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学案
考点4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角度1__思想内容类 明常识 掌握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情感,提高鉴赏思想情感的能力。 1.忧国伤时 具体内容 举 例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宫》 反映国家离乱、山河沦丧 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 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楼》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 2.建功报国 具体内容 举 例 建功立业的渴望 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具体内容 举 例 羁旅愁思 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边关思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 4.生活杂感 具体内容 举 例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 昔盛今衰的感慨 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李商隐《贾生》 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品格气节的自白 于谦《石灰吟》 谈禅说理的感慨 苏轼《题西林壁》 5.别离愁绪 具体内容 举 例 依依不舍的留念 柳永《雨霖铃》 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贬谪失意 具体内容 举 例 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屈原《离骚》 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 苏轼《定风波》 定考向 常见设问方式 1.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心境,心情,人生理想,人生态度)? 3.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4.诗人的情感有哪些变化? 5.请概括诗人情感。 6.探究诗歌的思想情感。 熟技巧 1.概括分析情感内容题的2大思维方式 方式一:抓诗题,确定题材,感知情感趋向 如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一诗的题材就是送别友人诗,其情感大体方向就明确了。 方式二:抓关键,结合诗句,明确情感表达 这里的关键主要指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依据诗中的情感词,析明示的情感。 诗歌中一两个字往往直接揭示情感,这样的字往往就是诗中的情感语言。如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人自伤心水自流”中的“伤心”和“青山万里一孤舟”中的“孤”,很明显的透露着凄伤孤寂之情。 二是依据诗中人、事、景(意象),析暗示的情感。 人、事、景均是诗歌表达情感的载体,在揣摩诗歌的思想情感时要学会逐句(联)发掘人、事、景背后蕴含的情感,从而全面把握。值得注意的是在逐句分析时,应有所侧重,写人的重在分析人所蕴含的情感,写事的重在分析事所蕴含的情感,写景的重在分析景所蕴含的情感。 2.概括分析情感内容题的 2 步答题规范 步骤一:准确概括思想情感及志向。 步骤二:用相关诗句具体分析如何表达这种情感和志向。 (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 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读懂诗歌】 秋日的一天,诗人长久喜爱街西悠闲的风景,来到窦员外新居之处忽然喜笑颜开。清光门外,有一溪渠水环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院子里种植着几棵松树,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院子里还栽种了很多芍药,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不要说室内案牍堆积满地,我在此和你相识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仔细审题,明确鉴赏的对象和要求。 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题目要求结合尾联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感→整体感受,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及情感。 窦员外是地方小官,在京城长安崇德里置了房产,新居落成,邀请好友刘禹锡前去观赏,作者便写了这首贺诗。诗歌一、二两句写自己前去观赏新居时的闲适愉悦心情,三、四两句描写的是新居周围的美丽景色;五、六两句是写新居内栽种了松树和芍药,由此可见主人的高雅品味;最后两句是夸赞主人也是作者自指,大意是:不要说案头摆放了很多文书,坐于其间的却是一个像我一样充满诗情雅致的人。 第三步:抓→抓住关键词,明确诗歌表现的思想情感。 抓住“案”和“诗人”等几个含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关键词,诗歌尾联是作者情感的总结,作者把自己与友人并提,不仅表明了朋友间的志同道合,也不乏羡慕之情;同时,作为贺诗,也表达出了对主人的恭维之意。 【答案】 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②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 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瓮子口以南称南湖。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②鹂:一种鸟。 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分析。 【解析】 由注释可知,这是白居易遭贬后在江州时所留下的作品。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最后两句显示出诗人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此前不久,被贬江州,现在冬去春回,创伤渐复,江南春色让他感到惊喜、欣慰。可心头阴云未散,不能奋飞的白雁,学语未成的黄鹂,莫不带有他自身的影子,他在它们身上寄寓了自己的情感。在谪居之地见到春归,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欣喜有所憧憬,又难以将心头积存的愁苦完全摆脱。 【答案】 这首诗流露出诗人遭遇贬谪的忧闷心情。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正是以乐景反衬忧闷的情绪。 (2017·黄冈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①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②近,日暮空闻钟。 【注】 ①远公:东晋高僧慧远,曾在庐山隐居修行。②东林精舍:高僧慧远在庐山隐居修行时,当时的刺史桓伊为他修建的一座禅舍,是当时及后代的隐居者们神往的胜地。 通读全诗,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6分) 抽样1:前两联中的“几千里”“始见”表达出诗人见到香炉峰的无限惊喜之情;第三联“永怀尘外踪”,写出了诗人向往归隐的情感。 阅卷点评 抽样1:对这首诗的层次切分不到位,只抓住了前三联,归纳出了“惊喜之情”和“向往归隐的情感”两点,只能给4分。 抽样2:对诗歌内容把握不准,对诗人情感的表达理解有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意”准确,只能给2分。 抽样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纵情山水的闲适之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意和日暮“闻钟”后的无奈之感。 规范答案:①诗人初见香炉峰的愉悦欣喜之情;②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倾慕;③不见高人,只闻晚钟的怅然。 增分指导:解答此类题,要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诗句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找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本诗是诗人“晚泊浔阳望庐山”所见所闻所感,诗歌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始见香炉峰”,可见出诗人的欣喜之情;“永怀尘外踪”写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尾联中的“空”字,又表达出不见高人的惆怅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导学号:26612150】 送人游岭南 戴叔伦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赠黄鲁直 徐 积 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 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别情,但感情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戴诗的别情有着清新明快的色调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境界。诗人将自己以往的见闻介绍给友人,描绘了一幅景色秀丽、四季如春的岭南风光,这虽是一首送别诗,却无离别忧伤之情。徐诗的别情流露出低沉感伤、深切留恋的情调。诗歌通过未见时思念之深、既见时又觉时光短促、离别后寻访之苦,表达出二人心意相通的情谊,以及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角度2__观点态度类 明常识 作者的态度包括:对事物、对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态度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 它或者用某一诗句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或者借景抒情来表达,或者托物言志来表达,或者融志于事来体现。 定考向 常见的设问方式 1.……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词)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3.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这样,有人认为那样,也有人认为两者都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4.这首诗(词)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词)予以分析。 熟技巧 1.评价观点态度三要求 (1)明确自己的观点。提炼观点一定要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 (2)结合诗(词)句进行细致分析,找到原诗(词)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来阐述理由和原因。 (3)分析评价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具体剖析。 2.规范答题——三步骤 观点:表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 分析:抓住诗句具体分析。 总结: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评价要点。 (2017·衡水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剪梅·袁州解印 [南宋]刘克庄[注] 陌上行人怪府公,还是诗穷,还是文穷?下车上马太匆匆,来是春风,去是秋风。阶衔免得带兵农,嬉到昏钟,睡到斋钟。不消提岳与知宫,唤作山翁,唤作溪翁。 【注】 刘克庄,南宋词人,心怀天下却一生仕途曲折。嘉熙元年(1237)春,出守袁州,数月后即因火灾被劾罢官,于是写下这首词。 有人认为,词人对自己的遭遇持一种超脱的态度;有人则持相反的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6分) 步骤一: 步骤二: 【读懂诗歌】 田间路上的行人惊怪地看着词人,是诗使人穷、还是文使人穷?从上任到解职时间匆匆,春天到袁州就任,刚到秋天就被免职。罢官以后不用再带兵、农,那就从早玩到黑,从天黑睡到吃饭。不用跻身仕途,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山翁”“溪翁”。 【解题思维】 第一步:明确题干中提出的两种观点,抓住关键词“遭遇”“超脱”。 第二步:认真分析这首词,概括出词人“自己的遭遇”,找出原文中可支持自己观点的词句,可参考注释进行鉴赏。 第三步:先说出观点,然后结合这首词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要注意点面结合。 【答案】 (示例一)(步骤一)认同第一种观点。 (步骤二)下阕词人写出了被罢官后既不带兵又不劝农的清闲,确实表现出了一种戏谑、闲适的轻松之感。 (示例二)(步骤一)认同第二种观点。 (步骤二)词中表现出的轻松之感是一种幽默的说法,是用反语发泄牢骚,本质上是一种愤懑不平之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 过 周紫芝 池面过小雨,树腰生夕阳。 云分一山翠,风与数荷香。 素月自有约,绿瓜初可尝。 鸬鹚莫飞去,留此伴新凉。 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凄凉心酸之情,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句阐释理由。 【答案】 (示例一)同意。这首诗以乐景衬哀情。诗歌前三联描写了夏天傍晚雨过天晴之后秀美的田园风光和宁静且充满生趣的村居生活,尾联希望“鸬鹚不要飞走,留下我孤单一人看这良辰美景”,委婉地表达了内心的凄凉与心酸。 (示例二)不同意。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前三联描写夏天傍晚雨过天晴之后秀美的田园风光和宁静且充满生趣的村居生活,尾联希望“鸬鹚不要飞走,与我一起分享这良辰美景”,表达了诗人与世无争(热爱田园生活)的淡淡喜悦。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独 坐① 李 贽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 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客久翻②疑梦,朋来不忆家。 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晚霞。 【注】 ①此诗是诗人晚年之作。②翻:反而。 有人认为,在诗人的精神世界中,既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的哀叹和感伤,又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乐观豪情。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概括分析。(6分) 抽样1:同意。这首诗的首联写的是诗人卜居山林的日常生活状态。有客人的时候就兴高采烈,欢喜不已;无人来访之时,没有人可以与之排遣寂寞、交流思想心得,就只能与落花对话,寂寞之情油然而生。这里既有乐观豪情,也有哀叹和感伤。 阅卷点评 抽样1:对观点的分析只局限于诗歌的首联,不能从全诗出发多角度来赏评,可给4分。 抽样2:观点的分析只局限于诗歌的尾联,没有从全诗出发去概括分析,观点有失偏颇,只能给2分。 抽样2:不同意。这首诗的尾联写一天在疏懒遐思中过去,准备收拾琴和书回去,不经意回头,看见天边绚丽的晚霞,竟然不觉陶醉其中。对晚霞的喜爱,正是诗人对生活充满信心的自然流露,只有乐观,没有感伤。 规范答案:同意。颈联点出了独坐的原因,表面看,亲朋好友来了,就不思念家乡了,实则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只是朋友来了,诗人才暂时中断无穷无尽的哀叹和感伤;尾联展现了诗人以琴娱情、以书励志的晚年客居生活。“送”字表现出诗人对红透天边的晚霞含有依依不舍之情,诗人对晚霞的喜爱,不正是对晚年客居生活充满信心的自然流露吗?诗人独坐黄昏,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豪情。 增分指导:本诗表现了作者晚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之感,回想其坎坷的一生,顿生“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慨叹,是其晚年真切感情的流露。 回答此题应该先答出观点,再结合全诗进行多角度阐释,分析时,还要注意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 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 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②翁:苏轼自称。 请结合诗人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苏轼虽一生屡遭磨难坎坷,但因其思想受佛道思想影响颇深,所以总能以乐观旷达的胸怀来应对人生世事。另外,从诗歌前两句可看出黎族百姓对诗人的热情,从而引发诗人“莫作天涯万里意”的感慨,“莫作”二字写出诗人虽远在天涯(海南)却不必有伤怀之感;接着运用《论语》中曾皙言志的典故,借曾皙的志向说出自己现时的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答案】 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皙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晳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