲状腺、垂体、睾丸 B. 甲状腺、睾丸、垂体 C. 垂体、甲状腺、睾丸 D. 睾丸、甲状腺、垂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内分泌腺 合成的激素 激素的生理作用 下丘脑 促……激素释放激素 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激素 抗利尿激素 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分的重吸收 垂体 促……激素 作用于具体的内分泌腺……。促进相应的内分泌腺……合成并分泌相应激素;促进相应内分泌腺……的生长发育 生长激素 作用遍布全身。促进生长发育 胰岛 胰岛素(胰岛B细胞) 主要作用于肝脏、脂肪组织和骨骼肌等。降低血糖 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 主要作用于肝细胞等。升高血糖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包括T3和T4) 作用于大多数细胞。促进新城代谢增加产热;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肾上腺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作用于平滑肌、血管、心肌。主要参与应激反应 胸腺 胸腺激素 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 睾丸 雄激素(睾酮等) 促进男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子生成;激发和维持男性的第二性征 卵巢 雌激素(雌二醇等)等 促进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卵子的发育;激发和维持女性的第二性征; 【详解】由表可知,乙缺少甲状腺激素,说明乙小狗被切除的内分泌腺是甲状腺;丙缺少生长激素,说明丙小狗被切除的内分泌腺是垂体;丁缺少雄激素,说明丁小狗被切除的内分泌腺是睾丸。 故选A。 【点睛】熟记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乘坐过山车朝下疾驰时,不少游客会呼吸加快并感到心怦怦直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游客在短时间内的上述反应只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B. 此现象与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有关 C. 控制呼吸和心跳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D. 过程中游客体内的糖原合成速度会加快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详解】游客在短时间内出现的呼吸加快,心跳加速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A项错误;此现象与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有关,肾上腺素能促进心跳加快,促进细胞代谢等功能,B项正确;控制呼吸和心跳的中枢位于下丘脑,C项错误;由于肾上腺激素的作用,游客体内的细胞代谢旺盛,葡萄糖消耗较大,糖原分解速度会加快,D项错误。 【点睛】人体进行一些复杂的生命活动时,总是需要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共同参与。 12.少数人对青霉素等一些抗生素过敏,严重时会导致休克。青霉素进入机体后,它的降解产物中的青霉烯酸能与体内的组织蛋白结合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是机体的免疫功能过强所致 B. 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 发生过敏反应的病人一定不是第一次使用青霉素 D. 青霉素过敏患者的免疫细胞都能直接识别青霉素 【答案】D 【解析】 过敏反应是机体的免疫功能过强所致,A项正确;过敏反应是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导致的,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B项正确;第二次接触同种过敏原时,才会发生过敏反应,C项正确;浆细胞通过产生抗体作用于抗原,不能直接识别青霉素,D项错误。 【点睛】巧记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 13.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骨髓、胸腺、脾脏、扁桃体、淋巴结都是免疫器官 B. T细胞、B细胞、吞噬细胞都是淋巴细胞 C. 淋巴因子、抗体、溶菌酶都是免疫活性物质 D.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免疫系统的组成: 【详解】A、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器官有骨髓、胸腺、脾脏、扁桃体、淋巴结等,A正确; B、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等,不包括吞噬细胞,B错误; C、溶菌酶、淋巴因子和抗体都是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 D、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D正确。 故选B。 【点睛】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便可准确判断各个选项。 14.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皮肤、黏膜是保护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B.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核酸 C. 溶菌酶杀伤细菌属于特异性免疫过程 D. 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免疫系统具有对外界病原体防卫功能: 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皮肤和消化、呼吸、生殖等管道的粘膜)和化学屏障(皮肤中的油脂腺分泌的油脂)。 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血浆蛋白对病原体的破坏作用。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A、皮肤、黏膜是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A错误; B、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B错误; C、溶菌酶杀伤细菌是保护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C错误; D、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D正确。 故选D。 【点睛】识记免疫系统的功能及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以下关于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 A. HIV的遗传物质是RNA B. AIDS是一种先天性的免疫缺陷症 C. 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 D.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答案】B 【解析】 【分析】 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是RNA病毒,可通过逆转录将其遗传信息插入到染色体DNA中,主要侵染人体T细胞 ,导致特异性免疫受到影响。 【详解】A、HIV的遗传物质是RNA,A正确; B、AIDS是一种获得性的免疫缺陷症,B错误; C、HIV最初侵入人体时,还未来得及破坏免疫系统,正常的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C正确; D、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D正确。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及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16.春天大多数鸟类进入繁殖季节,繁殖活动受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性激素能只能运输给它的靶器官靶细胞,从而发挥作用 B. 下丘脑中有一些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 C. 垂体分泌的与鸟类繁殖活动有关的激素是促性腺激素 D. 性腺分泌的与鸟类繁殖活动有关的激素对下丘脑分泌的相关激素具有负反馈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对题图分析可知, 长日照刺激鸟类的神经系统,下丘脑开始分泌较多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性腺就开始发育并分泌较多的性激素,鸟类就进入繁殖期了。 【详解】A、性激素由性腺分泌后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遍全身,并不是只能运输给它的靶器官靶细胞,A错误; B、由题图可知,下丘脑参与体温的调节,且能分泌激素,说明下丘脑中有一些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B正确; C、垂体分泌的与鸟类繁殖活动有关的激素是促性腺激素,C正确; D、当性激素分泌过多时,又反过来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抑制其分泌活动,从而维持性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因此性激素对下丘脑分泌的相关激素具有负反馈作用,D正确。 故选A。 【点睛】从题图获取相关信息,结合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等知识进行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 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 体温升高 B. 酶促反应速度加快 C. 渗透压下降 D. 细胞代谢紊乱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详解】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果稳态遭到破坏,细胞代谢会紊乱,故D正确。体温有可能升高或下降,故A错误。酶失去了最佳作用调节酶促反应速率下降,故B错误。渗透压有可能上升或下降,故C错误。 18.如图表示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甲的含义是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舒张等 B. 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 C. 会在下丘脑中产生寒冷的感觉 D. 人体在低温环境中产热和散热比在高温环境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不同环境下,体温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 【详解】A、毛细血管舒张会增加散热,A错误; B、感受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在皮肤,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B错误; C、寒冷环境中,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兴奋,将兴奋传递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一方面通过传出神经传递至效应器,使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另一方面会将兴奋传递至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产生冷觉,C错误; D、人体中,产热量=散热量才能使体温保持恒定。在低温环境中的散热量比在高温环境中的多,为了维持着体温的相对恒定,在低温环境中的产热量也是比在高温环境中的多,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温调节的过程,明确寒冷条件下主要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但是产热量与散热量是相等的。 19.2004年春季,东南亚及其他国家爆发了大规模的禽流感,与前两年欧洲地区的疯牛病和口蹄疫一样,引起世界性的肉类食品进出口贸易恐慌。下列关于禽流感的免疫学的看法,错误的是 A. 抗体只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而不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 B. 体液免疫对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的散播起抵制作用 C. 人体可通过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产生抗体抵抗病原体 D. 效应T细胞能激活靶细胞中的溶酶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的大致过程: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详解】A、抗体在内环境中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故只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而不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A正确; B、血液循环中,抗体可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从而阻止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散播,B正确; C、人体可通过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抵抗病原体,效应T细胞不产生抗体,C错误; D、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中的溶酶体,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D正确。 故选C。 【点睛】掌握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0.下列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糖可来源于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 B.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会抑制胰岛素分泌 C. 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只有神经系统的参与 D.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是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抑制肝糖原的分解以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 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可以升高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为葡萄糖以及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 【详解】A、肝糖原在肝脏可以分解成葡萄糖,而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必须先分解产生乳酸,经血液循环到肝脏,再在肝脏内转变为肝糖原或合成为葡萄糖,A错误; B、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会促进胰岛素分泌,B错误; C、人体血糖平衡的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同时又受神经调节,C错误; D、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其能促进血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并在这些细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转变成脂肪等,D正确。 故选D。 【点睛】掌握血糖平衡调节的具体过程,尤其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图所示遗传系谱中有甲(基因为D、d)、乙(基因为E、e)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为红绿色盲症。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甲病为色盲症,乙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 Ⅱ7和Ⅱ8生一两病兼发的男孩的概率为1/9 C. Ⅱ6的基因型为DdXEXe D. 若Ⅲ11和Ⅲ12婚配,则生出病孩的概率高达100%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Ⅱ5、Ⅱ6正常,而他们的女儿Ⅲ10患甲病,可推测出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又因为两种病中有一种为红绿色盲,而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所以乙病为红绿色盲。 【详解】A、由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色盲症,A错误; B、由于Ⅲ13两病兼患,所以可知Ⅱ7和Ⅱ8的基因型分别为DdXeY、DdXEXe,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1/4,患乙病男孩或患乙病女孩的概率均为1/4,Ⅱ7和Ⅱ8 生一两病兼发的男孩的概率1/4×1/4=1/16,B错误; C、只考虑甲病,Ⅲ10患甲病,基因型为dd,故Ⅱ5和Ⅱ6基因型为Dd。只考虑乙病,因为Ⅰ1患乙病,而Ⅱ5和Ⅱ6均不患乙病,故Ⅱ5基因型为XEY,Ⅱ6基因型为XEXe。因此,Ⅱ5基因型为DdXEY,Ⅱ6基因型为DdXEXe,C 正确; D、由于Ⅱ5基因型为DdXEY,Ⅱ6基因型为DdXEXe,因此Ⅲ11基因型为2/3DdXEY、1/3DDXEY。由于Ⅱ7和Ⅱ8的基因型分别为DdXeY、DdXEXe,因此Ⅲ12基因型为2/3DdXEXe、1/3DDXEXe。Ⅲ11和Ⅲ12婚配,他们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2/3×2/3×1/4=1/9,患乙病的概率为1/4,则生出病孩的概率为1-(1-1/9)×(1-1/4)=1/3,D 错误。 故选AB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准确判断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的个体的基因型,再运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 22.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范围比较广泛 B. 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局限 C.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且一般以神经调节为主 【答案】CD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详解】A、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局限,A错误; B、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B错误; 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C正确;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且以神经调节为主,D正确。 故选CD。 【点睛】掌握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HIV侵入人体后,主要破坏T细胞,最终使人体免疫功能几乎丧失 B. 当结核杆菌再次入侵人体时,记忆细胞可识别结核杆菌并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C. 注射“甲流”疫苗是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手段 D. B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答案】AD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的大致过程: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细胞免疫的大致过程: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详解】A、HIV侵入人体后,主要破坏T细胞,最终使人体免疫功能几乎丧失,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而患病死亡,A正确; B、当结核杆菌再次入侵人体时,记忆细胞可识别结核杆菌并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快速产生抗体,B错误; C、注射疫苗是免疫预防的一种措施,注射“甲流”疫苗是预防甲型流感的有效手段,并不是治疗H1N1禽流感的有效手段,C错误; D、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浆细胞无法特异性识别抗原,D正确。 故选AD。 【点睛】掌握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明确艾滋病的发病机理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4.某人在一次意外中损伤到下丘脑,这样可能会导致他的 A. 内分泌腺的活动受到影响 B. 身体平衡能力受到影响 C. 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 D. 言语活动功能障碍 【答案】AC 【解析】 【分析】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相关激素,也能传导神经冲动。下丘脑是体温调节、血糖平衡调节和水平衡调节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有关。 【详解】A、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可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激素,因此下丘脑受到损伤,内分泌腺的活动受到影响,A正确; B、小脑是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因此下丘脑受到损伤,身体平衡能力不会受到影响,B错误; C、下丘脑是水盐调节的中枢,故下丘脑受到损伤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C正确; D、言语区位于大脑皮层,故下丘脑受到损伤,言语活动功能不受影响,D错误。 故选A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与识记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几种作用,明确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2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病毒侵入机体后可以被T细胞所分泌的淋巴因子杀死 B. 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可以帮助维持pH值的稳定 C. 内环境是人体细胞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D. 血浆蛋白、尿素、脂肪、氨基酸都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成分: 1、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等。 2、细胞合成分泌的物质:抗体、神经递质、激素等。 3、细胞代谢的产物:尿素、二氧化碳等。 非内环境成分: 1、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膜上的载体等。 2、存在于与人体外界环境相通的腔中的物质,如呼吸道、消化道中的物质等。 【详解】A、在体液免疫中,淋巴因子的作用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会释放出淋巴因子,它可以增强效应T细胞的杀伤力,A错误。 B、内环境中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缓冲物质,可以帮助维持pH值的稳定,B正确; C、内环境是体内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正确; D、血浆蛋白、尿素、脂肪、氨基酸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都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D正确。 故选BCD。 【点睛】注意:存在于细胞内和与人体外界环境相通的腔中的物质均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唾液淀粉酶等。 三、非选择题: 26.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某生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图象,请据图回答: (1)图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图2甲细胞中有___对同源染色体。丙细胞所处的细胞分裂时期是____,细胞乙的名称是_____。 (3)图2中位于图1的DE段的细胞是________。 (4)据图乙分析该生物体细胞中有______条染色体,体细胞中染色单体数目最多时有_______条。 【答案】 (1). DNA复制(或染色体复制) (2). 4 (3). 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中期 (4). 初级卵母细胞 (5). 甲 (6). 4 (7). 8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AB段表示DNA复制;BC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表示着丝粒分裂;DE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图2: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面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1)图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在分裂间期,DNA进行复制。 (2)对图2分析可知,甲细胞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面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又因为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细胞乙的名称是初级卵母细胞。 (3)对图1分析可知,经过CD段(着丝粒分裂)后恢复为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故DE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因此,图2中位于图1的DE段的细胞是甲细胞。 (4)由分析可知,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其所含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故该生物体细胞所含染色体数目为4条,染色单体数目最多时有8条。 【点睛】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的知识准确答题。 27.下图表示人体内环境的局部示意图,图中①④⑥代表液体成分,②③⑤代表结构,AB箭头代表血流方向。 (1)⑤处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填数字)。图中液体中含量最多的是_____(填数字)。 (2)若图为肌肉组织,则一次性进食较多的糖之后,A、B端葡萄糖浓度为A_____B(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二氧化碳浓度为A_____B(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一般情况下,④中渗透压主要与______的含量有关,④与⑥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________。 (4)人体血浆的pH值稳定在_______。 (5)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 【答案】 (1). ④⑥ (2). ⑦ (3). 大于 (4). 小于 (5). 蛋白质和无机盐 (6). ④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7). 7.35-7.45 (8). 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淋巴,②表示毛细淋巴管,③红细胞,④表示血浆,⑤表示毛细血管,⑥表示组织液,⑦表示细胞内液。 【详解】(1)⑤表示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内部为血浆,外面为组织液,故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④血浆和⑥组织液。图中液体中含量最多的是⑦细胞内液。 (2)若图为肌肉组织,则一次性进食较多的糖之后,血液中葡萄糖增多,经过肌肉组织中,进入肌肉组织细胞,并在这些细胞中氧化分解,并释放二氧化碳,所以葡萄糖浓度为A大于B,二氧化碳浓度为A小于B。 (3)一般情况下,④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④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血浆蛋白质,而⑥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少。 (4)人体血浆pH通常在7.35~7.45之间,原因是:①H2CO3/NaHCO3、Na2HPO4/NaH2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5)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点睛】识记内环境组成成分,准确判断题图中各序号表示的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8.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你帮助别人提起重物时,看似举手之劳,实际上发生了复杂的神经调节。其基本过程:肌肉被重物牵拉引起肌梭兴奋,通过α神经纤维和γ神经纤维导致梭外、梭内肌纤维收缩。α神经元兴奋使梭外肌纤维收缩以对抗牵张,γ神经元兴奋引起梭内肌纤维收缩以维持肌梭兴奋的传入,保证牵张反射的强度,从而提起重物。下图是表示该反射通路的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图中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均为兴奋性递质) (1)ɑ神经元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两侧的点位变化表现为_______,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______内流所导致的。 (2)ɑ神经元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______(单向、双向)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 (3)从反射弧结构组成的角度分析,肌梭是___________,A神经元属于_________。γ神经元兴奋,最终会使骨骼肌收缩的力量_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4)若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或其他细胞相接触的部位,都可称为突触,上图中所示部分共有_______个突触。 【答案】 (1). 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2). Na+ (3). 单向 (4).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5). 感受器、效应器 (6). 传入神经 (7). 增强 (8). 7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过程:静息状态时,由于细胞膜内外特异的离子分布特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存在电势差而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又刺激临近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如此进行下去,将兴奋向前传导,后又恢复静息电位。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由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之后引起的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详解】(1)静息状态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因此,ɑ神经元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两侧的点位变化表现为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2)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ɑ神经元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3)由“肌肉被重物牵拉引起肌梭兴奋,通过α神经纤维和γ神经纤维导致梭外、梭内肌纤维收缩”可知,肌梭既能感受兴奋,也能传递兴奋。从反射弧结构组成的角度分析,肌梭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据图可知,A神经元上有神经节,因此,A神经元属于传入神经元。由于γ神经元兴奋引起梭内肌纤维收缩,从而提起重物,且图中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均为兴奋性递质,因此,γ神经元兴奋,最终会使骨骼肌收缩的力量增强。 (4)据图分析可知,若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或其他细胞相接触的部位,都可称为突触,上图中所示部分共有7个突触。 【点睛】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结合题干中相关信息进行作答便可。 29.下图是体育运动对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与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BDNF)关系图解(部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_______,该结构能与其他神经元的_______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2)突触小泡中的b物质是______,它通过_______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3)图中AMPA所在的膜上发生的信号转变是_________。 (4)若某大鼠自身产生了针对BDNF的抗体,导致患病,该病属于________病,该病鼠突触间隙内b物质的含量变化是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5)图中c是突触蛋白,它在大脑海马区的密度和分布可间接反映突触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有实验表明,水迷宫训练后大鼠海马区突触蛋白表达明显增强,而大鼠学习记忆受损后突触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由此推测,长期记忆可能与_______的建立有关。 【答案】 (1). 突触小体 (2). 胞体或树突 (3). 神经递质 (4). 胞吐(外排) (5). 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6). 自身免疫病 (7). 减少 (8). (新)突触 【解析】 【分析】 1、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详解】(1)神经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突触小体,该结构能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和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2)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突触小泡中的b物质是神经递质,该物质通过胞吐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3)b物质与AMPA结合后,可提高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Na+内流,膜内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因此,AMPA所在的膜上发生的信号转变是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4)据图可知,BDNF具有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若某大鼠自身产生了针对BDNF的抗体,BDNF的抗体和BDNF结合,进而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将导致突触间隙内b的数量减少,属于自身免疫病。 (5)根据突触蛋白c能在海马区的密度和分布可间接反映突触的数量和分布情况,说明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密切关系。 【点睛】掌握突触的结构及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和特点,再结合题意作答便可。 30.下图是人体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据图回答: (1)人体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稳定在_____g/L。 (2)图中的激素B是______,细胞A是______细胞,其膜上葡萄糖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 (3)若图中靶细胞是肝细胞,则激素B与其膜上的受体结合后,靶细胞中肝糖原的分解速度将会_______(填“加快”或“减慢”)。 (4)GLUT4是位于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它能够帮助细胞从外界环境中转运葡萄糖进入细胞内。根据下图胰岛素作用机理的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①当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的蛋白M结合之后,促进含GLUT4囊泡和_______的融合,从而导致细胞膜上GLUT4的数量增加,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该过程利用了膜结构具有________的结构特点。 ②结合图分析,下列因素中可能会引发糖尿病的有______(填下列字母)。 A.体内产生蛋白M 抗体 B.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 C.胰高血糖素与其受体结合发生障碍 【答案】 (1). 0.8-1.2 (2). 胰高血糖素 (3). 胰岛A (4). 糖蛋白 (5). 加快 (6). 细胞膜 (7). 流动性 (8). A、B 【解析】 【分析】 对题图分析可知:图中细胞A表示胰岛A细胞,从图中可以看出血糖降低后既可以通过神经调节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也可以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人体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稳定在0.8~1.2g/L。 (2)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血管壁的血糖浓度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经过调节,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血糖浓度上升。因此,图中的激素B是胰高血糖素,细胞A是胰岛A细胞。胰岛A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能够识别葡萄糖,其化学本质为糖蛋白。 (3)若图中靶细胞是肝细胞,则胰高血糖素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故肝糖原的分解速度加快。 (4)①由题图可知,当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的蛋白M结合之后,促进含GLUT4囊泡和细胞膜的融合,从而导致细胞膜上GLUT4的数量增加,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囊泡和细胞膜的融合过程利用了膜具有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②结合图分析, 若体内产生蛋白M抗体或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都会影响胰岛素与蛋白M的结合,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引发糖尿病。若胰高血糖素与其受体结合发生障碍,不能升高血糖,不会引发糖尿病。故选AB。 【点睛】掌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稳态的调节机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1.网球比赛中,运动员的精准判断、快速奔跑等都需要消耗能量,产生代谢废物。下面是比赛中运动员部分生理活动调节示意图,①~③表示相关过程,X~Z表示相关激素。分析回答: (1)看到对方发球时,运动员精力集中,下丘脑中的神经细胞接受大脑皮层传来的神经冲动,分泌______激素(中文名称),最后促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糖类代谢增强。由此可见,该过程为______调节。 (2)据图可知激素Z的名称是______,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大量出汗,激素Z的分泌量______(填“增加”或“减少”),从而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激素Z的靶器官是______。 (3)比赛结束初期,运动员的呼吸、心跳等并没有立即恢复正常水平,原因是体液调节具有_______的特点。 (4)运动员从比赛场地进入温度较低的休息室时,其体内激素Y的分泌量会______(填“增加”或“减少”),激素X的分泌量会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 神经-体液 (3). 抗利尿激素 (4). 增加 (5). 肾小管和集合管 (6). 作用持久 (7). 增加 (8). 增加 【解析】 【分析】 1、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所以X是促甲状腺激素,Y是甲状腺激素。①②表示抑制作用,③表示促进作用。 【详解】(1)看到对方发球时,运动员精力集中,下丘脑中的神经细胞接受大脑皮层传来的神经冲动,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最后促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糖类代谢增强。该过程即有大脑皮层参与,也有激素参与,由此可见,该过程为神经-体液调节。 (2)据图分析可知,激素Z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作用于肾脏,故Z是抗利尿激素。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从而维持体内水平衡。 (3)由于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持久,所以比赛结束初期,运动员的呼吸、心跳等并没有立即恢复正常水平。 (4)运动员从比赛场地进入温度较低的休息室时,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的X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的Y甲状腺激素也增加。 【点睛】掌握体温和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准确判断①~③表示的生理过程和X~Z表示的激素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2.非洲猪瘟(ASF)1909年在肯尼亚首次被报道,2007年开始在全球多个国家扩散流行,2018年8月以来,我国多地也出现非洲猪瘟疫情,因为非洲猪瘟病毒(ASFV)免疫逃逸机制复杂多样,目前尚没有有效 疫苗。下图为猪体内几种免疫细胞参与机体免疫的机制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某种化合物,④⑤⑥⑦⑧⑨⑩代表某种细胞,其中⑩树突状抗原呈递细胞能够吞噬病原体。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细胞④的名称是__________,该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在_________中分化而来。 (2)ASFV的靶细胞是猪的巨噬细胞(一种吞噬细胞),该靶细胞与图中细胞___________(填写数字)具有相似的生理功能。 (3)ASFV在初次入侵猪体内时,猪体内的细胞______(填数字)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4)ASF的致死率可达100%,这是因为ASFV能够将猪体内大量的巨噬细胞破坏从而使得猪的___________免疫受到破坏。 (5)据最新报道,ASFV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已经在一定的范围内推广。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该疫苗属于____________。 (6)TNF-a由巨噬细胞产生,可诱导多种调节免疫细胞作用和介导炎性反应的分子产生。A238L蛋白是ASFV重要的宿主免疫调节蛋白。通过A238L蛋白抑制猪巨噬细胞TNF-a的表达,是ASFV免疫逃逸的有效机制。配制培养液培养ASFV,再从培养液中提取ASFV的A238L蛋白进行研究,此方法_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T细胞 (2). 胸腺 (3). ⑩ (4). ⑤ (5).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 (6). 抗原 (7). 不可行 (8). 病毒要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和繁殖,不能用培养液直接培养ASFV 【解析】 【分析】 结合题干和题图分析可知,①表示抗原,②表示抗体,③表示受体,④表示T细胞,⑤表示B细胞,⑥表示浆细胞,⑦表示记忆B细胞,⑧表示效应T细胞,⑨表示记忆T细胞。 【详解】(1)树突状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和处理病原体,并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细胞④,故细胞④为T细胞。T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而来。 (2)图中的⑩树突状抗原呈递细胞有处理和呈递抗原的作用,故与吞噬细胞具有相似的生理功能。 (3)ASFV在初次入侵猪体内时,ASFV经过⑩树突状抗原呈递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ASFV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⑤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4)ASF的致死率可达100%,这是因为ASFV能够将猪体内大量的巨噬细胞破坏,导致巨噬细胞处理和呈递抗原受阻,使T细胞无法产生淋巴因子,从而使得猪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受到破坏。 (5)疫苗注入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属于抗原。 (6)由于病毒要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和繁殖,不能用培养液直接培养ASFV,因此配制培养液培养ASFV,再从培养液中提取ASFV的A238L蛋白进行研究的方法不可行。 【点睛】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或物质的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