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江苏专用):课时20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江苏专用):课时20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业】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30分钟 分值: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19·苏北四市调研一)1918-1919年,在苏俄的交通枢纽、城乡结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尽管政府对这些人的处置十分严厉,但始终无法杜绝。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此时期“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58%~65%。这说明苏俄(  )‎ A.农业措施没有严格执行 B.余粮征集影响民众生活 C.经济政策不符国家需要 D.自由贸易一直没有禁绝 B [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城乡结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表明农业措施严格执行,故A项错误;“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粮食交易,表明余粮征集影响民众生活,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当时苏俄战争的需要,故C项错误;苏俄自由贸易一直没有禁绝,与材料的内容反映“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不符,故D项错误。]‎ ‎2.1919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党纲草案》中提道:“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这一认识(  )‎ A.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 B.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C.直接导致苏俄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 D.为新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依据 A [由材料中时间“1919年”可知苏俄正处于三年内战时期,由材料中“准备消灭货币”“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可知此政策为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此政策是为了适应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 故选A项;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不是理论创新,排除B项;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苏俄陷入内忧外患困境,排除C项;材料中的认识是后来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依据,新经济政策与此认识不符,排除D项。]‎ ‎3.(2019·徐州期中调研)列宁在回忆录中说:“当我们渡过了,而且是胜利地渡过了国内战争的最重要的阶段后,我们就遇到了苏维埃俄国内部最大的危机。这个危机不仅暴露了相当一大部分农民的不满,而且也暴露了工人的不满。”为解决农民不满,布尔什维克(  )‎ A.推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固定粮食税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提高农产品价格 B [题干反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故A项错误;在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后苏俄实行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故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在粮食税实施以后的斯大林时期,故C项错误;粮食税不是提高农产品价格,故D项错误。]‎ ‎4.(2019·常州一中期初)“该经济体制不是经济规律自然发展的产物,而是在当时苏联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高速度工业化的追求与某种先验的‘社会主义观’相结合而衍生的结果。”该经济体制产生于(  )‎ A.苏俄国内战争时期 B.斯大林执政时期 C.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D.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 B [从材料来看,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特点是“高速度工业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经济建设中重工业的高速化发展是斯大林模式的表现,因此B项正确。]‎ ‎5.(2019·海安期中调研)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当时(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打破了集中计划管理的成规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延续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3月,列宁推行的新经济政策允许将外国资本和私人资本重新引入国有企业,并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根据题干,1928年,苏联企业允许外资企业的存在,说明苏联在工业化初期采用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故D项正确。]‎ ‎6.(2019·清江中学阶段检测二)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A [由题干可知,1930年至1931年,苏联粮食产量明显降低。但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粮食出口量仍在增长,以换取更多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资金。说明人民为了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故A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出农业投入不足的内容,故B项错误;题干中只表明了苏联粮食减产这一事实,但没有体现出工业发展速度降低的相关内容,且粮食出口量的增长是为了支援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农业集体化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内容,故D项错误。]‎ ‎7.(2019·苏州期初调研)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始于1926年,到1940年也就是14年中,苏联完成了两个半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9.2%,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7%,到1940年,苏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其国民生产总量仅次于美国,经济产值在世界总量中的比例从4%跃升到19%。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  )‎ A.新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 B.资本主义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创建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惊人 C [题干所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显著,其主要原因是在斯大林领导下,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与当时苏联的生产力相适应,‎ 因而促进了生产力高速发展,故选C项;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已经终止,故排除A项;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并不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主要原因,故排除B项;题干要求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速度惊人的原因,故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 ‎8.下面为1928—1937年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示意图(单位:%)。据图可推知,“二五”计划期间,苏联(  )‎ A.推动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 ‎ B.农轻重得到不同程度发展 C.实行农业集体化成效显著 ‎ D.汲取西方经济危机的教训 B [据图可推知,“二五”计划期间与“一五”计划相比,苏联重工业产值增长率虽有所下降,但依然呈增长态势,农业由负增长到54%、轻工业由90%到100%,这说明农轻重得到不同程度发展,故选B项;据图可推知,“二五”计划期间,苏联重工业所占比重大,农业比重小,产业结构不均衡,排除A项;农轻重得到不同程度发展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建立,排除C、D两项。]‎ ‎9.(2019·南京学情调研)布哈林说:“托洛茨基主义的思想家天真地认为,每年最大限度地把资金从农业抽调到工业能保证整个工业的最大发展速度。但是,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只有工业在农业迅速增长的基础上达到高涨这样的结合下,我们才能长期地保持最大速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发展打破纪录。”这表明他主张(  )‎ A.协调工农业发展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推行农业集体化   D.加快农业的发展 A [依据材料中“只有工业在农业迅速增长的基础上达到高涨这样的结合下,我们才能长期地保持最大速度”,可见布哈林主张协调工农业发展,而不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故排除B项,‎ 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布哈林对农业发展的具体思路,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要加快农业的发展,排除D项。]‎ ‎10.(2020·常州田家炳中学调研)1938年苏联政府在一份决议中指出: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给工业、运输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白白浪费了其余2—3小时的工作时间,国家和人民因此常常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十亿卢布。该决议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工人阶级队伍觉悟低下 B.国民经济呈现衰退景象 C.工业化的目标难以实现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 D [材料信息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苏联存在“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这说明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出现了效率低下等弊端,故D项正确;材料现象不能代表整个工人阶级觉悟低下,故A项错误;此时苏联国民经济呈现出蒸蒸日上的现象,故B项错误;1937年苏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故C项错误。]‎ ‎11.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图一、图二为苏联工业化时期宣传其成就的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该海报(  )‎ 图一 工业化之路   图二 纺织工业 A.客观地宣传了纺织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B.展现了工业化促进纺织业发展的成果 C.反映纺织业为苏联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D.忽视了当时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事实 D [苏联的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而海报宣传纺织工业的成就,忽视了当时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事实,‎ 故答案为D项。海报的宣传内容不符合事实,不是客观宣传,排除A项;纺织业作为轻工业的组成部分,发展落后,排除B项;纺织业发展落后,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2.刘继峰在《斯大林模式的几点思考》中说“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它的产生有历史必然性,改革斯大林模式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应该区分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层面下斯大林模式的不同”。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 A.斯大林模式是适应苏联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产物 B.斯大林模式是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 C.斯大林模式后期阻碍苏联经济发展 D.斯大林模式不符合社会主义制度 D [材料“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它的产生有历史必然性”表明斯大林模式的产生是适应苏联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故A项正确,排除;斯大林模式并不是普遍有效的现代化模式,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故B项正确,排除;斯大林模式后期阻碍苏联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排除;斯大林模式适应了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13.(2019·徐州考前模拟)1964—1980年,柯西金主持苏联政府工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被称为“新经济体制”的改革措施,重心在于解决行政命令方式盛行、企业缺乏自主权、企业和职工不关心经济成果等一系列问题,取得了巨大成就。柯西金的改革(  )‎ A.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完全解决了经济领域积弊 C.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部分继承了赫鲁晓夫改革 D [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在经济改革上扩大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与材料中“新经济体制”“重心在于解决行政命令方式盛行、企业缺乏自主权、企业和职工不关心经济成果等一系列问题”相符,故选D项;苏联改革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对苏联的建设模式进行改革,但收效甚微,‎ 排除B项;该时期苏联仍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 ‎14.(2019·常州一模)赫鲁晓夫认为斯大林时代的房子过于奢侈,花瓶式建筑华而不实。为了实现“1980年每户家庭都能在属于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产主义的到来”的目标,在赫鲁晓夫倡导下,苏联全国各地建造了一大批高度低、成本省、不带“装饰物”、15天即可建成的装配式房屋。这一做法(  )‎ A.用经济管理取代行政命令 B.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 C.推动苏联的经济高速发展 D.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B [依据材料,赫鲁晓夫认为斯大林时代的房子过于奢侈,他倡议建造一大批高度低、成本省、不带“装饰物”、15天即可建成的装配式房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民生,故选B项;这一做法仍然属于行政命令而非经济管理,排除A项;简式住房的建造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民生,而不会推动苏联经济的高速发展,排除C项;材料反映政府在房屋建设方面的措施而非“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D项。]‎ ‎15.(2019·南京、盐城二模)“他以宫廷政变的方式夺取了权力,但并没有把改革推进到一个新时期,而是力图重现个人集权。这就加剧了苏联社会固有的矛盾。……他当政18年所做的一切,只是不断努力地将墓掘深。当他离世时这个墓已经挖好了,而对这样一个大墓,任何天才的继任者都无法挽救苏联灭亡的命运。”这里的“掘墓人”是指(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C [紧扣材料中“他以宫廷政变的方式夺取了权力”“力图重现个人集权”“加剧了苏联社会固有的矛盾”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勃列日涅夫,故C项正确。斯大林、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皆不是发动宫廷政变夺取权力的,故A、B、D三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15分)‎ ‎16.农业集体化是苏联时期的重要农业政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 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摘编自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信中写道:“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二战)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园的庭院吧——一无所有,农村已经没有人了。我们的人民为报刊上公布的有关收获庄稼进程的数字感到高兴,但我们以什么样的努力代价才取得这些成绩的!这些成就并不来自组织生产的集体农庄。”‎ ‎——摘编自《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28年以后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目的有哪些。(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农业集体化运动给苏联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针对材料二中的现象,当时的苏联政府主要采取了什么样的改革措施。(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政策。(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等信息进行归纳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消极影响”,根据“一无所有,农村已经没有人了”及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二小问“原因”,要从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这个角度分析;第三小问“措施”,根据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进行分析。第(3)问,从农业和工业关系的角度论述时,要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 答案:(1)目的:满足国内工业化的资金需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或答提高人均粮食产量);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或更容易通过行政手段控制剩余产品)。‎ ‎(2)消极影响:苏联农业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造成农民的不满。‎ 原因:在农业生产中没有关注农民的经济利益,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措施: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承认个人物质利益以刺激生产。‎ ‎(3)评价: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后,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