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以一国之尊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A. 三公九卿制 B. 宗法制 C. 郡国并行制 D. 分封制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D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A项错误;材料与宗法血缘关系无关,排除B;C是西汉初年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 2.现存秦代唯一的驰道,由咸阳到内蒙古河套地区的九原,史称“堑山湮谷,千八百里”,实际全长七百多公里。由材料可知,秦朝修建此驰道的目的在于 A. 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 B. 便利皇帝出巡 C. 方便与匈奴和亲 D. 传递诏令公文 【答案】A 【解析】修建驰道的目的在于打通咸阳和北边的沟通,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选项A正确;皇帝出巡不是驰道修建的主要目的,排除B;秦朝没有和匈奴和亲,排除C;传递诏令公文面向全国,但是驰道仅仅是联系北边的,可见其职能不在传递诏令公文,排除D。 3.钱穆先生说,“始皇既卒.天下解体,怨望日甚。封建之残念,战国之余影,尚留存于人民之脑际。于是戍卒一呼,山东响应,为古代封建政体作反动,而秦遂以亡。”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 A. 用人不当,政治腐败 B. 统治残虐,民心思变 C. 强推郡县,地方离心 D. 刑法严苛,文化专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封建之残念,战国之余影,尚留存于人民之脑际。于是戍卒一呼,山东响应,为古代封建政体作反动,而秦遂以亡”的意思是说人民对于分封制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强推郡县制导致人民的不满,最终秦朝灭亡。故答案为C;材料未提及用人不当,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统治残虐和刑法严苛,排除BD。 4.雅典最高司法机构是公民陪审法庭,审判时,每个人通过桩时抽签决定审理哪个庭和审理哪个案件,事先没有人知道内情。在审判时,先让原告、被告和证人发言,然后陪审员根据自己的判断秘密投票,得票多者胜诉,得票少者敗诉,这样做的目的是 A. 防止贵族营私舞弊 B. 维护雅典法律的稳定 C. 维护审判的公平、公正 D. 防止城邦权力的集中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审判时,每个人通过临时抽签决定审理哪个庭和审理哪个案件,事先没有人知道内情、在审判时陪审员根据自己的判断秘密投票”体现的是审判案件过程的高度保密性,这样有利于维护审判的公平公正,选项C正确;审判并不是针对特定群体,因此选项A排除;材料与雅典法律稳定和防止城邦权力集中无关,排除B、D。 5.19世纪40年代以来,对于西方国家在华所攫取的某种权益带来的危害,时任地方官员黄恩彤曾说:“列强在西洋则不无蛮触之争,在中国则隐有辅平之域”;近代外交家薛福成也评论道:“西人始来不过一二国,中国不知其牵率而至者,如是其众也。”材料中所指的权益,列强首次获得源于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这一权益构成了西方列强对华利益的一致性,且刺激了新的国家加入到侵华行列,实质为“片面最惠国待遇”,最先始于中英《虎门条约》中“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条款,故A项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6.如表是有关太平天国时期妇女的部分史料。由此可以判断太平天国 内容 出处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天朝田亩制度》 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 洪秀全《幼学诗》 当我们行走在(南京)街上时,沿途可以看到不少的女子……许多人骑着马,其余的人则是步行,大多数人都是天足 《慕维廉牧师的一封信》(1861年) A. 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 基本上实现了男女平等 C. 冲击了社会成员的固有角色定位 D. 打破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可知,在分田上太平天国主张男女平等;“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可知,洪秀全对妇女观念上又深受理学影响,强调妻子要服从丈夫,强调“妻道三从”,这是其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据材料“当人们行走在街上时,……大多数人都是天足”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禁止妇女缠足;综上分析,太平天国冲击了妇女的固有角色定位,故选C;《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但是由于处在战争环境,没有实现,A排除;据材料“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分析可知,没有实现男女平等,妇女仍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排除BD。 7.《太平天国典制通考》有这样一段描述:一方面天朝当局听说来了“洋兄弟”会很高兴,以为是一家人,与作为敌人的清朝“满妖”相反。但另一方面又把人家当作天王的藩属,以为是来称臣朝贡的,……洋人对此大为反感,觉得反不如清朝“明事理”了。这说明 A. 太平天国对英国采取了愚弄的策略 B. 太平天国不能驾驭国际外交的规则 C. 太平天国运动损害了列强在华利益 D. 太平天国政权与清政府没有本质区别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但另一方面又把人家当作天王的藩属,以为是来称臣朝贡的”结合所学可以看出太平天国领导人天朝上国的心态,说明太平天国不能驾驭国际外交的规则,故A项错误,B项正确。损害了列强在华利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8.据说公元前754—公元前753年,罗慕路斯在台伯河畔建罗马城,并开创王政时代。在建城仪式中展示了朱庇特神对罗马城的祝福。朱庇特神是存在于不同种族之间的神,是法律制度的主宰者。建城仪式旨在实现法所调整的“与神灵保持的和平”的需要。这说明 A. 罗马法的内容产生于宗教教义 B. 神权与皇帝的权威严重冲突冲突 C. 罗马法保证了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 D. 罗马法与宗教伦理紧密相结合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朱庇特神是存在于不同种族之间的神,是法律制度的主宰者。建城仪式旨在实现法所调整的‘与神灵保持的和平’的需要”说明现实的罗马法在某种程度上与宗教伦理有密切联系,故D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排除。神权与皇帝权威的冲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罗马法的作用,故C项排除。 9.1900年6月,清政府颁发了《团规》规定“各团师兄如遇调遣出征,当谨遵号令”;“生擒洋人及教匪”首要,缴获敌人器械,在京应交统率王大臣,在外交地方大吏验明,分别办理;“教匪”产业和一切仕物,要封闭入官,变价充公,不可烧焚掠夺。其意图是 A. 利用洋人绞杀义和团运动 B. 鼓动义和团激烈地反帝斗争 C. 保护洋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D. 把义和团纳入可控制的范围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各团师兄如遏调遣出征,当谨遵号令”“缴获敌人器械,在京应交统率王大臣,在外交地方大吏验明,分别办理”等信息可知,清政府颁发《团规》的目的是把义和团纳入自己许可的范围之内,加以利用和控制,故答案为D项,排除B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说法与“生擒洋人及教匪”不符,排除。 10.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者,也有人则称其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这次“革命”的主要任务是 A. 打破欧洲力量的均衡 B. 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 C. 走向代议制发展模式 D. 调整德国与法国关系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者”是指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的统一,这一举动对德国而言具有革命性的功能,因为其结束德国长期的政治分裂,极大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故B项正确;A项内容不是“革命”目的,是德国统一后的影响,排除。C项是德国统一后的历史走向,也不是“革命”目的,排除。D项在材料并未体现,故D项排除。 11.同盟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极大地改变了革命的特征与方式。孙中山不必再只在社会边缘人中开展工作……他能从归国学生、不满现状的文人与进步军官中寻找到支持,而传统上这些人是中国的领导群体。材料表明,同盟会的成立 A. 革命的社会基础得以扩展 B. 汇聚了全部革命力量 C. 革命活动摆脱了边缘群体 D. 提供统一的中央组织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不必再只在社会边缘人中开展工作……他能从归国学生、不满现状的文人与进步军官中寻找到支持,而传统上这些人是中国的领导群体”可知,革命的基础得以扩展,选项A正确;选项B表述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孙中山在同盟会成立后可以吸纳更多的人,但并未抛弃原有的革命群体,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12.《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A.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 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 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 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革命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故选B。湖北革命军公告的针对的对象是士兵,再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主要依靠军队的力量,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国际上其他国家对此的态度,排除C;由材料“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可知,辛亥革命不能体现反帝性质,排除D。 13.1944年,前往延安访问的美军观察团记录到:“几乎在日占区的每个角落,延安队伍都有常驻情报人员或武装力量。因为他们不断与日军发生战斗,他们拥有敌军战俘与情报的出色资源。”这反映了 A. 情报互通是国共联合抗战的表现 B. 敌后抗战对日军的强有力牵制 C. 情报战是敌后抗战的最主要形式 D. 反法西斯同盟国支援中国抗战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美军观察团的记录可以看出,中共在抗日战争中深入敌后积极抗战,并取得较大成果,说明敌后抗战对日军形成强有力牵制,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国共之间实现情报互通,排除A项;C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同盟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援,排除D项。 14.《三国志》提到,某职官自汉季以来“总统诸郡,赋政于外,非若囊时(以往)司察之而已”。由此推断,该职官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刺史 D. 知州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材料引用《三国志》所说由掌地方“司察”发展成“统诸郡”的地方行政官员等信息相符合的是汉代刺史,由单纯的履行监察职能转变为州一级的行政机构,C项正确;丞相、御史大夫都是中央官员,而非地方官员,排除A、B;知州是宋代地方长官名称,排除D。 15.自明成祖设置内阁后,内阁拥有了票拟制诏等权,特别是明英宗即位后,中外奏章皆委内阁签办。这表明明朝内阁 A. 与宰相地位逐渐趋同 B. 是重要的中枢机构 C. 已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D. 直接控制中央各部院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内阁的职权范围扩大,说明其在中枢地位上升,选项B正确;明朝废除了宰相,排除A;内阁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行政机构,不能直接管理各部堂,选项C、D排除。 16.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一件事己经说好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习惯开创的先例是 A.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 国王任命首相领导内阁 C. 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 D. 内阁所有成员对国王负责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可知,在报告女王之前内阁内部已经形成一致性意见,故选C;由材料可知,国王此时还具有一定的决定权力,不符合统而不治的说法,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国王对首相的任命,排除B;内阁对议会负责,排除D。 17.学完“欧美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这一章节内容后,一个学生对欧美主要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分别用了四个成语加以概括:“循序渐进”“借尸还魂”“循环往复”“独辟蹊径”。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 英、德、美、法 B. 英、德、法、美 C. 英、美、法、德 D. 美、英、法、德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循序渐进”得出该国采用是温和改良的方式,结合所学应为英国,以宫廷政变确立君主立宪制;“借尸还魂”得出该国民主政治保留很多旧制度的局限性,结合所学应为德国,保留较多的专制残余;“循环往复”得出该国民主政治确立较为曲折,出现很多反复,结合所学应为法国,共和制度确立十分曲折;“独辟蹊径”得出该国的民主政体不同于之前的国家,是一种开创,结合所学应为美国,是第一个确立民主共和政体的国家,选择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18. 在华外国人传教士费吴生曾提到:“北伐战争不仅是像美国南北战争一样的内战,而且是集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及文艺复兴于一身的大运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他主张国民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统一全国 B. 他认为中国应召开议会,实现工业化 C. 他认为北伐战争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D. 他肯定北伐战争是国民党正在进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改革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北伐战争不仅是像美国南北战争一样的内战,而且是集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及文艺复兴于一身的大运动。”说明材料文字强调的重心所在是该句子的后半部分,即作者认为北伐战争具有像法国大革命试图建立民主政治,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和文艺复兴思想解放功能的特征,所以答案选D,A B C三项只是强调了北伐战争某一方面的影响而与题意主旨不符。 19.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斯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从1909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于办学,可见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 A. 推动中国教育发展 B. 通过教育影响、控制中国 C. 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 D. 补偿之前对中国的掠夺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通过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美国向其灌输自己的思想文化,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进而达到“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的目的,故B项正确;A项是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客观影响,而非主观目的,排除;选项C、D与题美国资助目的无关,排除。 20.如图是飞虎队导员在执行任务时,缝在制服上的皮质求救血符。其上有中华民国国旗、中缅印战场标志和美国星条旗的图案。旗子下方写者繁体中文“来华助战洋人(美国),军民一体救护”。与这一血符相关的史实是 A. 美国支持国民党打内战 B. 美国参加太平洋战争 C.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D.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答案】C 【解析】飞虎队制服上“有中华民国国旗、中缅印战场标志和美国星条旗的图案”,而且“助战洋人”,说明当时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已经形成,选项C正确;飞虎队是抗战时期援华美军,排除A;材料与太平洋战争无关,排除B;材料涉及的是美国的飞虎队,而非中国军队,排除D。 21.秦汉列卿是各种具体政务的承担者,如奉常“掌宗庙礼仪”、廷尉“掌刑辟”,同时也有君主私属性质,如太仆给皇帝驾车、少府是宫廷的总管。这表明秦汉列卿 A. 都是皇帝的心腹近臣 B. 职能设置体现家国一体 C. 分工严密且各司其职 D. 由皇帝任命并对其负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秦汉列卿是各种具体政务的承担者……同时也有君主私属性质”,体现了当时政治特征具有家国一体,选项B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材料只能反映出列卿分工,并不能看出相关人员是否各司其职,排除C;材料未反映出列卿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排除D。 22.民国以来,政府机关、学校、公共事业等仿效西方国家一般通行的制度,基本实行了8小时工作制,人们获得了更多休息时间和可支配时间。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 东西方文明已经基本同步 B. 社会公共意识逐渐增强 C. 民主政治确保了人们权益 D. 民众享有众多的社会福利 【答案】B 【解析】民国仿效西方通行制度,人们可支配时间增加,侧面反映了社会公共意识逐渐增强,选项B正确;选项A错在“同步”,表述绝对,排除;材料并未涉及民主政治对人权的保护,排除C;材料只列举了8小时工作制,并不能得出“众多的社会福利”的结论,排除D。 23.今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6周年纪念日。毛泽东同志不仅是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还是书法家和诗人。他的诗词大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或建设实践。下面这首词解读正确的是 A. 应创作在中共成立后,表达了诗人对党领导下的革命前景的展望 B. 最可能创作在遵义会议后,表达了诗人重回领导岗位后豪情 C. 应创作,在中央红军完成战略转移后,表达了诗人的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D. 最可能创作在西安事变和平坚决后,表达了诗人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屈指行程两万”可知,此时长征已经结束,选项C正确;选项A、B是在长征结束前,与题不符,排除;材料未反映抗战必胜信念,排除D。 24.有人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说明《资政新篇》 A. 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B.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超前性 C. 是农民革命斗争的产物 D. 在当时有实施的可能性 【答案】B 【解析】《资政新篇》首次提出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选项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资政新篇》的进步性,选项A排除;《资政新篇》脱离了农民阶级的诉求,因此选项C排除;当时不具备实行《资政新篇》主张的条件,排除D。 25.近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从“君权”到“民权”的转变;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从“消极冷漠”到“积极参与”的转变;从“等级秩序”到“平等主义”的转变。这些“转变”的起点应该是 A. 辛亥革命 B. 鸦片战争 C. 同光新政 D. 清末新政 【答案】A 【解析】近代中国政治文化之所以发展,在于从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受到西方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深,而真正实现了这些转变的起点是在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选项A正确;鸦片战争、同光新政、清末新政时期依然是人治和专制,选项BCD排除。 26.对雅典民主制度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在当时有人视为理想政体,也有人称其为暴民政治。……在17-18世纪,民主仍然是一个贬义词。19世纪中叶以后,雅典民主制成为西方学界和政治界的主流观点。1992—1993年,西方国家举行了一系列大型学术活动,以纪念雅典民主制诞生2500周年,但学界对雅典民主制的评价仍然不尽一致。对雅典民主制评价的历史变化反映出 A. 历史评价一直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B. 民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C. 历史评价取决于时代的现实需要 D. 人们对历史的探究永无止境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直到1992—1993年“学界对雅典民主制的评价仍然不尽一致”可知“人们对历史的探究永无止境”。故选择D;A项过于简单、片面,排除A;B项答非所问,题干要求考生思考的是“对雅典民主制评价的历史变化反映出”的本质问题,而B说“民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故排除B;C项对导致不同的雅典民主制度评价的各种具体原因综合的不够全面,没有解释同一时代不同人之间为何存在差异、不同时代的评价为何可以相同的原因。排除C。 27.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指出:“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要注意武装工人及暴动巷战等军事训练,即刻准备响应乡村农民的暴动,而推翻反革命的政权汉口决议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 A. 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B. 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C. 决定发动南昌起义 D. 旨在以农民暴动配合城市斗争 【答案】D 【解析】汉口决议表明当时中共主张发动农民暴动来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反革命政权位于城市,可见当时中央依然坚持城市为中心,选项D正确;决议强调的是农民暴动和工人暴动推翻反革命政权,而非组织工人运动,选项A排除;决议可以看出当时依然以城市为中心,选项B排除;此时南昌起义已经发生,选项C排除。 28.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认为:“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陈旭麓先生评价的这场战争 A. 开始了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历程 B. 加速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进程 C. 改变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性质 D. 形成列强公开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答案】C 【解析】根据关键信息是“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再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这符合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场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中国同先进的资本主义英国之间,是落后的中世纪农耕文明同近代化工业文明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中国战败,使中国由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半封建国家,故选C。A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B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D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排除ABD。 29.漫画家丰子恺在长沙街头看到一群小孩爬在公共阅报处的墙上阅读“我军大捷”的消息,于是画下了这幅题为《儿童与捷报》的漫画。右下角的落款是“廿七年儿童节”(注:民国时期的儿童节为4月4日)。上述“我军大捷”应发生在 A. 徐州会战时 B. 淞沪会战时 C. 北伐战争时 D. 长沙会战时 【答案】A 【解析】由“大捷”及时间“廿七年儿童节”(1938年4月4日)可知,此次大捷应为发生于1938年3月16日至4月15日的台儿庄大捷,属于徐州会战一部分,故A项正确;淞沪会战时间为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且没有“大捷”,排除B;北伐战争时间是1926年,排除C;长沙会战时间是1939年 ,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30.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 A. 儒家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 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C. 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的基础 D. 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 【答案】B 【解析】题干的中心词是“血缘关系”,没有提及“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血缘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根源,当政权产生之后,又把血缘关系进行剥离及减低其作用,这说明血缘关系与政治建构的对立和统一,故B项正确;根据题干之意,血缘关系不仅国家产生的根源,还是等级分化的依据,故C项错误;题干述及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但没有提及其是否合理,故D项错误。 二、材料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在对官员进行德化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反腐败的立法工作,注重运用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官员行为。《唐律疏议》以国家大法的形式,把有关惩治贪污犯罪的规定作为法律固定下来,对官吏罪与非罪、罪轻与罪重等进行界定……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组织和监察制度的确设计得十分精细严密,监察机构在纠举不法、惩恶扬善、澄清吏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确实查处了不少贪污受贿案件。 ——摘编自张乐贤《浅析中国古代治理官吏腐败的对策》 材料二 雅典构建了一套预防权力集中的机制,如议事会的常设机构采取的是10个部落轮流当政的办法,议事会的负责人也由抽签决定,任何人不得在一年中两次担任负责人。雅典还通过公民大会、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实行“认可听证会”制度……“认可听证会”就是在公民大会上就国家重要公职人员的工作是否称职进行投票,不称职者,或被免职,或被撤职查办。公职人员任满离职时,也要接受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的审查。 ——摘编自张慧、张文伟《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特殊性分析》 材料三 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雅典人口总数 雅典公民总数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形式 程序 罪名 陪审员 审判员 产生方式 约40万 约4.2万 6,000 501 抽签 举手 一审制 慢神和蛊惑青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防范官员腐败的对策。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雅典为防范公职人员腐败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归纳指出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问题。 【答案】(1)对策:对官员进行道德教育;运用法律和制度规范官员行为;建立较为严密完善的监察制度。 (2)措施:实行公职人员的轮流任职制;规定公职人员的任职期限;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和审查。 (3)民主范围狭隘;表决方式简单;公共权力滥用 【解析】(1)一问根据材料一“…对官员进行德化教育…重视反腐败的立法工作,注重运用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官员行为。《唐律疏议》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监察组织和监察制度的确设计得十分精细严密,监察机构在纠举不法”可知对策主要为对官员进行道德教育,运用法律和制度规范官员行为,建立较为严密完善的监察制度;二问根据材料一“监察机构在纠举不法、惩恶扬善、澄清吏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所学从监察制度的积极与局限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二“…10个部落轮流当政的办法,议事会的负责人也由抽签决定,..不得在一年中两次担任负责人…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实行‘认可听证会’制度”进行概括即可。 (3)根据材料三中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相关程序、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具有民主范围狭隘、表决方式简单、权力滥用及误用等局限。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律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是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囷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签署并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1921年他却在《五权宪法》中指由:“在南京定出来的民国约法里头,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在一次讨论中他又说:“内阁制,纯恃国会,中国本身基础,犹甚薄弱……国会且然,何有内阁?……我以为这个执行约法,只有一年半载的事情,不甚要紧,等到后来再鼓吹我的五权宪法,也未为晚。 ——据李伟迪《孙中山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等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2)据材料二,孙中山对《临时约法》有诸多不满意的理由,但依然签署和颁布它。请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答案】(1)相似:政府垄断立法;立法形式多样化;保护私有财产。 (2)原因:《临时约法》规定了主权在民等内容,自身具有进步性;希望用《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权力;认为可以在《临时约法》基础上推行五权宪法;可以以此弥合各政治派别的分歧。 【解析】(1)相似:根据材料“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可知,两国政府垄断立法;根据材料“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可知,两国立法形式多样化;根据材料“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可知,两国保护私有财产。 (2)原因:根据材料“在南京定出来的民国约法里头,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临时约法》规定了主权在民等内容,自身具有进步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用《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权力;根据材料“我以为这个执行约法,只有一年半载的事情,不甚要紧,等到后来再鼓吹我的五权宪法,也未为晚”可知,孙中山认为可以在《临时约法》基础上推行五权宪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认为《临时约法》可以以此弥合各政治派别的分歧。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七种教科书都要求学生进行历史调查,但是调查内容只是日本的受害情况。例如,各书都开设专栏,要求学生对日本遭受空袭和原子弹爆炸之害、冲绳女学生战死之惨烈、战时生活之艰辛等等进行调查,了解学童为躲避空袭而集体疏散到农村的艰苦体验。 材料二 七种教科书都以较多的篇幅记述了日本民众全力支持战争的情景。例如,大阪书籍本设置专题“聚焦历史——战时的妇女与孩子”,其中写道:“日本各市町村组织了妇女会、母亲会、主妇会,开展欢送士兵并且慰问茶水等活动。妇女们响应政府和军部的号召,为了确保实行‘总力战’的人数,努力将人口由7000万增至1亿,为此尽早结婚,并且把生育5个孩子作为目标。妇女还充当劳动力的角色,许多妇女在军工厂劳动。把孩子们作为‘幼小的战斗力’、‘未来的军队’来培育,学校生活全部军事化。很多孩子将中学毕业后进入陆军预科士官学校作为志愿。”各书都附录了大量照片,诸如“欢送出征士兵”、“庆祝攻陷南京东京街头的民众”等。 请任选一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日本教科书选择这些史料的真实性和动机作一简要分析。 【答案】(1)选择材料一①真实性:日本教科书要求学生调查战争受害的内容是真实的。因为战争本身对任何一个国家人民都会带来灾难;二战后期日本遭到空袭和美国原子弹的袭击。 ②动机:日本教科书强调日本的受害情况,动机可能有三:一是教育国民珍惜和平,远离战争;二是企图掩盖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给他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三是提升日本国民的民族凝聚力。 (2)选择材料二① 真实性:日本教科书记述了日本民众全力支持战争的情景属实。因为在二战期间,日本分兵太平洋和中国战场,战线太长,死亡惨重,兵力严重不足,需要妇女多生育早生,以确保总力战人数;日本资源匮乏,而战争本身也消耗大量资源,更需日本国内民众支持。 ②动机:美化侵略战争为民族战争,有极端民族主义倾向;强调战争给日本带来的困难,激发民族凝聚力 【解析】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可以结合材料中一或者二从真实性进行辩伪,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于材料的动机进行分析,材料一可以从日本教科书强调日本受伤角度阐述动机;材料二可以从战争带来日本困难角度分析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