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演练稳达标1内容要点的筛选和概括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演练稳达标1内容要点的筛选和概括

内容要点的筛选和概括 高效演练·稳达标 一、(2017·邯郸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 分)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丑中之美 庄子及其后学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因而,在 庄子及其后学看来,人的外形的丑丝毫也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庄子一 方面赞赏他理想中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神人”,另一方面又丝毫不歧视形体 残缺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在中国美学史上,也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 题,指出了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 《德充符》中通过许多寓言说明了这个道理。卫国的哀骀它是一个奇丑的人,“以恶(丑) 骇天下”,然而“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 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鲁哀公和他相处不过数月就想请他当宰相。庄子以文学的夸 张笔法,描写了这个奇丑者得到了包括妇女在内的许多人的爱慕,同时又借孔丘之口说明了 他之所以得到爱慕的原因:“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而所谓“使其形者”就是精神。 人们之所以爱这个奇丑的人物,就是爱他的“全德”,爱他的精神美。“ 支离无脤”“瓮盎 大瘿”都是一些腰弯及于脚趾、形体残缺没有嘴唇、身上长着像盆瓮一样大的瘤子的奇丑人 物,然而前者说卫灵公,后者说齐桓公,都得到了赏识和喜爱,以至卫灵公、齐桓公看起那 些形体齐全的人来,反而觉得“其脰肩肩(瘦小样子)”、矮小可怜了。庄子认为,这是“德 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缘故。这些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 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庄子看到了人的内在精神美能 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在追求着个体人格 自由的庄子眼里,就连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虽然形体健全,但较之于 被砍掉了一只脚,却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兀者叔山”,在精神上是遭受了无可解救的“天 刑”的。在庄子看来,这种精神上的刑残比肉体上的刑残更加可悲。庄子一点也不忽视形体 的美,但更加重视精神的美。这种对于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 学中得到了发展。 从艺术史上看,庄子认为在丑怪的形象中可以包含强烈的精神美的思想,曾对中国艺术 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五代人物画家禅月大师贯休的人物画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贯休是 禅宗的信奉者,曾被皇家授予师号。而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贯休所 画的人物,其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其 名作十六帧水墨罗汉,骨相奇特古怪,为前代所找不出。例如有庞眉大目者,朵颐隆鼻者, 倚松石者,坐山水者。以之与阎立本的帝王图相对照,虽则坚实劲拔的笔致,略有相似,而 人物的形态完全不同。阎氏的人物庄严肃穆,是一种士大夫社会的正型。而贯休的人物怪骇 突兀,宛如战斗时神经紧张的一种变型。”完全可以说,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丑怪之美的肯 定,为庄子美学所特有。这也是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 学,则是排斥丑怪之美的。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庄子及其后学认为人的外形的丑并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是因为他们 尊崇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 B.在庄子看来,形貌奇丑的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 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 C.在《德充符》中,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塑造了一批形貌奇丑无比的人物,他们不但得 到了妇女的爱慕,而且也得到了国君的赏识和重用。 D.庄子虽然认为“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但并不排斥形体与精神双美兼得 的现象的存在。 【解析】选 C。原文第二段“鲁哀公和他相处不过数月就想请他当宰相。庄子以文学的夸张 笔法,描写了这个奇丑者得到了包括妇女在内的许多人的爱慕”及“然而前者说卫灵公,后 者说齐桓公,都得到了赏识和喜爱”,由此可以看出,只有赏识和喜爱,并无“重用”的表 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庄子借孔子之口说出哀骀它之所以得到爱慕是为了更有力地反驳以孔子为代表的排斥丑 怪之美的儒家美学。 B.阎立本笔下的人物庄严肃穆,体现的是形体美与精神美相统一的儒家的美学标准,而贯休 笔下的人物怪异甚至丑陋,与儒家美学的追求迥乎不同。 C.庄子寓美于丑的美学思想对后代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禅宗的思 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 D.贯休笔下庞眉大目、朵颐隆鼻的罗汉形象与庄子笔下的“ 支离无脤”“瓮盎大瘿”一 脉相承。 【解析】选 C。文中第三段的意思是说,信奉禅宗的贯休的丑人画得力于庄子道家美学观。 该选项却表述为“因为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所以“庄子寓美于丑 的美学思想对后代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明显因果不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在庄子看来,孔子所遭受的“天刑”指的是他在精神上只知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 之道。 B.《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与庄子笔下的“ 支离无脤”“瓮盎大瘿”在形 体的丑及人格精神的美上都有相近之处。这体现了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 C.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并对丑怪之美予以肯定,这大大拓 展了中国美学的领域,对占统治地位的正统儒家美学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D.庄子指出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这种美学思想后来在魏 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解析】选 D。第二段的表述是“庄子一点也不忽视形体的美,但更加重视精神的美。这种 对于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由此可知文本 陈述为对精神美的“重视和追求”,并得到“发展”,而此处是说庄子的美学思想到魏晋时期 得到发展。所以错误。 二、(2017·安庆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文学活动与物质生产活动的关系 原始文艺的产生离不开原始人物质生产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在那个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的远古时代,人类不得不为抵御和战胜自然而把获得生存的劳动当作第一需要,由此派生出 来的人类的思想、情感、意识、欲望,乃至早期的雕刻、绘画、歌舞等文艺活动,不但须臾 离不开劳动生活,而且还与实际的劳动融为一体。原始文艺对劳动的这种从属关系,反映了 人类在还不能真正支配自然的历史条件下,造成了原始文艺具有物质功利的普遍特质。包括 神话在内的史前艺术,虽从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了初始的想象和情感体验,但这种想象和情 感体验始终以对实际生产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为目的,还不具备独立的审美观照与创造 的性质。 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对远古时代岩画和其他艺术遗迹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那些艺术品 都是以当时人类的劳动活动或生产对象为基本内容的,所反映的范围及表现形式,也是受当 时生产方式及工具制造的水平所制约的。 随着人类从野蛮人向文明人的漫长的历史演化,特别是伴随着人类劳动范围的不断扩展 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史前艺术在得到充分发展之后,终于过渡到真正的艺术的时代。人化自 然的劳动既改造了自然界,又改造和发展了人本身,使人获得了物质机能的发展和精神世界 的形成和丰富;从而使人的需要由生理的走向心理的,由个人的走向社会的,由实用功利的 走向精神的、审美的;同时,也使人的本质力量从单纯的物质创造力发展成为包括审美创造 力在内的具有复合结构的实践主体。于是,人的精神世界随着人类劳动实践的发展而终于从 混沌的物质世界中分离出来;建立在审美观照基础上的想象和美感也开始获得了审美的属 性;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特殊形态的文艺活动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独立地位。总之,以审美 为目的的文艺活动,就是在以功利为目的的物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产生起来的。 在这里,人们还认识到了生产工具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技术的进步、生产工 具所达到的程度,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文艺起源及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具体说来, 工具及技术对文艺发生的作用具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个方面:其直接的作用,表现在史前艺 术,如雕刻、绘画和制陶、器乐的制作等,都是以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为直接前提的。 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对文艺发生的间接作用,则是它对人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想象能力的影 响。即使像近代以来巫术说所主张的那样,最早的绘画是狩猎巫术的一种工具,而它在粗糙 的岩壁上创造出了虚幻的空间,这个空间代表了人类的创造,它有着真实的自然空间所没有 的特殊地位。在这个意义上,每一幅岩画都是在以非语言的语言去解释自然并控制自然。同 时,岩画一经画成,它就是一种体现人类艺术想象力的“虚构世界”。随着人类艺术感觉能 力的不断丰富和展开,文艺便从隶属于劳动的实用功利性质逐渐走向独立的审美创造的性 质。 (摘编自陈传才、周文柏《文学理论新编》)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始文艺具有的物质功利特质”的一项是(3 分)( ) A.史前艺术中的神话,从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初始的想象和情感体验,始终以对实际生产 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为目的。 B.远古时代的岩画,反映的范围及表现形式受当时生产方式及工具制造水平制约,基本内容 是当时人类的劳动活动或生产对象。 C.史前艺术如雕刻、绘画和制陶、器乐的制作,都是以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为直接前提的,艺 术只是在此前提下产生的从属价值。 D.最早的绘画,在粗糙的岩壁上创造出了虚幻的空间,这个空间代表了人类的创造,它有着 真实的自然空间所没有的特殊地位。 【解析】选 D。文中原始文艺具有的“物质功利特质”,是一个与文艺的审美性相对的概念。 D 项所述的内容,说明最早的绘画体现了人类艺术想象力的“虚构世界”,这超出了实用功 利的性质,带有审美性质,所以它体现的不是“物质功利特质”。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在远古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还不能真正地支配自然,致使原始文艺从属于劳动, 这样就使得原始文艺具有物质功利的普遍特质。 B.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劳动,改造和发展了人本身,使人得到了发展和丰富,使人的需要由具 体走向抽象,使人的本质力量由单纯走向丰富。 C.人类劳动实践的发展,使人的精神世界从物质世界中分离出来,使想象和美感获得了审美 的属性,使文艺活动形成了自身的独立地位。 D.人类艺术感觉能力的不断丰富和展开,为以审美为目的的文艺活动在以功利为目的的物质 生产劳动的基础上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解析】选 B。原文是“使人的需要由生理的走向心理的,由个人的走向社会的,由实用功 利的走向精神的、审美的”,这不能理解为“使人的需要由具体走向抽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把获得生存的劳动当作第一需要,所以早期的文 艺活动成为人类抵御和战胜自然的必要手段。 B.史前艺术始终把反映实际生产活动作为目的,追求的是实用功利性,这种情况下的史前艺 术还不具备独立的审美观照和创造的性质。 C.人类不断地从野蛮人向文明人演化,劳动范围不断地扩展,生产技术不断地进步,在这同 时,史前艺术完成了向真正的艺术时代的过渡。 D.生产工具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生产力发展水 平提高的标志,有力地推动了文艺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选 A。“早期的文艺活动成为人类抵御和战胜自然的必要手段”不符合原文意思, 原文是“人类不得不为抵御和战胜自然而把获得生存的劳动当作第一需要,由此派生出来 的……文艺活动,不但须臾离不开劳动生活,而且还与实际的劳动融为一体”。 【加固训练】 一、(2017·长沙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唐代经济健康繁荣的背后有着一个重要的内容——商业活动中的诚信思想。唐代的商业 活动中的诚信思想主要依靠商人们自觉地遵守奉行,同时也通过契约制度等政策法令予以约 束;政策法令对诚信思想的推动、促进又反过来促使商人更加自觉地在其商业活动中以“诚 信”理念经营。 唐代的契约文书是经济活动中产生纠纷时进行法律裁定的依据,同时也是该时期商业活 动中买卖双方诚信从事买卖活动的重要形式。契约文书的出现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经济生 活。在房屋、土地等不动产的买卖契约制度方面,唐代获得了长足发展,契约文书的大量出 现,成为了诚信思想的见证。并且出现了契约的“样文”,类似于现在的“格式合同”。这极 大地方便了当时的人们签订契约和进行不动产市场交易,使契约的内容及其形式实现了较大 程度的规范化、固定化、合理化。就现存的唐代契约实物来看,唐代契约的内容、形式及其 种类等内容通常先依据民间惯例执行,即民间惯例获得了官方的认可,慢慢得以固定化。契 约签署的方式则多种多样,可通过签字、加盖私印等方式签订契约。在进行一些日用商品买 卖时,唐人也常常签订契约。 唐代货币流通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信用货币“飞钱”的出现。“飞钱”是 唐代商家为解决货币流通困难而发明的货币汇兑方法。唐代诸道进奏院、诸军、诸使经常要 将从各州府征收来的赋税、盐钱和各种收入折合成货币后运送到京城,但是京城的商人们又 需将大量的货币缴纳给上述朝廷的各类机构,于是由这些机构向京城的商人们发放“文券”。 此“文券”类似于当代的汇票。商人们从朝廷上述相应机构获取“文券”后便“轻装趋四方”。 商人们在外从事经济活动过程中需要大量现钱之时便到各地衙门领取。这对后来历朝历代的 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是唐代经济活动中诚信思想的重要体现。先秦时期,政府对经济 活动中的产品买卖予以严格规范和管理。商人们开展日用品的经营须到衙门进行登记,加入 市籍。政府对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规定,对未达到质量要求而销售产品的商人予以惩戒。唐 代政府非常看重产品买卖,在经营登记、产品质量方面的规定更为严格、规范。衙门设置“市 令”作为市场交易活动的管理者,由“市令”或者其“属员”按照质量的好坏对各类产品估 定价格之后,由商家明码标价销售。在手工产品出售之前,需要题写制作者的名字。对制作 或者销售假冒伪劣手工产品的,以及制作和销售长度、幅宽不足的货物的,唐代通过刑法进 行规制,对制作者和销售者杖六十,且还须没收所有的器物。销售货物时缺斤少两或者商家 之间相互勾结抬高市价的,处以杖八十的刑罚。在这些规制交易活动的法律制度影响之下, 唐代形成了相应的市场规则。这些市场规则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唐代不仅在汉人之间的商业来往中诚信相待,同时以开放兼容的姿态平等对待胡商和外 国商人。不少胡商在中原有宅子、田地。政府部门遵照相关规定“以诚相处”,胡商在危难 之时还可踏实地从官府中获得优待,这说明了唐人以诚信对待胡商。唐人的诚信品行,吸引 了很多的外国商人到唐朝经商,因而,诚信成为唐代国家最佳的经济发展软环境,也成为了 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内容。商人们也受此影响,通常能够自觉地诚信经营。 (摘编自杨洁《考析诚信思想在唐代经济活动中的 体现》,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契约文书是唐代契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唐代商业活动中买卖双方诚信从事买卖活 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与见证物。 B.“飞钱”是唐代商家为解决货币流通困难而发明的一种信用货币,这种货币的汇兑过程得 到了朝廷和地方各类相关机构的支持。 C.唐代政府对经济活动非常重视,对经济活动中的产品买卖给予了非常明晰的规定,比先秦 政府的相关做法更加严格规范。 D.唐代刑法虽然对不同的违法经济行为所采取的处罚措施不一样,但却为唐代形成相应的市 场规则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解析】选 C。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是“唐代政府非常看重产品买卖,在经营登记、产品 质量方面的规定更为严格、规范”,并非 C 项中所提的“对经济活动中的产品买卖……比先 秦政府的相关做法更加严格规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契约文书常出现在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以及一些日用商品的买卖活动中,唐人也常采用签 字、加盖私印等多种方式来签订契约。 B.就目前所掌握的相关契约文物来看,唐代契约的内容、形式、种类等内容通常经历了由“民 间惯例”到“官方认可”的固化过程。 C.“飞钱”较好地解决了京城的商人们携带大量现金从事经济活动而带来的困难,也减少了 朝廷从各地运输货币到京城的工作量。 D.在“开放兼容”“平等”等思想的影响下,很多胡商来到中原并拥有了宅子、田地。这反 映出唐人对胡商“以诚相待”的心理。 【解析】选 D。指代有误。原文末段“这说明了唐人以诚信对待胡商”中的“这”主要指的 应是“胡商在危难之时还可踏实地从官府中获得优待”,并非 D 选项中的“很多胡商来到中 原并拥有了宅子、田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在唐代的很多商业活动中,诚信思想都得到了较好的贯彻与施行,因而,有效地促进了唐 代经济的健康发展与繁荣。 B.唐代商人诚信经营风气的形成,离不开商人们对诚信思想自觉的践行,同时也与政府对诚 信思想的大力推动与促进有关。 C.唐代商业生活中的很多经济内容,如“契约文书”“飞钱”“对产品质量严格要求”等对 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 D.诚信是唐代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吸引很多外国商人到唐朝经商的最佳经济发展 软环境,让唐人受益颇多。 【解析】选 C。无中生有。原文中没有提到“契约文书”“飞钱”“对产品质量严格要求”等 内容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二、(2017·冀州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9 分) 书籍插图开始流行以后,一系列的插图术语也随之诞生,如“绘像”“绣像”“全像”“出 像”“补像”“全图”等。每一个术语都代表着一种插图方式,这些术语和插图方式的变化, 与当时的审美风尚息息相关。就明刻本插图而言,主要有“全像”(全相)、“出像”(出相)、 “绣像”等几种命名方式。本文着重探究“出像”(出相)这一插图方式。 《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插图(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富春堂刻本) 关于出像(出相),鲁迅先生的界定是:“宋元小说,有的是每页上图下说,却至今还有 存留,就是所谓‘出相’。”《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也是如此,“有的书籍,书页上面是插图, 下面是文字,谓之‘出相’”。戴不凡先生则认为,“舍建版而外,明人刻小说戏曲恒多整页 之‘出像’‘全图’”,即整页的插图谓之“出像”和“全图”。前两种解释与全像(全相)的概 念接近,后一种解释认为“出像”与“全图”的意思相同。关于“全图”,鲁迅先生的解释 是“有画每回故事的,称为‘全图’”,《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旧时线装本通俗小说,卷 首有每回主要故事情节图画的,称‘全图’”。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和《汉语大词典》对于“全 图”的解释也与戴不凡先生的观点有分歧,一者指向整页插图方式,一者指向每回故事情节 的插图。 “出像”的命名方式多出现在金陵富春堂、世德堂、文林阁和广庆堂所刊刻的曲本中, 徽州、建阳和杭州等地刊刻的曲本中也偶有以“出像”命名的。万历元年(1573),富春堂刊 刻了《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这是较早以“出像”命名的明刻本,全书采用单面整幅的插 图方式,共 126 幅插图,每一幅插图分别对应一段内容,并在插图右上角以直列式标题的形 式呈现出来,世德堂万历二十年(1593)所刻《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的插图,采用了双 面连式横幅大图的版式,崇祯年间刊刻的《峥霄馆评定出像通俗演义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和 《新镌出像批评通俗演义鼓掌绝尘》插图则采用单面整幅的版式。也就是说,小说中“出像” 插图的方式是单面整幅或双面连式,用一到两幅插图表现每一出的精彩情节。 就戏曲而言,万历辛巳年(1581)富春堂刊刻的《新刻出像音注释义王商忠节癸灵庙玉玦 记》是现存较早的以“出像”命名的戏曲本子,稍后的有世德堂万历十四年(1586)刊刻的《新 刊重订出像附释标注裴度香山还带记》《重订出像注释裴淑英断发记》,以及万历十九年(1591) 刊刻的《新刊重订出像附释标注月亭记》。这些本子的题名是以“出像”进行标榜,插图为 单面整幅的版式。《玉玦记》共 36 折,30 幅插图,《还带记》共 40 出,24 幅插图,《拜月亭 记》共 43 折,10 幅插图。细查这些插图发现,插图所表现的情节都是与每折的内容相对应 的。又因为在曲本传抄、刊刻的过程中,“出”与“折”往往是通用的,“出”也就具有了“折” 的意思,“相”指故事情节图,那么“出相”就有了表现每出故事情节图的意思。当然,这 并不是说有多少折内容,就有多少幅插图,插图往往表现的是比较精彩的内容和章节,平淡 的情节一般并未通过插图来表现,所以插图与每一折的内容之间也并不一定会完全做到了一 一对应。如果说《玉玦记》中的 36 折,安排了 30 幅插图,还是力求一一对应的话,那么到 《拜月亭记》中,43 折仅有 10 幅插图,则是重点表现精彩情节了。以《拜月亭记》为例, 这 10 幅插图的标题分别是“世隆自叙”“瑞兰自叙”“兄妹逃军”“隆兰遇强”“世隆成亲” “兴福离寨”“汴城聚会”“试官考选”“官媒送鞭”“成亲团圆”,均是书中最精彩的情节, 也是后世选本中选用最多的几折。 由此可见,“出像”插图最初时是采用单面整幅的方式,用一到两幅插图表现每一出的 精彩情节,后来慢慢出现了双面连式横幅大图的版式。可能由于商业竞争和书坊主趋利的关 系,书中“出像”插图的数量开始减少,已经无法和每一出内容一一对应了,只是挑选其中 最精彩的情节进行表现,而平淡的情节则一带而过,出现了几出或几折内容用一幅插图带过 的现象。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15 年第 181 期) 1.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对于“出像”的界定,鲁迅先生认为宋元小说中的每页“上图下说”,就是所谓的“出 像”,这与《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基本相同。 B.戴不凡先生认为,“明人刻小说戏曲恒多整页之‘出像’‘全图’”,整页的插图就是 “出像”和“全图”,他认为“出像”和“全图”的意思相同。 C.关于全图,鲁迅先生的解释是“有画每回故事的,称为‘全图’”,这与《汉语大词典》 的解释类似,都是指向整页插图方式的。 D.鲁迅先生对“出像”与“全图”的理解不同,在他的理解中这两种插图方式的指向是不一 样的。 【解析】选 C。鲁迅先生和《汉语大词典》对“全图”的解释是指向每回故事情节的插图。 2.下面说法不能作为画线句“‘出相’就有了表现每出故事情节图的意思”的论据的是(3 分)( ) A.在曲本传抄、刊印的过程中,“出”与“折”往往是通用的,“出”就有了“折”的意思, “相”指故事情节图。 B.《玉玦记》总共 36 折,安排了 30 幅插图,插图所表现的情节力求与每折的内容一一对应。 C.《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全书采用单面整幅的插图方式,共 126 幅插图,每一幅图分别对 应一段内容情节。 D.并不是有多少折内容,就有多少幅插图,插图与每一折的内容并不一定完全做到了一一对 应,这些插图往往表现的是剧本中比较精彩的内容和章节。 【解析】选 D。该项强调插图与每一折的内容并不一一对应,不能论证画线句。 3.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中的“出像”插图的方式是单面整幅或双面连式,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的 插图为后者,每一幅图分别对应着一段内容的精彩情节。 B.《新刻出像音注释义王商忠节癸灵庙玉玦记》是现存较早的戏曲本子,稍后的还有《新刊 重订出像附释标注裴度香山还带记》等本子,它们的插图为单面整幅的版式。 C.《拜月亭记》中有“世隆自叙”“汴城聚会”“兄妹逃军”“隆兰遇强”等 10 幅插图, 这些图仅与书中最精彩的情节一一对应。 D.“出像”插图随着时间推移数量开始减少,出现了几出或几折内容用一幅插图带过的现 象,这与商业竞争和书坊主趋利或有关联。 【解析】选 B。《新刻出像音注释义王商忠节癸灵庙玉玦记》是现存较早的以“出像”命名 的戏曲本。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