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8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8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业

课后限时集训(八)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明朝中后期随着内阁地位的提高,加之又具有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管内阁从来没有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内阁取代六部权力 C.内阁权力不受制约 D.君权受到内阁制约 A [明朝废除丞相后一部分相权流向六部,内阁凭借皇帝的信任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表明内阁权力本质上源于皇帝,内阁地位的上升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A项;可以说内阁权力超过六部,但不能说内阁已经取代六部,故排除B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其权力来自皇帝,虽有票拟权但决策权在皇帝,六部与内阁也经常争权,故排除C项;材料中内阁的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看不出内阁对皇帝的制约,故排除D项。]‎ ‎2.(2019·合肥二模)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有利于(  )‎ A.杜绝贪腐现象 B.提升监察效果 C.扩大御史权力 D.促进制度转型 B [《钦定台规》是清代最为系统完整的一部监察法规,在中国古代监察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材料中的规定是为了严格监察纪律,提升监察效果,从而对监察官职务内外的行为都严格控制,故选B项;《钦定台规》是为了惩治腐败现象,但是材料中的规定是为了提升监察效果,对监察人员的严格纪律要求,故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对巡视御史的一些规定,没有扩大御史的权力,故排除C项;材料中的规定没有体现促进制度转型,故排除D项。]‎ ‎3.乾隆朝入值军机大臣大多为六至七员,嘉庆朝则以四至五员为常。乾隆朝,军机章京的选任范围是内阁及各部院衙门司员。嘉庆时,不但确定了军机章京的员额,而且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这反映了清朝军机处(  )‎ A.人员构成复杂 B.日益完善,备受重视 C.其官员随时增减 D.大臣的职责不够明朗 B [根据题干“乾隆朝入值军机大臣大多为六至七员”“嘉庆时,不但确定了军机章京的员额,而且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得出军机处的发展日益完善、备受重视,故B项正确。]‎ ‎4.16—18世纪,中国向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生丝、丝织品、瓷器和茶叶等出口最多。当时中国在与西方的贸易中一直保持顺差,西方人以白银购买中国商品,近280年间白银大规模流入中国。这表明(  )‎ A.中国参与并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B.新航路开辟扭转了东西方贸易格局 C.海外市场刺激了中国传统经济转型 D.商品输出造就了中国的富有和强盛 A [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发生贸易关系,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故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对西方世界的贸易长期处于出超地位,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中国仍实行传统经济模式,没有实现中国传统经济转型,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处于出超,但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故D项错误。]‎ ‎5.(2019·衡阳一模)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可知,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清时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朝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导致明清时期粮食亩产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长期停滞 B.残酷的封建剥削严重伤农 C.商品经济的繁荣冲击了农业生产 D.生产方式制约生产力提高 D [由材料可知,材料分为两层信息,第一层说明明清时期稻田的生产技术已有很大提高,第二层体现了汉代到清朝中叶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这是因为汉代到清朝中叶依然以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为主,小农经济生产方式限制生产效益的提高,故选D项。]‎ ‎6.(2019·南充模拟)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了(  )‎ A.官营手工业已经衰落  B.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C.民营手工业开始发展 D.小农经济已经破产 B [材料体现的是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而非官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家庭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故B项正确;民营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并未破产,故D项错误。]‎ ‎7.清代北京门头沟煤矿矿工多系无籍流民,每年七月以后,窑主“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窑就暂时停工,“以避盛暑煤毒”,矿工“即行散工”。这表明当时(  )‎ A.工场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 B.矿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C.煤窑停工使流民大量出现 D.窑主与矿工是隶属关系 B [矿工原本是流民,以劳动为生,可以自由地被雇佣和自行解散,说明这些矿工是有一定人身自由的劳动者,故选B项。]‎ ‎8.明朝货币白银化“把国家财政活动推到快速运转的经济旋流中,从而造成了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凝重稳定的社会结构偏离传统运行模式”。材料表明货币白银化(  )‎ A.是海外贸易发展的结果 B.加速了社会转型的进程 C.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破坏了稳定的社会秩序 C [材料表明货币白银化密切了国家财政活动与商品经济的联系,也冲击了自然经济模式下的社会结构,说明了商品经济得以发展,故选C项;材料不能体现A项,故排除;明代社会未出现转型,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而非社会秩序动荡,故D项错误。]‎ ‎9.(2019·黄冈调研)明代一位名叫顾清的官员,在《松江府志》中描述了当时松江地区民风向奢的23种常见变化,并对这些民间消费行为都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和否定。这一现象说明(  )‎ A.“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 B.奢侈行为危及社会发展 C.商品经济冲击了传统观念 D.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抑制 C [材料反映了明代松江地区民风向奢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民众的消费观念,故选C项。]‎ ‎10.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该现象(  )‎ A.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说明了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 C.表明了自然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艰难 D [ “绅衿商贾”发财致富之后,并没有把大量的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来买田置地,这样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成长,故D项正确。]‎ ‎11.清朝前期,湖北部分山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但他们不直接参与煤矿的经营,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分配企业收益,这种收益往往大于地租收入。这表明当地(  )‎ A.农业生产走向衰落 B.生产关系出现变化 C.雇佣关系逐渐形成 D.土地兼并有所缓解 B [由题干中“湖北部分山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分配企业收益”可知,山区地主依土地分享矿山收益,且大于地租收入,此时地主参与矿业,故选B项;题干提及的是山区地主,不代表农田地主,且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故排除A项;雇佣关系出现是在明朝中后期,故排除C项;清朝土地兼并加剧,故排除D项。]‎ ‎12.(2019·达州一模)有人指出:明清以来,商人总是或热衷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这主要反映了(  )‎ A.商人积累财富主要用来买地 B.商人以入仕来推动商业发展 C.中国古代商业长期停滞不前 D.传统经济影响商人的价值观 D [根据材料“明清以来,商人总是或热衷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可知,即便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明清之际,传统“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仍在影响着商人的价值观,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1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9分)‎ 解析:第(1)问应结合材料一、二,从农作物品种的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美洲农作物的引入等方面说明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第(2)问应依据明清时期农作物的种植状况,说明农业的发展,人口迁移等方面的影响。‎ 答案:(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南稻北麦的格局(稻、麦等为主要粮食)。(任答5点即可,每点2分,共10分)‎ 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任答3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9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中国古代公文文种演变概况表。‎ 时期 文书概况 西周 诰、誓、命、训、令等王命文书出现,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粗略。‎ 秦汉 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有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从下行文种来看,秦代的诏敕文书主要有“制”和“诏”,据史书记载:“命为制,令为诏。”“制”和“诏”分别是皇帝颁布重大命令和一般命令时使用的文种。到了汉代,诏敕文书的文种有所增加,蔡邕《独断》载,皇帝专用公文有策书、制书、诏书、戒书4种 时期 文书概况 唐朝 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其中皇帝专用的文种除原有的制、诏、令、册外,新增和变动的主要有批答和敕。需要指出的是,在“王言之制”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堂贴”,‎ 是开元后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独立指挥百司的公文文种,“堂贴”不必奏请皇帝批准,由三省长官直接裁决,集体签署,其公文效力相当于国家最高政令 明清 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10种。新增了谕旨,又称圣谕(上谕),谕的方式有宣谕、口谕、手谕等,谕旨一般要经过六科的封驳与抄发,其中手谕如需保密,可以不抄发,到了清代,这种保密谕旨逐渐制度化。而在臣子上奏的文种中,有一特殊的公文“密疏”,是可直达御前的 ‎——据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等整理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解析:从材料中“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粗略”“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有两类:一类是……一类是……”“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10种。新增了谕旨”“到了清代,这种保密谕旨逐渐制度化”分析归纳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进行论述。‎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公文文种的演变适应了君主专制加强的趋势。(2分)‎ 阐述: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发展,君与臣、中央与地方的概念逐渐强化,因此这一时期的公文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出现了君臣专用文种;唐代“堂贴”的出现,表明三省六部制下宰相协助天子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明清时期,皇帝的谕旨和大臣上疏的保密化则体现了明清君主专制继续强化的趋势。‎ 因此,中国古代公文文种是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而不断演变的。(10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