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代文化常识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代文化常识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考点五 古代文化常识题 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目的在于检测考生的知识文化素养,旨在让考生了解我 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综观近三年的考情可以发现,考查的主要是在文言文阅 读中经常出现的、含义比较固定的、与理解文意有密切关系的,且出自文本的一 类古文化名词。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考查的词语是 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 一、文化常识题考查原则 1.题干表述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择的是“不正确”的一项。选项的解说往往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要 求我们精准掌握、细心辨析。 2.选项解说的“加点词语”其实就是涉及古代文化常识的关键词,而且是对 这个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意味着选项可能是对加点词词义(包括文中含义) 的解说,也可能跳出文本,不解说其本身的词义,只要与“加点词语”涉及的文 化知识相关,都在解说的范围之内。 3.各选项解说的“相关内容”,在阅读的文本中可能会找到对应语句,也可 能无法找到对应语句,因此不能仅凭文本内容就去判断选项的解说是否正确,还 要靠平时积累的文本之外的相关古代文化知识,来判断解说的正误。 4.所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绝大多数是在史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也就 是《考试大纲》所强调的“常见”。综合分析考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 ①人的称谓;②古代官职;③天文历法;④古代地理;⑤科举制度;⑥风俗文化; ⑦饮食器用;⑧音乐文娱。 二、文化常识 3 类识记方法 古代文化常识包罗万象,识记积累起来相当困难,为此,必须要掌握一定的 识记方法。 (一)分类串记法 按照称谓姓名、官职科举、天文地理、宗法礼俗、历法刑法等类别归类,使 内容繁多的文化知识形成条理清晰、层次清楚的知识“网络”,甚至可以采用表 - 2 - 格分类记忆法。例如科举制度是个记忆难点,完全可以按照考试等级分类记忆。 1.童生试。又叫小考,考中者俗称秀才,通称生员。童生试包括三个阶段: 县试、府试、院试。院试合格者算是通过了童生考试,可以进入府、州、县学去 学习,才有资格参加之后的科举考试。 2.乡试。是科举正式考试的第一级,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 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中者俗称“举 人”,第一名称解元。中举后可以参加会试。 3.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统称“进士及 第”,其中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状元、榜眼、探花, 又称三鼎甲;状元居三鼎甲之首,因而又被称为鼎元。二甲若干名,统名“进士 出身”。三甲若干名,统名“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的第一名皆称为传胪。一、 二、三甲统称进士。 (二)联想记忆法 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例如记忆官职 变动: 任、拜、除、征 → 迁、擢、拔 → 调、转、徙 → 罢、贬、左迁 (授官职→提升官职→调动官职→免除官职或降职) 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便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 (三)分清易混法 文化常识中有一些易混知识点要分清,例如“谥号”“庙号”“年号”等的 区别。 常见“号”的区别: 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 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 概括。 2.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 - 3 - 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 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 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年号是乾隆, 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5.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对 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 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 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 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但 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炳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对点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徐鹿卿,字德夫。博通经史..,以文学名于乡,后进争师宗之。嘉定十六年, 廷试..进士,有司第其对居二,详定官以其直抑之,犹置第十。初,鹿卿檄衢州推 官冯惟说决婺狱,惟说素廉平,至则辨曲直,出淹禁。大家不快其为,会乡人居 言路,乃属劾惟说。州索印纸,惟说笑曰:“是犹可以仕乎?”自题诗印纸而去。 衢州郑逢辰以缪举,鹿卿以委使不当,相继自劾,且共和其诗。御史..兼二人劾罢 之。鹿卿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一庐仅庇风雨。谥.清正。 (节选自《宋史·徐鹿卿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史,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是经书,指儒家经典著 作;“史”是史书,即正史。 B.廷试,是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自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也称“殿 试”,第二名被称为“进士”。 C.御史,是具有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D.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 以褒贬,称为“谥”或“谥号”。 解析:选 B “第二名被称为‘进士’”有误,殿试的第二名应该被称为“榜 - 4 - 眼”。 [参考译文] 徐鹿卿,字德夫。广泛地通晓经史,以擅长文学在乡里出名,后来的学者争 相以他为宗师。嘉定十六年,参加廷试,考中进士,有关官署按其对策决定他名 列第二位,详定官因其文章直露而加以贬低,仍然名列第十位。起初,徐鹿卿用 檄文征召衢州推官冯惟说来婺州断狱案,冯惟说平素廉洁、直率,到后则辨别曲 直,查出湮没已久的禁查之事。大家对他的所作所为感到不快,正值乡人聚集一 起提意见,于是嘱请弹劾冯惟说。州官索要告发冯惟说的盖有手印的文书,冯惟 说笑道:“是不是还可以任官呀?”自己在盖有手印的状纸上题诗后离开了。衢州 郑逢辰因错误地举荐了人,徐鹿卿因为委任使者不当,两人相继自己奏请免职, 又相互和诗酬唱。御史把他们二人弹劾、罢免。徐鹿卿担任官职廉洁、简约、清 正、严峻,不随便拿取一点点东西,一栋草庐刚能遮挡风雨。谥号“清正”。 三、文化常识题解题“4 步骤” 高考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旨在引起考生乃至全社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 重视,并以此检验考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与理解,从而拓展考生的视野。“4 步骤”是解答此类题的重要途径,一轮复习中要熟练掌握。 |方法思路| ★快解文化常识题“4 步骤” 第一步:通读。对全文尤其是前后文语境的把握十分重要,这类词语并不全 部都考查识记,也考查对动态语境的理解。 第二步:联想。对这些词语的考查,绝大部分来自课内和选修的文本。由课 内迁移到课外的联想是必须的。联系课内出现的文化常识,这是解答此类题目的 基础。对古代史书中常出现的官职、制度、礼仪、科举等知识,要有相对全面的 了解和把握。 第三步:推断。文化常识的考查,高考其实不主张“死记硬背”,所有考题, 均与语境有密切的联系,可以根据前后语境推断。 第四步:检验。带入检验,这是确保万无一失的重要一步。无论什么题目, 只要是依据文本作答的,都必须带入原文检验。 |解题示例| - 5 - 【例】 (2019 年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 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 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 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 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 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 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 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 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 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 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 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 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 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 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 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 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 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 “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 政大权。 - 6 - [思维流程] 第一步:通读 这篇传记主要介绍了古代改革家吴起的事迹,他带兵打仗屡建奇功,劝告魏 侯注重修德,声名渐起后遭受嫉妒并受到迫害。他在劝说魏侯时提到的“殷纣” 即商代国君,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因此,A 项正确。 第二步:联想 D 项中的“令尹”可联想《屈原列传》中的“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 令尹”,句中的令尹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由此可判定该项正确。 第三步:推断 B 项中的“武王”,即周武王,他继承父志,锐意改革,顺应时势,联合部族 起兵伐纣,最终建立周王朝。从语境上看,吴起向魏侯强调修德的重要性,就是 举的周武王修德伐纣兴周的事,该项可判定正确。C 项,从地理位置来看,“却三 晋”中的“三晋”,并不包括北方的“燕”,而是“韩、赵、魏”,该项不正确。 第四步:检验 将判定好的四个选项再放入文中,反复品读,检验是否与自己掌握的常识相 吻合,是否符合语境。 [组织答案] [答案] C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人攻打鲁国,吴起率军攻打齐国,大败 齐军。鲁国有人说:“鲁国是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 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般的国家,而鲁君起用吴起,就是舍弃了卫国。” 鲁君怀疑吴起,(就)罢免了吴起。吴起这时听说魏文侯贤德,想去侍奉他。魏文侯 任命吴起为将领,攻打秦国,攻克了五座城池。吴起做将领,同最下等的士兵穿 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替士兵分担劳苦。有个生毒疮的士兵,吴起替他吮吸毒 汁。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哭了起来,说:“往年吴公替他父亲吮吸毒疮,他父亲 作战时不退缩,于是死在敌人手里。吴公现在又替我儿子吮吸毒疮,我不知道他 会死在哪里啊。”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廉洁 公正,能得所有士卒的欢心,于是任命吴起为西河郡守,来抵御秦国、韩国。魏 - 7 - 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武侯。武侯在西河泛舟顺流而下,行到中途,回头 对吴起说:“太美了,山川是如此险要,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从前 殷纣的国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 面,他不施行德政,武王杀了他。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推行德政而不在于地 理形势险要。”武侯说:“好。”吴起做西河郡守,很有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 命田文为相国。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跟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 文说:“国君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处在这个时候, 是应把政务交给你呢,还是应交给我呢?”吴起沉默了许久,说:“应该交给您啊。” 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 才自知比不上田文。田文死后,公叔任相国,娶了魏国公主,却妒忌吴起。吴起 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到了楚国。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贤德,吴起一 到楚国就被任命为令尹。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击退三 晋的军队;向西讨伐秦国。诸侯都为楚国的强大而忧虑。楚国昔日君主的内外亲 族都想加害吴起。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 旁并伏在尸体上。攻击吴起的那些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 悼王下葬后,太子即位,于是命令尹把射杀吴起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 因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对点演练|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贞观中,第进士,解褐 著作佐郎,袭父爵。兄弟友睦,事诸舅谨甚。召拜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 上元初,帝观酺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 主西,因以角胜。处俊曰:“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二王春秋.. 少,意操未定,乃公朋造党使相夸,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帝遽止,叹曰: “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开耀元年卒,年七十五。帝哀叹其忠,举哀光顺门, 祭以少牢..,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百官赴哭,官庀葬事。 (节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 - 8 - 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 尚书和吏部侍郎。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 文中用以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 羊和猪当祭品。 解析:选 B 根据积累的文化常识可知,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 官。故选 B 项。 [参考译文]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他)爱好学习,特别喜欢《汉书》,大致都能背下来。 贞观年间,考中进士,任著作佐郎,承袭父亲的封爵。兄弟间和睦友爱,侍奉舅 舅们很是恭敬。朝廷召他去任太子司议郎,逐步升官至吏部侍郎。上元初年,高 宗皇帝在翔鸾阁大宴群臣。那时赤县与太常的音乐演出班子分东西朋,皇帝诏令 雍王贤掌管东朋,令周王显掌管西朋,要他们比赛较量胜负。郝处俊劝说:“用 礼来教育孩子不说谎的原因,是担心孩子们会生出欺诈之心。现在两位王还很年 轻,意志品德尚未定型,就让他们聚朋结党,相互夸示,这不是教导仁义、表现 雍容祥和的办法。”皇帝于是即刻制止,并感叹:“处俊有远见卓识,不是一般臣 子所能比得上的。”(郝处俊)开耀元年(681)去世,终年七十五岁。皇帝哀叹他的忠 心赤诚,为他在光顺门举哀,用少牢祭奠,送治丧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 令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其入葬事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