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最新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1第1节 地球和地球仪》精品课件 (2)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 的想象:古人 由于认识上的 局限,认为宇 宙是由天地构 成的,天是圆 的,地是方的。 张衡的“浑天 说”:“浑天如鸡 子。天体圆如弹丸, 地如鸡子中黄,孤 居于天内,天大而 地小。天表里有水, 天之包地,犹壳之 裹黄” 见证全貌:随 着科技的进步,人 类进入了太空,终 于从太空中看到地 球的全貌。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预习任务: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掌握 经线与纬线、经度 与纬度的定义、特点及东 西半球与南北半球的分界 线。 3.自我感悟:了解人类认 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培养对 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 精神。 西城中学 预习步骤 : 第一步:结合导学案预习导学篇通读教材P4-9,在课本上勾画相关知识要 点,找出疑难点。 第二步:再读课文,再次勾画梳理知识并做好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小组内的 互帮互学活动。 结合预习情况,交流预习中碰到的疑惑和收获 • 预习自测 • 1、地球是 稍扁, 略鼓的不规则 体。首次实现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的航海家是 。 • 2、地球的表面积约 平方千米,平均半径约 千米,赤道周长约为 千米。 • 3、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南纬用字母 表示、北纬用字母 表示.。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 东经用字母 表示、西经用字母 表示。 • 4、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 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 预习自测 • 1、地球是一个 两极 稍扁, 赤道 略鼓的不规则 球 体。首 次实现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航海家 是 麦哲伦 。 • 2、地球的表面积约为 5.1亿 平方千米,平均半径约 6371 千 米,赤道周长约为 4万 千米。 • 3、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赤道 南纬用字母 S 表示、北纬 用字母 N 表示。 •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20°W和160°E 东经用字母 E 表 示、西经用字母 W 表示 • 4、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 洋、山脉、河流、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 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定义及半球划分。 2.能力目标:通过地球仪再次认识经线与纬 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培养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 过程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东西半球 与南北半球的划分。 •合作探究 •展示单元一:展示单元一:总结归纳出经纬线的 特点。 •探究点拨:1、结合地球仪归纳出经纬线的定义、 形状、长度、方向等(或结合课本P12复习题1) •2、要有时间观念,组长分配好任务 •展示单元二:总结归纳出经纬度的特点 •探究点拨:1、结合地球仪及课本图例归纳出经纬 线的度数范围、划分方向、表示符号等(或结合 课本P12复习题1) • 2、要有时间观念,组长分配好任务。 •注意事项: •1、先一对一讨论,再全组一起讨论交流并注意记 录。 •2、激情投入、全力以赴,共同参与。 西城中学 探究一 :总结归纳经纬线的特点。(结合课文及简易图归纳并 记忆) 定义 经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 垂直相交的线 纬线 同赤道平行的线 形状 半环状 圆环状 长度 都相等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关系 所有经线相交于南北极 所有纬线互相平行 平行练习 • 1.下列关于纬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纬线 • B.纬线的长度不等 • C.地球仪上同一纬度的纬线均有两条 • D. 与地轴垂直 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 2.下列关于本初子午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 B.最长的经线 • C.划分经度的起始线 D.180°经线 • 3.有关地球以上经线和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经线指示东西方向 B.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 C.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D.所有纬线的长度都相等 平行练习 • 1.下列关于纬线的叙述,错误的是(C ) • A.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纬线 • B.纬线的长度不等 • C.地球仪上同一纬度的纬线均有两条 • D. 与地轴垂直 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 2.下列关于本初子午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 A.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 B.最长的经线 • C.划分经度的起始线 D.180°经线 • 3.有关地球以上经线和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 A.经线指示东西方向 B.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 C.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D.所有纬线的长度都相等 北极点 南极点 西城中学 探究二:总结归纳经纬度的特点。 (结合课文及简易图归纳并记忆) 纬度 经度 度数划分范围 0—90· 0—180· 度数变化规律 往北、往南 度数越来越大至90· 往东、往西度数越来 越大至180· 相同度数区分 北纬(N)南纬(S) 东经(E)西经(W) •平行练习 •1.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是( ) • A.0°纬线 B.90°N纬线 • C.23.5°纬线 D.90°S纬线 •2.下列纬线圈中长度最长的是( ) • A.20°S B.40°N C.60°S D.80°N •3.关于地球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20°N未必位于北半球 • B、150°E未必位于东半球 • C、任何一个纬线圈都可以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 D、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 平行练习 • 1.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是(A ) • A.0°纬线 B.90°N纬线 • C.23.5°纬线 D.90°S纬线 • 2.下列纬线圈中长度最长的是( A ) • A.20°S B.40°N C.60°S D.80°N • 3.关于地球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 A、20°N未必位于北半球 • B、150°E未必位于东半球 • C、任何一个纬线圈都可以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 D、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纬线 经线 概念 顺着东西方向,环绕 地球一周的圆圈 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 直相交的线 形状特征 圆 半圆 指示的方向 东西 南北 长度 不等 相等 度数范围 ° ° ° ° 度数的变化规律 由赤道向南北逐渐增 大到南北纬90° 由本初子午线向东西逐渐增 大到东西经180° 相同度数的区分方 式 南纬(S)、北纬(N) 东经(E)、西经(W) °的确定 赤道 本初子午线 划分半球的界线 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 北两半球 西经20°与东经160°组成 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东西 半球 •当堂检测 •1、下列关于经、纬线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所有纬线等长 B、所有经线都是圆 •C、所有经线都交汇于南、北极点 D、从赤道向两极,纬 线越来越长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地球仪上,0°纬线就是本初子午线 •B、180°经线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C、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 • D、纬度越高、纬线越长;反之,越短 •3.地球仪上,0°纬线和0°经线相比( ) •A.两者等长 B.0°纬线稍长 •C.0°经线稍长 D.0°经线约为0°纬线的一半长 •4.站在南极点上的人,他的前后左右是什么方向:( ) • A东 B 西 C 南 D北 •当堂检测 •1、下列关于经、纬线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C ) •A、所有纬线等长 B、所有经线都是圆 •C、所有经线都交汇于南、北极点 D、从赤道向两极, 纬线越来越长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在地球仪上,0°纬线就是本初子午线 •B、180°经线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C、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 • D、纬度越高、纬线越长;反之,越短 •3.地球仪上,0°纬线和0°经线相比( D) •A.两者等长 B.0°纬线稍长 •C.0°经线稍长 D.0°经线约为0°纬线的一半长 •4.站在南极点上的人,他的前后左右是什么方向:( D ) • A东 B 西 C 南 D北 西城中学 作业 • 1、完善导学案 • 2、总结我的收获 • 4.下列地点中,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的地点是 ( D) • A.40°N、26°W B.30°N、161°E • C.20°S、120°E D.80°N、159°E • 6.某点以东为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该点是( ) • A.经度0°,纬度0° B.经度180°,纬度0° C.160°E,纬度0° D.20°W,纬度0° • 7.下图经纬网中M地的地理位置是( ) • A.10°S,170°E B.10°S,170°E C.10°N,170°W D.10°N,170°E 170° 170° 10° 10° M (1)A B C D . E G H . (2)图中各点位于北半球的有 ;位于南半 球 的有 ;位于西半球的有 ;位于东半球的有 。 160 160 E H ° ° ° °°° ° ° ° ° °° (1)A 40°N120°E B 30°N130°E C 40°N140°E D 20°N130°E E 40°S160°E G 30°S180° H 20°S160°W (2)图中各点位于北半球的有ABCD ;位于南半球的有EGH ;位于 西半球的有 GH ;位于东半球的有 ABCD 。 160 160 E H ° ° ° °°° ° ° ° ° °°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提高:数字说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