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实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宁江区实验高级中学高二年级第一次阶段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范文澜先生对战国时代“士”主要分类情况 分类 具体所指 学士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著书立说、议论政事,在文化上做出巨大贡献之士。 策士 纵横家,长于争论,凭口舌辩词驰骋诸侯,猎取富贵之士。 方士或术士 天文、历算、地理、医药、农业、技艺、占卜等学科的专门家。 据此可知,士阶层的分化 A.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 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D. 推动官僚政治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战国时代“士”的分类适合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这一趋势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导致“士”阶层的分化,这有助于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C正确;百家争鸣的根源是铁犁牛耕的出现,而不是“士”阶层的分化,A错误;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B错误;商鞅变法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形成,D错误。 2.《孔氏祖训箴规》对孔子后裔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提出要求:务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居家思俭,不要嗜利忘义;子孙为官者,凡遇民间诉讼,必当理性判断,不愧为良吏;读书明理,做一名谦谦君子。这些要求 A. 表明儒家重视仁爱立德修身 B. 保证了孔子后人道德品质的高尚 C. 倡导世人为做官而读书明礼 D. 强调依靠人伦情感维护社会秩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务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居家思俭,不要嗜利忘义;子孙为官者,凡遇民间诉讼,必当理性判断,不愧为良吏;读书明理,做一名谦谦君子。”可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体现的是仁爱忠孝;崇儒重道,好礼尚德体现的是立德修身;居家思俭,不要嗜利忘义体现的是节俭持家和重义轻利;子孙为官者,凡遇民间诉讼,必当理性判断,不愧为良吏体现的是为官公正。据上分析可知儒家重视仁爱立德修身,A正确;这些要求不一定能保证孔子后人道德品质的高尚,B夸大其词;据材料可知,不仅子孙为官者,而且在社会上的各种身份应该如何去做,都有明确的要求,C片面;据材料可知是对孔子后裔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提出要求,而不是强调依靠人伦情感维护社会秩序,D与材料无关。 3.有学者用一关系式说明墨子的思想,“仁+仁+仁……=兼爱”,这就说明“兼爱”和“仁”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等差的“别爱”和“偏爱”在墨子看来,就是“不爱人”。该学者意在强调墨子的“兼爱思想 A. 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B. 借鉴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C.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D. 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仁+仁+仁……=兼爱”,这就说明“兼爱”和“仁”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等差的“别爱”和“偏爱”在墨子看来,就是“不爱人”并结合所学可知,墨子的兼爱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是针锋相对的,D 符合题意;A错误;无为而治的思想是道家思想,与材料无关,B错误;据所学可知,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故C说法错误。 【点睛】墨子的兼爱思想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仁爱思想主张是针锋相对的。 4.有学者在谈到春秋时期的某学派时用以下言语归纳:“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跳出纷争归于自然的哲学”“守愚为智的人生哲学”。据此推知,这一学派 A. 提倡破旧立新追求实现社会的进步 B. 核心理念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C. 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D. 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跳出纷争归于自然的哲学”“守愚为智的人生哲学”可知,这是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崇尚自然,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C符合题意;提倡破旧立新追求实现社会的进步是法家思想,A与材料不符;据所学可知,道家主张消极无为,积极退让,主张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状态,与多样化矛盾,B错误;据所学可知,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崇尚自然,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与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不符,D错误。 【点睛】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无为”、“道”。老庄崇尚自然,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 5.诸子百家关于“如何治国”的思考大致情况是:孔子主张“为政必先正名乎”,墨子主张“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韩非子主张“掌握权威,统驭民众”。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 各家观点不同,相互诘难 B. 儒家较重视礼乐教化 C. 各派脱离现实,追求享乐 D. 百家争鸣的时代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关于“如何治国”孔子主张“为政必先正名乎”,墨子主张“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韩非子主张“掌握权威,统驭民众”可知,材料就“如何治国”提出了儒家、墨家、法家的观点,体现了百家争鸣的时代特征,D正确;材料体现了关于“如何治国”各家观点不同,但相互诘难没有体现,A错误;B不是材料主旨;材料关于“如何治国”的讨论,没有体现各派脱离现实,追求享乐,C错误。 6.汉初是统治思想更换的最重要时期,实现了从法家一道家一儒家的转变,从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独尊儒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汉朝政治统治的需要 B. 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 C. “黄老之学”已经过时 D.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汉初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主要是当时的社会形势决定的,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独尊儒术”也是因为当时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统治思想更换主要是从巩固政治统治的需要,A正确;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独尊儒术”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而不是对儒家思想的敬仰,B错误;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已经不适应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但其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D表述不完整。 7.纵观董仲舒的儒学体系,其德主刑辅、尊卑贵贱论,都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根据的。此外,他借助于道家的超越性之“道”向上追寻,建构了兼具道德属性、自然属性的“天”,为儒家的仁义礼智原则探究了本源。这说明 A. 儒家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B. 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C. 儒、道思想发展呈现出逐渐合流的趋势 D. 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纵观董仲舒的儒学体系,其德主刑辅、尊卑贵贱论,都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根据的。此外,他借助于道家的超越性之……为儒家的仁义礼智原则探究了本源”可知,董仲舒的儒学体系吸收了法家、阴阳家、道家等诸家思想,是在在借鉴中不断创新,B正确;据所学可知,董仲舒的儒学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思想,故A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儒、道思想发展呈现的是相互借鉴,而不是合流,C错误;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的“始终”就是错误的,例如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没有,D错误。 8.有学者说,汉代这一文教政策从制度上并在历代的长期贯彻中根本确立了儒术的独尊地位,一方面,它是“独尊儒术”这一概念形态的衍生物,而另一方面,它又从最基础点着力使‘儒术独尊’能长期存在”。它指的是,汉朝 A. 推行的察举制 B. 实行罢黜百家 C. 颁布了推恩令 D. 积极兴办太学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汉代这一文教政策从制度上并在历代的长期贯彻中根本确立了儒术的独尊地位”可知,汉代的文教政策就是设立太学,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D正确;察举制是选官制度,而不是文教政策,A错误;罢黜百家是在思想上、文化上,但与教育没有直接的关系,B错误;推恩令是在地方实行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文教政策无关,C错误。 【点睛】太学的是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9.在朱熹看来“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朱熹强调的“理”是 A. 超越时空的精神实体 B. 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C. 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 D. 追求幸福的物质欲望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可知,朱熹强调君臣、父子各有其理,这就是人们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B正确;超越时空的精神实体是老子的“道”,与材料无关,A错误;君权神授的思想是董仲舒的主张,与朱熹无关,C错误;据所学可知朱熹强调的“理”是人们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而且其反对人们对幸福的追求,D错误。 【点睛】朱熹思想的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 10.南宋理学家周允成在家乡从事教学活动,极大促进了儒学在当地的传播。除了教学之外,周氏还整理天文地理、阴阳杂技、医学卜筮等书籍,这类书籍虽属民间日用,但周氏认为它们“有合于道”。周允成的这一做法 A. 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B. 标志着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 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 D. 使理学完成儒学重建任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南宋理学家周允成在家乡从事教学活动,极大促进了儒学在当地的传播。除了教学之外,周氏还整理天文地理、阴阳杂技、医学卜筮等书籍,这类书籍虽属民间日用……”可知,周允成在家乡从事教学活动,极大促进了儒学在当地的传播,同时周氏还整理天文地理、阴阳杂技、医学卜筮等民间日用书籍,这符合儒家对社会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主张,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的自然欲求,A错误;材料只是强调南宋理学家周允成在家乡从事教学活动,极大促进了儒学在当地的传播,而没有涉及理学是否成为官方哲学,B错误;理学完成儒学重建任务是心学的形成,与材料无关,D错误。 11.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 A. 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B. 传统儒家思想的革新 C. 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 D. 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图一反映的是宋明理学的两大派系---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图二反映的是传统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产生了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三人又被称为明清三大儒,故B正确;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只是图一的信息,A不全面;儒学道统确立是唐朝的韩愈,与材料无关,C错误;明清时期并没有产生近代的民主思想,D项错误。 1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任何时代具体的历史人物都是异常复杂的,想以一个固定的标准来加以评价是有失公允的,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对此,以下哪位思想家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A. 王阳明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李贽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任何时代具体的历史人物都是异常复杂的,想以一个固定的标准来加以评价是有失公允的,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可知,材料主张对任何时代具体的历史人物都不应该以一个固定的标准来加以评价,应该多角度分析评价这才是正确的。结合所学可知,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不能“圣人”之言作为判断辨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故D正确;A、B、C错误。 【点睛】李贽的主要观点:针对正统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反对盲从孔子,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不能“圣人”之言作为判断辨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提出了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13.“作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已经超越了孟子以来由‘君王做主’的‘尊君重民’的旧范式,而转型为‘由民做主’的‘民主君客’式的新理论,因而不是传统民本思想的‘极限’而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开端’”据此推知,他在政治上 A. 反对君主专制 B. 提倡君民平等 C. 主张主权在民 D. 实行君主立宪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作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已经超越了孟子以来由‘君王做主’的‘尊君重民’的旧范式,而转型为‘由民做主’的‘民主君客’式的新理论,……”并结合所学可知,超越了孟子以来由‘君王做主’的‘尊君重民’的旧范式,而转型为‘由民做主’的‘民主君客’式的新理论,这是黄宗羲的观点“天下为主君为客”,而黄宗羲思想最经典之处是反对君主专制,A正确;黄宗羲主张君臣平等,而不是君民平等,B说法错误;主张主权在民、实行君主立宪都是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C、D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无关。 【点睛】黄宗羲思想最经典之处是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主张君臣平等;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14.谈到这位古希腊哲人时,人们往往给他贴上“感觉主义、个人主义、相对主义、主观主义”等的标签。由此推知,该哲人 A. 肯定人的尊严 B. 否定神灵存在 C. 强调理性至上 D. 推崇绝对真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感觉主义、个人主义、相对主义、主观主义”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标签符合智者学派的特征,智者运动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故A正确;据所学可知,智者怀疑神灵,而不是否定神灵存在,故B错误;智者强调理性,但其更注重感性,人的感觉是一切真理的标准,C说法错误;智者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故也不推崇绝对真理,D说法错误。 15.苏格拉底用自己的整个生命为他的这句箴言做了注脚。“在他看来,人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关心自己的灵魂。只有一种真正的不幸一一那就是作恶,也只有一种真正的幸福一一那就是行善。由于没有人想要使自己不幸,因此也就没有人自愿作恶。认识到善是什么的人就会行善。”因此,“他”提出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美德即知识” C. “人生而平等” D. “吾爱吾师,吾尤爱直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认识到善是什么的人就会行善”并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强调人们要去认识“善”,去行“善”,因此其提出“美德即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B正确;据所学可知,“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智者学派的主张,而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与材料不符,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人生而平等”的观点,C错误;“吾爱吾师,吾尤爱直理”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D错误。 16.在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在大千世界中探求本原,不得其果。于是,苏格拉底改弦更张,认为本原不必外求诸宇宙世界,其实就在自身,求诸内归于自我是正确的方向。这表明苏格拉底 A. 拓展了哲学的研究范围 B. 提高了民众道德水准 C. 纠正了哲学家认识偏见 D. 开启了人文主义先河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在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在大千世界中探求本原,不得其果。于是,苏格拉底改弦更张,认为本原不必外求诸宇宙世界,其实就在自身,求诸内归于自我是正确的方向。”并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认为本原就在自身,因此提出“认识你自己”的主张,这是苏格拉底在哲学上的重大贡献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拓展了哲学的研究范围,A正确;材料未涉及提高民众道德水准的观点,B错误;苏格拉底在哲学上的重大贡献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而不是纠正哲学家认识偏见,C错误;开启了人文主义先河的是智者学派,故D与材料不符。 17.如图是某校高二老师给学生准备的学案。据此可判断,该老师所准备学案的主题是 4.概况 14C→15C→16C兴起→扩展→高潮 5.成就文学→艺术→科学 6.意义思想解放自然科学发展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14---16世纪,成就是文学---艺术---科学;意义是思想解放,促进了自然科学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15—16世纪获得了发展并在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意义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故B正确;智者运动是公元前5世纪中叶,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宗教改革是1517年揭开序幕,与材料不符,C错误;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D错误。 18.“它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这个时代的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材料中的“这个时代” A. 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B. 彻底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C. 实现以世俗国家权力代替教会权力 D. 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的政治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它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这个时代的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可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揭开自然科学序幕的事件是文艺复兴中的天文学革命,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故A正确;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和实现以世俗国家权力代替教会权力都是宗教改革的影响,B、C错误;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的政治制度的是启蒙运动,D错误。 19.文艺复兴时期,众多流派的画坛巨匠在绘画领域勇于探索和创造,为世人留下了不朽的杰作。依据如图可看出,这一时期美术创作的特点是 A. 以浪漫主义为其主要创作风格 B. 以抨击教会腐败创作主题 C. 注重鲜明的色彩和夸张的形式 D. 借助宗教题材弘扬人性之美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图片中的母亲怀抱婴儿,体现了温柔的母爱。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基本以宗教题材为主,借助宗教题材弘扬人性之美,D正确;浪漫主义为其主要创作风格与文艺复兴不符,A错误;据材料可知,没有涉及抨击教会腐败的创作主题,B错误;注重鲜明的色彩和夸张的形式是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C错误。 20.有学者在谈到近代欧洲的思想状况时说,马丁路德认为经商、来往、吃喝、睡觉和其他一切于身体有益的事都是善功,这与人文主义的现世享乐观点如出一辙。”该学者意在强调 A. 文艺复兴粉碎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B. “因信称义”思想已深入人心 C. 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 D. 文艺复兴时期对民主的追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马丁路德认为经商、来往、吃喝、睡觉和其他一切于身体有益的事都是善功,这与人文主义的现世享乐观点如出一辙。”可知,马丁路德认为善功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现世享乐观点是一致的,故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C正确;文艺复兴未粉碎人们对上帝的信仰,而且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仍信仰基督教,A错误;“因信称义”思想与人文主义的现世享乐观点不一致,B错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追求的是人性解放,而未涉及对民主的追求,D错误。 21.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转向了内在的信仰,在人内心世界中重新发现了宗教。这一主张 A. 否定了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B. 宣扬了理性主义的思想 C. 与新教宣传的思想理念背道而驰 D. 否定了民众宗教信仰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转向了内在的信仰,在人内心世界中重新发现了宗教。”可知,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神学权威,使人们获得了灵魂自救的自主权,创立了路德教,否定了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A正确;据材料“……在人内心世界中重新发现了宗教”并结合所学可知,宗教改革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而不是宣扬了理性主义的思想,B正确;据所学可知,路德教就是新教的一派,C说法错误;据材料“……在人内心世界中重新发现了宗教”可知,材料的主张没有否定民众的宗教信仰,而是创立了新教派,D错误。 【点睛】路德的思想和主张引发了德国和欧洲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形成了路德教、加尔文教等新教派。 22.有学者说,16世纪的欧洲沉溺于信仰的狂热之中,那是宗教改革和战争的时代。到了17世纪,信仰的热情逐渐冷却下来,变为哲学的思考和科学的理性精神。”促成这一转变的因素是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启蒙运动 D. 工业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16世纪的欧洲沉溺于信仰的狂热之中,那是宗教改革和战争的时代。到了17世纪,信仰的热情逐渐冷却下来,变为哲学的思考和科学的理性精神。”可知,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使人们沉溺于信仰的狂热之中,17世纪人们由信仰的热情变为哲学的思考和科学的理性精神,这是由于17世纪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影响,故C正确;智者运动是前五世纪中叶,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而材料是“到了17世纪,信仰的热情逐渐冷却下来,变为哲学的思考和科学的理性精神”,这与文艺复兴无关,B错误;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兴起于18世纪中叶,与材料时间不符,D错误。 23.“当一个国家的体制愈发良好完善,那么在公民的内在精神里,公共的事情也就成为愈重于私人的事情。因此,要努力保证政治体制的活力和动力,就必须让政府的形式更加多元化、丰富化,让公共意志更好地体现在政府的各个环节设计之中。”这段论述出自 A. 伏尔泰《哲学通信》 B.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C. 卢梭《社会契约论》 D.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当一个国家的体制愈发良好完善,那么在公民的内在精神里,公共的事情也就成为愈重于私人的事情。因此,要努力保证政治体制的活力和动力,就必须让政府的形式更加多元化、丰富化,让公共意志更好地体现在政府的各个环节设计之中。”可知,材料强调当一个国家的体制良好完善,要保证政治体制的活力和动力,就要使政府的形式多元化、丰富化、让公共意志体现在政府的各个环节设计之中,这是社会契约思想的反映,C正确;伏尔泰《哲学通信》的观点是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与材料“公共意志”无关,A错误;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是强调三权分立原则,核心是“制约与平衡”,与材料无关,B错误;康德的“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批判”是指对纯粹理性进行考察,与材料不符,D错误。 24.伏尔泰不否认上帝存在,认为上帝是大自然的“第一推动者”。洛克认可的天赋人权并没有过多地考虑贫苦劳动者。这表明,启蒙运动 A. 开启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先河 B. 有一定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C. 开辟了否定权威理性新时代 D. 推动了宗教改革的深人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伏尔泰不否认上帝存在,认为上帝是大自然的‘第一推动者’。洛克认可的天赋人权并没有过多地考虑贫苦劳动者。”可知,伏尔泰虽然抨击教权制度,但其不否认上帝的存在;洛克认可的天赋人权并没有过多地考虑贫苦劳动者,这都反映了二者都有时代和阶级局限性,B正确;开启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先河、开辟了否定权威理性新时代的都是智者运动,A、C错误;宗教改革是16世纪,与启蒙运动时间不符,D错误。 25.洛克代表了近代的独立精神、批判精神、民主精神和个人主义,经常被认为是移民们和美国体制的哲学之父;而近代中国的孙中山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这表明,启蒙运动 A. 维护财产私有与天赋人权 B. 倡导人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 C. 使自由平等思想成为主流 D. 成就显著并推动了社会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洛克代表了近代的独立精神、批判精神、民主精神和个人主义,经常被认为是移民们和美国体制的哲学之父;而近代中国的孙中山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并结合所学可知,洛克的思想被认为是移民们和美国体制的哲学之父;而孙中山推崇的孟德斯鸠思想,也是在洛克分权思想基础上提出的三权分立原则,故启蒙运动成就显著并推动了社会进步的说法正确,D正确;据所学可知洛克与孟德斯鸠都是分权思想,对美国和中国影响巨大,而维护财产私有与天赋人权与材料“洛克代表了近代的独立精神、批判精神、民主精神和个人主义,经常被认为是移民们和美国体制的哲学之父”不符,A错误;倡导人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与材料中的“美国体制的哲学之父”不符,B错误;自由平等与材料“洛克代表了近代的独立精神、批判精神、民主精神和个人主义,经常被认为是移民们和美国体制的哲学之父”不符,C错误。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能不能提出一个政治理想国理论和具有普遍意义的政治原则,是衡量能否成为政治思想家的基本标志之一。孔子留下的言论虽然很零碎,但有关这个问题的阐述还是比较明确的。孔子的政治理想国和政治原则就是他常说的“有道”二字。总的说来,孔子的“有道”的政治理想包括所有人都要按照“礼”的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为了维护礼之“分”,不使其走向破裂和对立,要在“分”中注之以“和”与“仁”。 ——摘编自薛明珠《孔子“有道”的政治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二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材料三 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所谓“爱人”,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称为“忠恕之道”。为调节君臣、父子等人际关系,孔子要求双方互相尊重。比如父亲要儿子讲孝道,也就应当以慈爱对待儿子。儿子不愿父亲对他不慈,他就要以孝来对待父亲。以此为例,可以推广到其他方面。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政治理想的主要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答案】(1)主要原则:仁与礼。 (2)社会背景: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思想活跃;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 (3)积极作用:强调仁爱,有利于提高人的自我道德修养;倡导在处理社会伦理关系方面充分尊重他人,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解析】 【详解】(1)主要原则:据材料“……孔子的‘有道’的政治理想包括所有人都要按照‘礼’的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可知,按照“礼”的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据材料“为了维护礼之‘分’”,不使其走向破裂和对立,要在“分”中注之以“和”与“仁”等信息可知,以“仁”来维护“礼”的规定。 (2)社会背景:据材料“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可知,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据所学可知,孔子处于春秋晚期,当时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所学可知,当时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3)积极作用:据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信息孔可知,孔子强调仁爱思想,这有利于提高道德修养;据材料“为调节君臣、父子等人际关系,孔子要求双方互相尊重。比如父亲要儿子讲孝道,也就应当以慈爱对待儿子。儿子不愿父亲对他不慈,他就要以孝来对待父亲。”可知,强调君臣之间、父子之间要互相尊重,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以《春秋》经的权威,高度肯定了“大一统”,这符合孔子所说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但是孔子的“吾从周”仍是肯定了周朝的封建制,而董仲舒的“大一统”则已是对“汉承秦制”的郡县制的肯定。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使儒学成为“独尊”的国家意识形态,由此完成了“汉承秦制”与儒家文化的整合。如余敦康先生所说$中国文化作为一种实体性的存在,一种与整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的文化模型,不是在先秦而是在汉代才最终形成的。” ——摘编自李存山《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损益》 材料二 朱熹把《大学》中的一些理论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至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重新解释《论语》《孟子》《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对儿童的生活习惯提出了行为规范。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对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对儒学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对儒学发展所做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末儒学呈现出的特点。 【答案】(1)态度:批判地继承与发展。表现: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贡献: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将儒学通俗化、普及化;用儒学规范人们的行为;重视在青少年中普及儒学。 (3)特点:“承古而萌新”。承古:继承了先秦时期民本思想。萌新: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认为工商皆本,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要求;注重实学,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潮。 【解析】 【详解】(1)态度:据材料“董仲舒以《春秋》经的权威,高度肯定了‘大一统’,这符合孔子所说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董仲舒的‘大一统’则已是对‘汉承秦制’的郡县制的肯定。”可知,董仲舒既肯定了孔子的“大一统”思想,又对“汉承秦制”的郡县制的肯定,这是对孔子儒学的批判地继承与发展。表现:本问可从董仲舒思想的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方面回答。影响:据所学可知,董仲舒的儒家思想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贡献:据材料“朱熹把《大学》中的一些理论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至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可知,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儒家经典;据材料“他关注社会基层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可知,朱熹将儒学通俗化、普及化;据材料“他关注社会基层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可知,用儒学规范人们的行为;据材料“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对儿童的生活习惯提出了行为规范。”可知,重视在青少年中普及儒学。 (3)特点:据所学可知,明末儒学呈现出的特点是“承古而萌新”。承古:据所学可知,明末儒学继承了先秦时期民本思想。萌新:据材料“——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并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思想精彩之处是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据材料“……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可知,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认为工商皆本,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要求;据材料“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可知,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这反映了注重实学,有利于经世致用思潮的发展。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海成为古希腊人同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航海业的发展促进了希腊商业的发达,希腊人与外界的交往日趋频繁,这使希腊形成一个开放的社会,逐步形成了古希腊人自由、开放、质朴的性格。特别是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之后,自由更是希腊人所渴望和追求的。希腊文明和其他文明一样,也借鉴了其他文明的成就为自己所用。希腊人把神话中的诸神赋予了人性,使其人格化,众神更加生动逼真。从古希腊人让众神地位平等,到希腊人的多神崇拜,可以看出,希腊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世俗文化。 ——摘编自孙凤玲《浅析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 材料二 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总的说来,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摘编自(美)AA.M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三 启蒙运动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启蒙思想家提出了许多改革社会的建议,在经济领域内实行自由放任主义,鼓励工商业自由发展 在政治上实行“主权在民”的理论;在宗教上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反对政教合一。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分析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的实质,并说明文艺复兴时的“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反映的当时欧洲社会发展的主要需求。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原因:古希腊商品经济发达;民主政治达到顶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突出;借鉴其他文明成果。内涵: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自由;平等。 (2)实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资产阶级思想。需求:摆脱神学束缚,解放思想;发展资本主义。 (3)主张:倡导经济自由,发展工商业;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倡导政治民主;反对教权主义,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解放了思想,对近代科技和文艺产生影响。 【解析】 【详解】(1)原因:据材料“大海成为古希腊人同外界交往主要通道,航海业的发展促进了希腊商业的发达,希腊人与外界的交往日趋频繁,这使希腊形成一个开放的社会,逐步形成了古希腊人自由、开放、质朴的性格。”可知,古希腊航海业的发展促进了希腊商业的发达;据材料“特别是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之后,自由更是希腊人所渴望和追求的”可知,民主政治达到顶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突出;据材料“希腊文明和其他文明一样,也借鉴了其他文明的成就为自己所用。”可知,借鉴其他文明成果。内涵:据所学可知,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作用;宣传自由;平等。 (2)实质: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是借复兴希腊罗马古代文化之名,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运动。需求:文艺复兴时的“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是要摆脱神学束缚,解放思想,突出人的作用;以人本主义代替神本主义,反映了发展中的资本主义需求。 (3)主张:据材料“蒙思想家提出了许多改革社会的建议,在经济领域内实行自由放任主义,鼓励工商业自由发展”可知,启蒙思想家倡导经济自由,发展工商业;据材料“在政治上实行‘主权在民’的理论”可知,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倡导政治民主;据材料“在宗教上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反对政教合一。”可知,启蒙思想家反对教权主义,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影响:结合所学从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解放了思想,对近代科技和文艺产生影响等方面回答。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争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特别是战国时期,天下大乱,不但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所有一切旧的“纳民于轨物”的东西都失去了约束力。在参加争鸣的诸子百家中,没有谁不提出一套社会改革方案的。经过百家争鸣,宗教、哲学、政治、伦理学说真正达到了结构化、体系化。几乎所有的哲学家,同时又是杰出的社会政治理论家,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无法逃避他们的时代使命。百家争鸣,代表着成熟形态的中国文化的源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世纪!希腊人文主义者全部激情的焦点在于对灵魂的塑造、对心灵的关切以及培养人的理性的高贵,以实现理性基础上的个人与自身、个人与城邦、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状态。古典人文主义的初衷是解决雅典城邦危机,但在这一过程中,在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它确立了人之为人的普遍性原则,创立了一种理性精神的美。这种普遍性原则使希腊人文精神不仅属于希腊民族,而且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持续。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创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黄伊梅《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 材料二 李贽是晚明浪漫思潮中的先驱者。他批判理学钳制思想:“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并以辛辣的笔法揭露“假道学”。李贽提倡个性解放,宣扬众生地位平等,这是带有民主启蒙性质的萌芽思想。从表面上看,路德是典型的离经叛道者,以致于教皇利奥十世宣布路德为“异端”。但实际上,路德的学说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继承了传统基督教教义。他摒弃天主教繁琐的圣礼和教阶制度,认为信徒凭着“信”就能与上帝沟通,得到拯救,斥责罗马教会道德沦丧。“经商、来往、吃喝、睡觉和其他一切于身体有益和有益的事都是善功'“所有基督徒,在他们之间除了职务不同以外,没有其他差别……我们有同一个洗礼,同一个福音,同一个信仰。”路德建立新的信条,对保障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曾起过重大作用,得到反封建的各个阶层的拥护。 ——摘编自张品端《从朱熹、李贽到严复——兼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胡玉娟《拯救信仰——评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李贽和马丁路德思想中的相同之处与实质区别。 【答案】(1)特点: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围绕社会变革展开;关注社会现实;注重整体利益。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着重塑造人的理性精神;关注个性的自由与发展。作用: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传统文化的源头。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确立了个人发展的普遍性原则;持续影响了西方文化的发展。 (2)相同之处:离经叛道,批判权威;宣扬个性,主张平等,强调人正当私欲;继承传统思想文化。实质区别:李贽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但没有超出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马丁·路德的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 【解析】 【详解】(1)特点:据材料一“……在参加争鸣的诸子百家中,没有谁不提出一套社会改革方案的”可知,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围绕社会变革展开;据材料一“几乎所有的哲学家,同时又是杰出的社会政治理论家,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无法逃避他们的时代使命。”可知,诸子百家关注社会现实;注重整体利益。据材料一“希腊人文主义者全部激情的焦点在于对灵魂的塑造、对心灵的关切以及培养人的理性的高贵,以实现理性基础上的个人与自身、个人与城邦、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状态。”可知,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着重塑造人的理性精神;关注个性的自由与发展。作用: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据所学可知,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确立了个人发展的普遍性原则,是人文主义的开端;对西方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 (2)相同之处:据材料“他批判理学钳制思想: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并以辛辣的笔法揭露假道学”可知,李贽挑战正统,离经叛道,批判权威;据材料“李贽提倡个性解放,宣扬众生地位平等,这是带有民主启蒙性质的萌芽思想。”可知,宣扬个性解放,主张平等,强调人正当私欲;据所学可知,李贽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发展。实质区别:据所学可知,李贽思想是明朝末期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发展,仍属于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据材料“路德建立新的信条,对保障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曾起过重大作用,得到反封建的各个阶层的拥护。”并结合所学可知,马丁·路德的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