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灰雀》教案 (8)
《灰雀》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一、课文内容解说 本文讲述的是发生在列宁、小男孩和灰雀之间的一个温暖的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全文共1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灰雀颜色漂亮,歌声动听,列宁很喜欢它们。第二至十自然段讲述列宁寻找灰雀,用温和的语言感化男孩。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写失踪的灰雀重新回到公园。 课文语言简洁朴实,给人以想象空间。如“每次”“经常”“找遍”等词句中,可以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与关心。从承认灰雀“还活着”,承诺“一定会飞回来”等词句中,也能感受到男孩对灰雀的喜爱。 课文对话丰富,从中能读出细腻的人物内心活动。如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看见灰雀;列宁的自言自语,担心灰雀会被冻死;男孩回应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都可透过这些对话走进人物的内心。 本课教学以图画为支架,通过三幅图梳理内容,对话阅读中读出男孩抓鸟、放鸟的故事,由3幅图变成5幅图,通过小组合作,重新整合,课文的故事变成孩子的故事,故事更丰盈,学习更有趣。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但要依据文本内容,有理有据、合情合理地分析还不到位。因此本课教学抓住对话文体特点,紧扣单元要素,以各种任务情境布置孩子寻找灰雀失踪跟男孩有关的线索,推进阅读,发展思维,进行阅读策略指导,了解对话外的含义,读出文本中未曾写出来的故事,理解故事里的故事。 学情分析: 1.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通过《掌声》的学习,学生对本单元教学要点之一“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已有了尝试,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通过《掌声》的学习,学生还“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体会心情变化”,也为本课“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做了铺垫。 2.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但要依据文本内容,有理有据、合情合理地分析还不到位。因此本课教学抓住对话文体特点,紧扣单元要素,以各种任务情境布置孩子寻找灰雀失踪跟男孩有关的线索,推进阅读,发展思维,进行阅读策略指导,了解对话外的含义,读出文本中未曾写出来的故事,理解故事里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2个字,会写“郊外、养病”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3.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4.能找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三、教学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2.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3.能找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四、教学流程: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图片排序 触摸课文中的事 1.直接导入,学习生字。 今天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灰雀 (1)学习生字“雀”。雀是上下结构,上面小字去钩,下面部分写时注意三横短,最后一横长。演示 “雀”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隶书),加深印象。 (2)你们见过灰雀吗?是呀,书本上就有三只可爱的灰雀,出示图片。 (3)他们长什么样呢?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出示句子: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4)随文学习词语。 认读“胸脯”,第二声,轻轻拍一拍我们的胸脯。 认读“婉转”,正音。 理解“惹人喜爱”:你知道惹人喜爱是什么意思吗?让人生气就可以说——惹人生气,伤心,让人疼爱可以说——惹人疼爱 小结:学词语举一反三,积累就越来越丰富了。 (5)朗读句子,读出对灰雀的出喜爱之情。 2.梳理故事要素:你还记得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吗? (1)随文教学“郊外”,郊外是指哪里? ①出示字典上的意思。 ②通过看图片进行选择,理解郊外的意思。 (2)故事除了时间、地点、人物,更要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大声读一读课文吧! 3.初读课文,借助图片感知内容 (1)列宁与灰雀的故事场景,老师画成3幅连环画,你能按照故事的顺序排一排吗? (2)出示图片,指名同学排一排并说明排列依据。 (3)同学们,图片2中(圈出)这只灰雀去哪儿啦? (4)让我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灰雀究竟去哪儿了? (5)交流:你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整合字词学习,多种方式学习词语。以图片排序的方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文本故事有初步的了解。以本单元“带着问题默读”语文要素为教学手段,初次默读课文,思考灰雀究竟去哪了?有目的的阅读,有意识的联结前后内容,初步明确灰雀失踪与男孩有关这个文本中没有写出来的信息,并把注意力指向列宁与男孩的对话内容,为下一环节教学做准备。 (二)阅读侦查 发现故事中的“事” 1.学做“阅读侦察兵” 大家都从对话中发现灰雀被男孩抓走了?我们当一回阅读侦察兵,看看小伙伴是如何做阅读侦察兵的?出示微课: 小朋友们好,我在阅读《灰雀》这篇课文时跟你们一样认为灰雀的失踪跟男孩有关,究竟是不是男孩抓的呢?我就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找线索,当我读到第4自然段这句话时,我停下来想,男孩说话结结巴巴,心里肯定有问题,他在撒谎,他可能看见过灰雀,这肯定是一条重要线索,我就把这句话用横线画出来。 同学们,一名优秀的阅读侦察兵,会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寻找线索,画出横线后停一停,根据线索想一想,赶紧来阅读吧! 创设情境:挑战3星级阅读侦察兵。 (1)学生根据挑战目标利用学习单自主学习,找一找,画一画,想一想。 A.同桌两人交流。把你找到的线索和想法跟同桌交流,交流中可以补充,讨论。 B.汇报分享,代表同桌两人的讨论,可以这样说:“我和同桌经过讨论,发现……” C.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学生倾听并补充。 (2)小结:大家都把男孩说的话作为线索,知道是他抓了鸟,后来这只鸟呢? (3)(出示男孩抓雀、放雀的图片)真不愧是阅读侦查兵,会一边读一边思考,想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答案。 【设计意图】创设“阅读侦察兵”的学习情境,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以寻找男孩抓走灰雀的线索为学习任务,开展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找到对话中男孩说的话,男孩抓鸟的思路一步步在学习,交流、倾听过程中清晰起来。三年级孩子喜欢带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把学习方法和路径融合在挑战的任务中,教无“痕”,学有“迹”。通过学习单相互分享补充的过程让学生学习充分展开,让课堂的学习在发生,学生学习过程清晰可见。 2.整合故事里的故事 (1)现在,课文已经有5幅图,男孩抓雀、放雀2幅图片应怎么放呢? (2)小组赶紧讨论一下,派两名代表排序并说明理由。 (3)代表汇报。我们小组认为…… (4)这个故事真有趣,课文中的故事与对话中读出来的故事重新组合,成为一幅连环画。 【设计意图】从课文内容读出3幅图,再从对话默读中读出文本没有写出来的故事画成2幅图,最后把5幅图重组,学生的思维得以激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讨论,在讨论学习中,故事的来龙去脉展现在学生眼前。图片重组是把文本内容与文本外的内容进行整合,学习任务充满趣味性,小组汇报的内容有凭据,合作学习任务落地,成效显现。 (三)读写思考 走进故事里的男孩 1.再当阅读侦察兵,提出新的学习任务。 (1)结合课堂作业本89页第5题第(1)小题 (2)小男孩在说这些话时在想什么呢?联系上下文思考,并写下来。 (3)汇报交流,通过触摸男孩的心理,体会男孩抓雀是因为喜爱,放雀是因为心中有爱,善良体贴,对灰雀的爱更高尚。 2.读出小男孩的语气 (1)自由练习朗读,读出男孩的语气变化:心虚——肯定——笃定、坚定。 (2)师生合作读,师读列宁的话,生读小男孩的话,读中进行朗读指导。 (3)男孩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是你们却读出了语气的不同变化,已经走进男孩心里了。 3.聚焦男孩的品质,书写生字“诚”。 现在,你对这位抓雀又放雀的男孩留下什么样印象? 【设计意图】当故事中的事被揭晓之后,故事中的人物就走进学生的视野,从男孩前后语言的变化出发思考,说话时心里在想什么?把语言与内心建立联结,因为这样说才这样想,因为这样想才这样说,借助课堂作业本练习,把男孩内心想法写出来,把学生的思考可视化,让思考看得见,让思维深入,是统编教材阅读教学实施的努力方向。 (四)结课设疑 引出故事中的列宁 我们都知道男孩抓走了灰雀,列宁知道吗?列宁明明知道这一切却没有直接说,他在与男孩对话的时候心里怎么想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故事中的列宁。 第二课时 (一)聚焦对话 走进列宁内心世界 1.升级阅读侦察力,体会列宁的话中话。 (1)再读列宁的话,随文学习“或者”“可惜”。 (2)追问:列宁真的是说给自己听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可能在想些什么?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而是问一只鸟儿? (3)结合课堂作业本89页第5题第(1)小题:列宁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他的内心又在想些什么呢?请你写下来。同桌讨论,汇报交流。 2.再读列宁说的话,感受列宁的善解人意。 【设计意图】与男孩的心理活动相比,列宁的心理活动更加复杂,单凭上下文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可能较难揣摩。通过教师的适时追问,学生一步步深入体会,慢慢接近并触摸到列宁的心理,体会到列宁不愿直接拆穿男孩,是对小男孩的尊重与呵护。学生的思维力可以通过这样一次次深度思考,得以长足发展。 (二)再读对话 体会人物心情变化 1..添加表示心情的提示语,指导读出不同的语气。 列宁:焦急——担心、难过——惋惜——故作疑惑、惊讶——欣喜 男孩:吞吞吐吐、心虚、紧张——肯定——笃定、坚定 预设: 第四自然段:男孩(吞吞吐吐地)说、男孩(心虚地)说、男孩(紧张地)说; 第九自然段:列宁(故作疑惑地)问、列宁(故作惊讶地)问。 2.恢复课文原貌,同桌分角色朗读,互相评议。 3.全体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尝试加上合适的表情动作。 【设计意图】列宁与男孩的对话是前后关联、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在学生对男孩和列宁的内心想法有了一定体会、对他们的话分别进行了练习之后,我们开始进行对话的朗读指导,既降低了难度,又确保了对话的连贯性、完整性。采用添加提示语的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人物的语气。再恢复课文原貌,进行分角色朗读,读好人物对话便可水到渠成。 (三)深入探究 体会人物爱的不同 1.再次默读课文,画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句子,交流。 (1)列宁喜爱灰雀: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列宁的话。 (2)男孩喜爱灰雀:男孩的话,以及男孩抓雀、放雀的行为。 2.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小男孩和列宁都很喜欢灰雀。那么,他们的喜欢有什么不同呢? (1)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机学习“诚实”。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喜爱一个事物时会有多种表现,有时会将注意力都放在它身上,有时会称赞它,还有的时候想把它据为己有。 (3)你觉得灰雀会喜欢怎样的爱?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在体会小男孩和列宁都很喜爱灰雀的基础上,提问“列宁和小男孩对灰雀的喜欢有什么不同”引发学生思考,这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再一次尝试,学生从而体会到:喜爱一个事物时会有多种表现,有时会将注意力都放在它身上,有时会称赞它,还有的时候想把它据为己有。继而追问:你觉得灰雀会喜欢怎样的爱?为什么?通过这样的辨析,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与全面。 (四)课堂作业 巩固运用所学知识 1.写字。 2.完成课堂作业本。 六、板书设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