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河北冀州中学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分数:150分 注意:选择题按题号涂卡 一、课内文言文(每小题2分,共20分) 1.选出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B.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君安与项伯有故 C.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将各个加点的文言实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推断,看其前后句子中的文言实词意义用法是否一致。A项“深”,形容词,与“浅”相对∕形容词,刻毒;B项“故”,原因∕旧交情;C项“所以”,前后两个“所以”都表示“……的原因”;D项“谬”,错误∕弄错,使……错。所以选C项。 2.选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的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 一觞一咏 B. 顺流而东也 C. 则其至又加少矣 D.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A项“觞”,名词活用为动词“饮酒”;B项“东”,名词活用为动词“东去、向东进军”;C项,“至”,动词活用为名词“到达的人”;D项“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所以选C项。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对于判断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考生在作答时直接将相关的文言文字词带入具体的句子中,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推断,看这个相关的文言字词在句子中处于什么位置,充当什么成分等,有误改变它原本的词性,如何有,就说明它的词性已经被活用了。 3.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A. 茂林修竹 修短随化 B. 七月既望 西望夏口 C.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邦有道,危言危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将各个加点的文言实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推断,看其前后句子中的文言实词意义用法是否一致。A项“修”,高∕长(寿命);B项“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动词,望见;C项“则”,连词,那么∕副词,表判断,是;D项“危”,前后两个“危”都是形容词“正、直”的意思。所以选D项。 4.选出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 扣舷而歌之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B. 目遇之而成色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倚歌而和之 D. 侣鱼虾而友麋鹿 抱明月而长终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将各个加点的文言虚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推断,A项,前后两个“而”都表修饰;B项,表顺承/表因果关系;C项,表转折/表修饰;D项,表并列/表修饰。所以选A项。 5.选出加点实词意义正确的一项() A. 不能喻之于怀 (比喻) B. 修短随化 (变化) C. 知不可乎骤得 (屡次) D. 于是余有叹焉( 叹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将各个加点的文言实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推断,A项“喻”,明白;B项“化”,大自然;D项“叹”,感慨。对于课内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重在学生平时的记忆与积累。 6.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A.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B. 齐彭殇为妄作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D. 何为其然也的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将各个加点的文言实词或虚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推断,看其前后句子中的文言实词虚词意义用法是否一致。A项“期”,至,及∕周,期年,一周年;B项“为”,动词,是∕动词,成为,变成;C项“信”,副词,确实,的确∕名词,信物;D项“然”,前后两个“然”都是指示代词“这样”。所以选D项。 7.选出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B.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醉则更相枕以卧 C. 举酒属客 属予作文以记之 D.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将各个加点的文言实词或虚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推断,看其前后句子中的文言实词虚词意义用法是否一致。A项“因”,介词,依,随着∕介词,趁机;B项“以”,前后两个“以”都相当于“而”表修饰;C项“属”,劝人饮酒∕通“嘱”,嘱咐,嘱托;D项“于”,介词,到∕介词,在。所以选B项。 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 ) A.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 苏子愀然 C. 亦将有感于斯文 D. 于是余有叹焉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各句中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这是针对古今异义设题,然后把词语的今义代入句中,如讲不通则为古今异义词。 B项,“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不属于古今异义词。 A项,“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是“十一”是数字。 C项,“斯文”,古义这篇文章,今义文雅。 D项,“于是”,古义是对此,对这件事,今义是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是连词。 故选B。 9.选出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 A. 何为其然也 B.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 而又何羡乎? D. 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句式。A项“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C项“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D项“微斯人,吾谁与归”,宾语前置句。所以选B项。 10.选出加点实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 ) A. 及其所之既倦 之,往,到达。 B.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盖,如果 C. 未尝不临文嗟悼 临,面对 D. 或因寄所托 或,有的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选出加点实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B项,“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意思是“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为”的意思。 故选B。 二、古代诗文阅读(29 分)(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大性,字伯和,端州四会人。少力学,尤习本朝典故。以父任入官,进《艺祖庙谟》百篇。又言:“元丰制,六察许言事,章惇为相始禁之,乞复旧制,以广言路。”从臣力荐之,迁一秩,为湖北提刑司干官。未几,入为主管吏部架阁文字。丁母艰,服阕,进《典故辨疑》百篇,皆本朝故实,盖网罗百氏野史,订以日历,核其正舛,率有据依,孝宗读而褒嘉之。擢大理司直,迁敕令所删定官,通判楚州。郡守吴曦与都统刘超合议,欲撤城移他所,大性谓:“楚城实晋所筑,最坚,奈何以脆薄易坚厚乎?”持不可。台臣将劾其沮挠,不果。会从官送北客,朝命因俾廉访,具以实闻,遂罢戎帅,召大性除太府寺丞。陈傅良以言事去国,彭龟年、黄度等继皆去。大性抗疏言:“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为户部侍郎,升尚书。朝论将用兵,大性条陈利害,主不宜轻举之说,忤韩侂胄意,出知平江,充荆湖制置使。江陵当用兵后,残毁饥馑,继以疾疫,大性首议振贷,凡三十八万缗有奇。前官虚羡①,凡十有四万五千缗,率蠲放不督,民流移新复业者,皆奏免征榷。边郡武爵,本以励士,冒滥滋众,大性劾两路戎司冒受逃亡付身,凡三千四百九十有七道,率缴上毁抹。江陵旧使铜镪,钱重楮轻②,民持赀入市,有终日不得一钱者。大性奏乞依襄、郢例通用铁钱,于是泉货流通,民始复业。除刑部尚书兼详定敕令。卒于家,年七十七,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惠。 (选自《宋史·李大性传》) [注]①羡:盈余。②钱重楮轻:指纸币不能兑换成铜钱,贬值。楮:纸币。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B. 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C. 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D. 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母艰,遭逢母亲丧事。古代在职的官员,如父母去世,一般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孝。 B. 敕,可以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皇帝下达制令的形式一般有谕、旨、策、制、诏等。 C. 榷,文中指税。榷,也指专卖。古代很早就有专卖制度,主要产品有盐、茶、酒等。 D. 刑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刑法、诉讼、军令、考课等事务,长官是刑部尚书。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大性积极进言,主张广开言路。他因父亲的恩荫步入仕途,积极进献文章;他反对章惇禁言的做法,认为应该恢复以前的进言制度。 B. 李大性关注边防,为政务实。楚州郡守和都统想弃城而去,李大性表示反对,差一点被台臣弹劾;李大性把察访情况如实报告朝廷,有官员被惩处。 C. 李大性不惧权贵,力除弊政。他反对出兵打仗,得罪人而被调出京城;前任官员不追讨欠税,他予以纠正;有人利用边防政策进行舞弊,他予以处理。 D. 李大性关注民生,体恤百姓。江陵地区使用铜钱,纸币贬值,有人做买卖一天换不到一枚铜钱,李大性建议使用铁钱,解决了民生问题。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网罗百氏野史,订以日历,核其正舛,率有据依。 (2)江陵当用兵后,残毁饥馑,继以疾疫,大性首议振贷。 【答案】11. B 12. D 13. C 14. (1)大概是收集百家野史,用日历订正,核对它的正误,全都有根有据。 (2)江陵正是战争之后,残破毁坏闹饥荒,接着又流行瘟疫,李大性首先倡议救济。 【解析】 《宋史•李大性传》,作者:脱脱,朝代:元。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注意虚词“也”,注意理解“爱君”的意思。结合句意断句,句意:朝廷清明,却让进言的人无缘无故离开朝廷,我为之很惋惜。这几个人的内心,本来都是爱护君主,明知他们是爱护君主的,听任他们离去而不管,恐怕离去的正人君子将会不止这些。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军令”一般由兵部掌管,“考课”一般由吏部掌管。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前任官员不追讨欠税,他予以纠正”错,应是前任官员虚报,盈余他予以免除。 点睛: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网罗”译为收集,“率”译为全都,“订以日历”状语后置句式。(2)“当”译为正,“用兵”译为战争,“振贷”译为救济。 参考译文: 李大性,字伯和,端州四会人。李大性年轻时刻苦学习,尤其熟习本朝的典章旧事。因父亲的恩荫而做官,进献《艺祖庙谟》一百篇。又说:“元丰时的制度,六察司允许向上评论政事,章惇担任宰相才禁止,请恢复以前的制度,来拓宽进言之路。”侍从大臣极力推荐李大性,升官一级,担任湖北提刑司干官。不久,入朝担任主管吏部架阁文字。遭遇母亲丧事,服丧期满,进献《典故辨疑》一百篇,都是本朝旧事,大概是收集百家野史,用日历订正,核对它的正误,全都有根有据,孝宗读后赞扬了他。 提拔为大理司直,升任敕令所删定官,任楚州通判。郡守吴曦和都统刘超一同商议,想要撤出城池转移到别的地方,李大性认为:“楚城实际是晋朝时修建的,最为坚固,为什么要用脆弱的调换坚固的呢?”李大性坚持认为不行。台臣打算弹劾李大性阻扰成议,没有实现。恰好担任送北方使臣的从官,朝廷于是命令李大性察访,李大性把实情全都告知朝廷,朝廷于是罢免军队统帅,召李大性入朝授任太府寺丞。 陈傅良因进言国事离开京城,彭龟年、黄度等人相继离去。李大性上疏直言:“朝廷清明,却让进言人无缘无故离开朝廷,我为之很惋惜。这几个人的内心,本来都是爱护君主,明知他们是爱护君主的,听任他们离去而不管,恐怕离去的正人君子将会不止这些。” 担任户部侍郎,升任尚书。朝廷讨论将要出兵,李大性逐条陈述利害关系,主张不应该轻举妄动,违背韩侂胄的意思,出朝廷担任平江知府,充任荆湖制置使。江陵正是战争之后,残破毁坏闹饥荒,接着又流行瘟疫,李大性首先倡议救济,一共三十八万缗多。前任官员虚报赋税的盈余,一共十四万五千缗,李大性全都予以免除不再催促,流亡迁徙重新恢复生产的民众,都上奏免去征收赋税。边郡的武功爵位,本来是用来鼓励将士的,冒名滥施的很多,李大性弹劾两路戎司违规接受已逃亡的士兵的身份凭证,一共三千四百九十七件,全都上缴涂毁。江陵以前通行铜钱,铜钱价值高,纸币贬值,百姓拿货物到市场交易,有一整天得不到一个铜钱的。李大性上奏请求按照襄、郢成例通用铁钱,于是钱货流通,百姓才恢复生产事业。授官刑部尚书兼任详定敕令。在家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文惠。 15.名篇名句默写。 (1)《赤壁赋》中抒发作者思君主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悲凉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只要“尽吾志”虽不能达到目,也可以无讥无悔。《游褒禅山记》 【答案】 (1). 渺渺兮予怀 (2). 望美人兮天一方 (3). 舞幽壑之潜蛟 (4). 泣孤舟之嫠妇 (5).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6). 可以无悔矣 (7). 其孰能讥之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渺、予、壑、蛟、嫠、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4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冬材 周伟 一个冬日,城南诊所,我推门进去,娘躺在病床上,正在打着点滴,我急急地问娘,您烧到多少度?娘说,我试了体温,毛毛烧,年轻时挺得住。唉,年岁大了,只好来吊点滴。娘说得若无其事,但娘的脸上还是起了变化。我正眼看娘时,娘马上侧过脸去。医生急急接过话:还毛毛烧,都40度了,幸亏来得早。 娘岔开话题,和另一个打点滴的老婆婆拉起了家常。娘说:你老人家有几个儿女呀?老婆婆答:两个儿,一个女。 娘看了看她孤单单的一个人,问:他们不管你?老婆婆答:不管。也管不了这么多,我跟小儿子过。小儿子也是前世的冤家来收债的,也不怪他们。 我看那老婆婆,原来是住在老街的冬材他娘。 冬材娘老弱多病,常常在老街捡废品卖钱。冬材患脑膜炎后遗症,是个弱智,与他娘相依为命。冬材娘怕冬材丢了,在他的每件衣服上都用白线绣了字:老街34号冬材。 娘问:难道生病了,他们也不管?冬材娘低低地回答:我们娘俩互相照应着。他们要讨生活,各顾各的,蛮不容易的。长久,诊所里谁都不说话。长久的静,只有点滴在一滴一滴地落下。 娘的血管太细,打点滴时用七号针,很慢很慢。坐了一个多钟头,我的屁股下面似生了钉子一般,坐不住了。娘看出来了说:你有事忙你的,我打了针就回去了,不用管我。 医生却不屑,你娘打得还算快的,冬材娘都四个小时了,她的儿子还在外面等着呢。我才发现冬材坐在门口一侧,天气很冷,他不时地打着哆嗦,还透过拉紧的玻璃门往里瞅。也许是想看清楚,他整个脸都贴在玻璃门上,看上去脸不是脸,鼻子不是鼻子。眼睛睁得老大,静静地看着门里的一切。 娘问冬材娘:怎么不把你儿子喊进来?冬材娘答:我不要他陪,他要陪我来。他来,又不肯进来,怕别人闻着他身上的味。 冬材娘先打完点滴。医生拔出针,要她用手摁一会儿。谁料她急于起身,一用力,手上的血直冒,谁也没看见,在门口的冬材拍打着玻璃门,嗷嗷嗷地叫着。交完钱出门,冬材在门口扶着他娘,没走五米远,下台阶时,冬材娘摔倒了。冬材嗷嗷嗷又高声大叫,近旁的人都拥了上去。再看时,冬材扶着他娘一步一步走向远处,远处的天暗了下来。 过了几年,我再去老街,老街看上去更老了,冬材家的老木屋歪歪的,似乎有随时倒下来的危险。我没有见到冬材娘,以为没人住。刚准备走开,听见吱呀一声,虚掩的门缝里探出脑壳,是冬材。他的眼睛还是睁得老大,脸已消瘦得不像样子,衣服穿在身上就像挂在木架子上,空空荡荡。冬材出不来,门上是一把长长的链子锁。 冬材嗷嗷嗷嗷又高声大叫,老街出奇地静。抬头看天,老街的阳光是淡白淡白的,了无生气。 我问了一个老人,知道冬材娘过世了,只剩下冬材住在老街。起先,大家都劝冬材的兄姐接冬材走,冬材死也不离开老街,不离开老屋,要在老屋等娘回来。冬材认定一个死理,娘走丢了,会回来娘不会离开冬材的。 冬材有政府的低保,冬材的兄姐也不能让冬材饿死。他们轮流送饭,一人一月,一天两次。事多了,事杂了,有时忘记了,一天一次,甚至两天一次。关在老屋里的冬材,吃喝拉撒都在屋里,他睡的时候少,唯恐睡熟了,不能第一眼看见回来的娘。冬材终日把眼睛睁得老大。 有人看见冬材竟能穿针走线,照着娘在他衣服。上绣的字,绣得有模有样:老街34号冬材。令人惊讶的是,“冬材”后面绣了老婆婆满是皱纹的脸。我想,冬材绣的是:老街34号冬材的娘。冬材笃定,娘穿着他绣的衣服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冬材在去年最冷的冬天走了。 今年冬天又是特别冷,我陪娘在旺旺的火塘旁烤着火。娘和我都异口同声地说到冬材。娘说,老衡真老了。这年月,傻的不见得真傻,正常的也不见得正常。今年的老街肯定最冷了。 (有刪改) 1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 开头写发生在诊所的事情,是小说情节的开端和发展,用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冬材和他娘相依为命的生活状况。 B. 小说中人物形象冬材患脑膜炎后遗症,智力上比不上一般人。作者通过对冬材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的描写,表现他对母亲的爱,真挚动人。 C.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使小说情境和情节显得更为真实,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D. 冬材娘担心冬材走丢了,就在他的衣服上绣了“老街34号冬材”。这看似淡淡的一笔,却为后面冬材模仿他娘绣字作了铺垫,使情节高潮显得合乎情理。 17. 小说结尾说“这年月,傻的不见得真傻,正常的也不见得正常”,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8. 小说多次描写“冬天”这一- 自然环境,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例子,并简要分析。 【答案】16. B 17. ①“傻的不见得真傻”指的是冬材,他虽然智力弱,但真心爱他的母亲,如等候母亲挂点滴,搀母亲回家;不离开老街和老屋,等待母亲回归,还在衣服上模仿绣字。②“正常的也不见得正常”指的是和冬材形成反差的、着墨不多的人物,如冬材的兄姐,智力正常,但平常赡养母亲没有尽到做儿女的责任,母亲去世后又不尽心抚养冬材。③看似傻的冬材和智力正常的兄姐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发人深省。 18. ①“一个冬日,城南诊所,我推门进去’”,母亲打点滴, “我”在诊所内陪护,时间一-长就坐不住;冬材在诊所外打着哆嗦,在寒冷中静静地守护他的母亲。用“我”的表现衬托冬材。②“冬材在去年最冷的冬天走了”,突出冬材死得凄惨悲凉,渲染气氛。③第“今年冬天又是特别冷”,“我”与母亲在温暖的家里,与老街的冷形成强烈的反差,深化小说的主旨。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及艺术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B,作者通过对冬材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的描写,表现他对母亲的爱,真挚动人。理解有误。文中没有语言的描写。故答案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的试题,首先要认真把握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然后结合对文本的把握,认真理解句子的含义。本题题干问的是:小说结尾说“这年月,傻的不见得真傻,正常的也不见得正常”,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根据对题干的把握,首先要弄清楚“傻”和“正常”的意思。本文中从表面上看,是冬材的“傻”,但是冬材却能对母亲十分的孝顺,正常的是冬材的兄姐,但是他们对父母却很冷漠,所以文中用这两种人对比,突出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鲜明性及主题的特色。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是升华主旨。本题题干问的是:小说多次描写“冬天”这一- 自然环境,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例子,并简要分析。考生要注意对三次环境描写的把握,第一处是写冬材在冬日陪母亲打点滴的场景,由我坐不住衬托出了冬材对母亲的守候。第二次是写冬材在冬日走了,体现出环境的悲凉和人物命运的凄惨。最后一处今年冬天又是特别冷,写我和母亲想起了冬材,进一步的深厚了小说的主题。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个小题,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 ,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置弃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谢冕《云游》) 19.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 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C. 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D.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20. 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9. D 20. ①优越的教育条件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求学于名校,受教于名师,结交名流贤达,是徐志摩学有所成的重要原因。 ②具有远大的抱负。改造中国社会,使中国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的宏愿,是徐志摩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学说、投身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 ③海纳百川的学术素养。法律、历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专业训练,再加上努力好学,勤奋热情,使他具有与众不同的视野与眼光。 ④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创办新月社,主编《新月》杂志,使五四精神得以赓续,也使新月社产生了广泛影响。 【解析】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项,“就创作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于文无据。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对材料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作答时要先从材料中筛选出相关信息,第1段“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第2段“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第3段“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第4段“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5段“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第6段“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然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进行整合,最后一一分点概括即可。 点睛:筛选信息,分析概括类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第二部分: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2分) 2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熟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有些散文语言自然朴素,浑然天成,而细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苦心经营的妙笔。 ② 李老汉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别人给他的帮助与恩惠,哪怕仅仅只是一句安慰的话,他也 睚眦必报。 ③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④某建筑公司会计程某,为填补贪污挪用公款的亏空,不惜再次把巨额公款投入股市,她的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⑤足球比赛正在激烈进行着,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进攻队员的肩膀,从后面强行掀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熟视无睹。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③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 苦心经营:思是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或进行艺术构思。用来形容作家构思写作,使用正确。 睚眦必报:“睚眦”义为瞪眼怒视,引申为小怨小忿。指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气量及其狭小。用在此句中与“李老汉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显然不符。 拍手称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或事情的结局(好的事情结局)使人感到满意。不能用来形容群众看文艺演出时的高兴心情。 饮鸩止渴:鸩,浸过鸩鸟羽毛的毒酒。喝毒酒解渴。比喻只图解决眼前困难而不顾后患。用来形容程某为填补贪污挪用公款的亏空,不惜再次把巨额公款投入股市的做法,使用正确。 熟视无睹:意思是对客观事物不关心,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这里用来形容裁判无视球员犯规行为,不符合语境,可以改为“视而不见”。 2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秦刚说,对于中印边界问题,中方愿与印方通过和平友好的谈判,本着互谅互让、相互调整,寻求公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B. 面对急迫的传承之难,烧制青瓷 40 多年、非遗项目“宜兴青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詹杏娣近日将凝聚自己半辈子心血的青瓷釉料配方无偿捐献给无锡地区。 C. 户籍在城镇的留守儿童得到的外界关注十分有限,他们是陷在城市与农村夹缝中的一群人,与农村儿童一样缺少父母陪伴、隔代抚养、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困境。 D. 2018年3月14日 ,英国物理学家、当代科学界的传奇人物斯蒂芬•霍金去世,他写了《时间简史》,被誉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他对黑洞的研究使人类对宇宙又有了深层的了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本着互谅互让、相互调整”成分残缺,“本着”后面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中心语,应在“互谅互让、相互调整”后面加“的原则”。 C项,“与农村儿童一样……”成分残缺,“一样”后加“面临”。 D项,“他写了《时间简史》,被誉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结构混乱,前一句主语是“他”,后一句的主语应该是《时间简史》,偷换主语,可以把“他写了”改为“他写的”。 故选B。 2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根据自然博物馆关于恐龙羽毛颜色的研究成果,让人们可以有科学依据地识别化石羽毛的颜色,进而复原出一个色彩斑斓的恐龙世界。 B. 有着“中国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9月25日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开始接受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信号。 C. 古代丝绸之路繁荣与绵延的原因,是由于当时沿线国家相当程度上的开放与包容,这种开放与包容使得大陆两端的不同文明得以沟通、交流。 D. 江西电视台“金牌调解”栏目自开播以来,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已经现场调解纠纷800多起,三八节前夕,被评为江西省“三八”红旗集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成分残缺,“根据”用在句首,导致整个句子缺少主语。C项,句式杂糅,“的原因”和“是由于”杂糅。D项,搭配不当,“金牌调解”只是一个电视栏目,不是一个集体,可在“被评为”前加“该栏目组”。 2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判:高位兼低职。例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B. 移病:上书称病,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例如:使匈奴,还报。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汉书.公孙弘传》 C.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人任为官。例如:绍惧不自容,将解褐故咨之于涛。 D.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完备于唐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可以在课内学习的时候分类记忆,尤其要关注课文下面的注释。本题要求选择“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D项,“完备于唐朝”错误,应该是“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 故选D。 2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B. 乡试:明清两代每两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C.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D. 殿试中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可以在课内学习的时候分类记忆,尤其要关注课文下面的注释。本题要求选择“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B项,“乡试:明清两代每两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错误,“两年”错误,应该是三年。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故选B。 2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_________。废墟是课本,__________;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目的;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_______,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①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②没有今天就无所谓昨天和明天 ③让我们把立体的事情读成平面 ④让我们把平面的事情读成立体 ⑤因此,废墟是手段 ⑥因此,营造是手段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③⑥ D. ①④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连贯性。解答此题,考生需要浏览所给材料,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还要重点分析横线前后句,把握句式和句意,根据这些进行选择。 依据陈述对象的统一、构成比喻的相似关系、前后照应等可知:第一句承接前文“就无所谓昨天”,应该紧接着说“没有昨天就……”,故选①;③④两句比较,由平面到立体应该是一个进步,故选④;分号表示前后内容之间的并列性,且句式结构一致,分号前说的是“……因此,废墟是目的”,故后面应是“因此,营造是手段”,故选⑥。 故选D。 2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获悉母校 20 年校庆,身为曾经学子的我们定会准时莅临指导。 B. 叔叔,您发来的大作我已钧裁,决定录用,现回信表示祝贺。 C.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 这些是我从家乡带来的土产,今日送给您,希望您能够笑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A项,“莅临指导”使用错误。特用于下级对上级光临的一种褒义词,属于客套的书面语。B项,“钧裁”错误,指对上级裁决的敬称,恭请做出决定。C项,“令尊”错误,称呼对方父亲的敬词。 2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边塞诗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①__________,如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大多感慨深沉。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②__________,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可以表现戍边的单调艰辛,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可以惊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总体来看,无论是风格、诗人,③________________,都在唐朝诗坛占据着较高的地位。 【答案】 (1). ①不同时期的边塞诗有不同风格/边塞诗特点与历史时期有一定关系 (2). ②涌现(出现)了很多(一些)著名的诗人 (3). ③还是丰富的情感/抑或情感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这段话是围绕边塞诗来讲的,①根据其后面“如”的内容进行分析,“如”的内容呈现的是不同时期边塞诗的不同风格,那么①处应为“不同时期的边塞诗有不同风格”相关内容。②根据前后语境,尤其是后面列举了几位著名的边塞诗人,②处应为“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边塞诗人”相关内容。③处首先要与前面的“无论”构成关联词搭配,应为“还是……”,再根据“无论”后面的内容“是风格、诗人”进行分析,③处还是与“诗”有关的“情感”的内容。 六.写作: 2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沈阳的潘先生开车送因高烧引发肺炎的女儿到儿童医院就诊,但由于医院内地面正在施工,停车位特 别紧张。情急之下,潘先生只好把车临时停在医院外的路边,先送女儿就诊。他在车上留下了“警察叔叔, 孩子急病,停车场没位了,请不要贴我。碍事我就移车,谢谢了”的字条。警察看到后,就没开罚单,还 留言说:“祝早日康复,以后尽量按位停车。” 请就事件中双方或某方的行为,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作文要求:1、书写清晰规范,书写乱的三十分以下打分。2、不够800字的作文三十五分以下打分。 【答案】例文: “暖心字条”,真的好吗? ①潘先生开车送女儿就医,由于车位紧张,将车停在了医院外的路边,交警看到他留的字条没开罚单,还留言说:“祝早日康复,以后尽量按位停车。”此新闻一出,网友一片叫好。 ②众所周知,执法最首要的特征在于刚性,甚至必须以其应有的公平公正,来实现对秩序的维护。由此来看,“暖心字条”真的好吗? ③我不否认,乍一看,这个故事确实足够暖心。可是仔细一想,这个警察叔叔似乎有点过于感性了,他没有考虑到,他这一贴是温暖了,可是,这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效应呢? ④儿童医院,去的大都是心急如焚的家长和生病的孩子。我们试想一下,当家长们都知道这里有一位好心的警察叔叔,他不贴罚单贴“暖心字条”,家长们在情急之下,是否也会效仿潘先生呢?我想,偶一为之,肯定会的。众人的“偶一为之”,可能造成的就是医院外的交通混乱。 ⑤胡适有言:“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对此,我深以为然。社会的良好秩序靠的是法律法规对全体公民的约束,如果因为同情,因为恻隐,就可以“法外开恩”,那么,秩序就不能被称为秩序,法律也全无尊严和公信力可言。 ⑥当然,坚守法律不是不要人情,而是要在维护法律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给予违法者同情、呵护与帮助。时任纽约市长的拉古迪亚在法庭旁听了一桩面包偷窃案的庭审。被指控的是一位老妇人,老妇人说:“我那两个小孙子饿了两天了。”法官秉公执法地裁决:“你是选择10美元罚款,还是10天拘役?”老太太选择了拘役。审判结束,拉古迪亚从旁听席上站起,脱下自己的礼帽,往里面放进10美元,然后向在场的人大声说:“现在,请各位每人交50美分罚金,这是为我们的冷漠支付的费用,以惩戒我们这个要老太太去偷面包来喂养孩子的城区。”在场的每个人都默默地往礼帽中放入50美分。这个温情的故事让人感动不已,这就是在严格执法的前提下兼顾情感。 ⑦从人性化的角度,警察叔叔可否根据执法现场的实际情况,联合相关部门,为那些急需进出医院者,开辟临时停车处,既解决病儿家长的停车难问题,更是为交通的畅通、社会的和谐,点亮一盏明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就事件中双方或某方的行为,表明态度,阐述看法。 审题:本次作文的材料属于事件类,材料呈现出一个主题——暖心字条,任务驱动要求考生回答与之相关的问题,说明对“暖心字条”所代表的现象的看法和认识。写作时,可以从一下角度深入思考: 1 .敬法畏法,方有秩序与和谐。法律本就是一套维护社会秩序、保证多数人利益的运行机制,对违法行为不应纵容。潘先生固然情有可原,可毕竟违反了法律,应该受到处罚。虽然警察对他的请求表示谅解,但不代表他这样做就是对的,这种做法更不值得他人效仿。 2.字条暖心,法亦有情。人情、民意是法律不可忽视的现实存在,也是法官判案、警察执法时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沈阳交警面对潘先生情真意切的字条,回了表示理解和祝福的“暖心字条”,体现了冰冷法律之外的人情,让我们感受温暖,传递着社会正能量。 3.坚守法律,辅以人情。人们常说,法不容情。确实,把法律晾在一边不管,完全依靠个人感情执法是坚决不行的,任何情感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作为公民,应知法懂法,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作为执法者,更应该知法守法,依法办事。但我们也需知道,法不容情,这里的“情”指的是“私情”,即执法者的个人意志,执法者的“亲朋故旧”之情。法律是刚性的,但却不应该是冰冷的,法律的存在本身体现的就是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人文关怀。法律与私情水火不容,但并不代表法律就不能有“温度”,执法之人就不能有“热心肠”。 参考立意:①规则应该遵守,违背规则就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②规则之外要有人情,执法也要有人情味儿;③ 规则要遵守,人情也要有。 行文构思:首先拟一个与材料相关的命题,如《“暖心字条”,真的好吗》,然后叙述材料,并表明自己对此的思考——“暖心字条”真的好吗?接着分析辩证分析材料,并列举事例进行佐证。结尾部分提出建议,收束全篇。 素材: 1.一张简单的字条对话,尽显法律之温馨。沈阳潘先生与交警的故事,不恰恰体现了当今法与人之间的一种巧妙的和谐吗?我们的执法者并不是冷酷无情,只按法律条文办事,而是赋予法律以人情味儿,让人感到一种温暖。 2.我们的国家就像一家巨型企业,只有每个人都各司其职,才能使企业一天一天更加强大,走向成功。 而规矩就相当于一国之法,规范着“职员”的行为。但如果这家企业的监察者只是死板地将规矩视为“金科玉律”,也许只能适得其反,甚至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3.潘先生所遇见的警察,不正是深谙此道吗?所以才会留下如此令人温暖的话。交警的一番话,不但没有让执法者的与守法者之间对立起来,反而让人更加遵守法律,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4.同时,法律有人情,并不代表着肆意纵容,法律的底线与效力仍然不会改变。对待违法犯罪之事也绝不会手软,我们的执法者将高高举起法律的旗帜,维护人民的利益。 5. 《人民的名义》中老检察长陈岩石便为我们做出了诠释。在面对大风场的强拆命运与工厂工人的温饱生存时,他选择了人情,为了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他不惜以古稀之年的身体挡在推土机前坐守一夜。正是因为他的坚持,工厂才得以维持。而且与此同时,一个巨大的背后的利益集团被查处,并处以应有的惩罚。 6.我们同样可以想象,如果这位警察看到任何一辆违规停车的车辆,都不给以人情的温度,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是怎样的混乱不堪?那时,也许每个人都将肆意违法,而此时执法者再不断给予所谓的“人情”,那岂不甚是令人感到可笑吗? 7.在民主的二十一世纪,法律已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最低道德规范的约束,而更是可以用来加以人情味儿,使其通融而又不失威严,使其能够温暖人心而又不失正义的一种手段。 8.法律有了人情味儿,世界将变得越来越美好!人情味儿有了法规,人们会变得越来越文明! 9.规则亦如原则,是强硬的,是明确的,不容有失。是非对错如黑白相碰,明了清晰。错停了,便是错,无论是何理由,该罚。理由,是借口,是托辞,是逃避。莫要妄想黑白之间的灰色能成为栖身之所,因为那模糊的灰于法律规则中是不存在的。若是为了看个病便可胡乱停车,只怕日后会更加狂妄,无视法律,藐视规则。试想,法律若是可以随意更改的,那么,法律又该是怎样的柔弱而苍白?在一个尚未成熟的,尚且软弱的精神处境的社会,离了法律的支撑,离了规则的保障,又有谁,能让人民的安康,社会稳定?又有谁能保证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平? 10.规则亦有情,它本来也是有情的,它也本该是柔软的。立法立规的根本目的就是让社会更加安定和谐,避免为了一己之私而损害公众利益的事件发生。罚,只是促进规则落实,促进社会和平的一种手段。它本来就是人定的,人又为什么不能在不给他人造成危害的前提下略施以情呢?本来是可以的,但是,不行。 11.感情的表达方式,是多种的。不是一定免了罚款才叫有人情味。倘若我为此警,我可能会对其从轻处罚,罚一半的款或是严厉警告,等等。 12.若是开了这样一个放纵的起始,只怕日后跟风逃罚的人会更多。到那时,从“自己的逃罚”到对交警“没有人情味的指责”该多么让人心寒。现代的社会尚且稚嫩,自觉程度低,信誉较低,在这样一个软弱的精神文明的笼罩下,法就必须硬朗起来。以法为骨,人情为血肉,才会有独属于这个美好社会的灵魂,社会才稳定,人民才安乐。 13.潘先生“忘了”,忘了法是要遵守的,也是必须遵守的。纵是理由感人,也不该逃出法律的公平。谁料偏撞着了个软心肠的。又有谁曾料到这“心太软”的相撞?世事大抵是巧的,偶然的一件事,又有谁能预料,会酿成怎样的风波! 14. 当有人以孩子的名义逃罚,何如?当有人装得懵懂天真,打感情牌的主意,何如?当有人有由杀人,且合乎人情,何如?难道,就这样放纵,不罚反贺?难道,这些孽账也要一笔勾销? 15.人心本该是软的,人心也是软的,就像法律是强硬的一般。软硬兼施,恩威并存,法儒共治,才配为治世之道吧! 16.原则非儿戏,人心非冰窖。血肉筑灵魂,才造就了美与善良。而法和原则是魂的支撑。唯如此,行端坐正,方不逾矩,不负此生。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