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学案

第一节 当今高考最流行的4类材料作文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2015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明确提出的,其本质上还是新材料作文,只是要求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指令”,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经过多年的发展,该题型已成为高考作文考查的重要题型,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全国卷Ⅱ作文题、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和2017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从写作要求上来说,均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1.情境化。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往往创设特定的情境,能够真实、即时地检阅考生面对社会热点、现象时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一定要将自己代入这个特定的情境中去写作。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世纪宝宝’中国梦”,要正当18岁的考生们在高考考场上完成一次跨时空“对话”——以“世纪宝宝”的身份,写封信给2035年18岁的那代人。‎ ‎2.指令性。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对写作者的身份、写作对象、写作背景、写作文体等都有明确的限定。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考生在写作这个题目时,要“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这是身份指令;题目给出了五个任务,每个任务都有明确的文体限制,有演讲稿、书信、观后感、慰问信,这是文体指令;任务中还明确了文章是写给谁的,这是对象指令。‎ ‎3.思辨性。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多个人物、角度或看法呈现出多重的相对、相反或递进、因果等关系,需要考生辩证思考、多角度思考、多层次论证。‎ 第一步 确定三个要素——材料的要义、创设的情境和写作任务 这三个要素中,弄清“材料的要义”,主要观照材料本身;弄清“创设的情境”,主要观照材料本身和引导语;弄清“写作任务”,要观照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看到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后,首先,要读懂材料,弄清事实,抓住材料核心;然后,确定创设的情境,明确题目要将自己代入怎样的交际环境、特定氛围、时空地点或某种处境中进行写作;最后,确定写作任务,这维系着写作者的身份、写作对象、写作目的、文章主题、文体等多个方面。‎ 下面,我们以2019年高考作文题中最典型、特殊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全国卷Ⅱ作文题为例来谈。该题给出了多个可选的任务指令,细化了任务驱动,相当于用一个材料,设计了多个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 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该题目所给材料的内涵丰富,写作任务多样,审题立意时,要仔细审读材料,下面我们来逐一确定三个要素。‎ ‎1.材料的要义 材料为我们展示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2049年)五个标志性的时间节点中国发生的大事,意在阐明中国在救亡图存、发展、复兴的重要节点上,青年学生都积极投身时代洪流,助力国家发展。‎ ‎2.创设的情境 考生要“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重回历史、居身现在或穿越未来,置身于国家与时代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五四运动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 ‎3.写作任务 这里的任务有总任务和分任务两个层面。‎ ‎(1)就总任务而言,要注意两点要求。一是“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这就要求考生要假定自己是上述已发生或未发生事件的见证人或当事人,如选择前三个任务,就要假定自己重回历史,以历史身份完成写作,而不是以今天青少年的视角去讲述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二是“切合身份,贴合背景”。“切合身份”与前者要求相同,不再赘述;“贴合背景”,即考生在写作时要联系所选取事件的历史背景,不能脱离时代背景空谈道理。如选择任务①,考生就必须联系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来写,选其他任务也是同理。‎ ‎(2)就分任务而言,要具体到所给的五个写作任务的每一项要求。‎ 选择任务①,要用演讲稿的形式,以青年学生的身份回到1919年5月4日,紧紧围绕1919年国家民族危亡、巴黎和会上我国外交失败的历史背景来观照。‎ 选择任务②,要用书信形式,将自己化身为开国大典庆祝游行队伍中的一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背景,和家人分享特有的体验、感受。‎ 选择任务③,要用书信形式,让自己重回1979年9月15日,以改革开放、“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为背景,从青年角度和同学们分享入学的特别体验、感受。‎ 选择任务④,要用观后感的形式,以当代青年学子的身份谈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特别感受。‎ 选择任务⑤,要用慰问信的形式,让自己穿越到2049年9月30日百年国庆前夕,选择一位1949年以来对中国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功勋人物,展现其高尚品德、先锋思想、丰功伟绩等,向其慰问、致敬,表达见贤思齐之心。‎ 第二步 提出问题,发掘立意方向 在完成第一步,弄清材料的要义、创设的情境和写作任务之后,要就材料的核心内涵、关键词(句子)、主要人物、对象等,从不同的角度(一般从性质——对象行为的性质、原因——对象行为产生的原因、影响——对象行为产生的影响、方法——对象该如何做)提出思辨性问题,这些思辨性问题将成为我们立意、行文甚至选材的方向。‎ 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的核心要义是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青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引导考生思考新时代青年如何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结合在一起,书写精彩人生。在此基础上,‎ 结合题目的情境和每一条写作任务,我们可以从相应的角度提出问题。‎ 针对任务①,可以提出:‎ 国难当头,青年人的信仰是什么?(性质角度)‎ 民族危亡之际,青年当怎样做?(方法角度)‎ 针对任务②,可以提出:‎ 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带给自己怎样的感受?(影响角度)‎ 作为青年,庆祝游行后为什么要给家人写信?(原因角度)‎ 针对任务③,可以提出:‎ 改革开放的时代里莘莘学子应该怎么做?(方法角度)‎ 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给同学写信要分享什么?(性质角度)‎ 针对任务④,可以提出:‎ 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新时代青年作何感想?(影响角度)‎ 当下青年该怎么办?(方法角度)‎ 针对任务⑤,可以提出:‎ 青年心中的“百年中国功勋人物”是怎样的人物?(性质角度)‎ 为什么要在国庆节给他写慰问信?(原因角度)‎ 第三步 提炼观点,择优选用 在第二步的基础上,任选一个角度理性思考,很容易回答出上一步所提出的问题,而这些答案就是我们要寻求的观点,也就是文章的立意。当然因为上面所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不止一个,相应的答案肯定是多元的;即便只有一个问题,相应的答案也可能是多元的,所以我们由此得出的观点也是多元的。我们必须对这些观点进行权衡、比较、思辨,然后提炼出一个切题又适合自己的立意。当然,也可以综合几个角度进行层递式观照,提炼出有价值并适合自己写作的观点。‎ 还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为例,我们在上面第二步中已经就每一条写作任务从相应的角度提出了思辨性问题,接下来只要一一精准作答,立意就水到渠成了。‎ 任务①:针对“国难当头,青年人的信仰是什么?”的问题,可以回答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救民族于水火”等;针对“民族危亡之际,青年当怎样做?”的问题,可以回答为“做民族的脊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自强自立,敢于担当”“革故鼎新,锐意进取”等。‎ 任务②:针对“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带给自己怎样的感受?”的问题,可以回答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感到骄傲、自豪”“对前辈先烈无限缅怀、敬畏、感动”“对祖国发展和自己青春未来的憧憬”等;针对“作为青年,庆祝游行后为什么要给家人写信?”的问题,可以回答为“分享自己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的喜悦和自豪”“抒发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辞别亲人,意欲投入祖国建设”等。‎ 任务③:针对“改革开放的时代里莘莘学子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可以回答为“科技兴国,迎接新时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树立远大理想,热情拥抱时代”等;针对“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给同学写信要分享什么?”的问题,可以回答为“分享学习的丰富内容和宏伟目标”“分享强化科学的价值和对真理的追求”“分享接纳时代和世界的胸襟和抱负”等。‎ 任务④:针对“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新时代青年作何感想?”的问题,可以回答为“我们都是时代的追梦人”“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等;针对“当下青年该怎么办?”的问题,可以回答为“不忘历史,珍惜当下”“接力奋斗,奔向辉煌”“传承五四精神,擎起红色旗帜”等。‎ 任务⑤:针对“青年心中的‘百年中国功勋人物’是怎样的人物?”的问题,可以回答为“民族英雄,中国脊梁”“民族先驱,科学泰斗”等;针对“为什么要在国庆节给他写慰问信?”的问题,可以回答为“追思怀远,不忘英雄”“激励青年,敢于担当”“见贤思齐,传承接力”等。‎ 面对这些立意方向,‎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素材积累、对历史的熟悉程度和文体的掌握等情况,选出适合自己的最优观点。‎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19年全国卷Ⅰ沿用了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形式。材料部分先引用名言,阐释前人对劳动的理解,交代了劳动在传统文化中的传承;然后联系现实,指出问题,揭示有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和有些人不尊重劳动的现象。前后对比,引起考生思考:劳动是财富和幸福的源泉,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什么现在有些同学竟然不愿意劳动呢?这种不良现象会产生什么影响?该怎么改善这种情况呢?作文的任务是“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题目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立场,考生要站在这一立场上进行写作。同时注意,对于不尊重、不理解劳动的现象,不能一味责备、讽刺、嫌弃或抱怨,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考,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意见,这才是引领时代前行的新青年。‎ ‎①热爱劳动,拥抱幸福;②科技取代不了劳动;③劳动与学习并行不悖;④个体劳动让生活更充实;⑤劳动也是一门功课;⑥人生在勤,不“劳”何“逸”;⑦劳动体现的是责任意识、实干精神。‎ 各位同学:‎ 大家好。这几天大家一定累坏了吧!为了让高三的学姐学长们能有更舒适的考试环境,我们对教室进行了彻底清理,搬桌椅,扫地、拖地,转移堆积如山的书本、资料,这种“酣畅淋漓”的劳动体验给整日学习、“手无缚鸡之力”的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然而在这场劳动中,我却听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这些想法并非没有道理,劳动确实既苦且累,又占时间,但我想借此机会告诉大家,不要只看到劳动的苦,更要看清劳动的意义。‎ 在我看来,劳动和学习一样,都是我们的必修课,我们有多热爱学习,就该有多热爱劳动!‎ 学习是不是又苦又累?是不是很占时间?为什么大家都心甘情愿地在我们复兴中学忍受数年辛苦?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学习的意义!但很遗憾,我们忽略了“劳动”这门必修课。‎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最原始也最艰难的岁月里,人类就是依靠各种艰辛的劳动在自然界中开辟出自己的生存空间的;小到“夙兴夜寐,洒扫庭内”,大到建造万里长城、金字塔,人类也正是通过劳动创造出了文明史上的奇迹。我们如今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无一不是由劳动得来。劳动如此重要,我们为何视而不见?‎ 也有同学认为,科技有进步,社会有分工,劳动之事大可以交由科技去解决,或交由他人去完成。斯言大谬!科技进步了就可以完全取代人类的劳动吗?自己应做的事可以完全交给他人吗?维特根斯坦说:“体力劳动意味着对灵魂的拯救。”时至今日,劳动的意义已经不止于创造财富,更在于让我们产生成就感与满足感。人类科技越是发达,文明越是昌盛,我们就越需要劳动来充实我们的灵魂。那种劳碌过后才会产生的“健康的疲惫”,要远比科技包办一切更能让人感受到自身存在的意义。‎ 昔日陶渊明舍弃名利,选择“种豆南山下”,虽然“草盛豆苗稀”,但于他而言,劳动的具体成果如何并不重要,他在劳动中寻找到了官场上无从体验的充实感,并甘之如饴;梭罗放弃上流社会的各种文化沙龙,远离人群,在瓦尔登湖畔筑木屋而居,造木舟而行,在劳动中融入自然,净化了自己的心灵。他们尚且如此,我们平凡人更应尊重劳动,修好劳动这门必修课。‎ 同学们,不管是为了物质的丰裕还是精神的慰藉,劳动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该是必不可少的。劳动与学习并不矛盾,相反,劳动正是我们必须学习的重要一课!任何一个具有责任意识、实干精神的人都会尊重劳动。昔日子路问路,有隐者不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夫子之尴尬,也正是我们的尴尬。‎ 修好劳动这门课吧,同学们!就从当下做起,在学校的每一次值日,在家的每一次家务,假期的每一次社会实践,我们都认真对待。让我们借劳动锤炼体魄,体味充实,更好地调剂我们的生活,成就我们的人生!‎ 文章由劳动之事引入,贴切自然,巧妙地契合材料提出的写作要求;主体部分以驳论为主,在驳斥不正确观点的过程中阐明劳动的意义;论述时从物质到精神,自浅而深,又辅以陶渊明、梭罗等人的事例,道理论证与事例论证相结合,内容充实,结构完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