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学案(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学案(2)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 提升 1 “4 看法”读懂诗歌 古代诗歌高度凝练,句式跌宕,意象错落,情感内敛——像茶叶一样,不泡开就品 不出滋味。要读懂诗歌有“4 看”: 1.看题目——初判题材。 2.看作者、诗序、注释——了解背景,提取信息。 3.看正文——联想、调整语序后准确翻译。 4.看情感——抓住表情词语,晓明题旨。 下面我们就用“4 看法”读懂诗歌,以明诗情。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 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 安肯来邪?” [解题流程] 步骤 内容 1.看题目 ——初判题 材。 子由是苏轼的弟弟,“契丹”是子由出使的地方,“送”,意为“送 别”。由此可见,这是一首送别诗。 2.看作者、 诗序、注释 ——了解背 景,提取信 息。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当时声名卓著; 注释①暗示苏辙受皇帝信任,地位之高;注释②交代苏轼当时为杭州知 州,为朝廷重臣。注释③交代李揆在唐代声名卓著,苏轼引用此典故, 想提醒苏辙,如果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3.看正文 ——联想、调 整语序后准 确翻译。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 而悲伤落泪。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 命。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 故国。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 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绝不可追求 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 4.看情感 ——抓住表 情词语,晓明 题旨。 “那因”表明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表现出苏轼乐观旷达的襟怀; “莫道”一词告诫子由,出使北蕃,绝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 全而归,表达对苏辙出使北蕃的担忧之情。 正文翻译成 品 我们隔着云海遥遥相望,见不到面已经多年了,哪会因这次远行而添悲 伤呢?你应该不辞远道骑马的辛劳,冒着风雪到那里去,让骄傲的胡人 见识见识不可多得的人才。你置身沙漠要时常回头望望自己的国家,思 恋湖山时做梦也要梦到杭州的湖光山色。要是单于问起你的家世来,你 可别把自己说成是中原的第一流人物呀! 1.阅读“典例剖析”,完成(1)~(2)题。(11 分)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结 合诗歌题目“送子由使契丹”和苏轼兄弟的生平可知,苏轼兄弟与李揆非常相似,声名 卓著,举世皆知,苏氏一门,尤其是苏轼在契丹声名尤著,故化用典故。故可推知,苏 辙如果被单于知道自己家世第一,很可能被扣留。所以苏轼用此典一是嘱咐苏辙切勿承 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二是暗含对远行弟弟的担心,希望他能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可知 A、C、E 正确。B 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与 D 项“切莫 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两个选项都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 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 答案:BD(答出一点 2 分,两点 5 分)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须从理 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首联诗人明显是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 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王勃原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 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襟,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 此意。根据以上分析,概括诗人性格,并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2 分)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 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2 分)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 泪。(2 分) 2.(2017·郑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 分) 行香子 赵 鼎 草色芊绵,雨点阑斑。糁飞花、还是春残。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试倚危楼,将远 恨,卷帘看。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谩凝眸、老泪凄然。山禽飞去,榕叶生寒。到黄昏也,独自 个,尚凭阑。 【注】 1138 年,面对金国的进攻,南宋大臣多主张割地求和,赵鼎坚决反对,遭 到秦桧忌恨。秦桧做宰相后,将他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赵鼎最 终绝食而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草色芊绵,雨点阑斑”描写了草木繁密茂盛、小雨淅沥的景色,作者借景抒 情,以乐景衬哀情。 B.“天涯万里,海上三年”概括了作者被贬谪到海南的三年生活,万里之遥,三 年之久,语甚沉痛。 C.“举头见日,不见长安”中的“长安”实际上是指南宋的都城临安,这是作者 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D.“谩凝眸”是说枉自定睛远望,不能慰己老怀,所以紧跟着的就是“老泪凄然”, 表现了被贬谪的愁绪。 E.“山禽飞去,榕叶生寒”描写了作者凭栏远眺所见的景色,山鸟飞去,榕叶生 在寒冷的环境之中。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 项,“以乐景衬哀情” 错误,词中的“草色芊绵,雨点阑斑”不是乐景。E 项,“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 错误,“生寒”的意思是绿色的榕叶让作者内心升起寒意,身感悲凉。 答案:AE(答对一项得 2 分,答对两项得 5 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联系注释及关键词分析作者 思想感情。注释交代了诗人一贬再贬,最后被流放到吉阳军的背景。“天涯万里,海上 三年” 概括了被贬谪到海南的三年生活,万里之遥,三年之久,语甚沉痛。“谩凝眸、 老泪凄然”七个字直抒胸臆,将内心的孤独凄凉、落寞悲伤之情倾泻而出。“试倚危楼, 将远恨” 两句写诗人倚着高楼,带着思远之恨,饱含了对权奸的愤怒之情。“举头见 日,不见长安”中“长安”是指南宋的首都临安,在此写出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贞。 答案:作者以“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谩凝眸、老泪凄然”等抒发被长期贬谪海 上的孤独、落寞。(2 分)“试倚危楼,将远恨”饱含了对权奸的愤怒之情。(2 分)“举头 见日,不见长安”和“尚凭阑”等写出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贞、怀才不遇。(2 分) 提升 2 诗歌鉴赏选择题“4 大设误角度” 古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 4 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 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是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整体难 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赴洛道中作 陆 机①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案辔②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注】 ①陆机:西晋文学家。出身东吴名门,东吴灭亡后退居家乡,闭门勤学, 后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洛阳。②案辔:案,同“按”。按辔,手抚驭马的缰绳,任马 慢步行走。 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概括写自己“远游”中历经了艰辛的 跋涉。 B.“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写诗人行程的风尘仆仆,流露出漫漫行程之后的 释然。 C.“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采用互文手法,写出了朝夕均不能排遣的孤独和 忧伤。 D.“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句用“悲”来修饰风,突出诗人情感中的孤寂和 落寞。 E.全诗写赴洛途中所见,借嵩岩、悲风、清露、明月等来表达身在旅途的独特感 受。 设误角度 情感分析不当,技巧确认不准 分析 B 项,情感分析不当(无中生有)。在风尘仆仆、高山莽原之中,并没有提到 “释然”之情,只有孤独和忧愁。C 项,技巧确认不准。“互文”错误, 应是“朝”“夕”对比,两相呼应。 [答案] BC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 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设误角度 情感分析不当(曲解文意) 分析 C 项,情感分析不当(曲解文意)。“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 思”曲解文意,称李绅为“短李”既是朋友之间的戏言,也表现了元、李、 白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D 项,情感分析不当(曲解文意)。“并不介意 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曲解文意。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 着不平和辛酸。 [答案] C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还山宅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 槎:读 chá,指小舟。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C.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 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E.第五联诗人想象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再次突出了“还”字。 设误角度 形象特点概括不当、表达技巧确认不准 分析 B 项,形象特点概括不当,“衰败景象”与全诗意境不符;E 项,表达技 巧确认不准。不是“想象”,是诗人回到山宅之后,所经泉路依旧,看到 烟霞如昔,这些都是诗人熟悉的旧时风景,再次突出了“还”字。 [答案] BE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泊扬子津 祖咏 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 林藏初过雨,风退欲归潮。 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 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首联的“才”与“遥”呼应,才入扬州,就感到乡关已远;入题即抒发浓重的 离情,简洁明快,调动了读者的情绪,起法高妙。 B.颔联抓住雨霁初晴的特征:上句写雨后初晴,两岸的树木郁郁葱葱,一片苍翠; 下句写雨后风起,为结句的“寒气”做了铺垫。 C.颈联由“明沙岸”引出下句“云帆碍浦桥”,一个“碍”字形象地写出了浦桥 阻碍了诗人远眺家乡的视线,体现出诗人悲凉的情怀。 D.尾联的主要意思是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诗人枯坐舟中,衣衫单薄,更觉雨后 的江风寒气侵入肌骨,不胜其寒。 E.尾联的“客衣”点明了游子身份,“薄”写出诗人生活的困窘;“客衣”之 “薄”与“寒气”之“饶”形成了对比,细腻地表达了诗人韶光易逝的悲凉之感。 设误角度 语言鉴赏不当、情感分析不准 分析 C 项,属语言鉴赏不当(曲解文意)。“碍”字形容船多造成的拥挤感,刻画 出码头处于水运交通枢纽地位的特征,而非选项所述;E 项,属情感分析 不准,无中生有。“韶光易逝”的情感在尾联没有体现。 [答案]CE 1.(2017·石家庄一模)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11 分) 虞美人 叶梦得 雨后同干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①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罥②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注】 ①干誉、才卿:皆叶梦得友人。来禽:林檎别名,南方称花红,北方称沙 果。②罥(juàn):缠绕。 ★(1)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上片写一场风雨过后,落花无数,清晨天气转晴,庭院中半是残花,只有游丝 飘荡,写得富有层次,意境凄清迷蒙。 B.上片写景的重点从时间上来看是在清晨,即“晓来”之际,是实写;而前两句 是回忆昨日风雨落花的景象,是虚写。 C.“落花”两句用了比拟的修辞,一个“舞”字,写出落花随风飘舞的景象,一 个“送”字,赋予落花人的情态,创意新奇。 D.词的最后两句表面上是在用“我亦多情”劝慰美人不必悲伤,实际上表达了词 人与情人分别时内心的伤感与无奈。 E.全词既有“落花、风雨”的哀景,又有“游丝千丈罥晴空”的高旷清新,婉约 中有豪放之气,颇得东坡婉约词之妙。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 项,“游丝”指的是天上的云丝,意境不 是凄清迷蒙。D 项,“实际上表达了词人与情人分别时内心的伤感与无奈”错,此处为 词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 答案:AD(答对一项得 2 分,答对两项得 5 分) (2)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6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抓住意象和情感词分析诗人情感。借“落 花”“残红”等意象表达惜花伤春之情,借“游丝千丈”“晴空” 表达对雨后初晴美 景的喜爱。“携手”“更尽杯中酒”表达出与朋友聚饮的喜悦,“无奈” 透出宴终人 散的伤感。 答案:①惜花伤春的情怀。上片前几句写风雨摧残落花,残红满院,透出伤春之情。 ②对雨后初晴美景的喜爱。雨后初晴,天空游丝飘荡,更显晴空辽阔高旷,乐景写乐情。 ③与朋友聚饮的喜悦。雨后初晴,词人花下置酒,殷勤劝酒。④宴终人散的伤感。最后 两句借劝慰美人,委婉地说出了“酒阑”之后曲终人散的伤感。(每点 2 分,答出任意 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2.(2017·长白山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 分) 如梦令·春景 秦 观① 莺嘴啄花红溜②,燕尾点波绿皱③。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④春透。依旧,依旧, 人与绿杨俱瘦。 【注】 ①秦观,字少游,北宋文学家、词人。此时诗人因党祸被贬到杭州做官, 继而又被削职,流落到湖南郴州,其间跟家人朋友聚少离多。②红溜:形容花朵娇红。 ③绿皱:形容春水绿波。④《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 等曲。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首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B.一个“溜”字,一个“皱”字,将宁静的春色搅动,又是那样地轻柔,那样地 温和,那样地令人陶醉、销魂。 C.三、四句写天寒指冷,玉笙冰凉,一曲《小梅》呜咽回荡,响彻天空,这使得 诗歌境界一转,可见诗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 D.“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是为点题之笔。诗人借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感 叹春色渐老,春光即逝,更有那刻骨的相思深情。 E.这是一首春日怀人之作。眼前莺嘴啄花,燕尾剪波的春光春色,触动了怀人的 心绪。一曲《小梅》,传出了绵绵相思之情。这首词构思新颖,轻柔典雅,工丽含蓄。 解析:C 项,“可见诗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错,此处诗人化 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借以表达诗人的悲苦和思念。D 项,“比喻” 错,应为“拟人”,一个“瘦”字,把绿杨拟人化。 答案:CD(答对一项得 2 分,答对两项得 5 分) (2)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点明手法,再结合诗 歌内容具体分析。前两句描写了自然春光之美好,乐景衬哀情,反衬了怀人之情。“玉 笙寒”“吹彻”显然是化用了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一句,抒发悲苦和思 念。“依旧,依旧”,运用反复的修辞,表达悠悠不尽的愁思。一个“瘦”字,赋予绿 杨人的神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答案:①以乐景衬哀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词人 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②化用。诗人化用李璟《山 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写女子独自在小楼里吹笙,以排遣愁闷,借以表达诗人 的悲苦和思念。③拟人。写人与绿杨一样消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伤春念远之情,而“为 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 的图画。④反复。“依旧”一词,反复运用,指《小梅》之曲悠悠不尽,表现诗人忧思 情怀不尽。同时节奏鲜明,音韵和谐。(6 分,每种手法及准确分析 2 分,答对三种即可 得满分。只有手法,没有分析不给分) 提升 3 熟记“4 类答题模板”,突破诗歌鉴赏瓶颈 一、“形象类”答题模板 1. 人物形象、事物形象 【答题模板】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群)( )的形象。(步骤①)诗歌中( )句写了 ( ),表现( );( )句写了( ),表现了( )。(步骤②)诗人通过塑造( ), 抒发(表现)了诗人(主人公)( )的情感(态度、情操等)。(步骤③) 典型 例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模板 演示 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因丈夫久出未归,而百无聊赖、日见憔悴的思妇形象。(步骤 ①)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后两句采用比 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 渐地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步骤②)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步 骤③)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 梅 村① [清]吴伟业 枳篱②茅舍掩苍苔,乞竹分花手自栽。 不好诣人贪客过,惯迟作答爱书来。 闲窗听雨摊书卷,独树看云上啸台③。 桑落酒④香卢橘美,钓船斜系草堂开。 【注】 ①梅村:诗人别墅名字。②枳(zhǐ)篱:由枳树密植而成的篱笆。枳,多刺 灌木。③啸台:东晋江微《陈留志》“阮嗣宗善啸,声与琴谐,陈留有阮公啸台”,这 里泛用作登台典故。④桑落酒:刘绩《霏雪录》“河东桑落坊有井,每至桑落时,取水 酿酒”,故名桑落酒。 请结合诗歌颔联,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案:诗歌颔联塑造了一位清高而又不甘寂寞的诗人形象。(2 分)(步骤①)颔联中诗 人不好拜访别人,惯于较迟地答复对方的来信,体现出诗人懒于(拙于)应酬世俗杂务的 清高孤傲的一面,但诗人内心并未死寂沉沉,他非常向往别人来拜访自己,渴望友人送 来书信,则体现出诗人不甘寂寞、期盼知音的另一面。(4 分)(步骤②③) 2.意境(意象)型 【答题模板】 这首诗借( )等意象,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步骤①)营造了一种( )的氛 围,(步骤②)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步骤③) 意境相关术语 类型 术语 动 活泼、热烈、繁华、喧闹 静 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 悲 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 壮 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 美 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 典 型 例 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二首(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 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模 板 演 示 全诗描绘了戍边战士战罢归来的图景。(步骤①)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 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 壮阔背景下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 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 (步骤②)抒发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步骤③) 2.(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 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 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 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3 分)(步骤①)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3 分)(步 骤②③) 二、“语言类”答题模板 1.炼字、诗眼型 【答题模板】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诗眼是……),(步骤①)这里运用( )手法,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 )的情景,(步骤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步骤③)[在结构 上具有( )的作用,(步骤②)具有( )(生动形象、含蓄蕴藉、增强诗歌韵味或趣味 等)的表达效果。(步骤③)] 典型例 题 (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 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模板演 示 (1)“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 (步骤①)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步骤②)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 情。(步骤③)(2)“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步骤 ①)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步骤②)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步骤③)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 分) 望蓟门 祖 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诗歌开篇写客心之“惊”,这个“惊”字是贯穿全诗的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全诗以“惊”为线索,以“惊”为基调。(2 分)(步骤①)第一句写诗人初到燕 台时心为之“惊”,第二句写其为边塞重镇及汉将军营整肃而惊,第三句写其为边塞苦 寒而惊,第四句写其为猎猎军旗而惊。颈联写诗人因汉军进攻时意气昂扬,汉军守备时 岿然不动而惊。最后两句写诗人因为“惊”而雄心勃发,意欲立功边疆,以酬平生之志。 (2 分)(步骤②)全诗以“惊”展现了诗人的心灵震撼。(2 分)(步骤③) 2.炼句型 【答题模板】 本句是写( )景(事、情、物、人)的( )特点,(步骤①)运用( )手法,生动 形象地表现出诗人( )的情怀(感情)。(步骤②) 典型例题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 处。 模板演示 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步骤①)动中见静, 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步骤②) 4.(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5 分)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①迮:狭窄。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诗句赏析题。答题思路是“手法+诗意+情感”。手法:“明 朝”点明所写内容是作者想象,是虚写。“丹枫”表明时令是秋天,照应诗题中的“秋” 字。很明显,这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手法。诗意:“系钓舟”描写的是钓翁的生活, 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的愿望。情感:通过想象归隐后的生活,加上颈联“空许国”“只生 愁”的铺垫,隐隐流露的是作者报国无门的无奈和苦恼。 答案:以“丹枫”照应“秋”;(2 分)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 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3 分) 3.分析语言特色型 【答题模板】 本诗在语言运用上具有( )的特色。(步骤①)诗中某句写出了( )。(步骤②)诗 人运用这样的语言抒发了( )的情感。(步骤③) 语言特色常用术语 类型 术语 豪放型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高旷壮 阔、雄浑苍茫、辽阔深远 清幽型 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好、清净悠闲、淡雅闲 适、奇伟诡谲、含蓄深幽、空灵高远 伤感型 空蒙迷茫、冷落萧疏、孤寂冷清、迷离恍惚、冷森幽僻、凄清冷落、萧疏凄 寂、肃杀凄凉 欢快型 淳朴自然、生机勃勃、明净绚丽、清新明快、恬淡闲适 典型例 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越女词(其三) 李白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模板演 示 此诗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步骤①)诗人用“见客”“笑入”“不出来” 这一连串似乎很平常的动;词短语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采莲女的形象, “佯羞”一词写其对意中人的心理和情态,十分自然。(步骤②)诗人用“清 水出芙蓉”般的语言抒发了对纯真爱情的赞美。(步骤③) 续表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 分) 试院书怀① 陈与义 细读平安字②,愁边③失岁华。 疏疏一帘雨,淡淡数枝花。 投老④诗成癖,经春梦到家。 茫茫十年事,倚杖数栖鸦。 【注】 ①这首诗作于宣和六年(1124 年),当时陈与义官司勋员外郎,任省试考官。 试院:旧时科举考试的考场。②平安字:平安历上的字,指家信。③愁边:忧愁中。④ 投老:将老。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平淡有工”,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①语言平实。(步骤①)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浅近、质朴。(步骤②)②意境 清雅。(步骤①)细雨稀稀疏疏,春花经雨水冲刷变得淡淡,写出暮春景色的清新淡雅。(步 骤②)③情感平淡。(步骤①)以环境的寂寥,衬托自己内心感受,移情入景,景中透出淡 淡的哀愁。(步骤②)④对仗工整。(步骤①)“疏疏”对“淡淡”,“一帘”对“数枝”, “雨”对“花”。(步骤②)(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三、“技巧类”答题模板 【答题模板】 这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步骤①)如( ),从而突出 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步骤②)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步骤③) 典型 例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①,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①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模板 演示 (1)虚写。(步骤①)“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步骤 ②)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步骤③)(2)以景结情。(步骤①)描绘“夜深同 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步骤②)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 悠长。(步骤③)(3)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步骤①)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 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步骤②)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步骤③) (任选一种) 6.(2017·吉林三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夜二首(其一) 孔文仲① 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 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 利剑摧锋锷,苍鹯缩羽翰②。 平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③。 【注】 ①孔文仲生性狷直,为官廉洁,但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被罢官。此诗 写于被罢官后。②苍鹯(zhān):一种猛禽。羽翰:翅膀。 ③汍澜:流泪的样子。 请分析作者在颈联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6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时可参照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和诗 人的性格。颈联中,“利剑摧锋锷”,是借剑写人,诗人怀抱利器,心念社稷,本想奋 发有为,但利剑的“锋锷”却被摧残了。“苍鹯缩羽翰”,是以猛禽自比。诗人本想奋 飞万里,如“苍鹯”翱翔苍穹,但现实却硬逼使自己垂下了羽翼。此联以“利剑”“苍 鹯”自喻,既写出了心志的高远,又写出了壮怀之难酬,贴切生动。 答案:运用了形象贴切的比喻手法。(2 分)(步骤①)此联以“利剑”“苍鹯”自喻, (步骤②)既写出了心志的高远,要为国家出力,又写出了遭遇现实之挫折,壮志之难酬。 (4 分)(步骤③) 四、“情感类”答题模板 【答题模板】 ××描写了( )内容(情调),运用( )技巧,(步骤①)抒发某人( )的情感。(步 骤②) 典 型 例 题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 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 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模 板 演 示 (1)诗人戏虐友人,夸耀自己,(步骤①)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 (步骤②)(2)诗歌并非全是戏言,(步骤①)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 嘲。(步骤②) 7.(2017·合肥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牡 丹 薛 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从每一联切入,抓住关键词 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首联,“怨别离”一词表达了诗人与牡丹别离的愁怨;颔联,运 用“武陵期”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与牡丹不期而遇的喜悦;颈联,“不语”“彼此知” 等词表达了诗人与牡丹的相知之情;尾联,“只欲栏边安枕席”“说相思”则表达了诗 人与牡丹情意绵绵的相思之情。 答案:①久别不见的愁怨之情。(步骤②)去春牡丹凋零之时,诗人泪湿红笺诉离情。 (步骤①)②不期而遇的喜悦之情。(步骤②)诗人在失望中与牡丹不期而遇,更感重逢的 喜悦。(步骤①)③心有灵犀的相知之情。(步骤②)人花相顾无言,但彼此心心相印。(步 骤①)④情意绵绵的相思之情。(步骤②)希望能陪伴在牡丹的身边,互诉相思之情。(步 骤①)(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1.(2017·石家庄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 分)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 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的“羽翼”运用了比喻手法,“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 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 中的“青衫”含意相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 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E.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 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 项,“希望位至宰辅”于诗无据。E 项, “语言直白浅显”错,语言不全是直白浅显的,全诗多处运用比喻,语言委婉含蓄。 答案:BE (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6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可结合每一联中的意象和情 感词分析。首联中,“文章达”表明王录事的文章写得好,赞美其文采出众;“羽翼高” 中的“羽翼”运用了比喻手法,意在表明王录事志向高远。颔联,“青袍”是唐朝八品、 九品官员的官服,此处意在说明王录事官职低,此联是对王录事的同情和安慰。颈联“须 藏器”和“莫告劳”是诗人对王录事的忠告,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尾联,“盘 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此联是诗人对王录事的鼓励,希望友人到 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答案:①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才能;②同情:颔联是对其长 期不能升迁的同情安慰;③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④希望(鼓励): 尾联鼓励其不辞辛劳,努力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每点 2 分,答出三点给 6 分。意思 对即可。) 2.(2017·成都三诊)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11 分) 万里桥①江上习射 陆 游 坡陇如涛东北倾,胡床②看射及春晴。 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遥闻羽箭声。 天上欃枪③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 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④他年下百城。 【注】 ①万里桥:在成都锦江上。淳熙四年正月孝宗有诏:沿江诸军,岁再习水 战。②胡床:交椅,最初从域外传入。③欃枪:彗星的别名。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定有兵 乱。这里代指金兵。④笴:箭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首联上句写景,诗人眼中高高低低的丘陵犹如起伏的波涛奔流而下,别具壮阔 的气势。 B.首联下句点题,诗人在晴朗的春天观看江上将士们演习射箭,陶醉于春日的闲 适和愉悦。 C.颔联上句写春风和软,弓箭力量减弱;下句写将士们臂力不凡,长箭的声响远 处可闻。 D.颈联将天上的“欃枪”与草间的“狐兔”对举,以警告金人不要像狐兔一样得 意猖狂。 E.本诗紧扣“射”字,以景起兴,继而叙事,再转入议论抒怀,有陆游豪迈雄健 的诗风。 解析:B 项,“陶醉于春日的闲适和愉悦”情感理解不当;D 项“警告金人不要像 狐兔一样得意猖狂”与诗中表达的意思不吻合。 答案:BD (2)本诗尾联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手法及情感入手分析。尾 联的意思是:男子汉大丈夫只要不死,谁也不能断定无作为。他年有遇,我也能像鲁仲 连那样一箭下百城。从形式上看,尾联自问自答;从运用手法上看,“一笴”“下百城” 等词运用夸张与想象,壮怀激烈,气势磅礴。显示了陆诗豪迈雄健的风格。 答案:①尾联自问自答,以豪壮之语作结,呈现出豪迈雄健的风格。②以“一 笴”“下百城”的夸张与想象表达志向,具有感染力。③表达了诗人希望建功立业、收 复中原的执着追求,有昂扬之气(答出一点 2 分,意思相近即可。如从其他角度作答, 言之成理即可) 3.(2017·佛山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 分) 雨中花 高观国① 旆拂西风② ,客应星汉③,行参玉节征鞍。缓带轻裘,争看盛世衣冠。吟倦西湖风 月,去看北塞关山。过离宫禾黍,故垒烟尘,有泪应弹。 文章俊伟,颖露囊锥④ ,名动万里呼韩⑤。知素有、平戎手段,小试何难!情寄吴 梅香冷,梦随陇雁霜寒⑥。立勋未晚,归来依旧,酒社诗坛。 【注】 ①高观国,南宋词人。开禧元年(1205)七月,史达祖随李壁使金祝贺金主 完颜璟的生辰。吟社词友为他送行,其好友高观国写下本词赠之。②旆:古代旗末状如 燕尾的垂毓,此泛指旌旗。③客应星汉,借用“乘槎上天河”典故喻指出使。④颖露囊 锥,用毛遂“锥处囊中”之典。⑤呼韩,即汉呼韩邪单于,这里指金主。⑥寄梅句用陆 凯自江南寄梅花给范晔的典故,梦雁句用梁简文帝《赋得陇坻雁初飞》“相思不得反, 且寄别书归”句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旆拂西风……盛世衣冠”用旌旗、“玉节征鞍”“缓带轻裘”等意象极力渲 染了出使场面的宏大非凡,表现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奢侈。 B.“吟倦……关山”句视野开阔,意境高远。词人猜想,西湖边的吟咏作诗,已 令友人产生缕缕倦意,正好趁此行一睹北边边塞的关山。 C.“过离宫……泪应弹”承接前句“看北塞关山”,虚写友人出使路上的所见所 感,“离宫禾黍”“故垒烟尘”为已废弃的故国宫苑和堡垒工事。 D.“文章……何难”赞扬了史达祖的才能,预示了史达祖能完成任务。“知素有、 平戎手段,小试何难”可看出史达祖准备借此次出使消灭金国。 E.“情寄……霜寒”,虽连用典故,但并不晦涩,读者即使不知所引典故,也可 从“情寄”“梦随”处领会诗意,收到了言简意丰的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 项,“旆拂西风, 客应星汉,行参玉节征鞍”确实渲染了出使场面的宏大非凡,因为依据注解,此次词人 的友人也跟随出使,词人作此词赠别,意在肯定此次出使的意义与价值,而不是借出使 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同时,下文的“争看”主语应是百姓,百姓争先恐后的围观出使 的队伍,可见此次出使是得民心的,可知作者也并非借机讽刺当朝统治者。D 项,“知 素有、平戎手段,小试何难!”只是暗示了史达祖此次出使实际上还有“借此窥察敌情, 为北伐战争作准备”的任务。史达祖平戎手段很多,此次小试更无难处,所以不仅可以 完成出使使命,还可以为北伐做好侦察工作。出使贺寿而消灭金国,过于夸张了。 答案:AD(答对一项 3 分,答对两项 5 分。) (2)作者借本词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抓住词中关键词句分析词 人情感。如“过离宫禾黍,故垒烟尘,有泪应弹” 表达诗人伤悼故国之情;“文章俊 伟,颖露囊锥” 则借用毛遂自荐的典故,表达对友人文才武略的盛赞之情;“立勋未 晚,归来依旧” 表达诗人对国家未来的自信豪迈之情;“情寄吴梅香冷,梦随陇雁霜 寒”两句化用两典,表意委婉缠绵,富有韵味,而深挚的友情尽在其中。 答案:①伤悼故国之情,作者设想友人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看到故国荒凉破坏, 故垒布满烟尘;也抒写了自己的伤悼故国之情。②对友人文才武略的盛赞之情,词中借 用毛遂自荐的典故,暗示友人是有才之人,同时也直接评价友人文采斐然,且素有平戎 之才;③诗人对国家未来的自信豪迈之情,友人名动金国,说明南宋并不缺乏才俊,同 时“立勋未晚”也洋溢着个人建立功业,国家必有未来的自信与豪迈;④对友人的思念 之情,借用典故,设想友人到达金国时,作者将从江南寄梅花以表思念,也希望友人能 捎回书信以慰相思之情。(每点 2 分,观点 1 分,分析 1 分。任意三点 6 分) 4.(2017·广元三诊)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 分)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 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 辛弃疾在淳熙十二年(公元 1185 年)前后,约为 45 岁,贬官为民,闲居带 湖。 (1)下面对本词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上片四句描绘夜宿王氏茅屋中的实景,声色形神兼绘,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B.“鼠”是“饥”的,可见这里已经长时间断了“烟火”;蝙蝠翻舞,形象逼真 地写出了眼中所见。屋外狂风暴雨,窗纸破烂,瑟瑟作响,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耳中所闻。 C.下片抒写词人心理活动和无限感慨。动物猖獗,秋风凉薄,不能安然入睡,浮 想联翩,焦急万分,怎不更加衰老呢? D.感慨不等于悲观,梦中醒来“眼前万里江山”,看似闲愁实则旷远雄劲。 E.本词语言平淡,纯用白描,笔墨干练,真切自然,别具一格,生动感人。 解析:A 项,“声色形神兼绘”错,没有描绘色彩。C 项,“动物猖獗,秋风凉薄, 不能安然入睡”错,不能安然入睡的原因应是忧虑国事。E 项,“纯用白描”错。 答案:BD (2)本词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思?请结合全词简要分 析。(6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及情感的能力。第一问,从“饥鼠”“蝙蝠”“风 雨”“窗纸”等意象可概括出萧瑟破败的意境。从上片描写居住环境的文字里可理解作 者凄凉孤寂之感,而下片“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一句与陆游的“铁马冰河入 梦来”有相似情感表达,诗人有一颗不泯的报国之心。 答案:诗人用饥鼠、蝙蝠、风雨、窗纸等意象,描写了一幅萧瑟破败的意境,(2 分) 抒发了诗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终老时却落得罢官闲居,壮志未酬的辛酸;(2 分) 他半夜惊觉,梦中和现实落差之大,表现出诗人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高的报国热情。(2 分) 提升 4 求同探异,熟识比较鉴赏“4 题型” 一、答题模板 二、题型突破 (一)比较形象 典型例 题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蝴蝶儿 [五代]张泌 蝴蝶儿,晚春时。阿娇①初著淡黄衣,倚窗学画伊②。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 飞。无端和泪湿胭脂,惹教双翅垂。 咏蝴蝶 [北宋]谢逸 桃红李白一番新,对舞花前亦可人。 才遇东来又西去,片时游遍满园春。 【注】 ①阿娇:汉武帝陈皇后小名阿娇,此处借指少女。②伊:第三人称 代词,词中指蝴蝶。 两个作品都刻画了“蝴蝶”的形象,两个形象有何不同?(6 分) 步骤演 示 1.从“求异”的角度,分析两首诗词中“蝴蝶”的外在形象。 (1)第一首词中蝴蝶的特点:花间成双成对飞舞。 (2)第二首诗中蝴蝶的特点:花前自由自在飞舞。 2.从形象的精神内涵的角度,分析蝴蝶的不同作用。 (1)第一首词中“双双对对飞”反衬少女孤单无聊的形象;“惹教双翅垂”表 现蝴蝶对怀春少女的同情。 (2)第二首诗中“游遍满园春”烘托了春天的美好,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 感。 答案印 证 张诗的蝴蝶,是概括的形象,强调了其“双双对对飞”的特点;(1 分)同时 作者又赋予它人的情感,看到因怀春而伤心的少女,以致双翼下垂。(2 分) 谢诗中的蝴蝶更加具体生动。(1 分)它在桃李花前飞舞,忽东忽西,自由自 在、活泼灵动,赏遍满园春色,欢快愉悦。(2 分) 1.(2017·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晓行巴峡 王 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①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 ①树杪:树梢。 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 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 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古诗中的 意象特点,可将诗中若干意象集中起来加以分析和概括,王诗中有“晴江”“朝 日”“水国”“山桥”等,整体上是明朗清新的,而“猿鸣”“凋伤”“萧森”等,则 显然是阴郁、悲凉的。分析比较古诗情感,需要抓住那些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 如诗中的“山水趣”“别离情”“泪沾裳”等。 答案:《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 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 感却并不悲苦。(3 分)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 调凄冷,情感悲苦。(3 分) (二)比较语言 典型 例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登崖州城作【注】 [唐]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 《登崖州城作》诗是李德裕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 两诗都着一“望”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5 分) 步骤 演示 1.从“求异”的角度,分析明确两首诗中“望”字所望的对象。(1)第一首中 “望”的对象:天涯,即友人远去的地方。(2)第二首中“望”的对象:帝京, 即皇帝所在的京城。 2.分析“望”字所表达的人物情感。(1)第一首诗,送友远行望“天涯”,抒发 的情感:离别之苦。(2)第二首诗,贬官海南“望帝京”,抒发的情感:对国君 的眷念及望不到的失落感伤。 答案 印证 孟诗之“望”是极力远望友人离去的方向,通过这一“望”字,表达了对友人离 去的不舍和无限牵挂的痛苦之情。(2 分)李诗之“望”是登楼远望帝京所在的方 向,引领下文的景物描写,即表达了对国君的眷念和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 遥不可及的感伤。(3 分)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行 李 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两首诗最后一句中的“独”字都有表现力,但内涵不同,试作分析。(6 分) 解析:“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与诗歌内容无必然联系。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英勇无 比的将军形象。首句写他过去的戎马生涯,“碎铁衣”,可见征战时间之长,战斗之酷 烈;次句写眼前的境遇,“数重围”,可见危险之极;最后两句写其突破重围、夺路而 归。一个“独”字,便是本诗的诗眼,这一个“独”字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 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 柳诗写雪景而前三句不见“雪”字,纯用烘托之笔,一片空灵。待结句出“雪”而 回视前三句,便知“千山”、“万径”、渔翁,已全覆盖于深雪之中,而那雪还在纷纷 扬扬,飞洒不休。“千山”“万径”“寒江”“孤舟”“鸟飞绝”“人踪灭”皆为了衬 托蓑笠翁寒江“独钓”,一个“独”字,突出了蓑笠翁形象。而写此形象是为了自寓, 表现诗人在长期流放过程中特立独行、不甘屈服的精神。 答案:两首诗最后一句中的“独”是“独自一人”的意思。(2 分)李诗是说此将领 独自一人率领残部突破重围、夺路而归。一个“独”字凸显了此将领的出众,它似有千 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 赞颂之能事。(2 分)柳诗是说在空灵雪飘的世界,万物皆退缩隐匿,只有此老渔翁在寒 江独钓。一个“独”字,突出了蓑笠翁形象。而写此形象是为了自寓,表现诗人在长期 流放过程中特立独行、不甘屈服的精神。(2 分) (三)比较技巧 典型 例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注】,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 梅花何处落: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 两首诗的结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步骤 演示 1.理解诗歌的含意,明确重点写作对象。 (1)第一首:“风吹一夜满关山”,含意是由听到的《梅花落》的乐曲想象故乡 的梅花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关山;写作重点是自然环境。 (2)第二首:“一夜征人尽望乡”,含意是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望乡 之情;写作重点是人物活动。 2.从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诗歌表达艺术手法的不同。 (1)第一首表达的情感:思乡之情。表达方式:寓情于景。 (2)第二首表达的情感:思乡之情。表达方式:直接抒情。 答案 印证 高诗寓情于景,(1 分)由听到的《梅花落》的乐曲想象故乡的梅花四处飘散,一 夜之间洒满关山的情景,从而让读者感受到诗中寄寓的思乡的感情。(2 分) 李诗直接抒情,(1 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望乡”直接 点明思乡情。(或:李诗叙事抒情,通过叙写征人望乡,表现思乡之情)(2 分) 续表 3.(2017·乌鲁木齐二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 分) 省试湘灵鼓瑟① 钱 起 善鼓云和②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③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 ①这是一首应试诗(又叫“试帖诗”),是钱起在参加由礼部主持的省试时 所作。“湘灵鼓瑟”是考试约定的题目。湘灵,湘水女神,舜帝南巡而死,葬在苍梧山, 其妃子娥皇、女英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化为水神。②云和,古山名。③冯夷,传说中 的河神名。 同样是写乐音,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与本 诗画线句子在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比较手法上的异同,可从所用 手法及表达效果上分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主要运用了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花底滑”突出了琵琶声的婉转流利,而“冰下难” 突出了琵琶声的滞塞难通;“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指瑟声哀婉悲苦,能使坚硬的 金石为之凄楚;瑟声清亢响亮,它可以响遏行云,传到那穷高极远的苍穹中去。这两句 运用拟人和夸张,虚写想象的瑟音的凄苦、清亢。 答案:同:都是直接(正面)描写乐音及其变化。(2 分)异:白诗两句主要运用比喻、 通感的修辞手法,实写听到的琵琶声的婉转流利和滞塞难通;钱诗两句主要运用夸张、 拟人的修辞手法,虚写想象的瑟音的凄苦、清亢。(4 分) (四)比较情感 典型 例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别宋常侍 [隋]尹式 游人①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留别王维②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 ①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②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 “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即行前留别之作。 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 分) 步骤 演示 1.从诗歌题目、注释上分析,发掘有价值的信息。 (1)题目“别宋常侍”中“别”:分别送行诗。 (2)题目“留别王维”中“留”:指以诗做纪念赠给分别的人。 注释②体现的情感:年纪大,科举失败。 2.抓诗中的关键词,分析诗歌情感的重点。 (1)第一首诗中的关键词:“飘蓬”“秋鬓”“衰颜”等。 情感重点:漂泊的孤寂、人生迟暮的无奈。 (2)第二首诗中的关键词:“寂寂”“空自”“知音稀”“故园”等。 情感重点:科举失意、知音少、归隐田园。 从“求异”的角度,分析出每首诗的思想感情即可。 答案 印证 尹诗表达了羁旅漂泊的孤寂、同病相怜的伤感及人生迟暮的无奈。孟诗表达了 科举不第的失意、知音难遇的感慨及归隐故园的决心。(4 分) 4.(2017·合肥二质)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6 分) 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 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通达事理。 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 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6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情感的能力。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的鉴赏。分析情感内蕴的 异同之处,需要分别分析。“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是触发 他“自惭”的最为直接的原因。“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把自己所得俸禄与农民 的辛勤劳动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地位和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为自己的无功受禄而深感 惭愧。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不同之处:韦 诗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 答案: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2 分)不 同之处: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 身责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表达对统 治阶层的指责,情感内蕴更为深刻。(4 分) 1.(2017·福州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11 分) 甲诗 送僧往湖南 刘 商 闲出东林日影斜,稻苗深浅映袈裟。 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 乙诗 送濬上人 刘 商 木落前山霜露多,手持寒锡远头陀①。 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 【注】 ①头陀:行脚乞食的和尚。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甲诗“闲”字写出诗人出东林乃随性而为,犹如白云无心出岫。 B.甲诗运用光影、色彩对比,写出僧人与自然妙合无痕,富有禅意。 C.甲诗末句秋水、禅僧、莲花融为一体,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D.乙诗中的落叶、寒山与老僧构成一幅淡远萧疏的画面,诗中有画。 E.两诗皆以实写手法,融诗之趣与画之美为一体,视觉冲击力强。 解析:C 项,应为澄明纯净的氛围,没有凄清之意。E 项,“实写手法”错,乙诗 “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应是虚写的手法,是写诗人看庭院梅花即将开放, 想象那时不见友人,却只剩下我一人独自在花下吟咏的情景。 答案:CE ★(2)这两首诗皆为送别诗,请简要分析二者情感的异同。(6 分)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甲诗后两句写船行南湖,诗人内心与南 湖风浪一般俱静,诗人以“秋水”喻心境的澄明通透,“莲花”喻人心洁净无垢,表达 了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乙诗后两句写眼看着庭院中的 梅花就要绽放了,只有诗人独自歌咏,表达了诗人对濬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 诗歌的遗憾之情。 答案:异:甲诗写出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2 分) 乙诗表达了诗人对濬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2 分) 同:这两首诗均为送别诗,却无离别诗的悲苦之情。(2 分) 2.(2017·大庆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11 分) 蝶恋花·豆蔻梢头春色浅 谢 逸 豆蔻①梢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 拢鬓步摇②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③平如剪。 【注】 ①豆蔻:植物名,春日开花。诗词中常用以比喻少女。②步摇:古代妇 女首饰。以下三句皆写妇女的首饰。③烟草:形容草色如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开篇“豆蔻梢头春色浅”,巧妙地隐括了杜牧《赠别》诗中句:“娉娉袅袅十 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既明写春色尚浅的初春时节,又暗指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 B.第三句写和缓的春风徐徐拂动着薄薄纱衣的长袖,从服饰的描写中,使人想见 少女楚楚动人的身姿。 C.上片结尾一句,写生机勃勃的春燕在画楼阴影中比翼双飞,轻盈自在,这情景 不由得触动了少女的情怀。 D.结尾一句写女主人公所盼望的人终于出现,视野远处,只有“一川烟草平如剪”。 E.此词以委婉含蓄的笔调,写女子面对春天的美丽景色,盛装打扮,倚栏眺远的 喜悦之情。 解析:D 项,“结尾一句写女主人公所盼望的人终于出现”错误,并没有出现。E 项,此词写女子春日里见春燕双飞而自悲独居、油然怀远的情怀。 答案:DE(答对一项得 2 分,答对两项得 5 分) ★(2)与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比,两首词结尾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 要分析。(6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是比较鉴赏。李煜的《相见欢·无 言独上西楼》结尾“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是直抒胸臆(或卒章显志)表达离愁, 而本词结尾“一川烟草平如剪”描写了一平如剪的带着烟雾的芳草地,显然是以景收结 (或融情于景),含蓄蕴藉,余韵深长。 答案: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结尾直抒胸臆,卒章显志。(选其一即可)(1 分)以“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写出了自己去国离乡、沦为阶下囚后内心浓重 的愁苦之情。(2 分)谢逸的《蝶恋花》结尾则是以景结情,融情于景。(选其一即可)(1 分)“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写女子希望心上人归来而倚着栏杆远望,却 只看到那一平如剪的带着烟雾的芳草地,含蓄蕴藉地表达了女子极度失望的惆怅伤感之 情。(2 分)(每首词手法答一种即可,手法 1 分,情感 2 分。酌情处理,分析合理意思对 即可给分) 3.(2017·成都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11 分)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① [唐]李商隐 其一 暂凭尊酒送无憀②,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③拟惜长条? 其二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体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注】 ①程梦星云:“此二首留别女校书也。”②憀(liáo):依赖。③争:怎,怎 么。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在标题中,“离亭”点明分别时所在之地;“赋得”是古人诗题常用语,有为 某物或某事而作诗之意。 B.《其一》首句中的“无憀”是“无所依赖”的意思,指离愁别绪,诗句是说暂且 借着这杯酒驱遣离愁。 C.《其一》第二句语带双关,柳叶如眉,柳条似腰,与第四句表达的“爱惜柳条不 要攀折”之意相呼应。 D.《其二》前两句用拟人手法,写出杨柳风姿,无论在烟雾中,还是在夕阳下,都 千枝万缕,依依有情。 E.《其二》后两句写出了杨柳善解人意,为了报答行人,宁愿被折至“休尽”,从 而一半相送一半迎归。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C 项,第四句表达 的不是“要爱惜柳条不攀折”之意,而是说即使春风有情,却又怎能因为爱惜长长的柳 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离别之苦的人们去尽量攀折呢?E 项,后两句大意是说“替我告诉 行人不要把柳枝折尽了,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这样可能更好”。 答案:CE(答对一个给 2 分,答对两个给 5 分) ★(2)这两首诗都写离别,但感情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本题是比较鉴赏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关 键词句分析。第一首通过“暂凭尊酒送无憀”“惟有别”等词句概括出伤感的感情基 调。第二首,“半留相送半迎归”一句富有乐观气息,对未来再次相见充满希望。 答案:①第一首充满悲伤的情调,写离别之愁。(2 分)前两句写尽了离别之愁,后 两句表达离别的痛苦。(1 分)②第二首富有乐观气息,对未来再次相见充满希望。(2 分) 最后两句写杨柳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待人归来。给送行者以希望和安慰。 (1 分。) 4.(2017·马鞍山一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11 分)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第一首诗用“少小离家老大回”写出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概括写出自己数十年 来客居他乡的事实,暗含自己长期不能归乡的感伤情绪。 B.第一首诗后两句借儿童问话这一细节,既表现了儿童天真可爱的一面,也描摹 出儿童因不认识诗人而故意捉弄诗人的狡黠心理。 C.第二首诗可以看作第一首诗的续篇,诗人回到家乡以后,耳闻目睹家乡人事的 种种变化,感慨少小时的玩伴中有不少再也见不着面了。 D.第二首诗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故居门前镜湖水没有什么改变,实际上想要表达这 样一种感慨:故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变化太大了。 E.两首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很多,如“少小、老大、近来、旧时”等,这些词 语的运用使读者产生了在时空中穿越的感觉,令人迷惘。 解析:B 项,“儿童因不认识诗人而故意捉弄诗人的狡黠心理”不合语境。E 项, 体现不出迷惘的情绪错,这些词语主要营造了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 答案:BE(答对一项得 2 分,答对两项得 5 分)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产生的?(6 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品内容的能力。第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表达了归家的 欣慰,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则表达了一种不被儿童认识的伤感。第 二首,“近来人事半消磨”表达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感慨。 答案:①第一首诗的情感:初回家乡的欣慰和老大体衰的感伤。(1 分,意思对即可 得分)原因:欣慰于久别回乡,又闻乡音;伤感于离家太久,家乡后辈以我为“客”。(2 分,意思对即可得分)②第二首诗的情感:物是人非的感伤。(1 分,意思对即可得分)原 因:回到家乡后,耳闻目睹了家乡的“人事消磨”,物是人非。(2 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