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三部分专题二诗歌学案四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三部分专题二诗歌学案四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www.ks5u.com 学案四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古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都渗透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在高考中,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主要考查角度是分析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寄寓的感情,并且有时和诗歌形象的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考查。‎ 考点突破 诗歌评价4题型 题型一 词句情感 词句情感题是对关键词句的考查,诗歌的关键词句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关键句是最能表现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常见设问】‎ ‎1.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方法指导】‎ 概括分析词句情感“2步骤”‎ - 19 -‎ ‎【依法小试】‎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和州刘使君①‎ 张 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 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 第一步:抓人、事、景,确定全诗表达的情感。本诗前两联,表现了刘使君的“闲”。“闲向春风倒酒瓶”写他对着春风豪饮;“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写他特地陪客人去沙口堰游览,在水心亭看花。“沙口堰”“水心亭”都是当时和州著名的景点。由首联“别离已久犹为郡”可知,刘禹锡在郡里做官已经很长时间了。刘禹锡有“诗豪”之称,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只能寄情山水,在沙口堰、水心亭等名胜中领略大自然风物之美。第二步:分析设题的诗句,写出规范答案。尾联两句作者有感而发。作为好友,作者理解刘禹锡此时的处境和心情,表达了对刘禹锡境况的同情。“到此诗情应更远”,这是直接表达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醉中高咏有谁听?”,“有谁听”既是对刘禹锡目前怀才不遇境况的同情,也表达了二人的惺惺相惜之情,实际上是你知我,我懂你,互为知音。‎ 答案 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题型二 典故情感 古人创作诗歌时,有时会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例如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如王昌龄《从军行》:“‎ - 19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常见设问】‎ ‎1.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运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诗歌的×联的典故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方法指导】‎ 概括分析典故情感“3步骤”‎ 注意:典中情也有两个层面:一是作者对典故中的人、事的情感态度;二是作者借此要寄寓的情感态度。‎ ‎【依法小试】‎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 19 -‎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第一步:了解典故的原本内涵。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由注释④可知,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第二步:体会诗人用典的意图。通过注释④来看,善钓的任公子如今也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这里诗人自比任公子,以任公子的无须垂钓,暗指自己的满腹才华无用武之地。因为,当今是大唐盛世,国君贤能,天下统一,国力强大,世无巨寇。作者运用这个典故,表达了对盛唐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的赞扬,也暗含自己作为盛世才子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惆怅之情。第三步:分析综合,规范作答。‎ 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题型三 整体情感 高考要求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整体情感类题目是面向整篇的考查,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要求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需要整体把握,结合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综合分析。‎ 古代文人的思想脉络 兼济天下 功成思想 寄托国家起用良将卫国的理想 独善其身 高洁品性 建功立业,保家卫国 远大抱负,身处逆境、孤危,但仍有力挽狂澜的坚定信念 报国无门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仕途失意,怀才不遇 高洁,高雅脱俗,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身退思想 正直,有气节(节操),不摧眉折腰事权贵 坚贞不屈 隐逸,闲适 - 19 -‎ 万念俱寂的出世思想,“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 不喜世俗束缚,厌弃官场黑暗 古代文人的情感脉络 喜 自然 对自然山水景物的热爱,对春夏秋冬的喜欢 隐逸生活闲适、自由;政治得意,功业有成 人生 历经战乱后暂得安宁,亲人(友人)团聚,回归故乡 悲 对国家 报国无门,山河沦丧,小人当道 统治者穷兵黩武,当权者昏庸腐朽 对人民 人民遭受苦难,剥削者压榨人民 对亲人 相思不得相见 对友人 依依不舍的留恋,离愁别恨,相思、挂念、担忧 悲 对历史 昔盛今衰,王朝兴替 借古讽今,由历史寄托怀才不遇、统治者昏庸、壮志未酬等 对人生 不得志,仕途失意 人生短暂,年华易逝 年华已老,壮志未酬 客居他乡,孤独寂寞 人生无常,伤春悲秋 古代诗歌中常见情感类型 ‎1.忧国伤时 具体内容 举例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宫》‎ 反映国家离乱、山河沦丧 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 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楼》‎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 ‎2.建功报国 具体内容 举例 - 19 -‎ 建功立业的渴望 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具体内容 举例 羁旅愁思 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边关思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 ‎4.生活杂感 具体内容 举例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 昔盛今衰的感慨 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李商隐《贾生》‎ 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品格气节的自白 于谦《石灰吟》‎ 谈禅说理的感慨 苏轼《题西林壁》‎ ‎5.别离愁绪 具体内容 举例 依依不舍的留念 柳永《雨霖铃》‎ 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贬谪失意 具体内容 举例 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19 -‎ 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屈原《离骚》‎ 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 苏轼《定风波》‎ ‎【常见设问】‎ ‎1.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3.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方法指导】‎ ‎“3抓”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1.抓诗题和注释等,确定题材,感知情感趋向 如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一诗的题目表明本诗是一首送别友人诗,其情感大体方向就明确了。‎ ‎2.抓字词——找诗眼,析意象 ‎(1)诗眼。这里的“诗眼”是就某一联某一句而言最精练生动的一个字。或活用的字,或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个字,尤其是有点石成金之效的动词,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蔽”“愁”均为诗眼。抓住了诗眼,情感内涵就掌握了一大半。‎ ‎(2)意象。找出意象并揣摩其特点、含义,尤其要关注意象前后的修饰语、动词等。‎ ‎3.抓诗句——多角度、多层面理解 ‎(1)写景句——抓住景物特点,揣摩含蓄之情。‎ ‎(2)状物句——抓住双层感情: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 ‎(3)特点句——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的句子,要还原其本意;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的句子,要理解其曲折之情。‎ 情感概括“4大关注”‎ ‎ (1)从诗歌本身出发,逐句分析。一句一种感情,一句几种感情,几句一种感情,皆有可能。‎ ‎(2)‎ - 19 -‎ 不管是哪种描写,都要善于化内容为感情,比如内容写的是游览山村,那么感情往往可以表述为“对山村生活的××(之情)”,如“对山村生活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留恋”等。‎ ‎(3)对感情的概括尽量有具体内容,即给感情加上具体的修饰成分(这种修饰成分实际就是“情由”,情感的由来、原因)。比如“伤感”这种感情,就有很多具体表现:仕途失意的伤感,才华埋没的伤感,理想落空的伤感,国破家亡的伤感,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久戍不归的伤感,羁旅奔波的伤感,思念家乡的伤感,怀念家人的伤感等。‎ ‎(4)如果感情不止一种,回答时要分点,一种感情一个要点。‎ ‎【依法小试】‎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临江仙 登凌歊台感怀 李之仪①‎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 ①李之仪:宋徽宗崇宁初,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州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 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6分)‎ 解析 分析诗词思想感情,要抓住词中写景、记事、抒情的关键句。“春光已过三分”“伤感甚”“旧恨”“清愁”“忆王孙”这些词句能明显反映词人的思想感情,分类赏析即可。‎ 答案 ①伤春之情: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②思归之情:词人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望京)之路,更觉愁苦;③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词人因触犯权贵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苦闷;④无人理解的落寞: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题型四 评价观点态度 - 19 -‎ 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等。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做出自己的评价。‎ ‎【常见设问】‎ ‎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3.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方法指导】‎ 评价观点态度“4要点”‎ ‎1.观点要明确,体悟要深入 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 ‎2.分析要细致,延伸要具体 ‎(1)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 ‎(2)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 ‎(3)注意把评价观点态度和分析表达技巧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3.归纳要全面,体察要细致 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 ‎4.评价要准确,分寸要把握 评价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要注意避免以下两个方面:一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要避免没有分寸,不是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这样对作者观点的评价都是有失公允的。‎ ‎【答题步骤】‎ 步骤一:‎ - 19 -‎ 注意读懂并理解诗词句子的表层意思和弦外之音,明确作者可能要表达的观点态度。‎ 步骤二: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表明自己的观点。‎ 步骤三:结合诗(词)句进行分析,在原诗(词)中找到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或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步骤四: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分析,拟写答案。‎ ‎【依法小试】‎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 第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意或不同意。第二步:结合诗句来分析。如果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有移尽,大海没有填平,希望我死了之后还有子孙活着完成我的遗愿”,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是同意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是精卫对自己的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抒发;如果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有移尽,大海没有填平,我希望用我的生命来换取你的生命”,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是不同意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而认为这是从作者的角度表达的。‎ 答案 (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 19 -‎ ‎5.(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解析 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根据含意去分析作者对这幅画的评价。理解尾联的含意,首先,要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其次,要结合诗题和前面的诗句理解其深层含意。“此中有佳句”,意思是许道宁的画意境优美,蕴含诗意,文人墨客可以据此创作出诗词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纵使写尽这些佳句,也与画的意境不相关,足以看出画家技艺的高超和画意的优美,致使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诗人的评价:从尾联的含意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答案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时间:70分钟 分值:72分)‎ 题组一 对点练 ‎1.(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岧峣。‎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②低心事折腰。‎ - 19 -‎ ‎【注】 ①昌叔:王安石妹夫。②分:甘愿。‎ 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 解析 从首联中“思君”和题目来看,本诗首先表达的是思念之情;从颔联“绿酒酬黄菊”“何必”可以看出诗人的高洁和不落俗套;从颈联的意象“落木、云、水、烟山、桥及夕阳”来看,能反映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尾联写出了以渊明自比,又甘心折腰事国的矛盾心理。‎ 答案 ①对妹夫的思念,对高洁情操的追求;②对美丽景色的喜爱;③对陶渊明的仰慕,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的志向。‎ ‎2.(思想感情)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题目。(6分)‎ 水调歌头①‎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②,谈笑静胡沙③!‎ ‎【注】 ①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他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挥。③胡沙:即“胡尘”,指代北方各民族发动的战争。‎ 本词中“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你认为本词与《归去来兮辞》中这两处字面相似的语句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为什么?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解析 探究题目首先应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解释。二人同是扫“三径”,都有隐居之意,同是喜“松竹(菊)”,品格皆高洁。但二者厌恶官场的原因不尽相同:陶诗是厌“尘网”,此词是因“边马怨胡笳”,自己报国无门,不能上阵杀敌。‎ 答案 相同:山林隐居,贞洁自持。不同:陶诗因痛恨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而与之决绝,甘心过隐居生活;叶词因朝廷昏庸,抗敌无策,表现强烈的爱国忧患之情。‎ ‎3.(观点态度)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岁暮归南山①‎ - 19 -‎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 ①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已40岁的孟浩然在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于好友王维住处所作。②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为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之处,后亦用作朝廷的别称。③青阳:指春天。‎ 诗人在两首诗中都含蓄地表达了对待出仕的态度,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态度是否相同。‎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两首诗虽然都与出仕相关,但态度却不相同。根据注释①,《岁暮归南山》是40岁的孟浩然落第时所作。此诗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首联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阐发愁寂空虚之情。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万念俱灰而又无可奈何的幽思。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干谒诗。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诗人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是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答案 不相同。《岁暮归南山》是万念俱灰而又无可奈何。“休上书”“归敝庐”表明自己对求仕的心灰意冷;“明主弃”“故人疏”“白发”“年老”表明仕途阻断,报国无门,最后抒发自己求仕而不得之后的无可奈何的情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的是诗人不甘寂寞,渴望被举荐。“端居耻圣明”表明他不甘寂寞;“‎ - 19 -‎ 欲济”“观垂钓”“羡鱼情”表明他积极求仕,渴望被举荐。‎ ‎4.(观点态度)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溪桥晚兴 郑 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 ①郑协:南宋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解析 首先明确观点,然后运用诗歌的内容解释,注意抓住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此题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寂寞”“晚照”“杜鹃”和注释中的“南宋遗民”分析情感。‎ 答案 不同意。本诗表面上看着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题组二 综合练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8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气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 ‎【注】 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 (1)本诗描绘的是春日江景,除了“江林”外,还有    和    两个意象也能说明诗歌描绘的对象。(2分)‎ 答案 津亭 客船 ‎(2)(思想感情)本诗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江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 19 -‎ 答案 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途中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前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6.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1)~(2)题。(8分)‎ ‎[双调]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1)(思想感情)“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官品极,到底成何济”表明对做官的厌倦;“归,学取他渊明醉”,借用陶渊明归隐的典故,表明作者想要归隐田园的思想感情。‎ 答案 抒发了作者想要与仕途诀别、归隐田园的思想感情。(答“对现实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可以)‎ ‎(2)赏析画线句子写景的特色。(6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写景方法从寓情于景、色彩运用、写景顺序三个角度分析。“红叶”“山溪”“松径”“黄菊”等意象,表现高尚情怀,“堪题”“偏宜”“满”“绕”等表现赞美、欣喜之情。‎ 答案 ①景中寓情。作者以乐观豪情去写秋景的生机,“堪题”“偏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②色彩鲜明,用词准确。如用“红”“黄”写叶、菊的不同颜色,用“满”“绕”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叶的数量、菊的形态。③景致描绘由远及近,有层次感。一、二句写全景,是远景;三、四句写局部,是近景。(要结合全曲分析,意思对即可) ‎ ‎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8分)‎ 咏 蜂 姚 勉 百花头上选群芳,收拾香腴入洞房。‎ 但得蜜成甘众口,一身虽苦又何妨?‎ - 19 -‎ 蜂 罗 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请赏析“百花头上选群芳,收拾香腴入洞房”两句诗。(3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可以先明确句意,再从艺术手法方面考虑。需要结合诗句内容,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和语言特点三方面分析。‎ 答案 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人格化手法),把蜂当成人来写,形象生动可感。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对蜂的动作描写细腻可感,如“选”“收拾”“入”等,把蜂的忙碌写得活灵活现。③语言幽默风趣,如把花称为“群芳”、蜂房称为“洞房”。(意思相近即可)‎ ‎(2)(思想感情)这两首诗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做分析。(5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分别结合诗歌内容作答。抓住姚诗中“蜜蜂采花造福人类”这一主题,分析蜜蜂品质和作者情感;抓住罗诗中“蜜蜂辛劳采蜜,却利人不利己”的主要意思来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一是对蜜蜂的情感,一是对不劳而获之人的态度。‎ 答案 不相同。①姚诗认为蜜蜂勤劳采花,最后酿成蜜,虽然辛苦奔波,但是想到能为众人带来幸福,辛苦又算什么呢?赞美了蜜蜂大公无私、造福众人的高尚品质,也表达了作者为公为民的情怀。②罗诗认为蜜蜂勤劳采蜜,但最后的成果都被他人享用,自己什么好处也没有。作者对蜜蜂劳作的意义产生怀疑,认为蜜蜂不值得如此辛苦。作者用蜜蜂来影射世上那些争利积财者,他们往往徒劳无益。既有同情又有嘲讽。(意思相近即可)‎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8分)‎ 过湖北山家 施闰章【注】‎ 路回临石岸,树老出墙根。‎ 野水合诸涧,桃花成一村。‎ - 19 -‎ 呼鸡过篱栅,行酒尽儿孙。‎ 老矣吾将隐,前峰恰对门。‎ ‎【注】 施闰章:清代诗人,顺治十八年,分守湖西道。康熙六年,清廷裁撤道使,被罢官。次年春,诗人东游吴越,此诗大约作于游历途中。‎ ‎(1)这首诗的体裁是    ,从内容上看,本诗可以说是一篇诗体的《    》。(2分)‎ 答案 五言律诗(答律诗也可以) 桃花源记 ‎(2)(思想感情)请分析诗歌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6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注释和作品内容来分析诗人的情感。诗人描写的“树”“野水”“桃花”都是清新恬静的山村景色,以乐景写乐情,表现对农家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老矣吾将隐”表明自己对归隐山水田园的急迫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答案 ①对明净祥和的田园景物和恬静融洽的农家生活的向往与喜爱之情;②对官场生活(或不自由的尘世生活)的厌倦之情;③归隐山水田园的迫切之情。‎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8分)‎ 题李亮功戴嵩牛图 黄庭坚 韩生①画肥马,立仗②有辉光。‎ 戴老③作瘦牛,平田千顷荒。‎ 觳觫④告主人,实已尽筋力。‎ 乞我一牧童,林间听横笛。‎ ‎【注】 ①韩生:韩干,唐代画家,善画马。②立仗:指做仪仗。③戴老:戴嵩,唐代画家,善画水牛。④觳觫(hú sù):因恐惧而发抖。‎ ‎(1)这首诗前四句和后四句分别运用了    、    的艺术手法。(2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前四句作者分别列举了韩干画的做仪仗的肥马和戴嵩画的荒田间的瘦牛。这种艺术手法称作“对比”或者“衬托”。后四句运用了拟人手法,瘦牛哀告主人,已经筋疲力尽了,愿在林间听听牧童悠扬的笛声,好好地休息。‎ 答案 衬托 拟人 - 19 -‎ ‎(2)(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的诗句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了解的诗人思想,进行综合思考。“对瘦牛的同情”“仕途失意的悲痛”“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三者综合考虑,才能不遗漏要点。‎ 答案 瘦牛疲惫不堪,恐惧得发抖地向主人请求回到林间休息,表达了作者对负重任劳的瘦牛的深深同情,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仕途失意的悲痛与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8分)‎ 始闻秋风①‎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②别,今听玄蝉我③却回。‎ 五夜飕飗④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⑤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 ①本诗当是刘禹锡晚年所作,沈德潜曾评价此诗:“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②君:秋风对诗人的称谓。③我:秋风自称。④飕飗:这里形容遒劲、清爽。⑤拳毛:卷曲的马毛。‎ ‎(1)本诗的前两联主要运用了    、    的表现手法。(2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结合注释可知,首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西风拟人化,刻画了情深义重的秋风形象。颔联以“飕飗”与“颜状”作对比,表达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答案 拟人 对比 ‎(2)(观点态度)与杜甫《登高》诗中的颈联相比,本诗尾联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登高》的颈联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诗表达了杜甫羁旅漂泊、孤独老病之悲;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对秋风的喜爱之情,结合注释⑤可知,诗人登高四望,‎ - 19 -‎ ‎“扶病”也要“上高台”不仅是为了秋风,更是因其壮志未泯,表现了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自强不息、渴望建功立业的进取意志。‎ 答案 杜诗颈联两句,表达了羁旅漂泊、孤独老病之悲;本诗尾联,则写诗人抱病登台,迎风四望,表达了对秋风的喜爱之情,也表现了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自强不息、渴望建功立业的进取意志。‎ - 19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