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南昌市五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政治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政治期中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从远古开始,人们就把“天”作为人类智慧追索的对象,诗人屈原提出“天问”。下列关于“天向”的回答中,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是 ①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 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③天地万物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④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唯物主义。①②:“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都反映了世界的本原是具体的物质,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①②符合题意。 ③:天地万物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③排除。 ④: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属于辩证法的观点,④排除。 故本题选A。 【点睛】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②局限性: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概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2.下列能体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一组观点是: ①存在即被感知 ②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③气者理之依也 ④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存在即被感知,①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②:子非鱼,焉知鱼之乐,②属于不可知论者。 ③:气者理之依也,③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④: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④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根据题肢搭配,①③是体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一组观点。 故本题选A。 【点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3.以“同绘空间蓝图,共建美好世界”为主题的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2018年11月在浙江召开,力促地理信息管理的沟通、理解、认知和应用,促进各国地理信息与技术更好地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共同应对地方、国家及全球面临的发展挑战。这说明 A.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价值观已被世界各国接受 B. 科学哲学理念指导着现代具体科学的研究和应用 C. 人类努力探索应对全球面临发展挑战的哲学方法论 D. 对具体科学的认知和应用是为了推动哲学向前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B: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力促地理信息管理的沟通、理解、认知和应用,促进各国地理信息与技术更好地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共同应对地方、国家及全球面临的发展挑战。这说明哲学对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科学的哲学理念指导着现代具体科学的研究和应用,B符合题意。 A: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价值观并没有被世界各国全部接受,A说法错误。 C:材料表明人类努力探索应对全球面临发展挑战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哲学方法论,C与题意不符。 D:对具体科学的认知和应用是为了指导实践,而不是为了推动哲学向前发展,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具体科学与哲学的联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各门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以不断丰富的各门具体科学提供的知识为前提。 另一方面,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又有差别,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差别之一。哲学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研究世界的本质与规律,而各门具体科学从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来研究世界,把握某一特殊规律。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差别之二。哲学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哲学与政治密切相关。具体科学中自然科学则不具有阶级性。 4.心理学上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的说法:当你为未知的未来许下一个预言,因为你相信事情会向预料的情况发展,所以你采取了加强的措施,更加强了这个预言的实现,最后的结果会如同你自己的预言一样,呈现在你眼前。这种观点体现了( ) A.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 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C.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 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答案】A 【解析】 【详解】A:“自我实现的预言”的说法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A符合题意。 B:当你为未知的未来许下一个预言,因为你相信事情会向预料的情况发展,所以你采取了加强的措施,更加强了这个预言的实现。强调的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B说法错误。 C:材料强调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不体现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C与题意不符。 D:材料强调世界观决定方法论,D正确但没有A更合适。 故本题选A。 【点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人们在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二者的辩证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①是当今时代真正的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 ③把握了时代脉搏,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④是对规律的正确把握并达到了真理的最高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科学之科学”否认了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科学之科学”,①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②入选;“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是当今中国时代精神上的精华,③入选;“达到了真理的最高峰”否认了认识是发展的,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④不选。故本题答案为C。 6.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会议上指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要深刻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这启示我们 ①人类要利用自然必先改造自然 ②改造自然要保持自然界的原貌 ③利用自然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 ④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进一步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启示我们,利用自然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③④符合题意;人类利用自然就要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而不是先改造自然和保持自然界的原貌,①②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因此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7.英国谚语“滚石不生苔”与我国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表达了相同的意思。二者都( ) ①强调运动对物质存在的重要性 ②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③强调事物运动是有条件的 ④认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题目中,“滚石不生苔”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都强调了运动对物质存在的重要性,认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①④选项正确。 ②: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②错误。 ③: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③错误。 故本题选B。 8.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偏好高糖、高脂肪、高蛋白的高热量食物,甚至演化出了一套行为机制——当我们吃进高热量食物的时候,精密复杂的神经中枢会让我们体验到愉悦感。这一发现对于人们对抗肥胖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 ①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②意识可以决定人体的生理活动 ③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④真理具有自己适用的条件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生理基础、真理的条件性。①③: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偏好高糖、高脂肪、高蛋白的高热量食物,甚至演化出了一套行为机制——当我们吃进高热量食物的时候,精密复杂的神经中枢会让我们体验到愉悦感,这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也说明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①③符合题意。 ②: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②错误。 ④:材料未涉及真理的条件性,④排除。 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采用以下方法解答:1.排除法。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项,再找出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依次排除错项、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的方法,本题可排除②④。2.代入法。就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先从参与组合次数最多的选项人手,对其正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代入,从而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3.组合法。即以题干的要求为标准,先审视所列的各项,判断出很有把握的正确选项,然后将正确选项组合,再到题肢中寻觅答案的方法。 9.下边漫画《宝宝快跳》中父母的做法 ①忽视了客观条件 ②没有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正确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④未按客观规律办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①④:漫画的寓意是父母只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忽略孩子的客观实际,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这反映了父母的做法忽视了客观条件,同时也没有按客观规律办事,①④符合题意。 ②:漫画反映了父母的做法不是没有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而是片面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②错误。 ③:漫画反映了父母的做法错误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③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巧解漫画类选择题,可采用“口诀”法解答。考生应牢记下列口诀:图画要看全,褒讽弄明显,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图画要看全”是指要看漫画中的人和物,把握人、物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注意漫画中的文字,注意漫画中的人、物与文字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漫画的寓意。“褒讽弄明显”,我们先弄清是褒还是贬,这对于选择有导向作用。“题旨是什么”,是指要在分析漫画的基础上,真正弄清漫画的寓意和主旨。弄清“题旨”要通过分析与综合,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表意到寓意的飞跃。“联系课本选”,是指在具体做题时,应将题干、题肢和书本主干知识相联系,不能脱离课本知识。 10.《世说新语"妙句神超形越》言。“林无静树,川无停流。”下列名言与材料蕴含的哲理致的是 ①风去台空江自流②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③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④子欲养而亲不待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林无静树,川无停流”意思是树林里没有静止不动的树木,江河里没有停止不动的流水,说明事物是运动变化的,①③符合题意;②体现了形而上学的静止观,与题意不符;④体现了事物的存在、变化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④与题意无关。本题选B。 【点睛】正确把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运动的绝对性是指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静止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就特定的运动形式而言,某种事物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不具有某一特定的运动形式便是静止。其二,就事物的性质而言,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暂时具有质的相对稳定性,从而就显示出静止状态。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11.148年前,法国作家懦勒•凡尔纳写了一部科幻名著《海底两万里》.2017年5月23日,新华社记者乘坐“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全球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下潜到4811米海底时发现,海底世界的许多细节都与《海底两万里》中的描写不谋而合。这表明 ①意识因其能动性而可以超前反映事物 ②人们对客视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 ③意识活动的创造性能将幻想变成现实 ④人们能直接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新华社记者乘坐“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全球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下潜到4811米海底时发现,海底世界的许多细节都与《海底两万里》中的描写不谋而合。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①②适合题意。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③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 12.视错觉就是当人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和感知。有时候眼见的东西并不一定为实,也许你看见的东西并不-定存在,而是你的大脑认为它存在。这表明( ) ①错觉具有物质性 ②人脑是形成错觉的源泉 ③错觉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错觉是特定条件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错觉是错误的判断和感知,属于意识的范畴,依赖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③符合题意;错觉没有正确反映客观存在,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④符合题意;错觉是主观的,不具有物质性,①说法错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错觉来自于客观存在,②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1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两山”思想指导下,安吉余村逐步关停矿石开采,进行生态修复,从“靠山吃山”变成“养山富山”,走出了一条“绿富美”的新路子,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这变化印证了 ①在实践中发现的真理性认识是检验成功的标准 ②立足于当地客观实际是开展创造性工作的前提 ③求真务实的创业精神是小村成功巨变的出发点 ④真理性认识对实践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④:在“两山”思想指导下,安吉余村逐步走出了一条“绿富美”的新路子,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这变化印证了立足于当地客观实际是开展创造性工作的前提,真理性认识对实践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②④符合题意。 ①:实践是检验成功与否的正确标准,在实践中发现的真理性认识不能成为检验成功的标准,①说法错误。 ③:立足于当地客观实际是小村成功巨变的出发点,创业精神不能成为出发点,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唯心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14.一个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雕刻一块尚未成型的大理石,渐渐地脑袋、肩膀露出来了,雕出了一个美丽的天使。一个小女孩看到后问:“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里?”雕刻家说:“石头里本没有天使,但我是用心在雕刻。”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①艺术创作受到艺术家主观因素的影响 ②实践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社会历史性 ③艺术创作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摆脱事物属性的束缚 ④人能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石头里本没有天使,但我是用心在雕刻。”这则材料告诉我们艺术创作受到艺术家主观因素的影响,人能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①④项符合题意;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②项说法错误;艺术创作应以尊重事物的属性为基础,而不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摆脱事物属性的束缚,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15.古希腊恩培多克勒“流溢说”认为,认识是从物体流溢出的物质经过感官通道引起的。德谟克利特“影像说”认为,感觉和思想是物体的影像到达于感官引起的。近代唯物主义者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存在的映像。上述观点 ①都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都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③都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反映 ④都带有明显的狭隘性和形而上学的特点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的内容。①:题中观点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反映,但并没有强调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①排除。 ②④:题中的诸多观点都符合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同时都认为意识对于物质的反映是机械的,都带有明显的狭隘性和形而上学的特点,②④符合题意。 ③:题中的诸多观点都没有承认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都没有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③排除。 故本题选D。 【点睛】引文型选择题。引言式选择题的题干一般是名言名句、成语典故、古文或者重要文件的某一个论述等,选项也从理解、分析、评价等角度设置,要求考生在弄明白引言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政治学原理对引言进行分析、理解、评价。解答引言式选择题,首先要认真阅读引言,弄清其含义和中心意思;其次要分析引言所考查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引言所要说明的道理,并把题干和选项联合起来分析,对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和归纳;再次,分析引言时还要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16.经考古发掘,发现酒务头墓地是商代晚期高等级墓地。该地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修正了学界以往认为晋南地区缺少晚商遗存的认识。材料旨在强调 ①考古发掘是晋南地区存在商代晚期遗存认识的基础 ②晋南地区是否存在晚商遗存的认识受实践水平限制 ③人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人化的特点 ④晋南地区没有晚商遗存的认识是错误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考古新发现修正了学界以往认为晋南地区缺少晚商遗存的认识,旨在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同时也说明认识受实践水平的制约,具有反复性,①②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通过实践能够推动认识的发展,不体现人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人化的特点,③项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实践的作用,而不是强调以往晚商遗存认识的错误性,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点睛】从认识的主体看,认识总要受到现实具体的认知水平、实践水平、思维能力、生理因素等条件的制约;②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因此人类对事物的探索具有反复性,并非一帆风顺,不可能一蹴而就。 17.著名画家齐白石家道贫寒,少时读书一年,牧牛砍柴之余读书习画。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篆法一变再变,印风雄奇恣肆,为近现代印风嬗变期代表人物;其书法广临碑帖,历宗何绍基、李北海、金冬心、郑板桥诸家,尤以篆、行书见长;诗不求工,无意唐宋,师法自然,书写性灵,别具一格。其画印书诗人称四绝。这表明艺术创作 ①是对对象的再现与创造相统一的过程 ②是把艺术观念转变为现实艺术作品的根本途径 ③具有与物质生产实践同样的规律与特点 ④是按照创作者的意图改造对象世界的观念活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从著名画家齐白石的成才过程可以看出,艺术创作是在社会实践中对对象的再现与创造相统一的过程,是把艺术观念转变为现实艺术作品的根本途径,①②符合题意。 ③:艺术创作更加强调意识能动作用,但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侧重于直接现实性,③错误。 ④:艺术创作是一种实践活动,而非单纯的观念活动,④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无论是抽象思维还是具体感受,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抽象思维是人所特有的意识形式。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共同的属性的概括反映,是对客观事物作出的间接的但又是更为深刻的反映。具体感受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抽象思维与具体感受的区别只是反映的内容和形式不同,而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 18.“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②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这句话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勤于实践,②③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 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颠倒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①错误且与题意不符。 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这句话强调间接经验的重要性,说明人们通过知识的学习与传递也可以获得认识,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点睛】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力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用空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原则裁剪实际生活。 19.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它把一个组的全体成员都组织在一起,使每个成员都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念,既不怕别人的讥讽,也不怕别人的批评和指责。它的特点是让与会者敞开思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型风暴。头脑风暴法的合理性在于 ①观念越是奇异,越是与众不同,越有利于开发创造性思维 ②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每个人的观念都蕴含真理性认识 ③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错误,观念的交流、碰撞有利于深化认识 ④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往往不同,观念的交流、碰撞有助于形成较全面的认识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④:头脑风暴法的合理性在于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错误,观念的交流、碰撞有利于深化认识。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往往不同,观念的交流、碰撞有助于形成较全面的认识,③④符合题意。 ①:头脑风暴法的合理性在于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型风暴,而不是观念越是奇异,越是与众不同,越有利于开发创造性思维,①说法错误。 ②: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并不是每个人的观念都蕴含真理性认识,②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影响认识的因素: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反映。认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①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受到客观事物本身、实践水平能力的制约。最根本的是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②受主观因素的制约,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都会导致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认识。 20.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上配置的地形地貌相机完成了环拍,成功向地面发回世界首张月背全景图,科研人员根据降落相机拍摄的影像图,完成了着陆点周围月面地形地貌的初步分析,这是人类认识和研究月球的重大突破。这说明了 ①世界的物质性依赖于科学实验 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④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科学实验是人的实践活动,自然界早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因而世界的物质性不依赖于科学实验,①不选。 ②:科研人员借助于嫦娥四号实现对“着陆点周围月面地形地貌的初步分析”,说明人们可以认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而“分析”就是一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动性的过程,②入选。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嫦娥四号这种认识工具在实践中的创造为人们认识月球提供了助力,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③入选。 ④:材料体现认识决定于实践,未体现人的认识能力无限,④不选。 故本题答案为C。 21.某镇大力推广“稻虾共生”产业模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养殖过程中,小龙虾要脱壳10多次,壳和排泄物成为禾苗生长的天然有机肥料,代替了化肥;小龙虾还能除掉田里的害虫,避免了使用农药。“稻虾共生”产业模式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摆脱客观联系的制约,发展新型农业 ②把握事物联系多样性,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绿色农业 ③尊重事物联系的条件性,创造自在事物联系,推动农业发展 ④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养殖过程中,小龙虾要脱壳 10多次,壳和排泄物成为禾苗生长的天然有机肥料,代替了化肥;小龙虾还能除掉田里的害虫,避免了使用农药, 这表明了把握事物联系多样性,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绿色农业,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故②④符合题意;①错误,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摆脱客观联系的制约;③错误,自在事物的联系是没有人的参与的,人不能创造自在事物联系。故本题答案为C。 【点睛】“二二式”组合选择题解题方法 “二二式”组合选择题是目前高考命题中出现较多的一种选择题命题形式,特别是课标卷,组合选择题一般以“二二式”形式出现。 解答“二二式”组合选择题可以分两步:第一步,“缩小范围”,在认真审读题干、明确题干指向的基础上,从自己最熟悉的题肢入手,在①②③④四个题肢中,确定一个明显不选的题肢或明显应该选择的题肢,据此对A、B、C、D四个选项进行初步排除或初步断定,从而缩小选择范围;第二步,“比较判断”,经初步排除或初步判断后,一般剩下两个选项,认定两个选项中的相同题肢为应选题肢,再对相异题肢进行比较和判断,看哪一个题肢更符合题干要求即可。 22.大数据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大数据技术允许中小学和大学分析从学生的学习行为、考试分数到职业规划等所有重要的信息,这对革新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教育政策制定的方式与方法具有深刻影响。材料说明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②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普遍联系 ③事物的联系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④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说法错误,即使在人类实践活动范围内由人们按照一定目的、计划或方案而形成或建立的联系,尽管这些联系呈现“人化”的特点,渗透着人的目的性、能动性,但这并没有改变或者取消联系的客观性; ②说法错误,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某种联系; ③符合题意,“大数据技术允许中小学和大学分析从学生的学习行为、考试分数到职业规划等所有重要的信息,这对革新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教育政策制定的方式与方法具有深刻影响”说明事物的联系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④符合题意,大数据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体现了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故选:D。 【点睛】选择题解题方法之排除法:排除错误题肢,排除与材料不符的题肢,排除与题干同义反复的题肢,排除因果颠倒的题肢。 23.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甲骨文专项工作,积极推动对甲骨文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数字化建设及推广应用,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这说明 ①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能有效推进甲骨文专项工作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决定实践活动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③摆脱文化发展规律束缚能充分实现甲骨文的时代价值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现代科技有条件地联系着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规律的客观性、系统优化的方法、①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甲骨文专项工作,积极推动对甲骨文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数字化建设及推广应用,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这说明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能有效推进甲骨文专项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现代科技有条件地联系着,①④符合题意。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不能决定实践活动发展的趋势和结果,②错误。 ③:规律是客观的,不能摆脱文化发展规律的束缚,③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1.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 )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3)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4.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夏季达沃斯论坛致辞中说,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深度交融、互为市场、彼此依赖,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为生产者提供所有的资源和创新要素、为消费者提供所有的商品和服务,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立于全球分工体系之外而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这一观点从哲学上强调了 ①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②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③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不存在任何孤立事物 ④没有哪个国家能独自提供所有商品和服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①③:材料中的两个“没有哪个……”说明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也说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不存在任何孤立事物,①③符合题意。 ②: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联系着。但并不是说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存在着必然的联系,②错误。 ④:没有哪个国家能独自提供所有商品和服务,这属于经济学观点,试题要求的是哲学考量,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理解型选择题。本题为理解型选择题,可以采用释理法解题,就是依据材料提供的事例,对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题干与题肢之间体现的事理相一致的就选。要特别注意挖掘材料中隐含的意思,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解答时注意排除错误选项。 二、非选择题(第25题15分,第26题20分,第27题17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8月10-11日,受台风“利奇马”外围云系影响,M市出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 为全力抗击“利奇马”,M市气象部门同心协力,相关人员24小时在岗在位,加强值班值守,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综合研判,与各部门加强联防联动,提前发布天气预报预警、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地质灾害橙色预警和城市内涝风险预警。在抗击“利奇马”的过程中,M市、县气象局发布各类预警信号、重要天气预报,启动并升级重大气象灾害(台风)预警防御Ⅲ级,应急响应为Ⅱ级;同时,全市气象部门通过一体化平台、微信公众号、短信、12121电话等多种渠道对外发布预报预警,提醒广大群众做好防护措施和准备,避免或尽最大可能减轻灾害损失。 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有关知识,简要说明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 【答案】(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台风“利奇马”的形成与运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气象部门分析出台风“利奇马”的运行路径、强度,并判断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等,表明人可以认识事物运动的规律。 (3)气象部门提前发布天气预报预警,为防灾抗灾作贡献,最大可能减轻灾害损失,表明人可以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台风“利奇马”对M市产生了重大的灾害影响,M市全力抗灾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材料中,台风“利奇马”的形成与运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可以从规律的客观性的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中,M市气象部门同心协力,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综合研判,与各部门加强联防联动,提前发布天气预报预警、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故可以从人可以认识事物运动的规律的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中,M市气象部门与各部门加强联防联动提前发布天气预报预警,为防灾抗灾作贡献,最大可能减轻灾害损失,故可以从人可以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1)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自觉按规律办事。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的积极效果的程度。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②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 26.2019年4月10日21点,人类有史以来获得的第一张黑洞照片在全球六地同时会布。 1916年德国的史瓦西根据广义相对论提出黑洞概念,引发人们无数遐想,但却没有人知道它的真正模样。为了找到黑洞真实存在的直接证据,经过十多年的准备,2015年,由全球200多名科学家组成的团队,通过虚拟望远镜网络——事件视界望远镜,历时两年时间,收集并整合出了超过10PB的黑洞图像数据。经过全球30多个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们团结协作,历经重重困难,最终解决了这些庞大数据的存储和处理难题,又历时2年“冲洗”,让黑洞终于拥有了一张“正面照”。科学家表示,黑洞照片对未来黑洞与星系演化的更深层次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分析科学家们拍摄黑洞照片的过程所体现的哲理。 【答案】①实践具有能动性。经过十多年的准备,拍摄黑洞照片是为了找到黑洞真实存在直接证据说明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历时两年时间,全球30多个研究机构的200多名科学家团结协作才成功拍摄到黑洞照片。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的发展提供的认识工具“事件视界望远镜”成功为黑洞拍照,黑洞照片验证了史瓦西的相关理论,并对未来黑洞与星系演化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黑洞理论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黑洞照片的探索与形成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从材料到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分析科学家们拍摄黑洞照片的过程所体现的哲理。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实践的相关知识,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实践的特征,其中可以用到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中可以用到动力、目的、标准。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①能动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具有能动性。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经过十多年的准备,拍摄黑洞照片是为了找到黑洞真实存在直接证据说明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社会历史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历时两年时间,全球30多个研究机构的200多名科学家团结协作才成功拍摄到黑洞照片。 ③动力、目的、标准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实践的发展提供的认识工具“事件视界望远镜”成功为黑洞拍照,黑洞照片验证了史瓦西的相关理论,并对未来黑洞与星系演化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点睛】本题属于分析说明题。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关键是做到理论知识的材料解读的一一对应。本题知识限定比较明确,考生细化细化要点,然后对应材料,用理论加以分析即可。 27.2019年10月24日是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一周年。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加强了粤港澳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以此为龙头,带动了中南、西南的发展,并将辐射东南亚、南亚,这是中国经济战略布局的一次伟大创举。 请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特征说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 【答案】联系具有普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与广东、港澳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的互补性等都有条件地联系着。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旨在加强地区、区域间的联系,并以此推动经济的发展。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不仅加强了粤港澳地区的联系,而且带动了中南、西南的发展,并进一步辐射东南亚、南亚。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是从整体的经济布局发出,以局部发展带动整体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一周年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的影响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特征说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联系的特征的相关知识,四个层次:联系普遍性、联系客观性、联系多样性、整体和部分。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①联系普遍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联系具有普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与广东、港澳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的互补性等都有条件地联系着。 ②联系客观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旨在加强地区、区域间的联系,并以此推动经济的发展。 ③联系多样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不仅加强了粤港澳地区的联系,而且带动了中南、西南的发展,并进一步辐射东南亚、南亚。 ④整体和部分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是从整体的经济布局发出,以局部发展带动整体发展。 【点睛】本题属于分析说明题。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分析材料,把握主题,联想相关知识。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确认知识。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