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热点主题第4讲 思想解放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热点主题第4讲 思想解放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学案)

第4讲 思想解放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考题统计 主题链接 年份·考题 分值 考查角度 知识点 ‎2017·Ⅰ卷·T41‎ ‎25分 从中西关联对比角度考查民族主义的内涵及作用 国民党“一大”宣言;法国大革命 ‎(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2)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形成发展演变的地位、特点及特征。‎ ‎(3)近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当代儒学的现代价值。‎ ‎(4)明清之际科技东传与儒学思想对启蒙运动的影响。‎ ‎(5)近代中国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新思潮萌发、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传播等)。‎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希腊人文精神的起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2016·Ⅰ卷·T41‎ ‎12分 从民主思想切入考查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及实践 启蒙运动;英美法德代议制 ‎2015·Ⅰ卷·T40‎ ‎25分 从发展演变角度考查儒学思想的演变历程 百家争鸣、汉代儒学、宋明理学;近代维新思想等 ‎2015·Ⅱ卷·40‎ ‎25分 中外对比角度考查中国孟子与苏格拉底的政治特点、影响等 中国百家争鸣(孟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 ‎2013·T40‎ ‎25分 从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角度考查西方文明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考向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原因、特征及影响 ‎1.不同时期儒学思想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1)儒家在古代社会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②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自我更新。‎ ‎(2)儒家近代以来逐渐边缘化的原因:①儒家属于农业社会的产物,它所反映的是古典精神,是农民意识。因此,在以工业文明为追求的现代化时期,儒家只能退居边缘。②现代民主政治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和广泛的认同。‎ ‎(3)儒家逐渐现代化的原因:①儒家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今天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换言之,儒家是可以和现代社会相融的。②从历史上看,儒家曾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行自我更新,具有很强的包容性。③可以用儒家价值思想的合理成分去化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极端个人主义等。‎ ‎2.儒学思想的精华及现代价值 ‎(1)思想精华 ‎①人与人的关系:提倡仁爱,主张推己及人的精神;提倡人与人之间应和睦相处;与人交往,主张言而有信的精神;提倡尊老敬贤的为人准则。‎ ‎②人与社会的关系:提倡以德治国的精神;提倡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提倡个人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的历史责任感。‎ ‎③人对自身的反省与追求:提出修身要求,主张慎行自省,格物正心,重视精神境界的提升,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 ‎④人与自然、天的关系: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主观能动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也主张“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等。‎ ‎⑤教育智慧与求学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实施因材施教,强调学与思相结合。‎ ‎(2)儒学的现代价值 ‎①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②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个人修养:“正身自省”“舍生取义”强调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④政治建设:“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押题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矛盾的。认为应该拥护西方文化,甚至全盘西化,正因为如此,要“打倒孔家店”,甚至主张废除汉字等等。但即便是最激进的西化论者的陈独秀也规劝青年人要以孔子、墨子为榜样,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还将勤、俭、廉、洁等儒家思想信条视为“救国之要道”,为何如此?这是由儒家思想内容的两面性加上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形式的复杂性决定的。‎ 材料二 “文革”中的破“四旧”使传统文化受创,导致改革开放初期,物质进步而道德滑坡,再兴儒学成为时代需要。国际社会儒风大兴,纷纷建立“孔子学院”,新加坡在80年代将现代企业管理和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与儒学相结合,发展新儒学,这给新时期我国的文化建设以不少启示。1995年,《中华儒学文化系列丛书》出版:《儒学与企业管理》、《儒学与现代公关》、《儒学与生态环境》等。电视、网络等媒体也纷纷介入新儒学的建设中。‎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新儒学兴起的原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你对当代振兴儒学的建议。‎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得出其态度;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及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内容和作用及和当时社会形势的两大部分进行分析,当时社会形势来看,则可从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两面性上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从政治运动、改革开放、国际形势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结合上述回答作出阐述。‎ 答案 (1)态度:否定传统文化的同时;注意借鉴和利用儒家思想中的优秀成分。‎ ‎(若答: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矛盾的,或既肯定又否定的得一半分)‎ 原因:儒家内容方面:既有勤、俭、廉、洁等积极内容;又有维护封建专制、压抑人性、迷信落后等消极内容。‎ 社会形势方面:①经济上,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政治上,资产阶级队伍的日益壮大;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 ‎③‎ 文化上,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原因:①破“四旧”造成了传统文化受创;‎ ‎②改革开放初期,物质进步而道德滑坡;‎ ‎③受国际社会儒风大兴的影响。‎ 建议:①将企业管理、现代公关、生态环保等融入儒学体系中;‎ ‎②利用书刊、现代媒体等途径建设新儒学;‎ ‎③对儒学采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 ‎④借鉴国际社会发展儒学的经验。‎ 考向二 从碰撞与交流角度考查传统文化的影响 ‎1.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1)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入中国,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2)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从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2.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主要原因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主体,不可动摇 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维新派 借用儒家思想,为我所用 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弱小,康有为借孔子的名义从内部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 资产阶级 革命派 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来建设新文化 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救亡图存 激进民主 主义者 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人们思想,应该革新 袁世凯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辟的目的;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 ‎[押题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宗教、哲学领城,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文明之恶棍”的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黄宗義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这是对孟子“民贵君轻”民本思想的重新阐发;王夫之则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批判,他认为“人欲”不能抹杀,“天地之产,皆有所用,饮食男女,皆有所负”,这是对先秦儒家“性也,天之就也”(《孟子·解获》)的“人性天就论”思想的重新焕发。‎ 材料二 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均处于较剧烈的变动之中,生产力发展的张力鼓动着先进的阶级或阶层要突破传统政治的腐败和官方哲学的愚昧,因此,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取用儒学精蕴的社会基础存有某种相似性。但因二者的现实环境却存在着根本区别,欧洲正处于新旧思想,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注定了二者产生的影响迥然不同,儒家学说在启蒙运动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中国的启蒙活动却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思想运动。‎ ‎——以上均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蕴及其影响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的不同之处。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批判出现的相似社会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对现实进行批判产生影响迥异的历史原因。‎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分析明清进步思想家与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待儒学的态度和利用来分析;第二小问,根据17、18世纪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归纳其相似的社会基础。第(2)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东西方经济、政治、思想差异角度回答。‎ 答案 (1)不同:欧洲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的“天道自然”和“仁政德治”思想来抨击神学,反对封建统治;中国的启蒙思想家拾取儒学的民本思想和“人性天就”思想来批判君主专制和程朱理学的虚伪。‎ 基础:①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阶级矛盾尖锐;②封建思想文化的严重束缚;③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阻碍。‎ ‎(2)原因:欧洲:①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思想解放不断深入;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中国:①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②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微弱,工商市民阶层不够强大;③理学地位稳固,科技发展步履维艰。‎ ‎[押题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教士成为明清之际西方文化输入的首要担当者,在很大程度上是跟明末利玛窦开创的“学术传教”(或称“知识传教”)策略所奠定的。以传教士为媒介的西学东渐,其具体的传播渠道主要包括口头传授、译撰中文书籍、携入或自制西洋科学仪器等。当时的译著共成书400余种,其中科学类占130余种。当时对欧洲科学著作的翻译盛行一时,大部分的西方科学知识通过翻译介绍到中国。‎ ‎——摘编自徐海松《清初士人与西学》‎ 材料二 康熙之后(十八世纪上半期)中西文化的联系竟为中断。雍正元年(1723年)明昭禁教,实际宣布对西方文化绝交。此后的一个世纪,是西方世界变化最大、进步极速的时代,一系列重大事件尽皆出现于此百年之间。而我们全无所知,毫无所感。此间,以英国为首的对华贸易固然仍在继续,但英人所重视的是商业利益,一心想的是通过运销鸦片而多赚取中国的白银,绝不注意文化上的沟通。‎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的变局》‎ 材料三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是西学东渐的新阶段。从西学的输入而言,“政治国家与夫哲理之书满街皆是”“日日而言政治学,人人而言政治学”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据统计,‎ ‎1901~1904年各书社翻译的西方政治学说专著共66种,1901~1909年各期刊杂志发表译述文章共127篇。地域从欧美到日本,各种具体法规、法制、各国政治制度的专门著作更是不胜枚举。‎ ‎——摘编自杨荣《论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方教士在华活动的特点和影响。‎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西方文化联系中断的原因及后果。‎ ‎(3)根据材料三,概括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西学东渐的主要特点,依据所学知识简析这一阶段西学引入的背景。‎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从传播内容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当时对欧洲科学著作的翻译盛行一时,大部分的西方科学知识通过翻译介绍到中国”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历史特点角度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分析中西方的差距。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归纳;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 答案 (1)特点:进行学术传教;传播某些西方科学技术。‎ 影响:扩大了西方宗教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促进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2)原因:中国中央专制集权的强化;小农经济狭隘性的影响;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中外不同宗教间的矛盾冲突;中西方发展趋向不同,英国(西方)推崇商业利益政策,不注重文化沟通。‎ 后果: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助长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观念,拉大了中外差距。‎ ‎(3)特点:注重对西方政治学说的引进;引进区域更加广泛。‎ 背景: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和八国联军侵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洋务运动及“中体西用”思想的破产;清政府出卖国家利益,日益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先进分子日益活跃;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考向三 近代中外社会思潮的差异及碰撞与交融 ‎1.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提出“维新变法”‎ 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觉醒。‎ ‎(3)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4)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5)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提倡思想解放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2.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整体认识 ‎(1)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演进的四大特点:‎ ‎①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救亡与启蒙相结合。②以向西方学习为主,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③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的逐渐深入,中国社会对西方文化制度经历由抗拒、排斥到逐渐接受,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过程。④每一次的探索都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并且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寻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2)近代西学东渐的两点影响:‎ ‎①西学是在侵略及不平等的条约基础之上传入的,带来了破坏和灾难。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较为严重,便利了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侵略。‎ ‎②西学东渐客观上有利于西方先进的技术、思想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例如:洋务运动、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3.近代中西方思想交流与碰撞的反思与启示 ‎(1)“师夷长技―→中体西用―→改革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与全盘西化―→从双重文化危机到接受马克思主义”。如果把近代中西方文化冲突与交融比作由上述环节组成的链索,那么可以这样认为:发展中的每一个文化环节,既保留了上一环节遗留下的痕迹和未了的任务,又孕育了下一环节行将到来的中西方文化冲突与交融的种子。‎ ‎(2)中国近代文化正是在新陈代谢中更替发展的。①这个过程又是和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过程同步发展的。体现出学习西方文化从感性到理性,从物质到精神,从形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不断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认识过程。②‎ 社会实践的检验和救亡图存的筛选说明:必须从提高国民素质、改善社会文化机制的高度,来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来促进中国社会的根本改造。‎ ‎[押题4] 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二 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三 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总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体西用”思想为什么能成为当时清政府的最佳选择。‎ ‎(2)19世纪晚期,洋务思想家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请根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如何冲击“中体西用”的宗旨的。‎ 答案 (1)原因:“中体西用”思想一方面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宗旨,适应了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谋求国家富强,直面内忧外患的严峻现实。‎ ‎(2)说明:承认西方政制的优越性;认为西学也有本末之分。‎ ‎(3)说明: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君主专制,“中体”受到冲击;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抛弃“中体”;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全盘否定“中体”。‎ ‎[押题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主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在中国启蒙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启蒙与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拟定论题。根据材料“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而得出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迁移康梁维新变法、孙中山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相关事件进行论述。‎ 答案 评分说明:‎ 一等:准确运用材料信息和史实依据论证观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二等:准确运用材料信息和相关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逻辑严密,理由充分。‎ 三等:围绕题目和材料提炼出观点,如果跑题,不得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示例:‎ 观点: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理由: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以来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提倡西学,宣传民权思想,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维新派把国人学习西方的注意力从器物转移到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客观上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变革,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20世纪初,孙中山创立了三民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 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国的建立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迁。‎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 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促进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影响和教育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促进了中共的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论点:综上所述,随着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不断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在不断前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