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练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作业
课练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小题狂练① 小题是基础 练小题 提分快 1.[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周灭商后,推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封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封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分封制( ) A.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 B.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 C.使最高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 D.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呈现的对古代帝王的后裔的分封,“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夸大了分封制的作用,故A项错误;通过对古代帝王后裔的封赏,表明周王对古代帝王功绩的认可,以此树立周王贤明形象,故B项正确;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对古代帝王后裔的分封不等于王室贵族,故D项错误。 2.[2019·广东韶关模拟]《尚书》中记载:周公曾经告诫康叔说,“元恶大憝(duì,奸恶),矧(shěn,况且)惟不孝不友”要“刑兹无赦”。西周时期告诉权中规定“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 B.道德观念与家族政治结合 C.社会秩序实现长期稳定 D.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元恶大憝……惟不孝不友”、“刑兹无赦”可知西周统治者认为“孝”不仅是重要的道德规范,还是判定罪名的依据,“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意为不孝动摇了家族政治的根本,也就动摇了国家的根本,可知是将道德观念与家族政治结合,故B项正确。 3.[2019·四川乐山模拟]《贞观政要·论封建》载:“贞观十一年,太宗以周封子弟,八百余年,秦罢诸侯,二世而灭……封建亲贤,当是子孙长久之道。”据此可知( ) A.秦朝亡于毁灭传统 B.周制有益稳固统治 C.周朝以后仍有分封 D.宗族政治便于集权 答案:B 解析:从材料“秦罢诸侯,二世而灭” 可知,作者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秦朝没有实行西周的分封制,说秦朝亡于毁灭传统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从材料西周实行分封制,延续数百年,秦朝没有实行分封制,二世而亡可知,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维护统治,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秦罢诸侯”可知,不能体现出西周后仍有分封,故C项错误;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虽维护了周王统治但不便于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4.[2019·广州调研]周文王与正妻的儿子康叔封于殷商故都,继续采用殷商的法律,按照周的绳索长度计量土地。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封于夏朝的中心地带,沿用夏朝的政治制度进行管理。这说明西周初年统治者( ) A.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对被征服地区采取安抚政策 C.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意图保护地方文化的独立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康叔封于殷商故都”、“唐叔封于夏朝中心地带”可知强调的是分封制而非宗法制,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殷商故都,继续采用殷商的法律”、“夏朝的中心地带,沿用夏朝的政治制度”可知,西周初年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上采取了安抚政策,故B项正确;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较大的权力,并未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分封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交流,促进心理认同,促成华夏民族的形成,故D项错误。 5.[2019·黄冈调研]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里说:“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而共和行政焉”。司马迁在此沿用了西周史官这一段纪年,并以公元前841年作为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端。材料主要说明( ) A.司马迁所依据的是第一手史料 B.贵族共同协商执政以应对危局 C.召公和周公开启了共和制的开端 D.贵族干预政治表明分封制崩溃 答案:B 解析:第一手史料指的是当事人对史实的记载或者回忆,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而非西周末年的人物,他对“国人暴动”的记述不可能是第一手史料,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乱自京师始,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可知,这是贵族共同协商以应对危局,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共和行政” 指的是召公和周公共同行政而非共和制的开端,故C项错误;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分封制走向崩溃是在战国而非西周时期,故D项错误。 6.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 ) 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 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 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中“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得出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强调分封制对西周统治的作用,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普遍认同的获得”不相符,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国传统”、“中国文化”不相符,故D项错误。 7.[2019·安徽皖江名校联盟]“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分封制度乃是对于宗法王权的一个制约因素。”材料意在说明周代( ) A.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 B.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 C.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 D.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分封制度一方面有利于维护王权,同时这种血缘分封制又制约王权,A项只是看到了其制约作用,不够全面,故A项错误;B项是对贵族政治的影响,与材料中王权不符,故B项错误;家国一体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的产物,材料并未涉及,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分封制对王权有双重作用,故D项正确。 8.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这说明分封制( ) A.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 B.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 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D.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周王与诸侯,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诸侯领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诸侯是周王的部下大臣,其领土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周王如何开疆拓土,故D项错误。 9.[2019·邯郸模拟]《公羊传》“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的文化一统。这表明“大一统”源于( ) A.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 B.西周封建诸侯与分封制度 C.秦中央集权国家建立 D.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 答案:B 解析:题干的意思是说“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华夷之辨的民族认同、尊尚礼乐的文化认同,夏商时期礼乐文化还没有出现,故A项错误;题干中“大一统”理论是对西周、春秋以来“大一统”思想的理论总结,是西周封建和分封制度的产物,故B项正确;礼乐文化始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故C、D两项错误。 10.[2019·东莞模拟]周朝揖让之礼分为三种,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面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这最能反映( )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B.血缘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 C.礼乐制度极其复杂和繁琐 D.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体现的统治集团内部的等级关系,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目中“周朝揖让之礼”无关,故B项错误;C项表述属于主观臆测,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面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相符,故D项正确。 11.[2019·太原模拟]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被加进等级制度的内容而制度化。《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说明礼乐制度( ) A.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 B.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 C.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 D.促使社会风俗的同一化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礼乐制度能够实现社会关系中“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故A项正确;等级制度是礼乐制度的一部分,材料突出强调礼乐制度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礼乐制度的社会作用,与宗法分封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异则相敬”,反映出社会风俗的差异是存在的,并没有实现同一化,故D项错误。 12.[2019·衡水金卷模拟]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 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由“‘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血缘关系的成分在逐渐减弱,体现了血缘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材料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无关,故B项错误;C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的体现,故C项错误;这种关系的转变与诸侯国矛盾的调整无关,故D项错误。 13.[2019·唐山模拟]“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种政治现象应该是( ) A.秦代垂直管理的特征 B.汉朝内朝外朝的体制 C.唐代三省分工的具体化 D.宋代机构臃肿的写照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太尉、御史”得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实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故A项正确;内外朝不符合题目中“内外官制同一系统”,故B项错误;唐朝的三省是指中书、门下、尚书,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不符,故D项错误。 14.[2019·重庆调研]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 ) 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 B.职官由中央直接任免 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 答案:D 解析:“治民之基”体现了管理百姓的作用,不是自治性质,故A项错误;“秦汉时期乡里体制”不属于中央直接任免的范围,故B项错误;“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多数属于政治管理的范畴,故C项错误;“ 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既包含有宗法的职能,也有国家行政管理的职能,故D项正确。 15.[2019·广东惠州调研]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一制度( ) A.削弱了地方权力 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秦统一后在全国实施郡县制,同时设郡御史,监察一郡地方官吏,这些都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的方法,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故C项正确。 16.[2019·漳州测试]如图是秦青铜半两钱母范。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母范”主要提供钱“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大批量铸钱。此事例折射出的重大意义在于( ) A.对后世铸造工艺影响深远 B.规范了铜钱的轻重和大小 C.确立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 D.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由“如图是秦青铜半两钱母范”到“子范”可得出秦国的铸币得到了统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故D项正确。 17.[2019·菏泽模拟]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这主要表明秦汉时期( ) A.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 B.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 C.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 D.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讲述的是三公九卿之下的官员有可能有职而无权也有可能有实权而无职位,这并未反映官员的选拔注重实践能力,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讲述了三公九卿制度会出现职无常守的现象,但这不能说明中央官僚体制受到了冲击,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到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职无常守会出现有官员有职务而无实权,有些官员有实权而无职务,这体现了是否授予实权全在于皇帝的信任,反映了君主的集权,使得君主专制得到巩固和强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强调了三公九卿的职无常守的现象,并未反映世袭贵族的势力,故D项错误。 18.唐代杜佑《通典》云:“天生丞民(百姓),树君司牧(统治),人既庶焉,牧之理得;人既寡焉,牧之理失……建国利一宗,列郡利万姓,损益之理,较然可知。”可见他主张( ) A.贵族政治 B.分封制 C.郡国并行制 D.郡县制 答案:D 解析:“建国利一宗,列郡利万姓,损益之理,较然可知”表明他赞成郡县制,故D项正确。 1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对此认识正确的选项是( ) A.表达了作者对秦帝国辉煌的留恋 B.反映了中国古代史循环往复的特点 C.揭示了六国和秦灭亡的真正原因 D.提醒人们汲取王朝兴替的历史教训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得出作者对秦灭亡的反思,不涉及对秦帝国辉煌的留恋,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不涉及,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出杜牧反思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在于自身,这是原因之一,C项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出杜牧对六国和秦,乃至以后诸王朝兴亡所发的感慨和警示,希望统治者能重视借鉴这一历史教训,故D项正确。 20.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其主要目的是( ) A.恢复周朝的宗法制度 B.强化政权的合法性 C.消除前朝的政治影响 D.开创新的皇帝制度 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不难得知,秦始皇一方面是在强调自己的世系,另一方面又在彰显开创性,这都是在强化新生秦帝国的合法性,故B项正确。 21.[2019·河南郑州联考]秦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皇位宝座千万世都传下去;汉王刘邦成为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表明( ) A.中央集权得以不断强化 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 C.分封制依然存在 D.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君主专制制度。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并非治国思想,故B项错误;秦朝废除了分封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秦始皇的想法和刘邦的约定都是要保证依照血缘关系加强君主对国家的统治,故D项正确。 22.[2019·山东济宁模拟]有学者认为:“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这说明( ) A.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 B.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 C.太尉设而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 D.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官制。材料的意思是太尉没有授予某人,而不是没有或废除太尉之职,故A、B两项错误;太尉一职设而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秦统一六国后才设置太尉一职,故D项错误。 23.[2019·南平模拟]“万岁”是古代中国皇帝的代称,始于汉武帝,后来礼颂皇帝时,都要用“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敬辞。这反映了统治阶级意在( ) A.突出君主独尊地位 B.彰显帝王丰功伟业 C.强化皇权主义思想 D.固化君臣等级秩序 答案:C 解析:突出君主独尊地位是在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时,故A项错误;彰显帝王丰功伟业要突出皇帝的功绩,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从“万岁”到“万岁万岁万万岁”突出强化的是皇权的至高无上,故C项正确;固化君臣等级秩序是指把君臣的等级秩序固定化,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24.“黔首”一词在上古时指战俘奴隶;战国时被广泛使用,含义与“庶民”相同;秦始皇下令将天下百姓统称为“黔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建立 B.奴隶制度的废除 C.百姓地位的下降 D.“大一统”的加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秦始皇下令将天下百姓统称为‘黔首’” ,可知对百姓的称呼统一可以巩固政治统一。君主专制是针对决策方式而言,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奴隶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瓦解,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黔首”含义与“庶民”相同,因而无法体现百姓地位的下降,故C项错误;D项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课时测评① 综合提能力 课时练 赢高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湖南衡阳联考]西周时期,许多彝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载有“铸兹宝簠,以享孝于大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和“其万年子子孙孙永用享孝于大宗”等辞语。这些铭文反映了当时( ) A.宗法关系与皇权相结合 B.血缘关系影响政治生活 C.祭祀旨在宣扬君权神授 D.僭越周礼的行为被遏制 答案:B 解析: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材料中的“大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和“子子孙孙永用享孝于大宗”强调大宗的特殊地位,宣扬血缘继承关系,西周时期将大宗的地位刻在鼎上体现了血缘关系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故B项正确。 2.[2019·厦门质检]在档案文献的编纂与传承之中,殷商的文字多以卜辞为主,专门记录神鬼之事,而殷商之后的文字以史官记事为主,如“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据此转变可推断( ) A.周代逐渐步入信史时代 B.文字书写趋于简化与规范 C.神权和王权进一步结合 D.对人的社会实践更为尊重 答案:D 解析:题干中“殷商的文字多以卜辞为主,专门记录神鬼之事”到“而殷商之后的文字以史官记事为主,如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说明记载内容由神鬼到人事,反映了社会实践的深入,故D项正确。 3.[2019·广西防城港模拟]自周成王起,形成“乡遂制度”,即“国”与“野”对应的制度。“国”指都城及其近郊,近郊分为“乡”。都城住着上层贵族和手工业奴隶、乡住着下层贵族“士”,都、乡居民合称“国人”。“野”(或称“鄙”“遂”)指广大农村,住着从事农业的“庶人”(或称“野人”)。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形成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 B.实行分封制度以维护统治 C.注重经济的分区经营模式 D.建立闭塞的城乡交流制度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国”“野” 的划分是一种管理形式,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分封等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分区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无从体现“闭塞”,故D项错误。 4.[2019·山东济宁模拟]西周时期,“天子千里,公侯百里,男五十里”,“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这反映了当时( ) A.政治等级建立在土地占有的基础上 B.重农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政策 C.利益分配不公导致了贵族间的矛盾 D.关注民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天子千里,公侯百里,男五十里”所讲述的是西周时期不同等级制度所占有土地的多少,后面又讲到土地占有的不同导致各等级享有不同的特权,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各等级依靠什么生活,并不能反映国家重视农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的分封制下各等级所分封的土地多寡,并不能体现贵族之间因为利益分配不公而产生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关注民生,故D项错误。 5.[2019·重庆调研]西周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一套行为规范,以协调社会成员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春秋时期礼乐逐步崩坏,但经过孔子的再加工和推崇,礼乐制中的许多具体内容在后世仍有重要影响。这表明( ) A.宗法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B.传统文化注重历史传承 C.礼乐制度得到完好传承 D.春秋礼制导致社会大乱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礼乐制”说明不是宗法制,故A项错误;材料“西周周公‘制礼作乐’”“孔子的再加工和推崇”和“后世仍有重要影响”说明传统文化注重历史传承,故B项正确;材料“许多具体内容在后世仍有重要影响”说明没有完全传承,故C项错误;材料“春秋时期礼乐逐步崩坏”只是说明社会大乱导致礼乐制度崩坏,故D项错误。 6.[2019·广东茂名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平原君门客四千,孟尝君门客三千,信陵君门客三千,春申君门客三千等。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 ) A.导致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B.冲击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权威 C.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纷争 D.冲击了贵族世卿世禄制度 答案:D 解析:春秋战国宗法分封制瓦解推动诸侯争霸和对人才的渴求,故A项错误;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推动了诸侯国的强大和争霸,故B项错误;对人才的渴求直接推动诸侯国国力的增强,故C项错误;诸侯公卿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不论出身,直接冲击了世卿世禄制,故D项正确。 7.战国时庶民要求参政的呼声很高,一个很平凡的士,通过游说,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擢拔为执政大臣。商鞅本是魏相国公叔痤的家臣,入秦后说动了秦孝公,当上了秦的大良造(相国)。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转型加速 B.贵族政治没落 C.改革变法兴起 D.诸侯争霸激烈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一个很平凡的士,通过游说,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擢拔为执政大臣”不能得出社会转型加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庶民要求参政的呼声很高”“一个很平凡的士,通过游说,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擢拔为执政大臣”得出贵族政治没落,故B项正确;改革变法兴起与战国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诸侯争霸激烈,故D项错误。 8.[2019·河北邢台检测]2015年,在陕西富县秦直道两侧发现了一批建筑遗址和墓葬群,采集文物标本100余件,并发现了“削山填沟”的痕迹,即史籍上所谓的“堑山堙谷”现象。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 ) A.上述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秦时的社会 B.秦代的该墓葬可揭示秦皇族的发祥地 C.建筑和墓葬中可能出土画像砖和玻璃 D.文物和史籍等文献资料是第一手史料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秦直道两侧”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建筑遗址和墓葬群的考古发现为研究秦时的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史料,故A项正确;秦直道两侧的建筑遗址和墓葬群并不能说明是秦皇族的发祥地,故B项错误;玻璃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大约是在公元1000年左右,故C项错误;文物是第一手史料,而史籍是第二手的,故D项错误。 9.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 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 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 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 答案:C 解析:本题材料强调的是当时官员因“不胜任”的失职行为将被免职,根据所学知识,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C项正确。 10.《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秦始皇“为‘黔首改化,远迩(近)同度(法度)’,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任务的完成。”这表明“行同伦”( ) A.旨在推动儒法融合 B.宣传了儒家思想学说 C.形成共同行为规范 D.彰显皇帝的绝对权威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远迩(近)同度(法度)”可知秦朝重视法家而不是儒家,故A项错误;据材料“迩(近)同度(法度)”可知宣传的法家的思想统一,故B项错误;据材料“全国范围内‘行同伦’任务的完成”可知形成共同行为规范,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统一全国的思想而不是体现皇帝在国家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 11.[2019·江西南昌三校联考]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周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A.礼仪与政治分离 B.从人治走向法治 C.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为民主政治奠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演变的趋势。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中国古代政治主要是人治,国家管理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故B项错误;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制度的确立使国家管理不断规范,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政治的演变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D项错误。 12.秦代以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大都在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上书一般都以“臣等昧死”“臣诚愚鄙”等开头。这说明( ) A.孔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 B.“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 C.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 D.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 答案:C 解析:孔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错在“全面”,故A项错误;“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错在“普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臣等昧死”“臣诚愚鄙”得出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故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君臣关系,没有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昆明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 材料二 西周分封制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身统治有机结合起来,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调节了统治阶段的内部矛盾。周王室用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势力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这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基础。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材料三 除了向周边部族征战,西周很少发动战争或动乱,到第十任天子周厉王发生“国人暴动”时,西周已基本上稳定了200余年。西周是统一局面下实行地方分权,诸侯掌握着地方的军事和财政,但至少200年还没有一个诸侯搞分裂。这是为什么呢? (1)材料一反映了商朝哪些历史信息?(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为什么200年没有出现诸侯分裂和政局动荡的局面?(10分) 答案:(1)嫡长子继承制不健全;争夺王位的斗争激烈;政局动荡。(7分) (2)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促进了奴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8分) (3)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周王室实力强大,诸侯实力相对弱小;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礼乐制度强化了等级观念,形成了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10分) 解析:第(1)问,要充分利用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废嫡而更立诸弟子”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度还不健全;“争相代立”说明政治斗争尖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 说明政局动荡。第(2)问,分封制的积极作用材料中有表述,但不能照抄原文,要逐条归纳。第(3)问,西周政局稳定的原因既有制度上的保障(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也有时代的因素(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还与周王室控制着富庶地区,实力强大有关。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姓族属历经千年,繁衍日盛,元朝孔氏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第55代为“克”,明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56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从明初至1919年订定的行辈字共计50字50辈,依次为: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材料二 罗斯福家族在美国有超过300年的历史,其历代名人有:艾萨克·罗斯福、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D·罗斯福、艾略特·罗斯福、小富兰克林·D·罗斯福、苏珊·罗斯福。 对比材料一、二,提取关于中西方姓氏文化差异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答案:示例一 信息:姓与名顺序的差异。中国先姓后名,“重姓轻名”;西方国家先名后姓,“重名轻姓”。(4分) 说明:中国深受宗法制的影响,姓氏是维系血缘的隐形纽带,个人是宗族和家庭的从属,重视宗族利益;而西方国家深受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自由、平等)的影响,突出个人的地位。(8分) 示例二 信息:家族内部不同代际之间名字的差异。中国排字论辈,代际分明;而西方国家代际之间有重名现象,代际差别不大。(4分) 说明:中国深受儒家思想和宗法制度的影响,名字象征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因此要体现“贵贱有序,等级分明”观念;西方国家深受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名字只是一种个体的符号,因此彰显了自由、平等的观念。(8分)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能从材料一、二的比较中提取中西方姓氏的差异,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通过材料一我们发现中国的姓氏注重排字论辈,可以从中国宗法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来进行说明;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先名后姓,且存在隔辈重名现象,而中国很显然是先姓后名,可以从宗法制的影响和西方人文主义的影响来进行说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