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案:第七章第17讲城市化
第17讲 城 市 化 考纲 考点 考法 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重点)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 3.城市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及整治措施。(难点) 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多以城市化统计图为载体,考查城市化的特征、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环境问题及整治措施,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城 市 化(5年1考) 1.城市化 (1)概念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 驱动力 含义 因素 推力(乡村) 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拉力(城市)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 (3)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 ①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②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③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时间变化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A: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B:中期阶段 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城市化问题 C: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目前速度 趋缓(甚至停滞) 快 城市人口比重 大小 大(70%以上) 小(不到40%) 原因 起步早,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 起步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 所处阶段 后期阶段 初期阶段或中期阶段 城市化表现及原因 表现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1.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区别。 提示:前者主要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比重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快慢,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2.如何描述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提示:所处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或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城市化速度的快慢;城市化起步的早晚;出现的城市化问题。 3.怎样从城市化水平上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提示:一般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上,70%以下。 城市化进程的判读 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2.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间 19~20世纪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迁往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开发中心区, 交通拥挤;郊区基础设施的完善 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城市化进程的判读 1.(2015·高考广东卷)下表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由此可判断该年( ) 国家 中国* 印度 德国 美国 人口数/百万人 1 338 1 155 82 307 比重/% 17 13 8 45 *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解析:选D。表中反映了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因此表中数据不能直接反映城市化水平,德国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中国,故A选项错误;表中数据不能显示城市数目的多少,故B选项错误;该国人口总数乘以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的比重,即可得出该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数,经计算可得出,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和美国多,故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2015·高考重庆卷)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3.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解析:第2题,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的时间大约是1965年,此时最上面的一条曲线代表的国家城镇化水平最高(60%~70%),乡村人口比重最小,为30%~40%。第3题, 由图可以看出,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为最下面的一条曲线代表的国家,其城镇化水平低,但是城镇化水平提高很快,说明其工业化程度提高。 答案:2.B 3.A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年2考)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 有利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不利影响 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不合理城市化表现 环境问题 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废渣影响土地质量;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 (2)生态城市建设 ①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影响建筑景观 ①表现:美国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建筑高度向郊区递减;欧洲城市中心多广场、教堂等建筑,高层建筑在市中心以外。 ②原因:城市发展历史不同,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欧洲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风格已经形成。 (2)影响建设格局 ①杭州:受我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形成山水城市。 ②北京: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其他主要建筑则沿中轴线排列,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 ③华盛顿: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轴线及其交会处为中心,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1.城市化对区域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提示:区域城市化水平提高,导致区域内农业劳动人口数量减少;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增加城市核心地位,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城市化对水循环有何影响? 提示:城市化的发展使蒸发和蒸腾减少,地面硬化使地表径流增大,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5·高考安徽卷)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1~2题。 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所示的土地利用类型及柱的高低,可以判断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由图可知,林地面积2003年到2009年增加,2009年到2013年减少,故选项A中“林地面积持续增加”错误;水域面积2003年到2006年有所减少,2006年到2009年有所增加,2009年到2013年有所减少,故选项B中“水域面积不断减少”错误;未利用地面积2003年到2006年增加,2006年到2009年减少,2009年到2013年基本上没有变化,故选项C“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错误;由图可知,自2003年到2013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由此可以推知,该城市面积在不断扩大,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D项。第2题,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不断增加,会导致地面硬化面积不断增大,不利于地表径流的下渗,导致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导致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城市内的交通线路延长,因此居民平均通勤距离会延长;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导致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的人口、工业越来越多,会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势必会造成耕地和林地面积有所减少,很多生物失去了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答案:1.D 2.C 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2016·高考海南卷)职位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下图是2015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3~5题。 3.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 A.二环与三环之间 B.三环与四环之间 C.四环与五环之间 D.五环与六环之间 4.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 )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 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 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 5.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 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 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 ④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第3题,根据职住比的计算公式,职住最为平衡即职住比在1.00左右。读图例,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图中0.95~1.00,即四环与五环之间,故选C。第4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北京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开始向市中心外迁移,但产业多数在市中心, 所以就业人群的出勤距离逐渐增加。故选B。第5题,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说明产业集中在城区,人口居住在外围,就业人群平均出勤距离增加,带来交通拥挤等问题,所以应对措施有大力发展快速交通,或者把产业迁移到郊区,减少就业人群出勤距离,缓解交通拥挤等。故选A。 答案:3.C 4.B 5.A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对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从城市化表现的三个方面看,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有以下几种类型: 图1 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 图2 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图3 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 1.读图名,明确图像内容 如图1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 2.读纵、横坐标,明确图像含义 如图1纵坐标为城市化水平,横坐标为江苏、贵州两省,其图像含义为两省的城市化水平比较。图2纵坐标分别代表就业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横坐标代表年份,其图像含义为安徽省不同年份的就业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3.读图例,明确各图例的含义 4.读数值,判断城市化水平高低和城市化发展阶段 从柱状图、折线图中的数值判断城市化水平高低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一般小于30%,中期阶段介于30%~70%之间,后期阶段一般大于70%。如图1的城市人口比重,2010年江苏省为60%左右,贵州省为35%左右,大致为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5.读变化幅度,判断城市化速度快慢 根据柱状图变幅大小判断城市化速度快慢。如图1中江苏省1990~2000年城市化速度快于2000~2010年。根据曲(折)线斜率大小判断城市化速度快慢, 如图2中1985~1990年城市化速度较慢,1995~2010年则较快。 6.读数值变化,判断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从城市化水平高低和城市化速度等方面的数值变化分析比较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如图1,江苏省城市化水平高于贵州省,发展速度快于贵州省。 (高考四川卷)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四地 是( ) A.2千米附近 B.4千米附近 C.8千米附近 D.10千米附近 (2)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是( ) 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 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 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 [标准答案] (1)D (2)D (2017·江淮十校联考)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图甲示意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演变路径,图乙示意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象限。读图,完成(1)~(2)题。 (1)1965~2005年,我国属于图乙中的( ) A.Ⅰ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2)据图分析,下列关于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说法正确的是( ) A.1965~2005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 B.1975~2005年,城市化进程慢于世界平均水平 C.1985~1995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D.1995~2005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解析:第(1)题,从图甲可以分析,无论是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标准值还是人均GDP标准值都为负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应属于图乙中的Ⅲ型。第(2)题,1965~2005年间,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都在变化,但并非完全同步;1975~2005年间,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在缩小,因此我国城市化进程要快于世界平均水平;1985~1995年间和1995~2005年间,城市化进程是否快于经济发展要看图中线的倾斜程度。 答案:(1)C (2)D (2017·九江模拟)下图为某石油城市人口增长率变化图。据图回答1~3题。 1.该城市在( ) A.1958年人口总量达到最多 B.1975年人口机械增长率超过自然增长率 C.1993年人口总量开始下降 D.2014年人口基数达最大值 2.该城市人口增长率变化的直接原因可能是( ) A.资源枯竭 B.产业升级 C.环境改善 D.设施完善 3.为了可持续发展,该城市应采取的有效措施为( ) A.鼓励移民迁入,引进外部投资 B.提高居民素质,加强教育投入 C.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 D.建设经济特区,减免各项税赋 解析:第1题,一个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由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1992年该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等于自然增长率;而1993年该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约为3‰,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6‰,故1993年人口总量开始减少。选C。第2题,资源型城市不可避免出现的问题是资源枯竭,资源枯竭会导致人口迁入量减少。选A。第3题,资源枯竭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选C。 答案:1.C 2.A 3.C (2017·广东中山六校联考)读下列城市发展过程表,完成4~5题。 主要指标 人口增加数的差异 发展阶段 城区 郊区 整个都市区 1 + - + Ⅰ 2 ++ + +++ 3 + ++ +++ Ⅱ 4 - ++ + 5 - + ±0 停滞期 6 -- + - Ⅲ 7 -- - --- 8 — -- --- Ⅳ 9 + -- - 10 + - + Ⅴ +:人口增加 ++:大幅度的人口增加 -:人口减少 --:大幅度的人口减少 4.表中Ⅰ、Ⅱ、Ⅲ、Ⅳ、Ⅴ依次表示( ) A.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化 B.城市化—再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城市化 C.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再城市化—城市化 D.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再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化 5.城市郊区化是一个( ) A.城区人口逐渐减少,郊区人口大大增加,整个都市区人口减少变慢的过程 B.城区人口逐渐减少,郊区人口大大增加,整个都市区人口增加变慢的过程 C.城区人口逐渐减少,郊区人口大大减少,整个都市区人口减少变慢的过程 D.城区人口逐渐增加,郊区人口大大减少,整个都市区人口增加变慢的过程 解析:第4题,阶段Ⅰ城区人口增加,为城市化过程;阶段Ⅱ郊区人口增加较快,城区人口有所减少,人口由城区向郊区转移,为城市郊区化过程;阶段Ⅲ城区与郊区人口均减少,整个都市区人口大幅度减少,城市人口比重降低,为逆城市化过程;阶段Ⅳ城区人口再次增加,为再城市化过程;阶段Ⅴ城区人口继续增加,仍属于城市化过程。第5题,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城市郊区化是指城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城区人口向郊区迁移,整个都市区人口增加变慢的过程。 答案:4.A 5.B 6.(2017·邯郸馆陶一中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受严格的户籍制度影响,江苏省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自然增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图甲)。 材料二 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江苏省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被誉为“苏南模式”。图乙表示这一时期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1)改革开放以前,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苏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第(1)题,读材料一及图甲、图乙可知,改革开放前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高。第(2)题,从环境污染、资源、生态、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第(3)题,从城市规划、节能、节水、绿化、防治污染等角度分析。 答案:(1)发展缓慢(或略有下降、停滞等) 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高 (2)环境污染加剧,如空气质量下降、水质下降、噪声污染等;土地(耕地)资源锐减、土地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等 (3)加强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建立卫星城市,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等。(任答3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