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10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全国各地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教师版
2016年全国各地中考物理试题分类解析汇编 第1章 机械运动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2016•南宁)小明用刻度尺测得一支水性笔的长度为15.10,但漏写了单位,这个单位应是( ) A.cm B.km C.m D.mm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解答】解: 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水性笔的长度略小于18cm,在15.10cm左右. 故选A. 【点评】对日常生活中的长度、质量、速度、温度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2.(2016•泉州)小蒋同学参加中考体育测试,结果最可能达到的是( ) A.实心球成绩为40m B.立定跳远成绩为10m C.跳绳1s跳100次 D.1000m跑步用时4min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 A、中学生掷实心球的成绩在10m左右,不可能达到40m.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在2m左右,不可能达到10m.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1min跳绳可达180次,1s跳3s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D、中学生1000m跑的成绩一般在3min40s左右,速度慢的需要4min.此选项符合实际.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数据的了解情况,本题告诉我们一定要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做到熟知,以免闹了笑话自己还不知道. 3.(2016•郴州)同学们估测教室里讲台的高度,结果正确的是( ) A.80m B.80dm C.80cm D.80mm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 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讲台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8dm=800mm左右. 故选C. 【点评】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 4.(2016•广州)历史上把如图示意的长度定为1英寸,1英寸约为( ) A.2.5km B.2.5m C.2.5dm D.2.5cm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解答】解:由图知, 大拇指第一节骨骼的长度为1英寸,其长度与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差不多,而一元硬币的直径在2.5cm左右, 所以1英寸约为2.5cm=0.25dm=0.025m=2.5×10﹣5km. 故选D. 【点评】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 [来源:学|科|网] 5.(2016•武汉)关于某中学生的估测,下列数据合理的是( ) A.身高约为160dm B.100m短跑成绩约为6s C.步行速度约为1m/s D.脉搏正常跳动60次所用时间约为1s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 A、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在168cm=16.8dm左右.此数据不合理; B、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中学生100m短跑成绩不可能是6s.此数据不合理; C、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m/s左右.此数据合理; 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正常跳动60次所用时间约为1min.此数据不合理.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数据的了解情况,本题告诉我们一定要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做到熟知,以免闹了笑话自己还不知道. 6.(2016•杭州)两列火车如图所示,西子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静止 B.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也向东行驶 C.若西子号静止,则和谐号可能向西行驶 D.若两车都向西行驶,则西子号行驶得较慢 【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选择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A、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和谐号静止,则西子号上的乘客应该看到和谐号向西行驶,故A错误; B、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和谐号也向东行驶且速度更快时,西子号上的乘客可以看到和谐号向东行驶,故B正确; C、若西子号静止,和谐号向西行驶,则西子号上的乘客应该看到和谐号向西行驶,但题目中“西子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故C错误; D、若两车都向西行驶且西子号较慢,则西子号上的乘客应该看到和谐号向西行驶,不可能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故D错误. 故选B.[来源:学科网ZXXK] 【点评】(1)参照物的选择,作为参照物的物体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运动的,如果选定为参照物,就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2)由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会选择参照物,会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7.(2016•新疆)行驶中列车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静止的( ) A.树木 B.房屋 C.车厢的座椅 D.车厢内走过的列车员 【分析】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来源:学。科。网Z。X。X。K] 【解答】解:以树木、房屋和车厢内走过的列车员为参照物,行驶中列车行李架上的物品与树木、房屋和车厢内走过的列车员之间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因此物品是运动的; 以车厢的座椅为参照物,行驶中列车行李架上的物品与车厢的座椅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物品是静止的.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8.(2016•黔东南州)如图所示,空中加油机正在给战斗机加油的情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甲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 C.以战斗甲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 D.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要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如果改变就是运动的,如果不变就是静止的. 【解答】解:A、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甲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故A正确; B、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乙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B正确; C、以战斗甲为参照物,战斗机乙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故C错误; D、加油机相对于地面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9.(2016•湘西州)张亮同学乘坐公交车上学,发现路边树木不停地向后退去,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路边树木 B.远处高山 C.公路路面 D.他自己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解答】解: 张亮同学乘坐公交车上学时,他以他自己为参照物时,他与路边的树木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他看到路边的树向后运动;远处高山、公路路面与路旁的树木没有位置变化,以远处高山、公路路面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木是静止的,参照物不能选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选不同的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的结果会不同.参照物虽然是任意选取,但要本着方便的原则,一般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10.(2016•郴州)你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甲乙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甲车车厢向乙车车厢观望,如图所示,突然你觉得自己坐的火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乙车的车尾你才发现,实际上甲车还停在站台上,而旁边的乙车却向相反的方向开走了.你觉得自己坐的火车前进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站台 B.甲车 C.乙车 D.自己 【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时,要首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物体是静止的.[来源:Z§xx§k.Com] 【解答】解: 行驶的乙车自己乘坐的甲车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坐在静止的甲车中的人觉得自己坐的火车前进了,所选的参照物是乙车,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运动状态确定参照物,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掌握判断相对静止与相对运动的方法即可正确解题. 11.(2016•泰州)“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段诗词蕴含多个科学道理.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 A.山 B.船 C.地面 D.河岸 【分析】首先判断被研究的物体,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选择和被研究的物体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选择和被研究的物体位置发生改变的物体是参照物. 【解答】解: “看山恰似走来迎”,被研究的物体是山在运动,山和船或山与水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选择人为参照物,不可能以山、地面及河岸为参照物. 故选:B.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2.(2016•淮安)如图为“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时的示意图,成功对接后,若认为“神舟十号”处于静止状态,则选取的参照物可能是( ) A.地球 B.月球 C.太阳 D.“天宫一号” 【分析】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 神舟九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后,若认为“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舟十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选择“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舟十号”是静止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13.(2016•邵阳)“五一”劳动节,小华一家自驾游新宁崀山.在小车行驶过程中,小华觉得自己是静止的,他选取的参照物是( ) A.小车的车厢 B.对面驶来的小车 C.路旁的小树 D.沿途的建筑物 【分析】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看它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 【解答】解:A、小华相对于小车的车厢,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符合题意; B、小华小明相对于对面驶来的小车,位置不断变化,是运动的.不符合题意; C、小华相对于公路两旁的树木,位置不断变化,是运动的.不符合题意; D、小华相对于沿途的建筑物,位置不断变化,是运动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决定于选择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运动状态也不一样. 14.(2016•泉州)小东和小龙同骑一辆双人自行车游玩,若说小东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指路牌 B.路边的树 C.路边的石雕 D.小龙 【分析】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则物体静止;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解答】解:小东和小龙同骑一辆双人自行车游玩,小东相对于指路牌、路边的树、路边的石雕位置不断变化,故小东是运动的,相对于小龙的位置不发生变化,故小东是运动的. 故选:D 【点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否变化,是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依据. 15.(2016•宜昌)小华坐在从宜昌到武汉的高速行驶的动车上,他说白己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小华自己 B.小华旁边的座位 C.窗外的树木 D.车内走过的乘务员 【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选定一个参照物,我们说乘客是静止的,选定的参照物必须和乘客位置没有变化. 【解答】解:A、研究小华的运动状态,不能选择小华自己作为参照物.故A不符合题意; B、相对于小华旁边的座位,小华的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故B符合题意; C、相对于窗外的树,小华的位置不断变化,是运动的.故C不符合题意; D、相对于车内走过的乘务员,小华的位置不断变化,是运动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运动的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做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选定为参照物的物体之间发生位置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16.(2016•海南)如图所示为一商场运行中的自动扶梯.某一顾客站在上行的自动扶梯上.当我们说该顾客“静止”时.所选的参照物是( ) A.顾客本身 B.扶梯 C.大楼地面 D.随相邻扶梯下行的乘客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 【解答】解: A、参照物不能选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故A错误; B、自动扶梯上的顾客相对于扶梯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顾客相对扶梯是静止的,故B正确; CD、站在上行的自动扶梯上的顾客,相对于大楼地面、随相邻扶梯下行的乘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相对于大楼地面、随相邻扶梯下行的乘客运动的,故CD错误. 故选B.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7.(2016•长春)端午节当天,小明和爸爸、妈妈去南湖游玩,他们坐在行驶的船中,观赏南湖的景色,小明认为爸爸是运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船 B.小明 C.岸边的树 D.妈妈 【分析】判断物体运动状态之前,必须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则称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小明和爸爸、妈妈去南湖游玩,他们坐在行驶的船中,爸爸与行驶的船、小明以及妈妈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所以,以行驶的船、小明以及妈妈为参照物,爸爸是静止的; 而爸爸与岸边的树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以岸边的树为参照物爸爸是运动的,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8.(2016•长沙)长沙市万家丽路快速高架桥建成后,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南北向的通行,一辆汽车正在高架桥上向北行驶,则( ) A.以该汽车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 B.以为高架桥参照物,该汽车是静止的 C.以桥上路灯为参照物,该司机向南运动 D.以该司机为参照物,桥上路灯是运动的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解答】解: A、一辆汽车正在高架桥上向北行驶,司机与汽车的位置没有变化,以该汽车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故A错误; A、一辆汽车正在高架桥上向北行驶,汽车与高架桥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变化,以高架桥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故B错误; C、汽车正在高架桥上向北行驶,以桥上路灯为参照物,该司机向北运动,故C错误; D、汽车正在高架桥上向北行驶,桥上路灯与司机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以司机为参照物,桥上路灯是运动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直接考查参照物的概念以及对运动静止相对性的理解,属于基础题目. 19.(2016•泰安)在商场内乘坐观景电梯上升时,乘客说自己是静止的,该乘客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上升的电梯 C.商场内的收银员 D.货架上的商品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解答】解:在商场内乘坐观景电梯上升时, 乘客相对地面、商场内的收银员、货架上的商品的位置均发生变化,则乘客相对它们来说是运动的,故ACD不符合; 乘客相对上升电梯的位置没发生变化,则乘客相对上升的电梯是静止的,故B符合.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参照物的选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第2章 声现象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16•益阳)如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者的音色不同 B.甲、乙、丙三者的响度不同 C.甲、乙、丙三者的音调不同 D.甲、乙、丙三者的音调、响度、音色都不同 【分析】(1)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 (4)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解答】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乙、丙振动的快慢相同,即都是振动了两个波形,故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故C错误; (2)甲、乙、丙的振动的幅度相同,故响度相同,故响度相同,故B错误; (3)甲、乙、丙的波形不同,故两个物体的音色不相同,故A正确、D错误; 故选A. 【点评】通过比较声音的波形图来考查频率对音调的影响和振幅对响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从波形图上看懂频率和振幅. 2.(2016•临夏州)下列有关声音的情境说法错误的是( ) A.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在医院里医生通常利用超声波震动打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D.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能分辨出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 【分析】(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3)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4)不同乐器发出的音色不同. 【解答】解:A、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不敢高声语”意思是不敢大声说话,所以“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故B正确; C、声波可以传递能量,超声波可以运用到医疗领域,去除人体内结石;故C正确; D、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能分辨出所用的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现象的基础知识,同时在学习物理的时候,中国的古诗词也含有很丰富的物理知识,所以学习物理是一个很综合性的知识. 3.(2016•盐城)汽车经过我市某噪声检测装置时鸣放喇叭,该装置显示屏的显示如图所示,其中82.3分贝指汽车喇叭声的( ) A.响度 B.音调 C.频率 D.音色 【分析】噪声监测器是用来监测噪声大小的仪器,外界的噪声越大,也就是声音越强,即响度越大,其所显示的数字就越大. 【解答】解:据图所示的噪声监测器显示屏显示82.3的数字,可知此时的噪声是82.3分贝;该装置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故82.3分贝指汽车喇叭声的响度. 故选A. 【点评】知道噪声监测器的用途,且能真正的理解响度的定义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4.(2016•德州)为迎接歌咏比赛,音乐教师将班内的学生分为“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进行排练.这里“高”和“低”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振幅 【分析】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进行区别,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大的大小;音色用来区别不同的发声体. 【解答】解: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产生高低不同声音的原因是物体振动快慢不同,发出低沉的声音,是因为物体振动比较慢,所以频率低,音调也低.因此“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这里“高”和“低”是指声音的音调. 故选A. 【点评】这是一类根据乐音的特征进行实际应用题目,要学会结合定义进行判断.重点关注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5.(2016•潍坊)生活中常用“引吭高歌”“低声细语“来形容声音,这里的“高”、“低”描述的是(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频率 【分析】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解答】解:“引吭高歌”中的“高”说明声音的响度大,“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响度小. 故选C. 【点评】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声现象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说法相联系,深入理解音调和响度的概念. 6.(2016•陕西)图示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 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 【分析】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从物理学角度,发声体有规则振动发出的是乐音,无规则振动发出的是噪音;从环保角度,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可能是噪音. 【解答】解: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发声体的振幅不同,从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A错误;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则发声的空气柱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因此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 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是使声音放大,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此时对听到的人来说是乐音,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声音特性的辨别以及对乐音、噪音定义的理解等,要注意对概念的理解. 7.(2016•黔东南州)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108m/s B.在交响乐演奏中,台下的观众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主要靠音色辨别 C.“倒车雷达”利用了次声波 D.摩托车加消声器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分析】(1)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程度是340m/s,真空不能传声; (2)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3)“倒车雷达”利用了超声波; (4)减弱噪声的途径包括在声源处、在人耳处、在传播中. 【解答】解:A、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程度是340m/s,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A错误; B、不同乐器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在交响乐演奏中,台下的观众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主要靠音色辨别,故B正确; C、“倒车雷达”利用了超声波,而不是次声波,故C错误; D、摩托车加消声器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声现象的多个知识点,都是我们应该熟知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8.(2016•鄂州)某电视台举办了这样一套综艺节目,众多知名歌手戴着各种面具蒙着脸在舞台上演唱自己从未唱过的歌,观众只凭声音来猜测演唱的是哪一位歌手,由于歌手故意将自己的声音进行了“包装”,观众猜测的难度较大.节目中,观众往往容易猜出自己最熟悉的歌手,是因为观众熟悉歌手唱歌时发出的声音的( ) A.音调 B.频率 C.响度 D.音色 【分析】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答】解:因为每个人的发声声带结构都不相同,因此会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辨别歌手唱歌时发出的声音靠的是音色. 故选D. 【点评】不同人说话的特色不同,是指音色不同,对于熟人的音色,我们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即使没有见面,只听声音就可以判断出来. 9.(2016•桂林)老师上课时使用“小蜜蜂”扩音器是为了增大声音的(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传播速度 【分析】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声音的高低,响度是声音的大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解答】解:老师上课时使用“小蜜蜂”扩音器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使同学们听得更清楚. 故选C. 【点评】了解声音三个特性的概念,并能结合实例进行辨别是解答的关键. 10.(2016•百色)生活中经常用“高”、“低”来形容声音,如“女高音”、“男低音”,这两个词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振幅 【分析】(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声音尖而刺耳的音调越高,声音宽厚的音调越低.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声音越大,响度越大;声音越小,响度越小. (3)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解答】解:“女高音”、“男低音”,这里的“高”和“低”是指声音的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故选C. 【点评】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掌握三个特征的影响因素.能分辨音调、响度和音色. 11.(2016•海南)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打击乐器.用相同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时,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分析】(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2)质量大、体积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 【解答】解:用相同的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钟,编钟的质量不同,体积不同的钟,振动的难易不同,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音调、音色、响度的区分.要掌握音调、音色、响度的影响因素,知道质量大、体积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 12.(2016•大连)我们通常所说的男高音的“高”是指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振幅 【分析】(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声音尖而刺耳的音调越高,声音宽厚的音调越低.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声音越大,响度越大;声音越小,响度越小. (3)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解答】解:男高音是指声音很高,音调高,是因为其声带振动的频率大. 故选C. 【点评】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掌握三个特征的影响因素.能分辨音调、响度和音色. 13.(2016•乌鲁木齐)上课时.老师听不清楚后排一位问学的发言.走近这位同学后就听清楚了.这主要是因为老师走近这位同学后接收到该同学声音的( ) A.音调变高 B.音调变低 C.响度变大 D.响度变小 【分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则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响度的大小与发声体的振幅及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越近,响度越大;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答】解:上课时,老师听不清楚后排一位问学的发言,走近这位同学后就听清楚了.主要是因为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近,接收到的响度越大.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以及声音三个特征的了解,是一道基础题.需要清楚的是: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14.(2016•宿迁)《宿迁文明二十条》中第七条是“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其中“大声”是指声音的( ) A.频率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分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解答】解: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这里的“大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大声”指的响度.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音调和响度、音色的区分,理解各自的含义和特点是正确判断的关键. 15.(2016•泰州)俗话说:“闻其声知其人.”这句话是指即使未看到人,也能分辨出熟人的声音,这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A.速度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分析】声音的特征有三个:响度、音调、音色.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区别出熟悉的人谁在说话,是因为音色不同的原因. 【解答】解:自己很熟悉的人,即使没有看到他,只听他的声音也可以辨别出来,依据就是不同人的发声部位特征不同,发出的音色不同.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声音的物理特征之一﹣﹣音色,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 16.(2016•上海)我们能分辨女高音、女中音,这主要是根据声音有不同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发声体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 【解答】解:女高音和女中音不同的主要是音调,是由于声带振动的频率不同引起的.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特征,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音调和响度、音色定义进行分析. 17.(2016•徐州)人们能分辨出笛子、钢琴等不同乐器的演奏声,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我们常用音色来区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解答】解: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我们能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选C. 【点评】不同的乐器可以发出相同音调、相同响度,但音色一般不同. 18.(2016•长沙)2016年5月21日,长沙“橘洲音乐节”在洋湖湿地公园开唱,“情歌王子”张信哲的倾情演唱,引发现场数千观众大合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歌声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 B.现场观众大合唱的声音比张信哲的声音传播速度更快 C.歌手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音调 D.现场观众根据响度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 (2)在同样的环境下,同种介质里,声速是相同的; (3)麦克风可将声音的响度扩大,但不能提高音调; (4)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据此可辨别不同的乐器. 【解答】解:A、在演唱会上,歌声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故A正确; B、在同样的环境下,现场观众大合唱的声音与张信哲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故B错误; C、歌手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响度,但不能提高声音的音调,故C错误; D、现场观众根据音色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而不是通过响度,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声速度、音调与响度、音色的区分等,属声学综合题,难度不大. 19.(2016•镇江)我们很空易分辨出熟人的声音,主要根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传播速度 【分析】不同物体发声时,声音的特色不同,就是指音色不同. 【解答】解:熟悉的人声音的特色我们都非常熟悉,可以根据音色来进行判断.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音色定义的理解情况. 20.(2016•郴州)校园广播站正在播音,小明马上告诉大家:“这是我班的小丽同学在播音”.那么,小丽判断的依据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解答】解: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分辨不同人的声音的. 故选C.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区分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 第3章 物态的变化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16•福州)初春的清晨常常有雾,雾的形成是( ) A.凝固 B.升华 C.液化 D.熔化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雾的形成,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 【解答】解: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的现象.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的常见的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的判断能力. 2.(2016•黄石)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B.加油站都有“请熄火加油”的提示,这是因为汽油在常温下易升华成汽油蒸气,汽油蒸气遇明火容易爆炸 C.衣柜中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会变小甚至没有了,这是汽化现象 D.物体的温度可以降到﹣273.15℃以下,因为自然界中没有低温极限 【分析】(1)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2)汽油变成汽油蒸汽属于汽化现象; (3)樟脑丸由固态直接变为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 (4)自然界的最低温度是﹣273.15℃. 【解答】解: A、水蒸气液化为同温度的水时,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故A正确; B、液态的汽油变成汽油蒸汽属于汽化现象,不是升华现象.此选项错误,故B错误; C、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这是樟脑丸由固态直接变为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C错误; D、物体的温度最低能降低到﹣273.15℃,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断物态变化现象,首先要知道物态变化的定义,然后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是什么物态变化. 3.(2016•兰州)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的是( )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 B.飞机在蔚蓝的天空飞过,留下长长的“尾巴” C.樟脑丸越放越小 D.冰箱冷藏室的内壁结出“白霜”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是由固态冰变为液态水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故A错误; B、机飞过蔚蓝的天空中会留下一条长长的“尾巴”,这种现象俗称为“飞机拉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正确; B、放在衣柜里面的樟脑丸变小了,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故C错误; D、冰箱冷藏室的内壁结出“白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的判断,属于热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抓住物质前后的状态变化. 4.(2016•泰安)冬天戴眼镜的人进入温暖的室内时,镜片会变得“模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室内的水蒸气发生了( ) A.凝固 B.凝华 C.汽化 D.液化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解答】解: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后,眼镜的温度很低,而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发生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镜面上,使镜片模糊. 故选D. 【点评】该题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考查学生对液化过程的理解,属于基础知识. 5.(2016•攀枝花)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剥开棒冰纸时,棒冰周围冒“白气”,现象二,在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以上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别是( ) A.棒冰局部升华,呼出的水蒸气液化 B.棒冰局部升华,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C.棒冰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呼出的水蒸气液化 D.棒冰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分析】液化现象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物态变化. 【解答】解: 剥开棒冰纸时,棒冰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在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这是呼出的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判断物态变化先看生成物是什么状态,接着看是由什么状态的物质形成的,最后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分析是什么物态变化. 6.(2016•烟台)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 ( ) A.同时沸腾 B.稍后也沸腾了 C.温度达到沸点,不会沸腾 D.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 【分析】液体沸腾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需要继续吸热,但沸腾时温度不再改变,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锅里的水达到沸点后继续吸热会沸腾,但温度不再改变, 所以,碗内水的温度等于水的沸点,但碗内的水不能继续吸热,不会沸腾,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沸腾和沸腾条件的应用,应用好水沸腾后温度不变是关键. 7.(2016•呼和浩特)炎炎夏日,考场如火,细心的监考老师轻轻地地教室地面上洒了些水,不一会儿,考生们就有凉爽、舒适的感觉.对于这一现象所蕴含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利用了水的蒸发、吸收热量 B.利用了水的沸腾、吸收热量 C.利用了水的汽化,放出热量 D.利用了水的液化,吸收热量 【分析】蒸发是一种汽化现象,汽化要吸热;蒸发有致冷作用. 【解答】解:夏天在教室内洒一些水会觉得凉快些,这是因为水会发生蒸发,蒸发过程中吸热,导致气温降低,所以感觉凉爽.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蒸发吸热的知识,让我们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这也就说明了物理是要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8.(2016•哈尔滨)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湿衣服晾干是蒸发现象 B.冰化成水是熔化现象 C.露珠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湿衣服晾干,是衣服中的水变为水蒸气,属于汽化中的蒸发,故A正确; B、冰化成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故B正确; C、露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水珠,故C错误; D、霜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物态变化的理解和掌握,熟悉各个物态变化特点是解题关键. 9.(2016•西宁)为了节约用水,西宁市园艺工人利用滴灌的方法给道路两旁树木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树下的土壤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树木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原因是( ) 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分析】根据题意要寻找把细水管放入果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从而减慢了水分蒸发的原因,就要从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这三个方面去考虑,那么减慢水分的蒸发可采取的措施是降低液体的温度、减小液体的表面积、减慢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本题把细水管放入果树下的土里,减小了液体的表面积从而减慢了水分的蒸发. 【解答】解: 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可以减慢水分的蒸发.故A正确. 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可以加快水分的蒸发.故B错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C错误. 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提高了液体的温度,从而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减慢水分的蒸发采取的措施,要寻找减慢水分的蒸发的原因,必须知道减慢水分蒸发的方法有哪些,从而对症下药. 10.(2016•临夏州)五莲山是著名的风景区,远远望去,云雾療绕,显得神秘而美丽.关于云雾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从山中冒出的烟 B.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水珠 C.是从山中蒸发出来的水蒸气 D.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的雾气是什么状态,然后知道这种状态的物质从哪来的.雾气是液态的小水滴,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变来的. 【解答】解:雨后的山上总有很多的水蒸气,但是水蒸气和空气一样是看不见的.山顶的温度较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雾. 故选D. 【点评】本题中不要误以为雾气是水蒸气.生活中看到的白气、白雾都是液态的小水滴,而不是水蒸气,它的形成过程都是液化.如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人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烧开水冒出的白气是汽化成的水蒸气离开壶嘴后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夏天冰棍冒出的白气是冰棍周围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11.(2016•贺州)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早晨的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B.冰棒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 C.淸晨小草上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冬天瓦片上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 A、大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此选项错误; B、“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此选项错误; C、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此选项正确;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此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12.(2016•遂宁)夏季的清晨,站在涪江边会看到江面上飘着淡淡的白雾,如图所示,这些“白雾”的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汽化 C.升华 D.凝华 【分析】液化使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淡淡的白雾是液态的小水珠. 【解答】解:淡淡的白雾是液化现象,因为河水蒸发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后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雾. 故选A. 【点评】对于常见的物理现象,涉及到的物态变化可以对比记忆,例如雨、雪、雾、雹等的形成过程. 13.(2016•宿迁)关于所示图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草叶上的露是液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 B. 山峰间的雾是汽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 C. 树枝上的霜是凝固现象,需要放出热量 D. 冬天冰冻衣服晾干是凝华现象,需要吸收热量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 A、草叶上的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此过程放出热量.此选项正确; B、山峰间的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此过程放出热量.此选项错误; C、树枝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此过程放出热量.此选项错误; D、冰冻的衣服晾干,是冰吸收热量升华成为水蒸气.此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4.(2016•凉山州)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室外气温一般在﹣20℃以下,把在室外冻得冰冷的一个冻梨拿到温暖的屋子里,一会儿冻梨上全是水珠,则出现的现象可能是( ) A.空气中的水蒸气遇见冷的冻梨液化成了小水珠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见冷的冻梨凝固成了小水珠 C.空气中的水蒸气遇见冷的冻梨熔化成了小水珠 D.空气中的水蒸气遇见冷的冻梨升华成了小水珠 【分析】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放热. 【解答】解:冬天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刚从室外拿进来的冻梨的温度非常低,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非常低的冻梨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滴附着在冻梨表面上.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液化具体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属于基础知识的应用. 15.(2016•菏泽)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冬天室外的衣服冻干了 B.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C.冰雪熔化了 D.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棒冒“白气”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A、冬天室外的衣服冻干了,是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升华现象,不合题意; B、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是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属凝华现象,不合题意; C、冰雪熔化了,是从固态变为液态,属熔化现象,不合题意; D、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棒冒“白气”,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16.(2016•淄博)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B.夏天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寒冷的冬天室外飘起了雪花,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3)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 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变干,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A错误;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棒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C正确; D、雪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的认识和了解,是一道基础题. 17.(2016•广元)如图所示的四个情景中,其包含的物态变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 冬天户外的人呼出“白气” B. 湿裤子晾干 C. 冬天窗户玻璃上有冰花 D. 钢水浇铸得到钢件 【分析】(1)物态变化有六种形式: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2)六种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解答】解: A、“白气”是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A不符合题意; B、湿裤子晾干,水变为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B符合题意; C、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 D、钢水浇铸得到钢件,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的了解情况,是中考中最基本的考查内容,属于识记性内容. 18.(2016•齐齐哈尔)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 C.深秋,清晨草地上出现了霜 D.冬天,湖面的水结成冰 【分析】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汽化的生成物是气态的,是由液态形成的,据此进行判断. 【解答】解: A、冰雪消融,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不符合题意; B、水变干了,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现象中的蒸发过程.符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不符合题意; D、水结冰,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过程.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态变化现象,是一道基础题.判断是哪种物态变化时,关键是看物质原来是什么状态,最后变成了什么状态. 19.(2016•桂林)下列物态变化事例中,属于汽化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 B.清晨树叶上的露珠 C.灯丝用久了变细 D.路面上的水被太阳晒干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 A、冰雪消融,是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不符合题意; 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不符合题意; C、灯丝变细,是由固态升华成为气态.不符合题意; D、水被晒干,由液态汽化成为气态.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判断物态变化现象,首先要知道物态变化的定义,然后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是什么物态变化. 20.(2016•乌鲁木齐)放在燃气灶上的一锅水在加热时质量变少.加热过程中水主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汽化 C.液化 D.升华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 【解答】解: 锅中的水在加热过程中逐渐减少,是部分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此过程叫汽化.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判断,属于热学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第4章 光现象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16•凉山州)小明身高为1.5m.站立在平面镜前2m处,他以0.1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2秒后,他的像到他的距离和像的大小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 A.1.5m,像变大 B.2m,像变小 C.3.6m,像不变 D.4.4m,像不变 【分析】解答此题应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解答】解: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所以,由小明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m可得镜中所成的像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2m,则相距像与他之间的距离为2m×2=4m; 由他以0.1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运动2s,根据速度公式变形s=vt可得,他远离平面镜的距离为s=0.1m/s×2s=0.2m,此时他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0.2m+2m=2.2m,所以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2m;此时他的像到他的距离为2.2m+2.2m=4.4m; 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所以像的大小将不会改变. 故选D. 【点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也是光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要求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2.(2016•丽水)如图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像是( ) A. 蜡烛通过小孔成的像 B. 花瓶在镜中成的像 C. 地图经放大镜成的像 D. 亭子在水中成的像 【分析】①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比如透镜成像、水变浅了、水中的筷子折断了等; ②光的反射是指光线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出去的现象,比如平面镜成像; ③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解:A.蜡烛通过小孔成的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花瓶在镜中成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地图经放大镜成的像属于凸透镜成像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亭子在水中成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各种事例考查了学生对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的理解.要注意这几种现象的本质,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来源:学,科,网] 3.(2016•广东)下列光学现象与规律不相符的是( ) A.[来源:Zxxk.Com] 钢笔“错位”﹣光的折射 B. 手影﹣光的直线传播 C. 海市蜃楼﹣光的反射 D. 水中倒影﹣光的反射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各种光现象. (1)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及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2)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海市蜃楼、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折. (3)平面镜成像或平静水面成像是光的反射原理. 【解答】解:A、钢笔“错位”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折射及直线传播现象,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对于生活中的现象要善于总结.要注意这几种现象的本质,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4.(2016•株洲)如图是一根直树枝斜插在湖水中的一张照片,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OB是树枝反射形成的像 B.OB是树枝折射形成的像 C.OC是树枝在水中的部分 D.OC是树枝折射形成的像 【分析】(2)树枝斜插在湖水中,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树枝可以在平面镜中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判断物和像; (2)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确定树枝在水中部分的像. 【解答】解:A、B、树枝斜插在湖水中,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树枝在平面镜中成像,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OB是树枝反射形成的像,故A正确,B错误; C、D、斜插在湖水中的树枝由于光的折射成像,看起来向上偏折,OC是树枝折射形成的像,故D正确,C错误. 故选AD. 【点评】本题考查光的发生规律和光的折射规律的具体应用,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比较简单. 5.(2016•遂宁)光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产生的一种现象 B.三月桃花盛开,游人能观赏到美丽的桃花,是光在桃花表面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 C.雨过天晴后,天空中出现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D.人们常说的“天狗吃月”这一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分析】(1)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彩虹等; (2)表面光滑的反射是镜面反射,它可以把平行光沿特定的方向反射出去,如果人眼接收到反射光感觉很强; 表面粗糙的反射是漫反射,它可以把平行光向各个方向反射出去,人在各个角度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而且接收的反射光不太强; (3)光的折射现象.由物体发出的光透过不同介质时,会发生折射,使光路发生改变,因此我们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 (4)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解答】解:A、“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产生的一种现象,故A正确; B、三月桃花盛开,游人能观赏到美丽的桃花,是光在桃花表面发生漫反射的结果,故B错误; C、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故C正确; D、天狗吃月,即为月食现象,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的传播,光的反射是光照射到物体表面又返回的现象,光的折射是由于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或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要注意区分. 6.(2016•咸宁)光的世界丰富多彩,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树荫下的圆形光斑 B.晴天看见“白云在水中飘动” C.奇妙的光导纤维 D.雨后彩虹 【分析】(1)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照在不同介质面上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平面镜成像就是具体应用; (3)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就会发生偏转,即光的折射现象. 【解答】解:A、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白云在水中飘动”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现象,故本B不符合题意; C、激光在光纤内壁不断反射向前传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光的色散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由于不同色光折射程度不同,所以把白光折射分成各种色光.彩虹就属于色散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7.(2016•烟台)有经验的渔民都知道.只有瞄准鱼的下方才能把鱼叉到,如图所示.下列四幅光路图,能够正确说明叉到鱼道理的是( ) A. B. C. D. 【分析】从鱼身上反射出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浅了. 【解答】解:水中鱼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逆着折射光线看上去,看到的是变浅的鱼的虚像.所以有经验的渔民应该用鱼叉瞄准看到鱼的下方位置,才能将鱼叉到;如图所示: 由此可知,B、D选项光的传播方向错误,A选项折射角等于入射角,故错误,只有C选项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光的折射现象,理解掌握光的折射规律是解决此类折射问题的关键,无论是从水中看岸上的物体,还是从岸上看水中的物体,看到的都是升高的虚像.本题属于基础题. 8.(2016•镇江)小强在水中练习潜水,则能正确反映岸上教练看到水下小强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分析】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斜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据此分析即可解答. 【解答】解:(1)教练看到水下小强,光线是由小强发出的,故光线的传播方向应该是从水里射向空气,故AC错误; (2)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当光由水斜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B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关键是明确光线的传播方向.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9.(2016•广安)当光从空气斜射进入玻璃中时,会发生折射,如图所示.画出的折射光路,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由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A、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而图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A错误; B、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可知,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而图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同侧.故B错误; C、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C正确; D、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而图中折射光线没有发生偏折.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1)知道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才能作出折射光线; (2)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不是与界面之间的夹角,这一点是容易出错的地方. 10.(2016•潍坊)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下列物理学家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首次通过三棱镜发现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 A.牛顿 B.伽利略 C.阿基米德 D.奥斯特 【分析】要解答此题需掌握,在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的科学家. 【解答】解:A、首先用实验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故A正确. B、伽利略用实验证实了日心说.故B错误. C、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和阿基米德原理,故C错误. D、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磁效应,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多了解物理学史对培养我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有帮助的,所以考试中也时有涉及,在学习中应注意. 11.(2016•重庆)描绘纯美青春的《再别康桥》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长篙在水中的倒影是等大的实像 C.“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了太阳光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来源:学科网]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A错误; B、长篙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等大的虚像,不是实像,故B错误; C、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 D、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了太阳光,反射什么样的光,就是什么颜色的云彩,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理念. 12.(2016•连云港)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现象 B.影子的形成说明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C.红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D.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有日食、月食、影子、小孔成像等; (2)光在两种介质表面传播时会发生反射,形成的现象有平面镜成像、水面成像、光滑物体表面成像等我(3)在紫光以外的部分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紫外线可以杀死微生物、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所以我们可以使用紫外线灭菌、验钞等;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解:A、平静水面上桥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B正确; C、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故C错误; D、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综合考查光的反射、紫外线的作用、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等知识点,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之一. 13.(2016•凉山州)下列对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海河的水中可看到拱桥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B.注满水的游泳池,池底看起来变浅了,是光沿直线传播现象 C.人在阳光下,地面上出现影子,是光的折射现象 D.雨后天晴,天空出现彩虹,是光的反射现象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在海河的水中可看到拱桥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符合题意. B、从池底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池底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池底看起来变浅了,故与题意不符; C、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与题意不符; D、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所以说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故与题意不符.[来源:学科网] 故选A. 【点评】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14.(2016•湖州)如图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在晚上开车时( ) A.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漫发射 B.干燥的路面发生光的折射 C.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解:A、由图可知,光射到潮湿的沥青路上容易发生镜面反射,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光射到干燥的沥青路上容易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不是折射,故B错误; C、由于光射到潮湿的沥青路上容易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很少的反射光线进入驾驶员眼睛,所以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故C正确;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发生漫反射,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判断物体亮暗的依据并不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而是进入人眼光线的多少,进入眼睛的光线多感觉亮,进入眼睛的光线少感觉暗. 15.(2016•临沂)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B.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C.物体越靠近平面镜,像越大 D.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分析】平面镜成像特点:①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②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③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④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解答】解:A、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故A正确; B、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故B正确; C、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像大小是相等的,不管物体靠近镜面还是远离镜面,像的大小不会改变,故C错误; D、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解答.学生要理解并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 16.(2016•宜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现有一蜻蜓立于距水面0.6m处的荷尖上.池中水深2m,则蜻蜓在水中的像距水面( ) A.2m B.1.4m C.0.6m D.2.6m 【分析】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依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来解答此题. 【解答】解: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若蜻蜓立于距水面0.6m处的荷尖上,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所以蜻蜓在水中所成的像距水面的距离也为0.6m. 故选C. 【点评】针对此类型的题目,要明确谁是反射面,然后根据物像到反射面的距离相等,进行分析解答,不要被题中“池中水深2m”这个无关的条件所干扰. 17.(2016•淮安)如图甲所示,蜡烛a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MN中所成像为a′,现将该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至图乙所示位置,则蜡烛a在平面镜中( ) A.不成像 B.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与平面镜下移距离相同 C.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是平面镜下移距离的两倍 D.仍成像,且像还在原来位置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作图分析. 【解答】解:在图乙中作蜡烛a在平面镜中的像点a′,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可知,仍成像,且像还在原来位置,如图所示: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18.(2016•郴州)如图所示,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小明同学没有把薄玻璃杯板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无论如何移动蜡烛B,发现( ) A.蜡烛A的像总是与蜡烛B完全重合 B.蜡烛A的像总偏向蜡烛B的上方 C.蜡烛A的像总偏向蜡烛B的下方 D.蜡烛A的像与蜡烛B的像总在同一水平面上 【分析】玻璃板不竖直,像的底部不在桌面上,所以怎么移动都不会与另一蜡烛重合. 【解答】解:如图所示,根据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的特点,作出蜡烛A的烛焰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为蜡烛像的位置,可知蜡烛A的像与蜡烛B的像不在同一水平面上,蜡烛A的像与蜡烛B不重合,蜡烛A的像总偏向蜡烛B的上方,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的. 19.(2016•潍坊)小明同学身高1.80m,家里装修时要在墙上安装一个竖直的平面镜,为了能从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全身像,平面镜的最小长度应为( ) A.30cm B.60cm C.90cm D.120cm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体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分别找出头顶、眼睛和脚在平面镜中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图,结合三角形中位线可计算得平面镜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镜的上端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 【解答】解:如图所示: 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 因为OC=OC′,所以OC=CC′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可知: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所以镜的长度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8m,则镜长最小为0.9m.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以及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20.(2016•镇江)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 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 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来分析此题. 【解答】解: A、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铅笔与平面镜的距离改变,铅笔在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 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相对于铅笔将向下移动,故B错误; C、像的大小与物体相等,故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不变,故C错误; D、铅笔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此时平面镜将铅笔与像的夹角平分,所以铅笔与它在平面镜中的像互相垂直,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此类题目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属于热点题目,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第5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16•达州)下列有关光学知识说法错误的是( ) A.远视眼的矫正是配戴合适的凸透镜 B.在岸上看到水中的白云是光的折射现象 C.小孔成像中像的大小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 D.烛焰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以速度v从1.2f处匀速运动到1.9f处(f为焦距),这段时间内像移动的速度为v′,则v′>v 【分析】(1)远视眼患者成像在视网膜后,利用凸透镜会聚作用可以使成像前移到视网膜上.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3)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所以,小孔所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的实像,至于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到小孔的距离. (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解答】解:A、远视眼是晶状体太薄,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而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远视眼要戴一个凸透镜来矫正.故A正确; B、人们在湖边看到“白云”在水中飘动,水面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故B错误; C、在一定范围内屏离小孔越远,像越大,因此小孔成像中像的大小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故C正确; D、因为当f<u<2f时,像距v>2f,所以蜡烛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从1.1f匀速运动到1.9f(f为焦距)的过程中,由于像距移动的范围大,因此v′>v,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光的反射、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成像规律的应用,记熟成像规律是关键,并搞清成像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 2.(2016•泰安)关于透镜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B.照相时,景物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外 C.显微镜的目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D.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 【分析】(1)掌握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根据照相机是根据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进行分析; (3)显微镜的目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4)根据放大镜是根据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进行分析. 【解答】解:A、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A错误; B、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镜头二倍焦距之外,故B正确; C、显微镜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C错误; D、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一倍焦距,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同时考查了有关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是一道基础性题目. 3.(2016•宜宾)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凸透镜另一侧15cm处的纸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将一个物体放在该凸透镜主光轴上距光心20cm处,则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会出现一个(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正立、缩小的虚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 【分析】根据阳光聚焦方法得到焦距:太阳光射到地球上是平行光,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会聚后得到凸透镜的焦点. 凸透镜成像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解答】解:把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所以,f=15cm. U=20cm,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C. 【点评】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4.(2016•淄博)烛焰通过焦距为10cm的甲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现用焦距为5cm的乙凸透镜替换甲,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关于乙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正确的说法是( ) [来源:Zxxk.Com] A.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右移动 B.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 C.移动光屏,可以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 D.移动光屏,可以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虚像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析图象中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得出此时成像的特点; 将凸透镜换成焦距为5cm时,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而得出光屏移动的方向. 【解答】解:(1)由图知,物距大于像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将凸透镜换成焦距f为5cm的,由图可知,此时u>2f,则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相当于增大了物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应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综上分析,只有选项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难度稍大. 5.(2016•湖北)近期流行的“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了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 A.增大物距 B.增大像距 C.增大人像的大小 D.减小取景范围 【分析】“自拍神器”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 【解答】解: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可知“自拍神器”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有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一定要熟练掌握规律的内容,特别是成像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 6.(2016•内江)如图所示,是蜡烛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以下器材利用这一成像原理的是( ) A.放大镜 B.电影放映机 C.照相机 D.投影仪 【分析】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或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都能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性质,然后根据凸透镜成像性质判断凸透镜的应用. 【解答】解:由图知,u>2f时,f<v<2f,因此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故选C. 【点评】根据物距和焦距、像距和焦距、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判断凸透镜成像性质和应用,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7.(2016•舟山)如图所示为某款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拍照时,将镜头对准景物,相机通过自动调节,就能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拍摄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远离景物 B.为扩大拍摄范围应将镜头靠近景物 C.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D.景物在二倍焦距以外才能成缩小的像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解答】解:(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用照相机给景物照相时,景物离镜头的距离u和镜头焦距f的关系是u>2f.在胶片上成的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D正确;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因此为拍摄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靠近景物,为扩大拍摄范围应将镜头远离景物,故AB错误.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掌握成像特点与物距、像距的关系,做到举一反三. 8.(2016•郴州)同学们在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时,从侧面可以观察到温度计插入水中的部分变大了.下列设备中应用了这一光学原理的是( ) A.照相机 B.放大镜 C.投影仪 D.平面镜 【分析】解答此题首先明确光的折射定律,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其次是知道放大镜是根据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 【解答】解:圆柱形的玻璃杯相当于凸透镜,具有放大镜的功能,所以温度计在水中部分看起来比水面上的部分要粗一些. A、照相机是根据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制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放大镜是根据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故B符合题意; C、幻灯机、投影仪都是根据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时,像距大于物距,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平面镜是光的反射,成正立等大虚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要熟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特别搞清物距与像距之间的关系. 9.(2016•成都)小林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这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在图中画出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上形成的是烛焰倒立等大的实像 B.图中成像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完全相同 C.将蜡烛移到光具座10cm刻度线处,保持凸透镜和光屏不动,光屏上仍可成清晰的烛焰像 D.将蜡烛移到光具座40cm刻度线处,保付凸透镜不动,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它上面都得不到清晰的蜡烛像 【分析】(1)光屏上能承接到的像是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解答】解:A、由图可知,物距u=25cm,v=40cm,物距u<v,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错误; B、u<v,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故B错误; C、将蜡烛移到光具座10cm刻度线处,保持凸透镜和光屏不动,此时物距u=40cm,由光路可逆可以知道v=25cm,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像距v>2f,2f>u>f,所以20cm>f>12.5cm,当将蜡烛移到光具座40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u=10cm<f,焦点内不成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根据物距和焦距,像距和焦距能判断凸透镜成像情况: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0.(2016•孝感)如图所示,为小明用透镜观察字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字到透镜的距离大于此透镜的焦距 B.该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C.该透镜可以用作近视眼镜 D.该透镜可以用作照相机镜头 【分析】(1)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①U>2f 时,在另一侧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2f>U>f 时,在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 ③U<f 时,通过凸透镜能看到一个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2)凹透镜成正立的缩小的虚像.凹透镜是矫正近视眼的眼镜. 【解答】解:A、图中看到字是正立的,放大的像.应用了凸透镜成像时U<f 时,通过凸透镜能看到一个正立的、放大的虚像,因此字与透镜的距离小于透镜的焦距,故A错误; B、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凸透镜可以成放大的虚像,也可以成缩小、等大的实像,故B错误; C、此透镜是凸透镜,凹透镜是矫正近视眼的眼镜.故C错误; D、此透镜是凸透镜,U>2f 时,在另一侧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此原理,因此可以用来做照相机的镜头,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掌握凹透镜的成像情况.掌握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眼镜,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1.(2016•福州)如图,图中能正确表示像与物关系的是( ) A. B. C. D. 【分析】凸透镜应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成倒正立、放大的虚像. 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解答】解:A、根据图示可知,U>2f,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 B、2f>U>f,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D、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故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和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一定要熟练掌握. 12.(2016•南昌)如图所示,是王爷爷小孙女的照片,王爷爷用放大镜贴近照片所看到的像是( )[来源:学科网ZXXK] A. B. C. D. 【分析】放大镜是利用物体在凸透镜的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据此判断. 【解答】解:放大镜是利用物体在凸透镜的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四个选项中,只有B是正立、放大的,所以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熟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尤其是放大镜的原理,是正确判断的关键. 13.(2016•绍兴)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移动物体到某位置时,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则下列能成立的是( ) ①如果将物体靠近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必须远离凸透镜,且光屏移动距离先大于后小于物体移动距离; ②同时移动物体与光屏,且移动距离相同,有可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 ③换用焦距较小的凸透镜后,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果只移动光屏,光屏必须靠近凸透镜; ④保持物体和光屏位置不变,一定可以在光屏上的到另一个清晰的像.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1)凸透镜成像规律,最重要两句话是:①物距(u)减小,像距(v)增大,像变大(应用于实像), ②物距(u)减小,像距(v)减小,像变小(应用于虚像). (2)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表格: 物距(u) 成像特点 像距(v) 应用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v<2f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测焦距[来源:学科网ZXXK] 2f>u>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投影仪/幻灯机 u=f 不成像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 【解答】解: ①物体靠近透镜即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光屏应远离透镜,当u>2f时光屏移动距离小于物体移动距离,当f<u<2f时光屏移动距离大于物体移动距离,所以光屏移动距离是先小于后大于物体移动距离,所以①错误. ②物体要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物体移动距离应该大于光屏移动距离,所以②错误. ③换用焦距更小的透镜,像会更前面会聚所以光屏必须靠近凸透镜,所以③正确. ④根据光路可逆的保持物体和透镜位置不变,可以光屏上成一个倒立、放大、实像,同时物距刚好是原来的像距,像距刚好是原来物距,所以④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物距、像距的变化,焦距改变成像特点,光路可逆等知识,是凸透镜成像的综合应用题. 14.(2016•益阳)如图所示,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图示位置时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成的像是虚像 B.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C.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 D.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大,可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分析】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判断成像情况和应用: (1)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此原理;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解答】解:(1)观察图示可知u>2f,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应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故A、C错误,B正确;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因此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大,可将蜡烛靠近凸透镜,光屏远离凸透镜,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探究的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是今后学习光学,研究光现象的基础,应该熟练掌握,并注意加以区分,不能混淆. 15.(2016•威海)如图所示,图甲测凸透镜的焦距,图乙“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40cm B.图乙的成像的特点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C.图乙中若用遮光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只出现像的下半部分 D.图乙中若在凸透镜左侧“戴”上近视镜,光屏向右移动才能找到清晰的像 【分析】(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研究的是成像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成像特点的变化与透镜的焦距有关.首先确定凸透镜的焦距; (2)然后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表格: 物距(u) 成像特点 像距(v) 应用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v<2f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测焦距 2f>u>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投影仪/幻灯机 u=f 不成像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 (3)结合凸透镜成像是由于光通过透镜会聚而成像和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解答】解: A、根据甲图可以知道f=10cm,故A错误; B、根据乙图u>2f,应用应该是照相机,故B错误; C、挡住了透镜上半部分,光能通过下半部分会聚成像,只是光线变少了能成一个变暗的完整的像,故C错误; D、戴上近视眼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像会成在后面,光屏向右移动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常规题目,考查了学生对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透镜成像的原因,近视眼镜. 16.(2016•天津)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2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18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 ) A.光屏上所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光屏上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9cm<f<16cm D.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18cm<f<32cm 【分析】凸透镜成像时,得到的实像都是倒立的,所以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2cm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的18cm处得到一个清晰的实像,且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得出物体的位置,根据物体位置列出不等式,解不等式得出结果. 【解答】解:蜡烛距离凸透镜32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18cm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实像;此时物体的位置在二倍焦距以外,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32cm>2f;2f>18cm>f, 解得:9cm<f<16cm,只有BC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B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首先要熟记规律的内容,特别是成像特点、物距、像距、焦距之间的关系. 17.(2016•宜昌)小明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同组的小华不小心将手指尖触摸到凸透镜,这时光屏上( ) A.出现手指的实像 B.出现手指的影子 C.烛焰的像变得不完整 D.烛焰的像完整,但变暗 【分析】当将凸透镜的部分挡住后,光屏上仍能成物体完整的像,只是凸透镜会聚光线数量比原来减少,像比原来变暗. 【解答】解:不小心用手指指尖触摸了凸透镜,由于凸透镜的其他部分仍能会聚光线而成像,所以光屏上呈现的仍然是烛焰完整的像,只是此时的像比手指指尖触摸前的像要暗一些. 故选D. 【点评】凸透镜成像光的折射现象,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形成物体的实像; 如果凸透镜的口径大,透过的光多,像就亮;口径小,透过的光少,像就暗. 18.(2016•泰安)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物体距离凸透镜30cm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可得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A.5cm B.10cm C.15cm D.18cm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解不等式即可. 【解答】解:因为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所以,f<30cm<2f,则15cm<f<30cm; 四个选项中在15cm到30cm之间的只有18cm; 故选D.[来源:学*科*网]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首先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确定物距的范围,从而可以得出焦距的范围. 19.(2016•绵阳)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透镜及其组合所成的像是各种各样的,其中只能成实像的是( ) A.眼睛 B.放大镜 C.望远镜 D.显微镜 【分析】(1)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制成的,然后根据凸透镜的特点进行判断; (3)望远镜是利用凹透镜和凸透镜的组合制成的; (4)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利用凸透镜成放大的像制成的. 【解答】解:A、人的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 B、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制成的,故B错误; C、望远镜是利用凹透镜和凸透镜的组合制成的;目镜凹透镜,凹透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故C错误; D、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利用凸透镜成放大的像制成的,物镜使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使物体成正立、放大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搞清每种情况下的应用.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寻找规律,学着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20.(2016•临夏州)学完光学后,小明对知识做了如下梳理,其中连线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结合选项的知识梳理中的内容,对照所掌握的具体知识,逐一做出判断即可. 【解答】解: A、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故A正确; B、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可用于夜视仪等;紫外线具有化学效应,可用来消毒、杀菌,故B错误; C、老花眼是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来矫正;近视眼是利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来矫正,故C错误; D、平面镜能成虚像,不能成实像;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凹透镜可以成虚像,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通过知识结构的梳理,考查了多个知识点,要对每一个知识有一定清晰的认识,综合性较强,但总体难度不大. 第6章 质量与密度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2016•咸宁)下列实际应用中,主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的是( ) A.用钨作为白炽灯泡灯丝的材料 B.用液体氢作为燃料给火箭提供动力 C.用塑料作为插座外壳的材料 D.用塑料泡沫做电影场最中倒塌的“墙壁” 【分析】利用下列知识分析判断: ①钨做灯丝是因为钨的熔点比较高,在高温下钨不容易熔化. ②从燃料的热值的角度分析解答. ③塑料、橡胶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广泛应用于电路的绝缘部分. ④相同体积时,物质的密度越小,质量越小. 【解答】解: A、钨丝做灯丝是利用钨丝的熔点比较高的性质,不符合题意; B、用液体氢作为燃料给火箭提供动力,是利用单位质量该燃料放出的热量多,与密度无关,不符合题意; C、用塑料作为插座外壳的材料,利用了塑料绝缘性强的特点,可以保证用电安全,不符合题意; D、用塑料泡沫做电影场最中倒塌的“墙壁”是因为塑料泡沫的密度比较小,相同体积时,质量小,对人的伤害小.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生活中认真观察,要对观察到的问题多提为什么,这些为什么能巩固所学内容,又能解决问题. 2.(2016•德州)为测出石块的密度,某同学先用天平测石块的质量,所加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接着用量筒和水测石块的体积,其过程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石块的质量是46.8g B.石块的体积是18cm3 C.石块的密度是2.6×103kg/m3 D.若先用量筒测石块的体积,接着用天平测石块的质量,会导致测得石块的密度偏小 【分析】(1)天平的分度值为0.2g,天平的读数为砝码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2)量筒的分度值为1cm3,石块的体积等于水和石块的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根据ρ=求出石块的密度: 【解答】解: A、图甲中石块的质量m=20g+20g+5g+1.8g=46.8g,故A正确; B、图乙中水的体积为20cm3,水和石块的总体积为38cm3,石块的体积V=38cm3﹣20cm3=18cm3,故B正确; C、石块的密度ρ===2.6g/cm3=2.6×103kg/m3,故C正确; D、若先测石块的体积,石块从量筒中取出会带着水,使的质量测量值偏大,则测量的密度值偏大,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天平和量筒的读数以及密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3.(2016•河源)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把密度作为选材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下面那项是主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选材的( ) A.用钨作为白炽灯泡灯丝的材料 B.用塑料作为插座外壳的材料 C.用铝合金作为制作飞机的材料 D.用水冷却汽车发动机 【分析】利用下列知识分析判断: ①钨做灯丝是因为钨的熔点比较高,在高温下钨不容易熔化. ②塑料、橡胶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广泛应用于电路的绝缘部分. ③相同体积时,物质的密度越小,质量越小. ④对水的比热容大的理解: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少;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 【解答】解: A、钨丝做灯丝是利用钨丝的熔点比较高的性质,不符合题意; B、用塑料作为插座外壳的材料,利用了塑料绝缘性强的特点,可以保证用电安全,不符合题意; C、铝合金的密度比较小,在相同体积时,质量比较小,重力比较小,易于飞机起飞,符合题意; D、汽车发动机工作时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如果不迅速转移,就可能损害发动机,因此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把这些热迅速吸收,使发动机的温度不致升得太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生活中认真观察,要对观察到的问题多提为什么,这些为什么能巩固所学内容,又能解决问题. 4.(2016•烟台)如图所示的是a、b两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知,a、b两种物质的密度ρa、ρb和水的密度ρ水之间的关系是( ) A.ρb>ρ水>ρa B.ρb>ρa>ρ水 C.ρ水>ρa>ρb D.ρa>ρ水>ρb 【分析】解答本题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1)在横轴上取体积相同,然后比较这两种物质的质量,质量大的密度大; (2)在纵轴上取质量相同,然后比较这两种物质的体积,体积大的密度小. 【解答】解:由图象可知,当Va=Vb时,ma>mb,所以ρa>ρb; ρa===2×103kg/m3>ρ水; ρb===0.5×103kg/m3<ρ水. 故选D. 【点评】比较两种不同物质的密度大小关系,我们可以采取相同体积,比较质量;或相同质量,比较体积. 5.(2016•济宁)一间15m2的卧室内空气的质量相当于下列哪个物体的质量( ) A.一支粉笔 B.一瓶矿泉水 C.一名中学生 D.一辆轿车 【分析】估测出卧室的高,然后计算出卧室内空气的体积,根据公式m=ρV求出空气的质量;然后和选项中各物体的质量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卧室的高约是3m,则卧室内空气的体积V=15m2×3m×3m=45m3; 根据可得,空气的质量:m=ρV=1.29kg/m3×45m3=58.05kg; A、一支粉笔的质量大约是4g=0.004kg,远小58.05kg,故A不符合题意; B、一瓶矿泉水的质量大约是0.5kg,远小58.05kg,故B不符合题意; C、一名中学生的质量大约是50kg,与空气的质量比较接近.故C符合题意; D、一辆轿车的质量在1000kg左右,远大于空气的质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单位换算和同学们对日常生活中物体质量的估测,所以一定要在生活中多注意观察,多积累经验. 6.(2016•临沂)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体积相等时,甲的质量大 B.质量相等时,乙的体积大 C.甲的密度比乙的大 D.乙的密度为1.25×103kg/m3 【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各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其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再次是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最后对照各个选项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 【解答】解:图象的横轴表示体积,纵轴表示质量, A、由图可知,体积相等时,甲的质量小,乙的质量大.故A错误; B、由图可知,质量相等时,乙的体积小,甲的体积大.故B错误; C、由图可知,质量相等时,乙的体积小,甲的体积大,根据ρ=可知,甲的密度比乙的小.故C错误; D、乙的密度为ρ===1.25g/cm3=1.25×103kg/m3.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 7.(2016•滨州)甲、乙、丙三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ρ甲、ρ乙、ρ丙、ρ水分别代表甲、乙、丙三种物质和水的密度,据图可知( ) A.ρ甲>ρ乙>ρ丙,且ρ丙>ρ水 B.ρ甲>ρ乙>ρ丙,且ρ丙<ρ水 C.ρ丙>ρ乙>ρ甲,且ρ丙=ρ水 D.ρ乙>ρ甲>ρ丙,且ρ丙>ρ水 【分析】由图可知,三种物质体积相同时的质量关系,根据ρ=比较甲、乙、丙的密度关系;然后从图象中读出乙的一组质量和体积值求出其密度,然后与水的密度相比较确定答案. 【解答】解:由图象可知,当甲、乙、丙三种物质的体积相等时,它们的质量关系为m甲>m乙>m丙, 由ρ=可知,ρ甲>ρ乙>ρ丙,故CD错误; 当m乙=10g时,V乙=10cm3, 则ρ乙===1.0g/cm3=ρ水, 所以,ρ丙<ρ水,故A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和密度的计算,密度大小的比较可采用相同体积来比较质量、质量大的密度大或相同质量比较体积、体积小的密度大. 8.(2016•广东)如图所示是甲和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来源:学科网ZXXK] A.乙物质的密度比水大 B.体积为50cm3的乙物质的质量为35g C.质量为25g的甲物质的体积为30cm3 D.当甲和乙两物质的质量相同时,乙物质的体积较大 【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各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其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再次是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最后对照各个选项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 【解答】解:图象的横轴表示体积,纵轴表示质量, A、由图可知,乙物质的密度ρ乙==0.8g/cm3<ρ水,故A错误; B、由图可知,体积为50cm3的乙物质的质量为40g,故B错误; C、由图可知,质量为25g的甲物质的体积为20cm3,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当甲和乙两物质的质量相同时,乙物质的体积较大.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 9.(2016•扬州)一个中学生的体积最接近( ) A.50mm3 B.50cm3 C.50dm3 D.50m3 【分析】先估测出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人的密度和水的密度差不多,利用密度的变形公式V=求出人的体积. 【解答】解: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人的密度ρ≈ρ水=1.0×103kg/m3, 由ρ=可得,一名中学生的体积约为: V===0.05m3=50dm3=5×104cm3=5×107mm3. 只有C正确,ABD都错.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体积的计算,较准确的估测人的质量和密度,并能熟练应用密度的变形公式,属于基础题目. 10.(2016•邵阳)小花同学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时,记录实验的数据如表.这种液体的密度和空量杯的质量分别是( ) 液体与量杯的质量m/g 30 50 70 液体的体积V/cm3 10 30 50 A.3.0×103kg/m3 10g B.1.7×103kg/m3 10g C.1.4×103kg/m3 20g D.1.0×103kg/m3 20g 【分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当液体体积为10cm3时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为30g;当液体体积为30cm3时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为50g;据此根据密度公式列方程求出量杯的质量和液体的密度. 【解答】解:由表格数据可知,当液体体积V1=10cm3时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总1=30g;当液体体积V2=30cm3时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总2=50g; 设量杯的质量为m杯,液体的密度为ρ, 则:m总1=m1+m杯, 30g=ρV1+m杯,﹣﹣﹣① m总2=m2+m杯, 50g=ρV2+m杯,﹣﹣﹣② ②﹣①得: ρV2﹣ρV1=50g﹣30g=20g, ρ(V2﹣V1)=20g, ρ(30cm3﹣10cm3)=20g, 解得ρ=1g/cm3=1.0×103kg/m3 , 代入①得: 30g=1g/cm3×10cm3+m杯, 解得: m杯=20g.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的计算,能从表格中得出质量和体积、会熟练应用密度公式计算是本题的关键. 11.(2016•菏泽)李师傅开着一辆洒水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随着水不断的被洒出,下列物理量不变的是( ) A.车厢内水的质量 B.车对路面的压强 C.车厢内水的密度 D.路面给车的摩擦阻力 【分析】(1)洒水车在洒水过程中,车的质量会逐渐减小; (2)洒水车对地面的压强与洒水车对地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3)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大小只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物质的多少无关; (4)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解答】解: A、洒水车在洒水过程中,随着水不断的被洒出,车厢内水的质量变小,故A不符合题意; B、洒水车的质量变小、即重力变小,对地面的压力减小,车与路面的接触面积不变,所以洒水车对路面的压强逐渐减小,故B不符合题意; C、在洒水的过程中,水是质量虽然减少,但物质种类没有变化,所以密度不变,故C符合题意; D、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洒水车在洒水过程中,质量变小,对地面的压力变小,车轮所受路面的摩擦力变小,故D不符合题意.[来源:学+科+网Z+X+X+K] 故选C.[来源:学科网] 【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比较多的,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密度的特性、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是力学的一个综合题,要结合相关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此类题目是中考的热点. 12.(2016•无锡)在“用托盘天平称物体质量”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使用天平时,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B.调节横梁平衡时,只调节了平衡螺母 C.称量时,左盘放置待测物体,右盘放置砝码 D.观察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确定天平已平衡 【分析】托盘天平的使用,包括以下步骤:放置;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放物体;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横梁恢复平衡;读数.通过托盘天平的使用规则结合选择项中的物理情景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解:A、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故A正确. B、调节平衡螺母前,应先将游码移至零刻线处,测量过程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应通过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来调节横梁平衡.故B错误. C、称量物体时,要将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在右盘里加减砝码移动游码.故C正确. D、横梁平衡的标志有两个: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或者指针偏离分度盘中线的幅度相等.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此题综合了托盘天平使用中的放置、调节、放置物体、加减砝码等各方面的内容.题目的难度不大,综合性较强. 13.(2016•邵阳)小军同学使用已经调节好的天平,在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通过增减砝码后,指针的位置在分度盘的中线偏左.此时他应该( ) A.将游码向右移动,至横梁再次平衡 B.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至横梁再次平衡 C.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至横梁再次平衡 D.将右盘砝码再减少一些 【分析】天平的使用包括两大步,即天平的调节和物体的称量,平衡螺母是在调节过程中来调节横梁平衡的,而称量过程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 【解答】解:使用已经调节好的天平,在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指针的位置在分度盘的中线偏左,说明左边重,如果通过增、减砝码后,发现指针仍偏左,则应将游码向右移动直至天平平衡.而此时不能调节平衡螺母.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要解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对天平的使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使用规则、注意事项等,都要考虑到. 14.(2016•武汉)为了测量某金属块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量金属块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然后用量筒和水测金属块的体积如图乙所示,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 A.金属块的质量为39.4g B.金属块的体积为5L C.金属块的密度为7.8×103kg/m3 D.金属块的密度为7.88g/cm3 【分析】物体的质量应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在标尺所对的刻度值;金属块的体积应等于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减水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得出金属块的密度. 【解答】解:(1)由图甲知,物体的质量m=20g+10g+5g+4g=39g;故A错误; (2)由图乙知,水的体积为25ml,由图丙知,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为30ml; 则金属块的体积为:V=30ml﹣25ml=5ml=5cm3=5ml,故B错误; (3)金属块的密度:ρ===7.8g/cm3=7.8×103kg/m3.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是测量金属块密度的实验,主要考查了天平读数及量筒的读数和密度的计算,都属于基础性的知识. 15.(2016•菏泽)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一名初中生的质量是50kg B.一名普通初中生的身高是216cm[来源:学.科.网] C.中学生通常情况下的步行速度可达5m/s D.成年人的正常体温是39℃ 【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一名初中生的质量是50kg左右,符合实际; B、一名普通初中生的身高是身高是216cm=2.16m,太高了,不符合实际; 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2m/s,5m/s太快了.不符合实际; D、成年人的正常体温是37℃,39℃发烧了,不符合实际.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中物理量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16.(2016•黄冈)下列数据不符合实际的是( ) A.某中学生的质量约45kg B.某中学生的身高约1.65m C.某中学生的步行速度约1m/s D.某中学生的百米赛跑成绩约6s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及对生活常识的了解,作出合理的估计,然后逐一分析各选项并作出判断 【解答】解:A、中学生的质量约是45kg左右,故A符合实际; B、正常成年人的身高在1.60m~1.80m左右,王明的身高约1.65m,故B符合实际; C、人步行的速度约是1m/s左右,故C符合实际; D、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成绩约为13s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D. 【点评】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需要凭借生活经验、需要简单的计算;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 17.(2016•河北)下列估侧最接近实际的是 ( ) A.一袋早餐奶的质量约为50g B.普通居民楼一层的高度约为3m C.绿色蔬菜保鲜的适宜温度约为30℃ D.人平静时呼吸一次所用的时间约为9s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需要根据生活经验及对生活常识的了解,作出合理的估计,然后逐一分析各选项并作出判断. 【解答】解:A、小袋牛奶的体积100mL左右,大袋牛奶的体积可达到250mL,约为200ml,根据m=ρV=1g/cm3×200cm3=200g,故A不符合实际; B、普通居民楼一层的高度约为3m,故B符合实际; C、普通绿色蔬菜保鲜要求温度较低,适宜温度约为4℃,30℃属高温,蔬菜容易变质,故C不符合实际; D、正常情况下,人1min呼吸次数在20次左右,所以呼吸一次的时间在3s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来源:学科网]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数据的了解情况,估测质量、长度、温度等是物理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和基本要求,平时应多观察、多思考、多训练、多积累. 18.(2016•岳阳)关于某中学生的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 A.质量50kg B.正常体温42℃ C.步行速度5m/s D.身高1.65cm 【分析】根据对实际情况的掌握进行合理的估算,然后分析答题. 【解答】解: A、中学生的质量约为40kg~80kg,故A符合实际; B、人的正常体温是37℃,故B不符合实际; 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是1m/s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人正常的身高在1.65m~2m,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A. 【点评】本题是一道估算题,平时注意积累常见物理量是数据有助于解该类习题,本题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 19.(2016•镇江)下列估计值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支2B铅笔的质量约为500g B.正常人的体温约为36.5℃ C.一张中考物理试卷的厚度约为0.7mm D.中学生跑完800m所用的时间约为1min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解答】解: A、一块橡皮的质量在8g左右,一支2B铅笔的质量与此差不多,在8g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B、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6.5℃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此选项符合实际; C、头发丝的直径在75μm左右,试卷纸的厚度略大于75μm,在100μm=0.1mm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D、中学生跑完800m的时间一般在3min20s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故选B. 【点评】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 第8章 运动和力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16•淮安)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下列实例中,为了增大摩擦的是( ) A.给自行车的车轴处加润滑油 B.汽车轮胎表面凹凸不平的花纹 C.缝衣针的表面做得很光滑 D.为了移动重物,在它下面垫上圆柱形钢管 【分析】(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减小压力来减小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解答】解:A、给自行车的车轴处加润滑油,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故A不合题意; B、汽车轮胎表面凹凸不平的花纹,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B符合题意; C、缝衣针的表面做得很光滑,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故C不合题意; D、为了移动重物,在它下面垫上圆柱形钢管,是用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摩擦力.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在考查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多注意观察,并学会应用,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2.(2016•衢州)自行车的结构及使用涉及到不少科学知识,自行车的轮胎表面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为了( ) A.增大压力 B.增大摩擦力 C.减小压力 D.减小摩擦 【分析】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 【解答】解:自行车的轮胎表面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为了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增大摩擦的方法,摩擦力问题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解答此题类问题时要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 3.(2016•福州)第一个通过理想实现发现“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科学家是( ) A.伽利略 B.亚里士多德 C.牛顿 D.帕斯卡 【分析】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第一次提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解答】解: A、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提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故A正确; B、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B错误; C、牛顿在伽利略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但不是第一个根据实验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科学家,故C错误; D、帕斯卡发现了帕斯卡原理,在液体压强的研究中做出了贡献,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对于物理学上重大发现和著名理论,要加强记忆,牢固掌握,这是小高考经常考查的内容. 4.(2016•郴州)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受到平衡力作用的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B.物体运动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C.在太空中的宇航员没有惯性 D.在粗糙水平面上静止的物体不受摩擦力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知道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解答】解:A、受到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可能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所以A错误. B、物体运动可能不受力,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不受力时,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所以B错误. C、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宇航员有质量,所以有惯性,所以C错误. D、在粗糙水平面静止的物体,没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所以不受摩擦力,所以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的理解,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和摩擦力产生条件. 5.(2016•孝感)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常用传送带运送工件,如图所示,工件与传送带一起向右匀速运动时,关于工件受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工件受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B.工件受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C.工件所受到的重力与工件对传送带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工件对传送带的压力与传送带对工件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分析】(1)首先对工件进行受力分析,因为工件与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所以它们之间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是相对静止的,则没有摩擦力的作用,工件只受重力和传送带的支持力的作用.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主要区别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作用物体是两个,而平衡力的作用物体只有一个. 【解答】解:AB、因为工件与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所以它们之间没有发生相对运动、也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则工件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故AB错误; C、工件所受到的重力与工件对传送带的压力的方向都是向下的,而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它们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C错误; D、工件对传送带的压力与传送带对工件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且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即压力作用在传送带上,支持力作用在工件上),故这两个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受力分析的判断和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分析,是一道综合题. 6.(2016•湖北)用5N的水平拉力使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现改用1ON的水平拉力使木块仍在这一水平桌面上运动,此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是( ) A.大于5N,小于ION B.10N C.5N D.无法判断 【分析】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求出滑动摩擦力大小.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跟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 【解答】解: 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和滑动摩擦力作用,滑动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拉力是5N,所以滑动摩擦力大小为5N; 当改用10N的水平拉力使木块仍在这一桌面上运动时,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则滑动摩擦力大小保持5N不变,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跟物体进行加速、减速、匀速都没有关系,跟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7.(2016•杭州)如图所示,第一次甲单独用50N的力推墙,第二次甲推墙的力不变,乙用30N的力向左推甲,前后两次,人均未运动,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两幅图中,墙壁都受到50N的推力 B.乙受到地面30N的摩擦力,方向向左 C.第二次推时,甲受到地面20N的摩擦力方向向左 D.第二次推时,墙壁受到80N的推力 【分析】(1)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受到的力是平衡力; (2)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平衡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一对相互作用力分别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解答】解:[来源:Z*xx*k.Com] 在两次推墙的过程中,甲、乙二人均未运动,所以两次甲、乙二人均受到平衡力作用,甲、乙受力分析如下: 第一次甲对墙的推力与墙对人的推力是一对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甲受力的示意图,如下图: 第二次甲对墙的推力与墙对人的推力是一对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甲受力的示意图,如下图: 第二次乙对甲的推力与甲对乙的推力是一对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乙受力的示意图,如下图: AD、第一次墙受到的推力为50N,第二次墙受到的推力为甲、乙两人推力之和为80N,故A错误,D正确; B、乙在地面上处于静止状态,受到平衡力作用,根据受力分析可知,乙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30N,方向向左,故B正确; C、根据受力分析可知,第二次推时,甲受到地面50N的摩擦力,方向向左,故C错误. 故选AC.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对人进行受力分析以及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应用; ①平衡力的成立条件:同物、同线、等值、反向; ②相互作用力的成立条件:异物、同线、等值、反向. 8.(2016•无锡)教室的门关不紧,常被风吹开.小明在门与门框之间塞入硬纸片后,门就不易被风吹开了.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门被风吹开是因为门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B.门没被吹开是因为风吹门的力小于摩擦力 C.塞入硬纸片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 D.塞入硬纸片是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 【分析】(1)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在门与门框之间塞入硬纸片后,门不易吹开,根据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分析其实质. 【解答】解:A、被风吹开是因为门的滑动摩擦力很小,很容易克服摩擦将门吹开;故A错误; B、门没被吹开,说明此时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风吹门的力等于摩擦力,故B错误; CD、塞入硬纸片后,使门与门框之间的压力增大,因此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评】掌握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掌握增大摩擦力和较小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9.(2016•扬州)运动鞋的鞋底上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主要是为了( ) A.增大摩擦 B.轻便省力 C.增大压强 D.节省材料 【分析】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增大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少摩擦力的方法有:一是减小压力;二是减小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三是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四是使接触面彼此分离(如加润滑油等). 【解答】解:运动鞋的鞋底上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主要是为了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 故选A. 【点评】知道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掌握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利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解释生活中有关问题,学以致用. 10.(2016•菏泽)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属于增大摩擦的是( ) A. 给自行车轴加润滑油 B. 自行车轮胎上的花纹 C. 轴承间安装钢柱 D. 气垫船底和水面间的空气垫 【分析】(1)增大摩擦的办法有: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滚动为滑动; (2)减小摩擦的办法有: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滑动为滚动,④使接触面脱离接触. 【解答】解:A、给自行车轴加润滑油使接触面更光滑一些,以减小摩擦力,不合题意; B、自行车轮胎上的花纹,这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符合题意; C、轴承间安装钢柱是将滑动摩擦变成了滚动摩擦,从而减小了摩擦力,不合题意; D、气垫船利用气体将船和水面分离,是使接触面脱离,减小船和水之间的摩擦力.不合题意. 故选B.[来源:Zxxk.Com] 【点评】本题考查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摩擦力问题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解答此题类问题时要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 11.(2016•荆门)下列做法是为了增大摩擦的是( ) A.气垫船利用压缩空气使船体与水面脱离接触 B.给门轴上的合页加润滑剂 C.刹车时用力捏自行车的手闸 D.自行车的前后都安装在滚动轴承上 【分析】(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减小压力来减小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解答】解:A、气垫船利用压缩空气使船体与水面脱离接触,是使接触面脱离减小摩擦力.故A不合题意; B、给门轴上的合页加润滑剂,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故B不合题意; C、刹车时用力捏自行车的手闸,是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故C符合题意; D、自行车的前后都安装在滚动轴承上,是用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摩擦力.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摩擦力问题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解答此题类问题时要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 12.(2016•内江)以下设计或操作是为了增大摩擦的是( ) A.汽车轮胎上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B.坐车时要求系上安全带 C.钢轨铺设在枕木上 D.在机器转轴上加润滑油 【分析】(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 (2)惯性是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对于有害的惯性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防止. (3)减小压强的方法: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通过减小压力来减小压强. (4)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减小压力来减小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解答】解:A、汽车轮胎上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A符合题意; B、汽车刹车时,人具有惯性,会保持原来的速度向车窗冲去,故为了防止这种现象,人要系安全带,与摩擦力无关.故B不合题意; C、钢轨铺设在枕木上,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与摩擦力无关;故C不合题意; D、在机器转轴上加润滑油,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强的方法和惯性,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压强、摩擦力和惯性问题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要多注意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尽可能的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去试着解释. 13.(2016•宜昌)汽车停放在水平路面上,下列属于平衡力的是( ) A.汽车受到的重力和地球对汽车的引力 B.汽车受到的重力和汽车对路面的压力[来源:学科网ZXXK] C.汽车受到的重力和路面对汽车的支持力 D.路面对汽车的支持力和汽车对路面的压力 【分析】一对平衡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据此可逐一判断. 【解答】解:A、汽车受到的重力和地球对汽车的引力,方向相互垂直,不是一对平衡力,故A错误; B、汽车受到的重力和汽车对路面的压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不是一对平衡力,故B错误; C、汽车受到的重力和路面对汽车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是一对平衡力,故C正确; D、路面对汽车的支持力和汽车对路面的压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不是一对平衡力,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熟知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逐一进行判断,是解答的关键. 14.(2016•扬州)小华静止站在水平地面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他对地面的压力和他所受到的重力二力平衡 B.他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他的支持力二力平衡 C.他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他的支持力是相互作用的力 D.他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他的支持力是相互作用的力 【分析】平衡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相互作用力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解答】解:A、他对地面的压力和他所受到的重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两个力,且方向相同,不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所以二力不平衡.故A错误; B、他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他的支持力是作用在不同一个物体上,不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所以二力不平衡.故B错误; C、他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他的支持力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不符合相互作用力的条件,所以不是相互作用力.故C错误; D、他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他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符合相互作用力的条件,所以是相互作用力.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抓住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条件逐一进行分析. 15.(2016•重庆)某中学的同学们发明的“超市购物秒结算”系统,在2016年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一等奖,如图所示就是安装了这种系统的购物车.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购物车受到的总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B.人推着购物车前行时,人相对于货物架是静止的 C.购物车从静止到运动的过程中,车中的某个商品惯性变大了 D.商品从货物架放入购物车的过程中,商品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分析】(1)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3)惯性大小只跟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4)运动状态的改变包含运动速度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解答】解:A、购物车受到的总重力和支持力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不是相互作用力.故A错误; B、人推着购物车前行时,人相对于货物架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B错误; C、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购物车从静止到运动的过程中,车中的某个商品质量不变,惯性不变.故C错误; D、商品从货物架放入购物车的过程中,商品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惯性、力的作用效果,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但总体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16.(2016•连云港)一个文具袋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文具袋受到的重力和文具袋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B.桌子受到的重力和文具袋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文具袋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对文具袋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桌子对文具袋的支持力和文具袋对桌子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对各选项逐一进行分析. (1)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2)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解答】解:A、文具袋受到的重力和文具袋对桌面的压力方向相同,不符合相互作用力的条件,所以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A错误; B、桌子受到的重力和文具袋对桌面的压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且大小不相等,不符合相互作用力的条件,所以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B错误; C、文具袋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对文具袋的支持力均作用在文具袋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所以是一对平衡力.故C正确; D、桌子对文具袋的支持力和文具袋对桌子的压力是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的两个力,不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所以不是一对平衡力.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并且会区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7.(2016•自贡)如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叠放着甲、乙两个木块,甲木块用一根细绳拴在左边固定的竖直板上,现在用力把木块乙从右端匀速地抽出来,所用的力F=15N,则甲、乙两木块所受的摩擦力是( ) A.甲为零,乙受向右的15N的力 B.甲和乙都受向右15N的力 C.甲和乙都受向左15N的力 D.甲和乙都是15N,甲受向右的力,乙受向左的力 【分析】(1)判断物体是否受力平衡的方法是先确定研究对象,其次分析受力情况,若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则受力平衡,若不满足,则不平衡. (2)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需要分别把木块甲和木块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解答】解:(1)由题干中木块乙向右端匀速运动可以得知,木块乙处于平衡状态,故受平衡力的作用,其中在水平方向受拉力F和甲对其向左的摩擦力作用,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判断,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15牛,方向水平向左. (2)如图所示,木块甲静止,木块甲处于平衡状态,所以甲受平衡力的作用,在水平方向受细绳对其向左的拉力与乙对其向右的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大小为15N.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二力平衡条件及摩擦力方向的判断,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分别以甲或乙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找出相互平衡的力. 18.(2016•临夏州)如图所示,用水平力F=30N,按住一重G=10N的木块在竖直墙壁上,当木块沿竖直方向匀速下滑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是( ) A.40N B.30N C.20N D.10N 【分析】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等大、反向、共线、共物,知道其中的一个力可以确定另一个力. 【解答】解: 木块沿竖直方向匀速下滑时木块下滑时,其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其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木块受到的重力是10N,由于摩擦力与重力是一对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摩擦力大小也等于10N,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静止的物体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 19.(2016•内江)贴在竖直墙面上的塑料吸盘挂钩(塑料吸盘挂钩重力不计),当挂上适当的重物后,也不会脱落的原因是( ) A.大气压力大于重力 B.大气压力与重力平衡 C.塑料吸盘挂钩所受的静摩擦力等于所挂重物的重力 D.塑料吸盘挂钩所受的静摩擦力大于所挂重物的重力 【分析】塑料吸盘是大气压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当重物拉挂钩时,拉力方向向下,阻碍其向下的力应该是向上的,而不是大气的压力,是吸盘与墙面的摩擦力使其能承受一定的拉力. 【解答】解:[来源:学,科,网Z,X,X,K] 吸盘挂衣钩其工作过程是通过排除吸盘与墙壁之间的空气,松手后,吸盘恢复原状的过程中,导致内部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大气压将其压在墙壁上,吸盘处于静止状态,吸盘受到竖直方向上摩擦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大气压将吸盘压在墙面上,但大气压方向朝向墙面,物体对挂钩的拉力朝下,因此,是摩擦力与拉力相互平衡. 20.(2016•邵阳)下列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力只能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C.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D.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分析】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和方向两个方面; ②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③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解答】解: A、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此选项错误; B、力既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也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此选项错误;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选项正确; D、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与物体的位置和状态没有关系.此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我们对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和重力方向的掌握,属于力学基本规律的考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运动不需要力. 第9章 压强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16•烟台)图中的实验中不能揭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验是( ) A. B. C. D. 【分析】利用以下两点知识分析解答: (1)流体的压强特点是: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2)大气压的存在能够解释很多现象,这些现象有一个共性:通过某种方法,使设备的内部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出现了这种现象. 【解答】解:[来源:学科网ZXXK] A、将一个乒乓球对着漏斗的细管处,对准漏斗细管口用力向下吹气,因为乒乓球上方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乒乓球下方的空气流速小,压强大,乒乓球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压力差,所以乒乓球紧贴在漏斗上.能揭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 B、用吸管吸饮料时,嘴内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饮料在大气压力作用下被压入嘴中,利用了大气压,不能揭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故B符合题意. C、将一纸条放在嘴边,用力从纸条上方吹气,因为纸条上方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纸条下方的空气流速小,压强大,纸条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压力差,所以纸条就飘起来.能揭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 D、把吸管一端放进水里,从另一端用力水平吹气时,直管上方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直管中的水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从竖管中涌出.能揭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观察物理现象,以及对实验结论的归纳总结能力,要求多观察,多思考.[来源:Zxxk.Com] 2.(2016•广州)如图1所示,静止时U型管两液面相平,下列选项包含图2中所有合理情形的是( ) A.乙、丁 B.甲、丙 C.乙、丙 D.甲、丁 【分析】(1)利用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对甲、乙两图进行分析判断; (2)比较U型管两液面上方的大气压强,对丙、丁两图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甲图:气流从U型管右边上方吹过,此时右边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而左边压强不变,所以在左右两边压强差的作用下,右边液面升高,故图示合理; 乙图:气流从U型管左边上方吹过,此时左边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而右边压强不变,所以在左右两边压强差的作用下,左边液面应该升高,而图中右边液面升高,故图示不合理; 丙图:向U型管左边充气,其左边液面上方的大气压变大,而右边液面上方的大气压不变,左边的大气压大于右边的大气压,右边的液面上升,故图示合理; 丁图:向U型管左边抽气,其左边液面上方的大气压变小,而右边液面上方的大气压不变,左边的大气压小于右边的大气压,左边的液面应该上升,而图中右边的液面升高,故图示不合理; 综上分析可知,甲、丙两图合理,乙、丁两图不合理.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大气压的综合应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比较U型管两边压强的大小. 3.(2016•威海)海上舰艇护航编队在距离较近时一般采用“前后”形式,而不采用“并排”形式,如图中与其原理相同的是( ) A. 用吸管吸材料 B. 盆景水位保持一定高度[来源:Z*xx*k.Com] C. 壶嘴与壶身高度相同 D. 向两纸间吹气 【分析】流体流速越大,流体产生的压强越小;流体流速越小,压强越大;根据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舰艇并排行驶时,舰艇带动其周围的水随船向前运动,结果使舰艇内侧之间的水流速度大于舰艇外侧的水流速度;因此舰艇内侧水的压强小于舰艇外侧水的压强,水的压强差使舰艇靠近,进而发生碰撞,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舰艇护航编队在较近距离时一般采用前后护航形式,而不采用“并排”护航. A、用吸管吸饮料时,嘴内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饮料在大气压力作用下被压入嘴中,利用了大气压;故A不符合题意; B、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大气压可以支持约10.3m高的水柱.瓶中水面能高于盆内水面不会流出来,正是因为盆景中的水与大气相通,是大气压支持着瓶内的水不会流出来.故A不符合题意 C、上端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如果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茶壶就是一个上端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故C不符合题意; D、对着两张纸的中间吹气,两张纸中间的空气流速变大,压强变小,小于纸外侧的大气压,产生了一个向内的压强差,将纸压向中间,所以现象是纸向中间靠拢.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是中考重点考查的内容. 4.(2016•菏泽)2016年4月20日下午,甘肃酒泉瓜州县渊泉小学正在举行运动会,塑胶运动场上突然刮起龙卷风,将一名小学生卷起,如图所示.龙卷风是高速旋转的气流,它能把地面上的人、动物或物体等“吸起”卷入空中.龙卷风能“吸起”物体的原因是( ) A.龙卷风内部的压强远小于外部的压强 B.龙卷风内部的压强远大于外部的压强 C.龙卷风使物体受到的重力变小 D.龙卷风使物体受到的浮力变大 【分析】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来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根据受力情况可以得到物体被“吸”起的原因. 【解答】解:(1)龙卷风内部空气流速快、外部流速慢,造成龙卷风内部的压强远小于外部的压强,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向内的很大压力差;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地面上的人、动物或物体被“吸”起卷入空中,故A正确,B错误. (2)在地球上物体的重力不会变,龙卷风不能使物体受到的重力变小,也不能使物体受到的浮力变大,故C和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关键是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本题接近实际生活,属于一道好题. 5.(2016•株洲)一辆轿车在水平平直公路上高速行驶,如图所示( ) A.轿车上表面空气流速小压强大 B.轿车上表面空气流速大压强小 C.轿车对地面的压力等于重力 D.轿车行驶过快,可能飞离地面 【分析】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越快的地方压强反而越小. 【解答】解:(1)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轿车,轿车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的空气流速;则轿车上表面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下部的空气压力大于上部的压力,所以轿车行驶过快,可能飞离地面,就感觉车飘了起来.故A错误,BD正确; (2)由于轿车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的空气流速,所以轿车受到竖直向上的支持力、升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因此支持力小于重力,由于支持力和压力大小相等,即轿车对地面的压力小于轿车的总重力,故C错误. 故选BD. 【点评】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应用,如:候车时站在安全线内、飞机起飞的升力等. 6.(2016•东营)当火车驶过时,人站在安全线以内,即使与火车保持一定的距离,也非常危险,以下现象不能用解释此现象的规律解释的是( ) A.风沿着窗外的墙面吹过时,窗口悬挂的窗帘会飘向窗外 B.用吸管吧饮料吸进嘴里 C.大风会把不牢固的屋顶掀翻 D.护航编队各船只多采用前后行驶而非并排行驶 【分析】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流速越快压强越小,流速越大压强越大. 【解答】解: 火车进站时会使火车附近的空气流速加快,气体的流速快压强小,所以火车附近的气压小,而远处的气压大,在安全线内的乘客,会被强大的气压差形成的推力推向火车,对安全构成威胁; A、风沿着窗外的墙面吹过时,外侧空气流速大,压强小,屋内空气流速小,压强大,所以窗帘在较大的压力作用下压向窗外,故A正确; B、用吸管吧饮料是利用大气压的作用吸进嘴里的,故B错误; C、大风会把不牢固的屋顶掀翻,即屋顶上面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而屋内空气流速小,压强大,所以使得屋顶在较大压强差的作用下被掀翻,故C正确; D、若两船靠得比较近且并排前进,两船之间的水流通道变窄,流速变大,压强变小,小于两船外侧的压强,便形成向内的压强差,容易发生撞船事故,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知道并理解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7.(2016•盐城)下列实验中,说明“流速对流体压强有影响”的是( ) A. 从瓶中吸饮料 B. 吹气时纸条向上飘 C. 纸和水不会下落 D. 吸气时乒乓球紧贴漏斗 【分析】对于流体来说,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 【解答】解:A、用吸管吸饮料是利用了大气压的作用,不能揭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故A错误; B、将一纸条放在嘴边,用力从纸条上方沿水平方向吹气,因为纸条上方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纸条下方的空气流速小,压强大,纸条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压力差,所以纸条就飘起来,故B正确; C、此图为覆水杯实验,即该实验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故C错误; D、从漏斗的上方向吸气,气流从漏斗的壁快速流出,速度比较大,乒乓球的上部气流流速大,压强比较小,乒乓球的下部受到的大气压是不变的,托着乒乓球不会掉下来,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掌握流体流速和压强的关系,并能用流体压强知识解释有关问题. 8.(2016•南昌)大气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实例中利用大气压工作的是( ) A.船闸 B.轮船 C.水泵 D.飞机 【分析】大气压的存在能够解释很多现象,这些现象有一个共性:通过某种方法,使设备的内部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出现了这种现象. 【解答】解:A、船闸的闸室,通过闸门与阀门同上下游的水连接着,形成了一个上端开口,底部连通的连通器,它就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来进行工作的,不属于利用大气压.故A不合题意; B、轮船是利用浮力原理来工作的,与大气压无关.故B不合题意; C、水泵的叶轮转动时,叶轮中心处气体的流速快,故压强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就把水压到了水泵内.利用了大气压.故C符合题意; D、飞机的机翼做成流线型,在相同时间内,空气经过上方的路程长,速度大;经过下方的路程短,速度小;上方空气流速越大,压强越小;下方空气流速越小,压强越大.所以机翼下方的气压大于上方的气压,便形成向上的升力.与大气压无关,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大气压的有关问题,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要多注意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尽可能的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去试着解释. 9.(2016•福州)下列主要利用大气压原理工作的是( ) A.船闸 B.密度计 C.轮船 D.气压计 【分析】分别从船闸、密度计、轮船、气压计的原理分析,判断是否利用大气压工作. (1)船闸是利用连通器原理. (2)轮船、密度计利用的都是浮力原理; (3)气压计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原理工作的; 【解答】解:A、船闸的原理先打开一端,船闸里的水位逐渐与外面相等,外面的船就可以开进船闸;然后把这一端船闸关闭,打开另一端的船闸,船闸里的水位逐渐与外面相等,船就可以开到另一端去,应用了两次连通器,故A不符合题意. B、密度计的设计利用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即让密度计在液体中漂浮,则可知密度计在任何液体中所受浮力都等于密度计的重力.故B不合题意; C、轮船漂浮在水面上,受到的浮力等于自重,是利用浮力工作,故C不合题意; D、气压计是测气压的工具,利用大气压所能支持的水银柱高度来表示大气压的大小.是利用大气压原理工作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学生对船闸、密度计、轮船、气压计的原理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然后方可知道是否利用大气压工作的,利用大气压的生活例子是很多的,学习时,多举例、多解释. 10.(2016•衢州)在验证大气压存在的覆杯实验中,小柯认为:“实验中纸片不掉落完全是因为纸片被杯口的水粘住了,而与大气压无关”.下列能帮助小柯改变这种想法的实猃是( ) A.如图甲,换用不同种类的纸片做覆杯实验,紙片都不掉落 B.如图乙,覆杯实验中将杯口朝向不同方向,纸片均不掉落 C.如图丙,将一张湿纸覆盖在空杯子的杯口,倒转杯子纸片不掉落 D.如图丁,在密闭钟罩内做覆杯实验,抽出钟罩内空气的过程中纸片掉落 【分析】大气在各个方向上都会产生压强,硬纸片在大气压力作用下不会掉下来;大气压的特点与液体压强类似,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故不管杯口朝哪个方向,纸片都不会掉下. 比较空气被抽出前后纸片所受气压的变化,结合现象可做出分析. 【解答】解: A、图甲中,换用不同种类的纸片做覆杯实验,紙片都不掉落,都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不能反驳小柯的想法,不合题意; B、图乙中,覆杯实验中将杯口朝向不同方向,纸片均不掉落,可证明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不能反驳小柯的想法,不合题意; C、图丙中,将一张湿纸覆盖在空杯子的杯口,倒转杯子纸片不掉落,可证明大气存在向上的压强,不能反驳小柯的想法,不合题意; D、图丁中,在密闭钟罩内做覆杯实验,抽出钟罩内空气的过程中纸片掉落,说明没有空气时,没有了气压,也就无法托住水和纸片,这说明实验中纸片不掉落是因为受到大气压的作用,而不是纸片被杯口的水粘住了,可反驳小柯的想法,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将杯子倒置后纸片不会掉下来是课本上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一个小实验,本题在这个小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改进,来解除同学们学习中的困惑,值得我们关注. 11.(2016•邵阳)关于气体压强方面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托里拆利实验可以测量大气压强的值 B.马德堡半球实验可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C.水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是100℃,随着大气压的减小,水的沸点也会降低 D.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大 【分析】(1)托里拆利实验最早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2)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3)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高度越高,大气压强越小,水的沸点越低; (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的,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流速越快的地方压强反而越小. 【解答】解:A、托里拆利实验可以测量大气压强的值,故A正确; B、马德堡半球实验可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故B正确; C、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气压减小时,水的沸点越低,故C正确; D、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大气压的存在和测量,以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虽然综合性很强,但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12.(2016•长沙)如图小实验或生活现象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A. 纸片托住水 B. 橡皮膜外凸 C. U形管中液面相平 D. 手指夹住铅笔两端 【分析】本题要逐一分析四个选项中的实例是不是利用了大气压来工作,大气压的利用一般都是在某处使气压降低,然后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产生了某种效果. 【解答】解: A、盖在杯口的纸片能托住倒过来的一满杯水而不洒出,是因为大气压支持着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故A符合题意; B、橡皮膜向外凸出,是因为管中的水给橡皮膜一个向下的压力,说明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不能够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故B不符合题意; C、上端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称为连通器,在液体不流动时,液面总是相平的,不能够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故C不符合题意; D、图中,手指同时压铅笔两端,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左手和右手受到的压力相同,由于右手的受力面积小,铅笔对右手的压强大,所以右手感到疼,不能够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大气压的有关利用;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要多注意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尽可能的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去试着解释. 13.(2016•青岛)历史上最早测出大气压强值的科学家是( ) A.托里拆利 B.阿基米德 C.牛顿 D.焦耳 【分析】托里拆利第一次通过实验测出来大气压值,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解答】解:A、托里拆利第一个测出了大气压的值.故A符合题意; B、阿基米德发现了阿基米德原理.故B不符合题意; C、牛顿总结出来牛顿三定律、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故C不符合题意; D、焦耳用实验验证了焦耳定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多了解物理学史对培养我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有帮助的,所以考试中也时有涉及,在学习中应注意. 14.(2016•临沂)下列与压强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船闸利用了连通器的原理实现船只通航 B.学生用吸管“吸”早餐奶与大气压无关 C.托里拆利实验最先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D.液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大,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小 【分析】(1)连通器的特点: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连通器里只有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的情况下,连通器各容器中液面的高度总是相平的. (2)大气压的存在能够解释很多现象,这些现象有一个共性:通过某种方法,使设备的内部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出现了这种现象. (3)托里拆利实验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值,一标准大气压能支持760mm高的水银柱,相当于1.013×105Pa; (4)流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流速越快的地方压强反而越小,根据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解答. 【解答】解:A、船闸的上游阀门打开时,上游和闸室构成连通器,下游阀门打开时,下游和闸室构成连通器,船只才能通航.故A正确; B、当用吸管吸牛奶时,先吸走的是管中的空气,使管内变为真空,这时大气压就压着牛奶进入管中,从而进入人的嘴中,利用了大气压.故B错误; C、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托里拆利实验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值,故C错误; D、液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连通器原理、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综合应用、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但总体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15.(2016•内江)如图所示,帕斯卡曾经用一个装满水的密闭木桶,在桶盖上插了一根细长的管子,向细管子里灌水,结果只加了几杯水,就把木桶压裂了,这个实验说明了( ) A.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 B.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有关 C.液体压强与管子粗细有关 D.液体压强与液体质量有关 【分析】掌握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根据实验情景结合影响压强的因素进行分析. 【解答】解: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由帕斯卡做的实验知,由于虽然管很细,但由于高度很大,水的深度大,而使水产生了很大的压强,所以该实验说明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有关,与液体密度、管子粗细、液体质量等无关. 故选B. 【点评】此题通过对实验情景的分析考查了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注意分析的方法,是一道基础性题目. 16.(2016•郴州)如图所示,薄壁容器的底面积为S,在容器中装入某种液体,液体的重力为G,密度为ρ,深度为h,那么,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和压力分别为( ) A.G/S和G B.ρgh和G C.G/S和ρghS D.ρgh和ρghS 【分析】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得出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再利用F=ps求受到水的压力. 【解答】解:某种液体的深度为h,则p=ρgh, 由p=可得,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力:F=pS=ρghS.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使学生对液体压强、压力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17.(2016•南充)如图所示,底面积相同的甲、乙两容器中装有质量和深度均相同的不同液体,则甲、乙两容器中液体的密度ρ甲和ρ乙的关系以及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甲和F乙的关系,正确的是( ) A.ρ甲=ρ乙,F甲<F乙 B.ρ甲>ρ乙,F甲=F乙 C.ρ甲<ρ乙,F甲>F乙 D.ρ甲>ρ乙,F甲>F乙 【分析】由题意可知,两液体的质量、深度、容器的底面积相等,由图可知两容器内液体的体积关系,根据ρ=比较两液体的密度关系,根据F=pS=ρghS比较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关系.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两液体的质量、深度、容器的底面积相等, 由图可知,甲容器内液体的体积小于乙容器内液体的体积, 由ρ=可知,甲液体的密度大于乙液体的密度,即ρ甲>ρ乙,故AC错误; 由F=pS=ρghS可知,甲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大于乙,即F甲>F乙,故B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和液体压强公式、固体压强公式的应用,从图中判断两种液体的体积关系是关键. 18.(2016•扬州)如图所示的装置可能是用来研究( ) A.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液体密度的关系 B.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深度的关系 C.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是否相等 D.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是否都有压强 【分析】(1)掌握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内部有压强;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深度,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2)根据实验现象,确定相同的量和改变的量,得出探究的问题. 【解答】解:由图知,金属盒在液体中的深度相同,U型管液面的高度差不同,可知液体的压强不同,则是因为液体密度不同造成的,所以此实验探究的是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A正确; 因为两图中,金属盒在液体中的深度相同,不能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B错误; 金属盒的方向相同,所以不能探究液体压强与方向的关系,C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是探究液体压强实验,考查了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及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9.(2016•达州)如图所示,轻质细绳将物体A,B通过两个定滑轮分别连在同一弹簧测力计的两端,其中GA=10N,GB=100N,B是边长为20cm的正方体,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不计弹簧测力计的重力及滑轮与绳子的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N 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0N C.B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为100N D.B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强为2.25×103Pa 【分析】(1)弹簧测力计读数时,多数都是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下使用的,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弹簧测力计受到的拉力; (2)通过分析甲的受力情况和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得出B对地面的压力,根据p=求出B对地面的压强. 【解答】解:(1)物体A由于自身的重力对弹簧测力计施加了一个向右的10N的拉力, 因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状态,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所以,B也对弹簧测力计施加了一个10N的拉力,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0N,故AB错误; (2)A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竖直向上的支持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这三个力是平衡力, 所以,物体B受到的支持力: F支持=GB﹣F=100N﹣10N=90N, 因支持力和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 所以,B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 F压=F支持=90N,故C错误; 甲对地面的压强: p===2.25×103Pa,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力平衡条件、相互作用力的应用以及压强的计算,要注意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状态时,受到的力是平衡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其中一个力的大小. 20.(2016•十堰)如图为同种材料制成的实心圆柱体A和B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的高度之比为2:1,底面积之比为1:2,则它们的质量mA:mB和对地面的压强pA:pB分别为( ) A.mA:mB=2:1,pA:pB=2:1 B.mA:mB=1:1,pA:pB=2:1 C.mA:mB=1:1,pA:pB=1:1 D.mA:mB=2:1,pA:pB=1:1 【分析】(1)知道圆柱体的高、底面积的关系,利用V=Sh求体积关系;而A、B是由同种材料制成的实心圆柱体,密度相同,利用m=ρV求质量关系; (2)A和B对水平地面的压力F=G=mg=ρVg=ρShg,对地面的压强p=ρhg,据此求A和B对地面的压强关系. 【解答】解: (1)两物体的体积关系: VA:VB===1:1, 由ρ=得: m=ρV, 因为A、B是由同种材料制成的实心圆柱体,密度相同, 所以mA:mB=ρVA:ρVB=VA:VB=1:1; (2)因为A和B放在水平地面上, 所以对地面的压力F=G=mg=ρVg=ρShg, 对地面的压强: p===ρhg, 对地面的压强之比: pA:pB=ρhAg:ρhBg=hA:hB=2:1.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压强公式的应用,利用好固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推导公式p=ρhg是关键. 第10章 浮力 一.选择题(共21小题) 1.(2016•达州)质量相同的两个实心物体甲和乙,体积之比V甲:V乙=2:3,将它们轻轻放入水中,静止时所受的浮力之比F甲:F乙=8:9,ρ水=1×103kg/m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物体都漂浮在水面上 B.甲物体漂浮在水面上,乙物体浸没于水中 C.乙物体的密度ρ乙=0.75×103kg/m3 D.乙物体的密度ρ乙=0.85×103kg/m3 【分析】①假设两物体都漂浮时,浮力等于两物体重力,两物体质量相等,所以浮力比应是1:1,所以假设不正确; ②假设两物体都浸没在水中,V排=V物,F浮甲=ρ水gV甲,F浮乙=ρ液gV乙,得浮力比为2:3,所以假设不正确; ③根据密度公式比较甲乙的密度,判断漂浮和浸没的物体,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漂浮条件得出两者受到的浮力之比,然后求出乙的密度. 【解答】解:设甲、乙两物体质量都为m,甲、乙两物体的体积分别为2V、3V. ①若甲、乙均漂浮, 因漂浮时物体受到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且甲乙两物体的质量相等, 所以,甲、乙受到的浮力相等,即F甲:F乙=1:1,与题意不符,故该可能被排除,A错误; ②若甲、乙均浸没, 则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自身的体积相等,由F浮=ρgV排可知,它们受到的浮力之比: F浮甲:F浮乙==2:3,与题意不符,故此种情况不可能; ③由①②可知,只能是“甲、乙中一个物体漂浮,另一个物体浸没在水中”, 因甲乙的质量相等,且甲的体积小于乙的体积, 由ρ=可知,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 则甲物体浸没于水中,乙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故B错误; 此时甲受到的浮力:F甲=ρ水gV甲=ρ水g×2V,乙受到的浮力:F乙=G乙=m乙g=ρ乙V乙g=ρ乙×3Vg; 已知F甲:F乙=8:9, 所以有: ==, 解得:ρ乙=ρ水=×1.0×103kg/m3=0.75×103kg/m3,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以及密度公式、重力公式的应用,会判断甲乙物体的状态是解题的关键. 2.(2016•郴州)如图所示,悉尼奥运会实现了火炬在水中传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火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一定大于重力 B.下潜的深度越大,火炬手受到水的压强越大 C.潜水服表面光滑是为了增大水的阻力 D.火炬手向前运动,脚蹼必须向前划水 【分析】(1)物体的浮沉条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大于重力,上浮;浮力等于重力,悬浮;浮力小于重力,下沉;漂浮时,浮力与重力相等; (2)在下潜过程中,深度越来越大,根据公式p=ρgh可知所受液体压强的变化. (3)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4)火炬手向前运动,人与水发生相互作用,推动人向前运动的力的施力物体是水,人对水的力与水对人的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解答】解: A、火炬在水中时,是火炬手手持火炬向前运动,由于火炬自由时能处的状态未知,故受到的浮力与重力关系无法判断,故A错误; B、潜水员下潜的深度越大,根据p=ρgh,压强逐渐变大;故B正确; C、潜水服表面光滑,可以减小水的阻力,故C错误; D、火炬手向前运动,推动人向前运动的力的施力物体是水.则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可知,脚蹼必须向后划水.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液体压强、影响阻力的因素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一对相互作用的力其方向是相反的. 3.(2016•株洲)一枚重量为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如图所示.往盐水中继续均匀缓慢加盐,鸡蛋所受浮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可能是( ) A. B. C. D. 【分析】鸡蛋悬浮在盐水中时,浮力等于鸡蛋的重力,逐步加入盐,盐水的密度增大;浮出水面前鸡蛋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根据浮力公式可知鸡蛋所受浮力变化情况. 【解答】解:因为鸡蛋悬浮在盐水中时,根据悬浮条件可知:浮力等于鸡蛋的重力; 往盐水中继续均匀缓慢加盐,盐水密度增大,浮出水面前鸡蛋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根据公式F浮=ρgV排可知鸡蛋所受浮力逐渐增大; 浮出水面后鸡蛋漂浮时所受浮力等于鸡蛋的重力,浮力不在变化; 鸡蛋受到的浮力F随时间t的变化图象应该是开始浮力变大,后来不变; 由此分析可知:选项A正确,BCD错.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浮力公式的应用和物体的沉浮条件,关键知道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会下沉,物体漂浮或悬浮时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影响浮力的因素有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本题考查的是液体密度对物体所受浮力的影响. 4.(2016•重庆)甲、乙两个自重不计的薄壁圆柱形容器,盛有两种不同的液体,将两个相同的小球分别放入液体中,小球静止时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液面相平.则( ) A.甲中液体密度比乙中液体密度小 B.小球在甲中所受浮力比乙中所受浮力大 C.取出小球后容器底部压强变化量较小的是甲 D.取出小球后甲容器和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相等 【分析】(1)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2)根据物体的浮沉情况判断出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3)因为两个容器都是规则容器,因此将小球取出后,容器底部减小的压力等于小球的重力,又已知两容器底面积的关系,根据△p=可知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的变化量的关系. (4)根据求得的甲的密度较大,可知甲的质量较大,容器质量不计,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等于容器内液体的重力,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解:A、物体在乙中悬浮,则ρ乙=ρ物,在甲中漂浮,则ρ甲>ρ物,可知甲的密度较大,故A错误; B、甲悬浮,F浮甲=G排甲=G;乙漂浮,则F浮乙=G排乙=G,可知G排甲=G排乙,两容器中物体受到的浮力相同,故B错误; C、因为两个小球完全相同,根据漂浮和悬浮可知,浮力都等于球的重力,则将球取出后,容器底部减小的压力等于球的重力,故减小的压力相等;又因为S甲>S乙,由△p=可知,△p甲<△p乙,故C正确; D、由A可知,ρ甲>ρ乙,已知S甲>S乙,此时h甲=h乙,由ρ=可得,m甲>m乙,则G甲>G乙,因甲、乙两个自重不计的薄壁圆柱形容器,故F甲=G甲,F乙=G乙,当取出小球后甲容器和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仍等于液体的重力,故仍然是F甲>F乙,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体浮沉条件以及浮力公式、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能够根据浮沉情况判断出液体的密度、所受浮力的关系,同时还要进行严密的推理,综合性较强,难度适中. 5.(2016•东营)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甲、乙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两种不同的液体,将两个相同的小球分别放在两烧杯中,小球静止时,两烧杯液面相平,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烧杯中液体的密度小于乙烧杯中液体的密度 B.甲烧杯中小球受到的浮力大于乙烧杯中小球受到的浮力 C.甲烧杯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大于乙烧杯对水平桌面的压强 D.甲、乙两烧杯底受到液体的压强相等 【分析】(1)根据小球在甲、乙两杯中的状态判断两种液体与小球的密度关系,进而得出两种液体的密度关系; (2)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判断小球在两种液体中所受浮力与其重力的关系,进而得出小球在两种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关系; (3)根据两烧杯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等于烧杯、液体和小球的重力之和判断两烧杯对桌面的压力大小,然后利用p=比较两烧杯对桌面的压强大小; (4)利用p=ρ液gh比较甲、乙两烧杯底受到液体的压强大小. 【解答】解: A、由图可知,小球在甲、乙两杯中分别处于漂浮和悬浮状态.根据浮沉条件可知,ρ甲液>ρ球,ρ乙液=ρ球.所以ρ甲液>ρ乙液,故A错误; B、因为物体漂浮或悬浮时,受到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所以同一只小球在两杯中受到的浮力相等,都等于小球的重力,故B错误; C、由G=mg、ρ=可得G=ρVg,因为ρ甲液>ρ乙液,甲杯内液体的体积大于乙杯内液体的体积,所以甲杯内液体的质量较大,重力较大,甲、乙两烧杯相同,两小球相同,所以甲杯对桌面的压力较大;又根据p=可知,甲烧杯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大于乙烧杯对水平桌面的压强,故C正确. D、两杯中液面相平,ρ甲液>ρ乙液,所以根据p=ρ液gh可知,烧杯底受到液体的压强:p甲液>p乙液,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体浮沉条件和压强公式的应用,一定要掌握物体浮沉情况与密度的关系,同时要搞清不同状态下(漂浮、悬浮)物体所受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 6.(2016•连云港)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轮船从长江驶入大海,所受的浮力变大 B.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C.阿基米德原理说明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D.鸡蛋放入清水中沉在杯子底部,是因为鸡蛋在清水中不受浮力 【分析】(1)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该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物体受到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时漂浮或悬浮,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时上浮,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自身的重力时下沉. 【解答】解:A.轮船从长江驶入大海时,始终处于漂浮状态,自身的重力不变,受到的浮力不变,故A错误; B.物体悬浮时,在液体中的所受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故B正确; C.阿基米德原理说明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故C错误; D.鸡蛋放入清水中沉在杯子底部,是因为鸡蛋受到的浮力小于自身的重力,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掌握与应用,是一道较为简单的应用题. 7.(2016•广安)如图所示,将一枚鸡蛋放在一杯盐水中,鸡蛋刚好处于悬浮状态,在往杯中加入清水的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鸡蛋将上浮,在未露出水面之前,所受浮力在减小 B.鸡蛋将上浮,在未露出水面之前,所受浮力不变 C.鸡蛋将下沉,所受浮力在减小 D.鸡蛋将下沉,所受浮力不变 【分析】(1)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下沉、沉入底部,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时悬浮; (2)物体悬浮时受到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物体下沉时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 (3)在盐水中甲清水时盐水的密度变小,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判断所受浮力的变化和鸡蛋的状态. 【解答】解:鸡蛋刚好在盐水中处于悬浮状态时,盐水的密度等于鸡蛋的密度,且受到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 在往杯中加入清水的过程中,盐水的密度减小,小于鸡蛋的密度,鸡蛋会下沉,故AB错误; 因鸡蛋下沉时受到的浮力小于自身的重力, 所以,鸡蛋受到的浮力减小,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的掌握和应用,会根据物体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或密度关系判断物体的浮沉是关键. 8.(2016•舟山)人们常用“浮筒打捞法”打捞沉船,做法是将几个灌满水的浮筒沉到水底并拴在沉船两旁,把空气压进浮筒将浮筒里的水排出,沉船随着浮筒一起浮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沉船在河底时,受到的浮力等于其重力 B.浮筒充满气后,受到的浮力大于其重力 C.沉船在水下上浮时,受到的浮力逐渐变小 D.船和浮筒浮在水面时,受到的浮力大于其重力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当浮力大于物体重力﹣﹣物体上浮; 当浮力等于物体重力﹣﹣物体悬浮可停在液体内部任意一位置; 当浮力小于物体重力﹣﹣物体下沉. 【解答】解:A、沉船在河底时,受到的浮力小于其重力,故A错误; B、浮筒充满气后,浮筒绑在沉船两侧时使整体体积增大,根据F浮=ρ液gV排可知,总的浮力增大,排出浮筒中的水,浮筒的重力减小,当浮力大于重力时,沉船就会浮上来.故B正确; C、沉船在水下上浮时,船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水的密度不变,根据F浮=ρ液gV排可知,受到的浮力不变,故C错误; D、船和浮筒浮在水面时,受到的浮力等于其重力,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物体的沉浮条件进行分析解答,要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9.(2016•河源)如图是中国航母“辽宁号”训练时舰载飞机飞行的图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飞机飞离航母后,航母所受浮力变小[来源:Zxxk.Com] B.飞机飞行时能获得向上的压强差,是因为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小于机翼下方空气流速 C.飞机在航母甲板上加速飞行时,受到平衡力作用 D.飞机在起飞过程中,惯性将增大 【分析】(1)漂浮物体的浮力始终等于自身重力,判断出重力的变化情况,即可得知浮力如何变化; (2)流体流速越快的位置压强越小,据此来分析飞机起飞时的受力情况; (3)受到平衡力,飞机静止或匀速运动,加速运动,受非平衡力; (4)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具有的一种特性,在任何时候物体都有惯性. 【解答】解:A、航载飞机飞离航母后,航母的总重力减小,航母始终漂浮,浮力等于重力,所以浮力会减小,A说法正确; B、飞机飞行时能获得向上的压强差,是因为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于机翼下方空气流速,上方压强小于下方,从而产生向上的升力,故B说法错误; C、飞机在航母甲板上加速飞行时,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飞机受非平衡力作用,C说法错误; D、物体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飞机的质量不变,所以惯性的大小不变;故D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漂浮条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平衡力的判断、惯性的定义等多个知识点,有一定的综合性,但总体难度不大. 10.(2016•巴中)一物体漂浮在水中,有体积露出水面,则物体的密度为( ) A.1g/cm3 B.0.75g/cm3 C.0.5g/cm3 D.0.25g/cm3 【分析】已知水的密度和物体露出液面体积占总体的比例,物体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与浮力公式可以求出物体的密度. 【解答】解:设物体体积为V, 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F浮=ρgV排, 物体漂浮在液面上:G物=F浮, 根据G=mg和ρ=可得,G物体=ρ物gV, 所以,ρ物gV=ρgV排,ρ物V=ρV排, 物体排开水的体积V排=(1﹣)V=V, 则物体的密度ρ物===0.75×103kg/m3=0.75g/cm3.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浮力公式的灵活应用,知道物体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会根据漂浮时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计算物体的密度. 11.(2016•成都)关于物体沉浮条件及应用实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同一密度计在不同液体中漂浮时,所受浮力大小相同 B.轮船从长江驶入东海,吃水深度变大 C.橡皮泥捏成小船后可以漂浮在水面,是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实现的 D.潜水艇靠改变排开水的体积来改变浮力,从而实现上浮和下沉 【分析】(1)密度计利用了物体的沉浮条件,是漂浮在液体中,放在密度不同的液体中,所受浮力都等于本身的重力; (2)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V排g可知,液体的密度不同,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 (3)利用“空心”的办法增大排开液体的体积,从而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 (4)潜水艇靠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和下沉. 【解答】解:A、密度计是漂浮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等于本身的重力,而重力不变,所以所受浮力大小相同,故A正确; B、轮船从长江驶入东海,所受浮力等于本身的重力不变,由于水的密度变大,则轮船浸入水的体积变小,所以吃水深度变小,故B错误; C、橡皮泥捏成小船后可以漂浮在水面,橡皮泥的重力不变,是通过改变排开水的体积来实现漂浮的,故C错误; D、潜水艇靠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不变,受到的浮力不变,为了实现上浮和下沉,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故错误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漂浮条件的掌握和运用,分析有关密度计问题时,要好好利用漂浮条件. 12.(2016•南充)如图甲所示,物体A的体积为V,放入水中静止时,浸入水中的体积为V1;现将一体积为V2的物体B放在物体A上,物体A刚好全部浸没在水中,如图乙所示.则物体B的密度为( ) A. •ρ水 B. •ρ水 C. •ρ水 D. •ρ水 【分析】在甲图中,物体A漂浮,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A的重力;物体B放在物体A上,物体A刚好全部浸没在水中,此时物体A受到的浮力等于在物体A、B的重力,则说明物体B的重力等于物体A受到的浮力与物体A的重力之差,据此根据浮力公式求出物体B的重力,可求物体B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可求物体B的密度. 【解答】解:在甲图中,物体A漂浮,则GA=F浮1=ρ水gV1, 物体B放在物体A上,物体A刚好全部浸没在水中,所以物体A、B处于漂浮,则GA+GB=F浮2=ρ水gV, 所以,GB=F浮2﹣GA=ρ水gV﹣ρ水gV1; 则mB=ρ水(V﹣V1), 物体B的密度: ρB===•ρ水.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浮力、重力、密度等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是求物体B的重力,本题考查知识点较多,实际是考查对物理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 13.(2016•枣庄)现有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盛有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把一个鸡蛋分别放入两容器中的情形如图所示,鸡蛋在甲、乙两杯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甲浮和F乙浮,两杯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分别是F甲和F乙,压强分别是p甲和p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F甲浮<F乙浮 F甲=F乙 p甲<p乙 B.F甲浮>F乙浮 F甲<F乙 p甲<p乙 C.F甲浮=F乙浮 F甲>F乙 p甲>p乙 D.F甲浮=F乙浮 F甲<F乙 p甲>p乙 【分析】(1)根据物体的悬浮条件和浮沉条件判断鸡蛋在甲、乙两杯中所受浮力大小关系; (2)鸡蛋在甲杯液体中悬浮,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等于鸡蛋重加上液体重;鸡蛋在乙杯液体中漂浮,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等于鸡蛋重加上液体重;而容器相同、容器底面积相同,再根据压强公式p=得出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关系. 【解答】解: (1)鸡蛋漂浮在甲杯中,受到液体的浮力等于鸡蛋重力;鸡蛋悬浮在乙杯中,受到液体的浮力也等于鸡蛋重力; 所以鸡蛋在甲、乙两杯中所受浮力大小相等,即:F甲浮=F乙浮; (2)鸡蛋在甲杯液体中漂浮,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 F甲=G鸡蛋+G甲液体=G鸡蛋+m甲液体g=G鸡蛋+ρ甲Vg, 鸡蛋在乙杯液体中悬浮,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 F乙=G鸡蛋+G乙液体=G鸡蛋+m乙液体g=G鸡蛋+ρ乙Vg, 因为F甲浮=F乙浮, 所以ρ甲>ρ乙, 所以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F甲>F乙, 因为容器相同、容器底面积相同, 由压强公式p=可知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即:p甲>p乙. 综上分析,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压强、浮力、压力、密度的大小比较、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易错点在第二问,要注意两液体的密度不同,利用好“柱形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等于液体重力”是本题的关键. 14.(2016•温州)半潜船可用来运输超大型货物,空载时漂浮于海面(如图甲);装载时需向船体水舱注水,船体重力增加,巨大的甲板下沉至海面以下(如图乙);待货物被拖到甲板上方时,排出水舱中的水,船体重力减小,甲板上浮至海面,完成货物装载(如图丙).半潜船在甲、乙、丙三种状态时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1、F2、F3,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F1>F3>F2 B.F2>F3>F1 C.F3>F1>F2 D.F3>F2>F1 【分析】据图中船排开液体的体积关系,结合F浮=ρgV排可以比较出各自情况的浮力大小关系,进而判断即可. 【解答】解:据图可知,乙图中半载船排开水的体积最大,其次是丙图,甲图排开水的体积最小,所以据F浮=ρgV排可知,液体的密度是相同的,乙图中船受浮力最大,其次是丙图,再次是甲图,即浮力大小关系是:F2>F3>F1. 故选B. 【点评】能读出题目中的信息,并能结合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定性的分析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15.(2016•泸州)泸州沱江二桥复线桥施工时,要向江中沉放大量的施工构件,如图甲所示,一密度为3×103kg/m3的密闭正方体构件被钢绳缓慢竖直吊入江水中,在匀速沉入江水的过程中,构件下表面到江面的距离h逐渐增大,正方体构件所受浮力F随h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取g=10N/kg,江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 ) A.当h=1m时,构件恰好浸没在江水中 B.当h=2m时,构件所受的浮力大小为2.4×105N C.当h=3m时,构件底部受到江水的压强大小为2.0×104Pa D.当h=4m时,构件受到钢绳的拉力大小为1.6×105N 【分析】(1)构件下沉过程中,排开水的体积变大,因此构件受到的浮力变大,当构件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时,构件受到的浮力也不再改变据此即可判断构件在江水中的位置; (2)根据构件恰好浸没时得出正方体构件的边长,求出排开水的体积,利用F浮=ρ水gV排求出构件所受的浮力; (3)利用p=ρ水gh即可求出底部受到江水的压强; (4)利用G=ρ物gV求出重力,则钢丝绳的拉力等于构件的重力减去浮力. 【解答】解:A、在浸没前,物体下降过程中排开水的体积变大,所以浮力逐渐变大;当物体浸没后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根据F浮=ρ液gV排可知浮力不变;由图可知当h=2m时浮力不变,所以构件此时恰好浸没在江水中;故A错误; B、当h=2m时,构件恰好浸没在江水中,则正方体构件的边长为2m, 则排开水的体积V排=V=(2m)3=8m3, 构件所受的浮力:F浮=ρ水gV排=1×103kg/m3×10N/kg×8m3=8×104N,故B错误; C、当h=3m时,构件底部所处的深度为3m, 则受到江水的压强:p=ρ水gh=1×103kg/m3×10N/kg×3m=3×104Pa,故C错误; D、当h=4m时,由于构件已经浸没在江水中,构件受到钢绳的拉力: F拉=G﹣F浮=ρ物gV﹣F浮=3×103kg/m3×10N/kg×8m3﹣8×104N=1.6×105N,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图象的能力,浮力、压强、密度大小的计算,综合性较强,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灵活的运用相应的知识;能够看懂图象是解题的关键. 16.(2016•淄博)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放置甲、乙两个圆筒形容器,甲容器中盛有液体A,物块M漂浮在A中,排开液体的质量为m1,液体A对甲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1;乙容器中盛有液体B.物块N漂浮在B中,排开液体的质量为m2,液体B对乙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2.已知甲容器的底面积大于乙容器的底面积.容器中液体A、B质量相等,物块M、N质量相等.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p1<p2,m1<m2 B.p1<p2,m1=m2 C.p1>p2,m1>m2 D.p1>p2,m1=m2 【分析】(1)根据液体A、B质量相等可确定液体A、B的重力,因为是规则容器,所以F=G总,再根据甲容器底面积大于乙容器底面积,分析p1和p2的关系; (2)根据物块M、N质量相等,可确定其重力关系,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分析物块M、N受到的浮力关系,然后结合物体的浮沉条件确定m1和m2的关系. 【解答】解:(1)由液体A、B质量相等可得GA=GB,物块M、N质量相等,因为是规则容器,所以液体容器底部的压力F=G总, 则由可知:FA=GA+GM,FB=GB+GN,由于GA+GM=GB+GN,所以,FA=FB; 已知甲容器底面积大于乙容器底面积,由p=可得,p1<p2;故CD错误; (2)因为物块M、N质量相等,即MA=MB;已知M、N都是漂浮,则F浮=G排=m排g=G=Mg, 所以物块M排开液体的质量m1等于物块N排开液体的质量m2.故A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压强公式、物体浮沉条件的掌握和运用,本题关键:一是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二是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7.(2016•泰安)如图所示,烧杯的底面积是200cm2,里面装有一定量分水(图甲),用弹簧测力计吊着未知物体,先将物体浸没在水中(图乙),水位升高到B出,示数是18N;再将物体缓慢提出,使水位下降到AB的中点C处,示数是23N(不计物体带出的水).g取10N/kg,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①物体的质量是2.8kg;②物体的体积是1×10﹣3m3;③物体浸没时受到的浮力是15N;④从乙到丙,水对烧杯底面的压强减小了260Pa. A.只有①、②、④正确 B.只有①、②、③正确 C.只有①、②正确 D.只有③、④正确 【分析】(1)设物体重为G,当物体浸没水中时,F示=G﹣F浮,将物体缓慢提出,当水位下降到AB的中点C时,排开水的体积减半,浮力减半,可得F示′=G﹣F浮,联立方程组可求G和物体浸没时受浮力大小;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公式F浮=ρ水V排g求物体浸没时排开水的体积,即物体的体积; (2)从乙到丙,由排开水的体积的变化求出烧杯内水液面下降的高度,再利用压强公式求压强减小值. 【解答】解: 设物体重为G,当物体浸没水中时,F示=G﹣F浮=18N,﹣﹣﹣﹣﹣﹣① 将物体缓慢提出,当水位下降到AB的中点C时,排开水的体积减半,浮力减半, 此时F示′=G﹣F浮=23N,﹣﹣﹣﹣﹣﹣﹣﹣﹣﹣﹣﹣② ②﹣①得: F浮=23N﹣18N=5N, 当物体浸没水中时,受到的浮力F浮=10N,﹣﹣﹣﹣﹣﹣﹣﹣﹣故③错误; 由F浮=ρ水V排g, 所以金属体的体积: V=V排===1×10﹣3m3,﹣﹣﹣﹣﹣故②正确; ②×2﹣①得: G=28N, 物体的质量: m===2.8kg,﹣﹣﹣﹣﹣﹣故①正确; 从乙到丙,物体少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物体体积的一半: V排==0.5×10﹣3m3, 容器内水位降低高度: △h===0.025m, 减小的压强: △p=ρ水g△h=1.0×103kg/m3×10N/kg×0.025m=250Pa.﹣﹣﹣﹣﹣﹣﹣故④错误; 综上所述选项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重力公式、阿基米德原理、液体压强公式的掌握和运用,利用好称重法测浮力是本题的关键. 18.(2016•重庆)水平地面上有底面积为300cm2、不计质量的薄壁盛水柱形容器A,内有质量为400g、边长为10cm、质量分布均匀的正方体物块B,通过一根长10cm的细线与容器底部相连,此时水面距容器底30cm(如图),计算可得出( ) A.绳子受到的拉力为14N B.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力是90N C.剪断绳子,待物块静止后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变化了200pa D.剪断绳子,待物块静止后水平地面受到的压强变化了200Pa 【分析】(1)物体在水中受到三个力的作用:重力、浮力和绳子的拉力.利用G=mg求出木块的重力,木块浸没在水中,求出木块的体积,即排开水的体积,利用F浮=ρ水gV排计算木块受到的浮力;已知物重和浮力,两者之差就是绳子的拉力; (2)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等于容器、水、木块的重力之和; (3)根据漂浮时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得出木块受到的浮力;根据根据F浮=ρ液gV排得出木块排开水的体积,根据V排的变化得出水深度的变化,从而可得压强的变化. (4)绳子断和断之前,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不变等于容器重、水重和木块重之和,再利用压强公式分析对地面的压强. 【解答】解:A、木块的重力:G=mBg=0.4kg×10N/kg=4N, 木块浸没在水中,则V排=V木=(10cm)3=1000cm3=1×10﹣3m3, 物体浸没时受到的浮力为: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1×10﹣3m3=10N, 绳子的拉力为:F=F浮﹣G=10N﹣4N=6N;故A错误; B、容器内水的体积V=Sh=300cm2×30cm﹣1000cm3=8000cm3=8×10﹣3m3, 由ρ=可得,水的质量m水=ρV=1.0×103kg/m3×8×10﹣3m3=8kg, 因不计质量的薄壁盛水柱形容器, 则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力F=G总=(m水+mB)g=(0.4kg+8kg)×10N/kg=84N,故B错误; C、木块漂浮,F浮′=G=4N; 由F浮=ρ液gV排得,木块漂浮时排开水的体积:V排′===4×10﹣4m3; 所以液面下降的深度为:△h===0.02m; 则△p=ρ水g△h=1.0×103kg/m3×10N/kg×0.02m=200Pa.故C正确; D、绳子断和断之前,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不变,受力面积不变,故剪断绳子,待物块静止后水平地面受到的压强没有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液体压强的计算,浮力的计算,物体的沉浮条件的应用.注意固体压强的计算要利用公式p=,木块在水中的浮力要利用浮力的公式来计算,木块漂浮时的浮力要利用漂浮的条件来求,因此,解题时选对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9.(2016•福州)将一个重为G的鸡蛋放进盛有浓盐水的杯中,鸡蛋漂浮,然后逐渐向杯中加入清水,当鸡蛋下沉至杯底静止时停止加水,如图所示,图中的图象能粗略描述这个过程中浮力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分析】当ρ液>ρ物时,物体漂浮,浮力等于重力; 当ρ液=ρ物时,物体悬浮,浮力等于重力; 当ρ液<ρ物时,物体下沉,浮力小于重力. 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判断鸡蛋所受浮力的变化. 【解答】解:当鸡蛋在浓盐水中漂浮时,此时鸡蛋所受浮力等于鸡蛋的重力; 当给浓盐水中缓慢加入水时,混合液的密度开始减小,当此时混合液的密度仍大于鸡蛋的密度,虽然鸡蛋开始缓慢下沉,不过鸡蛋仍处于漂浮状态,只是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在增大,而露出的体积在减小,所以此时鸡蛋受到的浮力仍等于鸡蛋的重力; 当混合液的密度逐渐减小到等于鸡蛋的密度时,此时鸡蛋在液体中处于悬浮状态,鸡蛋受到的浮力仍等于鸡蛋的重力; 当浓盐水中的水越来越多而引起混合液的密度比鸡蛋密度小的时候,此时鸡蛋受到的浮力就会小于重力,鸡蛋出现下沉直至沉到杯子的底部. 由此可知,鸡蛋受到的浮力是先不变,然后减小,所以选项C符合. 故选C. 【点评】本题关键:一是浮沉条件的使用,二是鸡蛋自重和体积不变(隐含条件),三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时要同时考虑影响浮力的两个因素(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 20.(2016•南京)将一个密度为0.9×103kg/m3的实心小球,先后浸没在水和酒精中,松开手后,小球静止时,排开水和酒精的体积分别为V1和V2,小球在水和酒精中所受的浮力分別为F1和F2.以下判断正确的是(ρ酒精=0.8×103kg/m3)( ) A.V1:V2=1:1 F1:F2=5:4 B.V1:V2=4:5 F1:F2=1:1 C.V1:V2=9:10 F1:F2=9:8 D.V1:V2=8:9 F1:F2=10:9 【分析】(1)分别比较小球与水和酒精的密度关系,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得出浸没在水和酒精中,松开手后,小球静止时的状态,设小球的质量为m,然后根据物体漂浮,浮力等于重力,以及密度公式分别列出排开水和酒精的关系式,然后相比即可解答; (2)已知小球排开水和酒精的体积之比,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其所受浮力之比. 【解答】解:(1)设小球的质量为m, 因为ρ球<ρ水,所以将小球浸没在水中,松开手后,小球静止时漂浮在水面上,则浮力F1=G=mg,又因为F浮=ρ液gV排,所以排开水的体积V1====, 因为ρ球>ρ酒精,所以将小球浸没在酒精中,松开手后,小球静止时沉底,则根据ρ=可得,排开酒精的体积V2=V球=, 所以,排开水和酒精的体积之比为: ==×===9:10; (2)小球在水和酒精中所受的浮力之比: ====9:8.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密度公式的应用,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难点在排开水和酒精的体积之比的计算,关键是利用方程法,根据物体漂浮,浮力等于重力,以及密度公式分别列出排开水和酒精的关系式. 21.(2016•广安)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杯子中装有0℃的冰水混合物,水较少,冰块较大,冰与杯底有接触且对杯底有压力,在冰块熔化的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杯中水位高度将保持不变 B.冰块受到水的浮力将逐渐减小 C.杯子对桌面的压强将逐渐增大 D.杯中水的温度降逐渐升高 【分析】(1)要想判断冰熔化过程中,水面是否变化,则需要比较冰块排开液体的体积跟冰熔化成水后的体积大小.若二者体积相等,则水面不变;若增大,则水面上升;若减小,则水面下降. (2)根据F浮=ρ水gV排,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其浮力大小变化; (3)杯子对桌面的压力等于杯子与杯内水和冰的总重力,利用p=分析杯子对桌面的压强变化; (4)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据此分析即可解答. 【解答】解:A、由题知,冰沉底,且对杯底有压力, 所以,F浮<ρ水gV排=G冰,﹣﹣﹣﹣﹣﹣﹣﹣﹣﹣﹣﹣﹣﹣﹣﹣﹣﹣﹣﹣﹣﹣① 冰熔化成水后,其质量不变,重力不变, 根据G=mg和ρ=可得:G水=ρ水gV水=G冰,﹣﹣﹣﹣﹣﹣﹣﹣﹣﹣﹣﹣﹣﹣﹣﹣﹣﹣﹣﹣﹣﹣﹣﹣② 由①②可得:ρ水gV排<ρ水gV水, 所以V排<V水,即:冰熔化为水的体积大于冰排开水的体积. 所以,杯中水位不断增高.故A错误;[来源:学科网ZXXK] B、在冰块熔化的过程中,水的密度不变,排开水的体积不断变小,根据F浮=ρ水gV排可知,冰块受到水的浮力将逐渐减小.故B正确; C、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在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所以杯内水和冰的质量不变,重力不变,杯子的重力一定,故杯子对桌面的压力不变,杯子的底面积,即受力面积不变,根据p=可知,杯子对桌面的压强不变.故C错误; D、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阿基米德原理、密度公式的应用、压强大小的比较,熔化与熔化吸热的特点,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关键是知道以下几点: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杯子对桌面的压力等于杯子与杯内水和冰的总重力;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功和功率 一、 选择题 1. (2016淄博)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在10 s内将300 N的重物匀速提升3 m,已知动滑轮重30 N,不计摩擦,则 ( ) A.利用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是450 J B.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是0.9 m/s C.拉力的功率是99 W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0% 答案:C 2. (多选)(2016青岛)根据表格中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表一 表二 物质 密度/(kg•m3) 长1 m,横截面积1 mm2的导线在20 ℃时的电阻值/Ω 铜 8.9×103 0.017 铁 7.9×103 0.096 铝 2.7×103 0.027 车型 在平直高速公路上安全行驶的最高速度/(km•h-1) 夏利 100 捷达 120 桑塔纳 120 A.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分别放在已调好的天平左、右托盘中,指针偏向分度盘右侧 B.匀速提升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拉力所做的功W与提升高度h的关系图像如图,则图线a表示的是铁块 C.横截面积相同的铜线和铝线,在电阻相等时铝线较长 D.在平直高速公路上,夏利和捷达轿车按照表二中的速度匀速行驶相同的时间,若牵引力的功率之比为2:3,则牵引力之比为4:5 答案:BD 3. (2016德州)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其F﹣t和v﹣t图像分别如图乙、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t=2 s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摩擦力是0 B.当t=3 s时,物体受到摩擦力是7 N C.4﹣6 s内,拉力F做的功是20 J D.2﹣4 s内,物体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答案:C 4. (2016绵阳)一辆质量为1.4×104 kg的小型压路机,以2km/h的速度在路面上匀速行驶。在施工时可以行将为每次钢轮以2.5×107 N的恒力垂直作用在路面上,下压路面的距离为1 mm,钢轮每秒钟压路25次。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g=10 N/kg) ( ) A.压路机静止时对水平路面的压力是1.4×104 N B.压路机在5 min内通过的路是200 m C.压路机在1 min内对路面做功是3.7×103 J D.压路机在1 min内对路面做功功率是6.25×103 W 答案:D 5. (2016连云港)下列有关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足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重力对足球没有做功 B.吊车吊着重物使其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过程中,吊车对重物做了功 C.运动员举着杠铃在空中停留的时间内对杠铃要做很大的功 D.用相同的力将质量不同的两个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所做的功不同 答案:A 6. (2016巴中)如图所示,用大小相等的拉力F,分别沿光滑的斜面和粗糙的水平面拉木箱,在力的作用下移动的距离sAB=sCD,比较两种情况下拉力F所做的功及其功率( ) A.AB段做功较多 B.CD段做功较多 C.AB段与CD段做的功一样多 D.AB段的功率比CD段的功率大 【答案】C 7. (多选)(2016攀枝花)如图所示,木板A放在一水平面上,用10 N的水平拉力F拉滑轮,使足够长的木板A以0.2 m/s 的速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与物块B相连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 N,若不计滑轮重,弹簧测力计重、绳重和滑轮摩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板A与地的摩擦力为2 N B.滑轮向右移动的速度为0.2 m/s C.物块B受到的摩擦力为3 N,方向水平向左 D.绳子拉木板A的功率为0.6 W 【答案】AC 8. (2016湖州)以下四幅图中,克服物体重力做功的是 ( ) 【答案】C 9. (2016无锡)一位同学用20 s,从一楼走到三楼,他上楼时的功率可能是 ( ) A.1.5 W B.15 W C.150 W D.1500 W 【答案】C 10. (2016无锡)下列实例中,有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 ) A.跳水运动员从跳台跳下 B.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前进 C.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停在空中 D.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滚动 【答案】A 一、 填空简答题 1. (2016▪内江)如图所示,分别用图甲、乙两种形式滑轮组合组合,把重为500 N的物体以0.5 m/s的速度匀速向上提起,忽略绳子的重力以及滑轮与绳子的摩擦,图甲中车对绳子的拉力为 N,图乙中人所做有用功的功率为 W。 【答案】500 250 2. (2016达州)用蓄电池驱动的电动自行车,电源电压恒为24 V,当它在水平路面上以v=36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电流表示数为5 A,驱动电机的输入功率是 W;若驱动电机将输入功率的90%的转化为机械功率,则电动自行车所受阻力为 N。 【答案】150 13.5 3. (2016泰安)如下左图所示,物体A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以0.4 m/s的速度运动了2 s,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 N,拉力F做功为 J。 【答案】8 4.用如上中图所示的滑轮组,将重为16 N的物体以0.2 m/s的速度匀速提升,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若不计绳重及摩擦,拉力F为 N,拉力的功率为 W,动滑轮的重力为 N。 【答案】10 4 4 5. (2016绵阳)如上右图所示,甲用90 N的拉力,乙用50 N的推力,在30 s内共同使一辆小车从一个倾角为30°长为60 m的斜坡底端匀速运动到顶端。甲乙二人对小车做功 J,甲对小车做功的功率为 W。 【答案】8400 180 6. (2016菏泽)组合机械的斜面长4 m,高2 m,将重为100 N的物体从斜面的底端匀速拉到顶端,如下左图所示,需用的拉力为40 N,需要的时间是5 s。那么,将物体从底部拉到顶部所做的有用功是 J,拉力做的总功的功率是 W。 【答案】200 64 7.(2016益阳题)如上中图所示,重为150 N的物体在大小为40 N的水平拉力F作用下,向右匀速运动了10 m,所用的时间为20 s,则拉力做的功是 J,拉力做功的功率为 W。 【答案】400 20 8. (2016天津,第18题)在水平地面上,工人师傅用100N的力沿水平方向推着重为300N的箱子匀速前进,5s内移动了6m。在这个过程中,地面对箱子的摩擦力为____________N,推力做功的功率为____________W。 【答案】100 120 9. (2016十堰)一辆汽车以20 m/s的速度在水平路面上沿直线匀速行驶5分钟,汽车的质量为1500 kg,行驶时所受阻力为车重的0.2倍,则牵引力为 N,此时汽车的功率为 kW,重力做的功为 J。(取g=10 N/kg) 【答案】3×103 60 0 10. (2016咸宁)钓鱼是许多人喜爱的一种休闲活动,如上右图所示。当有鱼上钩时,鱼竿会被拉弯,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 ;起鱼时,若其他条件不变,鱼竿长度越长,手提鱼竿的力越 。如钓鱼者将一条重为4 N的鱼从水面提高2 m,再沿水平方向移3 m,在这一过程中,钓鱼者克服鱼的重力做功为 J。 【答案】形状 大 8 11. (2016扬州)重力灯是英国里弗斯设计的一款概念环保灯,它是通过一定的装置将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的设备,如图所示.已知沙袋重力为200 N ,用滑轮系统将它提升到2 m高处,然后放手让沙袋下降到地面,此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是 J,利用滑轮系统的目的是 ,传动装置带动发电机发电,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 。已知重力灯功率为0.5 W,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效率为50%,则每举高一次该沙袋使重力灯正常照明 s。 【答案】(1)400 (2)省力且改变拉力的方向 (3)电磁感应 (4)400 12. (2016黄冈)要估测人上楼的功率,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人的体重、上楼的时间以及 。 【答案】楼高h 13.(2016宿迁)在高速铁路上,一列车以324 km/h的速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50 km,若列车的牵引力为105 N,通过这段路程牵引力所做的功为 J,功率为 W。 【答案】5×109 9×106 14. (2016攀枝花)“五一”假期小明和小华一起骑自行车去郊游,中途休息时小明问小华:当你骑自行车从坡顶向坡底运动的过程中,为了减小车速,要捏紧车闸,这是通过 方法增大摩擦.此时刹车皮会发热,这是通过 的方式增加内能。 【答案】增大压力 做功 15. (2016攀枝花)如图所示,木块放在水平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使其做直线运动,两次拉动木块得到的s﹣t图像分别是图乙中的图线①②,两次对应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分别为F1、F2,两次拉力的功率分别为P1、P2,则F1 F2,P1 P2。(均选填“<”“=”或“>”) 【答案】= > 16. (2016温州)今年来,我国高铁发展迅速,令世人瞩目。 (1)列车行驶试验中发现,当两辆列车以较高的速度并排行驶时,封闭的列车车窗玻璃有时会出现破裂现象.这是由于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 ,从而产生了气压差所引起的。 (2)2015年12月,温州到金华的高铁建成通车,某列车以6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100 s,行驶中受到的阻力为1×105 N,这一过程中列车克服阻力做功 J。 【答案】(1)小 (2)6×108 17. (2016西宁)西宁市湟水河河道改造工程中,装载机5 s内将一块重2000 N的石块匀速举高3 m,装载机的举力对石块做功为 J,举力做功的功率为 W。 【答案】6×103 1.2×103 18. (2016东营)小华用1OO N的水平推力,推着重500 N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1O s内匀速直线运动了5 m,小华做的功是 J,功率是 W。 【答案】500 50 三.计算题 1. (2016海南)如图所示是某餐厅出现的一款服务机器人,它是一种新型的智能电器。请回答以下问题: (1 )机器人不工作时在水平地面上静止,其受到_______ 力和_______ 力的作用,二者的关系为一对_______。 ( 2)机器人送餐时,总质量为42 kg ,它与水平地面接触的总面积为10-2 m2,则它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g取10 N/kg ) ( 3)送餐过程中,机器人在1 min内沿直线匀速移动了 ,若它在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为200 N ,则驱动力对它所做的功及功率分别是多大? 【答案】 2. (2016河源)一辆重2×104 N的四轮汽车,开进了一段泥泞的道路,不能继续行驶。汽车司机组织人们用如图的滑轮组将汽车拖出。已知整个过程中,水平拉力F是2×103 N,将汽车以0.2 m/s的速度水平匀速拉出泥泞路段,用时10 s。若每个车轮与地面接触的面积为 0.05 m2。 (1)求汽车对路面的压强。 (2)求拉力F做的功和功率。 答案:(1)1×105 Pa (2)8×104 J 8×103 W 【解析】(1)汽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力F=G=2×104 N, 汽车对水平路面的压强p===1×105 Pa。 (2)由图示可知,承重绳子的股数 n=2, 根据v=可得,汽车移动的距离s车=v车t=0.2 m/s×10 s=2 m, 则绳端移动的距离s绳=2s车=2×2 m=4 m, 拉力做的功W=Fs绳=2×103 N×4 m=8×104 J, 拉力的功率P===8×103 W。 2. (2016龙东)如图所示工人师傅正在用叉车搬运货物,现将质量为1 t的货物匀速提高 1.5 m用时5 s。试求: ⑴货物上升的速度; ⑵货物所受到的重力; ⑶叉车提升货物时对货物所做的功; ⑷叉车提升货物的功率。 【答案】 4. (2016福州)为提高车辆通行质量,福州交警在市区一些道路某些时段推出“绿波通行”,即车辆在绿波路段以如图所示的50 km/h~55 km/h范围内行驶,一路绿灯.在绿波时段,质量是1.2×103 kg的汽车,经过绿波路段上相距2.7×103 m的两个路口,用时180 s,问: (1)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是否“绿波通行”? (2)若汽车在这段距离内行驶的牵引力保持3000 N不变,则汽车的输出功率是多少? (3)若轮胎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是0.6 m2,汽车静止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是多少?(g取10 N/kg) 【解析】(1)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 v===15 m/s=54 km/h。 因为50 km/h<v=54 km/h<55 km/h, 所以该汽车是“绿波通行”。 (2)汽车的牵引力做的功: W=Fs=3000 N×2.7×103 m=8.1×106 J, 则汽车的输出功率: P===4.5×106 W。 (3)汽车的重力: G=mg=1.2×103 kg×10 N/kg=1.2×104 N, 因为汽车静止在水平地面,所以汽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力 F压=G=1.2×104 N, 则汽车静止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2×104 Pa。 5. (2016重庆)家信解放碑的小勇同学乘坐“滴滴快车”去重庆大剧院看演出,当经过洪崖洞时,小勇手机上显示了这辆“滴滴快车”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求: (1)这辆车从洪崖洞按预计时间到达大剧院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若这辆车沿直线经过长为720 m的千斯门大桥的过程中,受到的牵引力恒为3000 N,这个过程牵引力做的功为多少? 【答案】(1)15 km/h (2)2.16×105 J 6. (2016临沂)现代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交通越来越拥堵。易步车(如图甲)以其体积小巧,结构简洁和驱动安全等优点,成为短途出行的理想交通工具。某品牌易步车的部分参数如下表所示。质量为60 kg的雯雯从家骑行该品牌易步车上学(如图乙),以最大速度匀速行驶10 min到达学校,行驶中易步车所受阻力为人和车总重的0.1倍,设该过程中电机始终以额定功率工作。(取g=10 N/kg)。求: (1)雯雯的家到学校的距离。 (2)雯雯在水平路面上骑易步车时,车对地面的压强。 (3)雯雯上学过程中,易步车电机的效率。 【答案】 7. (2016金华) “骑泥马”是一种海涂趣味运动(如图),小金双手握住“泥马”上的横档,一只脚跪在“泥马”上,另一只脚用力蹬海涂,“泥马”就在海涂上“疾行如飞”,已知小金质量为62 kg,“泥马”的质量为10 kg。(不考虑运动泥对“泥马”和人质量的影响) (1)小金以他所骑行的“泥马”为参照物,他的运动状态是 。 (2)小金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一只脚跪在水平“泥马”上,另一只脚悬在空中,“泥马”对海涂压力的受力面积是0.4 m2,求此时“泥马”对海涂的压强。 (3)运动结束后,小金从地面将“泥马”抬到距地面高为1.2 m的架子上,用时2 s,求此过程中,他克服“泥马”重力做功的功率。 【解析】(1)小金以他所骑行的“泥马”为参照物,他与“泥马”之间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他的运动状态是静止。 (2)人的重力G人=m人g=62 kg×10 N/kg=620 N, 泥马的重力G马=m马g=10 kg×10 N/kg=100 N, 则人和泥马对海涂的压力F=G总=G人+G马=620 N+100 N=720 N, 此时“泥马”对海涂的压强p===1800 Pa。 (3)克服“泥马”重力做的功W=G马h=100 N×1.2 m=120 J, 则功率P===60 W。 8. (2016丽水)丽水白云森林公园位于市区北面,空气新鲜,风景优美。小科同学经常沿公园内的盘山公路快步行走,锻炼身体。小科同学重力为500 N,从白云山下步行到离出发点100米高度处,需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答案】5×104 J 9. (2016成都)欧佩克组织和英美等西方国家原油数量单位通常用“桶”来表示,中国及俄罗斯等国家则常用“吨”作为原油数量单位.通过网络查询可知:不同油田的原油密度不同,1桶=158.98升。 (1)若原油密度为0.8×103 kg/m3,取1桶=159升,则1桶原油的质量为多少千克? (1 L=10﹣3 m3) (2)将1吨原油竖直匀速提升20 m,需要对油做的功是多少焦耳?(g=10 N/kg) 【解析】(1)一桶原油的体积V=159 L=159 dm3=0.159 m3, 由ρ=m/V可得,1桶原油的质量m=ρV=0.8×103 kg/m3×0.159 m3=127.2 kg。 (2)将1吨原油竖直匀速提升20 m对油做的功: W=Gh=m′gh=1×103 kg×10 N/kg×20 m=2×105 J。 10. (2016威海)按照规定,我国载货车辆的轮胎对地面的压强应控制在7×105 Pa以内,某型号货车部分参数如下表所示,王师傅在执行一次运输任务时,开着装满沙子的货车在一段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15 km。(g取10 N/kg,沙子的密度为2.4×103 kg/m3,燃油的热值为4.5×107 J/kg)请解答该货车在本次运输过程中的下列问题 : (l)通过计算判断该货车是否超载? (2)货车在这段公路上行驶时所受阻力为车总重的0.02倍 ,这段时间内货车牵引力所做的功是多少? (3)货车在这一过程中消耗燃油4 kg,其热机效率是多少? 【答案】 11. (2016连云港)由连云港市市政府主导,某集团投资建设的公共自行车项目,通过相关部门的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公共自行车已经真正融入到港城人民的生活中。一位市民骑着自行车在平直的水平路面上以5 m/s的速度匀速行驶,已知该市民质量为60 kg,自行车质量为10 kg,前后轮胎和地面总接触面积为2×10-3 m2。假定骑行过程中人和车受到的阻力恒为15 N,在该市民骑行过程中,求:(g=10 N/kg) (1)自行车对水平路面的压力; (2)自行车对水平路面的压强; (3)该市民做功的功率。 【解析】(1)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力F=(m人+m车)g=(60+10)×l0 N=700 N 。 (2) 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强p=F/S=700/(2×10-3) Pa=3.5×105 Pa。 (3) 该市民做功的功率P=Fv=15×5 W=75 W。 12. (2016苏州)据苏州日报报道,张家港近日启动了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充电桩的规划编制,第一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在港城建成投运。若每个充电桩对新能源小汽车的充电功率为 7000 W,充电1 h可使质量为1 t、额定输出功率为12 kW的新能源小汽车匀速直线行驶36 km。设汽车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是车重的0.06倍,g取10N/ kg。 (1)小汽车静止在水平地面上,轮胎与地丽的接触总面积为0.08 m2时,汽车对地面的压强多大? (2)该小汽车以额定输出功率,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时速度多大? (3)该小汽车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多大?(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解析】(1)汽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力 F =G =mg =l03 kg ×10 N/ kg = 104 N, 汽车对地面的压强 。 (2)汽车匀速行驶时 F = f = 0.06G = 0.06 ×104 N = 600 N, 汽车匀速行驶的速度 。 (3)汽车的效率 13.(2016泉州)如图所示,万众期待的泉州公共自行车﹣“小黄人”于5月20日终于和市民见面啦!小健同学骑着“小黄人”,在一段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了300 m,用时1 min,若自行车的质量为20 kg,受到的阻力为 20 N,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为3×10﹣3 m2,小健的质量为55 kg。求: (1)自行车行驶的速度; (2)骑行时地面受到的压强; (3)小健骑行时的功率。 【答案】(1)自行车行驶的速度v===5 m/s。 (2)车对地面的压力F=G=(m1+m2)g=(55 kg+20 kg)×10 N/kg=750 N, 骑行时地面受到的压强p===2.5×105 Pa。 (3)小健同学骑着“小黄人”,在一段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则动力F=f=20N, 小健骑行时所做的功W=Fs=20 N×300 m=6000 J, 小健骑行时的功率P===100W。 14.(2016绥化)电动玩具车质坌为l kg,它与水平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0 cm2,该车在水平地面运动时, 车内电动机提供的水平动力F与速度v的关系如图所示。求: (1)玩具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2)该玩具车在水平地面以0.3 m/s的速度做匀速直 线运动时,水平动力做功的功率。 【答案】 15.(2016三明)2016年3月7日,三明沙县机场成功首航,许多市民乘坐新能源公交车(如图所示)去看机场。公交车满载时的质量为1.2×104 kg,车轮与地面总接触面积为0.2 m2。 (g取10 N/kg) (1)求满载的公交车静止在水平路面时,对路面的压力和压强大小; (2)若该车在5×103 N牵引力的作用下,沿平直路面匀速行驶,40 s内通过了600 m。 求牵引力所做的功和牵引力的功率。 【答案】(1)F=G=mg=1.2×104 kg×10 N/kg=1.2×105 N , 。 (2)W=Fs=5×103 N×600 m=3×106 J , 。 16. (2016湘西州)目前,全州中小学正在进行合格校建设,一建筑工地的升降机用20 s将1000 kg的材料匀速提升至8 m高的施工现场(g=10 N/kg)。问: (1)这些材料的重力是多少? (2)升降机的功率至少是多大? 【答案】(1)这些材料的重力G=mg=1000 kg×10 N/kg=1×104 N。 (2)升降机做的功W=Gh=1×104 N×8 m=8×104 J, 升降机的功率P===4000W。 17. (2016河南)在“大力士”比赛中,需要把一质量m=400 kg,边长l=1 m,质量分布均匀的立方体,利用翻滚的方法沿直线移动一段距离,如图所示。G取10 N/kg。求: (1)立方体静止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2)翻滚立方体时,使立方体一边刚刚离开地面,所用最小力F的大小; (3)“大力士”用翻滚的方法使立方体沿直线移动了10 m,用时20 s,“大力士”克服立方体重力做功的功率。 【答案】 18. (2016阜新)如图所示,小强沿着斜坡进行晨跑。已知小强体重500 N,单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125 cm2,他用50 s的时间跑完长为200 m、高为10 m的斜坡。求: (1)小强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小强克服重力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3)小强晨跑结束后双脚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答案】(1) (2) ∵ ∴ (3)∵双脚站立在水平地路面上 ∴ 19. (2016攀枝花)李强骑着电动自行车以5 m/s的速度在水平路面上沿直线匀速行驶了200 s,假设在此过程中电动自行车的牵引力为300N,求: (1)电动自行车行驶的路程; (2)牵引力做的功。 【答案】(1)由v=可得,电动自行车行驶的路程s=vt=5 m/s×200 s=1000 m; (2)牵引力做的功W=Fs=300 N×1000 m=3×105 J。 20. (2016黔东南)2015年3月,全球最大的太阳能飞机“阳光动力2号”,开始首次环球航行,途经我国重庆和南京两个城市,此行的重要目的是传播新能源理念(全程消耗的能源全部由电池板吸收的太阳能提供)。 (1)该机从重庆飞往南京的航程约为1260km,用时17.5h,则它飞行的平均速度约为多少? (2)为降低飞行时的能量消耗,该机选用了新型轻质材料。取一块面积为1 m2、厚度为1mm的此新型材料(立方体),测得其质量为250 g,则此材料的密度为多少? (3)该机从南京起飞后直飞美国夏威夷,是此次环球航行中最具挑战性的一段航程,飞行时间长达120 h,飞行过程中依靠平均功率为10 kW的电动机提供动力,此次飞行消耗了多少电能? 【答案】(1)v=s/t=1260 km/17.5 h=72 km/h (2)该材料的体积V=1 m2×0.001 m=0.001 m3 ρ=m/V=0.25 kg/0.001 m3=0.25×103 kg/m3 (3)W=Pt=10 kW×120 h=1.2×103 kW·h [或10×103 W×120×3600 s=4.32×109 J] 21. (2016长春)起重机在10 s内将重为2000 N的石头沿竖直方向匀速提升0.5 m。求: (1)起重机对石头做的功; (2)起重机提升石头的功率。 【答案】(1)起重机对石头做功W=Gh=2000 N×0.5 m=1000J。 (2)起重机提升石头的功率P===100W。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