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浙江省温州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浙江省温州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试题(解析版)

‎2019年11月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 历史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有学者认为,中国之有民族的、文化的、疆域的一统,至汉武帝始全功。秦本以西戎之化,略收点三晋文俗而统一中国。汉但接秦,后来鲁国齐国又渐于文化上发生影响。从中可以得出 A. 齐鲁文化优于三晋文俗 B. “汉承秦制”但有所损益 C. 汉代以来法治思想逐渐消失 D. 汉代“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答案】D ‎【解析】‎ 根据学者的分析,从秦到汉,文化上不断发展,并且到汉武帝时,“民族的、文化的、疆域的一统”“始全功”,由此可得出我国“大一统”局面在汉代得到全面巩固,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具体对比“齐鲁文化”、“三晋文俗”的优劣,没有分析汉代对秦朝制度的继承与发展,也没有分析汉代以来法家思想与治国理念的发展趋势,ABC三项是错误的。‎ ‎2.《三国志》提到,某职官自汉季以来“总统诸郡,赋政于外,非若曩时(以往)司察之而已”。由此推断,该职官是 A. 郡尉 B. 刺史 C. 三司使 D. 枢密使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材料引用《三国志》所说由掌地方“司察”发展成“统诸郡”的地方行政官员等信息相符合的是汉代刺史,B项正确;郡尉并没有发展成为地方行政长官,三司使、枢密使是宋代才有的中央财政、军政官员,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3.有学者认为:“满清之绝对专制,在雍正帝时代,完全确立。雍正帝英明果断,裁抑宗室,亲揽大权,达到了绝对专制的最高峰。”下列能支持其观点的有 ‎①推行密折制 ②创立“秘密建储”制度 ‎③设置军机处 ④完成“改土归流”任务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雍正皇帝在位时期,设置军机、创立“秘密建储”制度和推行密折制等做法,将国家军政大权一人独揽,使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达到了的最高峰,①②③说法符合题意,C项正确;虽然完成“改土归流”任务的确是雍正皇帝,但这属于国家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是中央集权,不是君主专制,说法④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BD三项是错误的。‎ ‎4.同治三年(1864年)李鸿章写信给恭亲王和文祥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夫今之日本即明之倭寇也,距西国远而距中国近。我有以自立,则将附丽于我,窥伺西人之短长;我无以自强,则并效尤于彼,分西人之利薮。日本以海外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知所取法。然则我中国深维穷极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变计矣。”李鸿章意在强调 A. 学习西方寻求变革 B. 中国社会积习沉冗 C. 防范日本侵略野心 D. 西人利薮与日平分 ‎【答案】A ‎【解析】‎ 根据同治三年李鸿章书信中强调日本在历史上、地理上和现实中对中国的威胁,以及日本“及时改辙,知所取法”等理由,指出中国“亦可以皇然变计”,可知其强调中国应该学习西方,寻求变革自强防备,A项符合题意;材料分析日本问题,目的不在于指责中国社会的积习,不只说明要防范日本,更不是简单的提示会有东西方勾结侵略中国,而是着眼于中国社会的变局和应对,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5.近代某文件规定:“日本政府允将旧德胶州租借地内所有各种公产,包括地段、房屋、工程、建筑等,不论为前德所有,或后来日本买得或建造者,一并归还中国……”“现胶济铁路沿线及其支线之日本军队及宪兵,应于中国军警开达前往接护该路时,立即撤退。”该文件是 A. 《胶澳租界条约》 B. 《凡尔赛和约》‎ C. 《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 D. 《波兹坦公告》‎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日本同意把接手德国的山东权益归还中国,从山东撤军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22年华盛顿会议外,中日签订的《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C项正确;《胶澳租界条约》是1898年中德签署的,与日本无关,A项错误;《凡尔赛和约》要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B项不符合题意;1945年发布的《波兹坦公告》是盟国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并归还中国领土的文件,D项不符合题意。‎ ‎6.冯自由《革命逸史》载,“誓词通过后,由中山领导众人举手宣誓……后中山与同志一一握手,并道贺说:‘为君等庆贺,自今日起,吾等已非清朝人矣!’语毕,屋之后部木板卒然坍塌。总理曰:‘此乃颠覆满清之预兆。’众人鼓掌欢呼。”作者描述的这一事件是 A. 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 B. 1905年同盟会的成立 C. 1911年武昌起义的爆发 D. 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孙中山领导众人举手宣誓,称大家为“同志”相约从此与清朝势不两立,其当时的身份是“总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符合这些条件的是1905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时的场景,B项正确;兴中会成立、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都与孙中山的总理身份不符合,ACD三项错误。‎ ‎7.陈独秀曾撰文称:“现代伦理学上之个人人格之独立,与经济学上之个人财产独立,互相证明,其说遂不可动摇;而社会风纪,物质文明,因此大进。中土儒者,以纲常立教。为人子为人妻者,既失个人独立之人格,复无个人独立之财产。……《礼记》曰:‘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财。’此甚非个人之道也。” 他意在 A. 批判封建伦理 B. 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中心 C. 反对君主专制 D. 强调完全从个人的利益出发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陈独秀对比中西方伦理对个人政治、经济和人格以及社会发展影响的不同,展示西方伦理对文明进步的促进,中国伦理对个人和社会的束缚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目的在于批判封建伦理,宣传民主和科学,A项正确;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其目的不是强调个人的价值,材料中没有提及政治伦理,更不是在强调个人主义,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8.1912-1919年的八年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四百七十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1912-1922年,纱锭由50余万锭增至近160万锭,布机由2616台增至6675台。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①中华民国的建立 ②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 ‎③民族资产阶级的投资热情 ④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的减少 A. ①② B. ①②④ ‎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一战期间国内人民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的投资热情和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等,都是1912-1919年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①②③④都是正确的,D项符合题意;其它ABC三项均有少选与漏选,是错误的。‎ ‎9.读下图,这一声明发表的直接原因是 A. 八一三事变爆发 B. 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C. 太平洋战争爆发 D.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的直接原因是1937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上海的“八一三事变”,A项正确;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是在1937年9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是在1941年12月,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则是在1942年1月,BCD三项都不是《自卫抗战声明书》发表的直接原因。‎ ‎10.1949年9月20日,华北局作出《关于建立村区县三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决定》,指出:为了进一步建设与加强华北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起见,决定不论老解放区或新解放区,一律于今冬明春普遍建立起来村、区、县三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准备明年召开各省人民代表大会。这反映了 A. 村民自治等基层民主形式快速发展 ‎ B. 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途径的确立 C. 中国共产党对根本政治制度的探索 ‎ D.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答案】C ‎【解析】‎ 根据1949年华北局下发的文件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在华北地区尝试人民代表大会的筹备和组织工作,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我国根本政治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C项正确。材料中提到的是各级人民代表,而不是上世纪末开始的基层直接民主,也不是用和平赎买的办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等过渡途径,并且当时中国西北、西南和东南地区还有大量的国民党军队及地方武装,新民主主义革命只是基本胜利,ABD三项错误。‎ ‎11.邓小平在《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要坚定不移。”这一谈话 A. 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B. 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C. 推动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D. 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正式开辟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邓小平对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坚定性和路线、方法的说明,结合所学可知,其南方谈话的这些内容,具有思想解放的重要作用,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多年后的谈话,无关工作重心转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正式开辟,ACD三项错误。‎ ‎12.两岸故宫博物院是收藏清宫旧藏的主体。一些原本成套成组的文物分藏两岸,或是某一同类文物,两岸都有重要的收藏。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一件明永乐款铜铃杵,原为明朝皇帝赐赠给西藏高僧,后达赖喇嘛又进献给清朝皇帝。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金嵌珊瑚松石坛城,是见证五世达赖喇嘛入京朝觐顺治皇帝这一历史事件的难得资料。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①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步被打破 ‎②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北京明清故宫这项世界遗产的扩展项目 ‎③两岸故宫博物院藏品具有同根同源、互为补充的特点 ‎④两岸故宫博物院的典藏为后人研究明清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叙述“明永乐款铜铃杵”和“金嵌珊瑚松石坛城”两件文物的故事,和 “两岸故宫博物院是收藏清宫旧藏的主体。一些原本成套成组的文物分藏两岸,或是某一同类文物,两岸都有重要的收藏”观点的印证,可以得出两岸故宫博物院的典藏为清史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具有互为补充、同根同源的特色,③④说法正确;B项符合题意;材料与两岸民间交流无关,两个故宫的文物不能证明台北是北京故宫的扩散项目,①②说法错误,与之组合的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3.在雅典,每年都要为牺牲的战士举行公共葬礼,邀请最著名的演说家发表葬礼演说。研究表明,这些葬礼演说所阐述的主要是城邦的意识形态,而不是对死者的赞扬。帕特农神庙上的浮雕刻画了泛雅典娜节的游行队伍和马拉松战役中牺牲的194名战士。学者们注意到,整幅浮雕没有突出任何个人,强调的是整体。据此可以得出 ‎①雅典民主改革成果经受了战争的检验②雅典的衰落与连年的战争是分不开的 ‎③帕特农神庙体现了雅典城邦的意识形态④雅典公民往往将城邦利益看得至高无上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根据学者们对雅典每年进行的公共葬礼、演说和帕特农神庙上浮雕的研究,认为其主要是在阐述城邦的意识形态和强调整体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争中战士们英勇卫国,热爱城邦的精神是雅典民主政治成功的展示,神庙和公民为国捐躯都体现了“城邦至上”的意识,①③④说法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与雅典的“衰落”和“连年”战争没有对联系,说法②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BD三项是错误的。‎ ‎14.近代某著作发展了中世纪的短篇故事,不仅叙述事件,进而概括现实,塑造人物,刻画心理,描写自然。作者有意识地注意结构上的技巧,把一百个故事镶嵌在一起。故事内容尽显人间百态,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是揭露教会贪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著作是 A. 《神曲》 B. 《十日谈》 ‎ C. 《哈姆雷特》 D. 《人间喜剧》‎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发展了中世纪的短篇故事”,“把一百个故事镶嵌在一起”,“揭露教会贪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欧洲“短篇小说之父”薄伽丘著的《十日谈》,B项正确;《神曲》是长诗,《哈姆雷特》是戏剧,《人间喜剧》描写的是19世纪法国社会的生活,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5.18世纪中后期,英国责任内阁制基本形成,其基本原则是: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每逢议会大选后,由国王任命在大选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的领袖即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由首相组织内阁,行使行政权;内阁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当议会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时,内阁必须集体辞职,或提请国王下令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由新议会决定内阁的去留。这表明 ‎①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 ②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③内阁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④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根据18世纪英国内阁制的基本原则,如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议会大选后的多数党首领组阁,受议会监督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王统而不治,议会监督控制行政权等使英国式的民主影响深远,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说法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 18世纪的英国,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已经成为习惯,内阁不再直属英王,说法③错误,与之组合的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6.传记作者这样描写拿破仑一次不合常理的行动:登陆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人民重燃希望的曙光。一路上拿破仑一行人都受到过路城镇居民的狂热迎接,他们将他看作是法兰西最出色的将军。如果在回到祖国之前,拿破仑心里设想的虚幻的亭台楼阁尚有朦胧的地方,那么现在他将夺得最高权威。这次登陆行动是 A. 从埃及偷偷回到法国 B. 发动“雾月政变”‎ C. 从俄国撤退 D. 逃出地中海厄尔巴岛 ‎【答案】A ‎【解析】‎ 根据“拿破仑一行人都受到过路城镇居民的狂热迎接”和他被看作“法兰西最出色的将军”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不合常理的行动”是拿破仑从埃及偷偷回国,A项符合题意。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与沿路居民的狂热迎接不符,战争失败从俄国撤退与人民重燃希望不符,1815年逃出地中海的厄尔巴岛的拿破仑与“出色的将军”身份不符,BCD三项是错误的。‎ ‎17.《共产党宣言》写道:“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这一论述 A. 科学指导工人运动的开展 ‎ B.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限性 C. 系统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 ‎ D. 旨在指明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打击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商业危机”使大部分的产品和生产力“被毁灭掉”,‎ ‎ “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阻碍生产力且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的这一论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限性,B项正确;这段材料没有明确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原则,不符合其指导工人运动的结论,不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系统”阐述,马克思在材料中提到“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 “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的说法,目的也不是为了说明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8.国际联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战胜国建立的第一个具有广泛职能的世界性组织。下列关于这一世界性组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它的出现与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有密切关系 ‎ B. 为促进战后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做了大量工作 C. 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 D. 它的存在使各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拒绝参加国际联盟,国联成立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没有得到解决,D项符合题意,作为维护战后世界秩序的组织,国联为各国交往和联系做了工作,对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它的出现有利于世界整体化, ABC三项表达正确,不符合题意。‎ ‎19.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美国国会通过了最初一批重要的新政法令,史称“百日新政”。这些法令包括 ‎①《紧急银行法》 ②《农业调整法》 ③《全国劳工关系法》④《社会保险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罗斯福新政的最初阶段,其颁布的主要法令有《紧急银行法》、《农业调整法》等应急法令,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全国劳工关系法》和《社会保险法》是在1935年新政的第二个阶段即巩固时期颁布的,③④说法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BCD三项是错误的。‎ ‎20.苏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苏德战争中使德国陆军遭受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告德军“闪电战”破产的战役发生于下图中的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41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的莫斯科保卫战,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苏军在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即图片中的②处,B项正确;其它①处列宁格勒③处斯大林格勒④处乌克兰,三处均不是莫斯科所在的区域,不符合题目要求,ACD三项错误。‎ ‎21.它被人们称为是资本主义计划化的发源地,从40年代末到80年代,编制和实施了9个中长期计划,这期间国民经济年增长率超过5%,在这一过程中,它逐渐形成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存的经济模式。“它”是 A. 英国 B. 日本 C. 联邦德国 D. 法国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提到的“从40年代末到80年代,编制和实施了9个中长期计划”, 形成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存的经济模式的国家是法国,D项正确;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和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都没有实行明确的经济发展计划,与材料列举的模式等不符,ABC三项错误。‎ ‎22.有学者认为:“人们也忽视了在文化方面的‘全球化’进程的深刻性。所谓‘东亚’文化早已不是凝固不变的传统,文化上的‘混杂性’已是在传统的东方——西方的概念中加入了更为复杂的因素,文化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十分明显……全球化的冲击早已打破了区域的界限,在一系列差异显示得最为清晰之处,又是相互联系最为密切之处。”该学者意在强调 A.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 B. 文化混杂性不利于全球化的发展 C. 社会信息化使各国依存加深 ‎ D. 在全球化的背景思考区域文化问题 ‎【答案】D ‎【解析】‎ 根据 “文化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十分明显”,“全球化的冲击早已打破了区域的界限”等现象和作者认为文化方面的‘全球化’进程的深刻性不该忽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这样分析的目的在于,促进大家对全球化进程中的区域文化定位和定性进行理性分析和正确定位,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就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提供信息,没有论证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A项错误;材料认为全球化进程中,传统意义上文化的地域界限已经过时,不是在强调文化混杂“阻碍”全球化发展,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分析社会“信息化”对全球化的促进作用,C项错误。‎ ‎23.作为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毕生成就斐然,其中两大发现更是彻底改变了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观念。这两大发现一则修正了牛顿运动定律,为质能互变以及高能粒子的运动和反应之研究敞开大门,另一则修正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为黑洞、重力波、宇宙学的研究奠定基础。“这两大发现”分别是 A. 狭义相对论和光量子假说 B. 光量子假说和统一场论 C. 广义相对论和统一场论 D. 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爱因斯坦毕生成就”,“彻底改变了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修正了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中所讲的“这两大发现”分别是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D项正确;光量子假说无法修正“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没有完成统一场论的研究,ABC三项错误。‎ ‎24.在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中,有学者写道:“唐代武功可称为吾民族空前盛业,然详考其所以于某甲外族竞争,卒致胜利之原因,实不仅由于吾民族自具之精神及物力,亦某甲外族本身之腐朽衰弱有以招致中国武力攻取之道,而为之先导也。国人治史者于发扬赞美先民之功业时,往往忽略此点,是既有违学术探求真实之旨,且非史家陈述覆辙,以供鉴诫之意。”该学者意在强调 A. 爱国史家在民族危机之时须以唐之功业来激发民族精神 ‎ B. 治史者往往重于对史实的考证而忽视了历史学的借鉴功能 C. 历史学者应该在尊重学术客观性的基础上追寻历史的意义 ‎ D. 历史学家应自觉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研究历史和现实问题 ‎【答案】C ‎【解析】‎ 根据抗战的艰难环境中,这位学者研究唐史,分析中国古代民族战争和民族精神时,注意到了不能一味强调胜利者的强大,还应注意一个民族的“腐朽衰弱”会招致武力攻取的教训,强调历史学术探求真实,以史为鉴的宗旨等,可知本题意在强调历史学者应该在尊重学术客观性的基础上追寻历史的意义,C项正确;不是只有唐朝功业可以激发民族精神,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全面分析历史真相,并非只重考证不要借鉴功能,B项错误;材料只是对唐朝某次民族竞争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史学研究进行评价,没有强调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运用,D项错误。‎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为了打倒势力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同国民党实行了第一次合作,掀起第一次大革命的高潮。在土地革命时期,党紧紧依靠农民这个革命主要同盟军,建立和巩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当日本侵略者发动侵华战争,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之时,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新的政治主张。西安事变,特别是全国抗战的爆发,促进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新高潮。‎ ‎——据中共中央统战部编著《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整理 材料二 时间 重要事件 ‎1945年8月-10月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谈判期间,毛泽东、周恩来等充分利用合法斗争的时机,广泛地与国民党上层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及各界人士接触,争取了许多朋友,大大加强了人民民主力量。‎ ‎1947年10月 中国共产党提出“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纲领。‎ ‎1948年4月 中国共产党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口号得到他们的拥护和响应,形成了一场“新政协运动”。‎ ‎1949年3月 中共中央举行七届二中全会,会议批准了中央政治局关于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以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据中共中央统战部编著《统一战线知识手册》整理 材料三 中国无产阶级要推翻强大而又凶恶的敌人,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建立一个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组织起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才能夺取革命的胜利。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期就深刻阐明了统一战线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指出,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28年的民主革命历史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据王德华、侯远长主编《中国统战论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两次合作时统一战线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这两条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2)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到充分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其重要的组织形式。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的主要历程,结合所学,简要列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新民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 ‎【答案】(1)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必要性:1922-192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出现第一次高潮,却被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残酷镇压,工人运动遭受严重挫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必要性: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2)主要历程:重庆谈判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大大增强了人民民主的力量;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推进和不断胜利,中国共产党提出一系列政治纲领和口号,极大地促进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发展;七届二中全会批准了新政协的召开,新政协会议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主要内容:对各项会议报告和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重要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历史作用: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法宝;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解析】‎ ‎(1)名称:根据材料一中“为了打倒势力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同国民党实行了第一次合作”,“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之时,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新的政治主张”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两次合作时统一战线分别是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要性:根据所学知识和第一问的思路,可知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是由于工运失败、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等敌人强大;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这主要是由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等。‎ ‎(2)历程:根据材料二“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争取了许多朋友,大大加强了人民民主力量”,“1947年”“1948年”和“194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 发展和“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纲领的提出,民主党派“拥护和响应”,形成了一场“新政协运动”中共的相关宣传动员工作和“中共中央举行七届二中全会,会议批准了中央政治局关于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以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等信息,即可概括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的主要历程。主要内容:根据所学知识,梳理思路,从新政协充分讨论各项会议报告和国名、国旗、国徽等问题和相关决定;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和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等内容入手,一一列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3)作用: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材料三中“中国无产阶级要推翻强大而又凶恶的敌人,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建立一个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组织起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才能夺取革命的胜利”为线索,可得出新民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26.马克思说:“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和外界的贸易交流在缓慢开展,贸易的主要产品是丝绸。在汉朝,丝绸与钱币、粮食一样可以用作支付军饷,丝绸作为一种奢侈品的同时,还成为了一种国际货币。中国还为来自域外的商人制定了贸易规则,创立了一套正规的管理体系。在离敦煌不远的古代要塞悬泉置遗址中发现的木简中得知,进入中国的客商必须按规定的路线行走,他们将拿到通关文牒,也常常会被官员询问,这不是带着怀疑的眼光进行盘查,而是要准确地掌握什么人在进出中国,他们在中国都干了些什么。所有这些复杂的行政措施都为我们展示出当时的都城长安是如何面对一个似乎正变得越来越小的世界。‎ 材料二 从共和国转向帝制之日起,罗马的目光就一直锁定在亚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罗马必须先解决波斯。公元113年,皇帝图拉真亲率大军远征,波斯帝国的一座座伟大城池迅速沦陷。随后图拉真乘着一艘伪装成驶往印度的货船南下恰拉。他感伤地看着货船:要是他像亚历山大那样年轻,他可能已经渡过了印度河。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罗马的扩张和野心反倒有助于波斯的发展。随着地域扩张的结束,罗马成为典型的自身成功的牺牲品:它已成为漫长边界线以外所有对手的攻击目标。‎ 材料三 汉朝和罗马没有太多的直接交往,能确定的一次接触发生于公元166年,一个罗马使团被派往中国朝见汉桓帝。对大多数古代人来讲,世界的概念其实还局限在当地,人与人之间的贸易交流都在小范围内进行。然而,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由此产生了一个不同的世界,人们的趣味和观念都会受到商业产品、艺术风格和几千英里以外其他因素的影响。中国的丝绸可供迦太基和地中海周围其他城市的权贵富豪们穿戴,产自印度的调味品可以用在新疆和罗马的厨房,中亚畜养的马匹骄傲地驰骋在千里之外的东方。这是一个相互联系、渴望交流的世界。‎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英」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汉朝为打通、保障丝绸之路畅通所采取的主要举措,简述丝绸之路畅通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图拉真皇帝在帝国空前强盛时期为宣扬自己所修建的重要建筑,分别用一句话概述它们的建筑特色,概括罗马扩张带来的结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联系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简要分析“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的理由。‎ ‎【答案】(1)措施: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夺回河套地区,占领河西走廊,打通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多次大修长城,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通畅;对来自域外的商人制定贸易规则,创立了一套正规的贸易管理体系。‎ 影响:汉代华美的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区域,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带动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2)建筑:图拉真广场和纪功柱。‎ 特色:图拉真广场层次分明,功能丰富;纪功柱柱体上是一条螺旋状的浮雕带,是举世罕见的艺术杰作。‎ 结果:有助于波斯的发展;推动罗马法的发展(或推动了罗马帝国的发展);造成了罗马帝国的解体(或引起周边民族的袭扰和入侵)。‎ ‎(3)人类社会古代的几大文明区域呈点状分布,相互间基本处于隔绝状态,孤立地发展着。(或对大多数古代人来讲,世界的概念还局限在当地,人与人之间的贸易交流都在小范围内进行。)‎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世界几大主要文明区域连接起来,人类地域性分散发展的历史开始改变。(或从此,以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逐渐演变为相互交流、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历史。)‎ ‎【解析】‎ ‎(1)主要举措:根据材料一中“丝绸作为一种奢侈品的同时,还成为了一种国际货币”、“中国还为来自域外的商人制定了贸易规则,创立了一套正规的管理体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发动战争,夺回对于中外交通重要的河套等地区,打通并用军事和政治手段保障丝绸之路、制定贸易规则,创立贸易管理体系等方面概括汉朝为打通、保障丝绸之路畅通所采取的措施。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简要分析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影响。‎ ‎(2)特色:根据材料二“公元113年,皇帝图拉真亲率大军远征,波斯帝国的一座座伟大城池迅速沦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拉真皇帝在帝国空前强盛时期为宣扬自己修建了图拉真广场和纪功柱,再借用所学对这两个重要建筑,分别对它们的建筑特色进行描述。结果:根据材料二中“皇帝图拉真亲率大军远征,波斯帝国的一座座伟大城池迅速沦陷”,“罗马的扩张和野心反倒有助于波斯的发展。随着地域扩张的结束,罗马成为典型的自身成功的牺牲品:它已成为漫长边界线以外所有对手的攻击目标”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波斯和罗马发展和历史进程等方面概括罗马扩张带来的多重后果。‎ ‎(3)理由:根据材料三“汉朝和罗马没有太多的直接交往,能确定的一次接触发生于公元166年”,“大多数古代人来讲,世界的概念其实还局限在当地,人与人之间的贸易交流都在小范围内进行”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比新航路开辟前后的世界联系交流情况,从可能性、必要性和联系的差异性等方面,简要分析马克思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文明发展的“结果”这一论点。‎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 据成书于1939年凤冈及门弟子(凤冈书院乃梁士诒在籍设帐授徒之所)编纂的《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记载:“(1914年8月)先生于某夕,奉袁总统电话,趋府后,袁谓欧洲大战,祸及远东,目前所最紧要之事件,当从何着手?先生曰:‘国库虚空、欧洲战起,外债绝不可靠。今日应称欧战、镑价起落、汇兑困难等种种理由,先行停付各国赔款。所有关税、盐税一律提储于中国之银行。在我国已宣言中立,词严义正,各国亦无如我何也。我国趁今日日本为动兵之前,密与英国约,彼居其名,我居其实,即日与德使磋商,刚柔并施,一面派兵前往围守青岛,强彼交还,迅雷不及掩耳,使日本无所措手。青岛若下,日本又何说进兵?此不特防日本之侵略,且以杜将来之后患也。德奥以小敌大,战之结果,必难倖胜。在我见,正不妨明白对德绝交宣战,将来于和议中取得地位,于国家前途,深有裨补。’袁曰:‘容吾思之。’此一夕谈,不知东方之既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请按以下要求选择作答:‎ ‎①如果您相信该记载的真实性,请评述梁士诒的主张。‎ ‎②如果您质疑该记载的真实性,请说明您质疑的理由。‎ ‎【答案】选择①‎ 一战初期,梁士诒认为中国应对德奥宣战,警惕日本侵略,这符合中国利益,体现爱国情怀。他认为停付赔款、收回青岛、抑制日本在华势力、同盟国实力弱小败局已定、争取国际地位、战后和议占有一席之地等参战理由,思考较为全面,有一定的见地。但他又主张中英秘密外交、对英国帮助中国抵制日本的侵略抱有幻想,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选择②‎ 著者为梁士诒的弟子,可能会有过度拔高的倾向;该年谱成书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一记载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现实;1914年一战爆发后不久,战局形势尚不明朗,此时梁士诒认为德奥必败,记载似有追忆之感;该记载中的谈话,发生时间、材料出处还不够明确,语言富于文学色彩;对于这一年谱记载的真实性,还需搜集其他史料,辨析史料,以使史料之间可以相互印证。‎ ‎【解析】‎ 本题作为开放性试题,解题时首先要求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通读材料,找到自己认可的信息,确定自己对材料真伪的判断,最后运用唯物史观,根据材料的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其真或伪进行论证。根据其学生掌握一定的一手资料,对其比较熟悉,认为其事可信,解决起来相对会轻松一些。因为依据材料中梁士诒的分析逻辑,如“国库虚空、欧洲战起,外债绝不可靠”,“趁今日日本为动兵之前,……强彼交还,迅雷不及掩耳,使日本无所措手”,“此不特防日本之侵略,且以杜将来之后患也”,“德奥以小敌大,战之结果,必难倖胜”,“明白对德绝交宣战,将来于和议中取得地位,于国家前途,深有裨补”等,可知其主张是中国对德宣战,材料提供的信息充分,阅读时可以对梁士诒有一定的了解,他是从当时国内外相关形势入手,影响当时政府决策的,并且其思想张通过其弟子之手写出,有一定的真实性,其强调的停付赔款、收回青岛、抑制日本在华势力、争取国际地位、战后和议占有一席之地等参战理由有着爱国和理性的一面,但其希望“以夷制夷”显然与当时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等活动时带一定的幻想色彩等,评析的逻辑和信息充分。而相应的批驳其为伪造的话,则需要更多的剖析材料中的时间、背景等隐形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借用相关史料和考证方法加以评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