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湖北省武汉市第三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湖北省武汉市第三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武汉市第三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线上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表反映的是两汉到清中叶中国人均耕地(市亩)和亩产量(市斤)的变化情况。表中亩产量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西汉 唐 宋 清中叶 人均耕地 ‎9.67‎ ‎7.96‎ ‎5.5‎ ‎3.3‎ 亩产量 ‎110‎ ‎125‎ ‎183‎ ‎296‎ A. 农业生产工具的持续创新 B. 农业高产作物的大批引进 C. 精耕细作生产的不断完善 D. 土地开垦量的大幅度增长 ‎【答案】C ‎【解析】粮食亩产量的提高体现了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率的提高,这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故C正确。自唐朝后,农业生产工具创新较少,排除A。农业高产作物引进于明中后期,这不能说明以前亩产量的提高,排除B。土地开垦只能增加土地面积,并不能提高单位亩产量,排除D。‎ ‎2.汉代丝绸之路起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进行经贸往来;唐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南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等地的海上对外贸易走向兴盛。变化趋势反映 A. 东南沿海文化影响力上升 B.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 统治者对外政策渐趋开放 D. 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重心的南移。根据材料“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可得出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故B项正确;A项没有体现变化趋势,故排除;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属于对外开放,故C项错误;D项也没有体现变化趋势,故排除。‎ ‎3.《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卫国经商有方,成为著名的大商人,遂携束帛重礼去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宗法分封制逐渐趋向瓦解 B. 工商食官的局面逐步改变 C. 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 D. 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来看,子贡是以私人身份经商,不是官办工商业中的官员,说明私人从事商业开始出现,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地主阶级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是在西汉时期,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4.据《宋史》记载,官员许骧的父亲先为商人,“尝拥高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贾,卜居睢阳,娶李氏女,生骧’”,然后教子业儒应科举。这反映出当时 A. 士人经商蔚然成风 B. 商人阶层重义轻利 C. 朝廷放弃抑商政策 D. 商人社会地位不高 ‎【答案】D ‎【解析】根据“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教子业儒应科举”说明宋朝时期,商人社会地位不高,所以非常重视后代“业儒应科举”,步入仕途,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员许骧的父亲先为商人和教子业儒应科举,无法体现“士人经商蔚然成风”,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重义轻利”,排除B;宋朝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错误。‎ ‎5.古代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说。明代有人提出“二十四民”之说,新添了“蓖头”、“修脚”、“修容”等“不稼不穑”之民。由此可见明代 A. 自然经济趋于崩溃 B. 城市经济显著发展 C. 阶层流动不受限制 D. 社会风气极度奢靡 ‎【答案】B ‎【解析】明代有人提出“二十四民”之说,新添了“蓖头”、“修脚”、“修容”等“不稼不穑”之民,说明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得到显著发展,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分化,城市里从事服务的行业增多,故B正确;鸦片战争后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A表述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阶层流动不受限制”,排除C;材料信息只是说明从事服务的行业增多,没有涉及“社会风气极度奢靡”,排除D。‎ ‎6.据记载,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丝银贸易”,此贸易体系中西属美洲生产的大约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这一现象 A. 加速了欧洲价格革命爆发 B. 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 C. 导致了西班牙经济的衰落 D. 反映了欧洲经济的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中国是丝绸贸易,“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说明新航路开辟之后的贸易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发展,故B正确;A是对于欧洲的影响;C是对于西班牙影响;D与材料中中国主导信息不符。‎ ‎7.《全球通史》中写道:“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 对中国认识加深 B. 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衰落 C. 工业革命的开展 D. 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需要更为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综上可知西方国家对中国态度的转变,主要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展开,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根本原因”要求不符,排除。‎ ‎8.有人说:(英国)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作为种种新发明的基础的许多原理在工业革命前数世纪已为人们所知道;但是,由于缺乏刺激,它们未被应用于工业。刺激“许多原理”应用于英国工业领域的关键是 A. 海外殖民掠夺获取大量的财富 B. 圈地运动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C. 殖民活动提供广阔的海外市场 D. 科学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工场手工业的生产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海外市场的需求,这也刺激“许多原理”应用于英国工业领域,故C选项正确;海外殖民掠夺获取大量的财富,为工业革命带来资金条件,但不属于直接原因,故A选项错误;圈地运动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也不属于刺激性的直接原因,故B选项错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是直接原因,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选项错误。故选C。‎ ‎9.19世纪40年代,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谈到当时英国工人阶级的道德问题时用了“道德堕落”、“道德沦丧”、“道德败坏”、“完全失去了道德感”等词语。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人阶级缺乏道德教育 B. 城市化运动发展迅速 C. 工人劳动具有强制性 D. 工业革命导致价值观念变迁 ‎【答案】D ‎【解析】恩格斯所著《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揭示了英国工人阶级的道德面貌问题时用了“道德堕落”、“道德沦丧”、“道德败坏”、“完全失去了道德感”等词语,结合所学,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英国工人阶级道德缺失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导致价值观念变迁,D正确;经济基础决定思想意识,AC不属于经济基础,不属于英国工人阶级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排除;城市化运动发展迅速与英国工人阶级道德缺失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故选D。‎ ‎10.1831年,英国出版的《机器的成绩》一书中写道:两个世纪以前一千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的进行 B. 电力的广泛应用 C. 殖民扩张和掠夺 D. 垄断组织的形成 ‎【答案】A ‎【解析】由材料的时间信息可知,“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发展,故A项正确;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垄断组织的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BD错误;殖民扩张和掠夺与人们普遍穿袜子无关,故C项错误。‎ ‎11.从三聚氰胺事件的重击、瘦肉精事件的炸雷、上海染色馒头的喧闹,到如今的塑化剂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而这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背后都有化学添加剂的阴影。这类问题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 A. 新航路的开辟 B. 第一次工业革命 C.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第三次科技革命 ‎【答案】C ‎【解析】题干信息“最早”“化学添加剂”,结合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化学工业的建立带来的结果,C正确; AB两项时期没有出现化学添加剂,排除;D项不符合“最早”,排除。故选C。‎ ‎12.据统计,美国钢铁工业在1870—1905年间产量增加了9倍,企业数却减少了2/3;1880—1905年间造船吨位增加了1倍,而造船厂减少了1/2;农机制造业在1860—1905年产值增加5倍之多,工厂数减少了1500多家。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改良蒸汽机的开始推广 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破坏 C. 国家干预以防止生产过剩 D.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工业产量提高,但企业数量减少,这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出现垄断组织的结果,故D项正确;A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生产力造成破坏,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从材料时间信息来看,资本主义国家还没有实行干预经济的政策,排除C项.;‎ ‎13.汉阳铁厂选址曾因湖广总督张之洞一句话:“大冶路远,照料不便,若建于汉阳,吾犹及见铁厂之烟囱也”,结果既不产煤也不产铁的汉阳需要从120公里以外的大冶运铁矿砂。湖北煤因含磺太多,汉阳铁厂只能用河北开平或国外进口的焦煤,成本奇高,连年赔钱。汉阳铁厂的选址说明洋务运动 A. 存在封建官僚主义的弊端 B. 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 C. 开启中国近代工业化先河 D. 旨在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 ‎【答案】A ‎【解析】据材料“缺从120公里以外的大冶运铁矿砂。湖北煤因含磺太多,汉阳铁厂只能用河北开平或国外进口的焦煤”这反映了汉阳铁厂选址不当,原因在于封建官僚主义草率决策,故选A;材料未涉及抵御外来侵略扩张的信息,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汉阳铁厂是我国第一家近代企业,排除C;材料无法反映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信息,排除D。‎ ‎14.1865年,天津海关税务司抱怨“外国商人和轮船主越来越变成中国贸易商人的代理人,变成他们的搬运工”:1875年,烟台海关税务司也谈到烟台“外国商人进口的棉布占八分之一当地中国商人从上海进口另外的八分之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传统商业体系仍具活力 B. 新式交通运输有利于贸易发展 C.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有优势 D. 列强为扩大侵略权益制造借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外国商人进口的棉布占八分之一当地中国商人从上海进口另外的八分之七”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的大部分对外贸易控制在中国商人之手,中国商人用传统的商业和市场网络体系去经营大机器工业时代的代表性产品,并在同外国商业体制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这说明传统商业体系仍然具有活力,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商业体系仍具活力,不是新式交通运输的迅捷便利,材料内容并没有体现新式交通工具便捷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洋货在中国的销售中中国商人相较于外国商人仍具有优势,不是在对外贸易中占有较大的优势,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强为扩大侵略权益制造借口发动的是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选项错误。‎ ‎15.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的是 A.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 一定程度上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答案】C ‎【解析】根据“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可知,材料评价的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主观动机是维护中国旧体制旧轨迹,主张以“西用”维护“中体”,而引进先进的生产力,这势必会冲击落后的生产关系,即为保护旧轨,却因此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的生产关系,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冲击旧的体制和轨迹,C项正确;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与维护或冲击“旧轨”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西学的传播和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洋务运动的结果和手段,都不是在深入评析洋务运动的主张,BD项错误。‎ ‎16.鸦片战争前,烟叶已经成为商品性的农作物,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导致烟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是 A. 鸦片战争使国内战乱不断 B. 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 ‎【答案】D ‎【解析】由材料“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可知烟叶的出口量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的市场,让中国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故D正确;国内战乱不断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不利于出口的增加,故A错误;小农经济的解体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不是烟叶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故BC错误。‎ ‎17.某学习小组计划进行一次中国近代历史图片展。与下列一组图片适合的主题应是 A. 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B.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C. 洋务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男耕女织、江南制造总局、汉阳钢铁厂、1872年继昌隆缫丝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分别属于自然经济、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B正确;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只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表现之一,A排除;洋务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也只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表现之一,C排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也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表现之一,D排除。故选B。‎ ‎18.洋务运动欲“自强”而不强,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 中央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B. 创办企业采用封建生产方式 C. 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生产关系 D. 西方列强破坏 ‎【答案】C ‎【解析】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没有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彻底改变,C正确;ABD涉及的原因是具体原因,并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19.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时间“189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答案为D。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故排除A项,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C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20.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公司达272个,资本达117434500元。主要以面粉业和纺织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最快。上述变化说明 A. 此时轻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 B.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C.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受外来力量制约明显 D. 民间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 ‎【答案】C ‎【解析】由统计数字看,“自1914年8月至1920年”的六年里,新增公司和投资是之前半个世纪的两倍多,尤其以“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 结合所学分析这种一旦欧洲列强忙于战事,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便有了较大发展的状况,可知 ‎ C项正确。中国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结构中占主导的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不是轻工业,更没有趋于合理,而且薄弱的民间投资难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ABD项不符合史实。‎ ‎21.1935年,蒋介石提出将川滇黔为中华民国复兴的根据地,把四川作为中华民族立国的根据地。后来国民政府确立了以西南地区为新建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开始将沿海工业迁至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这反映出国民政府准备 A. 转向战时经济体系 B. 平衡地区经济发展 C. 建立官僚资本垄断 D. 防止西南军阀做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35年,蒋介石…把四川作为中华民族立国的根据地”结合所学可知,蒋介石的做法旨在为持久抗战作准备,工业内迁是适应持久抗战的需要,体现了战时经济体制的特点,故A项正确。B项,国民政府做法反映了抗战需要并非平衡地区经济发展,排除。C项,工厂内迁旨在为抗战作准备,而不是发展官僚资本,排除。D项,西南布局新建工业为抗战大局做考虑,未体现抑制西南军阀,排除。‎ ‎22.把握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若用下列的词句来概括20世纪40年代后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准确的是 A. “小荷才露尖尖角”‎ B. “忽如一夜春风来”‎ C. “脱胎换骨获新生”‎ D. “荷尽已无擎雨盖”‎ ‎【答案】D ‎【解析】20世纪40年代后期,由于国共内战,国民政府四大家族实行官僚资本主义垄断企业,对于民族工业发展是致命的打击,此时民族工业陷入困境,故D项正确;A是甲午战争之后初步发展阶段的描述;B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描述;C是1956年民族工业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描述。‎ ‎23.1958年9月5日,毛泽东在第15次最高国务会议说,一为粮食,二为钢,加上机器,叫三大元帅。三大元帅升帐,就有胜利的希望。还有两个先行官,一个是铁路,一个是电力。此论断 A. 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B. 适应了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C. 推动了经济建设热情的过度高涨 D. 促使我国工业化体系初步形成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的讲话体现了当时党中央对经济建设的认识,1958年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掀起了“大跃进”运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推动了经济建设热情的过度高涨,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论断仅重视个别方面,忽视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忽视了客观实际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不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B选项错误,1958年的发展路线经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不能适应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趋势;D选项错误,我国工业化体系初步形成是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4.据《新中国60年》统计,一五计划期间,东北、陕西等地区的人均工业产量的增长率,高于近代以来工业比较发达的京津、江浙地区。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的 A. 工业布局得到一定程度调整 B. 优先发展重工业带来“大炼钢铁”‎ C. 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 针对工商业的改造已经顺利完成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一五计划期间东北、陕西等地区的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高于京津、江浙地区”中可以看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东北地区是工作业重点,故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东北、陕西等地,这反映了工业布局发生变化,故A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时期,故B错误;一五计划只是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我国尚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工商业改造,故D错误。‎ ‎25.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公私合营 B. 个体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 农民参加合作社 D. 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实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故选择D选项;A、B、C选项是三大改造的表现并非实质,故排除A、B、C选项。‎ 二、判断题 ‎26.1889年法国巴黎举行一次万国博览会,这次博览会上展出新发明成果很多,却不包括飞机。‎ ‎【答案】正确 ‎【解析】本题考查了飞机。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在1903年制成,所以1889年博览会上不可能展出飞机,故本题说法正确。‎ ‎27.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近代第一批军事工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答案】错误 ‎【解析】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近代由洋务派兴办的民用工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故判断为B。‎ ‎28.1957年底,一五计划完成,一五计划的重要企业都分布在沿海地区。‎ ‎【答案】错误 ‎【解析】一五计划的重要企业多分布于东北地区,题干描述错误。‎ ‎29.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促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答案】正确 ‎【解析】工业革命进一步扩大了资本主义世界商品市场,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故判断为A。‎ ‎30.隋唐时期,江东出现了曲辕犁,表明我国犁耕已相当完善。此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答案】错误 ‎【解析】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一直为后世沿用。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31.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工艺技术水平远逊于民间私营手工业。‎ ‎【答案】错误 ‎【解析】古代的官营手工业产品面向皇室、贵族和官僚,质量长期是最高的水平,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都来自官营手工业,故判断为错误。‎ ‎32.据统计,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加八成,导致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答案】错误 ‎【解析】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较快的发展,直接原因是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33.对财富的追求、地理知识的增加、航海技术的发展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 ‎【答案】正确 ‎【解析】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的相关知识可知,题干说法正确。‎ ‎3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产阶级凭借强大的实力,向外进行殖民扩张,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答案】错误 ‎【解析】鸦片战争是英国在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发动的,题干描述错误。‎ ‎35.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正确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开放,外国商品源源不断进入中国,导致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题干说法正确。‎ 三、材料题 ‎36.近代以来,大国的兴衰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国人在1846年着手制订一项系统的自由贸易政策,紧跟着其他国家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经济活动处于普遍的自由主义环境里,在这种环境下,商业被认为应该不受政治国家限制,因而经济活动依然主要是国家性和全球性的。十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市场业已创立起来。货币、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 ‎——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材料三 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系统的应用,使美国率先开启了电气时代,并由此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中,美国很快取代了英法的领先地位,以领头羊的姿态走在了世界前列,正是在电气时代,美国经济后来居上。在20世纪后半叶,又是美国率先开创了信息革命,使美国得以再次走在前列,并保持其领先的优势。‎ ‎——摘编自《大国崛起:美利坚后发制人称霸世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这一“重要转折点”相关的历史事件及最早从事的国家?并从全球化的角度指出其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46年英国着手制定“自由贸易”政策的经济原因。这种政策的推行有利于英国形成怎样的国际地位?此时全球化呈现怎样的发展特征?‎ ‎(3)据材料三说明“美国经济后来居上”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大国兴衰的主要因素。‎ ‎(4)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19世纪四十到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事件:新航路开辟。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意义: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交汇融合,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原因:最先完成工业革命;地位: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特征: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原因: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因素:政府政策;科技创新。‎ ‎(4)影响: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解析】(1)事件:根据题干“1500年”和“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可知,这一事件是新航路开辟。国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早开辟新航路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意义:根据材料“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可知,新航路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交汇融合,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根据材料“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标志着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原因:根据材料时间184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之所以制定自由贸易发展政策,原因是其最先完成工业革命。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并推行自由贸易政策,使得其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特征:根据材料“十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市场业已创立起来。货币、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原因:根据材料“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系统的应用,使美国率先开启了电气时代……很快取代了英法的领先地位,以领头羊的姿态走在了世界前列”可知,美国领先的原因是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因素:根据材料二可知,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大国兴衰的因素是政府政策;根据材料三可知,科技创新也是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大国兴衰重要因素。‎ ‎(4)影响:根据设问“19世纪四十到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文明的冲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表现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7.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直接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地实现工业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中国资本新设厂矿共379家,资本总额8580万元,平均每年设厂矿企业63家,新投资本1430万元,都比大战前的19年间增长了一倍多。出现了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大型企业43家,象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资本达到1500万元。通常称这一时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现象和清政府的哪一运动有关?该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工业化有什么积极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结局如何?‎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指的是什么?并归纳这一“发展战略”实施的影响。‎ ‎【答案】(1)洋务运动;出现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原因:辛亥革命结束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国人“实业救国”热情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欧洲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结局: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陷入萧条。‎ ‎(3)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解析】(1)运动:根据材料可知,这一运动主要学习西方器物,“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运动是洋务运动。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是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原因:根据材料“通常称这一时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可知,材料二描述的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在政治上辛亥革命结束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从国家政策方面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从社会思潮来看,国人“实业救国”热情推动;从社会因素来看,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长足的发展”可知,这一时期欧洲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结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陷入萧条。‎ ‎(3)发展战略:根据材料提供时间1953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发展战略指的是一五计划。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