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14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 学案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创意编排·使用解读] 为做到夯实文言基础,研透高考题型,循序渐进,步步登高,针对本专题,本书首创3步复习方案。 见《练出高分绿皮书》分册 3步复习方案 编排内容 特色解读 第一步 循教材复习——抓命题之“根” 教材文言文篇目的知识梳理 学案形式,练中回扣 大多数学校在复习文言文时,先复习教材古诗文篇目,为方便批阅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本书将此部分内容置于学生用书P369~398《练出高分绿皮书》分册中。 第二步 循考点复习——究命题之“源” 文言文三大基础考点的系统归纳 (一)文言实词 (二)文言虚词 (三)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 高考题型无论怎样变化,或显性或隐性均是对三大文言基础考点的考查。为方便考生利用课余零碎时间打牢文言基础,本书将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古文化常识置于学生用书P20~60《学在平时白皮书》分册中。 第三步 循题型复习——研破题之“法” 高考四大题型的解题技法 (一)断句题 (二)古文化常识题 (三)概括分析题 (四)翻译题 高考七分靠实力,三分靠技巧。 研透高考题型,掌握解题技法, 教考生如何答准答快巧得分。 第1讲 文言实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不仅指出了考查范围(《考试大纲》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还明确了考查方向(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实词往往是多义的,只有在具体语境的限制下,实词的意义才是确定的、具体的、有着特定内涵的。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实词意义与用法的能力。从历年对实词的考查情况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内容主要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偏义复词等,其中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的考查是重中之重,偏义复词相对较少。 [练中悟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2017·全国卷Ⅱ,改编)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1)之。乃挟(2)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3),无相距(4)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5)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6)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7)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8),数遗书切(9)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10),即穷诘(11)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12)帅,余党当坐(13)者数千人。憙上言:“恶(14)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15)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16)边事,思为久长规(17)。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判断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常思报之 报:报答( ) 提示:采用语法成分推断法分析词语所在的位置,看是否有活用现象。 答案:× 报: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报仇。 (2)乃挟兵结客 挟:用胳膊夹着,引申为带着( ) 提示: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式特点推断,“挟兵结客”是个对举句。 答案:√ (3) 而仇家皆疾病 疾病:泛指病( ) 提示:采用语法成分推断法分析词语所处的位置,看是否有活用现象。 答案:× 疾病:名词活用作动词,生病。 (4)无相距者 距:抵达( ) 提示:结合语境可从通假的角度推断。 答案:× 距:通“拒”,抵抗。 (5) 顾谓仇曰 顾:回头看( ) 提示:联系成语“相顾一笑”推断。 答案:√ (6)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相:互相( ) 提示:联系教材“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推断。 答案:× 相:动作偏指一方,偏指“我”。 (7) 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 行:实行( ) 提示:结合语境,把“实行”的解释代入句子验证,看是否合适。 答案:× 行:代理官职。 (8)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 善:友善、交好( ) 提示:通过语法分析及代入解释可判断,也可以联系教材《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理解。 答案:√ (9)数遗书切责之 切:恳切( ) 提示:结合语境分析,把“恳切”的解释代入句子,推断词语意思。 答案:× 切:严厉地。 (10)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 发觉:发现、察觉( ) 提示:采用语境推断法,根据前后语境以及本句中“闻”来推断。 答案:× 发觉:被查出。 (11)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 诘:追问、追查( ) 提示:分析“诘”字为“言”旁,一定和言语有关,结合语境,联想词语“诘责”推断。 答案:√ (12)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 渠:大( ) 提示:分析语法结构,“渠”修饰后面的名词“帅”,推断解释是否合适。 答案:√ (13)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坐:牵连( ) 提示:联系教材“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苏武传》)进行推断。 答案:× 坐:定罪、判罪。 (14) 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恶:罪恶( ) 提示:通过语法分析,确定“恶”的词性,并推断解释是否正确。 答案:× 恶:惩罚。 (15)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举:举荐( ) 提示:分析句子结构,文言语句中多把同义词连用,并联想教材“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进行推断。 答案:√ (16)帝令憙典边事 典:主管( ) 提示:结合语境并分析语法结构,“典”后有宾语“边事”,推断解释是否合适。 答案:√ (17)思为久长规 规:法度、准则( ) 提示:结合语境,并把“法度、准则”代入解释可判断。 答案:× 规:规划、打算。 [技法归纳] 文言实词“推断7法” 1.语境代入推断法 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这是最主要的推断方法。如上面题目中“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的“发觉”借助语境(句内语境)可推断为“被查出”的意思。根据原文语境,李子春强取豪夺,人们都很怕他,他的两个孙子杀人,赵憙到任听说(“闻”)此事可知,赵憙已经听说,不可能是未被发现、察觉,只能是未被查出、处罚。 2.成语联想推断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上面题目中“顾谓仇曰”的“顾”,联系成语“相顾一笑”可推断为“回头看”。 3.联系教材推断法 很多实词的意义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因此,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实词的含义,推断试题中的实词含义。如上面题目中“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的“举”,联系教材《陈情表》中的“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推断其意义为“举荐”。 4.语法成分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也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如上面题目中“帝令憙典边事”的“典” 在句中作谓语,应为动词,意思是“主管”。 5.句式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如上面题目中“乃挟兵结客”的“挟”和“结”后均为名词,此二者均为动词,意思相近。 6.字形分析推断法 汉字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知字的意义。如“樯橹”一词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构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7.通假猜想推断法 当遇到一个句子中某词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的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如上面题目中“无相距者”的“距”,通“拒”,意思是“抵抗”。 [拓展训练] 2017·全国卷Ⅱ真题尝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解析:选A 解答客观型文言断句题,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辨析断句正误。具体作答时可先排除选项中完全相同的断句点,然后对有区别的断句点进行对比分析。如“不肯云”与“不肯/云”,“不肯”是说李氏不愿意投降,“云”是说话的标志,下文是李氏的话,显然“不肯云”的断法不合情理,由此排除B、C两项;“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与“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憙”即“赵憙”,从意思上来看,赵憙是赵氏的孤孙,“孤孙憙”中间不应断开,由此排除D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解析:选B 结合文意和积累的文化常识来解题,逐一审读选项,从而发现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读不准确之处。B项,“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错,这是对“考”字的误解,这里的“考”通“拷”,是“拷问”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 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解析:选C 解答本题,可采用题文对照的方式,将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相对照,以发现不对应的地方。C项,根据原文中“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可知,将盗贼余党迁往异地的不是赵憙,而是皇上,选项张冠李戴;“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错,原文只是把这些人“移置颍川、陈留”,选项无中生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5分) 译文: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5分) 译文: 解析:在弄懂大意的基础上,按照直译的要求逐字对译,然后通读,看句意是否通顺。特别要注意关键实词的翻译,如(1)中的“奉(奉行)”“枉(违犯)”“欲(要求)”等,(2)中的“蝗(出现蝗灾)”“有年(丰收)”“歌(歌颂)”等。 参考答案:(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参考译文]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年轻时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留下儿子,赵憙当时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于是他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终于前去报仇。但仇人们全都生病了,没有人能抵抗。赵憙认为趁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应做的事,就暂且放过他们离开了。(临走前)他回头对仇人们说:“你们如果病好了,应远远地避开我。”更始帝即位,舞阴的大户人家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投降,说:“听说宛县赵氏有个独孙子赵憙,以信义闻名,我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帝于是召见赵憙。赵憙年纪不到二十岁,被引见后,随即被任命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派他去舞阴,李氏就投降了。光武帝打败王寻、王邑时,赵憙受伤,有战功,回朝后被任命为中郎将,被封为勇功侯。邓奉在南阳造反,赵憙一向与邓奉交好,多次写信严厉斥责他,而造谣的人就说赵憙与邓奉合谋,皇帝怀疑这件事。等到邓奉失败,皇帝搜查到赵憙写给邓奉的书信,于是惊讶地说:“赵憙真是有道德的人啊。”后来被封为怀令。大户人家李子春先前担任琅邪相,强横狡猾而不守法度,兼并侵吞别人财产,百姓都很害怕他。赵憙刚到任,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人的事没有被揭发,立即追查他们的恶行,逮捕拷问李子春,他的两个孙子自杀。京城中替李子春说情的有几十人,最终赵憙没有听从。 当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皇上亲自去看望赵王,问他想说什么。赵王说:“我平素与李子春交情深厚,如今他犯了罪,怀县县令赵憙想杀他,希望能留住他的性命。”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这一年,赵憙升迁为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许多盗贼,赵憙与各郡一起声讨追捕,斩杀他们的头领,其余同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赵憙上书说:“惩罚坏人应只限于他本人,可将这些人全部搬迁到京城附近的郡中。”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将这些人都转移安置在颍川、陈留。于是提拔荐举有义行的人,诛杀铲除奸恶的人。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二十七年,(赵憙)升任太尉,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当时南单于降服,乌桓、鲜卑一起来朝拜,皇帝命令赵憙主管边塞事务,考虑作长远打算。建初五年,赵憙生病,皇帝亲自前去探视。等到他病逝,皇帝亲自去吊祭。享年八十四岁。谥号正侯。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余懋衡,字持国,婺源人。万历二十年进士。除永新知县。征授御史。时以殿工,矿税使四出,骄横。懋衡上疏言:“与其骚扰里巷,榷及鸡豚,曷若明告天下,稍增田赋,共襄殿工。今避加赋之名,而为竭泽之计,其害十倍于加赋。”忤旨,停俸一年。 巡按陕西。税监梁永辇私物于畿辅,役人马甚众。懋衡奏之。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论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永虑军民为难,召亡命擐甲自卫。御史王基洪声言永必反,具陈永斩关及杀掠吏民状。巡抚顾其志颇为永讳,永乃藉口辩。帝疑御史言不实。而咸宁、长安二知县持永益急。永党王九功辈多私装,恐为有司所迹 ,托言永遣,乘马结阵驰去。县隶追及之华阴,相格斗,已皆被系,懋衡遂以反逆闻。永窘甚,爪牙尽亡,独纲在,乃教永诬劾咸宁知县满朝荐,朝荐被逮。永不久亦撤还,关中始靖。懋衡寻以忧归。起掌河南道事。擢大理右寺丞,引疾去。 (选自《明史·余懋衡传》)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稍增田赋,共襄殿工 襄:建成 (2)今避加赋之名,而为竭泽之计 避:避开 (3)忤旨,停俸一年 忤:违背 (4)税监梁永辇私物于畿辅 辇:用辇车运送 (5)再中毒,不死 再:两次 (6)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 蛊:毒药 (7)遂上疏极论永罪 论:议论,引申为弹劾 (8)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 省:讯问 (9)具陈永斩关及杀掠吏民状 陈:陈述 (10)永乃藉口辩 藉:借 (11)而咸宁、长安二知县持永益急 持:对立、对峙 (12)永党王九功辈多私装 辈:某一类人 (13)恐为有司所迹 迹:察觉 (14)永不久亦撤还,关中始靖 靖:安定、平定 (15)懋衡寻以忧归 忧:指父母的丧事 [参考译文] 余懋衡,字持国,江西婺源人。万历二十年考中进士。授职永新知县。(后来)被征召担任御史。当时因为修建大殿,矿税使被派往各地,骄横异常。余懋衡上奏说:“与其骚扰平民,征税至于鸡猪,还不如明明白白告诉天下人,稍为增加土地赋税,共同赞助完成大殿工程。现在避开增加赋税的名声,实际上是竭泽而渔的办法,这样的害处比增加赋税要大十倍。”违背圣旨,余懋衡被停发俸禄一年。 余懋衡巡视陕西,税监梁永用辇车将私人财产运送到畿辅,役使了很多人马。余懋衡上奏弹劾他。梁永恨得要命,唆使其帮凶乐纲贿赂厨师想毒死余懋衡。两次中毒,余懋衡都没死,拷问厨师获取乐纲给予的贿赂和剩下的毒药。于是上疏极力弹劾梁永,御史官也争相弹劾梁永,皇上都不讯问。梁永害怕军民为难他,召进一些亡命之徒自卫。御史王基洪声称梁永一定会造反,将梁永杀掠官吏、百姓的事一一陈述上奏。巡抚顾其志替梁永隐瞒,梁永于是借口为自己辩护。皇帝怀疑御史说的不是实话。可咸宁、长安两地知县与梁永的对立更加厉害。梁永党徒王九功等多私人武装,怕被有关官吏察觉,托辞说是梁永调遣,拉帮结伙乘马迅速离开。县吏在华阴追上他们,相互之间发生战斗,不久都被抓住,余懋衡于是以谋反之罪控告梁永。梁永很害怕,他的爪牙也逃散了,只有乐纲还在,他教梁永诬告咸宁知县满朝荐,满朝荐被逮捕。梁永不久也被撤回京城,关中才安宁下来。余懋衡不久后因家人去世回到家乡。后被起用掌管河南道。升为大理右寺丞,声称有病归家。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继昌,字世长。初,父崇矩与太祖同府厚善,每太祖诞辰,必遣继昌奉币为寿。尝畀弱弓轻矢,教以射法。建隆三年,荫补西头供奉官。太祖欲选尚公主,崇矩谦让不敢当,亟为继昌聘妇,太祖颇不悦。开宝五年,继昌迁如京副使。后入为东头供奉官,监大名府商税,岁课增羡。会诏择廷臣有劳者,府以名闻。至道二年,蜀贼平,余党颇啸聚。拜峡路二十五州军捉贼招安都巡检使。贼酋喻雷烧者,久为民患,以金带遗继昌,继昌伪纳之,贼懈不设备,因掩杀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十六》)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必遣继昌奉币为寿 币:礼物、礼品 (2)尝畀弱弓轻矢 畀:给予 (3)荫补西头供奉官 荫:庇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代官爵或功勋 而受到封赏 (4)太祖欲选尚公主 选尚:指被选中与公主婚配 (5)亟为继昌聘妇 亟:急忙 (6)岁课增羡 课:赋税 (7)会诏择廷臣有劳者,府以名闻 闻:使皇上听到,引申为上报 (8)以金带遗继昌 遗:送给 (9)继昌伪纳之 伪:假装 (10)贼懈不设备 设备:设防 [参考译文] 李继昌,字世长。起初,他的父亲李崇矩与宋太袓在同一官署亲密友善,每逢太祖生日,李崇矩必定派遣李继昌奉献礼物祝寿。太祖曾给他软弓轻箭,教他射箭。建隆三年,李继昌因庇荫补为西头供奉官。太祖想要选他做女婿,李崇矩谦让不敢当,急忙为李继昌订婚,太祖(听到此事),很不高兴。开宝五年,李继昌提升为如京副使。后来入朝担任东头供奉官,监督大名府商税,年赋税收入增加盈余。恰好下诏选择朝廷大臣中有功劳的人,府中把他的名字上报。至道二年,蜀地贼寇平定,剩余党羽聚集。朝廷授李继昌为峡路二十五州军捉贼招安都巡检使。贼军首领喻雷烧,长期成为百姓的祸患,把金带送给李继昌,李继昌假装收下,贼军没有设防,因而袭击消灭了他们。 [课时跟踪检测] 一、考点针对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陈有年,字登之,余姚人。有年举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吏部,历验封郎中。万历元年,成国公朱希忠卒,其弟锦衣都督希孝贿中官冯保援张懋例乞赠王,大学士张居正主之。有年持不可,草奏言:“令典:功臣殁,公赠王,侯赠公,子孙袭者,生死止本爵。懋赠王,廷议不可,即希忠父辅亦言之。后竟赠,非制。且希忠无勋伐,岂当滥宠。”左侍郎刘光济署部事,受指居正,为删易其稿。有年力争,竟以原奏上。居正不怿,有年即日谢病去。十二年起稽勋郎中,历考功、文选,谢绝请寄。中外皆服。迁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尚方所需陶器,多奇巧难成,后有诏许量减,既而如故。有年引诏旨请,不从。内阁申时行等固争,乃免十之三。南畿、浙江大祲,诏禁邻境闭籴,商舟皆集江西,徽人尤众。而江西亦岁俭,群乞有年禁遏。有年疏陈济急六事,中请稍弛前禁,令江西民得自救。南京御史方万山劾有年违诏。帝怒,夺职归。 (节选自《明史·陈有年传》,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年举嘉靖四十一年进士 举:考取 (2)其弟锦衣都督希孝贿中官冯保援张懋例乞赠王 援:援引 (3)大学士张居正主之 主:同意 (4)功臣殁,公赠王 殁:死亡 (5)受指居正,为删易其稿 易:改变 (6)竟以原奏上 竟:最终 (7)居正不怿 怿:高兴 (8)十二年起稽勋郎中 起:起用 (9)南畿、浙江大祲 祲:灾荒 (10)有年疏陈济急六事 陈:陈述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希忠无勋伐,岂当滥宠 伐:夸耀 B.左侍郎刘光济署部事 署:代理 C.有年引诏旨请 引:援引 D.而江西亦岁俭 俭:歉收,年成不好 解析:选A 伐:功勋,功绩。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竟赠,非制 制:规章制度 B.诏禁邻境闭籴 籴:购买粮食 C.中请稍弛前禁 弛:放宽 D.帝怒,夺职归 夺:改变 解析:选D 夺:剥夺。 [参考译文] 陈有年,字登之,余姚人。陈有年考取嘉靖四十一年的进士,授职为刑部主事。改任吏部,历任验封郎中。万历元年,成国公朱希忠去世,他的弟弟锦衣都督朱希孝贿赂宦官冯保,援引张懋的例子请求赠封王号,大学士张居正同意他的请求。陈有年坚决不赞同,起草奏章上言说:“根据令典:功臣死亡,公赠封为王,侯赠封为公,子孙世袭的人,生死只享受原来的爵位。张懋赠封为王,朝廷议论不同意,就是朱希忠的父亲朱辅也这么认为。后来竟然被封赠,不符合规章制度。况且朱希忠没有讨敌的功勋,怎么能乱加宠幸?”左侍郎刘光济代理吏部事务,按张居正的意思,删改奏稿。陈有年极力争辩,最后将原奏章呈上。张居正不高兴,陈有年当天就称病离去。万历十二年他被起用为稽勋郎中,历任考功、文选郎中,谢绝请托。朝廷内外都佩服他的为人。调任太常寺少卿,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视江西。为皇帝供给用品的尚方官需要的陶器,大都很奇巧,难以制作,后来有诏令允许适当减少,不久又照旧额。陈有年援引诏令请求裁减,未获同意。内阁大臣申时行等人坚持争辩,才减免十分之三。南畿、浙江遭遇大灾,诏令禁止邻地买进粮食,商船都汇聚江西,安徽人最多。而江西当年收成也不好,众人请求陈有年禁止。陈有年上奏陈述救急的六件事,其中请求稍稍放宽先前的禁令,使江西的百姓得以自救。南京御史方万山弹劾陈有年违背诏令。皇帝恼怒,剥夺了陈有年的官职令他回乡。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陈德荣,字廷彦,直隶安州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授湖北枝江知县。雍正三年,迁贵州黔西知州,父忧归。服阕,署威宁府。未几,乌蒙土司叛,德荣赴威宁防守。城陴①颓圮,仓猝聚米桶,实土石,比次甃②筑,墉堞③屹然。贼焚牛卫镇,去城三十里,德荣日夜备战,贼不敢逼。总兵哈元生援至,贼败走。寻以母忧去官。 乾隆元年,经略张广泗疏荐,擢贵州按察使。时群苗交煽,军事方殷,古州姑卢朱洪文诸叛案,德荣治鞫,详慎重轻,咸称其情,众心始安。及苗疆渐定,驻师与屯将吏多以刻急见能。二年,贵阳大火,德荣谒经略曰:“天意如此,当竭诚修省,苗亦人类,曷可尽杀?”广泗感动,戒将吏如德荣言。 四年,署布政使,疏言:“黔地山多水足,可以疏土成田。今就邻省雇募种棉、织布、饲蚕、纺织之人,择地试种,设局教习,转相仿效,可以有成。”诏允行。六年,疏陈课民树杉,得六万株。七年,开野蚕山场百余所,比户机杼相闻。德荣据以入告,数被温旨嘉奖。又大修城郭、坛庙、学舍。广置栖流所,收行旅之病者。益囚粮。冬寒,恤老疾嫠孤之无衣者。亲课诸生,勖以为己之学。十二年,卒于官。 (节选自《清史稿·循吏列传》,有删改) [注] ①陴:附属的土墙。②甃(zhòu):修砌。③堞:城上如齿状的矮墙。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授湖北枝江知县 授:任命 (2)迁贵州黔西知州,父忧归 忧:指父(母)之丧 (3)服阕,署威宁府 署:代理 (4)实土石 实:用……填充 (5)去城三十里 去:距离 (6)时群苗交煽 交:勾结 (7)军事方殷 殷:盛、频繁 (8)德荣治鞫,详慎重轻 鞫:审问 (9)驻师与屯将吏多以刻急见能 见:通“现”,显现 (10)转相仿效,可以有成 成:成效 (11)疏陈课民树杉 树:种植 (12)益囚粮 囚:储备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贵州按察使 擢:提升 B.疏陈课民树杉 课:督促 C.比户机杼相闻 比:近来 D.勖以为己之学 勖:勉励 解析:选C 比:接近、临近。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意如此,当竭诚修省 省:反省 B.苗亦人类,曷可尽杀 曷:怎么 C.德荣据以入告,数被温旨嘉奖 数:多次 D.恤老疾嫠孤之无衣者 恤:怜悯 解析:选D 恤:关怀照顾。 [参考译文] 陈德荣,字廷彦,直隶安州人。康熙五十一年考中进士,被(皇帝)任命为湖北枝江知县。雍正三年,(陈德荣)升任贵州黔西知州,因父丧归家。守丧期满,代理威宁府知府。不久,乌蒙土司叛乱,陈德荣前往威宁防守。(当时)城墙坍塌,仓促间(他)赶忙(命人)堆聚米桶,用土石填充,砌筑块石加固城池,城上如齿状的矮墙巍然屹立。叛贼焚毁了牛卫镇,在离城三十里的地方驻扎,陈德荣日夜备战,叛贼不敢逼近。总兵哈元生的援军到达后,叛贼败逃。不久,陈德荣因母丧卸任。 乾隆元年,经略张广泗上奏推荐,(陈德荣被)提拔为贵州按察使。当时苗裔互相勾结煽动,正是军事行动频繁之时,古州姑卢朱洪文等叛乱的案件,陈德荣负责处置审问,他周密审慎,考量轻重,大家都称赞他处置恰当,民心才得以安定。等到苗疆渐渐平定,驻军与驻守的将吏大多用苛刻严酷的手段来显现自己的能力。乾隆二年,贵阳发生大火,陈德荣禀告经略张广泗说:“天意这样,应当竭尽诚意,修身反省,苗裔也是人类,怎么可以杀尽?”张广泗很受感动,用陈德荣的话来告诫将吏。 乾隆四年,(陈德荣)代理(贵州)布政使,上奏皇帝说:“贵州山多水足,可以疏松土壤改成农田。如今在邻省雇佣召集种棉、织布、饲蚕和纺织的人,在此地选择田地进行试种,设立专门机构教授百姓(养蚕缫丝的办法),使百姓相互效仿,就可以有成效。”皇帝下诏允许实行。乾隆六年,陈德荣上奏陈述督促百姓种植杉树,种植了六万株。乾隆七年,(陈德荣)开野蚕山场一百多所,临近住户的机杼声可以互相听到。陈德荣据实禀告皇帝,多次被温和恳切的诏书称赞奖励。(陈德荣)又大力修建内外城墙、坛庙和学舍。广泛设置收容所,收纳生病的行旅之人。多多储备粮食。冬天寒冷,他关怀照顾那些没有棉衣的老人、病人、寡妇和孤儿等。(陈德荣)亲自督促学生,用儒学中的修身养性之学来勉励他们。乾隆十二年,(陈德荣)在任上去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周经,字伯常,刑部尚书瑄子也。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成化中,历侍读、中允,侍孝宗于东宫。经刚介方正,好强谏,虽重忤旨不恤。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太监李广死,帝得朝臣与馈遗簿籍,大怒。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有及经者。经上疏曰:“昨科道劾廷臣奔竞李广,阑入臣名。虽蒙恩不问,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陛下试思广在时,曾言及臣否。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乞检曾否有臣姓名。更严鞫广家人,臣但有寸金、尺帛,即治臣交结之罪,斩首市曹,以为奔竞无耻之戒。若无干涉,亦乞为臣洗雪,庶得展布四体,终事圣明。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帝慰答之。十三年,星变,自陈乞休。报许,赐敕驰驿,加太子太保,以侣钟代。 (节选自《明史·列传七十一》,有删改)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经刚介方正 方正:端方正直,品行端正 (2)虽重忤旨不恤 忤:违反,抵触 (3)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 疾:憎恨,厌恶 (4)帝得朝臣与馈遗簿籍 遗:赠送 (5)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 交通:暗中勾结 (6)昨科道劾廷臣奔竞李广 竞:争逐,投靠 (7)臣但有寸金、尺帛 但:只要,如果 (8)以为奔竞无耻之戒 以为:把……作为 (9)报许,赐敕驰驿 报:回复 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重忤旨不恤 恤:顾及 B.阑入臣名 阑:擅自 C.若无干涉 干涉:关涉牵连 D.庶得展布四体 庶:差不多 解析:选D 庶:表示可能或期望。 [参考译文] 周经,字伯常,是刑部尚书周瑄的儿子。天顺四年考中进士。(后来)改任庶吉士,授予检讨职务。成化年间,做过侍读、中允等职,在东宫侍奉孝宗。周经刚强耿直,端方正直,喜欢竭力劝谏,即使深深违反皇上的旨意也不顾及。宦官、贵戚都害怕他并且憎恨他。太监李广死了,皇帝得到朝中大臣参与赠送李广财务的账簿,非常生气。科道官员趁机弹劾大臣暗中勾结李广的情状,有人提到了周经。周经上疏辩解说:“昨天科道官员弹劾大臣争着投靠李广,擅自写上了我的名字。虽然蒙受皇上恩德没有过问,我实在是感到无比冤枉,含伤忍痛,没有办法来自己说明情况。人们争相投靠李广,希望他能在您面前多说好话,图的就是您的宠幸眷顾啊。陛下您试着想想李广活着的时候,是否曾经谈到我。况且交结李广馈赠物品的账簿就在您的跟前,请求检查有没有我的姓名。还应该严厉审问李广的家人,我只要有一寸金、一尺帛进献李广,就惩治我交结李广的罪过,在集市上斩首,作为对争着投靠李广等无耻行为的警诫。如果没有关涉牵连,也请皇上替我洗脱耻辱,或许能让我舒展四肢,终生侍奉圣明的主上。如果让我带着侮辱忍受诟骂,即使我死了,我的眼睛也不能闭上。”皇帝安慰并答复了他。弘治十三年,星宿变化,(周经)自己陈说请求退休。皇帝回复许可,并下诏赏赐可以使用驿站,加封太子太保,让侣钟代替他。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禄亦弗及 及:轮到 (2)天未绝晋 绝:断绝 (3)主晋祀者 主:主持 (4)天实置之 置:拥立 (5)不亦诬乎 诬:欺骗 (6)窃人之财 窃:偷盗 (7)下义其罪 义:以……为义,赞美 (8)上下相蒙 蒙:蒙骗 (9)以死谁怼 怼:埋怨 (10)尤而效之 尤:错误 (11)言,身之文也 文:装饰品 (12)以志吾过 志:记录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赏其奸 奸:狡诈 B.不食其食 食:食物,这里指“俸禄” C.以绵上为之田 田:田地 D.且旌善人 旌:表彰 解析:选C 田:封地。 [参考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九个儿子,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还会是谁?实在是上天拥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欺骗人吗?偷盗别人的财物,尚且称为强盗,何况是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狡诈,上下相互蒙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埋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起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介之推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来记录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 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常假借用之。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选自《史记》)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弛:废止 (2)召匠计之,直百金 直:通“值”,价值 (3)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先:做榜样 (4)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 贵:使……显贵 (5)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 盗:劫掠 (6)常假借用之 假借:宽容 (7)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 愧:使……羞愧 (8)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 务:致力于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常衣绨衣 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 B.治霸陵皆以瓦器 治:治理,引申为“建造” C.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 切:恳切,深切 D.弗下吏 下:向下交给 解析:选C 切:直率尖锐。 [参考译文] 孝文帝从代国来(到京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露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上百斤黄金。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继承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露台干什么呢?” 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墓冢,就是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而文帝却把尉佗的兄弟召来,(加官晋爵)使他们显贵,用恩德回报他们,尉佗于是取消了帝号,向汉朝称臣。汉与匈奴相约和亲,匈奴却违背约定入侵劫掠,而文帝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愿意给百姓带来烦扰和痛苦。吴王刘濞谎称有病不来朝见,文帝就趁此机会赐给他倚几和手杖。群臣中如袁盎等人进言说事,虽然直率尖锐,而文帝总是宽容采纳。大臣中如张武等人接受别人贿赂的金钱,事情被发觉,文帝就从皇宫仓库中取出金钱赐给他们,用这种办法使他们内心羞愧,而不把他们下交给执法官吏处理。文帝专心致力于用恩德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礼义兴盛。 二、高考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刘隆字元伯,南阳安众侯宗室也。王莽居摄中,隆父礼与安众侯崇起兵诛莽,事泄,隆以年未七岁,故得免。及壮,学于长安,更始拜为骑都尉。谒归,迎妻子置洛阳。闻世祖在河内,即追及于射犬,以为骑都尉,与冯异共拒朱鲔、李轶等,轶遂杀隆妻子。建武二年,封亢父侯。四年,拜诛虏将军,讨李宪。宪平,遣隆屯田武当。 十一年,守南郡太守,岁余,上将军印绶。十三年,增邑,更封竟陵侯。是时,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十五年,诏下州郡检覈其事,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时诸郡各遣使奏事,帝见陈留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帝诘吏由趣,吏不肯服,抵言于长寿街上得之。帝怒。时显宗为东海公,年十二,在幄后言曰:“吏受郡勑,当欲以垦田相方耳。”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对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实首服,如显宗对。于是遣谒者考实,具知奸状。明年,隆坐征下狱,其畴辈十余人皆死。帝以隆功臣,特免为庶人。 明年,复封为扶乐乡侯,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阯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谿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及大司马吴汉薨,隆为骠骑将军,行大司马事。 隆奉法自守,视事八岁,上将军印绶,罢,赐养牛,以列侯奉朝请。三十年,定封慎侯。中元二年,卒,谥曰靖侯。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十二》,有删改)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阯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谿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B.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阯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谿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C.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阯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谿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D.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阯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谿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解析:选A 回答本题,要把握语句的意思。这句话主要讲述刘隆跟随伏波将军马援讨伐交阯蛮夷征侧等,逮捕了征贰,回来后被封为大国和长平侯的事件。“击”“获”等为动词,“击”的宾语是“交阯蛮夷征侧等”,“获”的宾语是“征贰”,由此判断“征侧等”“ 征贰”后均要停顿。运用排除法可知应选A。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摄,摄政的意思,因为皇帝年幼不能亲政,由大臣或皇太后代居其位处理政务。如周成王年幼时周公居摄。 B.屯田,指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这一制度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 C.豪右,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原指西汉时出现的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后指富豪家族、世家大户。 D.谒者,始置于春秋战国,掌宾赞受事,即为天子传达,也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等。 解析:选A A项,“大臣或皇太后”错误,“居摄”指大臣代皇帝处理政务。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隆出身皇室,是南阳安众侯的后裔,因为其参与诛杀王莽的事情泄露,致使其父刘礼和安众侯刘崇都被杀,而刘隆免于死罪。 B.刘隆对世祖忠心耿耿,紧紧追随,他曾在长安求学,后来把妻子、儿女接到洛阳,但听说世祖在河内,就撇下妻子和儿女追随世祖,结果其妻子和儿女被李轶杀掉。 C.东汉初期,天下垦田和户口年纪不符合实际,朝廷要求重新上报,但很多官员偏袒豪强、盘剥平民。 D.建武十七年,刘隆被封为扶乐乡侯,在大司马吴汉死后,代理大司马职务;建武三十年,被封为慎侯。 解析:选A A项,“因为其参与诛杀王莽……致使……”错误,刘礼和刘崇参与诛杀王莽的事情泄露后被杀,而刘隆当时只有七岁,不可能参与这件事。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隆坐征下狱,其畴辈十余人皆死。帝以隆功臣,特免为庶人。 译文: (2)隆奉法自守,视事八岁,上将军印绶,罢,赐养牛,以列侯奉朝请。 译文: 参考答案:(1)第二年,刘隆因犯罪被召回关进监狱,他的同辈十多人都被处死。皇上因为刘隆是功臣,只特地把他免官,成为平民。(关键点:“坐征”“畴”“特”及大意) (2)刘隆奉公守法,任职八年,交上将军官印,罢官,皇上赐给他自己饲养的牛,让他以列侯的身份入朝请见。(关键点:“自守”“视事”“朝请”及大意) [参考译文] 刘隆字元伯,是南阳安众侯的宗室后裔。王莽代国君处理国政的时候,刘隆的父亲刘礼和安众侯刘崇起兵诛杀王莽,事情泄露,刘隆因为年龄不满七岁,所以得以免死。等长大后,到长安求学,更始帝任命他为骑都尉。请假回家,迎接妻子和儿女并安置在洛阳。听说世祖刘秀在河内,立即追到射犬赶上刘秀,(刘秀)任用他为骑都尉,和冯异一起抵御朱鲔、李轶等人,李轶就杀死了刘隆的妻子和儿女。建武二年,封为亢父侯。建武四年,任诛虏将军,讨伐李宪。李宪被平定,派刘隆屯田武当。 建武十一年,代理南郡太守,一年多后,交上将军印。建武十三年,增加封邑,改封竟陵侯。这时,天下开垦的土地多不以实数上报,另外上报户口年纪各有增减。建武十五年,皇帝下达命令让下面的各州郡考查核实这件事,但刺史太守多不一样,有些厚待豪门大族,欺凌贫弱,百姓哀怨,拦路呼号。当时,各郡各自派使者上朝禀报政事,皇上看到陈留官吏文书上的字,看那字,写的是“颍川、弘农可以查问,河南、南阳不可查问”。皇上追问小官这字的来历,小官不肯承认,抵赖说在长寿街上得到的。皇上愤怒。当时,显宗做东海公,十二岁,在帷幕后面说:“小官受郡守命令,应该是想拿开垦的土地来举个例子。”皇上说:“假如是这样,为什么说河南、南阳不可以查问呢?”东海公回答说:“河南是皇城,有很多皇上身边的臣子,南阳是皇帝的故乡,有很多皇家亲戚,田地房宅超过规定,不能按标准。”皇上命令虎贲将盘问小官,小官这才从实招认,正如东海公所回答的。于是派谒者考查核实,全部获知欺骗作假的情况。第二年,刘隆因犯罪被召回关进监狱,他的同辈十多人都被处死。皇上因为刘隆是功臣,只特地把他免官,成为平民。 第二年,又封为扶乐乡侯,以中郎将身份做伏波将军马援的副将攻打交阯蛮夷征侧等,刘隆分兵在禁谿口打败敌人,俘获他们的将领征贰,杀敌一千多人,投降的有两万多人。班师回朝,他被改封为大国,为长平侯。等到大司马吴汉去世,刘隆做了骠骑将军,代理大司马职务。 刘隆奉公守法,任职八年,交上将军官印,罢官,皇上赐给他自己饲养的牛,让他以列侯的身份入朝请见。建武三十年,确定封为慎侯。中元二年,去世,谥号靖侯。 第2讲 文言虚词 《考试说明》对文言虚词题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指《考试说明》中明确的18个文言虚词: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且、则、而、乃、之、乎、者、也。高考对文言虚词一般不单独考查,通常融合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中,隐性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分析近几年高考中的这两种题型,涉及并重点考查了“为”“以”“之”“其”“而”“者” “于”“乃”“因”等文言虚词。 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本在熟知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关键在于明确其在句中的语境,技巧在于下面所讲的5种常用技法。 技法一 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也”“乃” “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针对训练] 1.(2014·重庆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有群丐过其门,见(来懋斋)先生家罗杯盘,必有所谓喜事者。遂麇集于户限外,争欲得杯盘狼藉之馀渖。斯时也,先生饥火与愤火交绥,于是出谓群丐曰:“予之肆筵以设席也,实以部试期迫,赴都乏资,意欲藉亲故之集会轮资,应眉急耳。奈亲故负我,今竟食言,以致吾之酒肴为虚设。虽然,与其鱼馁而肉败,孰若大家共一饱。汝曹其就座,吾将为东道主而畅饮焉。”群丐登堂醊,醲饷既良,已谓先生曰:“吾侪小,蒙先生赐以酒食,固属非分之宠。今试一问,由此达京师需金几何?”先生曰:“但使途无饥渴,而安抵都下足矣。”群丐应声起曰:“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往往逆旅主人嘉其义而奇其事,且厚有赠馈。既抵都,群丐各分道行乞,以所得资为先生应试费。试后果捷南宫,得出为某邑宰,循例省亲回籍。群丐亦促之返焉。 (选自《虞初广志》卷八·记丐侠)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 (1)予之肆筵以设席也,实以部试期迫,赴都乏资,意欲藉亲故之集会轮资,应眉急耳。 译文: (2)与其鱼馁而肉败,孰若大家共一饱。 译文: (3)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译文: 解析:(1)此句为判断句,句中的“也”表判断。(2)此句为固定句式,“与其……孰若……”为固定句式的标志,可译为“与其……,还不如……”。(3)“是区区者”为判断句,“者”表判断,译为“是”;“何难之有”为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参考答案:(1)我在这里摆设菜肴陈设酒席,实际上是因为我要参加礼部考试的日期就要到了,但是赶赴京城的资金还有欠缺,心里就想着借这次酒宴设一个会,向亲朋好友分别借资,来应对燃眉之急。 (2)与其让鱼、肉腐烂了,还不如我们大家共同饱餐一顿。 (3)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参考译文] 有一群乞丐经过他的家门,看见(来懋斋)先生家里摆设了酒杯和菜肴,认为一定有人们所说的喜事。于是就都聚集在他的门外,以求得到吃剩后的剩饭残汤。在这个时候,先生也是饥饿和气愤交织在一起,于是就走出大门告诉这些乞丐说:“我在这里摆设菜肴陈设酒席,实际上是因为我要参加礼部考试的日期就要到了,但是赶赴京城的资金还有欠缺,心里就想着借这次酒宴设一个会,向亲朋好友分别借资,来应对燃眉之急。无奈亲朋好友背弃了我,今天竟然违背诺言,以至于我的酒宴菜肴成为了空摆设。既然是这样,与其让鱼、肉腐烂了,还不如我们大家共同饱餐一顿。你们都各自就座,我将作为东道主来和你们一起畅饮。”这些乞丐就走进厅堂享用,喝足吃饱后,对先生说:“我们这类人地位低下,承蒙先生赐给我们酒饭,本来就属于过分的宠爱了。现在请问一下,从这里到京城需要多少银两?”先生说:“只要让我在路途中不挨饿,并且能够平安顺利抵达京城就满足了。”这些乞丐应声站起来说:“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每到一处,旅社的主人都赞赏乞丐的义气,又认为这件事很奇异,并赠送了先生很多财物。到达京城之后,这些乞丐们各自分道行乞,把他们乞讨得到的钱财给先生作为参加考试的费用。考试后先生果然成功被礼部录取,得以出任某邑的长官,按照惯例先回乡省亲。这些乞丐们也都催促他回乡。 技法二 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针对训练] 2.(2016·山东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 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常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 (1)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 译文: (2)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译文: (3)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译文: 解析:解答本题可根据对称分析法推断。(1)句中的两个“以”处于对称位置,第一个“以”为介词,译为“用来”,第二个“以”词性和意义与之完全相同;两个“其”处于对称位置,均作“务”的宾语,第一个“其”为代词,译为“它的”,第二个“其”也应译为“它的”。(2)句中的两个“其”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其”为代词,译为“他们”,第二个“其”仍为代词,译为“他们”;两个“为”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为动词,译为“建造”,第二个也应为动词,译为“建造”;两个“以”所处句子位置对称,第一个“以”为连词,译为“为了”,第二个“以”也应为连词,译为“为了”;两个“者”和两个“也”均处于对称的位置,第一个“者”和第一个“也”为判断句的标志词,第二个“者”和第二个“也”亦应是判断句的标志。(3)句中的两个“之”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之”为助词,译为“的”,第二个“之”也应是此用法和意义;两个“而”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而”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为“却”,第二个“而”也应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为“却”。 参考答案:(1)帽子足够用来培养恭敬,不必致力于它的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不必致力于它的华美。 (2)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他们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 (3)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却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却不满足,那么也是与民结为仇敌了。 [参考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贤之王的衣服,居住在圣贤之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大概会来归附吗?” 晏子回答说:“效法古代圣贤之王的节俭就可以;效法圣贤之王穿的衣服,居住在圣贤之王的宫室,没有益处。夏商周三代的明君穿不同的衣服而都能统一天下,不是凭借衣服招致诸侯。诚心地爱护人民,坚决地推行善事,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德行而归向他们的道义,如果他们的衣服节俭人民大众也会喜欢他们。帽子足够用来培养恭敬,不必致力于它的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不必致力于它的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的装饰不要精雕细刻。古代曾有居住在用柴薪搭建巢穴(的君王)不厌恶人,只施惠而不向百姓索取,天下人不朝拜他们的宫室,而是共同归附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庄重恭敬。衣服的轻重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他们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因此明堂的形制是,(只求)地下的潮湿,不能上来;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绘上纹饰,木建筑物不加镂刻,这是向百姓显示懂得节俭。等到他们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超过足以培养恭敬的限度,宫室的华美已超过避开潮湿的限度,使用人力太多,使用钱财非常浪费,这是与民结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代圣王的服饰,不效法他们服饰宫室的形制,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未必能治理好,或许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却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却不满足,那么也是与民结为仇敌了。如果按照我的想法,恐怕国家危险,而您也不得安宁呀。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技法三 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其词性,推断其意义。如《兰亭集序》中的两个句子“及其所之既倦”和“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前一个“之”是动词,其意思可理解为“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可据此推知其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针对训练]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D A项,第一句中的“为”与“所”结合构成被动句式,是介词,译为“被”;第二句中的“为”是动词,译为“治理”。B项,第一句中的“乃”是副词,译为“才”;第二句中的“乃”是副词,表判断,译为“是”。C项,第一句中的“适”为副词,译为“正好、恰好”;第二句中的“适”是动词,译为“享受、享有”。D项,两句中的“若”均为动词,译为“像”。 [参考译文]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过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但每当阴雨天气,左臂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上有毒,毒素深入到了骨头里面,应当割开手臂到受伤处,刮去骨头上的余毒,然后这种病痛才能消除。”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开刀。当时关羽正好请了将领们宴饮,手臂上的血往下流,滴满了一盘子,而关羽却切肉饮酒,谈笑自若。 技法四 语法分析法 根据虚词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判断其大概含义。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这两个“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不表示实在意义。 [针对训练]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选自《韩非子·和氏第十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C A项,第一句中的“之”放在动词“献”之后作宾语,代词,代指“玉璞”;第二句中的“之”为助词,译为“的”。B项,第一句中的“其”修饰“左足”,作动词“刖”的宾语,代词,译为“他的”;第二句中的“其”修饰“故”,作动词“问”的宾语,代词,译为“其中的”。C项,第一句中的“乃”放在动词“抱”之前,副词,译为“于是、就”;第二句中的“乃”放在动词“使”之前,副词,译为“于是、就”。D项,第一句中的“以”处在谓语的位置,动词,译为“认为”;第二句中的“以”放在名词“石”之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译为“用”。 [参考译文] 楚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玉璞,捧着它去献给厉王。厉王让玉人察看那块玉璞,玉人说:“这是块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是在说假话,于是叫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捧着那块玉璞去献给武王。武王让玉人察看那块玉璞,玉人又说:“这是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在说假话,于是就叫人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卞和于是抱着玉璞在楚山脚下哭,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流干了,接着又流出血泪来。文王听说后,派人询问其中的缘故,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还有很多,你为什么哭得如此悲痛呢?”卞和说:“我不是为自己被砍掉的双脚而感到悲痛,我是为先王把宝玉当成石头,把忠贞的人当成骗子而感到悲痛。”文王于是叫玉人雕琢那块玉璞,果然得到一块宝玉,命名为“和氏之璧”。 技法五 删换变化法 有些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此虚词一般是连词;句意表达受到影响的,此虚词一般是介词。 [针对训练]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 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他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选自《晏子春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C A项,删除“其”字,第一句不受影响,“其”为语气词;第二句受影响,“其”为代词,译为“他的”。B项,删除“以”字,第一句不受影响,“以”为连词,表目的关系,来;第二句受影响,“以”为介词,译为“用、拿”。C项,删除“而”字均不受影响,“而”均为连词,表顺承关系。D项,删除“之”字,第一句不受影响,“之”为助词,无义;第二句受影响,“之”作动词,译为“去”。 [参考译文]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他家里)。(于是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 齐景公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啊。”(于是齐景公)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税款)来供养宾客。晏子没有接受。齐景公多次派人相送,(晏子)最终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用来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特殊虚词,不可忽视 1.复音虚词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常见的复音虚词有“而已、何如、且夫、若此”等。 2.兼词 兼词又叫合音词,就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的特殊单音节词。它虽为数不多,但遍贯古籍。常见的兼词有:焉(兼“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兼“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曷)(兼“何不”的合音)。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霍彦威,字子重,洺州曲周人也。少遭兵乱,梁将霍存掠得之,养以为子。庄宗灭梁,彦威自陕来朝,庄宗置酒,赐姓名曰李绍真。明年,徙镇武宁,从明宗击契丹,明宗爱其为人,甚亲厚之。其后赵在礼反,彦威别讨赵太于邢州,破之,还以兵属明宗讨在礼。明宗军变,纵火焚营噪呼:“城中之人何罪,戍卒思归而不得耳!天子不垂原宥,志在剿除。今宜与城中合势,击退诸镇之兵。”彦威与安重诲劝明宗许之,乃拥兵入城,彦威独不入。部兵在外者皆溃去,独彦威所将五千人营城西北隅不动。居二日,明宗复出,得彦威兵,乃之魏县。 (选自《新五代史·霍彦威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洺州曲周人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乃之魏县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C.还以兵属明宗讨在礼 民以食为天 D.城中之人何罪 徐公何能及君也 解析:选C A项,助词,表判断/语气词,表示句中的停顿;B项,动词,往,到……去/音节助词,无实义;C项,均为介词,把;D项,代词,什么/副词,怎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明宗爱其为人 其孰能讥之乎 B.乃拥兵入城 良乃入,具告沛公 C.部兵在外者皆溃去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戍卒思归而不得耳 吾尝跂而望矣 解析:选B A项,代词,他的/副词,表反诘,难道;B项,皆为副词,于是、就;C项,代词,构成“者”字结构,名词性短语,……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D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不译。 [参考译文] 霍彦威,字子重,洺州曲周人。年少时遭遇兵乱,梁将霍存抢掠得到他,收为养子。唐庄宗平灭了后梁,霍彦威从陕州来朝见,庄宗摆酒宴,赐霍彦威姓名叫李绍真。第二年,调任镇守武宁,跟随明宗进攻契丹,明宗喜爱他的为人,非常亲近厚爱他。后来,赵在礼造反,霍彦威被派到邢州单独讨伐赵太,平定赵太后,回师带兵归属明宗讨伐赵在礼。明宗的军队哗变,纵火焚营吵嚷呼叫:“城中的人有什么罪,戍守士兵(只是)想家却不得回家罢了!天子不加宽恕,一心想要剿灭他们。现在应当与城中军队会合,打退各镇的军队。”霍彦威与安重诲劝明宗答应兵士们,于是带兵入城,唯独霍彦威不进城。明宗手下留在城外的军士都溃散了,只有霍彦威所率的五千人在城西北角安营未动。过了两天,明宗又出城,得到霍彦威的军队,于是前往魏县。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翃,字宏肱,并州晋阳人。天宝中,授卫尉,擢才兼文武科,出为辰州刺史。大历中,擢容管经略使。时夷酋梁崇牵号“平南都统”,与别帅覃问合,又与西原贼张侯、夏永更诱啸,因陷城邑,遂据容州。前经略使陈仁砺等皆侨治藤、梧。翃至,言于众曰:“我,容州刺史,安可客治它所?必得容乃止。”即出私财募士,有功者许署吏,于是人自奋。不数月,斩贼帅欧阳珪。因至广州,请节度使李勉出兵并力,勉不许,曰:“容陷贼久,獠方强,今速攻,祗自败耳。”翃曰:“大夫即不出师,愿下书州县,阳言以兵为助,冀藉此声,成万一功。”勉许诺。翃乃移书义、藤二州刺史,约皆进讨,引兵三千与贼鏖战,日数遇。勉檄止之,辄匿不发,战愈力,卒破贼,禽崇牵,悉复容州故地。 (节选自《新唐书·王翃传》,有删改)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出为辰州刺史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因陷城邑,遂据容州 不如因而厚遇之 C.翃至,言于众曰 不拘于时,学于余 D.安可客治它所 失其所与,不知 解析:选B A项,动词,做/介词,替;B项,均为副词,趁机; C项,介词,对/介词,表被动;D项,名词,地方/助词,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必得容乃止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阳言以兵为助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引兵三千与贼鏖战 合纵缔交,相与为一 D.勉檄止之,辄匿不发 蚓无爪牙之利 解析:选B A项,副词,才/副词,竟然、却; B项,皆为介词,用; C项,介词,和、跟/动词,亲附、结交;D项,代词,他/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参考译文] 王翃,字宏肱,是并州晋阳人。天宝年间,他担任卫尉一职,因参加朝廷才兼文武科选试被提拔官职,外调出京担任辰州刺史。大历年间,他被提拔为容管经略使。当时少数民族首领梁崇牵自称“平南都统”,和偏军统帅覃问合兵一处后,又与西原匪首张侯、夏永相互诱发叛乱,趁机攻陷城镇,于是就占领了容州。前经略使陈仁砺等人都借藤州、梧州地安置州治机构。王翃到任后,对民众说:“我,是容州刺史,怎么可以寄居其他地方进行治理?我一定要在收复容州之后才罢手。”说完他立即就拿出自己的钱财来招募士兵,声称有战功的人可以担任州署里的官吏,正因如此应募民众人人自我勉励。没有几个月,王翃就率军斩杀了叛军元帅欧阳珪。趁着有利时机他来到广州,请求节度使李勉出兵与自己合力剿灭叛军,李勉没有答应,说:“容州陷没叛军已经很久,少数民族叛军的势力正强盛,现在就急迫进攻,只能自取失败。”王翃说:“ 您即使不派出军队,我也希望您向各州县下达文书(或“下达文书给各州县”),谎称您要用军队做我的外援,我希望凭借这种声势,取得几率很小的胜利。”李勉答应了他。王翃于是就送文书给义、藤二州刺史,约定一同进军讨伐,他亲自带领军队三千人和叛军激烈战斗,一天当中多次与叛军交锋。李勉得知情况后下文书阻止他行动,王翃隐藏着文书不给人看,而作战却更加努力,他最终击败了叛军,捉拿了梁崇牵,全部收复了容州旧地。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节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人莫之知 及其所之既倦 B.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 然后以六合为家 C.唯父昶异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D.其俊识天才乃尔 余嘉其能行古道 解析:选B A项,代词,他/动词,往、到达;B项,均为介词,把; C项,相当于“之”,表对象/音节助词,无实义;D项,代词,他的/代词,他。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 弃甲曳兵而走 B.因共谈《易》,剖析入微 蒙故业,因遗策 C.步骤不异于济 乃设九宾礼于廷 D.其俊识天才乃尔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解析:选D A项,连词,表因果/连词,表修饰;B项,副词,于是/动词,因袭、沿袭; C项,介词,表对象,和/介词,在;D项,均为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是、就是。 [参考译文] 王湛字处冲,是太原人。隐藏着自己的品行和才能,没有人知道他,即使是兄弟宗族也认为他是个傻子,只有父亲王昶对他另眼相看。王昶死后,他在坟墓旁边结庐居住,哥哥的儿子王济前往探望叔叔王湛,看见床头有《周易》一书,对王湛说:“叔叔拿这个干什么呢?略微看过一点没有?”王湛笑着说:“ 身体不好的时候,偶尔看一下罢了。今天应该和你说说了。”于是共同谈论《周易》,剖析得十分深微,(巧妙的言辞、奇特的理趣)是王济所没有听说过的,王济感叹其深刻而难以测度。王济天性喜欢骏马,所以他所乘的马高大而迅捷,心中很是喜欢。王湛说:“这匹马虽然短距离跑得快,然而力量单薄不能承受困苦。近日我看见督邮的马,应该胜过这匹马,只是督邮的马喂养得不到位啊。”王济得到督邮的马,喂十多天谷物,再和王湛比试。王湛不曾骑过马,突然就奔驰起来,步伐与王济没有什么不同,而两匹马不分高下。王湛就说:“现在在车道上直行,怎么能区分马的胜负呢?只有在靠近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比试才行)啊。”于是来到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让马盘旋奔跑,果然王济的马摔倒,王湛卓越的见识和天赋的才能就是这样。 [课时跟踪检测] 一、考点针对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 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诚恐以财货污君。”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傲不奉法。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注]曰:“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主簿大惊,遽以白就。就曰:“朱掾义士,勿复求。”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帝闻壮之,以晖为卫士令。 (节选自《后汉书·朱晖传》,有删改) [注] 掾属:佐治的官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南阳宛人也 也:助词,表判断 (2)卒业于太学 于:介词,在 (3)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 乃:副词,就 (4)人或讥焉 焉:代词,他 (5)诚恐以财货污君 以:介词,用,拿 (6)是时阴就为府卿 为:动词,担任 (7)而求璧不可得 而:连词,表转折,可是 (8)若之何 之:代词,代指这件事 (9)主簿以授晖 以:介词,把 (10)晖顾召令史奉之 之:代词,代指“璧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B B项,副词,将要;连词,表转折,却。A项,均为连词,于是、就。C项,均为介词,因为。D项,均为连词,表转折,却。 [参考译文] 朱晖字文季,是南阳宛城人。起初,光武帝与朱晖的父亲朱岑都在长安学习,有旧交。等到光武帝即位后,探访朱岑,这时朱岑已死,于是召朱晖做郎官。朱晖不久因病离职,毕业于太学。 后来朱晖做了郡吏,太守阮况曾经想买朱晖家的婢女,朱晖不答应。等到阮况死了,朱晖就送厚礼到阮况的家。有人讥讽他,朱晖说:“从前阮府君有求于我,实在是怕用财物污辱了他。”骠骑将军东平王刘苍听说后,提拔朱晖,对他十分礼遇尊崇。正月初一,刘苍应当入贺。按照旧例,少府给璧玉。这时阴就担任府卿,(自认为)高贵并且骄横,官吏傲慢而不守法。刘苍坐在朝堂之上,更漏将尽,而璧玉找不到,刘苍回头对佐治的官吏说:“这件事怎么办?”朱晖看见少府主簿手持璧玉,就去欺骗他道:“我多次听说有璧玉却不曾见过,请给我看看。”主簿把璧玉给朱晖,朱晖回头召令史把璧玉给刘苍送去。主簿大吃一惊,连忙报告阴就。阴就说:“朱掾是个义士,不要再向他要回璧玉了。”刘苍行礼已毕,对朱晖说:“你是个属官,你自认为和蔺相如相比怎么样?”皇上听说这件事称其勇敢,让朱晖担任卫士令。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道译,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节选自《汉书·张骞传》)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以其头为饮器 以:介词,用 (2)月氏遁而怨匈奴 而:连词,表递进 (3)无与共击之 与:介词,和,跟 (4)乃募能使者 乃:连词,于是,就 (5)汉何以得往使 何:代词,什么 (6)汉肯听我乎 乎:语气助词,吗 (7)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因:副词,趁机 (8)问欲何之 之:动词,到 (9)而为匈奴所闭道 所:与“为”一起构成被动标志“为……所” (10)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实义 (11)大宛以为然 以:和后面“为”连用,认为 (12)立其夫人为王 为:动词,做 (13)既臣大夏而君之 之:代词,指代大夏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C C项,均为介词,给,替。A项,介词,凭借;介词,按照。B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不译。D项,代词,他(大月氏王)的;副词,表推测、估计,大概。 [参考译文] 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间被任命为郎官。那时匈奴投降过来的人说匈奴攻破月氏,并且用月氏王的头颅做酒器。月氏因此逃跑而且怨恨匈奴,但苦于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攻打匈奴。汉王朝正想发动消灭匈奴的战争,听说这些话,就想派人出使月氏,可匈奴又是必经之路,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张骞凭借郎官的身份应募出使月氏,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一起离开陇西。途经匈奴,被匈奴人截获,用传车送到单于那里。单于说:“月氏在我的北边,汉朝人怎么能往那儿出使呢?我如果想派人出使南越,汉朝肯任凭我们的人经过吗?”(于是)扣留张骞十多年。给他娶妻,并生了儿子,然而张骞仍持汉节不失使者身份。 因居住在匈奴西部,张骞趁机带领他的部属一起向月氏逃亡。往西跑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大宛听说汉朝财物丰富,想和汉朝交往却找不到机会。见到张骞非常高兴,问他要到哪里去。张骞说:“替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道路不让通行,现在逃亡到贵国,希望大王能派人带路送我们离去,假如能够到达月氏,我们返回汉朝后,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一定多得不能用语言描述。”大宛认为可以,就送张骞他们离去,并为他们派遣了翻译和向导,送到康居。康居用传车将他们送到大月氏。这时,原来的大月氏王已被匈奴所杀,立了他的夫人为王。大月氏已经使大夏臣服并统治着它。他们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没有侵扰,心境悠闲安乐,又自认为距离汉朝遥远而不想亲近汉朝,全然没有向匈奴报仇的意思。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杨雍建,字自西,浙江海宁人。顺治十二年进士,授广东高要知县。时方用兵,总督驻高要。师行征民夫,吏虑其逃,絷之官廨。当除夕,雍建命徙廊庑,撤肴馔① 畀之。师中索榕树枝制绳以燃炮,军吏檄征,语不逊,雍建笞之。总督王国光以是称雍建方刚,特疏荐。莅官甫一年,擢兵科给事中。 十六年春,世祖幸南苑②,雍建疏言:“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乃回宫未几,复幸南苑,寒威未释,陟历郊原,恐不足以慎起居。且古者蒐苗狝狩③,各有其时。设使兽起于前,马逸于后,惊属车之清尘,岂能无万一之虑?”疏入,上甚怒,宣雍建入,谕以阅兵习武之意。雍建奏对不失常度,上意亦解。 时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并镇广东,雍建疏陈广东害民之政八,均宜亟为革除。且两藩并建,供亿维繁。今川、贵底定,请移一藩镇抚其地,俾粤民甦息。上寻命继茂移镇福建,雍建发之也。 (选自《清史稿·列传六十一》,有删节) [注] ①肴馔:祭祀的酒食。②世祖:清顺治帝。南苑:清皇家猎场。③蒐苗狝狩:春夏秋冬的狩猎活动。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吏虑其逃,絷之官廨 之:代词,他们 (2)语不逊,雍建笞之 之:代词,他,军吏 (3)昨因圣体违和 因:介词,因为 (4)乃回宫未几 乃:副词,才 (5)且古者蒐苗狝狩 且:连词,再说,况且 (6)设使兽起于前 于:介词,在 (7)谕以阅兵习武之意 以:介词,把 (8)请移一藩镇抚其地 其:代词,那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师中索榕树枝制绳以燃炮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①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①岂能无万一之虑 ②之二虫又何知 D.①且两藩并建 ②不出,火且尽 解析:选B B项,均为助词,表判断,是。A项,①连词,表目的,来;②介词,表原因,因为。C项,①助词,的;②代词,这。D项,①连词,表递进,况且;②副词,将要。 [参考译文] 杨雍建,字自西,是浙江海宁人。顺治十二年考中进士,授官广东高要知县。当时正有战事,总督(王国光)驻军高要县。军队征集民夫,官吏担心民夫逃跑,把他们绑起来押在官署之中。在除夕之夜,杨雍建让民夫搬到堂下的廊屋中居住,撤去祭祀的酒食送给民夫食用。军队索要榕树枝制作绳子来点炮,军中的官吏宣读文书征收,言语不逊,杨雍建鞭打了他。总督王国光因为这件事称赞杨雍建方正刚直,特意上奏疏推荐。杨雍建任官刚刚一年,就被提拔为兵科给事中。 顺治十六年春,清世祖顺治驾临南苑打猎,杨雍建上奏疏谏言:“前些日子因为皇上身体不适,传旨正月在太庙祭祀,派遣官员致祭,到了那天皇上身体恢复康健,就亲自前去太庙祭祀,这是非常重视祭祖大典的美好情意啊。(但是)才回宫不久,又驾临南苑打猎,天气还很寒冷,到郊外原野上驰骋,恐怕不是谨慎起居的方式。再说古时春夏秋冬的狩猎活动,各有规定的时间。如果野兽突然出现,马受惊狂奔,惊了您的车驾,怎么能不考虑万一的情况呢?”奏折呈入,皇上大怒,宣召杨雍建入朝觐见,告诉他自己狩猎是阅兵习武的用意。杨雍建奏报回答不失常态,皇上的怒气才消解。 当时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共同镇守广东,杨雍建上奏疏条陈广东侵扰百姓的八大政事,认为都应该立刻革除。况且两藩王共同镇守,供应繁多。现在四川、贵州安定了,希望调移一位藩王镇守安抚那里,让广东百姓休养生息。皇上不久就命令耿继茂调出广东镇守福建,这是杨雍建引发的啊。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杨素蕴,字筠湄,陕西宜君人。顺治九年进士,授直隶东明知县。山东群盗任凤亭等剽掠旁郡,扰及畿南。素蕴设计降其渠,散其胁从。十七年,举卓异,授四川道御史。疏言:“臣言官也,宜以言为事。然今天下所患,正在议论多而成功少。国家建官分职,各有所事,则平天下无余事。更原皇上推诚御物,俾人人得展其才,尤端本澄源之要也。” 居十年,三桂反。尚书郝惟讷言:“素蕴首劾三桂,云当防微杜渐。在当日反状未形,似属杞忧。由今观之,则素蕴先见甚明,且为国直陈,奋不自顾。其刚肠正气,实有大过人者!亟宜优录。”乃命发湖广军前,以原品用。康熙十七年,襄阳总兵杨来嘉、副将洪福等叛应三桂。大军运饷,自襄至房、保路险狭,舟车不通,岁调襄阳、安陆、德安三郡丁夫担负,饷苦不继。素蕴访知谷城有小溪可通舟,乃按行山谷开饷道,由是水运通利,省丁夫什九,军乃无乏。二十六年,授安徽巡抚。会岁饥,上疏请赈,甫拜疏,即檄州县开仓赈给,全活甚众。寻调湖广巡抚。二十八年,大旱,疏请蠲免武昌等属三十二州县钱粮,上遣户部郎中舒淑等会督抚勘灾。舒淑至武昌,素蕴适患暑疾,寻称病乞休,上疑其托疾,夺官。 (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七》,有删节)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宜以言为事 以:介词,把 (2)各有所事,则平天下无余事 则:连词,那么 (3)俾人人得展其才 其:代词,自己的 (4)尤端本澄源之要也 之:结构助词,的 (5)且为国直陈 为:介词,为了 (6)乃命发湖广军前 乃:连词,于是,就 (7)以原品用 以:介词,按照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然今天下所患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B.①实有大过人者 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C.①乃按行山谷开饷道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①正在议论多而成功少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选D D项,均为连词,表转折,但是,却。A项,①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人或事物;②名词,处所,地方。B项,①代词,……的地方;②助词,起提顿作用,不译。C项,①连词,于是,就;②副词,却,竟,反而。 [参考译文] 杨素蕴,字筠湄,是陕西宜君人。顺治九年考中进士,授官直隶东明知县。山东境内以任凤亭等人为首的各路盗贼抢劫掠夺东明旁边的郡县,扰乱到直隶南部一带。杨素蕴利用计谋诱使他们的头目投降,解散那些被胁迫跟随的人。顺治十七年,杨素蕴以治绩卓著,授官四川道御史。他上书说:“我是言官,应当把向皇帝进言作为事务。但是现在天下人担忧的事,正是在于臣子们议论的多但做成事情的很少。国家设立官职,分配职责,(如果)各官员都干好本职工作,那么平定天下就没有多余的事情。(我)更希望皇上拿出真心统御(或对待)他人,使每个人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这)更是端正根本澄清源头的关键啊。” 过了十年,吴三桂反叛。尚书郝惟讷上书说:“杨素蕴最先弹劾吴三桂,劝说皇帝应当防微杜渐。在那时候吴三桂反叛的情状没有形成,似乎是杞人忧天。但按照现在看来,那么杨素蕴的先见非常明达,而且他是为了国家勇于上书直言,奋勇向前,不考虑自己安危。他刚直的性情及浩然正气,实在是有大大超过其他人的地方。急切时应该优先录用他。”皇帝下诏令按照原官品级录用他,派遣他到湖广前沿阵地。康熙十七年,襄阳总兵杨来嘉、副将洪福等叛乱,策应吴三桂。清军派用大量军队运输粮饷,从襄阳到房县、保康的路程险峻狭隘,船和车都无法通过,每年须调襄阳、安陆、德安三郡的丁夫运送,军饷常常苦于接济不上。杨素蕴访察到谷城有条小溪,可使船只通过,于是就实地去察看,在山谷中开凿运粮道路,由此水上运输通达便利,节省丁夫十分之九,军队就再也不缺粮食了。康熙二十六年,授官安徽巡抚。适逢收成不好,(杨素蕴)上书请求赈灾,刚刚拜呈奏疏,朝廷就下文书命州县开仓赈给,保全救活的人很多。不久,调任湖广巡抚。康熙二十八年,发生大旱,杨素蕴上书请求减免武昌等三十二州县的钱粮,皇帝派遣户部郎中舒淑等人会同巡抚勘察灾情。舒淑到达武昌时,杨素蕴正好中暑患病,不久就上书称病打算解任归里。皇帝怀疑他借病(不勘察灾情),就解除了他的官职。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其先自琅琊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其祖随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 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古指马来人)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有删节)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其祖随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 焉:语气助词 (2)乃上书切谏 乃:连词,于是,就 (3)元昌览书而遽止 而:连词,表承接 (4)希古迁为太子舍人 为:动词,成为 (5)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 以:介词,拿,用 与:介词,跟,和 (6)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 其:代词,他们的 (7)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 以:介词,因为 (8)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 以为:动词,认为 (9)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者:代词,……的人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其先自琅琊南度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①为江左冠族 ②公为我献之 C.①方庆随之卒业 ②蚓无爪牙之利 D.①首领纵暴者悉绳之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 解析:选A A项,均为代词,他的。B项,①动词,表判断,是;②介词,替,给。C项,①代词,代“希古迁为太子舍人”这件事;②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D项,①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②用于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参考译文] 王方庆,是雍州咸阳人。他的祖先从琅琊向南迁移,迁居到丹阳,是江左名门望族。他的祖父跟随王褒向北迁移入关,才在咸阳安了家。他的父亲王弘直,是汉王李元昌的朋友,汉王打猎无节制,(王弘直)就上书提意见,情意恳切。李元昌看了,便马上停止,不再打猎。 王方庆十六岁,就被任命为越王府参军。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做了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唐高宗永淳年间,王方庆连续升任至太仆少卿。武则天临朝当政时,王方庆官拜广州都督。广州在南海之滨,每年有马来人乘船拿珍珠之类的货物和中国做买卖。旧都督路元睿贪污他们的货物,马来人带着刀具杀了路元睿。王方庆在任几年,秋毫不犯。另外他所管辖之内的各州首领,过去多贪婪放纵,百姓有到官府诉冤的,府中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也未曾追查。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明整肃。当时人们认为从唐代以来,治理广州的官员没有谁能超出王方庆的。 二、高考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葛守礼,字与立,德平人。嘉靖七年,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授彰德推官。巨盗诬富家,株连以百数。守礼尽出之,主狱者谮之御史。会藩府狱久不决,属守礼,一讯即得,乃大惊服。父丧服阕,补礼部。故事,郡王绝,近支得以本爵理府事,不得继封。交城、怀仁、襄垣近支绝,以继封请,守礼持之坚。会以疾在告,三邸人乘间行赂,遂得请。旗校诇其事以闻。所籍记赂遗十余万,独无守礼名,帝由是知守礼廉。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入为户部侍郎。改吏部。自左侍郎迁南京礼部尚书李本署吏部事希严嵩指考察廷臣署守礼下考勒致仕后帝问守礼安在左右谬以老病对帝为叹惜久之。隆庆元年起户部尚书。奏言:“畿辅、山东流移日众,以有司变法乱常,起科太重,征派不均。工匠及富商大贾,皆以无田免役,而农夫独受其困,此所谓舛也。乞正田赋之规,罢科差之法。”诏悉举行。于是奏定国计簿式,颁行天下。 自嘉靖三十六年以后完欠、起解、追征之数及贫民不能输纳,备录簿中。自府州县达布政,送户部稽考,以清隐漏那移侵欺之弊。又以户部专理财赋,必周知天下仓库盈虚,然后可节缩调剂。大学士高拱与徐阶不相能,举朝攻拱。侍郎徐养正、刘自强,拱所厚,亦诣守礼言。守礼不可,养正等遂论拱。守礼寻乞养母归。及拱再相,深德守礼,起为刑部尚书。寻改守礼左都御史。奏言:“畿内地势洼下,河道堙塞,遇潦则千里为壑。请仿古井田之制,浚治沟洫,使旱潦有备。”章下有司。阶、拱、居正更用事,交相轧。守礼周旋其间,正色独立,人以为难。万历三年以老乞休。六年卒。 (选自《明史·葛守礼传》,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左侍郎迁南京礼部/尚书李本署吏部事希/严嵩指考察廷臣/署守礼下考勒/致仕/后帝问守礼安在/左右谬以老病对/ B.自左侍郎迁南京礼部尚书/李本署吏部事/希严嵩指考察廷臣/署守礼下考/勒致仕/后帝问守礼安在/左右谬以老病对/ C.自左侍郎迁南京礼部尚书/李本署吏部事希/严嵩指考察廷臣/署守礼下考/勒致仕/后帝问守礼安在/左右谬以老病对/ D.自左侍郎迁南京礼部/尚书李本署吏部事/希严嵩指考察廷臣/署守礼下考勒/致仕/后帝问守礼安在/左右谬以老病对/ 解析:选B 解答断句题,首先要通读句子大意,然后根据其中的标志性词语进行断句。如“礼部尚书”是官职名称,作“迁”的宾语,其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署”的宾语是“吏部事”,不能是“吏部事希”,“希”是动词,其宾语是“严嵩指”,故“事”与“希”之间应断开,据此排除C项。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时期属于省级考试,由天子钦派各省的主考官,因考试在春天举行而又称“春闱”。 B.御史,在秦以前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其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C.田赋指按土地多少对拥有土地的人征收的赋税,是国家财政收入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 D.畿内指京城管辖的地区,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为“畿”,常见的词语还有“畿辅”“畿辇”“京畿”等,都是此意。 解析:选A “因考试在春天举行而又称‘春闱’”错误,乡试是在秋天举行的,又被称为“秋闱”。在春天举行而被称为“春闱”的是会试。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葛守礼十分廉洁。在他因病告假时,交城、怀仁、襄垣三个王府的人为求得继承封王乘机进行贿赂,后来此事被告发,受贿者中唯独没有葛守礼。 B.葛守礼关心农民。他认为徭役征派不合理,造成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流民移民,所以建议解除征财物和派差役的法令,皇帝下诏实行。 C.葛守礼颇有才干。他任左都御史时,畿内地势低洼,河道堵塞,遇上水涝便到处是沟壑,于是请求仿效古时的井田制,疏通治理沟渠与田间的水道,得到认可。 D.葛守礼持正守节。与高拱关系不错的人劝葛守礼攻击高拱时,他坚决拒绝;在徐阶、高拱等人互相倾轧时,葛守礼保持着严正的态度而不依附他们。 解析:选B “全国各地”错,扩大范围,原文是说“畿辅、山东流移日众”。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藩府狱久不决,属守礼,一讯即得,乃大惊服。 译文: (2)守礼寻乞养母归。及拱再相,深德守礼,起为刑部尚书。 译文: 参考答案:(1)恰逢藩府的案件久久不能判决,交给葛守礼,一次审讯就有了结果,于是人们大为惊叹佩服。(关键点:“会”“狱”“属”及大意) (2)葛守礼不久就请求侍养母亲而回家了。等到高拱再次任宰相,深深感激葛守礼,起用他任刑部尚书。(关键点:“寻”“德”“起”及大意) [参考译文] 葛守礼,字与立,德平人。嘉靖七年,参加乡试考中第一名。第二年成为进士,被任命为彰德推官。有大盗诬陷富贵人家,被株连的人数以百计。葛守礼尽数释放了他们,主持这一案件的人在御史面前诬陷他。恰逢藩府的案件久久不能判决,交给葛守礼,一次审讯就有了结果,于是人们大为惊叹佩服。父亲去世,葛守礼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补任礼部的官职。按照旧例,郡王后嗣断绝,宗族中亲近的人可以根据本人的官爵处理郡王府中事宜,但不能继承封王。交城、怀仁、襄垣没有较亲近的族人,请求继承封王,葛守礼坚持原来的规定。正逢他因为患病告假,这三家的人就乘机行贿,于是请求封王之事获得批准。旗校侦察到这件事上报给了皇帝。所记录的贿赂馈赠十多万,受贿者中唯独没有葛守礼的名字,皇帝由此知道了葛守礼廉洁。葛守礼被提拔为右副都御史,任河南巡抚。入京担任户部侍郎。调任吏部。由左侍郎升迁为南京礼部尚书。李本代理吏部事务,迎合严嵩的意思考察朝廷中的臣子,葛守礼被列为下等,强令他退休。后来皇帝询问葛守礼在哪里,左右的人谎称他年老多病。皇帝为此叹惜了很久。隆庆元年葛守礼被起用为户部尚书。他上奏说:“京城附近、山东一带的流民移民日益增多,是因为有关官吏改变法令、扰乱纲常,开始征收的赋税太重,征派不均衡。工匠和富商大贾,都因为没有田地而免去徭役,只有农夫受此困苦,这就是所谓的错误。请求纠正田赋的规定,解除征财物和派差役的法令。”皇帝下诏全部实行。于是上奏确定国家财政大计的簿式,在全国颁布实行。自嘉靖三十六年以后,已缴纳的和拖欠的、已押解启程的、尚待追征的数额以及贫民不能缴纳的,全部记录在簿中。从府州县上报到布政使,再送交户部稽查考核,以便清除隐瞒偷漏挪用移借侵占欺骗的弊病。又因户部专门负责财政赋税,必须详细知晓国家仓库盈虚的情况,然后才可以节省、压缩和相互调剂。大学士高拱与徐阶不和睦,满朝官员都攻击高拱。侍郎徐养正、刘自强,是高拱所深交的,也到葛守礼处劝他攻击高拱。葛守礼不同意,徐养正等人最终还是抨击了高拱。葛守礼不久就请求侍养母亲而回家了。等到高拱再次任宰相,深深感激葛守礼,起用他任刑部尚书。不久调葛守礼任左都御史。葛守礼上奏说:“京城管辖的地区地势低洼,河道堵塞,遇上涝积则千里成为沟壑。恳请仿效古代的井田制,疏通治理沟渠与田间的水道,使旱涝都有防备。”奏章下达给相关官吏。徐阶、高拱、张居正交替掌权,相互倾轧。葛守礼周旋在他们中间,保持着严正的态度而不依附于谁,人们认为这是很难得的。万历三年因年老而请求退休。万历六年去世。 第3讲 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 《考试大纲》规定: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高考对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不单独命制考题,往往将其隐含在翻译题目中考查。这种隐性的考查方式,要求考生熟练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否则,考生会因为没有辨识句中的特殊句式和活用,导致翻译的句子不合现代汉语规范。 一、词类活用分类练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等四类。 (一)名词的活用 类型 例句 解释 规律总结 名词作状语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表状态、方式、工具等,译为“像……一样”“在……”“用……”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在朝廷上 表方位、地点,译为“在……”“向……”“从……”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每天 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为“每……”“在……” 名词作动词 籍吏民,封府库 登记 名+名(代)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水 能愿动词+名 范增数目项王 使眼色 副词+名 沛公军霸上 驻扎、驻军 名+补语(介宾补语) 寻向所志,遂迷 做标记 所+名 名词的使动用法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普通名词) 使……成为边境 徐孺下陈蕃之榻(方位名词) 使…… 放下 名词的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 把……作为疆界 (1)判断方法:首先判定这个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然后再看它是否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2)翻译方法:① 主语认为宾语是[名词];②主语把宾语当成[名词] 侣鱼虾而友麋鹿 以……为侣 以……为友 [针对训练]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说苑·敬慎》) (1)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译文: (2)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译文: 解析:(1)句中的前一个“衣”“冠”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戴着”。(2)注意“贵”“恶”“厚”“患”等词语的翻译。 参考答案:(1)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 (2)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而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 [参考译文] 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最后来吊丧,莫非是有什么要指教的?”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而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越要为人谦恭;官职越大,思想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能胜虎,而气以盖之矣。 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 译文: 解析:句中的“夜”“杖”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在夜晚”“用杖打”。 参考答案:有个人晚上从外面回来,见到一个家伙蹲在他门口,以为是猪狗一类的动物,用拐杖打它,它就跑了。 [参考译文] 有个人晚上从外面回来,见到一个家伙蹲在他门口,以为是猪狗一类的动物,用拐杖打它,它就跑了。直到它跑到月光明亮处,才知道是只老虎。这个人不是有打赢老虎的本事,是他的气势盖过了老虎。 (二)动词的活用 类型 例句 解释 规律总结 动词活用为名词 追亡逐北 逃亡者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或“之”),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地里的收成家里的存粮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来到的游人 动词的使动用法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使……停止 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活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 动词的为动用法 等死,死国可乎 为……而死 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为……哀叹 [针对训练]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 译文: (2)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译文: 解析:(1)“止”为使动用法,“食”意思是“给……吃”,“明日”意为“第二天”,“以告”是省略句,应为“以(之)告(之)”。(2)“废”意为“废弃”,“洁”为使动用法。 参考答案:(1)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他。 (2)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 [参考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锄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丈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至于道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三)形容词的活用 类型 例句 解释 规律总结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缺少的东西 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就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就活用为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贤能的人年龄小的人年长的人 四美具,二难并 美好的事物 难得的贤主和嘉宾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喜爱 所+形容词 火尚足以明也 照明 能愿动词+形容词 (项伯)素善留侯张良 交好,与…… 交好 形容词+名(代)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 显出白色 形容词,表示某种动态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变绿 大王必欲急臣 使……急 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以为……美丽 形容词带上宾语,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以……为羞(觉得……羞耻)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把……当作耻辱) 围绕动词巧辨使动和意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容易混淆的两种词类活用现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区分: 1.看动作的施动者 如果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那就是使动用法;如果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总之,动作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这就是意动用法。 2.看动作与事实的关系 当动作已成为事实或即将成为事实时,便构成使动用法;当其为内心感受、规划想法等主观认识,并没有形成客观事实时,便为意动用法。如《鸿门宴》中“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是已成为事实的动作,所以它是使动用法;《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且庸人尚羞之”的“羞”是一种心理活动,所以它是意动用法。 [针对训练]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译文: 解析:句中“贤”为意动用法,“认为……贤良”,“说”为通假字,通“悦”,意动用法,“对……感到高兴”。 参考答案: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良,对她的深明大义感到高兴,就赦免了田子的罪,让他还当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 [参考译文] 田子当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金子两千两献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 你怎么得到这么多金子?”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应得的报酬。”母亲说:“当宰相三年就不吃饭么?做官像这个样子,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当国家的大臣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赶快拿走它。”田子很惭愧地走了出去,上朝退还金子,下朝就请求自己下狱。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良,对她的深明大义感到高兴,就赦免了田子的罪,让他还当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 (四)数词的活用 类型 例句 解释 规律总结 数词活用为名词 其一犬坐于前 一匹狼 数词用作名词,作主语或宾语。 数词活用为动词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 数词有时用作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 数词活用为形容词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全,满 数词有时用作形容词,陈说事情的状况。 [针对训练]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颜)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岳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倨慢骄奢,则凶中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渥。’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必本与,非夫?’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故舜起农亩,出于岳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 译文: 参考答案:所以舜帝出身于农民,发迹于穷乡僻壤,终成为天子。到了商汤时代,诸侯也有三千。可是到了现在,称孤道寡的只不过二十四家。 [参考译文] 颜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上古大禹时代,有上万个诸侯国。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由于他们掌握了一套重教化、治国、爱民的办法,并且重视士人,善于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舜帝出身于农民,发迹于穷乡僻壤,终成为天子。到了商汤时代,诸侯也有三千。可是到了现在,称孤道寡的只不过二十四家。由此看来,这难道不是由于政策的得失造成的吗?如果诸侯渐渐地被杀戮、被消灭,到那时,就是想要做个里巷的看门人,又怎么可能呢?所以,《易经》中这样讲,‘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果不重视士人,善于运用他们的才能,做些踏踏实实的工作,只是一味地喜欢弄虚作假,标榜虚名,他们必然走入骄傲奢侈的歧途;骄傲奢侈,灾祸必然随之而来。所以没有实际效用,却只喜欢空名的,国土将日益削减,国力将日益衰弱;没有好的德行,却希望幸福的,必然处境困窘;没有建立功勋,却只图享受俸禄的,必然蒙受侮辱。这一切必然招致严重的祸害。’所以说:‘好大喜功者,必定不能建立功业;空言而无行者,终究不能实现他的愿望。’这都是爱虚名、好浮夸,无治国爱民实效者的必然下场。所以尧有九个佐官,舜有七位师友,禹有五位帮手,汤有三大辅臣。自古至今,如果不得到士人辅助而能建功立业的,从未有过。所以国君不应该以经常向人请教为耻辱,不应该以向别人学习而感到惭愧。因此,言行符合社会的规律,德才兼备,而能传扬功名于后世的,像尧、舜、禹、汤、周文王他们就是这样。《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根本,高必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贱为贵的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谓孤、寡,就是人们处于困窘、卑贱的地位。可是侯、王自己称孤道寡,难道不是侯、王谦居人下、重视士人的证明吗?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都赞扬他们为英明的君主。这正是因为他们深知士人的可贵。” 二、文言句式分类练 文言句式是文言文翻译的重要采分点之一,这就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及翻译方法,迅速准确翻译句子。本考点将细致讲解各种句式,并借助课文中熟悉的例句帮助考生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判断句 ——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形 式 例 句 “……者,……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者”“……者也” ①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小石潭记》) 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无标志句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臣本布衣(《出师表》) ③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 “为”字句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用“乃、即、则、皆、必”等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②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 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是”字句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针对训练] 1.(2016·北京高考,改编)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1)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译文: (2)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 译文: (3)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 译文: 参考答案:(1)楚国,是太行山以东的强大国家,它的人民熟悉战斗之道。(“……者,……也”式判断句) (2)钱币,是人们重视的东西,国家用它来生存,英明的君主用它来赏赐功臣。(“……,……也”式判断句) (3)禽兽,是众人的祸害,是英明的君主抛弃驱逐的。(“……者,……也”式判断句) [参考译文] 桓公问管仲说:“楚国,是太行山以东的强大国家,它的人民熟悉战斗之道。(如果)出兵进攻它,恐怕(我们的)实力不能胜过(楚国),军队被楚国打败。对这件事该怎么办?” 管仲回答说:“就用战斗之道来对付它。”桓公说:“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您高价购买楚国的生鹿。” 桓公便派人到楚国购买生鹿。管仲就让桓公通告百姓,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派左司马伯公率领民夫到庄山铸造钱币。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二千万钱到楚国收购生鹿。楚王听说这件事后,告诉他的相国说:“钱币,是人们重视的东西,国家用它来生存,英明的君主用它来赏赐功臣。禽兽,是众人的祸害,是英明的君主抛弃驱逐的。现在齐国用它的贵重宝贝高价收购我们的害兽,这是楚国的福分。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您通告我们的百姓,尽快猎取生鹿,来换尽齐国的财宝。”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管仲告诉楚国的商人说:“您给我贩来生鹿,二十头就给您钱币百斤,加十倍(二百头)就给您钱币千斤。这样楚国即使不向百姓征税财用也充足了。” (二)被动句 ——看清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形式: 类 型 例 句 “于”字句:谓语+于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 “见”字句:见+谓语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受”字句:受+谓语+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为”字句:为+动词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为……所”“为所”句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被”字句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无标志句(意念被动句) ①感斯人言(《琵琶行》) ②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针对训练]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举进士,累迁太常博士,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以母老固辞,复为通判莱州。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时宋绶出知应天府,杜衍在荆南,劝言:“绶有辞学,衍清直,不宜处外。”又言:“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迁延不赴陈州,觊望相位;弟惟济定州总管,自请就迁留后;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请趣惟演上道,罢惟济兵权,追则除命。” 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改祠部员外郎、知莱州。 (1)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 译文: (2)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 译文: (3)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 译文: 解析:(1)“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中的“为”表被动。(2)“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为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句中的“罢”要译为“被免除”。(3)“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为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句中的“贬”要译为“被贬为”。 参考答案:(1)州民霍亮被仇人诬陷应处死,差役们从中收受财物造成冤狱,郭劝替他昭雪免罪。 (2)胡则因罪被免除三司使,却又升任工部侍郎。 (3)又批评对刘从德遗奏的恩典太滥,被贬为太常博士、监潍州税。 [参考译文] 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考中进士屡经升迁为太常博士,特旨升职为尚书屯田员外郎,因为母亲年老而坚决推辞,又改任通判莱州。州民霍亮被仇人诬陷应处死,差役们从中收受财物造成冤狱,郭劝替他昭雪免罪。当时宋绶出朝为应天府知府,杜衍在荆南任职,郭劝说:“宋绶有文才学问,杜衍清廉正直,不应派在地方。”又说:“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在京拖延不去陈州,觊觎宰相之位;其弟钱惟济现任定州总管,自己申请改派留后;胡则因罪被免除三司使,却又升任工部侍郎。请催促钱惟演立即返回任所,罢免钱惟济的兵权,追回对胡则的任命。”又批评对刘从德遗奏的恩典太滥,被贬为太常博士、监潍州税。 改任祠部员外郎、莱州知州。 (三)宾语前置句 ——判定形式,调整前置的宾语到动词后 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谓语动词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其常见的类型有三种: 类 型 例 句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用“之”或“是”为标志,强调宾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②唯利是图(成语) [针对训练] 3.(2015·上海高考,改编)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唐主立齐王景遂为皇太弟。徙燕王景达为齐王,领诸道兵马元帅。景遂尝与宫僚燕集,赞善大夫张易有所规谏,景遂方与客传玩玉杯,弗之顾。易怒曰:“殿下重宝而轻士。”取玉杯抵地碎之,众皆失色。景遂敛容谢之,待易益厚。 景遂尝与宫僚燕集,赞善大夫张易有所规谏,景遂方与客传玩玉杯,弗之顾。 译文: 参考答案:李景遂曾和宫中僚属聚会,赞善大夫张易有所劝谏,而李景遂正和客人们传看赏玩玉杯,不回头理会他。(“弗之顾”是以“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正确的语序应为“弗顾之”) [参考译文] 南唐主立齐王李景遂为皇太弟。改封燕王李景达为齐王,统领诸道兵马元帅。李景遂曾和宫中僚属聚会,赞善大夫张易有所劝谏,而李景遂正和客人们传看赏玩玉杯,不回头理会他。张易愤怒地说:“殿下看重宝物而轻视士人!”抓过玉杯来摔在地上砸碎了,众人都大惊失色。而李景遂收起笑容向张易道歉,从此对张易更加重视。 (四)省略句 ——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蒙后、承宾、对话省略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 类 型 例 句 省略主语 ①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承前省略主语) ②(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省略主语) ③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对话省略主语) 省略谓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承前省略谓语) ②因跪请秦王(击缻)。秦王不肯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蒙后省略谓语) 省略宾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省略动词宾语)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略介词宾语) 省略介词 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 省略兼语 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 [针对训练] 4.(2014·辽宁高考,改编)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诏以立守楚州。……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 (节选自《宋史·赵立传》) 译文: 解析:“窟穴”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建造巢穴,其后省略介词“于”;“绝”是副词,坚决;“与”后省略了代词“之”字;“梗”是阻塞的意思。 参考答案: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 (五)固定句式 ——看清固定结构词,固定格式固定译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翻译文言文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1.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奈何?奈……何? 怎么办?把……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何如? 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何以……? 根据什么……?凭什么……? 为什么?怎么会? 何所……? 所……的是什么? 如……何? 对……怎么办? 孰与……,与……孰? 跟……比较,哪一个……? 与……相比,谁更……? 何故? 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针对训练]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文:沛公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3)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译文:问女儿所想的是什么?问女儿所忆的是什么? (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译文:凭你的力量,尚且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6)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一个更厉害? 2.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何……哉(也)? 怎么能……呢? 何……为? 为什么要……呢? 还要……干什么呢? 何……之有? 有什么……呢? 怎么能……呢? 如之何……? 怎么能……呢? 岂(其)……哉(乎、耶、邪)? 哪里……呢?难道……吗? 怎么……呢?” 庸……乎? 安……哉(乎)? 哪里……呢? 怎么……呢? 不亦……乎? 不也是……吗? ……非……欤? ……不是……吗? 顾……哉? 难道……吗? 岂独……耶(乎、哉)? 难道……吗? [针对训练]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译文:你是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译文: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3)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译文: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4)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 译文:君臣之义怎么能废弃呢? (5)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译文: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关呢? (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译文:我是学习道理的,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3.表示感叹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何其 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直……耳 只不过……罢了 惟……耳 只是……罢了 [针对训练]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2)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 译文:我已无事可做,只是等待死期罢了! 4.表示揣度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无乃……乎(与)? 恐怕……吧?只怕……吧? 得无……耶? 得无……乎? 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 其……欤? 岂不是……么? ……庶几……与(欤)? ……或许……吧? [针对训练]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译文: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译文: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是所谓上层人士所不与为伍的,现在君子们的聪明智慧反而不如这些人,岂不是令人奇怪吗? 5.表示选择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与其……孰若……? 与其……,不如……? 其……邪(耶),其……邪(耶)? 是……呢,还是……呢? [针对训练]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 译文: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 (2)其信然邪?其梦邪?(《祭十二郎文》) 译文:是真的呢,还是做梦呢? 6.表陈述语气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无以、无从 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有所…… 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无所…… 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比及 等到……的时候 [针对训练]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译文:祝酒完毕,(项庄)说道:“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什么用来作为娱乐的,请允许我舞剑。” (2)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译文:如今臣是一个亡国的卑贱俘虏,极其卑微鄙陋,蒙受过分的提拔,恩宠优厚,哪敢徘徊观望,有什么非分的愿望呢。 (3)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译文:现在进入关中,财物没有什么掠取的,妻妾没有谁受宠幸的,这说明他的志气不在小处啊! 7.表假设关系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诚……则…… 如果……那么(就)……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针对训练]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公子如果开口请求如姬,如姬一定答应,那就可以得到虎符,夺取晋鄙的军队……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 8.表转折关系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然而 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虽然 虽然这样,(但),即使如此 [针对训练]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2)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祭十二郎文》) 译文: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全要变白了;松动的牙齿,也像要脱落了。 9.其他常见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何乃 怎么这样 既……又…… 又……又…… 且夫 再说,而且 是故 所以,因此 是以 所以,因此,因而 所谓 所说的,所认为的 未尝 从来没有,不曾 何者、何则 为什么呢? 谓之 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作 所以 ……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以故,以……故 所以,因为……的缘故 以……为…… 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作……,把……作(为)…… 以为 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 ……之谓 叫作,就是,才算;这就叫作;就是,说的就是 至于 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 [针对训练]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译文:阿母对府吏说:“你的见识怎么这样愚拙!”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译文: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译文:臣没有祖母抚养,不能活到今天;祖母没有臣供养,不能安度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有此拳拳奉养之心,不愿放弃奉养的责任,远出做官。 (4)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译文:江水总是像这样不断地流去,但始终没有消失;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但最终没有消损和增长。 (5)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褒禅山记》) 译文:褒禅山也被称为华山。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7)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赵王难道会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 (8)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译文: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然自喜,认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 (9)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倘使放弃进攻郑国,让郑作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来往,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没什么害处。 (10)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说的就是先生你这样的人。 (六)《考试大纲》规定之外的3类文言句式 ——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装 1.定语后置 在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或代词的,一般放在名词或代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古代汉语中,为了突出定语,常常将定语放在其所修饰和限制的名词或代词的后面,这种情况即定语后置。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名词或代词的前面。常见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结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其中,“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 ③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班固《苏武传》) 译文:(武帝)就派遣苏武凭借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匈奴),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回国)。 (2)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其中,“之”是结构助词,没有实义;“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敲击时)铿锵作响的石头。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也许会吃掉一石谷子。 (3)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其中,“之”是结构助词,没有实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牙齿及强健的筋骨。 (4)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其中,“而”是转折连词,是“然而,但是”的意思;“者”相当于结构助词 “的”。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译文:然而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做官的人,天下那么大,有几个呢? (5)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词的后面,格式为“中心词+数量词”。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我带着一对白璧,准备献给项王,(还带着)一对玉斗,准备献给亚父(范增)。 2.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则放在动词后作补语。考生在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将介宾短语提到动词前作状语。常见的介词结构后置的格式主要有: (1)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有时放在谓语后作补语,构成“动词+以+宾语”的格式。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解(给百姓听)。 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范晔《张衡传》) 译文:外形像(个大)酒樽,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地动仪)。 (2)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位于谓语动词后作补语,构成“动词+于+宾语”的格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授予下等奖赏。 (3)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有时也会位于形容词后作补语,构成“形容词+于+宾语”的格式。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你的)民众比邻国的多了。 3.主谓倒装 在古代汉语中,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即主谓倒装。它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译文:我的少年中国美丽啊,(将)与天地(一样)共存不老!我的中国少年雄壮啊,(将)与祖国(一样)万寿无疆! [课时跟踪检测] 一、考点针对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 ①釜鬲:行厨炊具。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去之赵,见逐。 译文: (2)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译文: (3)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 译文: 解析:(1)判断句、省略句和被动句的翻译。“……者,……也”表判断,后面的分句承前省略主语“蔡泽”。“见”表被动。“干”,译为“求取”。(2)宾语前置句(“何为”应是“为何”)和判断句的翻译。“……者,……也”表判断;“何为”,译为“为什么”;“固”,译为“本来”。(3)判断句和被动句的翻译。“者……,……也”表判断,“期”,译为“期望”;“戮辱”是意念被动,“被污辱”之意。“全”,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参考答案:(1)蔡泽,是燕国人。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到赵国,被驱逐。 (2)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 (3)人们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保全吗!性命和功名都得到保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声名被污辱,但性命得以苟全的,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 [参考译文] 蔡泽,是燕国人。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到赵国,被驱逐。又前往韩、魏,在路上,所带行厨炊具又都被别人抢去了,于是蔡泽只好向西到秦国。蔡泽准备去见秦昭王,就(用计)先派人扬言,用以激怒秦国宰相范雎,说:“燕人蔡泽,是天下见识高超、口辩厉害的智慧之人,他一拜见秦王,秦王一定会使你窘迫而(蔡泽)定会夺取你的相位。”范雎听说后,派人召蔡泽来见。蔡泽进见,却只做长揖之礼(而不下拜),范雎本来就不高兴;等到接见后,蔡泽的态度又很倨傲放肆。范雎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有这件事吗?请允许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像秦国的商君、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种那样的结局,也可以作为祈向的愿望吗?”范雎料到蔡泽故意引用这三人之事,是要用这些说辞来堵住自己的嘴,于是就诡辩地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因此君子为保持节义可以以身殉难,视死如归。活着而受辱没,还不如为节义死去而荣耀。士人本来就有杀身成名的,只要仁义尚在,即便死也无所怨恨,为什么不可以!”蔡泽说:“商君、吴起、大夫种作为人臣,做得对;但那些君主,却错了。所以,世人称这三人尽了忠孝之功而不得好报,难道羡慕他们那样不得好报而白死吗?人们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保全吗?性命和功名都得到保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声名被污辱,但性命得以苟全的,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听到这里,范雎称许蔡泽的话。于是请他入座,待为上宾。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译文: (2)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译文: (3)“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译文: 解析:(1)省略句的翻译,后面分句承前省略主语“老父”。“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2)省略句的翻译。“履”,名词活用作动词,“给……穿鞋”。最后一句承前省略主语“良”。(3)判断句和省略句的翻译。“即”和“乃”表判断;后面两个大句子,除分句“不复见”省略宾语,其余皆省略了主语。 参考答案:(1)有一个老翁,穿着麻布衣服,走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面,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来!” (2)老翁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已经替他取回了鞋子,于是就跪下给他穿上。 (3)“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于是离去,没有再说别的话,再也没有出现。天明以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参考译文] 张良曾经闲暇的时候在下邳县桥上散步游玩,有一个老翁,穿着麻布衣服,走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面,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来!”张良很惊愕,想打他。看他年老,强行忍住了,下去取回了鞋子。老翁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已经替他取回了鞋子,于是就跪下给他穿上。老翁伸着脚让张良给他穿上以后,大笑着走了。张良非常惊奇,目送老翁很远。老翁走了大约一里路,又回来,说:“小子可以教诲。五天后黎明,与我在此相会。”张良更加奇怪,跪在地上说:“好。”五天后黎明,张良就来了。老翁已经先到了,大怒说:“和老人约定会面,却比我后到,为什么呢?”又走了,并说:“五天后早来。”五天后鸡刚一啼鸣,张良又来了。老翁又先到了,又大怒说:“又晚来,为什么?”又走了,说:“五天后要早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来了。过了一会,老翁也到了,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拿出一本书,说:“读这本书就能做皇帝的老师。十年后你将会发达。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于是离去,没有再说别的话,再也没有出现。天明以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张良因此感到奇异,经常学习诵读这本书。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 译文: (2)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 译文: 解析:(1)“韩请救于齐”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蚤”通“早”,“孰与”是固定句式。(2)“兵”是“军队”的意思;“是……”相当于固定句式,可译为“这是……”;“顾”是“反而、却”的意思。 参考答案:(1)韩国派使臣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早救(韩国)与晚救(韩国)相比,哪一个更好呢?” (2)韩国、魏国的军队没有疲敝,我们就去救援,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军队的攻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 [参考译文] 魏国的庞涓攻打韩国。韩国派使臣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早救(韩国)与晚救(韩国)相比,哪一个更好呢?”成侯邹忌说:“不如不救。”田忌说:“我们不救韩国,韩国将会灭亡并且被魏国吞并,(我们)还是早些出兵救援为好。”孙膑说:“韩国、魏国的军队没有疲敝,我们就去救援,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军队的攻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况且这次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快灭亡时,一定会向东再来恳求齐国。(那时我们再出兵,)既可以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又可以趁魏国军队的疲敝(攻打它),就可以一举两得,名利双收。”齐威王说:“好!”便暗中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救,让他回去(却迟迟不出兵)。韩国以为能依仗齐国,(便奋力抵抗,)但五次大战都大败而归,只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东边的齐国身上。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译文: (2)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译文: (3)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译文: 解析:(1)省略句的翻译,蜂,名词作状语,像蜂一样。(2)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宾语前置句的翻译,代词“自”作动词“责”的前置宾语。 参考答案:(1)秦王朝政治失策,陈涉首先发难,(之后各路)豪杰像蜂群一样飞起,一起争夺(天下),多得数也数不清。 (2)(他)自己炫耀自己的功勋,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 (3)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的国家灭亡了,自己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我从周先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孔。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秦王朝政治失策,陈涉首先发难,(之后各路)豪杰像蜂群一样飞起,一起争夺(天下),多得数也数不清。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楚外的五国反秦武装)灭秦,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赏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项羽颁布,号称“霸王”。“霸王”的权位虽然不能维持到底,可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而东归),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干了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却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样想要成就霸业就很难了。(他)自己炫耀自己的功勋,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的国家灭亡了,自己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竟然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译文: (2)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译文: 解析:(1)“于是”,古今异义词,译为“在这时”;“闻”译为“听说”;“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老人”;“盍”译为“何不”;“焉”,代词,代指西伯昌。(2)“耻”,意动用法,“认为……是耻辱的”;“义”,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坚持道义”;后三句都是省略句,应补出主语;“薇”是野菜。 参考答案:(1)在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 (2)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 [参考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不肯继承君位也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在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并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向东进兵去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谏诤说:“父亲死了不去安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想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道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殷商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他们)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词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野菜。以暴臣取代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的。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哎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地不济!”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 二、高考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梁周翰字元褒,郑州管城人。父彦温,廷州马步军都校。周翰幼好学,十岁能属词。周广顺二年,举进士,授虞城主薄,辞疾不赴。乾德中,献《拟制》二十编,擢为右拾遗。初,太祖尝识彦温于军中,石守信亦与彦温旧故。一日太祖语守信将用周翰掌诰守信微露其言周翰遽上表谢太祖怒遂寝其命开宝三年,改左补阙兼知大理正事。会将郊祀,因上疏曰:“陛下再郊上帝,必覃赦宥。臣以天下至大,其中有庆泽所未及、节文所未该者,所宜推而广之。方今赋税所入至多,加以科变之物,名品非一,调发供输,不无重困。且西蜀、淮南、荆、潭、广、桂之地,皆以为王土,陛下诚能以三方所得之利,减诸道租赋之入,则庶乎均德泽而宽民力矣。”淳化五年,张佖建议复置左右史之职,乃命周翰与李宗谔分领之。周翰兼起居郎,因上言:“自今崇政、长春殿皇帝宣谕之言,侍臣论列之事,望依旧中书修为时政记。其枢密院事涉机密,亦令本院编纂,每至月终送史馆。自余百司凡于对拜、除改、沿革、制置之事,悉条报本院,以备编录。仍令郎与舍人分直崇政殿,以记言动,别为起居注,每月先进御,后降付史馆。”从之。起居注进御,自周翰等始也。真宗在储宫知其名,征之,时为左庶子,因令取其所为文章,周翰悉纂以献,上答以书;及即位,未行庆,首擢为驾部郎中、知制诰,俄判史馆、昭文馆。咸平三年,召入翰林为学士,受诏与赵安易同修属籍。唐末丧乱,籍谱罕存,无所取则,周翰创意为之,颇有伦贯。车驾幸澶渊,命判留司御史台,周翰恳求扈从,从之。明年,授给事中,与宋白俱罢学士。大中祥符元年,迁工部侍郎。逾年,被疾卒,年八十一。真宗悯之,录其子忠宝为大理评事,给奉终丧。 (节选自《宋史·梁周翰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日/太祖语守信/将用周翰/掌诰守信微露其言周翰/遽上表谢/太祖怒/遂寝其命/ B.一日/太祖语守信/将用周翰掌诰/守信微露其言/周翰遽上表谢/太祖怒/遂寝其命/ C.一日/太祖语守信将用周翰/掌诰守信/微露其言/周翰遽上表谢/太祖怒/遂寝其命/ D.一日/太祖语守信/将用周翰掌诰/守信微露其言周翰/遽上表谢/太祖怒/遂寝其命/ 解析:选B 断句时可关注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分清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和承受者,注意句子的完整性;注意句末的虚词等标志性词语。本句较简单,结合原文可判断出句中的主语有“太祖”“守信”“周翰”,然后进行详细分析,太祖告诉守信的应是“将用周翰掌诰”,守信将这件事告诉梁周翰后,梁周翰“遽上表谢”,太祖因此生气,“遂寝其命”,据此可排除A、C、D三项。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之时常参与机要,总领府事。 B.郊祀,中国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是感恩上苍,为百姓和国家祈福的一种祭祀活动。 C.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D.侍郎,古代官名,创建于汉代,隋唐之时侍郎为掌管国家政务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首。 解析:选D D项,“侍郎为……六部之首”的说法错误,六部以尚书为首,侍郎为各部之副。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周翰才学卓著。他年幼时就显露出不同于常人的才华,十岁便能作文章,真宗做太子时就知晓其名。 B.梁周翰一心为民。他在皇帝郊祀时上书,认为现在赋税徭役过重,恳请皇帝将赦宥的恩德推至天下。 C.梁周翰勇于创建。起居注先呈皇上审阅自梁周翰建议后开始推行,他还创制规则修纂籍谱。 D.梁周翰深受恩宠。真宗尚未举行即位庆典,他就先获得提升,但他不居功自傲;他去世后真宗赐给他儿子官职。 解析:选D D项,原文中只说他先获得了提升,并没有信息说其“不居功自傲”。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诚能以三方所得之利,减诸道租赋之入,则庶乎均德泽而宽民力矣。 译文: (2)车驾幸澶渊,命判留司御史台,周翰恳求扈从,从之。 译文: 参考答案:(1)如果陛下确实能以三方所得的利益,减免各道要交的赋税,那么差不多可平均恩泽而宽省民力了。(关键点:“诚”、“庶乎”、定语后置句“租赋之入”及大意) (2)真宗到澶渊,命梁周翰担任留司御史台的职务,梁周翰恳求随从护驾,真宗同意了他的请求。(关键点:“车驾”“幸”“扈从”及大意) [参考译文] 梁周翰字元褒,是郑州管城人。他的父亲梁彦温,是廷州马步军都校。梁周翰年幼时喜欢学习,十岁能写文章。后周广顺二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虞城主簿,称病推辞没有赴任。乾德年间,梁周翰献上《拟制》二十编,被提升为右拾遗。当初,太祖曾在军中和梁彦温相识,石守信也和梁彦温是旧相识。有一天,太祖对石守信说,他打算任用梁周翰掌管制诰,石守信稍微透露了皇上的旨意,梁周翰马上上奏章称谢。太祖发怒,于是取消了任命。开宝三年,改任梁周翰为左补阙,同时管理大理正事。恰逢朝廷将进行郊祀活动,梁周翰因此上奏章说:“ 陛下再次郊祀天帝,应该广布恩泽,实行宽恕赦免。我认为天下很大,其中有恩泽未能到达、礼节未能完备的地方,应推广开来。如今赋税征收很多,加上折合钱税的物品,名目繁多,调配发送供给运输,都困难重重。并且西蜀、淮南、荆、潭、广、桂等地,都归为王土,如果陛下确实能以三方所得的利益,减免各道要交的赋税,那么差不多可平均恩泽而宽省民力了。”淳化五年,张佖建议重新设置左右史的官职,于是命令梁周翰与李宗谔分别担任左右史官职。梁周翰兼任起居郎,因而上奏章说:“从今以后,崇政殿、长春殿的皇帝宣谕的言论,侍臣上书检举弹劾的事,希望依旧由中书省修纂成为时政记。其中枢密院的事涉及军事机密,也命令由本院编纂,每到月末送到史馆。其余各部门凡有关对拜、除改、沿革、制置等事,都应按条目区分开报送到各自部门,以准备编纂收录的需要。仍命令起居郎与起居舍人分管崇政殿,来记载(皇帝的)言行,另编为起居注,每月将所记之事先送给皇帝审阅,然后再交付史馆。”皇帝采纳了梁周翰的建议。起居注将所记之事先送给皇帝审阅,是从梁周翰等建议后开始的。真宗做太子时就知道梁周翰的名声,征召他,当时他为左庶子,因而让他取来他所写的文章,梁周翰就把全部文章编纂起来献上,真宗用书信答复他;等到真宗即位,还没有举行庆典,首先提升梁周翰为驾部郎中、知制诰,不久又在史馆、昭文馆任职。咸平三年,梁周翰被征召为翰林学士,受诏与赵安易一同编修籍谱。唐末战乱,籍谱很少保存下来,修纂籍谱没有参照,梁周翰创制规则,很有条理。真宗到澶渊,命梁周翰担任留司御史台的职务,梁周翰恳求随从护驾,真宗同意了他的请求。第二年,梁周翰被任命为给事中,与宋白一起罢免学士。大中祥符元年,梁周翰升迁为工部侍郎。过了一年,梁周翰因病去世,终年八十一岁。真宗怜悯他,录用他的儿子梁忠宝为大理评事,赐(给梁忠宝)钱财让他办理丧事。 第1讲 文言断句题 文言断句就是根据文言文的实际内容,用标点符号(高考命题要求考生用“/”把句子断开)把原文的结构、停顿、语气清晰而准确地再现出来。文言断句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古代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近几年来全国卷一直采用四选一的形式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题成为几年来的热点题型。 一、何处把句断——“5点”最关键 (一)断句题的3步解题流程 [技法演示] (2016·浙江高考)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进 言 者 皆 曰 天 下 已 安 已 治 矣 臣 独 以 为 未 也 曰 安 且 治 者 非 愚则 谀 皆 非 事 实 知 治 乱 之 体 者 也 夫 抱 火 厝 之 积 薪 之 下 而 寝 其 上 火 未 及 燃 因 谓 之 安 方 今 之 势 何 以 异 此 (选自贾谊《治安策》) 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 通读这段文字,可知其大意共有四层,具体是:有人给皇帝进言说天下已经治理好了,贾谊就针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否定,并对这种人的思想进行了剖析。根据语感及文段大意可初步断句如下: 第二步:先易后难抓关键 经过第一步初断后,再对所断开的句子逐个分析,可发现:第③句中,“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曰安且治者”应为主语,句中两个“非”皆为否定判断词;“非……则”表明“非愚则谀”具有对称性,中间不能断开,这样整个句子结构为“……者/非……谀/非……者也”,据此可断开这个句子。 第④句中,先找到句中的名词和代词“之”“薪”“下”“上”“火”“势”,再确定它们是否作主语或宾语。第二个“火”是“未及燃”的主语,那么“火未及燃”是个完整短句,其前面应断开;④句中第一个“之”为动词,第二、三个“之”为助词“的”,“上”“势”皆应作宾语,其后断开;再依据“因”“方今”都是另起短句的标志词,其前均应断开来验证。 第①句中,有“曰”作为对话的标志词,在“曰”后可断开。根据以上分析,便可正确断句。第②句基本独立成句,不可再断。 参考答案: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处断与不断皆可) 第三步:断后通读查连贯 反复通读,查看语意是否通顺、完整、连贯,验证第一、二步的分析得出的断句答案是否符合语境,关键处断句是否精准。 [参考译文] 向陛下进言的人都说:天下已经安定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却认为不是那么回事。说天下已经安定已经治理得很好的人,不是愚昧无知就是阿谀奉承,都不是真正了解治乱大体的人。有人抱着火种放在堆积的木柴之下,自己睡在木柴上,火没有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便认为这是安宁的地方,如今国家的局势,与此有什么不同! (二)断句题的5大着眼点 1.着眼于名词和代词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要断开;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要断开。 [针对训练] (2017·山东高考,改编)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 蔺 居 母 阮 氏 忧 不 食 泣 血 而 卒 家 人 宾 客 惧 贞 复 然 从 父 洽 族 兄 暠 乃 共 往 华 严 寺 请 长 爪 禅 师 为 贞 说 法。 (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 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名词进行断句。“忧”“家人宾客”“从父洽”“族兄暠”“华严寺”都是可以作主语或宾语的名词,其前后应断开。 参考答案: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参考译文]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是晋朝太傅谢安的九世孙。他的父亲谢蔺,曾任正员外郎,兼任散骑常侍。谢贞自幼聪敏,有诚挚淳厚的性情。他的祖母阮氏生前苦于中风眩晕,每次发病就一两天不能吃东西。……十四岁时,遭逢父亲去世,谢贞号哭跌倒在地上,昏倒后又苏醒的情况有多次。父亲谢蔺因母亲阮氏去世,不吃饭哭泣到吐血而死。家人宾客害怕谢贞也会这样,叔父谢洽、族兄谢暠于是同去华严寺,请长爪禅师来为谢贞说法。 2.着眼于对话词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关键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针对训练] 请用“/”给下面文言短文断句。 会 滕 王 宇 文 逌 后 至 高 祖 降 阶 迎 之 胄 与 高 祖 耳 语 曰 事 势 大 异 可 速 去 高 祖 犹 不 悟 谓 曰 彼 无 兵 马 复 何 能 为 胄 曰 兵 马 悉 他 家 物 一 先 下 手 大 事 便 去 胄 不 辞 死 死 何 益 耶 高 祖 复 入 坐 (选自《隋书·元胄传》) 解析:文段中表明对话的“曰”可以看作断句的标志,“曰”前均有作为主语的说话者,因此借助“曰”确定说话内容,可初步断句。然后再借助文段中的“滕王宇文逌”“高祖”“之”“胄”“事势”“兵马”“死”等名词或代词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进行断句,“耶”为句末语气词。由此,可以进行断句。 参考答案:会滕王宇文逌后至/高祖降阶迎之/胄与高祖耳语曰/事势大异/可速去/高祖犹不悟/谓曰/彼无兵马/复何能为/胄曰/兵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胄不辞死/死何益耶/高祖复入坐 [参考译文] 碰巧滕王宇文逌后到,高祖走下台阶迎接他,元胄附在高祖耳边说:“事情的形势很反常,应该快点离开。”高祖还没有明白,对他说:“他这里没有兵马,又能干些什么事呢?”元胄说:“兵马都是他家的东西,一旦他先下手,大事就完了。我不怕死,但是这样死又有什么益处呢?”高祖重新入内坐下。 3.着眼于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运用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 类别 常见虚词及断句指向 句首发语词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句首时间词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句末语气词 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疑问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感叹句末尾——哉、夫。常居句末,其后一般断开。 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 ——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复句关联词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其前一般断开。 复音虚词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则——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 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 ①“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③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④“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种情况则不能点断。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针对训练] 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自仲尼之亡,六经之道,遂散而不可解。盖 其 患 在 于 责 其 义 之 太 深 而 求 其 法 之 太 切 夫 六 经 之 道 惟 其 近 于 人 情 是 以 久 传 而 不 废 而 世 之 迂 学 乃 皆 曲 为 之 说 虽 其 义 之 不 至 于 此 者 必 强 牵 合 以 为 如 此 故 其 论 委 曲 而 莫 通 也 (选自《苏轼文集·诗论》) 解析:要给画线语句断句,可以先寻找作为断句标志的虚词,如“盖、于、而、夫、惟、是以、乃、虽、者、故、也”;再确定所列虚词所处的位置,如“盖、而、夫、惟、是以、乃、虽、故”属于句首虚词,“者、也”属于句末虚词,“于”属于句中虚词。由此,就可以准确断句。 参考答案: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 [参考译文] 自仲尼去世以后,六经的事理,就散失而不能让人理解了。其弊端大概在于后人对于意义的探求太深,对于理法的探究又太急切。六经的事理,就是因为它贴近人的性情,所以才能流传很久而没有遭废弃。而社会上那些迂腐之士,却都曲解立说,即使它的本义不是这样的,也一定牵强附会硬认为是这样,因此它阐释的事理不流畅透彻。 4.着眼于句式 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判断句 如“……者,……也”“……也”等。 反问句 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 被动句式 如“为……所……”“受……于……”“见……于……”等。 固定句式 如“如……何”“况……乎”“何……(以)……为”等。 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学生正确断句,因此学生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做出判断。 [针对训练] 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晏 平 仲 婴 者 莱 之 夷 维 人 也 事 齐 灵 公 庄 公 景 公 以 节 俭 力 行 重 于 齐 既 相 齐 食 不 重 肉 妾 不 衣 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文言句式进行断句。文段开头“……者,……也”是判断句,“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承前省略主语“晏平仲婴”,“以……重于齐”是用“于”表被动。由此,可以进行断句。 参考答案: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参考译文] 晏婴,字平仲(字平,谥仲,习惯上称“平仲”),是莱州夷维人。(他)先后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生活节俭、努力工作而被齐国国君看重。担任齐国丞相后,吃饭从来不吃两份肉(只吃一份荤菜),他的妾也不穿丝质的衣裳。他在朝堂上时,国君问到他,他就直言回答;没有问到他,他就正直地做事。国君的命令有道理,他就遵从政令行事;国君的命令没有道理,他就权衡利弊斟酌做事。因此,他能接连侍奉三代君主,名扬于各诸侯国。 5.着眼于对称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断句。 [针对训练] (2014·重庆高考)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所 憎 者 有 功 必 赏 所 爱 者 有 罪 必 罚 存 善 天 下 鳏 寡 孤 独 振 赡 祸 亡 之 家 其 自 奉 也 甚 薄 其 赋 役 也 甚 寡 故 万 民 富 乐 而 无 饥 寒 之 色 (选自《六韬·盈虚》) 解析:分析语段中的句子结构,“所憎者……”与“所爱者……”,“存善……”与“振赡……”,“其自奉也……”与“其赋役也……”,“甚薄”与“甚寡”,在句式上都是明显的对称结构。这些对称结构或为正面对比关系,或为正反对比关系,都有利于寻找断句的关键点。 参考答案: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 [参考译文] 对自己所厌恶的人,如果建立功勋同样给予奖赏;对自己所喜爱的人,如果犯有罪行也必定进行惩罚。赡养鳏寡孤独,赈济遭受天灾人祸的家庭。至于(帝尧)自己的生活,则是十分俭朴,征收赋税劳役微薄。因此,天下民众富足安乐,没有挨饿受冻的脸色。 二、客观题怎么判——“2步”定答案 客观型断句题属于高考断句题中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设置6~8处停顿,但难度不大。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两处不同。解答时,可遵循以下步骤: [典例示范]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技法演示] 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两组 四个选项中,有些停顿点是相同的,有些是不同的。根据相同点的多少将四个选项两两分组,即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 第二步:两级排除定答案 分析时,对比两组中的断句处,主要找到两组中不同的停顿点,重点分析不同点的正误。从不同的停顿点入手,分析正确的断句点。比如“不肯云”与“不肯/云”,“不肯”是说李氏不愿意投降,“云”是说话的标志,下文是李氏的话,显然“不肯云”的断法不合情理,由此排除B、C两项。再分析A、D两项,不同停顿的句子为“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和“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句中的“憙”即“赵憙”, 从上下文的意思来看,赵憙是赵氏的孤孙,“孤孙憙”中间不应断开,整句话可译为“听说宛县赵氏有个独孙子赵憙,以信义闻名”。故可排除D项,确定答案为A项。 [参考译文]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年轻时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留下儿子,赵憙当时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于是他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终于前去报仇。但仇人们全都生病了,没有人能抵抗。赵憙认为趁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应做的事,就暂且放过他们离开了。(临走前)他回头对仇人们说:“你们如果病好了,应远远地避开我。”更始帝即位,舞阴的大户人家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投降,说:“听说宛县赵氏有个独孙子赵憙,以信义闻名,我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帝于是召见赵憙。赵憙年纪不到二十岁,被引见后,随即被任命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派他去舞阴,李氏就投降了。光武帝打败王寻、王邑时,赵憙受伤,有战功,回朝后被任命为中郎将,被封为勇功侯。 [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答里麻,高昌人。弱冠入宿卫。高昌僧恃丞相威,违法娶妇南城,答里麻诘问之,奋不顾利害,风纪由是大振。改燕南道廉访副使。深州民媪怒殴儿妇死,妇方抱其子,子亦误触死。媪年七十,同僚议免刑,答里麻不可,卒死狱中。至治元年,除济宁路总管,兴学劝农,百废具修,府无停事。济阳县有牧童持铁连结击野雀,误杀同牧者,系狱数岁。答里麻曰:“小儿误杀同牧者,实无杀人意,难以定罪。”罚铜遣之。泰定元年,升福建廉访使。朝廷遣宦官伯颜催督绣段,横取民财,宣政院判官术邻亦取赂于富僧,答里麻皆劾之。迁浙西廉访使。会文宗发江陵阿儿哈秃来谕旨求赂不获还谮于朝召至京处以重罪比至帝怒解迁上都同知留守。 (选自《元史·答里麻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文宗发江陵/阿儿哈秃来谕旨/求赂不获/还谮于朝/召至京/处以重罪/比至/帝怒解/迁上都同知留守 B.会文宗发/江陵阿儿哈秃来/谕旨求赂/不获/还谮于朝/召至京处/以重罪比/至帝怒/解迁上都同知留守 C.会文宗发江陵/阿儿哈秃来/谕旨求赂/不获还/谮于朝/召至京处/以重罪比/至帝怒解/迁上都同知留守 D.会文宗发/江陵阿儿哈秃来谕旨/求赂/不获还/谮于朝/召至京/处以重罪/比至帝怒/解迁上都同知留守 解析:选A 回答本题,可以从判断不同停顿点的正误的角度分析。比如“会文宗发江陵/阿儿哈秃来谕旨/求赂不获”“会文宗发/江陵阿儿哈秃来/谕旨求赂/不获”,从主语“文宗”和谓语动词“发”分析,其宾语“江陵”后要停顿;从主语“阿儿哈秃”分析,动词有两个,即“谕”和“求”,以及从名词“旨”和“赂”分析,这两个动作是分开的,所以在“旨”后要停顿;再分析“不获”是“求赂”的补充,“获”后要停顿。再如“召至京/处以重罪/比至/帝怒解/迁上都同知留守”“召至京处/以重罪比/至帝怒/解迁上都同知留守”,很明显“京”是“至”的宾语,“处”是“以重罪”的谓语,应在“京”后、“罪”后断开,等等。最后通过排除法得到答案。 [参考译文] 答里麻,高昌人。二十岁时就入宫参加宿卫军。高昌僧人依仗丞相权势,在南城违法娶妻,答里麻不顾个人利害去质问,社会风纪因此大为整肃。改任为燕南道廉访副使。深州一老妇盛怒之下将儿媳打死,媳妇怀中正好抱的幼子,也被老妇误伤致死。老妇已经七十岁,同僚认为可免于问罪,答里麻认为不可,最终老妇死在狱中。至治元年,被任命为济宁路总管,兴办学校鼓励农耕,百废俱兴,官府中没有拖延的事情。济阳县有牧童拿铁链结击打鸟雀,失误杀死一同放牧的人,被关入狱中数年。答里麻说:“小孩误杀了一同放牧的人,实际上并没有杀人的动机,难以定罪。” 罚他缴纳若干数量的铜钱后放他出狱。泰定元年,答里麻升任福建廉访使。朝廷派遣宦官伯颜催促缴纳绣缎,他却蛮横夺取民财,宣政院判官术邻也接受有钱僧人的贿赂,答里麻都予以弹劾。随后调任浙西廉访使。恰逢文宗从江陵出发,阿儿哈秃向答里麻宣谕旨意,因为索取贿赂没有得到,回到京城后就向皇上诬陷答里麻,皇上要召他回京处以重罪。答里麻回京后(说明实情),皇帝息怒,调他为上都同知留守。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元忠,赵郡柏人人也。初,元忠以母老多患,乃专心医药,研习积年,遂善于方技。性仁恕,见有疾者,不问贵贱,皆为救疗。永安初,就拜南赵郡太守。值洛阳倾覆,庄帝幽崩,元忠弃官还家,潜图义举。会高祖率众东出,便自往奉迎。乘露车,载素筝浊酒以见高祖,因进从横之策,备陈诚款,深见嘉纳。时刺史尔朱羽生阻兵据州,元忠先聚众于西山,仍与大军相合,擒斩羽生。即令行殷州事。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寻兼中书令。 (选自《北齐书·李元忠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 B.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 C.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 D.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 解析:选B 回答本题,注重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四个选项中的不同停顿点的正误,二是根据正确的停顿点使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如“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从动词“论叙”分析,其宾语是“旧事”,“旧事”后应停顿;从动词“抚掌”分析,“笑”也是“高祖”的谓语,由此判定“笑”后停顿。再如“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从主语“斛斯椿等”分析,其谓语动词是“以”,“于荣利”是“淡”的倒置状语,由此判定“荣利”后要停顿;从“以”分析,“经怀”后要停顿等。最后通过排除法得到答案。 [参考译文] 李元忠,赵郡柏人县人。当初,李元忠因为母亲年老多病,就专心医药,研习数年,于是精通医术。李元忠仁慈忠恕,看到有病的人,不问贵贱,都帮忙治疗。永安初年,拜南赵郡太守。适值洛阳陷落,庄帝在被囚禁中驾崩,李元忠便弃官回到了故乡,暗中图谋起义。恰逢高祖率众自东出兵,李元忠便前往逢迎。李元忠乘坐着没有帷盖的车,车上放着素筝浊酒来见高祖,并向高祖陈述很多方法、谋略,话语中显露了赤诚忠心,赢得高祖的信任。此时刺史尔朱羽生据州府阻挡来兵,李元忠先在西山聚集众兵,然后与大军会合,一下子捉住了尔朱羽生,并杀了他。高祖就命令他主持殷州政事。每当高祖在宴席上谈论旧事,就拉着李元忠的手笑。后由于隐晦地批评朝廷,李元忠丢掉了官职。这一时期,朝廷离心,起义的人多遭猜忌。斛斯椿等认为李元忠淡于名利,又不将时事放在心上,所以不属猜忌、嫉妒的范围。不久,兼任中书令。 [课时跟踪检测] 一、考点针对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合。及太祖南略定远,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与常遇春皆为军锋冠。从破擒元将陈野先,别将兵取溧阳、溧水,从下集庆。太祖身居守,而命达为大将,帅诸军东攻镇江,拔之。号令明肃,城中宴然。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选自《明史·徐达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 B.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 C.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 D.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 解析:选B 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句子,然后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进行断句。“于滁州涧”是“寻从破元兵”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子兴”是“授达镇抚”的主语,句子结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达挺身诣”的地方是“德崖军”,并非“德崖”,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D,答案选B。 [参考译文] 徐达,字天德,是濠州人,世代务农。徐达年幼时就有远大志向,身材高大,颧骨突出,刚强坚毅,威武勇猛。太祖做郭子兴的部将时,徐达当时二十二岁,前往跟随太祖,一见面说话就很融洽。等到太祖向南夺取定远时,率领二十四人前往,徐达是第一个被选中的人。不久跟随太祖在滁州涧打败元军,又跟随(太祖)攻取了和州,郭子兴任命徐达为镇抚。郭子兴捉住了孙德崖,孙德崖的军队也捉住了太祖,徐达挺身而出到孙德崖的军中请求代替太祖,太祖才得以返回,徐达也被释放。跟随(太祖)渡过长江,攻克采石,夺取太平,(徐达)与常遇春都是军中的先锋。跟随太祖打败捉拿了元将陈野先,另外率领军队攻取溧阳、溧水,跟随(太祖)攻下集庆。太祖亲自留下守卫集庆,而任命徐达为大将,率领各路军队向东进攻镇江,夺取了镇江。徐达的军队中号令清明严肃,城中平安无事。徐达被授予淮兴翼统军元帅。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郝质字景纯,汾州介休人。少从军,挽强为第一。充殿前行门,换供奉官,为府州驻泊都监,主管麟府军马。宣抚使杜衍、安抚使明镐连荐之,且条上前后功状,超迁内殿承制、并代路都监。大名贾昌朝又荐为路钤辖。 使讨贝州,文彦博至,命部城西。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彦博将斩千,质趋至帐下曰:“千之去,质实使之,罪乃在质,愿代千死。”彦博壮其义,两释之。质自此益知名。 (选自《宋史·郝质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B.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C.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D.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解析:选B 解答断句题,要注意句意及句子结构。根据句意,“为贼焚”作“虑”的宾语,中间不能停顿,排除A、D。“千辞”结构完整,“亭焚,吾任其责”是“质曰”的内容,其中“质”作主语,“曰”为谓语,“质曰”不可断开,所以排除C,选择B。 [参考译文] 郝质字景纯,是汾州介休人。年幼参军,拉硬弓是第一名。担任殿前行门,换任供奉官,担任府州驻泊都监,掌管麟府军马。宣抚使杜衍、安抚使明镐联名推荐他,并且上奏章分条向皇上陈述他前后立功的情况,皇帝破格提拔他为内殿承制、并代路都监。大名贾昌朝又推荐他为路钤辖。 皇帝派他征讨贝州,文彦博到后,命令他部署城西。河上有一个亭子很壮观,文彦博担心被敌人焚毁,派小校蔺千看守,而郝质派蔺千到其他营地考察作战武器,蔺千推辞,郝质说:“(如果)亭子被焚毁了,我承担这个责任。”蔺千(就)离开了,而亭子被焚毁。文彦博将要斩杀蔺千,郝质跑到(文彦博)帐下说:“蔺千离开,实际上是我派他去的,罪过是在我这里,希望(让我)代替蔺千受死。”文彦博钦佩他的正义,释放了他们两个。郝质从此更加出名。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 (选自《晋书·郭璞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B.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C.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D.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解析:选D 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其次分析四个选项,按相同点的多寡把选项两两分组: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然后分析“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这里的“时”指当时的情况,不能看作“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时”,由此可排除B、C两项。比较A、D两项,不同之处是“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此处主语为“瑗”,谓语为“驳正”,宾语为“之”,故在“之”后停顿,由此可排除A项,确定答案为D项。 [参考译文] 郭璞,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人。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当时尚书杜预对朝廷制度进行了一些增减调整,郭瑗常常予以辩驳纠正,因此以公正端方著称,后死在建平太守任上。郭璞喜好经书学术,学问渊博而有大才,但不善于语言表达,他的词赋自中兴以来首屈一指。他喜好古文奇字,精通阴阳术数及历法算学。有一个叫郭公的人,客居于河东,精通卜筮之术,郭璞跟从他学习卜筮。郭公授予他《青囊中书》九卷,由此他通晓五行、天文、卜筮之术,能攘除灾祸,通达冥冥的玄机,就是京房、管辂这样的人也比不上他。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臵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 (选自《南史·郑鲜之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D.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解析:选A 解答此题,要注意运用排除法。“帝少事戎旅”一句中,主语是“帝”,谓语是“事”,“戎旅”是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C、D两项;分析A、B两项,不同之处是“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结合上下文,“时或谈论”主语为“帝”,“皆依违不敢难”的应该是“人”,据此可排除B项。故选A项。 [参考译文]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起初做桓伟的辅国主簿。宋武帝兴起义兵后,他逐步升为御史中丞。他性格刚直,很合乎司直的职务特点。当时的新制度规定,长吏因为父母的疾病离职,三年内不准做官。山阴令由于父亲生病探望而离职,郑鲜之因此上奏说:“现在探望父母的病情却被加上罪名,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我认为应该依从旧章规定,在理义上才恰当。”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武帝少年时就从军了,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羡慕风流文采。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而郑鲜之总是要驳难,而且一定切中要害,不曾放松宽容他。与武帝说话,一定让他理屈词穷,然后才罢休。武帝有时惭愧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纠正谄媚的人”。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韦贯之,名纯,避宪宗讳,遂以字行。元和元年,宰相杜佑子从郁为补阙,贯之持不可,寻降为左拾遗。复奏:“拾遗、补阙虽品不同,皆是谏官。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改为秘书丞。新罗人金忠义以机巧进,至少府监,荫其子为两馆生。贯之持其籍不与,曰:“工商之子,不当仕。”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B.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C.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D.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解析:选D 句中“通权幸”为动宾短语,其中间不能断开,其后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污”前有“不宜”,所以“污”为动词,其后“朝籍”为其宾语,所以“污朝籍”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 [参考译文] 韦贯之,名纯,避宪宗名讳,以字行于世。元和元年,宰相杜佑的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坚持说不可以,不久降职为左拾遗。他再次上奏说:“拾遗、补阙虽然品级不同,但都是谏官。父亲任宰相,儿子任谏官,如果政事有失,做儿子的不可能去议论父亲。”于是杜从郁改任秘书丞。新罗人金忠义因为投机取巧进用,官做到少府监,他的儿子以门荫当上了两馆的生徒。韦贯之扣住他的册籍不下发,并说:“工商之家出身的子弟,不应当做官。”金忠义用艺能来结交权贵宠臣,替他说情的不止一两个,而韦贯之更是坚持己见。他不久又上疏陈述金忠义不应当玷污朝廷官吏的名册,词理恳切,金忠义的官职终于被免去。 二、高考综合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陈从信字思齐,亳州永城人。恭谨强力,心计精敏。太宗在晋邸,令典财用,王宫事无大小悉委焉。累官右知客押衙。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责之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三司使楚昭辅惧,诣太宗求宽释,使得尽力。 太宗既许,召从信问之,对曰:“从信尝游楚、泗,知粮运之患。良以舟人之食,日历郡县勘给,是以凝滞。若自发舟计日往复并支,可以责其程限。又楚、泗运米于舟,至京复辇入仓,宜宿备运卒,令即时出纳,如此,每运可减数十日。楚、泗至京千里,旧八十日一运,一岁三运。若去淹留之虚日,则岁可增一运焉。今三司欲籍民舟,若不许,则无以责办,许之,则冬中京师薪炭殆绝矣。不若募舟之坚者漕粮,其损败者任载薪炭,则公私俱济。今市米腾贵官价斗钱七十贾者失利无敢致于京师虽居商厚储亦匿而不粜是以米益贵民将饿殍。若听民自便,即四方奔凑,米多而价自贱矣。”太宗明日具奏,太祖可之,其事果集焉。 太宗即位,迁东上阁门使,充枢密都承旨。会八作副使綦廷珪,因疾假满 不落籍,愈日不朝参,即入班中,宣徽使潘美、王仁赡并坐夺奉一季,从信与阁门使商凤责授闲厩使、阁门祗候,余抵罪有差。太平兴国三年,改左卫将军,复为枢密都承旨。太宗征并汾,以为大内副部署。七年,坐秦王廷美事,以本官罢。明年,分使三部,以从信为度支使,赐第于浚仪宝积坊,加右卫大将军。九年,卒,年七十三,赠太尉。 (选自《宋史·陈从信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市米腾贵/官价斗钱七十/贾者失利/无敢致于京师/虽居商厚储亦匿而不粜/是以米益贵/民将饿殍 B.今市米腾贵官价/斗钱七十/贾者失利无敢致/于京师虽居商厚储/亦匿而不粜/是以米益贵/民将饿殍 C.今市米腾贵官价斗钱七十/贾者失利无敢致于京师/虽居商厚储亦匿而不粜/是以米益贵/民将饿殍 D.今市米腾贵/官价斗钱七十/贾者失利无敢致于/京师/虽居商厚储/亦匿而不粜/是以米益贵/民将饿殍 解析:选A 文言文断句要求句式完整。首句“市米”为主语,“腾贵”意为“物价上涨、昂贵”,作谓语,句式完整。后面“官价”作“斗钱七十”的主语,故“腾贵”后断开,排除B、C两项。“于京师”作“致”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故选A。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号是帝王死后,在皇帝家庙里祭祀时追尊的名号。文中的“太宗”“太祖”即是庙号。 B.漕粮是我国封建时代通过河运和海运的方式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税粮,因其运输方式而得名。文中的“漕运”就是运输漕粮。 C.古代官府规定:一般情况下官员每旬休假一天;请病假一般不得超过三个月或一百天,超时则会被免职。 D.赐,专指古代皇帝给臣子财物或好处,文中的“赐第”就是皇帝赏赐给陈从信一座宅第;赠,是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追加官职、勋位,以表扬有贡献的死者。 解析:选D “赐”不专指皇帝对臣子。上对下、长对幼都可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从信恭敬谨慎、很有能力,思虑谋划精细敏捷,深得当时还是晋王的太宗信任。 B.陈从信曾游历楚州、泗州,对粮运的症结颇为了解,因此给太宗分析漕运的情势颇为细致到位。 C.陈从信曾因綦廷珪违规上朝一事受牵连而被革职,后又因秦王廷美的事情而受牵连获罪。 D.太平兴国八年,陈从信被起用为度支使,并被皇帝赏赐宅第于浚仪宝积坊。 解析:选C 由原文“从信与阁门使商凤责授闲厩使、阁门祗候” 可知,不是革职,而是降职。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 译文: (2)“若听民自便,即四方奔凑,米多而价自贱矣。”太宗明日具奏,太祖可之,其事果集焉。 译文: 参考答案:(1)你们不早作打算而使仓库的储备将近用完,这才请求驻军搜括民船来运送,这可以仓促办到吗?(关键点:“垂”“括”“卒”及大意) (2)“如果听任百姓自行贸易,他们就会从四面八方运粮到京城来,米多了价格自然低廉了。”太宗第二天详细奏报,太祖认为可以,这件事果然办成了。(关键点:“奔凑”“具”“集”及大意) [参考译文] 陈从信字思齐,亳州永城人。恭敬谨慎很有能力,思虑谋划精细敏捷。太宗在晋王府时,命令他主管财物费用,王宫里的事不分大小全部委任给他。多次升官后任右知客押衙。开宝三年秋,三司报告皇帝:仓库的储存按月供应只能维持到第二年二月,请分驻各地的军队都率领民船,以资助长江、淮河的漕运。太祖大怒,斥责道:“国家如果没有九年的储蓄叫不足,你们不早作打算而使仓库的储备将近用完,这才请求驻军搜括民船来运送,这可以仓促办到吗?如今设置你们这三司有何用,假使供给短缺,应当定你们的罪来向大家谢罪!”三司使楚昭辅害怕,到太宗那儿请求宽大开脱,使他得以竭尽全力。 太宗答应他之后,召来陈从信询问对策,陈从信回答说:“我曾游历楚州、泗州,知道粮运的症结。的确是因为船工的费用,每天由所经过的州县核实供应,因此停滞拖拉。如果从开船时计算日程往返(所需用度)一并支付,可以责令他们按规定期限办妥。另外,楚州、泗州用船运米,到了京城又用车运入粮仓,应该早早预备运粮隶卒,让他们按时运出运入,这样,每次运输可减少几十天。楚州、泗州到京城有一千里,旧例八十天运一次,一年运三次。如果除去拖延停留的时间,那么每年可以增加一次运输。如今三司想征用民船,如果不同意,那么不能责成办理;如果答应他们,那么冬天京城的柴炭恐怕断绝了。不如募集结实的船运送粮食,用其中破损的船运载柴炭,那么公私都有利。如今市场上的米价昂贵,官价每斗七十钱,做买卖的人不能得利,不敢运(粮)到京城,即使商栈储存的粮食多也藏起来不卖,因此米价更贵,百姓将要饿死。如果听任百姓自行贸易,他们就会从四面八方运粮到京城来,米多了价格自然低廉了。”太宗第二天详细奏报,太祖认为可以,这件事果然办成了。 太宗即位,陈从信升为东上阁门使,担任枢密都承旨。适逢八作副使綦廷珪因为病假满没有入籍,过了日期没有上朝参拜,就进入朝班中,宣徽使潘美、王仁赡一同因此获罪而扣去一季度薪俸,陈从信与阁门使商凤被责罚降职为闲厩使、阁门祗候,其余的人抵罪不等。太平兴国三年,改任左卫将军,再次担任枢密都承旨。太宗征伐并汾,任命他为大内副部署。太平兴国七年,因为秦王廷美的事情(而受牵连获罪),在原职上被罢官。第二年,撤销三司改为三部,任命陈从信为度支使,赏赐宅第于浚仪宝积坊,加官右卫大将军。太平兴国九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赠官太尉。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杨泰之字叔正,眉州青神人。少刻志于学,卧不设榻几十岁。庆元元年类试,调泸川尉,易什邡,再调绵州学教授、罗江丞。吴猎谕蜀,泰之贻书曰:“使吴曦为乱,而士大夫不从,必有不敢为;既乱,而士大夫能抗,曦犹有所惮。夫乱,曦之为也;乱所以成,士大夫之为也。”改知严道县,摄通判嘉定。白厓砦将王壎引蛮寇利店,刑狱使者置壎于法,又罥余人当坐死。泰之访知夷都实迩利店,夷都蛮称乱,不需引导,固请释之,不听,乃去官。宣抚使安丙荐之曰:“蜀中名儒杨虞仲之子当逆臣之变勉有位者毋动言不用拂衣而去使得尺寸之柄必能见危致命。”召泰之赴都堂审察,以亲老辞。差知广安军,未上,丁父忧。免丧,知富顺监。去官,以禄禀数千缗予邻里,以千缗为义庄。知普州,以安居、安岳二县受祸尤惨,泰之力白丙尽蠲其赋。丙复荐于朝,召赴行在,固辞。知果州。踦零钱病民,泰之以一年经费储其赢为诸邑对减,上尚书省,按为定式。民歌之曰:“前张后杨,惠我无疆。”张谓张义,实自发其端,而泰之踵行之。理宗即位,趣入对,言:“陛下以直言求人,而以直言罪之,使天下以言为戒。臣恐言路既梗,士气益消,循循默默,浸成衰世之风,为国者何便于此?”上奇其对,以为工部郎中。其后言事者相继,无所避忌,自泰之发之。诏直宝谟阁、知重庆府。为书以别丞相曰:“宰相职事,无大于用人有道,去自私之心,恢容人之度,审取舍之择而已。”至官,俗用大变。主管千秋鸿禧观,卒。 (选自《宋史·杨泰之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蜀中名儒杨虞仲之子/当逆臣之变/勉有位者毋动言/不用/拂衣而去/使得尺寸之柄/必能见危致命 B.蜀中名儒杨虞仲之子当逆/臣之变/勉有位者毋动/言不用/拂衣而去/使得尺寸之柄/必能见危致命 C.蜀中名儒杨虞仲之子/当逆臣之变/勉有位者毋动/言不用/拂衣而去/使得尺寸之柄/必能见危致命 D.蜀中名儒杨虞仲之子当逆/臣之变/勉有位者毋动言/不用/拂衣而去/使得尺寸之柄/必能见危致命 解析:选C 结合语境,首句“蜀中名儒杨虞仲之子”为主语,若在“当逆” 后断开,则理解为杨泰之谋逆,不符合文意,因而排除B、D。结合前文“不听,乃去官”的语境,可知“拂衣而去”的原因为“言不用”,即意见不被采纳,故排除A,选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授,古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现指在高校任教、职称较高的老师。 B.免丧是指皇帝格外开恩,特别允许官员在守孝期未满时,脱掉为父母守丧的丧服。 C.义庄指置买田地设立村庄,收租以赡养族中贫困的百姓,义庄是族人共有的财产。 D.工部是古代负责营造工作的官署,其职责相当于现在的住建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 解析:选B B项,“免丧”指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泰之能吃苦,有个性。他年少时立志苦学,近十年睡觉不设床榻;安丙向朝廷推举他,皇帝召他赴朝,他都加以推辞。 B.杨泰之处事认真,有原则。他察访发现蛮人入侵不需接引,便据理力争建议不应判处王壎等人死罪,王壎等人因而被释放。 C.杨泰之疏财减税,受人爱戴。他把自己积攒的禄钱发给邻里并建立义庄来救济百姓;任职果州时,为各县邑减税,受百姓爱戴。 D.杨泰之不怕得罪人,直言进谏。理宗召他论对时,他劝谏要广开言路;他还写信给丞相,劝告丞相要履行好自己应尽的职责。 解析:选B B项,由原文“泰之访知……乃去官”可知,杨泰之的“建议”并未被采纳,“王壎等人”也未被释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吴曦为乱,而士大夫不从,必有不敢为;既乱,而士大夫能抗,曦犹有所惮。 译文: (2)陛下以直言求人,而以直言罪之,使天下以言为戒。 译文: 参考答案:(1)假如吴曦叛乱,而士大夫不听从,那么他一定不敢;既已叛乱,而士大夫能够与他抗争,他还有所畏惧。(关键点:“使”“从”“既”及大意) (2)陛下以直言敢谏为标准求取人才,却因为直言而加罪于他们,使得天下人以进言为戒。(关键点:“求”“以”“罪”及大意) [参考译文] 杨泰之字叔正,眉州青神人。年少时立志苦学,有将近十年的时间他睡觉不设床榻。庆元元年参加类试,调任泸川尉,后改为什邡尉,又调任绵州学教授、罗江丞。吴猎宣谕蜀地时,杨泰之致信给他说:“ 假如吴曦叛乱,而士大夫不听从,那么他一定不敢;既已叛乱,而士大夫能够与他抗争,他还有所畏惧。叛乱,是吴曦所为;而叛乱之所以得逞,是士大夫(不与他抗争)造成的。”改任严道县知县,代理嘉定通判。白厓砦守将王壎招引蛮人侵掠利店,刑狱使臣将王壎诉诸法律,又牵连其他的人罪当论死。杨泰之察访得知夷都实际上靠近利店,夷都蛮人作乱,不需要接引,(因而)坚决请求释放王壎等人,他的建议不被采纳,于是弃官而去。宣抚使安丙举荐他说:“蜀中名儒杨虞仲的儿子,在逆臣发动叛乱时,劝说执政的人不要妄动;他的建议得不到采纳,于是拂衣弃官。假如他获得些许权柄,一定会临危受命。”皇帝召杨泰之到朝廷参加审议,他以双亲老迈推辞。(后)派遣他掌管广安军,还未赴任,遭父丧。服丧完毕,掌管富顺监。之后辞官而去,把几千缗禄钱发给邻里,又用几千缗禄钱建立了义庄。任普州知州时,因为安居、安岳二县受祸尤其厉害,杨泰之极力请求安丙免除他们全部的赋税。安丙又向朝廷举荐他,皇帝召他赴朝,他坚决推辞。任果州知州时,踦零钱侵害百姓,杨泰之用一年经费的盈余为各县邑减税,此法上报尚书省,于是成为规定。百姓歌颂他说:“前张后杨,对我们恩惠无疆。”张指张义,实际上是由他开始,而杨泰之沿袭了他的做法。宋理宗即位,杨泰之急促入朝论对,说道:“陛下以直言敢谏为标准求取人才,却因为直言而加罪于他们,使得天下人以进言为戒。我担心言路堵塞之后,士气会更加消沉,众人都唯唯诺诺,沉默不语,逐渐形成衰败的世风,治理国家的人为什么要安于这种状况呢?”皇上认为他的论对很奇异,让他任工部郎中。后来论说政事的人相继不绝,都没有什么顾虑,这种情形是从杨泰之开始的。下诏任命他为宝谟阁直学士、重庆知府。他写信告别丞相说:“宰相的职责,没有比用人之道更重要的,去掉自私的心态,扩大容人的气度,审慎取舍的抉择。”到任后,风俗大变。主管千秋鸿禧观,去世。 第2讲 古文化常识题 [说明] 选项须根据文中语境才能判断的,提供“文中语境”;无须语境即可判断的,不再提供“文中语境”。 1.(2017·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文中语境: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文中语境: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解析:选B “它与血亲有同有异……一部分”错。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血亲是基于血统关系的亲属。二者性质完全不同。 2.(2016·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文中语境: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古代官职、君主制度、古国情况等。C项,“有司”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3.(2016·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文中语境: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 解析:选D D项,“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 4.(2016·全国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文中语境: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文中语境:见C项。) 解析:选A A项,“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选项提到的“土地”“户籍”都不属于礼部职责范围,而应归户部掌管。 5.(2017·江苏高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文中语境: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文中语境: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文中语境: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解析:选B 历史上的“三代”一般指夏、商、周三代。 最新《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属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它的考查也符合时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要求。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种类较多,高考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主要包括姓名称谓、官职沿革、教育科举、宗法礼俗、天文地理、历法乐律、文化典籍等,所考查的也是这些类别中最常见的知识。对这一考点的复习,根本上还是要以平时积累为主,因为本考点重在考查识记能力。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均出自文言文阅读材料,故又兼考查理解能力。 [解题技法] 解答古文化常识题,应以积累为主,推断为辅,具体可采用以下两步法: [典例示法]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第一步:根据积累直接判 A项,凭借平时对文化常识“科举制度”中“殿试”相关内容的积累,“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录取分三甲,一甲第一名称状元。A项正确。 B项,根据对文化常识“传统节日”中“元宵节”内容的积累,“上元节”即元宵节。B项正确。 第二步:联系语境细审验 C项,“近侍”一词因平时积累不足,对选项中画波浪线文字存有疑问。 D项,根据文化常识“讳称”的积累以及“乞骸骨”“告老还乡”的理解,“因年老辞去职务”表述正确,但对“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不能确定是否正确。 可以把这两项分别代入原文,联系语境细细推断。 C项,代入原文“等到对西夏用兵时,神宗派侍从向许将询问兵马的数量”,但也不好确定其表述是否正确。可暂时一放,通过判断D项来间接推断C项正误。 D项,代入原文分析“许将在大名六年,多次告老,反而被升任官职”,但是因年老“政和初年,许将去世,享年七十五岁”,由此看出“告老”解说正确。 据此可推断C项表述有误。C项中的“职位很高”表述不当,“近侍”没有职位。 [针对训练] 1.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礼”是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B.“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C.“太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D.“孝廉”是唐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 解析:选D D项,“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翃,字宏肱,并州晋阳人。少治兵家。天宝中,授卫尉,擢才兼文武科,出为辰州刺史。大历中,擢容管经略使。历汾州刺史,为振武军使绥、银等州留后。入拜京兆尹。会起泾原兵讨李希烈,次泸水,京兆主供拟,饔败肉腐,众怒曰:“食是而讨贼乎?”遂叛。翃挺身走奉天,拜太子詹事。德宗还都,再迁大理卿,出为福建观察使。徙东都留守,既至,开田二十余屯,修器械,皆良金寿革,练士卒,号令精明。俄而吴少诚叛,独东畿为有备,关东赖之。元十八年卒,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肃。 (节选自《新唐书·王翃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兵家”本来指中国先秦与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有时也是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 B.“再迁”指再次提升官职,“迁”古代称平调官职,“左迁”就是降低官职,“右迁”就是提升官职,汉代贵右贱左的习惯已被后代沿用。 C.“留守”是官职名称,隋唐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为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也常设留守,由地方行政长官兼任。 D.“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东的“关东”不同。 解析:选B 错在“‘迁’古代称平调官职”,“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指降职。文中指升职。 [参考译文] 王翃,字宏肱,是并州晋阳人。青年时期他研究过军事学派的著作。天宝年间,他担任卫尉一职,因参加朝廷才兼文武科选试被提拔官职,外调出京担任辰州刺史。大历年间,他被提拔为容管经略使。王翃曾经担任汾州刺史,做过振武军使绥、银等州留后。王翃入朝后被授予京兆尹。时逢朝廷调动泾原军队讨伐李希烈,军队就驻扎在泸水岸边,京兆府掌管军需供给,但早饭和肉都是腐烂的,将士们发怒说:“吃这样的食物却让我们去讨伐叛军?”于是军队就哗变。王翃独自脱身逃到奉天,被授予太子詹事。德宗回到京城后,再次提拔为大理卿,不久出京任福建观察使。后来王翃又调任东都留守,到任之后,他开辟田地二十多屯,修理守城的军事器械,所用材料都是上好的金属、皮革;他训练士兵,号令精要严明。不久(朝廷)就遇到吴少诚叛乱,(这时)唯独京城东郊地区是有防备的,函谷关以东完全依靠东都防守。贞元十八年王翃去世,朝廷赠官尚书右仆射,谥号称肃。 [课时跟踪检测] 一、考点针对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少倜荡,不自业,为县捕盗,犯法,吏笞辱几死,乃亡命从永平军,稍为牙将。大历中,李灵耀据汴州反,玄佐乘其无备,袭取宋州,有诏以州遂隶其军,节度使李勉即表署刺史。 德宗建中初,进兼御史中丞,充宋、亳、颍节度使。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余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迁检校兵部尚书、兼曹濮观察、汴滑都统副使。 李希烈之反,玄佐与李勉、陈少游、哥舒曜联兵屯淮、汝,数困贼。帝在奉天,垂意关东,乃诏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希烈攻陈州,玄佐救之,希烈走,遂进取汴州。诏加汴宋节度使、陈州诸军行营都统。玄佐本名洽,至是赐名以尊宠之。入朝,复兼北庭兵马副元帅、检校司徒。 性豪纵,轻财好厚赏,故下益困。汴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不能自还,至玄佐弥甚。其后杀帅长,大钞劫,狃于利而然也。玄佐贵,母尚在,贤妇人也。常月织一端,示不忘本。数教敕玄佐尽臣节。见县令走廷中白事,退,戒曰:“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据案当之,可安乎?”玄佐感悟,故待下益加礼。 汴有相国寺,或传佛躯汗流,玄佐自往大施金帛,于是将吏、商贾奔走输金钱,惟恐后。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初,李纳遣使至汴,玄佐盛饰女子进之,厚馈遗,皆得其阴谋,故纳最惮之。所宠吏张士南及假子乐士朝赀皆巨万;而士朝私玄佐嬖妾,惧事觉,鸩玄佐,死,年五十八,赠太傅,谥曰壮武。 始,玄佐养子士干与士朝皆来京师,士干知玄佐死无状,遣奴持刀绐为吊,入杀士朝于次。帝恶其专,亦赐士干死。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古代的一种文体,指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奏章;作为公文,它只能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 B.汴州,古地名,也称汴梁,简称汴,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为八朝古都,即“直把杭州作汴州”中的“汴州”。 C.端,古代的长度单位,布帛二丈或六丈为一端;“端”在古代也指一种礼服,“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中的“端”就指礼服。 D.商贾,商人的统称。古代有“行商坐贾”的说法,商是行走贩卖货物的人,贾是住着出售货物的人,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 解析:选A “它只能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错,表往往带有抒情色彩,如《陈情表》《出师表》都有情感的流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B.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唐代始设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C.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D.谥,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善贬恶。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解析:选B “唐代始设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错,应为“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 [参考译文]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少时洒脱放荡,不事产业,替县里捕捉盗贼,犯了法,被县吏鞭打侮辱,几乎丧命,于是逃亡投奔永平军,逐渐升为牙将。大历年间,李灵耀占据汴州叛变,刘玄佐乘其不备,偷袭占领了宋州,(皇帝)下诏让宋州隶属刘玄佐管辖永平军,节度使李勉立即上表奏请让刘玄佐任宋州刺史。 德宗建中初年,升职而兼任御史中丞,担任宋、亳、颍节度使。这时李纳反叛,李洧带着徐州归顺(朝廷),李纳急攻李洧。(皇上)下诏令刘玄佐援助李洧,大破李纳的军队,斩杀一万多人,东南部的运粮水道于是被打通。进军围攻濮州,夺取濮阳,全部攻克,多次迫使守将投降,从而打通了濮阳津。提升刘玄佐任检校兵部尚书、兼曹濮观察、汴滑都统副使。 李希烈反叛时,刘玄佐与李勉、陈少游、哥舒曜联兵驻于淮、汝,多次围困贼兵。皇帝在奉天,关心关东(局势),于是下诏任命刘玄佐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希烈攻打陈州,刘玄佐去救援,李希烈逃跑,于是攻取了汴州。(皇帝)下诏任命刘玄佐为汴宋节度使、陈州诸军行营都统。刘玄佐本名刘洽,到这时,(皇帝)赐他名玄佐以表示恩宠。还朝后,(刘玄佐)又兼任北庭兵马副元帅、检校司徒。 刘玄佐性情豪放不受拘束,轻视钱财,喜欢重赏部下,所以百姓日益贫困。汴州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横,不能自拔,到刘玄佐时更加严重。此后杀害将帅上司,大肆掠夺抢劫,都是贪图利益而造成的。刘玄佐显贵后,他的母亲还健在,是一个贤惠的妇人。常常每月织一端粗绸,以表示不忘本。多次教育告诫刘玄佐要恪守为臣之道。(其母)见县令疾行来廷中禀告政事,(县令)走后,(她)告诫(刘玄佐)说:“长吏恐惧而十分谦卑。我想你父亲在县里做官,也应当是这个样子。你依着公案面对他,心里能够安宁吗?”刘玄佐受到启发,所以对待下属更加宽厚。 汴州有个相国寺,有人传说佛体流汗,刘玄佐亲自前去大量施舍金帛,于是将吏、商人奔忙急走去相国寺献纳金钱,惟恐落后。十天以后,刘玄佐下令停止,统计所得收入有很多,便利用这些来充当军费。他的权术计谋大都像这样。当初,李纳派遣使者到汴州,刘玄佐以盛妆美女进奉,并赠送丰厚的财物,(因此)全部获悉了李纳的阴谋,所以李纳最怕他。刘玄佐宠信的官员张士南及养子乐士朝的钱财都有很多;而乐士朝与刘玄佐的宠妾私通,害怕丑事被发现,用毒酒杀害了刘玄佐,(刘玄佐)死去,终年五十八岁,(皇帝)追赠他为太傅,定谥号为壮武。 当初,刘玄佐的养子士干与乐士朝都来到京城,士干知道玄佐死得蹊跷,派遣奴仆持刀假称吊唁,进去在灵旁杀死乐士朝。皇帝讨厌士干的专擅,也赐死了士干。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耿秉字伯初,有伟体,腰带八围。博通书记,能说《司马兵法》,尤好将帅之略。以父任为郎,数上言兵事。常以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以战去战,盛王之道。显宗既有志北伐,阴然其言。永平中,召诣省闼,问前后所上便宜方略,遂见亲幸。每公卿会议,常引秉上殿,访以边事,多简帝心。十五年,拜驸马都尉。十六年,以骑都尉秦彭为副,与奉车都尉窦固等俱伐北匈奴。虏皆奔走,不战而还。十七年夏,诏秉与固合兵万四千骑,复出白山击车师。遂定车师而还。肃宗即位,拜秉征西将军。遣案行凉州边境,劳赐保塞羌胡,进屯酒泉。建初元年,拜度辽将军。章和二年,复拜征西将军,副车骑将军窦宪击北匈奴,大破之。封秉美阳侯,食邑三千户。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候,明要誓,有警,军陈立成,士卒皆乐为死。永元二年,代桓虞为光禄勋。明年夏卒,时年五十余。赐以朱棺、玉衣,将作大匠穿冢,假鼓吹,五营骑士三百余人送葬。谥曰桓侯。匈奴闻秉卒,举国号哭,或至梨面[注]流血。长子冲嗣。及窦宪败,以秉窦氏党,国除。冲官至汉阳太守。曾孙纪,少有美名,辟公府,曹操甚敬异之,稍迁少府。 (选自《后汉书·耿秉传》,有删改) [注] 梨面: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割面流血,以示哀痛。梨通“剺”,割、划破的意思。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匈奴,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于汉,北匈奴从漠北西迁。 B.食邑,指卿、大夫的封地,即采邑,卿、大夫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 C.帝王纪年是一种重要的古代纪年法,分为年号纪年和按照帝王即位年次纪年两种,文中“永元二年”就属于后一种。 D.征辟,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名流,辟是中央和地方长官自用僚属。 解析:选C “永元二年”属于年号纪年法。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也指在中原地区建立的政权。 B.拜,古代授予官职的术语,而迁、转是关于调动官职的,擢、升是关于提升官职的,谪、左迁是关于降低官职的。 C.斥候,亦作“斥堠”,是古代军中职事。先秦以前,斥候专门负责巡查各处险阻和防护设施,候捕盗贼。秦汉以后,军中不再设此职,而专称远出哨探的侦察兵。 D.太守,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武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吏,后郡守权力被州刺史所夺。至唐初,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 解析:选D 汉景帝更名为太守。至隋初,存州废郡。 [参考译文] 耿秉字伯初,有高大雄壮的体魄,腰带八围。博通书籍,能够解说《司马兵法》,尤其喜好将帅用兵的谋略。因为父亲的功勋而被任用为郎官,屡次上书谈论军事。他曾经认为中原空虚消耗,边疆不安定,问题就出在匈奴。用战争消灭战争,是有盛德的君王的做法。显宗已经有心北伐,暗中很赞同他的意见。永平年间,(皇帝)征召耿秉到宫中,询问他前前后后上奏的对国家有利的方法谋略,于是耿秉被皇帝亲近宠幸。每次公卿集会议事,皇帝常常带耿秉上殿,拿边疆之事询问他,他的回答多能符合皇上心意。永平十五年,任命耿秉为驸马都尉。永平十六年,把骑都尉秦彭作为耿秉的副手,与奉车都尉窦固等一起讨伐北匈奴。匈奴都逃走了,于是没有作战就返还。永平十七年夏,显宗下诏命令耿秉和窦固集合部队一万四千骑,再次出兵白山攻打车师国。最终平定车师国而回。肃宗即位,任命耿秉为征西将军。派他巡视凉州边境,慰劳赏赐居边守塞的羌人、胡人,进军屯驻酒泉郡。建初元年,任命耿秉为度辽将军。章和二年,又任命耿秉为征西将军,作为车骑将军窦宪的副手征讨北匈奴,大败他们。皇帝封耿秉为美阳侯,食邑三千户。耿秉生性勇敢,而且处事简练,行军时常常自己披着铠甲走在前面,停下来休息时不安营扎寨,但也把哨兵放得远远的,明确誓约,有紧急情况,军阵马上列成,士兵都乐意为之效死。永元二年,耿秉代替桓虞做光禄勋。第二年夏天耿秉去世,时年五十多岁。皇帝赐给朱棺、玉衣,命将作大匠为其挖墓,给予奏军乐的待遇,五营骑兵三百多人送葬。谥号桓侯。匈奴人听说耿秉去世,举国痛哭,有人甚至割脸流血(以表达心中的悲痛)。(耿秉的)长子耿冲继承爵位。等到窦宪失利,因为(或认为)耿秉是窦氏的同党,封地被剥夺。耿冲官做到汉阳太守。耿秉的曾孙耿纪,年轻时有美名,被公府征召,曹操很敬重他,认为他与众不同,逐渐升迁为少府。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人。少笃学,工文辞。宣和三年,上舍登第。累迁侍御史、右谏议大夫。王云使北还,言金人必欲得三镇。宗尹请弃之以纾祸,言者非之,宗尹罢归。张邦昌僭位,复其职,遣同路允迪诣康王劝进。 建炎元年,李纲拜右仆射,宗尹论其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不报,出知舒州。言者论宗尹尝污伪命,责置鄂州。既,召为中书舍人,迁御史中丞,拜参知政事。 吕颐浩罢相,宗尹摄其位。时诸盗据有州县,朝廷力不能制。宗尹言:“太祖收藩镇之权,天下无事百五十年,可谓良法。” 初,宗尹廷对,详定官李邦彦特取旨置宗尹乙科,宗尹德之,赠邦彦观文殿大学士。枢密院副都承旨阙,宗尹拟刑焕、蓝公佐、辛道宗三人,焕戚里,公佐管客省,道宗不知兵,人以此咎宗尹。密院计议官王佾结公佐,宗尹请除佾为宗正丞,侍御史张延寿劾之,上罢佾。 绍兴元年二月辛巳,日有黑子,宗尹以辅政无状请免,上不许。魏滂为江东通判,谏官言其贪盗官钱,滂遂罢;李弼孺领营田,谏官言其媚事朱勔,弼孺亦罢:二人皆宗尹所荐。台州守臣晁公为储峙丰备,论者以为扰民,宗尹阴佑之。会公为妻受囚金事觉,上罢公为,宗尹不自安。时明堂①覃恩②,宗尹请举行讨论之事,上手札云:“朕不欲归过君父,敛怨士大夫。”始,宗尹建此议,秦桧力赞之,及见上意坚,反挤宗尹。上亦恶其与辛道宗兄弟往来,遂罢。沈与求奏其罪状,落职,未几,命知温州。退居天台,卒,年三十七。 (节选自《宋史·范宗尹传》) [注] ①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场所。②覃恩:广施恩泽。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进”指旧时部属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南宋政权。 B.“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 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 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中“日有黑子”被视为朝政有失的证据。 解析:选B “藩”是“保卫”之意。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B.出,京官外调,“出知舒州”即出京任舒州知州;摄,兼任他职,“宗尹摄其位”即范宗尹代理宰相之位。 C.枢密院,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其长官枢密使的权力高于宰相。 D.朕,古代帝王的自称。“孤”“寡”“不穀”等都是古代帝王的自称。 解析:选C “权力高于宰相”错,应为“与宰相相当”。 [参考译文] 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人。从小专心好学,擅长文辞。宣和三年,考中进士。经多次升迁任侍御史、右谏议大夫。王云出使金国返回,说金人一定要得到三镇。范宗尹建议放弃三镇以避免战祸,谏官反对这样做,范宗尹被罢免官职,返回乡里。张邦昌越礼建立伪国,恢复了范宗尹的官职,派他同路允迪去见康王劝说他称帝。 建炎元年,李纲被授任右仆射,范宗尹论奏他名声超过实际才能,有震主之威。不被答复,出京任舒州知州。谏官论奏范宗尹曾接受过伪朝的任命,范宗尹又被责罚安置到鄂州。不久,被召为中书舍人,升任御史中丞,任参知政事。 吕颐浩被罢去相位,范宗尹代理宰相之位。当时盗贼们占据州县,朝廷无力制服他们。范宗尹上言道:“太祖收回各藩镇的权力,天下太平有一百五十年,可谓是良策。” 当初,范宗尹参加廷试,详定官李邦彦特别奏请皇上把范宗尹放到乙科,范宗尹很感激他,赠李邦彦观文殿大学士。枢密院副都承旨一职空缺,范宗尹拟定刑焕、蓝公佐、辛道宗三人,刑焕是他的同乡亲戚,蓝公佐主管客省,而辛道宗又不懂军事,人们因此指责范宗尹。枢密院计议官王佾与蓝公佐结交,范宗尹请求授王佾为宗正丞,侍御史张延寿弹劾他,皇上罢免了王佾。 绍兴元年二月辛巳,太阳上出现黑斑,范宗尹以辅政没有成绩请求免职,皇上不答应。魏滂担任江东通判,谏官弹劾他贪污盗窃官钱,魏滂于是被罢职;李弼孺管领营田事务,谏官弹劾他谄媚事奉朱勔,李弼孺也被罢免:这二人都是范宗尹推荐的。台州守臣晁公为日常储备丰富,议论的人认为这是扰民之举,范宗尹暗中保护他。适逢晁公为的妻子收受囚犯贿金的事情被发觉,皇上罢免了晁公为,范宗尹自己也感到不安。当时明堂典礼完成广施恩泽,范宗尹请求举行评论功过之事,皇上亲笔书写札子说:“朕不想把过错归于君父,而遭士大夫怨恨。”开始时,范宗尹提此建议,秦桧极力赞成他,等见到皇上态度坚决,就反过来排挤范宗尹。皇上也厌恶他与辛道宗兄弟来往,就罢免了他的相位。沈与求上奏他的罪状,范宗尹被罢官,不久,任命为温州知州。后退居天台,去世,终年三十七岁。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兄笃,于乡里合部曲数百人。笃卒,荆州牧刘表令峻摄其众。表卒,峻率众归先主,先主以峻为中郎将……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子弋,字绍先,先主末年为太子舍人。后主践阼,除谒者。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请为记室,使与子乔共周旋游处。亮卒,为黄门侍郎。后主立太子璿,以弋为中庶子,璿好骑射,出入无度,弋援引古义,尽言规谏,甚得切磋之体。迁监军翊军将军,领建宁太守,还统南郡事。《汉晋春秋》曰:霍弋闻魏军来,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及成都不守,弋素服号哭,大临三日……得后主东迁之问,始率六郡将守上表曰:“臣闻人生于三,事之如一,惟难所在,则致其命。今臣国败主附,守死无所,是以委质,不敢有贰。”晋文王善之,又拜南中都督,委以本任。 (选自《三国志·蜀书·霍峻等传》)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酹,指将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立誓。比如文中“欲行酹”,苏轼的名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都有用酒祭奠之意。文中句为“祭奠人”,苏轼词中句为“祭奠月”。 B.践阼,践,履也;阼,主人阶也。天子祭祀升阼阶,履主阶行事,亦作“践祚”“践胙”,代指即位登基。如文中“后主践阼”,即“后主即位”。 C.本文中出现许多表示官职任免升贬的词语,比如“除谒者”,此“除”是授官的意思;“又拜南中都督”,此“拜”为“任命”之意;“迁监军翊军将军”,此“迁”则指“贬官”。 D.“后主”一词始见于《三国志》,陈寿称刘备为“先主”,刘禅为“后主”,后人由此将末代君主均称为后主。如李煜,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解析:选C “迁”,在古代应该指的是官职的改变、调动。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B.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处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C.领,地位较低的官员兼理较高的职务。“领建宁太守”即兼任建宁太守。 D.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解析:选C “领”是指地位较高的官员兼理较低的职务。 [参考译文]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哥哥霍笃,在乡里召集数百人的军队。霍笃死后,荆州牧刘表令霍峻代管他的部下。刘表死后,霍峻率领众人投奔先主(刘备),先主让霍峻担任中郎将……先主非常悼念痛惜,于是下诏诸葛亮说:“霍峻本来就是佳士,加上他对国家有大功,想要亲自祭奠。” 于是亲自率领群僚聚集哀哭凭吊祭祀,然后在他的墓地上留宿,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很荣耀。 儿子霍弋,字绍先,先主末年为太子舍人。后主登基,任命他做谒者。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让他做记室,让他与自己的儿子诸葛乔一起周游军营各处。诸葛亮死后,霍弋担任黄门侍郎。后主立太子刘璿,让霍弋担任中庶子,刘璿爱好骑马射猎,出入没有节制,霍弋引经据典,尽心尽力规劝进谏,非常合乎商讨交流的礼仪。调任监军翊军将军,兼任建宁太守,仍旧统管南郡事务。《汉晋春秋》记载:霍弋听说魏军攻来,想要奔赴成都,后主认为防卫敌人的策略已定,没有听从。等到成都失守,霍弋穿着素服号哭,聚众哀哭了三日……得到后主东迁(即投降)的消息,才率领六郡将守上表说:“我听说人的成功得益于三种人(生于父,教于师,食于君),侍奉他们要始终如一,出现危难,就交出生命。如今我的国家败亡君主依附于您,坚守下去会死无处所,因此交出自己,不敢有二心。”晋文王(即司马昭)认为他很好,又任命他为南中都督,用原来的职务任命他。 二、高考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安磐,字公石,嘉定州人。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正德时,历吏、兵二科给事中,乞假去。世宗践阼,起故官。 嘉靖元年,主事霍韬言,科道官亵服受诏,大不敬。磐偕同官论韬先以议礼得罪名教,恐言官发其奸,故摭拾细事,意在倾排。帝置不问。中官张钦家人李贤者,帝许任为锦衣指挥。磐极言不可,不听。锦衣千户张仪以附中官张锐黜革,御史杨百之忽为讼冤,言:“仪当宸濠逆谋时,首倡大义,劝锐却其馈遗。今锐以是免死,仪功不录,无以示报。”磐疏言:“百之奸邪,阳为仪游说,而阴与锐交关,为锐再起地。”百之情得,乃诬磐因请属不行,挟私行谤。吏部尚书乔宇等议黜百之,刑部谓情状未明,宜俱逮治。帝两宥之,夺百之俸三月,磐一月。 帝频兴斋醮,磐又抗言:“曩武宗为左右所蛊,命番僧锁南绰吉出入豹房,内官刘允迎佛西域。十数年间,糜费大官,流谤道路。自刘允放而锁南囚供奉减小人伏奈何甫及二年遽袭旧辙不斋则醮月无虚日此岂陛下本意实太监崔文等为之。文钟鼓厮役,夤缘冒迁,既经降革,乃营求还职。导陛下至此,使贻讥天下后世,文可斩也。”疏入,报闻。 锦衣革职旗校王邦奇屡乞复职,磐言:“邦奇等在正德世,贪饕搏噬,有若虎狼。其捕奸盗也,或以一人而牵十余人,或以一家而连数十家,锻炼狱词,付之司寇,谓之‘铸铜板’。其缉妖言也,或用番役四出搜愚民诡异之书,或购奸僧潜行诱愚民弥勒之教,然后从而掩之,无有解脱,谓之‘种妖言’。数十年内,死者填狱,生者冤号。今不追正其罪,使得保首领,亦已幸矣,尚敢肆然无忌,屡渎天听,何为者哉!且陛下收已涣之人心,奠将危之国脉,实在登极一诏。若使此辈攘臂,一朝坏之,则奸人环立蜂起,堤防溃决。宜严究治,绝祸源。”帝不能从。其后邦奇卒为大厉如磐言。 历兵科都给事中。以率众伏阙再受杖,除名为民。卒于家。 (选自《明史·安磐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刘允放/而锁南囚/供奉减/小人伏/奈何甫及二年/遽袭旧辙/不斋则醮/月无虚日/此岂陛下本意/ B.自刘允放/而锁南囚/供奉减/小人伏奈何/甫及二年/遽袭旧辙/不斋则醮/月无虚日/此岂陛下本意/ C.自刘允放/而锁南囚/供奉减/小人伏/奈何甫及二年/遽袭旧辙不斋/则醮月无虚日/此岂陛下本意/ D.自刘允放/而锁南囚/供奉减/小人伏奈何/甫及二年/遽袭旧辙不斋/则醮月无虚日/此岂陛下本意/ 解析:选A 解答断句题,要在理解句子含意的基础上,抓住标志性词语或句式。“供奉减”“小人伏”皆为主谓句,句式相对,结构相同;“奈何”意为“为什么”,常见于句首,故排除B、D项。“袭旧辙”为动宾结构,再结合该段段首“帝频兴斋醮”,可知此时皇帝故态复萌,因而后句应为“不斋则醮”,排除C项,故选择A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朝时,给事中这一官职品卑而权重。它职责很多,其中一部分是负责封驳诏旨,驳正百司所上奏章,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等。 B.锦衣,明代官署锦衣卫的简称。锦衣卫,全称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明洪武十五年设置。 C.吏部、刑部皆为古代官署。吏部主管文武百官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刑部通常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两部主官均为“尚书”。 D.阙,指古代在宫廷大门之外修建的两个对称的台子,常被视作帝王宫廷的代表。“伏阙”意为跪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解析:选C “文武百官”错,吏部只负责文官的升迁贬黜。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磐忠于职守,直言敢谏。步入官场后,他积极指出皇上过失、斥退奸佞小人。他的意见,皇上有时听取,有时却置若罔闻。最终他被革职为民,死于家中。 B.安磐洞悉人心,明察秋毫。他与同僚揭发主事霍韬倾轧言官为求自保的恶行,又看穿御史杨百之替张仪鸣冤是替宦官张锐翻案的险恶用心。 C.安磐坚持正统,反对邪教。他认为武宗当年热衷礼佛、皇上如今执迷道法都是受了别有用心的小人蛊惑,均带来了空耗国库、百姓怨声载道的恶果。 D.安磐清醒警觉,颇有远虑。他反对恢复酷吏王邦奇的职务,认为应当防微杜渐,严厉追究,如果让王邦奇嚣张得志,就会产生后患。后来的情况果然如他所料。 解析:选C C项,“均带来了……恶果”错。文中并未提到嘉靖时期有这些现象出现。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磐偕同官论韬先以议礼得罪名教,恐言官发其奸,故摭拾细事,意在倾排。 译文: (2)文钟鼓厮役,夤缘冒迁,既经降革,乃营求还职。 译文: 参考答案:(1)安磐与同僚们认为霍韬之前因为议论礼仪而冒犯了礼教,担心言官揭发他干的坏事,所以拾取一些小事,意图排挤科道官。(关键点:“发”“摭拾”“倾排”及大意) (2)崔文不过是打钟敲鼓的仆役,向上攀附得到升迁,降职革查后,就谋求官复原职。(关键点:“夤缘”“降革”“营求”及大意) [参考译文] 安磐,字公石,是嘉定州人。弘治十八年考中进士。后改为庶吉士。正德年间,历任吏、兵二部给事中,请假离职。世宗即位后,起复担任原来的官职。 嘉靖元年,主事霍韬进言,科道官穿着便服接受诏令,是对皇上大不敬。安磐与同僚们认为霍韬之前因为议论礼仪而冒犯了礼教,担心言官揭发他干的坏事,所以拾取一些小事,意图排挤科道官。皇上搁置没有过问。宦官张钦的家人李贤,皇上准许任命他担任锦衣卫指挥。安磐极力申诉不赞同,皇上不听从。锦衣千户张仪因为依附宦官张锐而被免除职务,御史杨百之忽然替他申冤,说:“张仪在朱宸濠谋反的时候,首先倡导大义,劝张锐拒绝朱宸濠的馈赠。而今张锐因此免死,张仪的功劳不被记录,无法显示出回报。”安磐上书说:“杨百之奸邪,表面上替张仪游说,而暗中与张锐串通勾结,为张锐东山再起做准备。”杨百之听说后,就诬蔑安磐因为请求托付没被应允,挟私愤(对他)进行诽谤。吏部尚书乔宇等人建议罢免杨百之,刑部认为情况不明,应该都抓起来治罪。皇帝宽恕了他们俩,罚杨百之三个月俸禄,安磐一个月俸禄。 皇上频频举行设坛祈福的仪式,安磐又上书直言说:“以前武宗被近臣蛊惑,让番僧锁南绰吉在豹房出入,宦官刘允去西域迎佛。十几年间,浪费大量钱财,道路上流言蜚语四起。自从刘允被流放,锁南绰吉被囚禁,供奉减少了,小人伏法了。为什么刚刚过了两年,马上沿袭旧迹。不是斋戒求佛就是设坛祭神,一月中没有一天不这样。这难道是陛下本来的愿望?实际是太监崔文等人做的。崔文不过是打钟敲鼓的仆役,向上攀附得到升迁,降职革查后,就谋求官复原职。诱导陛下到这个地步,使陛下被天下人、后世人讥笑,崔文应该被斩首。”奏折呈上,皇上回复说知道了。 锦衣卫已被革职的旗校王邦奇多次请求恢复职务,安磐说:“王邦奇等人在正德年间,贪得无厌,打击陷害,就像虎狼一样。他们抓捕盗贼,有时通过一个人牵连出十多个人,有时通过一家牵连到几十家,罗织罪名,篡改供词,交给主审部门,称之为‘铸铜板’ 。他们缉拿妖言惑众的人,有时任用胥吏到处去搜查平民非正统的书籍,有时收买奸邪的僧人暗中诱导平民信奉弥勒教,然后尾随捉拿,没有谁能脱逃,称之为‘种妖言’。数十年间,死亡的人塞满监狱,活着的人鸣冤哀号。现在不追究查证他的罪过,让他能够保住脑袋,已经算走运了,他竟然还敢肆无忌惮,多次(奏文)亵渎皇上的听闻,这是干什么呢?况且陛下收拢已经涣散的人心,巩固行将危急的国脉,确实在于即位时的那一道诏令。如果让这种人振奋起来,一旦风纪败坏,那么奸邪之人就会四面兴起,像蜂群一样,使大坝崩塌。应该严厉地追究治罪,杜绝祸患根源。”皇帝没能听从。后来王邦奇最终成为大祸患,正如安磐所说的那样。 安磐曾任兵科都给事中。因为率领众人跪伏于宫前进言两次受到杖刑,被除名为平民。在家中去世。 第3讲 概括分析题 全国卷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每个选项均由“概括+分析”两部分构成,并且“概括”部分基本正确,而错误基本都在“分析”部分,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对原文内容翻译、转述和分析的能力。它主要从人、时、地、事等几个方面设误,要求考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因此,在分析判断选项表述正误时,就应针对设误点进行针对性比对,方能快准解题。 7点比对,准解概括分析题 一、比对人物——避免张冠李戴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的叙事文章,文段常常涉及一组人物和事件。命题人正是抓住了选文的这一特点,将原文中有关“张”的事说成是有关“李”的事,或将原文中有关“李”的事说成是有关“张”的事,东拉西扯,张冠李戴,混乱不清。 选 项 对应原文 比对分析 (2016·全国卷Ⅰ)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根据原文介绍契丹人的做法,官吏们怕生事,曾公亮认为赵滋有勇有谋,并举荐给朝廷,派遣使者下达旨意,应该是皇上派遣赵滋去契丹传达旨意,并非曾公亮“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故选项张冠李戴。另外,根据文本“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谕以指意”的意思不是“调解”,应当是“把皇上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所以C项也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 参考译文: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于是皇上派赵滋前去告谕旨意,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 二、比对时间——避免时序混乱 人物传记类文章通常是通过几件事情来刻画某个人物的,而这几件事在文段之中是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命题人有时便在错项设计时故意地倒置事情的时序,从而造成了叙述的混乱。 选 项 对应原文 比对分析 (2015·全国卷Ⅱ)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 选项“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错,根据原文“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可知宇文化及杀害来护儿时,炀帝也被捉拿了,两个事件中“隋炀帝被捉拿”的时间在来护儿遇害之前。故选项时序混乱。 参考译文:十二年,隋炀帝出游江都,来护儿进谏说:“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我希望陛下暂时停留在洛阳,休息一段时间。陛下如今去江都,是我衣锦还乡的地方,我受恩深重,不敢只为自己着想。”隋炀帝听了,生气地变了脸色并站了起来,几天都没有让来护儿觐见。后来隋炀帝怒气缓解,来护儿才被引入觐见,隋炀帝对来护儿说:“你的心意竟然如此,朕还有什么指望呢?”来护儿于是不敢说话。等到宇文化及谋叛时,对来护儿非常忌惮。那天早上来护儿将去上朝的时候,被叛贼捉拿。来护儿说:“陛下现在在哪里?”旁边的人说:“如今被拿下了。”来护儿叹息说:“ 我身为大臣,担负国家重任,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被杀害了。 三、比对地点——避免地点错位 “地点错位”即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选 项 对应原文 比对分析 (2017·全国卷Ⅲ)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 “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中前去谈判的地点不是在“代州”,而是在契丹境内与之谈判。故选项地点错位。 参考译文:契丹发兵二十万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割让)代州的土地,本该今年朝见天子的使者不敢去,就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充任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议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人谈到代州的事情,没有话来驳斥他们,就会有失国家大体。”于是命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居民骑在房梁上一起观看,说:“看看宋朝的状元。”等到(和契丹人)练习射箭时,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之事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两国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许将)回来禀告,神宗称赞他。 四、比对关键词——避免不合文意 所谓“不合文意”,即翻译错误(曲解文意)。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对原文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或词类活用现象等作不恰当的解释,故意歪曲理解原文语句的意思,故意拔高或贬低作者的精神,从而对其观点态度作出错误解说。这是我们在解读时容易犯的毛病,即对待古人不能依据其具体时代,不能立足于文本作出合理评价,常常以今律古。 选 项 对应原文 比对分析 (2016·全国卷Ⅱ 原文中说“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 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此处的“赍”是“赏赐、给予”的意思,选项说“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把关键词“赍”的意思理解错了,说成“筹措”。故选项不合文意。 参考译文:外出巡视河南。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泽中的雁屎,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随即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济百姓。 五、比对添加内容——避免无中生有 选项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无中生有。 选 项 对应原文 比对分析 (2017·全国卷Ⅱ)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有误。原文只是说“乃悉移置颍川、陈留”,并没有说“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故选项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这一年,赵憙升迁为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许多盗贼,赵憙与各郡一起声讨追捕,斩杀他们的头领,余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赵憙上书说:“惩罚坏人应只限于他本人,可将这些人全部搬迁到京城附近的郡中。”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将这些人都转移安置在颍川、陈留。 六、比对因果关系——避免因果混乱 因果关系不当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把“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特别关注“因为”“由于”“以致”“因而”“因此”等关联词语。 选 项 对应原文 比对分析 (2015·全国卷Ⅱ 护儿谏曰:“ 原文说的是“护儿谏……帝闻之,厉色而起”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 。后面又说“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乃遇害”,前后没有因果关系。故选项强加因果。 参考译文:来护儿进谏说:“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我希望陛下暂时停留在洛阳,休息一段时间。陛下如今去江都,是我衣锦还乡的地方,我受恩深重,不敢只为自己着想。”隋炀帝听了,生气地变了脸色并站了起来……等到宇文化及谋叛时,对来护儿非常忌惮。那天早上来护儿将去上朝的时候,被叛贼捉拿。来护儿说:“陛下现在在哪里?”旁边的人说:“如今被拿下了。”来护儿叹息说:“……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被杀害了。 七、比对增删的范围词或程度词及其他类词语——避免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 所谓的“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就是在选项中故意缩小(或扩大)原文有关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断章取义。 选 项 对应原文 比对分析 (2015·全国卷Ⅰ)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 “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表述有误,原文中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实际上是杀了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和十几个犯了死罪的人,而不是只杀了两个宦官。故选项以偏概全。 参考译文:这一天,金兵最终攻进城里。第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兵元帅营中,让孙傅辅佐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钦宗二十天没有回来,孙傅多次写信请求钦宗回来。等到废除钦宗另立皇帝的檄文到来,孙傅大声恸哭说:“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金人前来索要太上皇、皇后、各位王爷、嫔妃、公主,孙傅留下太子不让前去。密谋把太子藏到民间,另外找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杀掉,同时杀了十几个死刑犯,拿着这些人的脑袋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都城里的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于是带兵讨伐平定叛乱,杀了作乱的人来献给你们。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过了五天,没有愿意承担藏匿太子这件事的人。孙傅说:“我是太子傅,应当和太子同生共死。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于是跟随太子出城。 [课堂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谢举,字言扬,中书令览之弟也。幼好学,能清言,与览齐名。举年十四,尝赠沈约五言诗,为约称赏。起家秘书郎,迁太子舍人,深为昭明太子赏接。秘书监任昉出为新安郡,别举诗云:“讵念耋嗟人,方深老夫托。”其属意如此。尝侍宴华林园,高祖访举于览,览对曰:“识艺过臣甚远,惟饮酒不及于臣。”高祖大悦。天监十四年,出为豫章内史,为政和理,甚得民心。普通四年,入为左民尚书。其年迁掌吏部,寻以公事免。六年,领步兵校尉。俄徙为吏部尚书,出为晋陵太守。在郡清静,百姓化其德,境内肃然。罢郡还,吏民诣阙请立碑,诏许之。举少博涉多通,尤长玄理及释氏义。为晋陵郡时,常与义僧递讲经论,征士何胤自虎丘山赴之。其盛如此。先是北渡人卢广有儒术为国子博士于学发讲仆射徐勉以下毕至举造坐屡折广辞理通迈。广深叹服,仍以所执麈尾荐之,以况重席焉。大同三年,以疾陈解,徙为右光禄大夫,给亲信二十人。其年,出为吴郡太守。先是,何敬容居郡有美绩,世称为何吴郡。及举为政,声迹略相比。六年,迁太子詹事。举父綍,齐世终此官,累表乞改授,敕不许,久之方就职。九年,迁尚书仆射。举虽居端揆,未尝肯预时务,多因疾陈解。敕辄赐假,并手敕处方,加给上药。其恩遇如此。其年,以本官参掌选事。太清二年,迁尚书令,侍中、将军如故。是岁,侯景寇京师,举卒于围内。诏赠侍中、中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尚书令如故。文集乱中并亡逸。 (节选自《梁书·谢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是北渡人/卢广有儒术为国/子博士于学/发讲仆射/徐勉以下毕/至举造/坐屡折广辞/理通迈 B.先是/北渡人卢广有儒术/为国子博士/于学发讲仆射/徐勉以下毕至/举造坐/屡折广辞/理通迈 C.先是/北渡人卢广有儒术/为国子博士/于学发讲/仆射徐勉以下毕至/举造坐/屡折广/辞理通迈 D.先是北渡人/卢广有儒术为国/子博士于学/发讲仆射/徐勉以下毕/至举造/坐屡折广/辞理通迈 解析:选C 回答本题可以从语法结构的角度分析。比如从时间状语“先是”分析,后面要有停顿,这就排除了A、D两项。从表存在的动词谓语“有”分析,其宾语应该是“儒术”,“儒术”后要停顿;从动词“为”分析,其宾语应该是“国子博士”,“国子博士”后要停顿;从专有名词“仆射徐勉”分析,应该是这个语句的主语,其前没有状语,“仆射”前要停顿。这样分析,可以排除B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宴华林园,指谢举、谢览等臣子参加的皇帝在皇家宫苑华林园举行的宴会。 B.诣阙请立碑,指口碑好的官员离任时当地官民到京城请求朝廷立碑褒扬此人。 C.以本官参掌选事,指谢举在担任尚书仆射的时候参与了朝廷人才选拔的工作。 D.诏赠,指朝廷下诏书为已去世的官员以及这位官员的亲属加封土地或爵位等。 解析:选B B项,“请求朝廷立碑褒扬此人”错误,官员离任时,因为口碑好,当地的官员、百姓到京城向朝廷申请,希望能够批准他们自己立碑褒扬这个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举自幼好学,深受他人重视。谢举与秘书监任昉关系密切,任昉出任新安郡太守时写诗赠给谢举,可见他被人重视的一面。 B.谢举为政平和,管辖之地秩序良好。普通六年,谢举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出任了晋陵太守的官职,因为用刑精简、政治清明,百姓受其德政感化,境内肃然。 C.谢举学问渊博,受到卢广等人赞赏。谢举年轻时博览群书并能融会贯通,尤其擅长玄学和佛学等,卢广叹服其超俗的辞理,赠他拂尘、给他珍贵座席。 D.谢举深受皇恩,与侯景对抗中去世。谢举因有病请求解职,皇帝赐给他假期和皇帝使用的药品;为回报朝廷恩典,谢举积极与反贼侯景对抗,在城围时去世。 解析:选D D项,“为回报朝廷恩典,谢举积极与反贼侯景对抗”于文无据,原文有“是岁,侯景寇京师,举卒于围内”,文中没有写谢举为回报朝廷恩典与侯景对抗的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晋陵郡时,常与义僧递讲经论,征士何胤自虎丘山赴之。 译文: (2)举父綍,齐世终此官,累表乞改授,敕不许,久之方就职。 译文: 参考答案:(1)任晋陵郡太守时,常与义僧轮换讲解佛经,征士何胤从虎丘山赶来听讲。(关键点:“递”“讲”“赴”及大意) (2)谢举的父亲谢綍,在齐代以此官而终,谢举多次上表乞求改任,未获准,过了很久才去任职。(关键点:“终”“乞”“就职”及大意) [参考译文] 谢举,字言扬,是中书令谢览的弟弟。幼年好学,能谈玄理,与谢览齐名。谢举十四岁时,曾赠沈约五言诗,受到沈约的称赞。谢举初任秘书郎,后迁太子舍人,深得昭明太子的赏识。秘书监任昉出任新安郡太守之时,以诗向谢举告别说:“如果想念老年人,便深记老夫的寄托。”他被人重视就像这样。曾经在华林园参加宴会时,高祖向谢览咨询谢举,谢览对答:“胆识和才艺超过我很多,只是喝酒比不上我罢了。”高祖(听后)非常高兴。天监十四年,出任豫章内史,施政宽和,很得民心。普通四年,入朝任左民尚书。同年迁任吏部尚书,不久因公事被免职。六年,兼任步兵校尉。不久迁任吏部尚书,出任晋陵太守。在郡政清刑简,百姓受其德政感化,境内安定平静,秩序良好。被罢郡守回京城,官吏和百姓赴朝廷请求为他立碑,下诏允许。谢举年轻时博览群书而能融会贯通,尤其擅长玄理和佛理。任晋陵郡太守时,常与义僧轮换讲解佛经,征士何胤从虎丘山赶来听讲。盛况到了这种程度。在此之前,渡长江而来之人卢广精通儒学,是国子博士,讲解经学时仆射徐勉以下的人都去听讲。谢举席地而坐,多次指出卢广的错误,辞理超俗。卢广深为叹服,就将所拿的拂尘赠给他,赐予他珍贵的座席。大同三年,因病陈请辞职,转任右光禄大夫,赠予亲信二十人。当年,出任吴郡太守。先前,何敬容任郡守有政绩,人称“何吴郡”。等到谢举当政,声誉大致相等。大同六年,迁任太子詹事。谢举的父亲谢綍,在齐代以此官而终,谢举多次上表乞求改任,未获准,过了很久才去任职。大同九年,迁任尚书仆射。谢举虽居宰相位,不愿意参与平常的事务,多次借有病请求解职。皇上则赐给他假期,并亲笔开处方,并赐予皇上用的药。他就是如此受到皇帝的恩遇。这一年,谢举以本官参与了朝廷人才选拔的工作。太清二年,迁任尚书令,侍中、将军照旧。这年,侯景侵犯京师,谢举死在围城内。诏令追赠他侍中、中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尚书令照旧。(他所写的)文集在战乱中全部丢失了。 [课时跟踪检测] 一、考点针对练 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如不符合,请指出错误类型。 原文片段:初元二年,元帝诏列侯举茂材,勃(张勃)举汤(陈汤)。汤待迁,父死不奔丧。司隶奏汤无循行,勃选举故不以实。坐削户二百,会薨,因赐谥曰缪侯。汤下狱论。后复以荐为郎。建昭三年,与甘延寿俱出西域。汤为人沉勇,多策谋,喜奇功。汤素贪,所虏获财物入塞多不法。司隶校尉移书道上,系其吏士按验之。汤上疏言:“臣与吏士共诛郅支单于,幸得禽灭,万里振旅,宜有使者迎劳道路。今司隶反逆收系按验,是为郅支报仇也!”上乃令县道具酒食以过军。既至,论功,赐汤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试题选项:陈汤虽有大功,但是缺点明显。他没有遵照礼仪为父亲奔丧,被下狱治罪;作战缴获的财物大多不依法上交,被人逮捕审查。 比对结果: 参考答案:张冠李戴。“被人逮捕审查”错误,由原文“司隶校尉移书道上,系其吏士按验之”可知,被逮捕的是陈汤的官兵,而非陈汤本人。 [参考译文] 初元二年,汉元帝下诏让列侯举荐茂材,张勃举荐了陈汤。陈汤为了等待升迁,父亲死了也不奔丧。司隶上奏皇帝弹劾陈汤没有遵守礼法的品行,张勃不按照真实情况举荐人才。张勃获罪被削夺二百户食邑,恰好这时张勃死了,因而皇帝赐他“缪侯”的谥号。陈汤下狱论罪。后来经人举荐担任了郎官。建昭三年,与甘延寿一同出使西域。陈汤为人沉着勇猛,善于策略谋划,喜好建立奇功。陈汤一向贪婪,所缴获的财物进入汉界后大多没有依法上交。司隶校尉发布文书给道上的官员,让他们逮捕陈汤的官兵来审查这件事。陈汤就上奏书说道:“我同官兵一同诛杀郅支单于,幸亏能把他们消灭,军队万里之外得胜归来,应有使者在路上迎接犒劳。现在司隶逆其道而行,逮捕官兵审查,这是为郅支单于报仇啊!”皇上于是命令各县在路上备好酒食犒劳路过的军队。回到京城后,评论功劳,赏赐陈汤关内侯的爵位,赐食邑三百户。 2.判断下列表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如不符合,请指出错误类型。 原文片段:信阳守备刘大辩怙势希赏,广招流民,而夺见户熟田以与之。请于朝,以熟为荒,乞授流民。栻(张栻)劾大辩诈谖凶虐,所招流民不满百数,而虚奏十倍,请论其罪。不报,章累上,大辩易他郡。 试题选项:张栻嫉恶如仇,敢于弹劾权贵。他连续上书检举揭发信阳守备刘大辩强夺有主耕田、虚报流民数量的欺诈行为,直到刘大辩被贬到别郡。 比对结果: 参考答案:曲解文意。选项中“直到刘大辩被贬到别郡”错,原文是“大辩易他郡”,应为被调到别的郡,对“易”的理解出现偏差。 [参考译文] 信阳守备刘大辩依仗权势希望求得奖赏,大量招募流民,强夺土地有主的耕田给他们。并向朝廷请示,把耕田称作荒地,请求授予流民。张栻弹劾刘大辩奸诈凶暴,所招募的流民不满一百,却虚报十倍,请求判定他的罪行。朝廷没有答复,张栻就连续呈上奏章,最后刘大辩被调到别的郡。 3.判断下列表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如不符合,请指出错误类型。 原文片段:及景王薨,嘏(傅嘏)与司马文王径还洛阳,文王遂以辅政。语在《钟会传》,会由是有自矜色。嘏戒之曰:“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 试题选项:傅嘏敢于直劝。司马景王去世,司马文王便让傅嘏辅佐朝政,当钟会小有战功便洋洋自得时,他直言劝谏钟会要谦虚谨慎。 比对结果: 参考答案:因果混乱。选项“钟会小有战功便洋洋自得”错误,原文是司马文王让傅嘏辅佐朝政这事被记录在《钟会传》里,钟会因此而洋洋自得,并非是因小有战功而洋洋自得,原因错误。 [参考译文] 待到司马景王去世,傅嘏与司马文王直接回到洛阳,司马文王便让他辅佐朝政。这事被记录在《钟会传》里,钟会因此而洋洋自得。傅嘏劝诫(钟会)说:“你的志向大于你的才能,功业难以成就,难道不应该谨慎些吗?” 4.判断下列表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如不符合,请指出错误类型。 原文片段:夜二鼓,太监曹吉祥、昭武伯曹钦反。其部下都指挥马亮告变于恭顺侯吴瑾,瑾趋语镗(孙镗)。镗草奏,叩东长安门,自门隙投入内廷,始得集兵缚吉祥,守皇城诸门。镗走太平侯张瑾家,邀兵击贼,瑾不敢出。镗仓猝复走宣武街,急遣二子辅、軏呼征西将士,绐之曰:“刑部囚反狱,获者重赏。”众稍聚至二千人,始语之故。时已黎明,遂击钦。钦方攻东长安门,不得入,转攻东安门。镗追及,贼稍散。軏斫钦中膊,軏亦被杀。钦知事不成,窜归其家,犹督众力战,至晡始定。 试题选项:孙镗智勇双全,沉着平定叛乱。二曹反叛,情急之下,孙镗谎称囚犯造反作乱,鼓动征西将士平叛,叛乱平定后才当众说明实情。 比对结果: 参考答案:时序错乱。选项“叛乱平定后才当众说明实情”错,原文“稍聚至二千人,始语之故”,说明情况是在聚集士兵后,还未平定叛乱。 [参考译文] 夜里二鼓时分,太监曹吉祥、昭武伯曹钦造反作乱。他们的部下都指挥马亮向恭顺侯吴瑾告发他们叛变的阴谋,吴瑾急忙跑去告诉孙镗。孙镗迅速写好奏章,敲打东长安门,从门缝里把奏章投入内廷,这才得以调集兵力抓捕曹吉祥,守住皇城的各道大门。孙镗跑到太平侯张瑾家,请他和自己一起出兵追击叛贼,张瑾不敢出兵。孙镗又仓猝跑到宣武街,急忙派遣两个儿子孙辅、孙軏召唤征西的将士,哄骗他们说:“刑部的囚犯造反越狱,能抓住囚犯的有重赏。”众将士渐渐聚集到两千人,才对他们说明调兵的缘故。这时已经是黎明,(孙镗)于是率军攻打曹钦。曹钦正在攻打东长安门,攻不进去,转而攻打东安门。孙镗率兵追到,叛贼渐渐溃散。孙軏砍中曹钦的胳膊,他自己也被杀死了。曹钦知道事情不能成功,逃窜回到家中,还督促部下拼力死战,一直到午后(晡时)叛乱才被平定。 5.判断下列表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如不符合,请指出错误类型。 原文片段:郡境旧有三猛兽,人常患之。绘(李绘)欲修槛,遂因斗俱死于郡西。咸以为化感所致,皆劝申上。绘曰:“猛兽因斗而毙,自是偶然,贪此为功,人将窥我。”竟不听。高阳旧多陂淀,绘至后,淀水皆涸,乃置农正,专主劝课,垦田倍增,家给人足。瀛州三郡人倶诣州,请为绘立碑于郡街。 试题选项:李绘惠泽百姓。任高阳内史时,他采取了一些措施,最终使家家生活富裕,人人丰衣足食,百姓请求给他立碑,但他没有答应。 比对结果: 参考答案:无中生有。选项“但他没有答应”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参考译文] 高阳郡境内原来有三头猛兽,人们常常忧惧它们。李绘打算修建栅栏,它们竟因为互斗一起死在郡境西部。人们都认为这是教化感应导致的结果,都劝他奏明皇上。李绘说:“猛兽因为互斗而死,当然是偶然,贪图把这件事当作自己的功劳,人们将看不起我。”终究没有听从。高阳过去有很多池塘湖泊,李绘到任后,湖水都干涸了,于是他设置了掌管农事的官员,专门负责鼓励劝种农桑的工作,开垦的田地成倍增加,家家生活富裕,人人丰衣足食。瀛州三个郡的百姓都到州府,请求在郡街上为李绘立碑。 二、高考综合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种谔字子正,以父任累官左藏库副使,延帅陆诜荐知青涧城。夏酋令内附,诜恐生事,欲弗纳,谔请纳之。夏人来索,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当以景询来易。”乃止。询者,中国亡命至彼者也。夏将嵬名山部落在故绥州,其弟夷山先降,谔使人因夷山以诱之,赂以金盂,名山小吏李文喜受而许降,而名山未之知也。谔即以闻,诏转运使薛向及陆诜委谔招纳。谔不待报,悉起所部兵长驱而前,围其帐。名山惊,援枪欲斗,夷山呼曰:“兄已约降,何为如是?”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得酋领三百、户万五千、兵万人。从李宪出塞,收洮州,下东宜诸城,掩击至大河,斩首七千级。迁东上门使、文州刺史、知泾州,徙鄜延副总管。上言:“夏主秉常为其母所囚,可急因本路官捣其巢穴。”遂入对,大言曰:“夏国无人,秉常孺子,臣往持其臂以来耳。”帝壮之,决意西讨,以为经略安抚副使,诸将悉听节制。敌屯兵夏州,谔率本路并畿内七将兵攻米脂,三日未下。夏兵八万来援,谔御之无定川,伏兵发,断其首尾,大破之。捷书闻,帝大喜,群臣称贺。迁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敌亦畏其敢战,故数有功。尝渡河,猝遇敌,绐门下客曰:“事急矣,可衣我衣,乘我马,从旗鼓千骑,亟趋大军。” 客信之,敌以为谔,追之,几不免。自熙宁首开绥州,后再举西征,皆其兆谋,卒致永乐之祸。议者谓谔不死,边事不已。 (选自《宋史·种谔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B.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C.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D.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解析:选D 根据文言文常见主谓句句式和关键实词进行断句。“临敌”意为面临敌人(遇到敌人),“出奇”意为出奇计,“临敌出奇”则意为遇敌能出奇计,其主语应为“种谔”,而非“士卒”,故“士卒”与“临敌”间需断开,排除A、B。“左右”指身边的人,“诈诞残忍”意为“狡诈、虚妄而残忍”,用来形容“种谔”而非“左右”,故“诈诞残忍”与“左右”间需断开,排除C,选D。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的“字”是二十岁行加冠礼时由长辈所起,“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B.“夏”指西夏,是历史上党项人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曾与北宋对峙,苏轼词“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 C.“畿”指我国古代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后又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畿内”“畿辅”“京畿”一般是指京城及其附近地区。 D.“门下客”又名门客、食客,指依附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多有一技之长,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就曾有食客数千人。 解析:选A “‘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不全面,“字”与“名”意思有相同或相近的,也有相反的,如曾点,字晳,点为黑污,晳为白色。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种谔富有智谋。西夏人前来索要归附宋朝的酋长令,种谔巧妙回应,让对方无言以对;后来他又巧施计谋,迫降了西夏将领嵬名山。 B.种谔屡立战功。他跟从李宪出兵边塞,收复失地,攻占城池,斩首七千;攻打米脂时,面对增援的八万西夏军队,他巧设伏兵,大破敌军。 C.种谔备受重用。皇帝认为种谔正值壮年,有征讨西夏的决心,就委以重任,让他节制众将;他的官职一路升迁,一直做到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D.种谔为人狡诈。他曾在渡黄河时,突然遇上敌人,为使自己脱险,就欺骗门下客,让他扮成自己去追赶大军,门下客差点儿丢掉性命。 解析:选C “皇帝认为种谔正值壮年,有征讨西夏的决心”错,文中“帝壮之,决意西讨”意思是“皇帝认为他豪壮,决意西征”。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当以景询来易。” 译文: (2)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 译文: 参考答案:(1)陆诜询问种谔如何答复,种谔说:“(如果)一定要讨还令,就应当用景询来交换。”(关键点:“所以”“报”“易”及大意) (2)李文喜于是拿出所接受的金盂给嵬名山看,嵬名山丢掉枪哭泣,于是率领众人跟从种谔南归。(关键点:“因”“示”“南”及大意) [参考译文] 种谔字子正,因父亲恩荫多次升官后任左藏库副使,延州守帅陆诜举荐他掌管青涧城。西夏酋长令归附,陆诜怕惹起事端,想不接纳,种谔请求接纳他。西夏派人来索要令,陆诜询问种谔如何答复,种谔说:“(如果)一定要讨还令,就应当用景询来交换。”西夏才停止要人。景询,是从中原逃亡到西夏去的。西夏将领嵬名山部落在以前的绥州境内,他的弟弟嵬夷山先归降,种谔派人通过嵬夷山来诱降嵬名山,用金盂贿赂他,嵬名山的手下小吏李文喜接受了金盂并答应归降,而嵬名山还不知道此事。种谔立即把此事奏明朝廷,皇帝诏令转运使薛向和陆诜派种谔招纳嵬名山。种谔不等嵬名山答复,就发动他所统领的全部士兵长驱向前,包围嵬名山的军营。嵬名山惊慌,拿起枪想要作战,嵬夷山大喊道:“兄长已经约好投降,为什么还要这样做?”李文喜于是拿出所接受的金盂给嵬名山看,嵬名山丢掉枪哭泣,于是率领众人跟从种谔南归。宋军获得三百酋长首领、一万五千户、一万兵士。种谔跟从李宪出兵边塞,收复洮州,攻占东宜等城市,乘敌不备进袭到大河,斩杀敌军七千人。升任东上门使、文州刺史、泾州知州,又转任鄜延副总管。上奏说:“西夏国王秉常被他的母亲囚禁,可迅速由本路官兵直捣他的巢穴。”于是入朝见皇帝,夸口说:“西夏国没有人才,秉常是个孩子,我前去即可抓住他的手臂把他带来。” 皇帝认为他豪壮,决意西征,任命他做经略安抚副使,众将全听他的指挥。敌人屯兵于夏州,种谔率领本路和京畿内的七个将领所属的军队攻打米脂,三天没有攻克。西夏八万军队来援救,种谔在无定川抵御他们,伏兵出击,截断敌军的首尾,大破敌军。捷报传到朝廷,皇帝大喜,群臣都向皇帝祝贺。种谔升任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种谔善于驾驭士兵,遇敌能出奇计,每战必胜,但为人狡诈、虚妄而残忍,身边的人有犯法的立即斩首,有时先剖取肺肝,同坐的人遮住脸不敢看,种谔饮酒吃饭依然如故。敌人也惧怕他勇敢善战,所以他屡有战功。曾经在渡黄河时,突然遇上敌人,种谔欺骗门下客说:“事情紧急,你可以穿上我的衣服,骑我的马,让旗鼓和一千骑兵跟随,赶快赶到大军那里去。”门下客相信了他,敌人以为是种谔,追击他,门下客差点儿丢了性命。自从熙宁年间首次开拓绥州,到后来两次进行西征,都是种谔首先谋划,最终招致永乐之败。议论者说种谔不死,边境战事不会停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登政和进士第,仕州县以廉称。胡安国①一见大器之,荐于高宗,召为司勋员外郎,震称疾不至。会江西制置使赵鼎入为参知政事,上谘以当世人才,鼎曰:“臣所知朱震,学术深博,廉正守道,士之冠冕,使位讲读,必有益于陛下。”上乃召之。既至,上问以《易》《春秋》之旨,震具以所学对。上说,擢为祠部员外郎,兼川、陕、荆、襄都督府详议官。震因言:“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观衅而动,席卷河南,此以逸待劳,万全计也。”迁秘书少监兼侍经筵。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从之。是时,虔州民为盗,天子以为忧,选良太守往慰抚之。将行,震曰:“使居官者廉而不扰,则百姓自安,虽诱之为盗,亦不为矣。愿诏新太守,到官之日,条具本郡及属县官吏有贪墨无状者,一切罢去,听其自择慈祥仁惠之人,有治效者优加奖劝。”上从其言。故事,当丧无享庙之礼。时徽宗未祔②庙,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行明堂③之祭。震因言:“《王制》:‘丧三年不祭,惟天地社稷越绋④而行事。’《春秋》书:‘夏五月乙酉,吉,禘⑤于庄公。’《公羊传》曰:‘讥始不三年也。’国朝景德二年,真宗居明德皇后丧,既易月而除服。当时未行三年之丧,专行以日易月之制可也,在今日行之则非也。”七年,震谢病丐祠,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 (选自《宋史·朱震传》,有删改) [注] ①胡安国:北宋著名学者。②祔:把新死者的神主附于宗庙先祖旁祭祀。③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④越绋:指不受私丧的限制,在丧期参加祭祀天地社稷的典礼。⑤禘:一种盛大祭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B.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C.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D.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解析:选D “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中,“良将”和“部曲”为上下级关系,“领”作动词,意为“带领”,后面需有宾语搭配,故排除A、B。“寇来则御”“寇去则耕”在结构上构成对应关系,意为“贼寇来了就抵御,贼寇走了就耕作”,句意完整,排除C,选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知政事,唐初开始出现参知政事职衔,宋代曾成为常设官职,职权、礼遇相当于副宰相。 B.河南,宋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行省,河南是其中之一,地域与现在的河南省相当。 C.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研习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经筵。 D.《公羊传》,我国古代阐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 解析:选B 元朝开始设立“行省”,文中“河南”指黄河以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震学识渊博,为官清正廉洁,著名学者胡安国非常器重他,将他推荐给宋高宗,但朱震以身体有病为由,没有接受高宗的征召。 B.赵鼎入朝担任参知政事,向皇上推荐了朱震,皇上召见朱震并听了他的答对后很高兴,提拔他担任祠部员外郎,兼任川、陕、荆、襄都督府的详议官。 C.朱震认为造成虔州一带老百姓偷盗成风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级官员贪腐扰民,他建议皇上,应由当地百姓自行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担任太守。 D.宋徽宗去世后还没有举行祭祀于祖庙的典礼,太常少卿吴表臣就奏请朝廷举行明堂祭祀大典,朱震认为丧期未满,不应该举行。 解析:选C “由当地百姓自行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担任太守”错误,根据文章可知,是让当地百姓自行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替代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 译文: (2)国朝景德二年,真宗居明德皇后丧,既易月而除服。 译文: 参考答案:(1)这时郭千里(被)授任将作监丞,朱震说:“郭千里侵占强夺老百姓的田地,曾经受到追究惩处,希望(皇上)停止(对他的)新的任命。”(关键点:“除”“按治”“寝”及大意) (2)本朝景德二年,真宗皇帝处于明德皇后的丧期,过了一个月之后就除去了丧服。(关键点:“居”“易”“除服”及大意) [参考译文]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宋代地方行政单位)人。政和年间进士及第,在州县任职时以廉洁著称。胡安国一见到他就非常器重他,将他推荐给宋高宗,高宗征召他为司勋员外郎,朱震称病没有赴任。恰逢江西制置使赵鼎进入朝廷担任参知政事,皇上向他征询当代的人才,赵鼎说:“我所了解的朱震,学问渊深广博,清廉正直、恪守正道,在读书人中首屈一指,让他担任讲读的职位,一定会对陛下有所裨益。”皇上于是下令召见朱震。朱震到后,皇上用《易》《春秋》的意旨来考问他,朱震全都用自己的所学来答对。皇上(听了之后)很高兴,提拔朱震担任祠部员外郎,兼任川、陕、荆、襄都督府的详议官。朱震于是上书说:“荆、襄之间,汉水沿岸有肥沃的田地七百多里,如果挑选优秀将帅率领军队镇守这里,召集流落逃亡的老百姓,发展农业生产,种植粮食,贼寇来了就抵御,贼寇走了就耕作,不超过三年,军粮就会自足自给。(然后)选择有利的时机出击,席卷黄河以南,这是以逸待劳、万无一失的计策。”朱震升任秘书少监兼侍经筵。这时郭千里(被)授任将作监丞,朱震说:“郭千里侵占强夺老百姓的田地,曾经受到追究惩处,希望(皇上)停止(对他的)新的任命。”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这时,虔州(很多)老百姓做盗贼,皇上对这件事感到担忧,于是挑选优秀的太守前往虔州(任职)以安抚当地百姓。在新太守将要赴任时,朱震(对皇上)说:“如果让当官的人廉洁奉公而不侵扰老百姓,那么老百姓自然安定,即使引诱他们当盗贼,他们也不会做的。希望皇上诏令新太守一到任,就把本郡及其所属各县中的贪赃枉法、行为不端的官吏一一列出,(将他们)全部罢免,听凭老百姓自主选择慈爱和善有仁德之心的人(担任官职),有政绩的人加以优待奖励。”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按照先例,居丧期间不能参加庙祭之礼。当时徽宗去世后还没有祭祀于祖庙,太常少卿吴表臣就奏请皇上举行明堂祭祀典礼。朱震于是上书说:“《王制》上说‘居丧时三年之内不举行祭祀,只有祭祀天地和社稷可以在服丧期参加行祭。’《春秋》上写着‘夏五月乙酉,这一天是吉日,大祭庄公。’《公羊传》解释说‘这是讥讽不实行三年的丧制啊。’本朝景德二年,真宗皇帝处于明德皇后的丧期,过了一个月之后就除去了丧服。当时没有实行三年的丧制,专门实行以一天代替一个月的制度,(真宗皇帝的做法)是可以的,在(实行了三年丧制的)今天再这样做就是错误的。”宋高宗绍兴七年,朱震因病辞去职务而自请充任祠禄官,随即知礼部贡举,不久生病去世。 第4讲 文言文翻译题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语句内容、语意阐释和语气效果等方面把这个句子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文言文翻译对理解文言文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考查的是考生对文言文的综合理解能力和做题的细心程度,是文言文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难点。因此,要想解答好文言文翻译题,就必须清楚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即命题点在哪里),解题过程中需要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式来操作,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一、文言文翻译题的3大主考点 高考真题 参考答案 命题点 评分标准 命题分析 [′17·全国卷Ⅱ]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5分) (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1)重点实词(枉、道、欲)、重点虚词(所)、文言句式(“……也”,判断句) (1)译出大意给1分,译对关键词“枉”“道”“欲”和判断句式各1分。 1.3大主考点 所选翻译语句不是一般的句子,句子中含有重点实词、重点虚词,在句式方面往往也有特殊之处。 2.译出大意分 一个句子的翻译,考生若能译出大意往往就可以得1分或2分。“译出大意”的要求就是即使采分点(关键词、句)翻译错误,只要句子其他词语的翻译比较到位,也可酌情给出大意分。这也提醒考生在翻译时任何一个词的翻译都不要放过,因为“大意分”相较“关键词、句”分更易得。 3.“关键词、句”分 “关键词、句”分即评分标准里的采分点,采分点一般是一点一分,错误一处直接扣1分。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5分) (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2)重点实词(蝗、有年、歌)、重点虚词(之)、文言句式[“(蝗虫)侵入平原界辄死”,省略句] (2)译出大意给1分,译对关键词“蝗”“有年”“歌”和省略句式各1分。 [′17·全国卷Ⅲ]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5分) (1)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 (1)重点实词(申饬、对)、文言句式(“何以……为”,固定句式) (1)译出大意给2分,译对关键词“申饬”“对”和固定句式各1分。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5分) (2)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坟墓。 (2)重点实词(肆、罗织、发)、重点虚词(为) (2)译出大意给2分,译对关键词“肆”“罗织”“发”各1分。 [′ 16·全国卷Ⅱ]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5分) (1)那期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只是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没有安身的地方。 (1)重点实词(弗胜、龃龉、安)、重点虚词(其、而) (1)译出大意给2分,译对关键词“弗胜”“龃龉”“安”各1分。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5分) (2)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泽中的雁屎,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随即送到朝廷。 (2)重点实词(啖、矢、囊)、重点虚词(之、于)、文言句式(“登云即进之于朝”,状语后置句) (2)译出大意给1分,译对关键词“啖”“矢”“囊”和状语后置句各1分。 二、文言文翻译的“6字诀” (一)准确翻译,要灵活运用“6字诀” 1.留 “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针对训练] (2014·全国卷Ⅱ)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 译文: 提示:句中的“淳安公主”是特定称谓的专有人名,“三百顷”是表度量衡的数量词,“文”是人名,“任丘”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 参考答案:淳安公主受赐田地有三百顷,又想强夺任丘民众的产业,因韩文尽力相争才停止。 2.删 “删”即把无实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 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如《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夫”为助词,引起下文,无实义,翻译时需删去。 [针对训练] (2015·四川高考)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 译文: 提示:“夫”是发语词,“也”为语气词,这两类词在翻译时可以不译。 参考答案: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羡慕骏马的马,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一类的人。 3.换 “换”即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①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⑤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 [针对训练] (1)(2017·全国卷Ⅰ)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谢)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谢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译文: 提示:句中“臧否”“言论”“以”“乱”是重点实虚词,其中“言论”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发表言论”;“乱”为使动用法,“使……乱”,可译为“岔开话题”。 参考答案:而谢曜喜欢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言论(观点),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题。 (2)(2014·山东高考)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上怒,欲举兵诛之。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 译文: 提示:句中的“无人”“可以”是古今异义词,可译为“没有人才”“可以用来”;“活”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活命”;“孰谓”“是”“其”应换成现代汉语词;“赦”应换成双音节词。 参考答案: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用来使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4.补 “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如《琵琶行》“使(之)快弹数曲”一句中“使” 后省略了代词“之”,翻译时应该补充完整。 [针对训练] (2016·江苏高考)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译文: 提示:句中的“入耳文立就”省略了主语“题”,“及”后省略了宾语“题”,“辄塞耳不敢听”省略了主语“他”,这些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应该补出来。 参考答案: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5.调 “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移至谓语的前面。②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应翻译为“寻求(寻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③谓语前置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应翻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④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针对训练] (2015·全国卷Ⅰ)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 译文: 提示:句中的“不吾索”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应调为“不索吾”。 参考答案: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6.变 “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如: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借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 [针对训练] (2015·安徽高考)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暇即与其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 译文: 提示:句中的“蜂起”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意思是说众人的辩驳和问难像蜜蜂飞一样成群起来,在翻译时不能直译,只能改变表面意思,用意译的方式翻译。 参考答案: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 (二)准确翻译,应善于大胆推测 1.语境推测 语境推测就是借助翻译语句所在的语言环境,上勾下连,对要求翻译的句子和句子中暂时遗忘而把握不准、疑难未知的关键词语进行合理的猜想和揣测,以便写出大体符合文段意思、合理通顺的译文。如《游褒禅山记》“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中的“怠、幽暗昏惑、相”是语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文“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和下文“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可重点推测“怠”为“懈怠”,“幽暗昏惑”为“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相”为动词,有“帮助、辅助”的意思,那么整个语句意思可推测为“有了志向与力气,而且又不跟随(别人)有所懈怠,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 [针对训练] (2017·全国卷Ⅲ)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 译文: 提示:句中的“申饬边臣岂不可”是翻译难点,尤其“申饬”是翻译的关键点,应该大胆推测,借助上文语意理解:萧禧提出国家边界线没有确定,他将到宋朝去商议划分边界。许将回答说,这样的事情让边臣去做就可以了,不必派遣使者。由此可猜测该句的意思为:“指挥(让)守边的官员去做难道不可以吗?” 参考答案: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 2.联想推测 联想推测就是对要求翻译语句中一时难以准确判断的重点多义实虚词,借助平时学习的积累和课文中所学词语意义的联想,加以推测后,较为正确地写出译句的大意。如《逍遥游》“抢榆枋而止”中的“抢”是关键词,可联想到初中学过《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中的“抢”为“撞击、触”的意思,此处也应该为“触、撞”,可推测该句为“(我)撞到榆枋后就停下来”。 [针对训练] (2016·山东高考)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译文: 提示:“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中的关键词语是“致、过”,可联想到《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的“致”和“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过”分别解释为“到达”和“过错”,由此猜想该句大意为“您还希望让诸侯到来,不也是很困难吗?您的话是错误的”。 参考答案: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课时跟踪检测] 一、考点针对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庾亮,字元规。年十六,东海王越辟为掾,不就,随父在会稽,嶷然自守。时人皆惮其方俨,莫敢造之。元帝为镇东时,闻其名,辟西曹掾。固让,不许。中兴初,拜中书郎,领著作,侍讲东宫。其所论释,多见称述。时帝方任刑法,以《韩非子》赐皇太子,亮谏以申韩刻薄伤化,不足留圣心,太子甚纳焉。时王敦在芜湖,帝使亮诣敦筹事。敦与亮谈论,不觉改席而前,退而叹曰:“庾元规贤于裴顾远矣!”因表为中领军。 (选自《晋书·庾亮传》) (1)年十六,东海王越辟为掾,不就,随父在会稽,嶷然自守。 译文: (2)敦与亮谈论,不觉改席而前,退而叹曰:“庾元规贤于裴顾远矣!”因表为中领军。 译文: 参考答案:(1)庾亮十六岁时,东海王司马越要征召他为掾官,他没有接受,随其父住在会稽,十分端庄,坚持操守。 (2)王敦与庾亮交谈,不觉移动座位靠近庾亮,下来后叹道:“ 庾元规的贤能远远超过裴顾呀!”于是上书任命庾亮为中领军。 [参考译文] 庾亮,字元规。庾亮十六岁时,东海王司马越要征召他为掾官,他没有接受,随其父住在会稽,十分端庄,坚持操守。人们都有些顾忌他的方正严峻,不敢随便接近他。元帝为镇东大将军时,听闻庾亮的名声,辟为西曹掾。庾亮反复推辞,元帝不许。晋室中兴之初,拜为中书郎,领著作,在东宫讲学。他所讲授和解释的内容,多被人们称许。当时元帝正以刑法之术治乱世,将《韩非子》一书赐予皇太子,庾亮认为申不害、韩非子的刑名权术之学,严厉苛刻有伤礼义教化,不应多留心这些东西,太子也很赞同。当时王敦在芜湖,元帝叫庾亮前去拜访商讨国事。王敦与庾亮交谈,不觉移动座位靠近庾亮,下来后叹道:“庾元规的贤能远远超过裴顾呀!”于是上书任命庾亮为中领军。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斛律金,字阿六敦。性敦直,善骑射,行兵用匈奴法,望尘识马步多少,嗅地知军度远近。正光末,破六韩拔陵构逆,金拥众属焉。金度陵终败灭,乃统所部万户诣云州请降。稍引南出黄瓜堆,为杜洛周所破,金与兄平二人脱身归尔朱荣。及尔朱兆等逆乱,高祖密怀匡复之计,金等赞成大谋,仍从举义。高祖南攻邺,留金守信都,委以后事。别讨李修,破之。会高祖于邺,仍从平晋阳,追灭尔朱兆。太昌初,从高祖破纥豆陵于河西。天平初,迁邺,使金领步骑三万镇风陵以备西寇。从高祖战于沙苑,不利班师,因此东雍诸城复为西军所据,遣金等讨复之。 (选自《北齐书·斛律金传》) (1)性敦直,善骑射,行兵用匈奴法,望尘识马步多少,嗅地知军度远近。 译文: (2)从高祖战于沙苑,不利班师,因此东雍诸城复为西军所据,遣金等讨复之。 译文: 参考答案:(1)斛律金性格敦厚直率,善于骑马射箭,行兵使用匈奴的办法,望烟尘能识骑兵和步兵多少,闻地气能知军队行走的远近。 (2)斛律金随着高祖参加了沙苑之战,因失利而撤军,于是东雍附近的许多城镇再次被西魏军占领,高祖派遣斛律金等出兵收复失地。 [参考译文] 斛律金,字阿六敦。斛律金性格敦厚直率,善于骑马射箭,行兵使用匈奴的办法,望烟尘能识骑兵和步兵多少,闻地气能知军队行走的远近。正光末年,破六韩拔陵犯上作乱,斛律金率领部众归附。(后来)斛律金估计破六韩拔陵必定失败,就带领部属一万多户前往云州投降。接着又慢慢统领部众南移,出黄瓜堆后,被杜洛周击败,斛律金与兄长斛律平二人脱险,投奔尔朱荣。在尔朱兆等人叛乱时,高祖就有了匡复之志,斛律金等都赞成高祖的谋划,并随同举起义旗。高祖向南攻打邺城,把斛律金留下守护信都,处理后方各种事务。另外,斛律金攻讨李修,打败了他。在邺城与高祖会合,跟随高祖平定了晋阳,追击打垮了尔朱兆。太昌初年,又跟随高祖在河西打败了纥豆陵。天平初年,迁都邺城,高祖命令斛律金率领三万步骑镇守风陵,以防备西部的寇贼。斛律金随着高祖参加了沙苑之战,因失利而撤军,于是东雍附近的许多城镇再次被西魏军占领,高祖派遣斛律金等出兵收复失地。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生民而立之君,非为君也,奈何以四海之广足一夫之用邪?故凡为饮食之侈、衣服之备、宫室之美者,非尧舜也,秦也。为分而严、为位而尊者,非尧舜也,亦秦也。后世为君者,歌颂功徳,动称尧舜,而所以自为乃不过如秦,何哉?夫乡师里胥虽贱役,亦所以长人也,然天下未有乐为者,利不在焉故也。圣人不利天下,亦若乡师里胥然,独以位之不得人是惧,岂惧人夺其位哉!夫惧人夺其位者,甲兵弧矢以待盗贼,乱世之事也;恶有圣人在位,天下之人戴之如父母,而日以盗贼为忧,以甲兵弧矢自卫邪?故曰:“欲为尧舜,莫若使天下无乐乎为君;欲为秦,莫若勿怪盗贼之争天下。” (选自邓牧《君道》) (1)天生民而立之君,非为君也,奈何以四海之广足一夫之用邪? 译文: (2)圣人不利天下,亦若乡师里胥然,独以位之不得人是惧,岂惧人夺其位哉! 译文: 参考答案:(1)天下的百姓立君王不是为了君王自己,但君王为什么用天下丰裕的收入来满足自己一个人的享用呢? (2)圣人不能在天下获得利益,就像乡里的小官吏一样,只是害怕别人不能继承自己的职位,难道害怕其他人夺取自己的位置吗? [参考译文] 天下的百姓立君王不是为了君王自己,但君王为什么用天下丰裕的收入来满足自己一个人的享用呢?所以,凡是有饮食的奢侈、衣服的预备、宫殿的精美的人,不是尧舜,而是秦始皇。为显示区别而严格等级制度,为显示地位而制定尊卑贵贱,这种情况不是尧舜,而是秦始皇啊。后来为君王的人,歌功颂德,动不动就自称尧舜,但自己的作为也只不过像秦始皇一样,为什么呢?乡村的小官吏虽然地位卑贱,但也比老百姓地位尊贵,当时天下的人没有乐意做的,这是因为没有利益的缘故啊。圣人不能在天下获得利益,就像乡里的小官吏一样,只是害怕别人不能继承自己的职位,难道害怕其他人夺取自己的位置吗?那些害怕被人夺取位置的人,用甲兵、刀箭来对待盗贼,这是扰乱天下的事情啊;哪里有圣人在位,天下百姓拥戴他像父母一样,而每天因为盗贼的事情忧愁,用甲兵、刀箭来自卫的君王呢?所以说:“ 想做尧舜,不如让天下人都不乐于做君王;想做秦王,就不要责怪盗贼来争夺天下了。”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者妇事舅姑①,鸡初鸣而盥漱,其礼旷千载不行矣。然吾以为民秉之彝②,不尽绝于人心,缙绅大夫之家必有隆礼守义善事其舅姑,与孝子之事父母无异者,而往往求之不可得。夫缙绅者,衣食奉养之物备具也;然勃谿诟谇③,禁之而不止。穷饿至于行乞,苟可以依人而得食,不能禁其改适④也;然至死不去,而养其舅以终身,岂非其天性之笃挚有过人哉?惜乎,其为女子且穷而行乞也!设使斯人为大夫而登于朝堂,则其于君父人伦之间,出其至性,必有建树非常者。夫天地之气不能无所锺也。明之亡也,金陵之乞人闻之而赴水以死。丈夫不能而女子能之,富贵者不能而乞人能之,亦可慨也夫! (选自刘大櫆《乞人张氏传》) [注] ①舅姑:公婆。②彝:法度,规则。③勃谿诟谇:争吵、辱骂。④适:出嫁。 (1)古者妇事舅姑,鸡初鸣而盥漱,其礼旷千载不行矣。 译文: (2)设使斯人为大夫而登于朝堂,则其于君父人伦之间,出其至性,必有建树非常者。 译文: 参考答案:(1)古代,儿媳妇侍奉公公婆婆,是鸡开始鸣叫就洗漱,然后去侍奉公婆,但这种礼仪已经有一千年不能实行了。 (2)假如这个人能够为士大夫并且登上朝堂,那么她对待天子、人伦关系,因为她高尚的品格,一定会有非常的建树。 [参考译文] 古代,儿媳妇侍奉公公婆婆,是鸡开始鸣叫就洗漱,然后侍奉公婆,但这种礼仪已经有一千年不能实行了。但我认为,人坚持道理,不应该在心中完全忘掉,缙绅士大夫的家庭一定有尊崇礼仪、坚守道义,很好地侍奉公婆,和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没有区别的儿媳妇,但这样的人往往是找不到的。所谓缙绅,衣服、食物等奉养的东西十分充足的人家;但家庭的争吵、辱骂,却禁止不了。穷困、饥饿到行乞的状态,仅仅依靠别人的食物而苟活,谁也不能禁止张氏改嫁;但是张氏就是到公公死也没有离开,给公公养老送终,难道不是她的天性的真诚超过别人吗?可惜啊,她作为女子十分贫穷还要行乞!假如这个人能够为士大夫并且登上朝堂,那么她对待天子、人伦关系,因为她高尚的品格,一定会有非常的建树。天地之间的正气不能没有赋予的地方。明朝灭亡时,金陵的乞讨者听说后就投水自尽。大丈夫不能做到的但一个弱女子能够做到,富贵的人不能做到的但乞讨的人能够做到,这不使人十分感慨吗!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杜范,字成之,黄岩人。淳祐二年,擢同签书枢密院事。范既入都堂,凡行事有得失,除授有是非,悉抗言无隐情。丞相史嵩之外示宽容,内实忌之。四年,迁同知枢密院事。 以李鸣复参知政事,范不屑与鸣复共政,去之。帝遣中使召回,且敕诸城门不得出范。太学诸生亦上书留范而斥鸣复,并斥嵩之。嵩之令谏议大夫刘晋之等论范及鸣复,范遂行。 (1)范既入都堂,凡行事有得失,除授有是非,悉抗言无隐情。 译文: (2)以李鸣复参知政事,范不屑与鸣复共政,去之。 译文: 参考答案:(1)杜范进入都堂以后,凡是遇到处理事务有失误,授任官吏有错误,他都直言毫不隐瞒。 (2)因为李鸣复任参知政事,杜范不屑于和李鸣复共同执政,就辞官离去。 [参考译文] 杜范,字成之,是黄岩人。淳祐二年,杜范被提升为同签书枢密院事。杜范进入都堂以后,凡是遇到处理事务有失误,授任官吏有错误,他都直言毫不隐瞒。丞相史嵩之表面上对杜范很宽容,内心其实忌恨他。淳祐四年,杜范升任同知枢密院事。因为李鸣复任参知政事,杜范不屑于和李鸣复共同执政,就辞官离去。皇上派中使召他回来,并且下令各城门都不能放杜范出城。太学生们也上书挽留杜范并谴责李鸣复,同时也谴责史嵩之。史嵩之命令谏议大夫刘晋之等人讨论杜范和李鸣复的问题,杜范才就任。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时,宦者主宫市,无诏文验核,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大率与直十不偿一。又邀阍闼所奉及脚佣,至有重荷趋肆而徒返者。有农卖一驴薪,宦人以数尺帛易之,又取它费,且驱驴入宫,而农纳薪辞帛,欲亟去,不许,恚曰:“惟有死耳!”遂击宦者。有司执之以闻,帝黜宦人,赐农帛十匹。然宫市不废也。谏臣交章列上,皆不纳,故建封请间为帝言之,帝颇顺听。会诏书蠲民逋赋,帝问何如,答曰:“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 (选自《新唐书·张建封传》) (1)宦者主宫市,无诏文验核,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大率与直十不偿一。 译文: (2)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 译文: 参考答案:(1)宦官主持宫市,没有诏文验证,只要说是宫市,就没有人敢盘问,大致给的钱不抵原价的十分之一。 (2)残余拖欠的赋税日积月累,肯定没有办法再收回的,即使免除,老百姓也没有什么好处。 [参考译文] 当时,宦官主持宫市,没有诏文验证,只要说是宫市,就没有人敢盘问,大致给的钱不抵原价的十分之一。又要索取宫门进奉和脚力钱,甚至有满载货物来到市集结果空手而回的。有农夫卖一驴车柴,宦官用数尺帛交换,又索要其他费用,并且赶驴入宫,农夫交出柴而不收帛,想赶紧离去,宦官不允许,农夫发怒道:“只有死路一条了。”于是痛殴宦官。有关部门拘捕了农夫上奏,皇帝罢免了宦官,赐给农夫十匹帛。然而宫市并没有废除。谏官不断上书论谏,皇上都不采纳,因此张建封趁机向皇帝陈述此事,皇帝欣然接受。恰巧皇帝下诏书免除老百姓拖欠的赋税,皇帝问怎么样,张建封回答说:“残余拖欠的赋税日积月累,肯定没有办法再收回的,即使免除,老百姓也没有什么好处。”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尝得五代时小说一篇,载王凝妻李氏事,以一妇人犹能如此,则知世固尝有甚人而不得见也。凝家青、齐之间,为虢州司户参军,以疾卒于官。凝家素贫,一子尚幼,李氏携其子,负其遗骸以归。东过开封,止旅舍,旅舍主人见其妇人独携一子而疑之,不许其宿。李氏顾天已暮,不肯去,主人牵其臂而出之。李氏仰天长恸曰:“我为妇人,不能守节,而此手为人执邪?不可以一手并污吾身!”即引斧自断其臂。路人见者环聚而嗟之,或为弹指,或为之泣下。开封尹闻之,白其事于朝,官为赐药封疮,厚恤李氏,而笞其主人者。呜呼,士不自爱其身而忍耻以偷生者,闻李氏之风宜少知愧哉! (选自《新五代史·冯道传·序》) (1)以一妇人犹能如此,则知世固尝有甚人而不得见也。 译文: (2)士不自爱其身而忍耻以偷生者,闻李氏之风宜少知愧哉! 译文: 参考答案:(1)凭一个妇人尚且能这样,就可推知世上本来曾有甚于此的人而没能被发现。 (2)不珍爱自身的名节而忍辱偷生的士人,听说李氏的风范后应当稍微知道羞愧了吧! [参考译文] 我曾经读到五代时的一篇小说,记载王凝的妻子李氏的事情。凭一个妇人尚且能这样,就可推知世上本来曾有甚于此的人而没能被发现。王凝住在青州、齐州之间,担任虢州司户参军,因为疾病在任上去世。王凝家中素来贫寒,一个儿子还年幼,李氏带着孩子,背着王凝的遗骸回老家。向东经过开封时,在旅舍停下,店主见这个妇人独自带着一个孩子因而怀疑她,不准她留宿。李氏眼看天色已晚,不愿离去,店主就拉着她的胳膊让她出去。李氏仰天痛哭说:“我是个妇人,难道不能守节,而让这只手臂被人拉扯吗?不能因这只手臂而一并玷污了我的身子!”就拿来斧头砍断了那条胳膊。看到此事的过路人都围聚在一起为她感叹,有的情绪激动,有的悲泣落泪。开封尹获知此事后,向朝廷报告,官府为她赐药治伤,优厚地周济李氏,而鞭打了那个旅舍主人。唉,不珍爱自身的名节而忍辱偷生的士人,听说李氏的风范后应当稍微知道羞愧了吧! 二、高考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何鉴,字世光,浙江新昌人。成化五年进士,授宜兴知县。征拜御史,巡宣府、大同。劾巡抚郑宁以下数十人不职,按裨将孟玺等罪。还巡太仓。总督太监犯法,逮治之,为所构,下锦衣狱。得释,再按江北。凤阳皇陵所在,近境取寸木,法皆死,陵军多倚禁虐民。鉴请以山麓为限,他樵采勿禁,遂著为令。出为河南知府,振累岁饥,条行荒政十事。历四川左、右布政使。弘治六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江南,兼理杭、嘉、湖三府税粮。苏、松水灾,用便宜发漕米十五万石振之。与侍郎徐贯疏吴淞、白茆诸渠,泄水入海,水患以除。复巡抚山东,迁刑部侍郎。母忧去。十八年还朝。时承平久,生齿日繁。孝宗览天下户籍数乃视国初反减,咎所司溺职,欲厘正之。敕鉴以故官兼左佥都御史往河南、湖广、陕西阅实户口。因疏善后十事及军民利病以闻。会孝宗已崩,武宗悉采纳之。正德二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鉴前抚江南,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六年正月,召为刑部尚书。八年,宣府送迤北降人脱脱太等至京,命充御马监勇士。鉴等上言:“今使降人出入禁中,假宠逾分,且生慢侮。万一北寇闻之,潜使黠贼伪降,以为间谍,宁不为将来患哉?”帝不听。宁王宸濠谋复护卫,鉴力遏之。都督白玉以失事罢,厚贿豹房诸幸臣求复,鉴执不从。诸幸臣嗾诇伺者发鉴家僮取将校金钱,言官遂交章劾鉴,致仕去。阅九年卒,年八十。 (选自《明史·何鉴传》,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 B.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 C.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 D.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 解析:选D 从动词“按”分析,宾语应该是“张文冕罪”,这个短语后要停顿,这就排除了A、C两项。从名词“文冕”分析,动词“亡去”后要停顿;从副词“遂”一般在句首以及动词“坐”分析,“罚米”后要停顿。这就排除了B项。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等。 B.荒政,遇到灾荒时,朝廷制定的如何管理灾民的临时政策。 C.生齿,古时以婴儿长出乳齿后才登入户籍,后用以指人口。 D.幸臣,指被皇帝亲信、宠爱的臣子,也就是指得宠的臣子。 解析:选B B项,“管理灾民的临时政策”错误,“荒政”指为应付灾荒而采取的赈灾对策。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鉴恪尽职守,严格执法。何鉴巡视宣府、大同时查办了巡抚郑宁的副将孟玺等人的罪行,巡视太仓时逮捕并法办了违犯法令的总督太监。 B.何鉴一心为公,关心民生。苏、松两地发生水灾,何鉴开仓发放漕粮赈灾,后与侍郎徐贯一起疏通吴淞、白茆一带的许多水渠,消除此地水患。 C.何鉴做事认真,皇帝认可。孝宗发现国家人口增加但户籍数减少,就令何鉴核查,后来何鉴上书陈述对瞒报户籍的军民的处理意见,朝廷认可。 D.何鉴不畏权势,遭遇弹劾。宁王朱宸濠想恢复护卫的职务,因渎职罢官的都督白玉想恢复官职,何鉴都坚决阻止。由于小人作祟,何鉴后被谏官弹劾辞官而去。 解析:选C C项,“何鉴上书陈述对瞒报户籍的军民的处理意见”错误,原文有“因疏善后十事及军民利病以闻”,意思是上书陈述善后处理的十个问题和军民的利益与疾苦。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凤阳皇陵所在,近境取寸木,法皆死,陵军多倚禁虐民。 译文: (2)万一北寇闻之,潜使黠贼伪降,以为间谍,宁不为将来患哉? 译文: 参考答案:(1)凤阳是皇陵所在地,若就近砍伐一寸树木,依据法律都应处死,护卫皇陵的士兵多依仗法律禁令残害百姓。 (2)万一北方敌寇听说这件事,暗中派狡猾的贼寇假装降服,充当间谍,不就成了将来的祸患了吗? [参考译文] 何鉴,字世光,浙江新昌人。考中成化五年进士,任命为宜兴知县。征召进京任命为御史,巡视宣府、大同。弹劾巡抚郑宁以下数十人不称职,并查办副将孟玺等人的罪行。回京后又巡视太仓。总督太监犯法,何鉴将他逮捕并治罪,被他诬告陷害,被关入锦衣监狱。得到释放后,又巡视江北。凤阳是皇陵所在地,若就近砍伐一寸树木,依据法律都应处死,护卫皇陵的士兵多依仗法律禁令残害百姓。何鉴请求以山脚为界限,别处打柴采摘不受限制,于是成为法令。出任河南知府,赈济多年的饥荒,颁布实施十项赈灾措施。历任四川左、右布政使。弘治六年,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巡抚江南,并兼管杭、嘉、湖三府的税粮。苏、松两地发生水灾,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断,开仓发放五十万石漕粮赈灾。同侍郎徐贯一起疏通吴淞、白茆一带的许多水渠,排水入海,消除了水患。又巡抚山东,升任为刑部侍郎。因母丧离职。弘治十八年,回朝。当时社会太平已久,人口日益增加。孝宗查看天下户籍数比建国初期反而减少了,便责备主管官吏渎职,决心加以整治查办。命令何鉴以原任官职兼任左佥都御史前往河南、湖广、陕西核查户口。何鉴于是上书陈述善后处理的十个问题和军民的利益与疾苦。时逢孝宗驾崩,武宗全部采纳了这些建议。正德二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何鉴先前巡抚江南,曾查办千户张文冕的罪行,张文冕畏罪逃走。到这时,张文冕向刘瑾诬陷何鉴,而刘瑾也恨何鉴不与他通好,于是因事给何鉴定罪,并罚米。因为家中贫困无力抵偿,上奏申诉,得以免罚。正德六年正月,召任刑部尚书。八年,宣府军押送迤北降人脱脱太等抵达京城,皇帝命令充当御马监勇士。何鉴等进言说:“现在让投降的人出入宫禁,依仗宠幸超越本分,将产生傲慢轻侮之心。万一北方敌寇听说这件事,暗中派狡猾的贼寇假装降服,充当间谍,不就成了将来的祸患了吗?”皇帝不听从。宁王朱宸濠阴谋恢复护卫的职务,何鉴极力阻止。都督白玉因为渎职而罢免官职,就重金贿赂豹房众宠臣以求恢复官职,何鉴坚决不听从。于是众宠臣教唆刺探情况的人揭发何鉴的家僮收取将校的金钱,谏官于是纷纷上奏弹劾何鉴,何鉴辞官而去。过了九年去世,终年八十岁。 什么是“题文齐读” 为什么要“题文齐读” 顾名思义就是一边读文,一边浏览题目。但二者并不是相互分散精力、顾此失彼的,而是协调配合、相互印证的。在读文过程中,时不时地浏览一下题目,看一下后面的题目是否与此处的内容相关。做到既用题目助读了文章,又能带着问题集中精力去读文。大致方法是: ①读到断句处,别在文中硬断,看一看后面的断句题(断句题所断开的地方80%都是正确的)。 ②读完一个层次或一个句群后,浏览一下古文化常识题和概括分析题,看一下题目是否有对本层次内容的考查。 ③“题文齐读”的关键是:读题时记清各选项的主要考查点、解题的敏感点,带着问题和疑问在读文时寻找对应点。 ①传统的先读文后看题,因为目的性不强,所以读文的关注度很难保障用在解题的关键点上;往往第一遍读文囫囵吞枣,然后再看题,当对题把握不准时再读文,造成时间的浪费。 ②古文化常识题、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都是按照行文顺序排列的,这两题都是“三对一错”。这些正确部分都可起到疏通文意的作用,甚至有的就相当于注释。 ③文言断句题的四个选项只有1~2处不一致,80%断句正确。如果不借助后面的断句题,在文中硬性去读去断,既不能快速读懂该处的文意,又会浪费过多时间。 怎样“题文齐读” 全国卷文言文选材大多是正史人物传记,其写作有基本的规范:开头对传主基本信息做简单介绍,如传主姓名、字号、籍贯等,有时还交代其祖上的情况;中间是人物生平履历和主要事迹,一般从其读书、习武、进入仕途写起,围绕官职变迁介绍其相应的功业事迹,反映人物的道德品质;结尾交代人物的结局,有的还介绍其死后的影响。而概括分析题主要就是对传主人生事迹、道德品质、影响评价等方面的考查。因此,阅读写人记事类文言文时,要根据写人记事的特点以及相关题目,采用“题文齐读”的方法。 读文时关注什么 读题时关注什么 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主人公经历 写人记事类文言文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职,所做事情,因此,可以抓住时间、地点和官职等词语,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人物经历及事件大概。 厘清脉络,要特别关注三类表示时间节点的词语: ①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这是正史人物传记的主要叙述线索,考生应当知道一些表示官职变迁的动词,大致了解一些古代官职的地位和职责。 ②年号及皇帝变动情况。正史一般不用干支纪年,而以年号纪年,故传记中的“三年”“五年”等往往指某年号的“三年”“五年”。而皇帝的即位或驾崩,也往往是重要的时间节点,传记中特意交代,往往表明传主在旧朝和新朝的地位有所变化。 ③泛指时间变动的词语。如“数日”“累年”“既而”“向”“旋”等。此外, 正史以顺叙为主,但不排除有些传记插叙相关事迹。这些插叙往往通过“初”“先是”等词引出,需要格外留心。 抓选项的关键点、可能设误的敏感点 读题的目的,就是明确问题的指向,带着问题去读文。其中的每个选项都是命题人精心推敲、巧妙命制的,选项虽短,但涉及的内容较多;文字虽简,但设误手法极其隐蔽。此时的读题,因文章的大意还没有掌握,不可能记住选项的全部内容,所以此时要对选项进行有选择地记忆关键点,凭平时做题的第六感觉去预判选项有可能设误的敏感点。如: ①文言断句题:读文时读到画波浪线的句群时,不要在原文中过多纠缠自行断句,应马上看后面的断句题。通读选项的同时,比对四个选项的异同点。相同之处能帮助迅速贯通阅读障碍,不同之处就是带着问题去读文的关键点。 ②古文化常识题:每个选项的关键点就是选项首的“考查词”。在读文时,读到文中标注出(加点)的这几个词,再回看题目,并对各个选项凭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经验进行预判,找出各个选项有可能设误的敏感点,进行题文对照,思考判断。 ③ 概括分析题:它的四个选项是依照原文顺序分层设计的。在读选项时,重点记住选项中涉及的人物、事迹、影响、评价等关键词语;读文时重点关注这些内容,再回到该选项所在层次进行聚焦思考判断。 当然,由于考生的层次、记忆能力、做题的敏锐意识不同,在读题时不可照搬上述模式,既可边读文边浏览题目,也可一气把题读完再看文,这就需要因人而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题文齐读”法解题示范 读文关注点 选项关键点、敏感点 (说明:用“/”分层,用“ ”标注时间、地点、官职的变换,用“”标注人物,从而厘清层次,厘清各个事件的前因后果) (2017·全国卷Ⅱ) 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即位舞阴大姓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以为疑。及奉败,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 (用“”标注题目的关键点、可能设误的敏感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闻宛之赵氏有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闻宛之赵氏有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闻宛之赵氏有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闻宛之赵氏有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然后再作,进行犯罪事实的。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 “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D.京师,古代指,《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 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并应该弃恶从善。 D.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慰问吊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5分) 译文: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5分) 译文: ★(1)开始读文,当读到“……远相避也”时,发现此处应为一个层次,因为后面的“更始即位”(读文的关注点—— 人物)明显是叙述另外一件事。此时立即浏览一下概括分析题的第一个选项A是否有对本层次内容的考查(选项是按照行文顺序命制的,先看第一个选项,若第一个没有考查,再看下一选项)。发现第一个选项正是对此层次内容的考查,经过题文对照,相互印证,因本层次内容不存在阅读障碍,可预判A项正确。 ★(2)继续读文,发现此处是一个断句题,不要在文中纠缠,马上去看断句题。通过比对四个选项,发现四个选项实质上只有两处不一样,即“不肯/云”“不肯云”与“孤孙憙”“孤/孙憙”(不同的地方用笔给予圈点)。抛开这两处不同的地方,看四个选项相同的地方,就能帮我们迅速理解此处的文意(即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李氏,李氏不肯,愿意向信义闻名的赵氏投降)。借助断句题理解断句处的文意,既省时间又迅速突破了此处因未断句而造成的阅读障碍,明白了断句处的大意,再继续读文,发现从“更始乃征憙……封勇功侯”这些文字均是对“招降李氏”这一事件后的封赏,后文又出现了另一事件的关键人物“邓奉”(读文的关注点——人物),所以在“邓奉反于南阳”前应是第二个层次,此时迅速浏览一下概括分析题的第二个选项,发现B项未在此处设题,到此读文可停顿一下,尝试趁热打铁做断句题。根据语境,“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是说李氏不肯投降,“云”后是他不肯投降的理由,排除B、C两项。“赵氏有孤孙”的意思是“赵氏有独孙”。“孤孙”指赵憙,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A项正确。 ★(3)题越做出来越兴奋、越心安,文意也越来越明,继续信心倍增地读文。当读到“大姓李子春”时,此时又出现了一个新人物(李子春),稍作停顿,看概括分析题选项B是否有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考查。发现选项B前一个层次(见选项B“/”标注处之前)是对“大姓李子春”之前内容的考查,题文对照,无误。继续读文,读到“其年”(读文的关键词——时间),发现“其年”前应是一个层次,在此,稍作停顿,到题目中去寻找问题以寻求“帮助”,发现此层次内容是命题的重点区域,聚集了古文化常识题的3个选项,概括分析题B项的后一个层次,翻译题的第(1)个语句。现逐一分析。 ①“下车”“收考”“车驾”3个古文化常识。当读到“憙下车”时,若不看题目,此处理解文意感到很生硬、很费解,看到古文化常识题选项A后,就会茅塞顿开,并能迅速判定其正确。做到读文与做题相互印证,其解题依据是:“憙下车”前文有“拜怀令”,这不就是新任官吏就职吗?再者,反其道而思之,命题人能考“下车”的字面意思吗?显而易见,选项A正确。 再看选项B“收考”,此选项是最迷惑考生的一个选项,命制得非常巧妙,既有助读文意之妙,又有巧设陷阱之妙。读到“收考”时,文意难理解,再看选项解释,明白了是“拘捕关押”之意,但此时的考生若稍不注意就顺势陷入了命题人巧设的陷阱之中,选项的描述很“合理、合法”:先拘捕→再考察→最后取证。但由“收考”前面的“二孙杀人”“穷诘其奸”等字眼可判定其犯罪事实确凿(还作什么考察、什么取证)。 选项C“车驾”读文到此处,人物频繁出场,既有赵憙、李子春,又出现了赵王、帝,若凭字面意思,不看选项C而读文,文意就很难理解(到底是谁“车驾”),会直接造成后面翻译题的答题障碍,看完选项C后,文意迅速疏通(原来是皇帝去见赵王),选项解读正确。 ②再看概括分析题B选项的后一个层次“担任怀令时……拒绝了赵王求情”。时间是担任怀令时(命题人往往会在时间、地点、人物上设误,注意这些词,读文时要对这些词标注),事件是诛杀李子春,结果是皇上拒绝了赵王求情,与文意一致,再综合B项上一层次的邓奉事件,这两件事均体现了“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故选项B“概括”“分析”均正确。 ③理解了文意,做第(1)个翻译题就“小菜一碟”了,此时不要立刻动笔翻译,等读完全部文章内容,做完其他题目,最后再稳稳当当、字斟句酌地答翻译题。 ★(4)到此,读文已大半,对题目的预判也已大半。理解很畅通,心中很释然,读文更快速,继续往下读。读到“二十七年,拜太尉”又出现了一个时间词,又晋升了官职,此处又是一个层次。再看题目,本层次内容对应3个题目,一个是古文化常识题的D项,一个是概括分析题的C项,一个是翻译题的第(2)小题。翻译题暂且搁置。①古文化常识题的D项“京师”,结合语境及平时的积累不难判定正确。(做到此处可用排除法印证答案,古文化常识题的A、C、D三项均由上文分析不难判定是解说正确的选项,进而判定B项是不正确的。借此叮嘱考生们一句,“题文齐读”法做题,第一步是预判答案,等到读完全文后综合思量再最终敲定答案)。②概括分析题的C项,所对应层次的文意不难理解,选项内容看似也正确,但命题人在命制选项时,悄悄地进行了“张冠李戴”,原文是皇帝将他们(盗贼余党)迁往异地,而选项却说成了赵憙将他们迁往异地,本选项错误,所以在读文时一定要厘清时间、地点、人物、官职、事件等重要“节点”词。 ★(5)继续读余下的最后一个层次,文字虽少,时间跨度长,句句有事情。此时应与概括分析题D项中的语句一一对应落实,发现句句无误,判定正确。此处需要感悟的一点是:文章最后又出现了“车驾”“往临吊”从而更进一步印证了古文化常识题对“车驾”的解说是正确的。这也提醒考生,文未读完,不要急于下结论。 [附第4题翻译题答案] 参考答案:(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参考译文]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年轻时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留下儿子,赵憙当时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于是他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终于前去报仇。但仇人们全都生病了,没有人能抵抗。赵憙认为趁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事,就暂且放过他们离开了。(临走前)他回头对仇人们说:“你们如果病好了,应远远地避开我。”更始帝即位,舞阴的大户人家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投降,说:“听说宛县赵氏有个独孙子赵憙,以信义闻名,我愿意向他投降。” 更始帝于是召见赵憙。赵憙年纪不到二十岁,被引见后,随即被任命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派他去舞阴,李氏就投降了。光武打败王寻、王邑时,赵憙受伤,有战功,回朝后被任命为中郎将,被封为勇功侯。邓奉在南阳造反,赵憙一向与邓奉交好,多次写信严厉斥责他,而造谣的人就说赵憙与邓奉合谋,皇帝怀疑这件事。等到邓奉失败,皇帝搜查到赵憙写给邓奉的书信,于是惊讶地说:“赵憙真是有道德的人啊。”后来被封为怀令。大户人家李子春先前担任琅邪相,强横狡猾而不守法度兼并侵吞别人财产,百姓都很害怕他。赵憙刚到任,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人的事没有被揭发,立即追查他们的恶行,逮捕拷问李子春,他的两个孙子自杀。京城中替李子春说情的有几十人,最终赵憙没有听从。 当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皇上亲自去看望赵王,问他想说什么。赵王说:“我平素与李子春交情深厚,如今他犯了罪,怀县县令赵憙想杀他,希望能留住他的性命。”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这一年,赵憙升迁为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许多盗贼,赵憙与各郡一起声讨追捕,斩杀他们的头领,其余同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赵憙上书说:“惩罚坏人应只限于他本人,可将这些人全部搬迁到京城附近的郡中。”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将这些人都转移安置在颍川、陈留。于是提拔荐举有义行的人,诛杀铲除奸恶的人。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二十七年,(赵憙)升任太尉,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当时南单于降服,乌桓、鲜卑一起来朝拜,皇帝命令赵憙主管边塞事务,考虑作长远打算。建初五年,赵憙生病,皇帝亲自前去探视。等到他病逝,皇帝亲自去吊祭。享年八十四岁。谥号正侯。 [专题过关检测] 专题过关检测(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曰:“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曰:“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藉。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召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建州都督王杲①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杲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诏 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杲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学颜因而抚之。 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余万顷。民困赔累②者,以其赋抵之。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 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张学颜传》) [注] ①王杲: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②赔累:赔钱亏累。 [精读设计] 1.阅读第1~2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 (1)“辽抚李秋免”中的“免”,解释为被免职。 (2)“即岁稔不足支数日”中的“稔”,解释为庄稼成熟。 (3)“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中的“故”,解释为死亡。 (4)“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中的“绥辑”,解释为安抚。 (5)“市战马”中的“市”,解释为购买。 (6)“信赏罚”中的“信”,解释为严明。 2.阅读第3~5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 (7)“杲益憾”中的“憾”,是通假字,同“悍”,解释为凶暴。 (8)“学颜发之”中的“发”,解释为揭发。 (9)“学颜因而抚之”中的“因”,解释为趁机。 (10)“又奏列清丈条例”中的“清丈”,解释为清理测量(丈量)。 (11)“学颜有力焉”中的“焉”,解释为助词,无实义。 (12)“许致仕去”中的“去”,解释为离开。 [题型训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B.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C.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D.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解析:选D 文段中的“却”“惩”“伸”“谓”“事” 等动词或陈述前面内容,或支配后面的人或物,据此可判定选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出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解析:选D “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大学士高拱推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有人质疑,高拱力争,侍郎魏学曾的看法与高拱一致,张学颜最终获得任命。 B.张学颜敢于治理,恪尽职守。辽地边境线长,兵马耗费粮草很大,无法支撑,大饥荒使兵马损失惨重,张学颜采取多种措施,巩固边防。 C.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姑息王杲,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维护了国家利益。 D.张学颜精于心计,体恤百姓。他写了关于会计的书,治理庄田,清理各种弊端;对陷入困境的百姓给予关照。明朝被认为最富裕的时期,他出过力。 解析:选C “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错,应是皇帝下令逮捕赵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 译文: (2)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译文: 参考答案:(1)张学颜卓越出众,为人倜傥,人们还没有了解他,把他放到复杂环境中,(他的)杰出的才能就会显露出来。 (2)罢免几个懦弱的将领,创建平阳堡来沟通两河,把游击巡逻之军迁移到正安堡来保卫镇城,进攻守卫的器械全部加以经营谋划。 [参考译文]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考中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地巡抚李秋被免职,大学士高拱想任用张学颜,有人怀疑张学颜(的能力),高拱说:“张学颜卓越出众,为人倜傥,人们还没有了解他,把他放到复杂环境中,(他的)杰出的才能就会显露出来。”侍郎魏学曾稍后到达,高拱迎接并询问他说:“谁可以担任辽地巡抚?”魏学曾思考很久,说:“张学颜可以。”高拱高兴地说:“相契合了。”于是把张学颜的名字呈上去,升任右佥都御史,任辽东巡抚。 辽东镇边界长二千多里,城寨有一百二十所,三面与敌人相邻。官兵七万二千人,每月供给大米一石,折合银子二钱五分,马匹冬天、春天供给草料,每月折合银子一钱八分,即使年成好也不够维持几天。从嘉靖戊午年大饥荒,三分之二的士兵、马匹逃走或死亡。前任巡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安抚,没有恢复全盛时期的一半。接着由于饥荒、旱灾,饿死的人很多。张学颜首先请求救济,充实军队,召回流亡迁徙的百姓,整修兵器,购买战马,严明赏罚。罢免几个懦弱的将领,创建平阳堡来沟通两河,把游击巡逻之军迁移到正安堡来保卫镇城,进攻守卫的器械全部加以经营谋划。 建州都督王杲因为向投降的人索要财物而没有得到,就进入抚顺抢劫,守将贾汝翼指责他。王杲更加凶暴了,约了各部落做强盗,副总兵赵完指责贾汝翼挑起事端,张学颜上奏说:“贾汝翼拒绝王杲赠送的礼品,惩罚王杲违抗命令,实在是助长了国家威望,(贾汝翼)如果因为此事而被罢免,这是升降边将都由敌人主导了。我认为应该命令王杲送还俘获抢劫的财物,否则调兵剿灭他,不要姑息而积下祸患。”赵完害怕,赠送金貂给张学颜,张学颜揭发他,皇帝下令逮捕赵完,而按照张学颜的计策,发布命令给王杲。各部落听说大军将要出动,都逃窜藏匿在山谷中。王杲害怕,十二月约了海西王台送还俘虏、物资讲和,张学颜趁机安抚他。 当时张居正主持国政,认为张学颜精于心计,十分倚重信任他。张学颜写了会计录用来查考核算出纳。又上奏一条条详细的测量土地的条例,处理两京、山东、陕西功臣皇族的庄田,清理超额、脱漏、假借各种弊端。又贯彻到全国,获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多万顷。百姓穷困赔钱亏累的,用湖陂赋税来抵偿。从正德、嘉靖耗费亏空以后,到万历十年,被认为最富裕,张学颜出过力。 张学颜八次上疏请求退休,朝廷才允许他退休离开。后来,在家中去世。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孙玚,字德琏,吴郡吴人也。少倜傥,好谋略,博涉经史,尤便书翰。 王僧辩之讨侯景也,王琳为前军,琳与玚同门,乃表荐为戎昭将军、宜都太守,仍从僧辩救徐文盛于武昌。会郢州陷,乃留军镇巴陵,修战守之备。俄而侯景兵至,日夜攻围,玚督所部兵悉力拒战,贼众奔退。 高祖受禅,王琳立梁永嘉王萧庄于郢州,征玚为太府卿,加通直散骑常侍。及王琳入寇,周遣大将史宁率众四万,乘虚奄至,玚助防张世贵举外城以应之,所失军民男女三千余口。周军又起土山高梯,日夜攻逼,因风纵火,烧其内城南面五十余楼。时玚兵不满千人,乘城拒守,玚亲自抚巡,行酒赋食,士卒皆为之用命。周人苦攻不能克,乃矫授玚柱国、郢州刺史,封万户郡公。玚伪许以缓之,而潜修战具,楼雉器械,一朝严设,周人甚惮焉。及闻大军败王琳,乘胜而进,周兵乃解。玚于是尽有中流之地,集其将士而谓之曰:“吾与王公陈力协义,同奖梁室,亦已勤矣。今时事如此,天可违乎!”遂遣使奉表诣阙。 高宗即位,以 玚功名素著,深委任焉。太建四年,授都督荆、信二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出镇公安。玚增修城池,怀服边远,为邻境所惮。后主嗣位,复除通直散骑常侍,兼起部尚书。后主频幸其第,及著诗赋述勋德之美,展君臣之意焉。又为五兵尚书,领右军将军,侍中如故。 玚事亲以孝闻,于诸弟甚笃睦。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时兴皇寺朗法师该通释典,玚每造讲筵,时有抗论,法侣莫不倾心。以年老累乞骸骨,优诏不许。祯明元年卒官,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陈书》) [精读设计] 1.阅读第1~2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 (1)“尤便书翰”中的“便”,解释为熟悉。 (2)“王僧辩之讨侯景也,王琳为前军”中的“之”,解释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会郢州陷”中的“会”,解释为适逢。 2.阅读第3~4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 (4)“王琳立梁永嘉王萧庄于郢州”从句式上看是状语后置句,正常句式为王琳于郢州立梁永嘉王萧庄。 (5)“征玚为太府卿”中的“征”,解释为征召。 (6)“以玚功名素著”中的“以”是连词,解释为因为。 (7)“出镇公安”中的“出”,解释为出京(做官)。 (8)“为邻境所惮”从句式上看是被动句,翻译为被周围境外的人敬畏。 3.阅读第5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 (9)“玚事亲以孝闻”中的“事”,解释为侍奉。 (10)“法侣莫不倾心”中的“倾心”是古今异义词,解释为仰慕敬服。 [题型训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B.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C.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D.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解析:选B 抓住“有”“集”“为……所”等关键字词根据大意进行断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解析:选C 我国封建王朝奉行嫡长子继承制,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玚通晓谋略,战功卓著。侯景围攻,他率部下全力抵抗,顺利解围;与大将史宁作战时,在兵力悬殊、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仍让周兵吃尽了苦头。 B.孙玚审时度势,能屈能伸。他先前跟随王琳做梁永嘉王的太傅卿、通直散骑常侍,当王琳兵败之后,他召集将士分析形势,假意归顺,保留实力,伺机而动。 C.孙玚劳苦功高,深受恩宠。高宗即位后,非常信任和重用他,派他都督军事,把守重镇;后主继位后,常常亲自拜访他,并写诗称赞他的功绩。 D.孙玚博学多才,被人钦慕。他自幼涉猎广泛,博览群书,后又造访讲经之处,经常和高僧谈论佛经,并时有论辩,让僧侣们心悦诚服。 解析:选B 从“吾与王公陈力协义,同奖梁室,亦已勤矣。今时事如此,天可违乎!”可见,孙玚认为自己已是尽力而为了,并没有假意归顺的想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玚伪许以缓之,而潜修战具,楼雉器械,一朝严设,周人甚惮焉。 译文: (2)吾与王公陈力协义,同奖梁室,亦已勤矣。今时事如此,天可违乎! 译文: 参考答案:(1)孙玚假装答应(他们)来作为缓兵之计,同时暗中加紧修整作战用的装备,敌楼、城墙和守城器械等,一天之中都严密设防,北周军队(对他)非常害怕。 (2)我和王琳施展才力同尽臣责,一道辅助梁室,也可以算是很努力了。现在事情到了这样的地步,天意难道能够违抗吗! [参考译文] 孙玚,字德琏,是吴郡吴县人。(孙玚)年轻时就洒脱不拘束,喜欢研究战术攻略,广泛地涉猎经书史传,尤其熟悉书牍文札。 王僧辩讨伐侯景时,王琳(领兵)当前军,(因为)王琳与孙玚是同门师兄弟,于是上表推荐(孙玚)当戎昭将军、宜都太守,随即跟从王僧辩到武昌救援徐文盛。适逢郢州失陷,于是(孙玚的部队)就留在巴陵镇守,做好攻守的准备。不久,侯景的叛军杀到,不分昼夜地进攻巴陵外围阵地,孙玚督领部属全力抵御,(结果)叛军败退奔逃。 高祖受禅为帝,王琳在郢州另外奉立梁朝的永嘉王萧庄为主,(并下诏书)征召孙玚为太府卿,加授通直散骑常侍。等到王琳向内地进犯时,北周派大将史宁率领四万兵马,乘(防守)空虚(的机会)突然袭击(郢州城),孙玚部下协助防务的张世贵攻取外城以接应周兵,(郢州城因此)损失军民男女三千多人。北周军队又堆起土山,高架云梯,日夜攻击迫近,(又)乘着风势放火,烧掉了内城南部的五十多栋楼房。当时孙玚的军队不足一千人,都登上了城楼防御把守,孙玚亲自巡视抚慰,向士卒敬酒劝食,士卒都乐于为他献身效力。北周军队竭尽全力也没能攻下(内城),于是假传北周君主的旨意任命孙玚为柱国、郢州刺史,封为万户郡公。孙玚假装答应(他们)来作为缓兵之计,同时暗中加紧修整作战用的装备,敌楼、城墙和守城器械等,一天之中都严密设防,北周军队(对他)非常害怕。到后来听说(陈朝)主力军已经打败了王琳,(即将)乘胜而进,北周军队才解围而去。于是孙玚控制了长江中流的全部地域,(他)召集将士并对他们说:“我和王琳施展才力同尽臣责,一道辅助梁室,也可以算是很努力了。现在事情到了这样的地步,天意难道能够违抗吗!”于是派遣使者恭送表文到朝廷(表示归顺)。 高宗即位,因为孙玚功绩名望一向显著,(对他)非常信任倚重。太建四年,任命(他)为都督荆、信二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出京镇守公安。孙玚(到任后),高筑城墙深挖城壕,恩威并用使远近顺服,被周围境外的人敬畏。后主继承帝位后,又任命(孙玚)担任通直散骑常侍,兼起部尚书。后主多次驾临他家(看望慰问),还吟诗作赋赞颂(他的)功勋品德,展示君臣之间的亲近之意。(孙玚)又担任五兵尚书,领右军将军,仍然担任侍中职务。 孙玚侍奉父母以孝顺闻名,对几位弟弟非常亲厚和睦。(孙玚)生性通脱平和,有财物就散发给亲友。(孙玚)还常常在名山的学斋里开设讲堂,召集玄言儒学之士(讲学),冬夏两季供给资财费用,被学者们称颂。而(他)为人率直平易,不因名声(大)地位(高)就看不起人。当时兴皇寺朗法师通晓佛典,孙玚每次造访他讲经之处,(与他讨论经义)经常有不同的立论,僧侣们(对他)没有不仰慕敬服的。(孙玚)因为年老多次请求退休,(但皇上)下达嘉奖令屡屡挽留。祯明元年(孙玚)在任上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专题过关检测(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徐石麒,字宝摩,号虞求,嘉兴人。天启壬戌进士,授工部主事。御史黄尊素坐忤魏忠贤,下狱。石麒为尽力,忠贤怒,诬以赃私,削其籍。崇祯中,起官南京,历十二年,始入为通政司。升刑部侍郎,署部事。时帝以刑威驭下,法官引律大抵深文[注]。石麒多所平反。寻进尚书,论诛兵部尚书陈新甲。后有熊、姜之狱,卒以执法去位。 江南立国,起右都御史,未至,改吏部尚书。再疏力辞,举郑三俊自代,不允。乃入朝,即奏陈省庶官、慎破格、行久任、重名器、严起废、明保举、交堂廉七事,皆褒纳之。石麒方以进贤退奸为任,而马士英、阮大铖植党树私,货贿公 行,权倾中外。石麒时以祖宗之法裁之。士英欲得侯封,讽司礼监韩赞周入言之,请加恩定策,五等延世。石麒奏曰:“世宗以外藩入继,将封辅臣伯爵,而杨廷和、蒋冕谦不受。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士英恶之,凡所上考选,少所称可。 先是,御史刘宗周秉公甄别,拟庄元辰等十三人为科道,士英庇其私人,更易殆半。御史黄耳鼎、陆朗有物议,石麒以例出之;朗急贿阉人内侍留用。石麒愤甚,因发朗内通之罪;朗恚诋石麒,石麒遂称疾乞休。无何,耳鼎亦两疏劾石麒,士英助之。石麒益愤,因力请罢斥,卒引疾去。去后以登极恩,加太子太保。 明年南都亡,石麒移居嘉兴城外,扁舟水宿。及城守将破,至城下呼曰:“吾大臣,不可野死,当与城俱。”复入居城中,朝服自缢死;时闰六月二十七日也。僧真实藏之柜中,逾二旬始殓,颜色如生。仆祖敏、李升从死。闽中唐王立,谥“忠襄”。 石麒立朝刚方清介,值权奸用事,郁郁不得志。中贵田成辈纳赂请属,皆拒不应,且疏劾之。其博闻强识,尤长于国家典制。性乐易爱人,与人言移日不倦。下吏寒士有才者,汲引不遗余力。 (节选自《南疆逸史》,有删改) [注] 深文:引用法律过于严苛。 [精读设计] 1.阅读第1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 (1)“御史黄尊素坐忤魏忠贤”中的“坐”,解释为因为。 (2)“石麒为尽力”中的“为”,解释为替,给。 (3)“诬以赃私”从句式上看是状语后置句,翻译为用贪污的罪名诬陷他。 (4)“时帝以刑威驭下”中的“驭”,解释为统治,管理。 2.阅读第2~5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 (5)“石麒方以进贤退奸为任”中的“进”,解释为推举。 (6)“货贿公行”中的“公”,解释为公然。 (7)“讽司礼监韩赞周入言之”中的“讽”,解释为以委婉的言辞暗示。 (8)“士英庇其私人,更易殆半”中的“易”,解释为改变。 (9)“卒引疾去”中的“去”,解释为离开。 (10)“石麒立朝刚方清介”中的“清介”,解释为清高耿介。 (11)“值权奸用事”中的“用事”,解释为掌权,主持大事。 [题型训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 B.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 C.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 D.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 解析:选B A项,“廷和等耶”缺少陈述性的动词,结构不完整;C项,“自荣”与“不愧”语义重复,显然应分属于两个句子结构;D项,“未晚”前明显缺少陈述对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启,是明朝皇帝的年号,下文的“崇祯”也是明朝皇帝的年号。 B.出,指罢黜官职,与“罢、除、夺、左迁”等词一样都是罢免官职的词。 C.旬,计算时间的单位,在这里,一旬是指十天,二旬就是指二十天。在我国古代,一旬还可以指十岁或十二年。 D.伯爵,一种爵位。爵位是古代最高统治者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于此往往因时而异。 解析:选B “出”是京官外调,“除”是授予官职,“左迁”是降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改任吏部尚书后,徐石麒向皇帝陈奏了有关官吏考核任用的七件事,都被皇帝采纳了。 B.徐石麒死后,真实和尚把他的尸身藏在柜子中,二十天后入殓,面色还和活着一样,很有传奇色彩。 C.马士英上疏向皇帝讨要封赐,徐石麒坚决反对,认为在这个时候这样做很不合适,因而被马士英怀恨在心。 D.徐石麒博闻强识,明晓典律,爱人荐贤,为官清正刚直,却因奸臣当道,屡遭排挤打击。 解析:选C 马士英没有直接上疏向皇帝讨要封赐,而是暗示司礼监韩赞周到内廷对皇帝说封赐这件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大臣,不可野死,当与城俱。”复入居城中,朝服自缢死。 译文: (2)性乐易爱人,与人言移日不倦。下吏寒士有才者,汲引不遗余力。 译文: 参考答案:(1)“我是国家的大臣,不能死在城外,应当与城池共存亡。”又到城中居住,(城池被攻破时,)徐石麒身着朝服上吊自杀。 (2)徐石麒性情乐观随和,关爱他人,和人交谈整天也不厌倦。对于那些有才能的低级官吏和贫寒之士,他都不遗余力地加以引荐。 [参考译文] 徐石麒,字宝摩,号虞求,嘉兴人。天启壬戌年进士,被授为工部主事。御史黄尊素因为触犯魏忠贤,被关进监狱。徐石麒替他出力奔走,魏忠贤非常生气,用贪污的罪名诬陷他,剥夺了他的官职。崇祯年间,被重新起用到南京任职,经过了十二年,才进京任通政司。升迁为刑部侍郎,掌管刑部事务。当时皇帝用刑法威权统治臣下,法官引用刑法时大都很严苛。徐石麒经常重新审核纠正使用法律过于严苛的地方。不久升迁做了刑部尚书,判决诛杀了兵部尚书陈新甲。后来发生了熊、姜的案件,最终却因为公正执法而被免去官职。 明朝廷在江南建国后,被起用任右都御史,还没有到任就被改任吏部尚书。(徐石麒)两次上疏坚决推辞,并举荐郑三俊代替自己,没有被允许。于是就入朝,当即上奏陈请省庶官、慎破格、行久任、重名器、严起度、明保举、交堂廉七件事,都被皇上褒奖采纳了。徐石麒正要以推举贤臣、清退奸佞为己任,而马士英、阮大铖培植党羽,结成私人集团,公然行贿受贿,权倾朝廷内外。徐石麒经常用祖宗的法规制裁他们。马士英想得到侯爵的封赏,就暗示司礼监韩赞周到内廷对皇帝说这件事,请求施加恩惠,颁布圣旨,封赐自己爵位一直延续下去。徐石麒上奏说:“世宗以外藩的身份继承帝位,将要封辅佐自己的大臣为伯爵,而杨廷和、蒋冕却谦虚不接受。现在国耻未雪,大臣们却请求封官赐爵增加自己的荣耀,难道不愧对杨廷和等人吗?况且,等到天下太平之后,再讨论这件事也不晚。”马士英就憎恨他,凡是他所上奏的官吏考核成绩,很少有被称赞认可的。 之前,御史刘宗周秉公考核筛选,打算定庄元辰等十三个人为科道,马士英庇护他的党羽,改换了近一半人员。御史黄耳鼎、陆朗被众人指责,徐石麒依照旧例将他们调离京城。陆朗急忙贿赂内廷太监,得以在京留用。徐石麒非常气愤,于是就揭发陆朗外官私通内廷之罪;陆朗恼羞成怒诋毁徐石麒,徐石麒就称有病请求离任。不久,黄耳鼎也连上两封奏章弹劾徐石麒,马士英也帮着他说话。徐石麒更加气愤,就坚决请求卸任,最终托病辞官。离任后获得最大的恩典,被加封为太子太保。 第二年,南都被攻陷,徐石麒移居嘉兴城外,驾船在水上居住。等到城池快要被攻破,他到城下喊着说:“我是国家的大臣,不能死在城外,应当与城池共存亡。”又到城中居住,(城池被攻破时,)徐石麒身着朝服上吊自杀,当时是闰六月二十七日。真实和尚把他的尸身藏在柜子中,超过二十天才入殓,他的脸色还像活着一样。仆人祖敏、李升跟从他一块自杀。闽中唐王被立后,赐他谥号“忠襄”。 徐石麒在朝中刚正端方,清高耿介,却恰恰遇到奸佞掌权,郁郁不得志。中贵田成等人收取贿赂,替人求他帮忙,都被拒绝,并且徐石麒还上疏弹劾他们。他博闻强识,尤其熟悉国家的典章制度。徐石麒性情乐观随和,关爱他人,和人交谈整天也不厌倦。对于那些有才能的低级官吏和贫寒之士,他都不遗余力地加以引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赵率教,陕西人。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率教受知于经略袁应泰,擢副总兵,典中军事。 天启元年,辽阳破,率教潜逃,罪当死,幸免。率教请于经略 王在晋,愿收复前屯卫城,率家丁三十八人以往。蒙古据其地,不敢进,抵中前所而止。其年,游击鲁之甲以枢辅孙承宗令,救难民六千口,至前屯,尽驱蒙古于郊外。率教乃得入,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军府由是粗立。既而承宗令裨将陈练以川、湖土兵来助,前屯守始固。而率教所招流亡至五六万。择其壮者从军,悉加训练。余给牛种,大兴屯田,身自督课,至手足胼胝。承宗出关阅视,大喜,以己所乘舆赠之。 六年二月,蒙古以宁远被围,乘间入犯平川、三山堡。率教御之,斩首百余级,夺马二百匹,追至高台堡乃还。捷闻,帝大喜,立擢都督同知,实授总兵官,代杨麒镇山海关。寻论功,再进右都督,世荫本卫副千户。时满桂守宁远,亦有盛名,与率教深相得。及宁远被围,率教遣一都司、四守备东援。桂恶其稽缓,拒不纳,以袁崇焕言,乃令入。既解围,率教欲分功,桂不许,且责其不亲援,两人遂有隙。 七年五月,大清兵围锦州,率教与中官纪用、副将左辅、朱梅等婴城固守,发大炮,颇多击伤。相持二十四日,围始解。明年,大清兵由大安口南下。率教驰援,三昼夜抵三屯营。总兵朱国彦不令入,遂策马而西。十一月四日战于遵化,中流矢阵亡,一军尽殁。帝闻痛悼,赐恤典,立祠奉祀。 率教为将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劳而不懈,与满桂并称良将。二人既殁,益无能办东事者。 (选自《明史·赵率教传》,有删改) [精读设计] 1.阅读第1~2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 (1)“率教受知于经略袁应泰”从句式上分析,属于被动句,是“于”字表被动。 (2)“擢副总兵”中的“擢”,在“受知于经略袁应泰”之后,应该译为提拔。 (3)“典中军事”中的“中军事”是名词,“典”在此处应为动词,可解释为掌管。 (4)“率教请于经略王在晋”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句式一致,属于状语后置句。 (5)“抵中前所而止”中的“而”与《鸿门宴》中的“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的“而”一样,都是连词,表顺承。 (6)“择其壮者从军,悉加训练”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赵率教)择其壮者从军,悉加训练。 (7)“以己所乘舆赠之”中的“以”与《六国论》中的“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的“以”,都可以解释为拿,把。 2.阅读第3~5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 (8)“乘间入犯平川、三山堡”中的“间”,结合上下文分析,应为名词,可译为机会。 (9)“寻论功”中的“寻”与《陈情表》里“寻蒙国恩”的“寻”,都可以解释为不久。 (10)“与率教深相得”中的“相得”解释为互相投合,比喻相处得很好。 (11)“以袁崇焕言,乃令入”中的“乃”与《廉颇蔺相如列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中的“乃”,都可以解释为才。 (12)“一军尽殁”中的“殁”结合上文“中流矢阵亡”可以推断其意义为覆灭。 [题型训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B.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C.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D.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解析:选B 根据前后文的语境以及一些虚词,同时采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C.“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D.“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解析:选C “屯田”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率教屡建战功,善于应变。辽东战事紧急,他虽被罢职,但率家丁到前线立功。得到经略袁应泰的赏识,被提升为副总兵,掌管中军的事务。 B.赵率教审时度势,身先士卒。在蒙古兵盘踞前屯卫城时,他没有进击;当他人把蒙古人驱逐到郊外时,他才敢进入。训练、屯田时他亲力亲为。 C.赵率教不计名利,与人为善。当宁远被围时,他派多人前去援助;宁远之围解除后,他想与满桂共享战功。当三屯营被清兵围困时,他亲自驰援。 D.赵率教廉洁勇猛,待人厚道。尽管他和满桂产生了一点矛盾,还是一起被人们看作良将,他们死后,明朝廷就更加没有能办理辽东战事的人了。 解析:选C “他想与满桂共享战功”错,他事实上想分满桂的战功,因为他本人没有参与。所以说“不计名利”也是错误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率教乃得入,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军府由是粗立。 译文: (2)既解围,率教欲分功,桂不许,且责其不亲援,两人遂有隙。 译文: 参考答案:(1)赵率教才得以进入(前屯卫城),把难民编排成部队,修缮城墙,注意侦察敌情,军府因此大致建立起来。 (2)宁远之围解除后,赵率教想分享战功,满桂不答应,并且责怪他不亲自来助战,两个人从此产生了矛盾。 [参考译文] 赵率教,陕西人。万历年间,他做过延绥参将,屡建战功。后来受人弹劾,被罢了官。辽东战事紧急,朝廷发布诏书让被罢官而养有家丁的将领带兵到前线立功。赵率教被经略袁应泰赏识,提升为副总兵,掌管中军的事务。 天启元年(1621),辽阳被攻下,赵率教偷跑了,罪当处死,却侥幸获免。赵率教向经略王在晋申请,表示他愿意去收复前屯卫城,就带领三十八个家丁去了。蒙古兵当时占据着这片地盘,赵率教不敢贸然进去,走到前所就停下了。那年,游击鲁之甲遵照枢辅孙承宗的命令,解救了六千口难民,到前屯安置,把蒙古人全部驱逐到郊外。赵率教才得以进入(前屯卫城),把难民编排成部队,修缮城墙,注意侦察敌情,军府因此大致建立起来。后来孙承宗命偏裨小将陈练率领川、湖士兵来帮助他,前屯卫城的防御力量才巩固了。赵率教所招募的流亡百姓有五六万之多。(赵率教)从其中选择年轻力壮的编入军队,都进行了军事训练。余下的分给耕牛、种子,大力进行屯田,(他)亲自督促、示范,以致手脚上面都长了膙子。承宗出关到此视察时非常高兴,把自己所乘坐的车子赠给赵率教了。 六年二月,蒙古因为宁远被大清官兵包围,乘机进犯平川、三山堡。赵率教带兵抗击,斩敌一百多首级,夺取马匹二百,(把蒙古兵)追赶到高台堡才回来。捷报送上后,(熹宗)皇帝非常高兴,立即提拔(他)为都督同知,实际上的总兵官,让他接替杨麒镇守山海关。不久评定功绩时,(他)又升为右都督,世荫本卫副千户。当时满桂驻守宁远,名声也很大,跟赵率教很要好。等到宁远被围困,赵率教派一名都司、四名守备前来援助。满桂嫌他们拖延时间来晚了,拒绝让他们入城,因为袁崇焕从旁解劝,才放(他们)进来。宁远之围解除后,赵率教想分享战功,满桂不答应,并且责怪他不亲自来助战,两个人从此产生了矛盾。 七年(1627)五月,大清官兵包围了锦州,赵率教与宦官纪用,副将左辅、朱梅等环城固守,发射大炮,死伤了不少清兵。双方相持了二十四天,(清兵的)包围才解除。第二年,大清官兵由大安口南下。赵率教策马西行,三昼夜就进抵三屯营。总兵官朱国彦不肯放他进来,(赵率教)只好策马而西。十一月四日在遵化开战时,(赵率教)被飞来的箭射中身亡,全军覆灭了。(庄烈)帝听说后极为伤心,给赵率教进行了丧葬仪式,并建立祠堂公祭。 赵率教作为一名战将,他廉洁、勇猛,待人厚道,勤身奉公,劳而不懈,和满桂一起被人看作良将。他们两个人死后,更加没有能办理辽东战事的人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