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2006年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宗法制是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宗法制注重血缘关系对后世影响深远,“认祖归宗”的情结即源于古代的宗法制,故答案为D项;分封制和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B项;科举制是选官制度,排除C项。 2.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问题是 A. 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B. 西周的青铜器数量比较少 C. 西周的冶铜业十分落后 D.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周的青铜器数量比较少,故B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西周的冶铜业十分落后,故C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故D排除。 3.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 秦朝的三公九卿 B. 宋朝的枢密院 C. 隋唐的三省六部 D. 汉朝的“中朝”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改变汉初以来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重用近臣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形成“中朝”制度,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A、B、C均为中央政府正式设立的行政制度或官员,并非出身于“私臣”,故排除。 4.“欲天下之安定,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的主张后来发展为 A. 内阁制 B. 分封制 C. 刺史制度 D. 推恩令 【答案】D 【解析】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不再有实力与中央政府对抗,加强了中央集权,符合材料中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故答案为D项;内阁制明朝时期中枢机构的变化,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项;刺史制度是汉朝的监察制度,排除C项。 5.唐朝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完善中央集权 B.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C. 减少决策失误 D. 加强对权力监督 【答案】B 【解析】宰相较多,相权分散,互相牵制,有利于加强皇权,故答案为B项;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不是完善中央集权,排除A项;相权分散与减少决策失误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相权分散可以互相牵制,而不是互相监督,排除D项。 6.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 反对宗法分封制 B. 主张建立内阁 C. 反对三省六部制 D. 主张加强相权 【答案】D 【解析】该朝臣认为诏令要经过中书,即要体现宰相的作用,说明该朝臣主张加强相权,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宗法分封制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主张建立内阁,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三省六部制的态度,排除C项。 7.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体现区域性管理中“山河形便”的惯例。自元代始,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格局。元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创新政治制度 B. 便于中央控制 C. 加强管辖边疆 D. 减少财政开支 【答案】B 【解析】行省制打破“山河形便”的惯例,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和一方民众之心,便于中央控制,故答案为B项;打破“山河形便”的惯例不是创新政治制度,排除A项;行省制不是仅设立在边疆地区,排除C项;打破“山河形便”的惯例不能起到减少财政开支的作用,排除D项。 8.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 不然。入阁办事者, 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黄宗羲这段话的主旨是 A. 指明内阁成员可有可无 B. 批评太监干政 C. 指明内阁成员权力过重 D. 批评皇权过重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等信息可以看出,黄宗羲认为内阁大学士在职权和地位方面同宰相相比大为下降,皇权过重,并且持批判态度,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认为内阁成员可有可无,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太监干政的批评,排除B项;材料认为内阁成员权力过小,排除C项。 9.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同现代世界形形色色的民主政治并不一样。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个体只有在属于城邦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不属于城邦的个体要么是鬼神,要么是兽类。这表明古希腊 A. 群体的意志和利益高于其他一切 B. 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直接民主 C. 雅典公民没有个人自由,缺乏个性 D. 雅典民主是雅典多数人的暴政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城邦利益在古希腊民主政治中的地位。材料强调“个体只有在属于城邦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说明群体的意志和利益高于其他一切,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城邦利益至上,与雅典民主的实质无直接关系,故排除B项;虽然城邦利益至上,但雅典民主并不排斥个人自由,故C项错误;雅典民主是雅典直接民主下的少数人的暴政,排除D。 10.古希腊集市广场布置着一些相关的设施:突出的柱廊长厅、存放国家圣火的议会大厦、体操竞技场以及各种神庙,它们共同构成城市以及城市生活的中心,广场往往呈不规则形状,也不存在明确的控制性建筑物。这主要反映了古希腊 A. 宗教神话的传播 B. 罗马法律的实行 C. 崇尚运动的风尚 D. 公民政治的实行 【答案】D 【解析】古希腊广场较为开放,且“不存在明确的控制性建筑物”,是由于公民政治的实行,需要公开平等的场所供公民开展政治活动,故答案为D项;A、C项不是对材料信息的总体概括,较为片面,排除;古希腊集市广场与罗马法无关,排除B项。 11.公元前449年,罗马人争相观看和议论刻于12块铜板之上的某部法律条文。该法律的特点有 ①有一些习惯法 ②是成文法 ③是公民法 ④是万民法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解读此题的最佳方法是排除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公民法,排除④是万民法,①②③都是与《十二铜表法》相吻合的,故本题答案选A项。 12.罗马法规定: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这反映了罗马法 A. 注重交易的形式和程序 B. 注重维护帝国的社会稳定 C. 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 D. 调解经济纠纷并保护贸易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等信息,体现的是罗马法的形式主义特征,说明罗马法注重交易的形式和程序,故答案为A项;材料中的措施不是注重维护帝国的社会稳定,排除B项;这一做法与保护私有财产关系不大,排除C项;材料不是反映产生经济纠纷后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 13.二战时期,不论首相丘吉尔的演说如何出色,似仍然需要那位口吃的乔治六世,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国王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B. 君主立宪制削弱了首相权力 C. 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 D. 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虽然丘吉尔能力出色,但是口吃的英国国王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英王是英国国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国民效忠的对象,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反映了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故D项符合题意;首相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排除A项;首相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组成部分,并未削弱首相权力,排除B项;首相具有行政大权,排除C项。 14.英国首相制度出现以后,以往涉及首相的事件,没有遭到议会限制或反对党的异议,就会被默认为先例,久之就会被沿用,进而形成惯例。首相的这一“无轨运作”状态 A. 为首相权力扩张提供可能 B. 反映出议会失去了立法权 C. 为形成议会中心奠定基础 D. 阻碍了英国民主政治进程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出首相权力没有明确的界定范围,因此这一“无轨运作”有可能使首相扩张权力不受限制,故A项正确;立法权归属议会,材料体现不出议会失去了立法权,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的是首相权力问题和议会中心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 15.英国1688年后再没有新的市镇取得议会下议院代表权,而一些“衰废市镇”,仅有数户居住、无人居住,甚至在地理上消失的地方竟在下议院拥有市镇代表;新工业城市往往聚居数以万计人口却无代表。这一现象 A. 说明光荣革命后代议制未发生本质变化 B. 反映了英国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C. 说明国家的权力中心依然掌握在上议院 D. 反映了英国经济逐渐走向衰退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新兴工业城市的兴起,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英国的政治力量发生变化,这意味着议会下议院的格局需要打破以适应现实的变化。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CD项。 16. 奥巴马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后,提出了新医疗改革方案,该医改方案分别于2009年11月7日和12月24日在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获得通过。奥巴马总统的医改方案需要国会通过说明 A. 美国实行联邦制 B. 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制度 C. 美国实行两党制 D. 利益集团操控美国政治 【答案】B 【解析】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体制,总统负责行政权,议会负责立法权,最高法院负责司法权,材料中总统提出方案必须经过议会同意,说明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制度,B正确;A属于管理地方制度;政党政治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利益集团操控美国政治,D错误。 17.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经过多方讨论最终确定了国会建设方案,即康涅狄格方案: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据此可知,这一方案的目的是 A. 制约总统的权力 B. 实现各州相对平衡 C. 确保国会的立法权 D. 确立中央集权原则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讨论的是国会建设方案,与制约总统权力和中央集权原则无关,此两项无从体现,排除AD。材料中确认参议院名额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这实际上有利于小州),众议院名额则按人口数确定(这实际上有利于大州),这是对国会议员名额的分配,通过参议院和众议院名额的不同分配方式,保证每个州都有相应的名额,保持各州之间的相对平衡,B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国会议员名额的分配,而不是保证国会的立法权,排除C。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8. 19世纪70年代,德、法两国相继颁布了新宪法,两部宪法内容的共同之处是 A. 国家元首独掌行政大权 B. 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 C. 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员 D. 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70年代法、德宪法的比较,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依据1875年的法兰西共和国宪法,法国总统并没有独自掌握国家大权,A项错误;法国总统由参议院、众议院的联席会议选出,而德国联邦议会的议长有皇帝任命的宰相担任,B项不正确;法国的总统掌握行政权,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德国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宰相主持内阁,由皇帝任命,C项是两国的共同之处;德国帝国议会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排除D项。 19.从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这种现象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道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 法制化 B. 民主性 C. 普选制 D. 反封建 【答案】A 【解析】欧美等国通过革命或王朝战争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后,都开始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民主政治,各国均通过制定法律的形式将民主政治的成果确立下来。因此,资产阶级民主道路的突出特点是法制化,故选A;材料没有反封建、人民民主和普选的内容,排除BCD。 20.毛泽东曾经总结道:“自1840年起,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过我们,每一次战争几乎都以中国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A. 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 B. 中国政府的软弱可欺 C. 中国近代化尚未起步 D. 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前期反抗外来侵略斗争失败原因的认识。中国近代受侵略的原因是制度落后,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总之,是社会制度的落后使中国难以战胜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列强。选D。 21.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却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A. 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 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 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D. 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 【答案】D 【解析】清政府彻底屈服于西方列强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而非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夜郎自大”,故B项错误;清政府并非是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而是其在此时还尚未真正意识到相关的司法权等近代国家主权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清政府眼中只有所谓的通商经济权,而相关的近代司法权和关税贸易权却极为淡薄,这是一种主权意识缺失的表现,故D项正确。 22.“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网站首页,页面设置了三项链接。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A. 鸦片战争 B. 天国兴衰 C. 洪秀全 D. 《天朝田亩制度》 【答案】B 【解析】这是一个关于太平天国的网页,鸦片战争是历史背景,洪秀全是历史人物,《天朝田亩制度》是历史文献,再添加的应该是太平天国发展的过程。故B正确。 23. “在同一个理由(保护使馆)下,中国被迫拆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海口(山海关)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据材料信息,与这一现象出现有关的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符合题干“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海口(山海关)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因此选D。 24.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些现象反映了 A. 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 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 C.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D. 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发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体现辫子已经成为封建专制的象征,辫子的“剪”与“戴”体现了民主与专制的较量,其过程是艰难曲折的,D选项符合题意。辛亥革命胜利最大的标志就是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A选项排除。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C选项排除。 25. 下列口号中最早明确地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是( ) A. “扶清灭洋” 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 “打倒列强,除军阀”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A.“扶清灭洋”仅符合反对帝国主义;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仅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联系在一起,这是五四运动的口号;D.“打倒列强,除军阀” 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联系在一起但不是最早的,故此题应选C项。 26.1878年,曾纪泽出任驻英法公使,出行前与法国沟通,提出公使女眷只跟对方的女宾往来,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并指出这是中国“名教攸关”。法方表示:眷属往来,敬礼有加,绝不干预跳舞宴会。这主要反映出 A. 中外文化冲突中的“求同存异” B. 政治斗争决定中外礼仪 C. 清朝外交官对西方礼节缺乏了解 D. 纲常名教扼杀女性独立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曾纪泽出任驻英法公使时一方面是中方基于自己的文化习惯提出女性方面的外交礼仪,另一方面是法国的理解认同,这是以“求同(女宾往来)存异(不与男宾接触)”来处理文化差异,故A项正确。B项,材料立足的是文化观念,而非政治冲突,排除。C项,曾纪泽正是了解西方礼节才预先提出商议,排除; D项,题干信息未反映纲常名教对女性独立的影响,排除。 27.清代定制,官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笔圈定简放。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这表明 A. 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B. 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 C. 统治危机冲击中央集权 D. 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来看,说明地方督抚权力扩大,表明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朝的中央集权受到冲击。故答案为C项。这一变化冲击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地方权力的扩大,但并不能体现中央对地方失控,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对官员任命有一定的干预权,地方政府本来就掌握行政权,排除D项。 28.有史书曾记载: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 A. 清朝缺乏近代外交经验 B. 清朝不了解世界形势 C. 中英两国治理秩序差异 D. 清朝不懂得国际公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是以经济利益为主导,因此他们更加注重条约的内容,尽可能地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中国一直是专制主义以及天朝上国的思想,所以非常注重形式,这就体现了两国的治理秩序差异。缺乏近代外交经验和不了解世界形势并不是本质反映,故A、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本质上反映的是两国政治体制以及思想的不同,也就是治国秩序的不同,与国际公法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29.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用“照会”字样;领事等官与中国地方官公文往来,亦用“照会”字样。这一规定 A. 反映中国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规则 B. 表明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 C.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 扩大了美国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答案】A 【解析】依据“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用‘照会’字样”等可知中国接受近代平等外交规则,依据材料“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可知是中国政府被动接受的,故A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故排除B;中国接受近代平等外交规则,没有破坏国家主权,并非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领事裁判权,故排除D。 30.1904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第一场考中国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第三场考《四书》《五经》义,这次考试 A. 强化了知识分子对清政府的政治认同 B. 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定了人才基础 C. 充分暴露了清末科举改革的虚伪面目 D. 折射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艰难努力 【答案】D 【解析】根据1904年科举考试的内容可知,说明科举制已从古代选官考试制度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转型,这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艰难努力的结果,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该次科举考试折射近代中国科举内容的变化,而不是强化了知识分子对清政府的政治认同,排除A;清末新政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奠定了了人才基础,排除B;材料反映了该次科举内容出现符合时代要求的题目,这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体现,而不是充分暴露了清末科举改革的虚伪面目,排除C。 31.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大量进入中国传播洋教,民间随之出现了大量关于洋教和传教士的流言。当时上海等城市所流传关于洋教和传教士的流言远远多于乡村社会,但是乡村社会的教案却远远多于上海等城市。乡村社会教案更加频繁是因为 A. 乡村社会出现洋教与传教士 B. 当时乡村自治体系根深蒂固 C. 城市的洋教传教士比较集中 D. 城市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慢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上海等城市所流传关于洋教和传教士的流言远远多于乡村社会”,因而洋教与传教士的出现并非乡村社会教案(民教冲突)比上海城市更加频繁的原因,故A项错误;从材料信息可知,上海城市的洋教与传教士的流言多于乡村社会,但乡村社会的教案却多于上海城市,说明乡村社会对洋教与传教士反抗更激烈,思想更保守,与乡村自治体系根深蒂固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问乡村社会教案更频繁的原因,与城市的洋教传教士集中现象无关,故C项错误;城市的信息传播速度比乡村要快,故D项错误。 32.斯大林曾说:“它是无产阶级为反对资本主义而扭转历史的第一次光荣的英勇的然而没有成功的尝试。”“它”是指 A. 五四运动 B. 巴黎公社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尽管最终失败了,故答案为B项;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不是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排除A项;戊戌变法是为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开展的运动,排除C项;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33.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 ——许海山主编《欧洲历史》 材料二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 ——百度网 材料三 如果没有一种制度上的保证,那个原本期望是为人民效力的联邦政府,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做到金蝉脱壳,变成一个临驾于人民之上的怪物。 ——林达《历史深处的忧虑》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西方现代民主相比古代希腊民主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方代议制民主是怎样确立的? 试举例说明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具体方式”又有怎样的不同? (3)美国宪法在制度上是如何保证联邦政府没能成为怪物的? “为人民效力”最根本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1)特点:直接民主。成因: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公民人数少,奴隶、外邦移民、妇女没有公民权,只有少数成年男子才有公民权。 (2)确立:通过资产阶级的革命或斗争,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颁布宪法或法律文件的方式确立代议制的民主政治。不同:英国、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法国的总统共和制等。 (3)规定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并相互制约(原则是“分权与制衡”) 。含义是避免专制独裁,保证人民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民主政治,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中的“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和“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可以看出,与西方现代民主相比古代希腊民主的特点是直接民主。其成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小国寡民、只有少数成年男子才有公民权等方面来回答。 (2)西方代议制民主确立的方式,可以联系所学从革命或斗争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颁布宪法或法律文件的方式确立代议制的民主政治来回答。举例说明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具体方式”,可以联系所学列举英德的君主立宪制、美法的总统共和制等。 (3)联系所学可知,美国通过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保证联邦政府没能成为怪物。联系所学可知,“为人民效力”最根本的含义是避免专制独裁,保证人民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权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