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历史热点微专题8 世界贸易通道的变化(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历史热点微专题8 世界贸易通道的变化(学案)

微专题8 世界贸易通道的变化 一、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1.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 西汉开通两条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广东—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唐朝丝绸之路的拓展 ‎(1)陆路方面:隋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时期,东起长安,经中亚,一条至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另两条至地中海进入欧洲、或西北行进入欧洲。‎ ‎(2)海路方面:从广州出发,最远可以到达波斯湾。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1)概况: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2)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陆上丝绸之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以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不易陆路运输;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动 明清丝绸之路的萎缩 郑和下西洋后,包括整个清朝时期,政府的海洋政策走向保守。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古代丝绸之路的基本作用 ‎(1)商品交流之路: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丝绸、瓷器、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石榴、葡萄酒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 ‎(2)文化交流之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古代技术如造纸术、印刷术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在西域使用,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 ‎(3)宗教传播之路: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朝鲜、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明末清初之际,为传播天主教,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士作为西学东渐的桥梁,给中国带来了有关地理、火炮、水法、钟表、机械、建筑、医药、绘画和音乐等方面的新知识。同时也担当起了中西学交流的任务,他们是中国文化和思想西传最早的媒介。‎ 二、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1.商业革命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世界贸易范围扩展,商业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重商主义盛行,商业进步,出现价格革命(大量黄金、白银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封建贵族地位衰落,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兴起,农民更加贫困)。‎ ‎2.物种交流:扩大世界物种的交流,农业技术传播和农业发展。‎ ‎3.世界市场:全球性经济关系的出现,洲际贸易发展。‎ ‎4.社会领域:疾病的传播与医学的发展,世界范围的移民和新民族的形成,世界人种的新分布。‎ ‎5.观念和知识的改变:海洋观念,重视海洋权益。促进医学、地理学、天文学和航海技术等的发展,人文精神进一步传播。‎ 三、三个大洲的银丝贸易之路——马尼拉大帆船 ‎1.概念 是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的约250年间,西班牙殖民地墨西哥和菲律宾之间的垄断贸易大帆船把福建月港来的明朝商品运往美洲墨西哥、巴拿马等地,实际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银与其他商品换取亚洲的商品,尤其是当时风靡全球的丝绸与陶瓷等为主的中国商品,又称“银丝对流”。‎ ‎2.贸易状况 部分学者观点认为:自1571年至1821年的250年中,自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约4亿比索,其中约二分之一流入中国。‎ ‎3.繁荣原因 ‎(1)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加强了世界之间的联系。‎ ‎(2)中国农耕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明后期海外政策的调整。‎ ‎(3)当时中国产业健全,货品丰富,拥有技术优势和价格优势,能够自给自足,对进口西洋货品没有依赖,基本上只有单方向的出口,所以贸易顺差严重。‎ ‎4.历史影响 ‎(1)大帆船贸易,银丝对流,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2)引进高产作物,耕地面积扩大,刺激人口增长;改善民生。‎ ‎(3)海外市场的刺激下,沿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市镇经济发达。‎ ‎(4)社会拜金逐利、奢侈盛行,王守仁更新理学,发展心学。‎ ‎(5)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李贽、黄宗羲等人引领早期启蒙思潮。‎ ‎(6)白银大量流入促进赋役制度改革,从而又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一、选择题 ‎1.(2018·重庆高三期末考试题,26)研究资料表明,宋代船舶通行于南洋和“西洋”(今印度洋),而阿拉伯商船从波斯湾出发东来时,需在锡兰湾(今斯里兰卡)改换成宋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外交通贸易兴盛 B.海外贸易规范有序 C.造船及航海技术先进 D.对域外文化接纳有限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宋代船舶通行于南洋和‘西洋’”可知宋代可以进行远洋航行,结合所学知识高度发达的造船业与航海技术是远洋航行的保证,由材料“需在锡兰湾(今斯里兰卡)改换成宋舶”可知,因为宋代先进的造船技术而更换船舶,故C项正确。‎ ‎2.(2019·凉山一模,27)下表反映了1133年中国与南海、印度洋地区之间贸易的情况。对该表解释正确的是(  )‎ ‎ 地区 ‎ 出口商品 ‎ 占相互贸易总数的百分比 中国 ‎ 瓷器、丝绸、土布、茶叶等 ‎ ‎6.3% ‎ 南海、印度洋地区 ‎ 沉香、丁香、血竭、安息香、肉豆蔻、没药、藿香、龙脑、麝香、珍宝等 ‎ ‎93.7% ‎ A.中国的进口商品以自然资源性商品为主 B.南海印度洋地区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 C.中国与南海印度洋地区形成了统一市场 D.南海印度洋地区是中国最重要贸易伙伴 答案 A 解析 ‎ 题干中南海、印度洋地区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为沉香、丁香、血竭、安息香、肉豆蔻、没药、藿香、龙脑、麝香、珍宝等,与中国出口商品相比,南海、印度洋地区商品主要是初级产品,故选A项。‎ ‎3.(2019·内江一模,33)下表是部分物种在亚、欧、美洲传播、种植情况表,据此可知(  )‎ 品种 原产地 传入欧洲时间 传入中国时间 产量 烟草 墨西哥 哥伦布航行后 ‎17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辣椒 墨西哥 ‎15世纪末 ‎17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番茄 秘鲁 ‎16世纪20年代 ‎17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二 花生 巴西、玻利维亚 ‎16世纪初 ‎16世纪30年代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向日葵 北美 ‎1510年 ‎16、17世纪之交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A.美洲是世界农业物种的中心 B.其传播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C.17世纪中国闭关锁国不可信 D.中国农业生产发达世界领先 答案 B 解析 由表格信息传入欧洲和中国的时间可以判断,这些物种的传播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故选B项;“部分物种”的传播和种植情况,不能说明美洲是世界农业物种的中心,排除A项;17世纪中国闭关锁国,但不是禁止一切对外交往,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排除C项;仅由中国产量世界第一,不能直接得出中国农业生产发达世界领先,排除D项。‎ ‎4.(2019·唐山摸底考试,33)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马尼拉帆船贸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藉此,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作物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  )‎ 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完成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C.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D.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太平洋丝绸之路经济往来,并未提及菲律宾,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美洲物品的传播,并未提及美洲资本积累,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作物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可知经济往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而推动中国工商业市镇经济的繁荣,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错误。‎ ‎5.(2019·南宁、玉林、贵港毕业班摸底,33)约在1600年时,‎ 经好望角航线运往欧洲的胡椒是100万—200万磅,丁香、靛蓝、药品、肉豆蔻等共约35万至65万,而经商队运进地中海的胡椒有300万—400万磅,丁香等共有70万—100万磅,另外还有生丝50万磅,这些数字说明(  )‎ A.新航路开辟作用有限 B.地中海航线依然十分重要 C.航路中心转移不明显 D.西葡两国争夺贸易主导权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约在1600年时,经好望角航线运往欧洲的胡椒是100万—200万磅……而经商队运进地中海的胡椒有300万—400万磅……”此时地中海航线运输商品数量多于好望角,说明地中海航线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故B项正确。‎ ‎6.(2019·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7)据记载,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丝银贸易”,此贸易体系中西属美洲生产的大约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这一现象(  )‎ A.加速了欧洲价格革命爆发 B.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 C.导致了西班牙经济的衰落 D.反映了欧洲经济的主导地位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此贸易体系中西属美洲生产的大约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可知,该贸易体系涉及了欧洲、美洲和亚洲,反映出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7.(2019·山东曲阜师大附中文综测试,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摘编自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 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背景及影响。(9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6分)‎ 答案 (1)变化一:运粮方向由自东向西逐渐转变为自南向北。‎ 原因:秦汉时政治中心多在西北(长安)且经济重心尚在北方,魏晋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至元明清时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南北分离。‎ 变化二:从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到后来停止海运,只用河运。‎ 原因:元代航海技术提高;明朝推行海禁政策,政府疏浚河道提高运力,海运风险较大而河运风险小。‎ 变化三:河运从依托自然河道为主,逐渐转变为依托人工运河为主。‎ 原因:秦汉运粮方向是自东向西,符合我国自然河流的基本走向;唐以后运粮方向逐渐转变为自南向北,难以利用自然河道,只能开凿运河。‎ 变化四:从明清倚重漕运到清末废止漕运。‎ 原因:运河淤塞;近代铁路、轮船等新型运输方式的出现。‎ ‎(2)背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积极开展海外贸易;受早期新航路开辟活动的刺激;西班牙、葡萄牙已把控了东西贸易新航线,他国只能向高纬度地区探索;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经济重心转移,大西洋沿岸国家(荷兰、英国、法国等)的航海活动兴起;欧洲殖民扩张运动兴起。‎ 影响:推动欧洲逐步建立世界殖民体系。促进了欧洲经济重心的进一步转移(促进大西洋沿岸国家崛起);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世界逐渐联成一个整体(或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增进欧洲人对世界的了解。‎ ‎(3)差异: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固守自然经济的藩篱)西方充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西方实行重商主义;中国厉行海禁政策,西方鼓励对外贸易(积极殖民扩张),中国经济总体上是闭关自守的内向型,西方经济总体上是对外扩张的外向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