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福建省邵武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合格性)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邵武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合格性)试题 第Ⅰ卷 (单项选择题 共60分)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是我国部分农业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 图示农业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 气候 B. 地形 C. 行政区 D. 人口密度 2. 有关旱地农业区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B. 红壤广布、土壤贫瘠 C.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D. 自然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3. 草原放牧区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 水土流失 B. 资源短缺 C. 土地荒漠化 D. 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本题组考查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区域认知能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区域划分的方法,据图示可知,以800mm年等降水量线为界,南方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水田农业区,北方地区年降水量为400mm~800mm为旱地农业区,年降水量小于400mm的西北地区为草原放牧区,因此,图示农业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气候,A对;图示农业区的划分不是以地形类型,行政区和人口密度为划分界线,因此B、C、D错。故本题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据图示可知,旱地农业区为年降水量400mm~800mm的北方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相对较少,河流较少,水源不足,A错;东北地区黑土广布,土壤肥沃,B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C错;自然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D对。故本题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草原放牧区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C对;草原放牧区由于气候干旱,水土流失较轻,A错;过度开采资源,不合理利用资源才会造成资源短缺,B错;人类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过度捕杀采挖等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不是草原放牧区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D错。故本题选C。 下图是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圆圈大小反映养分储量的多少,箭头粗细表示物流量的大小。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 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是图中的( ) A. a B. b C. c D. d 5. 若雨林遭受破坏,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有( ) A. 维持大气碳氧平衡 B. 促进水循环、调节水平衡 C. 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D. 大气中CO2含量减少,净化空气 6. 掌握雨林面积的变化状况。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A. 遥感(RS) B. 全球定位系统(GPS) C. 地理信息系统(GIS) D. 数字地球 【答案】4. C 5. C 6. A 【解析】本题组考查雨林生态系统的特点、雨林的环境效应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4题详解】 根据雨林所在地区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和图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知,由于多雨的气候,淋溶作用强烈,土壤养分容易流失,又由于雨林地区光热充足,生物循环旺盛,土壤养分积累少,使雨林系统的有机质养分主要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所以地上的生物体是最主要的,最关键的部分,C对;A、B、D错。故本题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雨林植被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够维持地球大气碳氧平衡,若雨林遭受破坏,则不能维持大气碳氧平衡,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A、D错;雨林植被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的降水,然后又能通过蒸发、蒸腾作用,使水汽进入大气中,形成降水,起到促进水循环、调节水平衡的作用,若雨林遭受破坏,则促进水循环、调节水平衡的能力会减弱,B错;若雨林遭受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会减少,C对。故本题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本题的关键词是“面积的变化”,可以通过对不同时间获得的遥感影像进行叠加对比分析,就可以得出雨林面积的变化状况,A对;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定位和导航,不能获取面积的变化,B错;地理信息系统主要作用是分析,处理和储存地理空间信息,不能获取雨林的面积信息,C错;“数字地球”就是数字化的地球,是一个地球的数字模型,它是利用数字技术和方法将地球及其上的活动和环境的时空变化数据,D错。故本题选A。 萨赫勒地区是指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本区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业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同时南部农田向北入侵,农牧之争加剧了土地荒漠化。下图是萨赫勒地区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7. 形成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 ) A. 高温多雨 B. 气候干旱 C. 冬冷夏热 D. 温和湿润 8. 商业性定居牧业扩大了生产规模,由此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 ) A. 过度开垦 B. 过度砍伐 C. 过度樵采 D. 过度放牧 9. 导致萨赫勒地区环境问题的根源是( ) A. 人口过度增长 B. 森林的过度砍伐 C. 全球气候变暖 D. 开发建设不注意环保 【答案】7. B 8. D 9. A 【解析】本题考查萨赫勒地区荒漠化发生的自然背景、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及荒漠化发生的根源等基本问题。 【7题详解】 据图分析,萨赫勒地区是指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处于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沙漠气候的过渡地带,气温高,降水少,植被发育程度低,气候干旱,导致该地区荒漠化潜在因素突出,B正确。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荒漠化的成因,结合上题分析该地位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带,位于热带草原与热带沙漠气候的过度区域,主要植被为草原和荒漠,因此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商业的定居牧业扩大规模,会扩大草场的载畜量,造成草场的破坏,进而造成土地荒漠化,D正确;该地经济为畜牧业经济,因此过度开垦、 过度砍伐、过度樵采不属于该地区引起荒漠化的主要原因,ABC错误。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的三大原因:人口的过度增长、对资源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人口问题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是各类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综合分析本题选择A。 根据新疆《哈密地区煤炭工业“十二五”-2020年区域发展规划》,哈密地区围绕“疆电外送”“疆煤东运”战略,2020年煤炭产量将超过3亿吨。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0. 哈密地区提出“疆电外送”“疆煤东运”战略,主要的优势条件是( ) A. 接近消费市场 B. 丰富的煤炭资源 C. 充足的劳动力 D. 便利的交通运输 11. 实施“疆电外送”“疆煤外运”工程的意义,正确的是( ) A. 扩大了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B. 促进新疆旅游业的发展 C. 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缺状况 D. 减轻新疆大气的污染程度 【答案】10. B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能源资源的调配。从题干可知,“哈密地区规划到201 5年末煤炭产能超过1.5亿吨,到2020年煤炭产能超过3亿吨”, 说明其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否则无法实施“疆电东送”、“疆煤东运”,因此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其主要优势,B正确;哈密地区人口稀少,市场主要在东部地区,远离消费市场,A错误;哈密地区提出“疆电外送”“疆煤东运”战略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少,C错误;交通条件不是哈密地区的优势条件,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疆电外送”“疆煤外运”工程的实施,可以将新疆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创造了条件,对推动和加快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能够进一步缩小东西部的发展差距,但对旅游业的影响不大,A、B错误,对东部地区的好处是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短缺问题,C正确;新疆实施“疆电外送”“疆煤外运”工程将会加剧环境污染和大气污染问题,D错误。综上本题选择C。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承接了大量电子装配工业的转移。近年来,随着生产成本的提高,电子装配工业有向内陆地区转移的趋势。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2. 电子装配工业属于( ) A. 动力导向型 B. 劳动力导向型 C. 市场导向型 D. 原料导向型 13. 电子装配工业向我国内陆地区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 A. 内陆地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B. 内陆地区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 C. 东部沿海地区运输成本上升 D. 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价格上升 【答案】12. B 13. D 【解析】本题组考查工业类型的判断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等相关知识。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工业类型的判断,电子装配工业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技术含量低,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要布局在劳动力丰富廉价的地区,B对;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大量能源, A错;市场导向型工业是运输产品的成本高或者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电子装配工业产品运输量小,C错;原料导向型工业,是运输原料的成本高或者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电子装配工业产品运输量小,D错。故本题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电子装配工业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所以劳动力丰富廉价,因此承接了大量电子装配工业的转移,但是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格上升,导致电子装配工业向劳动力更加廉价的内陆地区转移,故D对;电子装配工业对技术要求不高,A错;东南沿海地区市场需求量更大,B错,影响电子装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成本,不是运输成本,C错。故本题选D。 近年来,黑龙江省全面启动建设全国“生态大粮仓”和“绿色大厨房”工程,提出率先建成全国现代化大农业示范、生产、供给基地。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4. 黑龙江省优质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全球气候变暖 B. 生态环境改善 C. 市场需求扩大 D. 交通条件改善 15. 黑龙江省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 A. 大规模退耕还湿,停止粮食生产 B. 大规模开发未垦湿地,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C. 全面退耕还林,变种植业主导产业为林业主导产业 D. 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答案】14. C 15. D 【解析】本题组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黑龙江省纬度高,积温低,水稻生长周期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积累营养物质多;气温低,病虫害少,使用农药少;土壤肥沃,施化肥少。由于黑龙江大米品质好,市场需求量大,所以黑龙江省优质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C对。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改善;交通条件改善都不是优质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A、B、D错。故本题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应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停止粮食生产不现实,A错;大规模开发未垦湿地会导致湿地萎缩,农业生态环境恶化,B错;区域农业发展应该根据区域内部不同的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同的农业类型,全面退耕还林不现实,C错;黑龙江省是我国生态环境条件较好的商品粮基地,应大力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D对。故本题选D。 黄河上游河段水量丰富、落差集中、水能蕴藏量丰富,尤其是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全长918 km,天然落差1324 m,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133万kW,具有工程投资相对较小和水库移民相对较少、对外交通方便、经济指标好等优点,被誉为我国水电建设中的“富矿”。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6. 该河段进行梯级开发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①海拔高度大 ②河流流量大 ③水位季节变化大 ④河流落差大 ⑤水库移民较少 A. ③④ B. ①② C. ②④ D. ④⑤ 17. 河流上游的梯级开发对中下游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有( ) ①减轻旱涝灾害威胁 ②增加年径流量 ③改善枯水期水质 ④提高地下水位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16. C 17. D 【解析】水能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是水量大、落差大。水库移民较少,不是自然条件。水库调节径流,减轻下游地区的旱涝灾害威胁。枯水期水量增加,利于改善枯水期水质。 【16题详解】 黄河上游河段水量丰富、落差集中、水能蕴藏量丰富。该河段进行梯级开发的有利自然条件是河流流量大,河流落差大,②④对。海拔高度大、水位季节变化大不是水能丰富的条件,①③错。水库移民较少,不是自然条件,⑤错。C对,A、B、D错。故选C。 【17题详解】 河流上游的梯级开发对中下游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有减轻旱涝灾害威胁,①对。不能增加年径流量,②错。枯水期水量增加,利于改善枯水期水质,③对。径流总量不变,不能提高地下水位,④错。D对,A、B、C错。故选D。 图1示意我国东部主要石化基地和企业的分布。完成下列小题。 18. 图中兼有资源和市场区位优势的石化基地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9. ④地接受境外石化产业转移将首先促进区域内的( ) A. 石油开采 B. 核电站建设 C. 海岛旅游开发 D. 港口建设 【答案】18. B 19. D 【解析】 【18题详解】 图中②区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区域内有华北油田、胜利油田等大型石油基地。图中兼有资源和市场区位优势的石化基地是②。选B。 【19题详解】 ④地接受的境外石化产业转移主要是通过海运进口石油发展石化工业。选D。 下表是中国部分省区农业生产比较表(2006年),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20. 限制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A. 耕地不足 B. 土壤贫瘠 C. 热量不足 D. 气候干旱 21. 东北商品粮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 小农经验 B. 水利工程量大 C. 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 D. 人均粮食占有量高 22. 为获取农作物生长状况的图像资料,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A. RS(遥感) B. GPS(全球定位系统) C. GIS(地理信息系统) D. 数字地球 【答案】20. C 21. D 22. A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20题详解】 东北地区是我国纬度较高的地区,相对而言,热量不足是其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性因素;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是我国最大的地区之一,黑土广布,土壤肥沃,以半湿润、湿润气候为主,因此A、B、D选项错误。 【21题详解】 从材料和图表信息看,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大,人均粮食占有量高。ABC错误,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这三种技术的统称。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上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方面。故A正确,BCD错误。 下图是中国与世界主要能源消费结构图(2007年),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3. 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是( ) A. 中国以石油为主 B. 中国以煤炭为主 C. 世界以水电为主 D. 世界以核能为主 24. 目前优化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措施有( ) A. 提高煤炭的比重 B. 降低水电的比重 C. 提高天然气比重 D. 降低风能的比重 【答案】23. B 24. C 【解析】 【23题详解】 从图示可以看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例最大,所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煤炭为主,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比例最大,故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以石油为主,ACD错误,故选B。 【24题详解】 根据上题可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煤炭为主,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就要降低煤炭的比重,提高风能、水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比重。所以排除ABD,故选C。 湿地包括沼泽。河湖、沿海滩涂等,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 下列地区中单位面积湿地比重最大的是( ) A. 长江中下游、东北地区 B. 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C. 长江中下游、西北地区 D. 华北地区、西南地区 26. 针对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效益,正确的利用方式是( ) A. 变“北大荒”为“北大仓”,建商品粮基地 B. “围湖造田",发展果蔬、花卉生产 C. 进行大批量“耕海牧渔”,迅速扩大水产养殖面积 D. “退田还湖”,发展旅游 【答案】25. A 26. D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25题详解】 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水分不易蒸发,而且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以及有冻土层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所以单位面积湿地比重最大,其次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因降水较多,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单位面积湿地比重也较大,A对;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地表水缺乏,湿地比重最小;华北水资源短缺,湿地比重小,B、C、D错。故本题选A。 【26题详解】 湿地的合理利用原则是:把湿地的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在保护其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湿地经济。“退田还湖”,发展旅游,既有利于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又可以获得经济效益,故D对,变“北大荒”为“北大仓”;“围湖造田",发展果蔬、花卉生产;迅速扩大水产养殖面积都只是着重考虑经济效益,A、B、C错。故本题选D。 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吐鲁番盆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有许多方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7. 在我国的各类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总是位于两个不同的区域上,其根本原因是( ) A. 纬度差异巨大 B. 空间距离遥远 C. 中间相隔更多地形区 D. 整体状况差异明显 28. 对两地农业的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以农牧业为主 B. 太湖平原注重发展外向型农业,吐鲁番盆地立足于干旱农业 C. 太湖平原突出农业技术的投入,吐鲁番盆地保持自然农业模式 D. 太湖平原改水田为旱地,吐鲁番盆地注意灌溉农业的发展 【答案】27. D 28. B 【解析】 【27题详解】 每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而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的整体状况区别明显,故属于两个不同的区域,故D项正确。 【28题详解】 农业生产发展方向的确定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制定,太湖平原位于我国南方水田区,水热条件好,城市群众多,经济发达,市场广阔,宜发展外向型农业;吐鲁番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水源不足,宜发展旱作农业,故B项正确。 读我国局部区域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29. 有关图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北 B. 图中所示铁路有利于加强山西省的煤炭外运 C. 黄骅港将发展成我国大型的石油输出港 D. 该地区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能源基地的建设 30. 图示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不合理开发某种自然资源所致,这种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是( ) A. 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 B. 不合理的灌溉 C. 过度开采地下水 D. 过度樵采和乱垦滥牧 【答案】29. B 30. C 【解析】 【29题详解】 根据图中的城市及经纬度可知,该地区位于华北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水资源短缺,故A、D项错误;神木地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神木至黄骅港的铁路线路运输的资源是煤炭资源,不是石油资源,同时该铁路有利于加强山西省的煤炭外运,故C项错误,B项正确。 【30题详解】 图中显示该地区存在大面积的地面沉降现象。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大气污染,与地貌沉降无关,故A项错误;不合理的灌溉,会导致土壤的盐碱化现象,故B项错误;该地区位于华北平原,水资源短缺,过度开采地下水将导致地面沉降问题,故C项正确;过度樵采和滥垦乱牧,会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故D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31.下图是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该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 (2)该区自东向西降水量越来越 ,自然景观由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体现了 的地域分异规律。 (3)简述该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至少回答3点) 【答案】(1)气候干旱 (2)少 由沿海向内陆 (3)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等 【解析】本题以西北地区为基础,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荒漠化问题。 (1)西北地区地处内陆,气温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表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态势。从东到西,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大致上呈现出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本区河流稀少,且大多数是内流河。总的来说,干旱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2)该区自东向西降水量越来越少,自然景观由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体现了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3)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可以从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等方面分析。 3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 世纪80年代,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逐步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加工贸易模式。主导产业为服装加工业、印刷业、金属制品业等。90 年代中后期,格局逐步改变,主导产业转变为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下图是广东省产业转移区域布局示意图, 据此回答问题。 (1)20世纪80年代, 密集型产业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90年代后,珠江三角洲推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其原因是( )(双选题) A.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发展 B.土地租金低、矿产资源丰富 C.拥有廉价、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D.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2) 90 年代后,粤东、粤西、粤北建立产业转移园区,承接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主要原因是劳动力 和土地租金 等。 (3)简述产业转移对粤东、粤北、粵西的有利影响。( 至少回答2点) 【答案】(1)劳动 A D (2)丰富(廉价) 低 (3)增加就业机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形成新的工业区域。 【解析】本题组考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产业转移的相关知识。 (1)根据材料可知,20 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丰富廉价,发展的主导产业为服装加工业、印刷业等,故主导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90年代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价格上升,地价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转出,故B、C错;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转变为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推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故A、D对。故本题选A、D。 (2)本题考查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90年代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劳动力价格上升,地价上升,劳动力价格低廉和地价低廉的优势丧失,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劳动力更加丰富廉价,土地租金更加低廉,所以就近承接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3)本题考查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包括对转出区和转入区的影响,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题干要求分析的是对转入区(粤东、粤北、粵西)的有利影响。可以从对社会方面、对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入粤东、粤北、粵西地区增加了转入区的就业机会;加快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形成新的工业区域等。 3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早期的田纳西河流域山清水秀,森林茂盛。19世纪后期,流域内人口剧增,对流域内的资源进行大规模掠夺式的开发,带来系列生态问题与发展问题。下图是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模式示意图,据此回答问题。 (1)将下列田纳西河流域人类活动与造成的后果对应连线 炼铜大量排放高浓度的SO2土地退化 长期高强度种植棉花 植被破坏 过度开垦和获取炼铜用的木炭 环境污染 (2)该流域开发的核心是 。 (3)列举河流建坝带来的综合效益。(至少回答2点) 【答案】(1)炼铜大量排放高浓度的SO2----环境污染 长期高强度种植棉花-----土地退化 过度开垦和获取炼铜用的木炭--植被破坏 (2) 梯级开发 (3) 防洪、灌溉、航运、发电、水产养殖、旅游、调节局部地区气候 【解析】本题组考查河流的综合开发。 (1)由材料可知,19 世纪后期,流域内人口剧增,对流域内的资源进行大规模掠夺式的开发,带来系列生态问题与发展问题:炼铜工业大量排放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污染环境;长期高强度种植棉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过度开垦和获取炼铜用的木炭,砍伐森林,造成植被破坏。 (2)读图可知,田纳西河流域通过梯级开发,起到防洪作用,还促进了灌溉、养殖,提高了河流的通航能力,发展旅游,提供电能,促进区域工业的发展,因此得出:该流域开发的核心是梯级开发。 (3)河流建坝之后,提高了蓄洪能力,具有防洪的作用;由于蓄水增多,水位升高,且水位季节变化减小,提高了河流的航运价值;也增加了灌溉水源;调节局部小气候的能力增强;还可以促进水产养殖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水电的开发。 3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红水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是珠江水系干流西江的上游,全长638千米。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批准红水河梯级开发方案,在红水河全河段建设了10个梯级电站。 材料二:下图是红水河梯级开发示意图。 (1)将下列选项的序号填入相应的方框内。 ①落差大②峡谷多③河流水量丰富 (2)水电具有 清洁无污染等优点。 红水河梯级电站的建设对于满足广东和广西电力增长的需要,优化 (填“东北”“华北"或“华南”)地区电力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3)列举除提供电力外,红水河梯级开发对区域农业发展的作用。(至少回答两点) 【答案】(1)自上而下分别为③①② (2)可再生 华南 (3)扩大水产养殖;提供灌溉;改善航运;减轻旱涝灾害等。 【解析】本题组以红水河为例,考查河流的综合开发。 (1)本题以红水河为例,考查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和图示可以推断出:由于红水河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所以河流水量丰富;红水河流域地处阶梯交界处,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而且多山,多峡谷,利于建坝,所以红水河流域利于梯级开发。 (2)水能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故水电具有可再生、清洁无污染等优点;红水河的水电输送到广东珠三角地区,是西电东送的南线,广东、广西属华南地区,所以红水河梯级电站的建设对于满足广东和广西电力增长的需要,对优化华南地区电力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3)本题以红水河为例,考查流域开发的综合效益。红水河梯级开发,蓄水增多,提高蓄洪能力,减轻旱涝灾害,保证农业稳产;同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稳定的灌溉水源;促进水产养殖的发展;水位提高,也改善了航运条件。 35.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下图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大工程“西气东输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西气东输一线工程西起 油田东至 市;在气源地方面,西气东输二线与一线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气源地来自 (填“境内”或“境外”)。 (2)“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原则(填“公平性”“持续性”或“共同性”)。 (3)简述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地区发展的有利影响。(至少回答两点) 【答案】(1)轮南 上海 境外 (2)共同性 (3)缓解能源紧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质量;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等。 【解析】本题以西气东输工程为背景,考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相关知识。 (1)读图可知,西气东输一线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田东至上海市;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向西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气源地来自中亚地区,所以,西气东输二线与一线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气源地来自境外。 (2)共同性原则的含义是: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共同参与。由题干可知,“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体现了各国共同参与,体现了共同性原则。 (3)本题考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东部输入区的有利影响,可以从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对经济的影响:可以缓解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等;对社会的影响:可以促进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可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等。 36.读珠江三角洲部分城市位置图,回答问题。 (1)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引进外资的有利条件是什么?(至少回答四点) (2)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面临这一定困境,究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1)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优惠政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海陆交通便利。 (2)产业基础薄弱;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处于劣势;国内腹地范围小 【解析】 (1)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引进外资的有利条件包括当时特定的国际背景:适逢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有特定的国内背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将珠三角地区定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给予许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同时珠三角还有自身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海陆交通便利;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又是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有利于招商引资;劳动力丰富廉价等都是引进外资的有利条件。 (2)珠江三角洲的产业是改革开放以后,才迅速发展起来的,与长江三角洲老牌工业基地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等都处于劣势,珠三角的腹地由于受到南岭等山地的阻隔,也比长三角小,因此产业升级面临困境。查看更多