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名校2020-2021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名校2020-2021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2020~2021 学年安徽名校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 1. 先秦古籍中有很多关于歌舞活动的记载,如《吕氏春秋》记载:三个人手持牛尾,随音乐节奏歌咏;《帝 王世纪》记载:帝尧时代,天下太平,百姓无事,有八九十岁的老人,敲打土堆而唱歌。这反映出,先秦 歌舞 A. 促进了生产工具的改进 B. 体现了与劳动活动的联系 C. 再现了奴隶劳动的场景 D. 推动了诸子百家学说兴起 【答案】B 2. 春秋战国时期,“射和御”是教学中必学的习武科目。《礼记》要求射箭者步伐的进退,身体的左旋右转, 一定要合乎礼的规定,射箭时态度要端正,身体要挺直。孔子要求学生驾车时:上车时要正立抓牢扶手; 在车中,不东张西望,不多说话,不指指点点。这些表明,当时 A. 职业礼仪和操行教育是教学重要内容 B. 诸侯争霸导致各地教学内容出现变革 C. 社会转型促进了私塾教育的快速发展 D. 各诸侯国都高度重视各类人才的培养 【答案】A 3. 研读下列一组历史图片,从中可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是,这些历史图片 A. 体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B. 呈现了古代手工技术的概貌 C. 可为古代体育文化提供佐证 D. 反映了工艺品影响体育发展 【答案】C 4. 近代学者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谈道:“中国以偌大民族,偌大地域,各方风土人情之异,语音 之多隔,交通之不便,所以树立其文化之统一者,自必有为此一民族社会所共信共喻共涵育生息之一精神 中心在。”材料中“精神中心”的正式确立是指 A. 孔子创立儒家学说 B. 秦朝实行焚书坑儒 C. 汉武帝倡导新儒学 D. 唐朝出现儒学复兴 【答案】C 5. 唐朝欧阳询在书论《传授诀》中云:“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轻重,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方停 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敬正。”其论述的书体应是如图中的 A. B. C. D. 【答案】C 6. 唐传奇作者李公佐在《谢小娥传》中说:“如小娥,足以儆天下逆道乱常之心,足以观天下贞夫孝妇之 节。……知善不录,非《春秋》之义也,故作传以美之。”作者意在强调其创作传奇的目的在于 A. 博闻多识 B. 娱乐性情 C. 励志科举 D. 感受教化 【答案】D 7. 史载:“(宋)太祖太宗下诸国,其伪命臣乃忠于所事者,无不面以奖激,以至弃瑕而用。”《宋史》 里也多有记载:如有人制定“新历二十卷”,便“拜司天监”;制定“乾元历”颇为精密,“皆优赐束帛”; 有人献所制火箭、火蒺藜、献海战船式,各赐缗钱。材料表明,在宋代 A. 最早实行奖励科技发明的政策 B. 科学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 重文国策促进了科技对外传播 D. 统治者重视嘉奖科技发明创新 【答案】D 8. 有学者认为,理学开山人物周敦颐据以立说的《太极图》是从道教传授而来的,他的《爱莲说》深藏着 佛说因缘;理学大师张载曾“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朱熹亦自称“出入于释老者几十年”。这说明 A. 宋代开始“三教合归于儒学” B. 佛道思想丰富了宋代理学内容 C. 程朱理学践行“格物致知” D. 佛道在宋代受到儒学家的抨击 【答案】B 9. 洪武八年(1375 年)正月,朱元璋诏立社学,日:“昔成周之世,家有塾,党有庠,故民无不知学,是 以教化行而风俗美。今京师及郡县皆有学,而乡社之民未睹教化,宜令有司更置社学。”不久,全国建社 学达二千多所。材料表明,朱元璋诏立社学意在 A. 改变乡社民众文化落后面貌 B. 培育民众封建纲常礼教观念 C. 适应乡社学子科举考试需求 D. 效仿西周恢复民间塾庠教育 【答案】B 10. 下表为近代洋务派企业部分任职者的情况,据此可知,洋务派企业 姓名 任职情况 职衔、功名 盛宣怀 1885 年任轮船招商局督办 曾任津海关道监督 张翼 1892 年接任开平矿务局总办 候补道员衔 杨宗翰 1891 年主持上海机器织布局 翰林院编修 袁大化 1890 年继任漠河金矿总办 候补知府 郑观应 1880 年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 候选郎中 A. 借鉴了西方近代企业的经营模式 B.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新途径 C.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D. 以官督商办为主要管理模式 【答案】D 11. 清政府 1910 年发布《图书馆通行章程》规定:“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就通才,以备硕学专 家研究学艺,学生士人检阅考证之用。”1915 年民国政府颁发《图书馆规程》规定:“图书馆储集各种图 书,供公众之阅览。各县得视地方情形设置之。”这一变化表明 A. 清政府以开设图书馆维护专制统治 B. 民国政府更重视图书馆的社会公益性 C. 近代图书馆的设立促进了民智开发 D. 图书馆的开设已经受到国人普遍欢迎 【答案】B 12. 据统计,1898 年严复《天演论》出版后,十多年间发行过三十多种版本,发行量据西学译著首位,“天 演”“物竞”“天择”等新名词充斥报刊流行。社会上有以《天演论》为教材的,有以“物竞天择”为作 文题的,有以“竞存”、“适之”等为字号的。这一现象说明 A. 《天演论》思想契合了时代的特点 B. 维新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 近代国人具有推崇译著的猎奇心态 D. 西学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民族觉醒 【答案】A 13. 孙中山说:“宪法者,为中国民族历史风俗所必须之法。三权为欧美所需要,故三权风行欧美;五权为 中国所需要,故独有于中国。中国人不能为欧美人,犹欧美人不能为中国人,宪法亦犹是也。适于数千年 之国与民,即一国千古不变之宪法。”下列表述最符合题意的是 A. 中国适宜实行五权分立的政体 B. 宪法应符合应本国的国情特点 C. 欧美国家的宪法没有可借鉴性 D. 临时约法将维护本国历史风俗 【答案】B 14. 1916 年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说:“孔子生于专制之社会,专制之时代,自不能不就当时 之政治制度而立说。历代君主,莫不尊之祀之,奉为先师,崇为至圣。使孔子而生于今日,或且倡民权自 由之大义,亦未可知。”材料反映出,李大钊主张 A. 彻底否定孔子的历史地位 B. 从历史的角度去认知孔子 C. 借助孔子宣传民主与科学 D. 认清君主专制统治的危害 【答案】B 15. 在中共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要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他在发言中说:要规定大中地主的标准,同时也 要采取一定的办法解决小地主问题,根本取消地主所有制,“如此方可以安民”。毛泽东的这一主张 A.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B. 继承了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 C. 与土地革命路线具有一致性 D. 为南昌起义提供了指导思想 【答案】C 16. 抗战时期,中国戏剧界一度出现历史剧创作的热潮。在 1941 年和 1942 年,当抗战形势最为严峻时,历 史剧创作也达到了高峰,涌现了《花木兰》《大明英烈传》《忠王李秀成》《天国春秋》《屈原》和《正气歌》 等被公认的战时历史剧名作。这表明 A. 历史剧是抗战时期文艺作品的主流 B. 历史剧创作加快了抗战的胜利进程 C. 国共合作促进了历史剧的全面繁荣 D. 剧作家选择作品题材受价值观影响 【答案】D 17. 雅典城邦官制的主体,虽然包括行政上的“执政官”,军事上的“将军”,财政上的“财政主管”及其 他各类的官员等,但最为重要的是“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其中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对选官、 任官等做出相关规定。由此可见,雅典民主政治 A. 形成了完善的制度体系 B. 体现出人民主权的特点 C. 行政机构相互制衡牵制 D. 重视维护城邦居民权益 【答案】B 18. 在古希腊,对于人是用感觉还是用知识作为衡量标准一直存在争议,苏格拉底认为可以作为衡量标 准的只能是知识,感觉是靠不住的,但普罗泰哥拉认为感觉是真实的,被感知的事物、对象也是真实的。 据此可知 A. 知识是认识事物的唯一尺度 B. 二者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存在根本差异 C. 智者学派的观点影响较广泛 D. 二者的思想观点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答案】D 19. 马丁·路德主张学校教育不仅是为了教会的利益,更多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因此他提出对拒不承担学校 教育义务的父母,政府应予以必要的惩罚,当儿童成长到一定的阶段,就应将其送人国家开办的学校接受 教育。这说明,马丁·路德的教育主张 A. 促进了文艺复兴在德国的兴起 B. 反映了资产阶级生而平等的理念 C. 推动了宗教改革在欧洲的拓展 D. 有利于更多民众摆脱教会的控制 【答案】D 20. 西方流传着伏尔泰去世前的一段对话故事:伏尔泰重病在床,修道院院长莫雷主动要求他作临终忏悔, 想借伏尔泰的威望抬高身价。伏尔泰见莫雷进来,便问:“神父,您从何处来?”“先生,我从上帝那里 来!”“真的?您能给我出示上帝的诏书吗?”这一故事旨在 A. 体现伏尔泰天赋人权的主张 B. 表明伏尔泰坚守无神论思想 C. 说明伏尔泰与教会关系密切 D. 揭露天主教会的丑恶和伪善 【答案】D 21. 学界认为,进化论先驱拉马克第一个使人认识到这样一个假定的可能性: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一切变异是 根据自然界的规律而不是由于神的干涉而发生的。而达尔文的著作最后把上帝从自然界赶走了,生物科学 便站立起来了。这说明 A. 近代生物学发展的艰难历程 B. 达尔文继承了前人的学说成果 C. 进化论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 D. 进化论思想已被社会普遍接受 【答案】C 22. 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后曾说过一句很动情的话:“谢谢您,牛顿!对不起,牛顿!”他要表达的真实含 义是,基于相对论 A. 否定和发展了牛顿的经典力学 B. 发展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C. 与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一脉相承 D. 全盘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答案】A 23. 甘地认为:“使印度贫困的,那是机器。印度的仇敌,是西方的物质文明。”而马克思则认为:“不列 颠人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纺机,毁坏了它的手纺车……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 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材料中甘地和马克思两人对英国殖民侵略的不同评价表明 A. 印度贫困落后源自英国野蛮掠夺 B. 英国的殖民统治促进了印度发展 C. 殖民侵略带来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D. 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答案】C 24. 下表反映了近代电影在美国的发展概况,据此可知,电影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阶段 特征 1893—1926 无声电影 爱迪生发明电影,好莱坞兴起,八大电影公司成立,电影迅速获得广大消费者的 认同,美国在全球范围获得霸主地位 1926—1929 早期有声 电影 有声电影技术发明,开启了电影制作的新时代;出现新的媒体、新的影院 1929—1946 蓬勃发展 美国电影进入 20 年的黄金时代,开始工化生产,类型片迅速占领市场 A. 启蒙思想的推动 B. 垄断组织的出现 C. 平民生活的需要 D. 科学技术的发展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 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掀起了反封建思想的文化运动,许多知识领域都包含其中,比如自 然科学、经济学等。在这段时间内,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世界传统的认知,此 外,科技进步极大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了资产阶级的快速扩张。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希望 取得统治地位,改变政治体制,所以这一时期的思想变革启蒙运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为这一社会政治变革提 供理论和思想准备。因此,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资产阶级社会变革在这一时期相继出现在历史舞 台上。 ——摘编自钟华英《中外近现代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材料二 中国启蒙运动是全球转型之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革命。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中国启蒙 运动是西学东渐和东西文明冲突的产物。晚清之现代化之由“器物”而“制度”而“观念”的演进,正是 对全球转型之“工业化”“理性化国家建构”“进步论意识形态”三大挑战的回应。五四新文化运动则是 一场由进步论意识形态推动的中国文化古今转型的思想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启蒙运动与十八世纪欧洲的 启蒙运动存在巨大的历史落差。在外源性的中国启蒙运动中,当启蒙者从西方移植启蒙思想时,启蒙主义 与现代性在西方早已陷入深刻的困境之中。 ——摘编自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条件,并简析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启蒙运动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启蒙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存在巨 大历史落差的原因。 【答案】(1)条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进--步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 想解放;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历史作用: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为法国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王朝,做了充分的思想 动员;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基础;激励了中日等亚洲国家仁人志士为改造 旧社会而斗争;促进了近代科技的进步。 (2)特点:西学东渐和东西文明冲突的产物;发展过程呈现循序渐进和由浅入深;伴随民族危机的加剧而 发展。 原因:社会性质不同;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封建势力强弱不同;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发生的时代背 景不同。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科举制度的公平追求及其对 自身的戕害》《科举制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宋代科举制度下的社会流动》《科举制度的废除与近代社 会的转型》等,这些论文的题目反映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科举制度的某一方面,自拟一个能够反映科举制度特点的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 以阐述。(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1: 论题:科举制度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阐述:科举制度有其进步性和合理性。古代科举具有一整套严密的考试程式和制度,使应考者获得相对公 平竞争的机会,这有利于调动士人的积极因素,有利于广泛选拔人才和提高官员的素质,以考试取士,权 在国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度对社会流动起到促进作用,其开放性和公平竞争性,有利于封建 社会的人才流动。 结论:科举制度在明朝以前具有历史的进步性,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 示例 2: 论题:论科举制在明清时期的消极影响。 阐述:在科举制发展成熟之初的唐宋时期,其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到明清时期,随着封建专制统治的不 断强化,科举制的消极性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实行八股取士,使科举成为束 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由于入仕途径单一,学而优则仕成为读书人的信条,导致部分士人产生了畸形的 价值观,从而催生社会悲剧。由于科举制度与政治联系密切,容易导致官场腐败。 结论:科举制在明清时期没有与时俱进,而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趋势,导致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最终在 1905 年被废除。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由多种力量共同塑造的。英国不仅具备了物质条件和政治条件, 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文化思想条件。进入近代后,英国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民众渴望积累财富,积 极进取的精神使社会活力不断增强。宗教改革后,英国宗教政策宽容,这吸引了来自大陆国家的大量新教 徒,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必需的资金和生产技术。从 16 到 19 世纪之间,在英国出现了培根、牛顿等近代科 学先驱,“科技进步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思想深入人心。“皇家学会”、“工艺制造业和商业促进会” 等各类学术团体的涌现,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英国在工业革命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至 1870 年,英国的工业产量占全球比重为 31.8%,美国为 23.3%,德国为 13.2%,法国为 10%,同时在工业革命前 后两个世纪内,英国还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摘编自王铁成《英国科技强国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最早开展工业革命的文化思想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案】(1)文化思想条件:功利主义带来观念的变化;宗教政策宽容吸引各国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科 学家和科学技术的推动;各类学术团体的促进等。 (2)影响:最早成为工业化国家;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推动了民主制度的改革;但也带来了贫富分 化加剧和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