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模块2专题8第16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模块2专题8第16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 ‎【认读导引】 ‎ 一大核心: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两大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 三个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第16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国民经济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国营企业建立并迅速发展,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1953年。‎ ‎(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4)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 ‎(1)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3)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 ‎(1)内容 ‎(2)结果: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国家资本主义指受国家政权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赎买”政策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 ‎——朱汉国《新中国经济史研究》‎ 二、1956—1976年的探索与实践 ‎1.曲折发展的十年 ‎(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政治报告,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中共八大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背景: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缺乏深刻的认识,急于求成的发展心态。‎ ‎②过程: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继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③影响:“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④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4)中共中央的调整 ‎①措施:1960年冬,中共中央首先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②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5)经济建设成就 ‎①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十几个基础行业。‎ ‎②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石油已经实现自给。‎ ‎2.“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基本状况: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在“全面夺权”的狂潮中,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整顿 ‎①出现起色:周恩来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重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②复苏发展:邓小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全面整顿经济。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 ‎(3)“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①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②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教材拓展] ‎ 票证:它是我国计划经济历史的真实写照和证明。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对商品采取计划供应,对单位个人进行计划分配。我国实行的票证种类包括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各种商品票证,此外一些大企业、学校、部队、公社等也印发了各种票证,种类繁多。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票证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广大居民在低水平上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商品供应有了根本性好转。1993年,粮票正式谢幕,“票证年代”宣告终结。‎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建设起步 ‎ 史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选集》‎ 史料二 图1         图2‎ ‎(1)史料一中“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尤其是重工业落后。‎ ‎(2)史料二中的图1显示个体经济占较大比例,图2‎ 显示公有制经济占有较大比例,这说明我国经济成分发生了巨大变化。‎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展的。其制定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试答:                                    ‎ ‎                                    ‎ ‎(2)史料二中图1到图2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我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巨大变化?‎ 试答:                                    ‎ ‎                                    ‎ ‎【提示】 (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经济命脉。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经济结构变化: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到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主体地位。社会变化: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一五”计划的特点、原因和实质 ‎1.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确定以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2)地区分布: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3)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4)长期性、渐进性:“一五”计划是贯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考虑到改造和建设的长期性和渐进性。‎ ‎2.原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3.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探究二 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及教训 史料一 我国工业是在15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使我国农业在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基础上,迅速地超过资本主义国家。‎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史料二 “高产卫星”是“大跃进”运动时期的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 史料三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思想。‎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 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1958年8月29日)‎ ‎(1)史料一中信息“赶上和超过英国”“迅速地超过资本主义国家”反映出中共中央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了过高的发展目标,以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也揭示出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修改了中共八大关于中国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持续犯“左”倾错误的根源。‎ ‎(2)史料二中所谓的“高产卫星”,指的是从1958年开始的、在“大跃进”运动中的、一场急于求成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在“大跃进”运动中,各地浮夸风盛行,进一步滋长了“左”的错误。‎ ‎(3)史料三中的信息“群众性的行动”“公共食堂”“集体主义思想”等揭示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特点,它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共产主义社会,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1)综合三则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试答:                                    ‎ ‎                                    ‎ ‎(2)史料二反映了“大跃进”运动的哪些特点?‎ 试答:                                    ‎ ‎                                    ‎ ‎【提示】 (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错误决议直接滋长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蔓延。‎ ‎(2)“高产卫星”折射出“大跃进”运动时期浮夸风盛行;1958年,“大跃进”运动快速推进;1960年,基层群众对“大跃进”运动有所反思。‎ ‎ 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核心问题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失误的原因 ‎(1)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2)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3)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3.经验教训 ‎(1)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2)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3)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4)必须保持政局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5)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 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正式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家工业化,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又是实现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而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社会主义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是这条总路线的基本特点。‎ ‎(1)根据材料一,归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发展的基本目标。‎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分析;第二小问,从国家工业基础、面临形势、国防需要、苏联经验等方面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家工业化……是实现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又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等信息概括回答。第(3)问,结合三大改造的实质、“一五”计划的目的进行分析。‎ ‎[答案] (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形成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巩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二者是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两者齐头并进,同时进行;相互促进,互相补充。‎ ‎(3)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工业化强国。‎ ‎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 ‎1.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是“两翼”,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3.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钦州一模)1956年9月8日,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在沈阳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喷气式歼击机的历史。《人民日报》头版进行了报道:“这种飞机……提前一年零五个月完成了试制任务。”这一成就主要得益于(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苏联援华的落实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科教兴国的推进 C [根据题干“1956”“沈阳”“这种飞机……提前一年零五个月完成了试制任务”可得出,这是1953—1957年“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故C项正确。]‎ ‎2.如图漫画题为《快乐的竞赛——加油,追上来了》,生动地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该漫画的寓意是(  )‎ A.“大跃进”运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B.人民对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高涨 C.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D.工农业竞赛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 [漫画中,高高的烟囱代表工业化,后面追赶的人物代表农业合作社,图中的横幅“为完成……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和现场的气氛可以看出,人们对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充满了热情,故选B项。]‎ ‎3.1959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社员私养家禽、家畜和自留地等四个问题的指示》,指出社员可经营不超过人均占有耕地的5%的自留地;鼓励社员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水边路旁的零星闲散土地种植庄稼和树木,不征公粮、不派统购任务。这一举措(  )‎ A.停止了“三面红旗”错误指导 B.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贯彻了党的“八字”方针精神 D.解决了粮食供应紧张问题 B [材料中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私有,这有利于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党的“八字”方针此时尚未提出,故排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粮食供应紧张问题,故D项错误。]‎ ‎4.(2019·南昌质检)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提出:“1961年应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的实质是(  )‎ A.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B.促进经济综合平衡发展 C.反思中共八大所确定的国内主要矛盾 D.缓解产能过剩现象 A [本题考查国民经济政策的调整。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1958—1961年,我国开展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经济建设中犯了一些“左”倾错误,因此1960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提出了“八字”方针,故A项正确;促进经济综合平衡发展是中共八大的内容,与1961年“八字”方针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共八大的信息,而且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矛盾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缓解产能过剩的信息,故D项错误。]‎ ‎2015—2019年全国卷考情统计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全国卷Ⅰ ‎2019·“一五”计划 ‎2018·“一五”计划 ‎2015·“一五”计划 全国卷Ⅱ ‎2018·社会主义建设中妇女的作用 ‎2016·“一五”计划 全国卷Ⅲ ‎2019·“一五”计划 ‎1.从考查趋向看,全国卷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一五”计划和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主干知识上。试题坚持能力考查,同时呼应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目的。‎ ‎2.从社会热点看,从和谐社会角度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注意农业生产发展联系“三农”问题这一社会热点来考查。‎ ‎3.从预测角度看,备考时重点关注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成就、存在的问题,认识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背景、特点、影响,注意农村经济政策调整的背景、内容和效果。‎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还原历史情景 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 (2019·全国卷Ⅲ)右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明立意:从年画的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抓关键:“1953年”和“《数他劳动强》”。‎ 理思路: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经济、社会风俗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考生以图片为依据,对图片信息进行解读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1953年,国家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再结合年画名称《数他劳动强》可知,当时年画成为宣传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形式,故D项正确;年画《数他劳动强》是风俗画,不是文人画,故A项错误;1953年中国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因而年画所描绘的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故B项错误;“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故C项错误。‎ 练点:“一五”计划的实施 ‎1.(2018·全国卷Ⅰ)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D [材料漫画反映了1953年大规模经济建设背景下,矿产资源勘探工作展开,故D项正确。]‎ 练点:女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贡献 ‎2.(2018·全国卷Ⅱ)右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B [题中漫画反映了妇女的地位及作用,不仅是家庭主妇,量布做衣服,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可以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体现了女性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A、C两项材料没有反映,故排除;当时城乡差别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故排除D项。]‎ 挖掘历史题源 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 ‎ (2015·全国卷Ⅰ)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明立意:从中外经济增长对比的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抓关键: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英美国家,实质是中国工业基数小。‎ 理思路:由图中信息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钢、生铁和发电量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美、英两国,这是由于中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迫切需要改变工业落后面貌而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符合题意。‎ 练点:“一五”计划期间的工业化建设 ‎3.(2016·全国卷Ⅱ)“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A [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一五’计划期间”,二是压缩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这说明国家的投资主要用在了生产领域,这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选A项;B项本身与材料矛盾,故排除;C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未反映深层原因,故排除;D项与材料矛盾,‎ 工业化必然促进城市化发展,故排除。]‎ ‎[新题快递·自我评估]‎ ‎1.(2019·杭州一模)数据背后有历史。仔细阅读下面表格,下列选项中解释正确的是(  )‎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 农林水利 轻工业 重工业 运输邮电 贸易物储 文教卫生 城市公用 其他 ‎7.6‎ ‎6.52‎ ‎51.68‎ ‎19.2‎ ‎3‎ ‎7.2‎ ‎3.7‎ ‎1.1‎ A.为三大改造的开始奠定了基础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C.开始改变新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国家工业化建设开始 D [根据表格中重工业的投资比重远高于其他基础建设投资可知,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体现,故选D项;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是同时进行的,故排除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故排除B项;“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开始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但材料仅体现了基建投资比重,没有体现出“一五”计划完成的影响,故排除C项。]‎ ‎2.(2019·德州一模)下图是1954年邮电部发行的一套邮票中的两枚,分别是第三枚“重型机器厂”和第七枚“哈尔滨亚麻纺织厂”。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轻重工业均衡发展 B.大规模经济建设正在进行 C.工业布局趋于合理 D.计划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 B [从材料“1954年”“重型机器厂”“哈尔滨亚麻纺织厂”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进行,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排除A项;图中无法体现出工业布局,故排除C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形成,故排除D项。]‎ ‎3.1951年4月山西省委发出警告:农民“不是向着我们要求的现代化和集体化方向发展,而是向着富农方向发展”,所以要“动摇、削弱、否定私有基础”。后来中央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A.实施土地改革运动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提出“八字”方针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运动在1951年之前已经开始实行,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不是向着我们要求的现代化和集体化方向发展,而是向着富农方向发展”可知当时是农民个体经济,后来中央采取的相应措施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在1958年,故排除C项;1960年提出“八字”方针,故排除D项。]‎ ‎4.1957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在农村实行“包工、包产、包费用和超产奖励”的“三包一奖”制,要求生产队在生产管理中建立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生产责任机制,以期建立严格的田间管理制度。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对农业中的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B.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铺垫 C.纠正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左”倾错误 D.充分调动合作社社员的生产积极性 D [题干中“三包一奖”制要求“生产队在生产管理中建立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生产责任机制,以期建立严格的田间管理制度”,其目的在于调动农民、合作社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故D项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